美国历史游径是美国线性 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报记者吴拏云 文/图 黄秀聪补充 隋唐伊始,朝廷就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驿道、驿站。《唐律疏议·卷25》称:“邮驿本备军速。”可见早期的邮驿系统是服务于军事的。日后,邮驿系统逐步走向完善,由军用迈向民用,是隋唐以降社会生产上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于南安故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新唐书·百官志一》曰:“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虽然泉州唐代驿道的史料今已佚失,可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泉州、南安、莆田、龙溪(大致范围在今漳州市)等地之间也必有驿道、驿站的存在。 到了宋代,驿道成了民众交通首选。《名胜志》云:“(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后废。宋清源驿,洛阳未桥时,路出城北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后亦废……”在洛阳桥还未建成前,这是泉州通往省城的两条要衢。鲜为人知的是,宋元时期,南安通往安溪的群山间,也有一条古驿道。此道一端连着安溪感德西溪两岸村落,一端连着九日山附近的古渡头,整条驿道依河而走,被人们称为“ 河道丝路 ”。南安仑苍镇 蔡西村古官道(海丝古驿道)古属南安县二十七都内寮乡 ,恰好位于这条古道的中段部位,当地尚有残存的青石古道。 熟知蔡西古道历史的蔡西人黄秀聪告诉记者:“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经济发达。西溪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货运河道。据说,古时德化瓷器翻山越岭运至安溪,几乎包揽了西溪货船,安溪茶商在雇不到船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人挑马驮的方式,经芸林到蔡西草田,转内寮过白珩,经庵山关隘,穿莲塘,或在美林(旧称马林)租马,后抵丰州,把货物卖给牙行后返回。人来人往,日复一日,形成了后来繁华的 内寮古驿道 。”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蔡西古驿道的关隘口——庵山,实乃一风水宝地,人称“天子穴”,充满传奇色彩。保卫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出崖山海战繁衍至今的浦西黄氏之六世祖黄均诚在此开基,人文鼎盛,出文武进士,庵山六世祖黄世美更得乾隆皇帝“皇恩三锡”,世代流传 “天子穴”传说 。 相传古有神鸟“波罗鸟”,庵山风水奇绝,有两瓦窑(今存),像极波罗鸟双眼,乡人称庵山为“波罗穴”,亦即天子穴。 古时皇帝夜观天象,掐指一算闽南有十八块天子穴,庵山乃一穴矣。遂派一朝官骑马前去侦看。 骑马官人风尘仆仆沿古驿道来到庵山,观其地貌风水,确定此乃天子穴也,苦无从突破。 是时见一农妇在插秧,朝官问:“布田布田人,汝一日种到晚,要种几千几万枞(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答不上来,心想这哪算得清呢,回到家嘴里念念叨叨此事,纳闷怎么会有这么个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呢。尚在乌篮(襁褓)中的婴儿听到母亲的念叨,竟然突然会说话,其告诉母亲:“那骑马人晚点还会经过,你等下去种田,见到他就问‘骑马骑马人,汝马头到马尾,有几千几万鬃(毛,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后乃照做。骑马人一听大惊,问道:“汝之前答不上来,怎么现在会这么问我呢,莫非有高人指点?”老实巴交的农妇不曾多想,据实以答:“是我乌篮里的儿子教我的。” 不料这一答惹来大祸。骑马朝官心想襁褓之婴便有这般智慧,这必是他要找的“准天子”,便回去禀报了朝廷。朝廷当即派了十万八千兵马来捉拿此“天子”,欲破天子穴。 朝廷兵马到来,“天子”赶忙告诉母亲用木棍在米缸里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搅拌三圈,这样米缸里的米就会变成千军万马与朝廷兵马作战。不料农妇一紧张没按顺序,搅拌出来的兵马多半瘸手瘸脚,战斗力大降。 “天子”见势不妙,赶忙叫母亲提一茶古水沿着大厝洒一圈,这样水就会变成护城河。哪知慌乱中农妇又摔了一跤,茶古水洒了一地,变成一个水池(今存)。 护城河没建成,朝廷兵马直接杀进大厝,“天子”不得已化身躲进一南瓜里。朝廷兵马到处找不到“天子”,正要班师回朝,一将军突见地上南瓜怎生得如此旺盛,想起之前看到的是萎靡枯黄,遂一剑切断了南瓜藤,一时间——天子血溅三里,喷在一块奇石上(该石后称“皇帝石”,尚存)。 这样庵山天子没出成,却成为蔡西人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美谈。 近来,蔡西庵山黄氏发现了保存至今257年的线装手抄族谱,又掀开了一段惊人历史。该古族谱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岁次壬午蒲月,为庵山黄氏六世祖黄世美(乾隆御赐“皇恩三锡”)于六十大寿之年组织修缮的。其开篇序言抄录了浦西黄氏二世祖黄国栋的泣血书,记录了浦西黄氏保王存赵的史实。原来庵山黄氏始祖黄均诚为浦西黄氏六世祖。 浦西黄氏一世祖黄天从为南宋驸马、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首帅;一世祖妈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一品夫人)。二世祖黄国栋(宋理宗赵昀赐名,宋理宗外甥,进士)娶宋末帝昺胞姐赵光懿公主(一品夫人),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黄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 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黄国栋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由于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张世杰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 黄国栋心犹不息,夺得是十六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路遇飓风沉船十二艘,余四船赵王、黄国栋父子俱在,途经漳州海面时,船失去控制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赵若和亦改姓黄名国柱,当黄天从第三子,随黄国栋在龙海落籍,躲藏于大山环抱的浦西,先后建了浦西城堡(黄)、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三堡一脉相连,后二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西黄氏有元一朝,担负着“反元复宋”的使命,几次举兵未能成功。 传至第六世黄均诚开来庵山,庵山黄氏一世祖妈亦为闽冲郡王赵若和裔孙。这样庵山有了南宋皇亲后裔世代繁衍。 庵山盛传天子穴传说本为传奇,然庵山黄氏古族谱的发现,又使得天子穴传说有了某种历史合理性。这样蔡西古驿道多了一份神秘而厚重的历史色彩。蔡西寮洋宫(也称寮洋宫灵应堂)坐落于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寮洋山地势雄奇,云藏丘壑,霞飞峰岳,整座山宛如一头巨狮仰首啸天,山上树影婆娑,寒泉漱石,与何洋寮、狮崎寨并称为“三狮”山脉。相传古代堪舆学家曾断言:“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闽南话,意为‘正确’),纱帽九十九。”穿过庄严的“寮洋圣地”山门,再顺着路亭拾级而上,渐至山巅,扑入眼帘的是一座檐牙高啄、耸翠流丹的宫殿,其造型雄伟古朴,令人感受到一种威严的力量。宫前左右建有凉亭,大门前设有拜亭。拜亭内耸立着两对辉绿岩透雕龙柱,龙身蜿蜒盘绕,似欲腾空。整座拜亭飞檐翘脊,雕甍画栋,亭上脊梁最中间还堆剪着两位跨龙武士与龙首宝葫芦,煞是惊艳。枋梁之中嵌有一块鎏金匾额“灵应堂古地”,古色古香。 一进大殿,举目便见金碧辉煌的神龛内并排端坐着三位王爷,皆为黑面造型,不怒自威。据介绍,寮洋宫内主祀的这三位王爷分别为孙王爷、佘王爷和池王爷。神龛前有柱产:“灵察阳间善恶,应别阴府是非。”大殿内还有“恩披广宇,化后神明妙相庄严;义结金兰,御前巡狩威灵显赫”、“三圣威灵开玉境;千秋道义护金瓯”等柱联,默默讲述着三位王爷的传奇事迹。后殿敬奉着夫人妈塑像,凤冠霞帔,光彩照人,整座宫宇洋溢着一股浓厚的闽南味。在大殿左右墙上各有一块寮洋宫重修碑记,据载,寮洋宫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寮洋宫管委会秘书长陈泉敏介绍,池王爷姓池名然,字逢春,应天府(南京)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池然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后来钦命授予漳州道台之职。赴任途中,他在同安马巷(现为翔安马巷)以东七公里处之小盈岭上,偶遇二位玄衣人。三人一路交谈,池然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行瘟使者,奉了瘟癀昊天大帝之旨,正欲往漳州府撒播瘟药,裁灭人口。池然大吃一惊,当即决定以一已之身代替漳郡万千生灵受难。他用酒把行瘟使者灌醉后,取其瘟药一口服下,瞬间毒发身亡,满脸发黑,羽化身为神被奉祀于马巷元威殿。玉帝听闻此事后,感其仁德,敕封他为“代天巡狩总巡王”。民间迄今流传池王爷“显圣平械斗”、“下寮驱瘟灾”,“下街灭鼠疫”,“灵符治瘫病”等不少动人的故事。 另据介绍,孙王爷,姓孙名国泰,隋唐时期山东齐州(济南)人士,文状元出身,后入相。孙国泰通经博史,清正廉洁,仁爱恤民,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民间流传的“十二大巡”中居第七位;佘王爷,姓佘名俊坤,明代山西太原郡人士,武状元出身,忠义爱国,精通兵法,英勇善战。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十二大巡”居第八位。 孙、佘、池三位王爷分属于三个不同地方的历史人物,缘何会在南安仑苍蔡西一地聚首,而且被人们共祀于寮洋宫之中呢?南安作家洪少霖表示,这就是古驿道的魅力所致,蔡西寮洋宫正好处于古驿道旁,这里曾是各地商贾云集的地方,信仰也在这里得到交流,并最终被民众认可,乃至世代相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蔡西,人们传说三位王爷成神之后,云游至此,偶得相聚,义气相合,遂喜结金兰,成就一段美谈。蔡西当地的文化名人吴达生亦曾作诗赞曰:“沧桑千载仰忠魂,普济苍生万成尊。灵应三王传道统,德垂福降遍乾坤。”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表示,寮洋宫内有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是寮洋宫积淀数百年的文化内涵,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独具一格、洋溢着地方特色的王爷文化,是值得薪火相承、发扬光大的精神文化瑰宝。寮洋宫的签诗还引起了泉州市政协原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诗民的重视。在闽南不少宫观内有签诗,签诗是中国民间古老占卜方式的一种,多以诗歌形式来进行预卜。据王诗民介绍,蔡西寮洋宫灵应堂的36首签诗均为近体诗七绝,严格按照格律诗在字数、平仄、声韵等方面的规定写就,独树一格,同时,遣词造句也颇具特色。譬如其中一首曰:“王道无私照四方,代天巡狩普神光。声灵赫濯依兹土,护国庇民乐永康。”平仄规范,押韵工整,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其彰显的“护国庇民”理念,亦是王爷信仰的核心要素,也是地方民众朴素价值观的展现。 寮洋宫流传的“三王文化”倡导与人为善、扬善抑恶、净化心灵,如今这种信仰文化已传播至海内外。据介绍,寮洋宫而今声名远扬,其分炉遍及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其中,马来西亚北海拉惹乌达的“灵应社”颇有名气,该宫宇始建于1846年,又称“王爷馆”,奉祀着孙、佘、池、雷四王爷,香火鼎盛,充满华人庙宇的色彩,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北海城的重要民俗文化展示点了。这说明寮洋宫的“三王文化”传至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流播。石佛岩,位于蔡西村境内妙峰山麓,古属“英内二十七都”,“七岩八院”之一。山以岩重,妙峰山因有宋代石雕弥陀佛像而闻名“泉南佛国”,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咏石佛的佳篇。妙峰山峰峦奇特,风光旖旎,山麓有古榕,山涧有流泉,幽谷兰馨,岩鸟清唱,更有石峨若削。峭岩绝壁展露峥嵘,或如飞禽,或如走兽;或为石门,或为石洞;或石平如席,可坐四五十人,或叠石半壁,直插天穹;满山佳景,蔚为奇观。 据《南安县志》载:“宋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清溪民子文凿巨石为弥陀佛,高可达数丈,亦名石佛岩。”石佛雕成后,建有岩宇,香火鼎盛,游客如云。 《南安县志》又载:“至明几废。金栗洞(编注:紫帽山金栗洞)僧本然者,夜梦一羽衣塑厄,晨过妙峰,按其状隐隐如梦中,随白卫帅王某,令吴渊复兴之,后又几废。近乃又一新焉。”明南安进士黄河清登临有诗。其诗云: 佛国开奇像,居然压万形。 身前原一石,幻后忆三生。 禹鼎龙还啸,铜驼迹亦灵。 乾坤能不朽,腐骨更惺惺。 从清代洪科捷(注2)《游石佛岩记》可看出,除“梵王宫,祀石佛”,还有观音阁,有方丈僧,还有紫农山人洪承畴书写的龙蛇字“大慈大观”等题刻。文中还附有七律诗二首: 一 为爱崚嶒试一临,碧峰路转日阴阴。 禅门不锁烟尘旧,寒犬无声戒法深。 明天龙蛇纡客思,离披栋宇惹风呤。 独余巨石参天在,不共浮云变古今。 二 谁道妙峰特地偏,亭亭壁立点头禅。 他争土梗烦雕塑,此却神工肇自然。 月照松林分宝炬,云兴涧壑一炉烟。 何时索得警人语,搔首携来问彼天。 在蔡西村人黄奇锋、黄秀聪的带领下,我们从寮洋宫出发,沿着内寮水库寻觅古驿道的踪迹。山路迤逦,但我们发现古驿道在近现代以来,已遭到不小的破坏,原有的青石板路段所剩无几。在靠近内寮水库的地方,喧嚣隐匿,秋冬的大地安静而内敛,终于有一段古驿道展露在了我们面前。“古官道(即古驿道)是从蔡西肖厝的一条青石路通往内寮水库,其中有一大段已经被内寮水库淹没。这条古道还延伸至白营的港边、庵山水尾一带,部分青石板路应该还保留着。我小时候也曾走过,青石板有许多磨损的印记。据传,这条古官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黄秀聪这样说道。“相传古时英都洪承畴等历史名人回乡皆要走此马路,境内还有一水潭名为摔马潭,而蔡西白珩一带富有瓷土矿,轰动考古界的南坑古窑址就在古驿边,其为福建省迄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窑址群,可以想见安溪的茶和南坑的瓷器必然从此古驿道销往海内外。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丝古驿道。”黄秀聪说。唐代诗人岑参曾于驿路中喜遇旧友,写下《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一诗,诗中曰:“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的确,古驿道或许正在渐行渐远,但那些曾经的故事、曾经的繁华,依然会通过寮洋宫、石佛岩这样的驿路遗迹,以及民众间的口口相传,而为人们所记忆,并得以继续流传。
首先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人要走人行道,要靠边走。不能够随便污染文物历史。要爱护环境,
2017年1月2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我与彭国城、叶文权、罗广志、黄博等朋友,一起前往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洋岭村,寻访已湮没多时的明朝古驿道陆河段。据此前获悉的消息,这里尚存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据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海丰县志》记载,此段古道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驿道,乃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丰县令张济时所修筑,是古海丰县“增置北路”中的杨家庄至赤花段,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关于该驿道的记载,其中提到的“杨家庄”就在现陆河县上护镇洋岭村。)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驿道? 驿,是古时供传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通称驿站。其设置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汉朝各地有传舍,供歇宿。通路上每30里置驿一所,供停留,又置邮亭供传递文书。唐朝还于水路设水驿。清朝末年举办邮局后废除驿站。驿道,是我国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置驿站。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属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是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的湖广驿道、南阳-襄阳驿道、青蒿驿道、梅关古驿道等。 在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版的《惠州府志》中(见上图),记载了海丰县(含现在陆丰陆河)的北向的一条驿道:“冷饭铺一十里,至横陇铺一十里,至新田铺一十里,至麻竹铺一十里,至杨家庄铺一十里,至赤花铺一十里,至半迳铺一十里,至车田坝铺一十里,至迳头铺一十里,至船埠头铺一十里,至长乐界一十里。”其中,自横陇起,至迳头,共有8个驿站是在现陆河县境内。 (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中,关于明朝海丰县令张济时修筑该驿道的相关记载。) 据明朝嘉靖版《海丰县志》记载,这条北向的驿道是当时海丰县令张济时主持修筑的,因为此前已经有东路和西路驿道,这条是增设的,所以叫做“增置北路”。据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县志》(见上图)记载:“张济时,江西吉水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事(注:即担任海丰县令,当时陆丰陆河归古海丰县管辖)。”同时,该志还在“张济时”条目下说道(见上图):“邑北辟一路,通长乐(五华),置铺舍,设打手,捍卫行旅,山径为之一清。” 也就是说,洋岭村至硁二村这段古驿道,乃是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当时的海丰县令张济时所修筑,距今已经有459年的历史。从那个时候起的数百年间,广州、惠州、海丰,以及现陆河县的新田、上护等地,要前往潮州、揭阳、五华,以及现陆河县的河田、螺溪、水唇、东坑等地,均要从此经过。可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路段。 (洋岭村生态保护良好,风光秀美,2016年已被批复为汕尾市级森林公园。) 由于数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上述这些驿道、驿站及铺舍早就荒芜乃至湮灭。因此,该驿道全线现在绝大部分早已不存在了。去年,听闻这条驿道的陆河县上护镇洋岭村至硁二村段仍保存较为完好,一直想前去寻访,实地走走看看。可惜因为平时比较繁忙,所以一直拖到临近春节时才有时间前去。 为什么说这条驿道通过洋岭村呢?或者说,为什么说洋岭村这条古道就是明朝的古驿道呢?原来,洋岭村,又叫杨岭村,乃是由“杨家庄”和“岭头”两部分组成。这里的“杨家庄”,就是上面《惠州府志》和《海丰县志》中所提到的北向驿道上的“杨家庄”驿站所在地。并且,洋岭村往河田镇方向,走下山去不远处就是赤花排、赤花屯(即“赤花”驿站所在)等村,与上述史料文献记述相吻合。 (该段明朝古驿道已经荒芜多时,杂草丛生,有些地段需要拨开杂草才能前行。) 当天下午,我们把车开到洋岭村村委,然后徒步往回走。走到从洋岭村往硁二村路上的通济桥时,洋岭村人罗广志说,该桥右侧就是明朝古驿道现存路段的入口了。接着,罗广志充当我们的向导,带我们探寻这条明朝古驿道。随着向导的指引,我们找到一段石板路。从该处往下走,石板路基本保存完好,全长约有1公里。其中个别路段,已经长满了杂草,或者是被附近村民种上了香蕉。所以,需要将这些杂草或香蕉树拨开才能前行。总体来说,全程还算比较好走。 (该段古驿道旁边的瀑布,非常漂亮。此二图由罗广志提供。) 在古驿道沿途,是一层层往上延伸,直到山顶的梯田。梯田早已荒芜,长满了杂草。假如能够将这些梯田复耕,将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在古驿道的一边,则有一条山溪,中间还有一条落差不小的瀑布。驿道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夕阳的映照下,使人仿佛穿越了历史。 银泉飞瀑,鸟语花香,走在古驿道的石板路上,仿佛可以听到古人挑着担子,或拖儿带女从这里经过的场景。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多少人曾在这条古道上挥洒下汗水?这条古道上又曾发生过多少故事?爱情,抑或仇杀?当年叶高标等陆河先贤是否经此道前往府城惠州,省城广州参加科考?这不禁使人感叹“今夕何夕”。 (洋岭村及其周边一带有着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梯田,非常壮观。) (多年前,洋岭村至硁二村的梯田有耕种时的美丽场景。近年已无耕种。此图为罗兆安老师此前拍摄的照片。) 据介绍,旧时这段古驿道上曾有一个茶亭,供往来行人走累了小歇之用。茶亭上,有一副非常耐人寻味的对联,该联是这样写的:“略通世界风尘苦,聊济人群点滴甘”。细细品读,感觉此联挂在驿道上的茶亭中,确实非常贴切。不禁赞叹作此联的人水平之高。可惜的是,茶亭早就被毁掉了。 这段古驿道还有一个比较威水的名字,叫做“马颤岗”,意思是说这个山坡比较陡峭,哪怕是高头大马来到这里也会颤抖。据陆河老辈人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还要经此道往来洋岭村。后来,该村开通了公路之后,这段路就被废弃了。 (现存的两块与该古驿道相关的碑刻。下面这块,是清朝宣统二年,即1910年,记述当地民众重修茶亭的碑刻。此二图由罗广志提供。) 据了解,这段古驿道是陆河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古驿道。该古道对于了解古代驿道的形态,以及走向,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因此,希望当地村民,以及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等各级政府部门都能够重视,加以保护,不要使其被毁坏掉了。 幽壹 2017年2月6日于深圳 (古道边,芳草碧莲天。走在上面,非常有感觉。上面部分照片由叶文权拍摄。) 欢迎关注“幽壹”的微信公号:youciyishuo ,也可搜索“幽此壹说”。新浪微博:@幽壹 — The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摘要: 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
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契机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期,这是一个破旧出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铺开,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本土道德价值体系依托的本体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积淀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副良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的精华思想中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内圣外王、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学说集糟粕与精华于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道德层面的自身约束,强调由己达人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层面的约束,内修“仁”,外靠“礼”,通过“仁”、“礼”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给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根据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是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拼搏进取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他们勇于拼搏,重视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富于创新意识。然而,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格局的急剧变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养分,重新构造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规范日常教育,引领学生从读书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忍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读书活动,要求每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要求每人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阅读活动常规化、机制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
2.重视契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进而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鲍鹏山.论语新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摘 要: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因茶马贸易而兴起的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是汉族和藏族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推动着沿途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方式;成因
一、茶马古道的含义
“茶马古道”又称“茶马贸易”和“茶马互市”它是我国古代汉、藏之间一种以茶易马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
它的范围不仅包括了云南、四川、 *** 三省,而且其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
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南云南、四川、 *** 、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的甘肃、陕西、宁夏省市和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
就地理范围而言,它不仅覆盖了历史上的“蜀一身毒道”“旎牛道”“五尺道”“进桑糜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还包括了之前学者们提出的“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①
二、 茶马古道的成因及其贸易方式
(一) 、茶马古道的形成前提
茶马互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形成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佛教传播路线的改变。
中亚 *** 教的兴起使得佛教改由西南传入中国内地,这是茶马古道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二是盐业的运输,古老的盐业造就了茶马古道的道路物质基础,之后茶叶在唐代进入藏区。
茶叶在 *** 的巨大需求为茶马互市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二)、茶马古道的成因
康藏地区属于高寒地带,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
在这极其寒冷生活环境下, *** 的饮食以含有大量热量的食品为主。
由于 *** 地区缺少蔬菜,所以这些高热量的食物很难消化。
茶传入 *** 后人们发现喝茶不但可以促进这些高热量食物的消化而且能够防止燥热,长而久之,茶成为了 *** 不可或缺的生活品,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需要用内地需要的战马换来自己所需的茶叶。
饮茶之风在唐晚期盛行,随后传入 *** ,受到 *** 上层的欢迎。
“在唐朝初期,皇帝笃信佛法,致使禅宗兴盛。
随着吐蕃与唐王朝关系的密切,禅宗僧人也进入藏地传播佛法,自然会影响到吐蕃僧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而“坐禅之僧,不体息,又不夕食,但可以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此构成吐蕃社会的王公贵人、普通百姓、僧人三个层面均离不开茶叶的局面,甚至嗜茶如命,一日无茶,社会为之不要。”③
自唐朝以来,各朝 *** 都面临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中原政权组织了大量的骑兵,因而需要大批战马。
青 *** 北地区盛产马匹,且马种优良,体壮膘肥,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可谓战争佳品。
因此中原政权用丝绸,茶叶等同少数民族政权交换所需的战马。
由于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紧张,随着茶马贸易的不断发展,茶税的征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时朝廷认识到可以将对茶叶的控制来制约周边的少数民族。
--!>
(三)、茶马古道的贸易方式
茶马交易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官方贸易,朝贡贸易和私茶贸易三种。
(1)、官方贸易
官方贸易就是以 *** 为主导进行茶马交易的贸易形式。
宋 *** 设茶马司在沿边各“地召募蕃商,广收良马”的贸易。
宋朝时在雅州设。
茶马司成立后统一管理榷茶买马事宜,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有力的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发展。
宋朝时 *** 通过茶马互市得到了大量来自甘、青和 *** 那曲等地方战马这些战马一部分良马供军队使用,另一部分普通马匹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借以满足朝廷军用及民用之需。
*** 贸易的另一种形式是差发马制度,就是对藏区收取马税,同时配之以茶的制度。
差发马制度是明朝茶马贸易所特有的。
(2)、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一种藏族头人朝贡的方式向中央王朝以贡马便获得茶叶、丝绸和较为珍贵的赏赐品的一种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是以经济为纽带,是中央王朝对藏族地区进行有效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
封建社会的中央 *** 往往采用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通过给予经济上的好处来换取 *** 高层对封建中央王朝的归顺。
厚往薄来的政策吸引了大批 *** 高层同中央 *** 进行朝贡贸易。
“唃厮啰与北宋 *** 大规模的茶马贸易是以贡、赐的名义进行的。
(3)、私茶贸易
私茶贸易是一种民间进行的茶马贸易。
私茶贸易是由藏族商人同内地商人直接进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双方互相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藏族商人利用商品贸易中剪刀差,从中牟取利。
自唐朝以来 *** 就下令禁止私茶贸易。
唐朝 *** 设立了管理茶叶交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禁止私茶交易的相关法律,由 *** 垄断了茶叶交易,但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私茶贸易仍然相当繁荣。”“虽然明朝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私茶贸易,但是明朝的私茶贸易却一直比较兴盛,特别是到后期差发马制度废除以后,私茶贸易更是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发展起来。
正所谓“ 茶马互市,利之所在,人皆趋之,禁令越多,走私之风越盛。”
三、茶马古道的意义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道,它是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茶马古道自唐朝到现在千百年来对促进汉藏经济的发展,促进文明文化和佛教的传播,巩固国防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没灭的贡献。
(一) 、促进经济的发展
茶马古道使这一地区的茶叶文明中外。
茶马古道推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川、云南等传统产茶区的绿名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云南思茅的普洱茶风靡一时。
同时茶马古道有助推动茶叶外销,西南地区的名茶借茶马古道之名远销韩国、俄罗斯、欧洲各国。
茶马古道改变了 *** 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 ***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封闭现状,逐渐改变了 *** 输血型经济的状况。
(二)、促进民族团结
茶马古道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千百年来汉藏两族通过茶马古道不仅实现了各自所需,同时还促进了民族团结,通过茶马古道汉族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通过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汉族居民不断进入 *** 地区和藏族杂居在一起,汉藏两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起生产,一起生活,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茶马古道就一张巨大的网,把各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的团结到了一起。
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
茶马古道对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解:
① 周重林.《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传,2010(04)。
② 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③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J],西 *** 族学院,2011(04)。
④ 陈光国.《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 年,第 172 页。
⑤ 况腊生.《浅析宋代茶马贸易制度》[J],兰州学刊,2008(05)。
⑥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⑦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我看过一本《中国北茶马古道研究》,里边的内容比较详实,应该对你有用
1.唐代禅宗语录成书时间的考察及其意义,《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禅与诗:诗意·诗思·宗教与艺术,《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3.关于唐人冶游与文学关系的再探讨,《文学研究》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梵呗”三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5.《真诰》的源流与文本,《文献》,2000年第3期6.明代艳情小说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性别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7.三张“二十四治”与东晋南方道教“靖室”之关系,《东南文化》,2001年第4期8.东汉中平二年客星记录的文献学研究(合作),《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9.《汉武帝内传》与《神仙传》关系略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10.天师道名实考,《古典文献研究》(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1.《列子·杨朱篇》的文本与时代,《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思想家》第二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敦煌卷子中三种唐代禅宗文献考辨,载段文杰等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13.“转读”试解,《中国语文学》(第40辑),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2年12月14.冥想中的诗意——《真诰》诗歌考察,《庆祝卞孝萱教授八十华诞文史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15. IS SGR 1900+14 ASSOCIATED WITH THE 4 .“PO STA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569:L43–L45, 2002, April, 10, Yi Zhao(The third author)16.东晋南北朝古道经研究简述及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7.《汉志·数术略》汇考证补,《古典文献研究》(第7、8辑),凤凰出版社,200418.隐语、韵文经诰及人神感会之章——略论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之互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19.《南朝古道经三天内解经再探》,《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0.《古典文献学原理刍议》,《书目季刊》,2005年第4期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古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24代皇帝的宫殿,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宫殿的群体。 2.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的万里长城,它体现了我们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3.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又称热河行宫,建于清朝是皇家别园。 4.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的皇陵,修建了36年之久,是一座雄伟的地下皇宫。 5.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全长204千米,称峡江。 6.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城市。因为多玉桂树而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7.苏州园林:苏州是我们国著名的历史古城,有园林城市之称。 8.黄山: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它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华山之险,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等。 9.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为与杭州西部,又称西湖子,风景秀丽,具山水之胜,园林之美。 10.日月潭:日月潭位于台湾省南投县东玉山之北,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被誉为“双潭秋月”是台湾八大景点之一。直饮水。中国旅游十大风景旅游区:①.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居于榜首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为第二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标志着祖国悠久文化传统,显示着劳动人民在建筑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宫 ⑤.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 ⑦.水险山雄、涛飞浪卷,令人驰魂夺魄的长江三峡;直饮水。⑧.湖光山色、风韵幽绝,象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宝岛台湾中部的日月潭 ⑨.集秀美雄浑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神韵的寺宙宅院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庄 ⑩.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一篇利用空间遥感技术破解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论文最近在学术界引起关注。该论文认为两次地质滑坡堵住了古孔雀河,切断了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并最终消亡。 有关楼兰古城消失之谜的探索,最近因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何宇华、孙永军两位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作者在这篇发表于第二季度《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的论文中称,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找到了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中国论文联盟 楼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西北形胜之地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对此史书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并且宣称是“沙漠中庞贝城的再现”,世界为之震动。随之而来的是100多年关于楼兰消亡原因的论争,至今没有定论。 在今年6月15日出版的《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应用卫星遥感探索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文章,该文作者何宇华、孙永军确信他们找到了古城消亡的答案。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发现楼兰古城上游存在堰塞湖和两处地质滑坡。又从环境地质学上研究与分析楼兰地区的供水源和古河道分布情况。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认为,新疆楼兰古城最终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发生过两处滑坡崩塌(分别位于古城上游8.5公里和20公里处,前者规模较小,后者规模较大),堵住河水后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长林说,该文通过遥感图像对区域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古滑坡是导致该地区古堰塞湖出现的主要原因。用遥感图像,特别是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是考古包括古地理环境研究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该文的观点值得重视。该文提出了对楼兰古城消亡原因的新认识,说明遥感在考古研究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可是对此见解持有异议的专家也不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春研究员认为,滑坡的观点不能成立,那里根本不会存在滑坡。 他们通过对卫星图象的解译得出结论,可能对实地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楼兰以北雅丹地形相对高差最多才20米;楼兰以西的雅丹地貌相对高差也就几米,20公里处的地形相对高差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地方不可能产生滑坡。 塔里木河下游是平原地区,河流改道是很平常的;而且塔里木河每年都有洪水,就和黄河下游一样,洪水一来大平原上河流改道是很容易的,不一定因为滑坡才改道。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不能断定堰塞湖形成的时代。如果楼兰城是因为堰塞湖而废弃,那么必须和它的废弃时代相对应。不能确定时代就不能说明楼兰城是因为这个堰塞湖而废弃的。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李廷祺先生针对这一质疑,举出北魏法显《佛国记》中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李先生认为这段描写说明当时的罗布泊已经干涸,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其上游发生滑坡。 孟凡人则认为,北魏法显的《佛国记》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从楼兰经过的,这段描写适用于这条线路的任何地方,而且当时他是不是一定从罗布泊经过,现在有很多种意见。他根本没有点出罗布泊,也没有写到湖泊。出玉门关以后走罗布泊这条路线,代代几乎都有这种情况;而且后人好多都不从罗布泊走,出玉门关以后往西南就斜插下去了。 王长林也提出了建议。他说,文中只提出从图象中能看到滑坡,而没对产生滑坡的来源进行分析,且给出该滑坡是否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因此需对该滑坡做深入分析研究。如果滑坡真的存在,则该文确实对楼兰古城的消失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值得对此关注。 (科学时报) 中国论文联盟
【老龙湾】在山东临胸县东南海浮山下。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载,此处原有冶官祠,为古代冶官驻地。传春秋时吴越间人欧冶子曾铸剑于此,因称熏冶泉。当地民间还有神龙潜居的传说,故又名“老龙湾”。水面40余亩,深数丈,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主要泉水有熏冶泉、万宝泉、青年泉、八角湾等,地下泉眼,多不胜数。泉水喷涌,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冬日湾上云雾蒸腾,烟霞蔽天,尤为壮观。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末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叮(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高米,宽1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洒脱。湾北岸有清漪亭(后改名“芳洲”),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为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所建,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境。解放后,凿新泉,修亭阁,已成风景区。【沂山】旧称东泰山,又名东小泰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皇顶在山东临胸县城南50公里,海拔米。周围有峰二十九座,幢盖纵横。山中万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沭、。。、汶四河均源出于此,蜿蜒回环群峰间,气势磅礴,风景绍佳。自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立祠祭祀,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之说。宋初于东麓建东镇庙,祀沂山王,殿宇已圮。尚余元明石碑,龟趺龙首,古朴浑厚;壁上镶嵌历代祭文、游人题咏石刻。院内松、槐、银杏龙蟠虬结,参天蔽日。由此上行四五里,峭壁摩天,危崖若坠,瀑布飞溅,是为“百丈崖”。再上为法云寺旧址,相传建于东汉。玉皇顶高耸于群峰之上,峰顶有巨石探出,名“探海石”,可观东海日出。迤西,狮子崮、歪头崮突兀对峙,宛如天阙。登临崮顶,山风劲厉,烟云缥缈,暮色中诸峰皆凝碧如黛,“沂山晚翠”胜景即此。有公路直通玉皇顶。【百丈崖】在沂山东镇庙上行约2公里处。崖高65米,绝壁如削,山陡谷深。雨季水泉四出,激流喷涌,至崖腾空飞溅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练悬空。晨曦初上,水雾中虹霓七色,尤为胜景。崖下积雪,春未犹未消融,寒气逼人,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悬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明雪蓑道人题傅希盂所撰联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崖北有吕祖洞,古松横出石隙,夭矫凌空,称“万年松”。石壁上镌“海岳”二字,径逾丈。近年利用瀑布水源,修建水电站,入夜灯光灿烂,星斗罗布,颇为壮观。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本文着重研究XXXXXXXXX,从XXXXX、XXXXXX两方面对XXXXXX分析为基础,提出5个假设命题,并通过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进行实证研究。按照以下思路构建全文,分为三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三章为理论分析、第四章为实证分析、第五章为政策建议,其中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为一、二两章,是文章的理论基础:第一章主要概述……blablabla~~~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两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分析……blablabla~~~第三部分是文章的XXX部分……blablabla~~~
你看下这个,这个可以帮你理解开题报告怎么写,你要多看看。参考参考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
要着重说明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写它有没有必要,你选这个题目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要简洁、直观,很清楚地告诉人家你为什么要定这个,有什么意义。
2、发展趋势
要扣题,要说明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的好处,从自己的条件看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有了这样细致的分析与估价,写作者就能确定自己的定位,顺利地进入写作阶段。总之所写的一定要围绕告诉人家你怎么想到定这个题目,为什么写,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说服人家接受你的想法。
二、研究内容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
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这样才能衬托出选题的意义所在研究的目的、意义。
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第三,要制订设计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明确了“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要确定“怎么做”。
对实验类、设计类,要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设备、仪器、材料。
对社会调查类,要制订调研方案,比如去什么地方调查,调查什么人,调查什么现象等等。
实验方案、设计方案、调查方案是开展毕业设计或论文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好的方案会非常有助于你的任务开展。如果方案不合理,可能会导致研究走向错误的方向。制订方案需要参考同行、前辈的研究,也要与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