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1、吴晓等.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41-2323-9,万字).2、吴晓,魏羽力编.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7-978-7-5641-1937-9,30万字,“城市规划原理丛书”出版规划教材).3、[英]维基·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ISBN7-112-06059-1,60万字).4、[英]彼得·绍拉帕耶.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ISBN7-112-08781-5,42万字).5、张彤,吴晓,陈宇等.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中英双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641-1387-2,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41-0035-4,24万字).7、[英]彼德·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魏羽力,吴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06926-2,40万字).8、阳建强,吴晓,孔令龙等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ISBN-1,58万字).9、王建国,刘博敏,阳建强,吴晓等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ISBN978-7-112-10621-9,62万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重要教材).·论文和书中章节1、吴晓.城市公园系统小议[J].新建筑,1999(6),、吴晓.规划开发中的“守法”和“执法”问题[J].城市规划, 2000(3).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2000(4).4、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4).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6、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异透视[J].城市规划,2002(3).7、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2).8、吴晓.当前我国有形市场的发展方向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7).10、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J].新建筑,2003(6).11、吴晓,吴明伟.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J].规划师,2003(12).12、吴明伟,吴晓,刘博敏,雒建利. 打造城市喧嚣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区改造及曹娥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J]. 城市规划,2004(1).13、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J].规划师,2004(5).14、吴晓,王承慧.本科转型教学中的住区规划课程[J].规划师,2005(3).15、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16、吴晓.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5(4).17、吴晓译.一件未问世的作品:汉斯·夏隆的曼海姆国家剧院方案[J].建筑师,2005(5).18、吴晓,吴明伟,徐伟. 基于车行体验的公路沿线景观建构研究——以同三高速公路射阳连接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19、吴晓,魏羽力译.北欧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述评——以圣彼得教堂设计为例[J].新建筑, 2006(6).20、吴晓译.历史视野中的乡土建筑——一种充满质疑的建筑[J].建筑师,2006(6).21、吴晓,吴明伟,徐伟.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景区规划——以射阳岛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0).22、吴晓,虞刚.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一书有感[J].建筑学报,2007(5).23、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6).24、吴晓,顾震弘编译.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马尔默,瑞典[J].世界建筑,2007(7).25、吴晓,顾震弘编译.维基实验新区,赫尔辛基,芬兰.世界建筑,2007(7).26、吴晓,顾震弘编译.哈默比湖城, 斯德哥尔摩,瑞典.世界建筑,2007(7).27、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7).28、高源,杜嵘,吴晓.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介绍评析[J].华中建筑,2007(9).29、吴晓,阳建强.瑞典高校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探察——以皇家工学院(KTH)的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07(12).30、吴晓,谢泉.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校园演化与空间环境探析——以KTH的历史性主校区(Valhallavägen)为例[J].新建筑,2007(6).31、施梁,吴晓.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32、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33、吴晓.立足于求租群体的住房租赁市场探察——以南京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吴晓,孙静.欧洲“移动谷”的演化与建设初探——瑞典著名的Kista科技园区考察[J].新建筑,2008(3).35、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3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7).37、高源,吴晓,杜嵘.中荷联合教学的回顾与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J].新建筑,2008(5).38、王承慧,吴晓,巢耀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住区规划“转型教学”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8(11).39、吴晓,吴珏,王慧等.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变迁实考[J].规划师,2008(9).40、吴晓.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8(9).41、吴晓.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08(10).42、吴晓,汪晓茜.芬兰生态型居住区探察——以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1).4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2).44、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7).45、吴晓,王湘君,高军军.生态导向下环境评估方法在北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09(2).46、吴晓,高军军,孙世界.基于GIS平台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引导初探[J].规划师,2009(7).47、魏羽力,吴晓.从伽考农庄看雨果·赫林的有机建筑观[J].新建筑,2009(2).48、高军军,吴晓.大城市中心区楼宇经济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49、徐卞融,吴晓.城市广场与城市交通的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09(2).50、陈薇,王承慧,吴晓.道路遗产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5).51、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52、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53、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规划师,2010(7).54、魏羽力,吴晓.斯普利特:从宫殿到城市[J].建筑师,2010(2).55、吴晓.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6、吴晓,王承慧.公共住宅——作为我国进城农民一种安置手段的思索[J].新建筑,2010(3).57、徐华林,吴晓.大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解析[J].新建筑,2010(2).58、吴晓,王松杰,方宇.基于GIS数字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密度导控[J].建筑与文化,2010(10).59、吴晓,徐卞融,孙世界.城市景观视野下雕塑建设的系统性导控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0(2).60、王松杰,吴晓.城市中的雕塑[J].建筑与文化,2010(7).61、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62、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议[J].城市规划,2011(1).
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和评价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2. 建筑环境负荷的LCA评价系统的开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参与)3. 温州市中心居住区域发展规划研究(重大横向,)(负责)4. 大型高层办公楼宇高效节能关键技术集成及其示范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负责)5. 本科教学多媒体课件“城市、建筑与艺术”(浙江大学项目,2006) (负责)6. 长江三角洲城镇基本聚居单位可持续发展适宜新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7. 绍兴市人民医院总体规划设计(横向课题,) (负责)8. 绍兴市中兴路14号地块方案(横向课题,) (负责)9. 绍兴市图书发行大楼建筑方案(横向课题,)(负责)10. “建筑构造”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浙江大学CAI课件建设项目, 1999.01)(负责)11. 江浙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负责)12. 江南城市居住形态和社会人口学基础研究(浙江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 )(负责)13. 建筑设计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浙江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子项负责) 1. 沈 杰、李世元、岳 淼:生态社区的构建策略(建筑学报,)2. 沈 杰、岳 淼、李世元:建筑学设计思维的培养——简析MIT建筑学专业教育方法(建筑学报,)3. 李世元、沈 杰:生态社区发展(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4. 沈 杰、李世元、蔡强新:历史标志性建筑的更新及功能与文化的统一——波士顿市政厅改建方案概析(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5. 沈 杰、蔡强新、江佳遥:关于混合居住主体结构异质性的探讨(建筑学报,)6. 圣彼得堡建筑(浙江大学出版社,,沈杰、拉甫洛夫.列(俄罗斯)7. 沈 杰、苟中华:走出盒子——开放式国际工作坊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建筑学报,)8. 沈 杰、蔡强新、苟中华:大城市更新改造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概析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改建工程(建筑学报,)9. 沈 杰、张 宇:谈某公共建筑的高效低能耗设计策略(山西建筑,)10.苟中华、沈 杰:集成绿色技术的智能围护结构(华中建筑,)11.沈 杰、苟中华、涅费奥多夫.瓦(俄罗斯):历史城市与设计创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城概念性方案设计(建筑学报,)12.王建华、沈 杰:人文居住与教育型住区构建模式(永续·和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住宅与人居环境建设,)13.沈 杰、王建华:华沙大学新图书馆——树林中的城市(建筑学报,)14.沈 杰、郑迅杰:建筑中钢的使用(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5.沈 杰、张 宇、王建华:可持续建筑实例研究——杭州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6.沈 杰、郑迅杰:关于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技术类课程再整合的思考(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7.沈 杰,罗明霞,施托尔科.瓦.格(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建筑发展概析(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沈 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建筑学报,)19.沈 杰:乌克兰与俄罗斯教育发展纲要比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Shen Jie,Wang Jianhua,Zheng Xunjie:The Reconstruction of Hefang Street (Reconstruction·Saint-Petersburg·2005,)21.沈 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建筑学报,)22.沈 杰、王建华:“智能建筑”——问题与对策(华中建筑,)23.沈 杰: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开发(新建筑,)24.李效军、卜菁华、葛 坚、沈 杰:多媒体建筑教育的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5.沈 杰: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构成(计算机应用研究,)26.沈 杰,罗明霞:住宅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利用(土木建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27.沈 杰:MCAI在建筑构造课教学中的运用(高等建筑教育,)28.沈 杰: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现代化手段——MCAI课件(新建筑,)29.沈 杰: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之构成(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30.沈 杰: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开发(全国建筑技术学科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Jie: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32.沈 杰:关于生态建筑的几个问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33. Shen Jie:Urbaniz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Urban Residence in China (Academic Treatises of XX UIA Congress - Architecture of the 21st Century, )34.沈 杰、陈 广:保存、发展和创造——试论城市设计中的环境塑造(华中建筑, )35.沈 杰: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住宅问题(浙江大学学报,)36.沈 杰:余杭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方案设计构思(浙江建筑,)37.沈 杰:中国城市住宅未来形式及其社会因素(浙江大学学报,)40.沈 杰:农村实用知识手册(农村住宅部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乌克兰国家建筑科学院(Ukrainian Academy of Architecture)外籍院士国际生态、人类与自然保护科学院(俄罗斯)(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Man and Natural Protection Sciences)通讯院士乌克兰国际人事科学院(International Personnel Academy)名誉博士2003年7月获乌克兰教育与科技部颁发乌克兰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2003年7月获颁乌克兰国立基辅大学荣誉奖章1997年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师名人百科全书”(Инженеры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收录
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和评价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2. 建筑环境负荷的LCA评价系统的开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参与)3. 温州市中心居住区域发展规划研究(重大横向,)(负责)4. 大型高层办公楼宇高效节能关键技术集成及其示范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负责)5. 本科教学多媒体课件“城市、建筑与艺术”(浙江大学项目,2006) (负责)6. 长江三角洲城镇基本聚居单位可持续发展适宜新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7. 绍兴市人民医院总体规划设计(横向课题,) (负责)8. 绍兴市中兴路14号地块方案(横向课题,) (负责)9. 绍兴市图书发行大楼建筑方案(横向课题,)(负责)10. “建筑构造”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浙江大学CAI课件建设项目, 1999.01)(负责)11. 江浙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负责)12. 江南城市居住形态和社会人口学基础研究(浙江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 )(负责)13. 建筑设计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浙江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子项负责) 1. 沈 杰、李世元、岳 淼:生态社区的构建策略(建筑学报,)2. 沈 杰、岳 淼、李世元:建筑学设计思维的培养——简析MIT建筑学专业教育方法(建筑学报,)3. 李世元、沈 杰:生态社区发展(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4. 沈 杰、李世元、蔡强新:历史标志性建筑的更新及功能与文化的统一——波士顿市政厅改建方案概析(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5. 沈 杰、蔡强新、江佳遥:关于混合居住主体结构异质性的探讨(建筑学报,)6. 圣彼得堡建筑(浙江大学出版社,,沈杰、拉甫洛夫.列(俄罗斯)7. 沈 杰、苟中华:走出盒子——开放式国际工作坊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建筑学报,)8. 沈 杰、蔡强新、苟中华:大城市更新改造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概析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改建工程(建筑学报,)9. 沈 杰、张 宇:谈某公共建筑的高效低能耗设计策略(山西建筑,)10.苟中华、沈 杰:集成绿色技术的智能围护结构(华中建筑,)11.沈 杰、苟中华、涅费奥多夫.瓦(俄罗斯):历史城市与设计创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城概念性方案设计(建筑学报,)12.王建华、沈 杰:人文居住与教育型住区构建模式(永续·和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住宅与人居环境建设,)13.沈 杰、王建华:华沙大学新图书馆——树林中的城市(建筑学报,)14.沈 杰、郑迅杰:建筑中钢的使用(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5.沈 杰、张 宇、王建华:可持续建筑实例研究——杭州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6.沈 杰、郑迅杰:关于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技术类课程再整合的思考(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17.沈 杰,罗明霞,施托尔科.瓦.格(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建筑发展概析(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8.沈 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建筑学报,)19.沈 杰:乌克兰与俄罗斯教育发展纲要比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Shen Jie,Wang Jianhua,Zheng Xunjie:The Reconstruction of Hefang Street (Reconstruction·Saint-Petersburg·2005,)21.沈 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建筑学报,)22.沈 杰、王建华:“智能建筑”——问题与对策(华中建筑,)23.沈 杰: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开发(新建筑,)24.李效军、卜菁华、葛 坚、沈 杰:多媒体建筑教育的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5.沈 杰: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构成(计算机应用研究,)26.沈 杰,罗明霞:住宅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利用(土木建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27.沈 杰:MCAI在建筑构造课教学中的运用(高等建筑教育,)28.沈 杰: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现代化手段——MCAI课件(新建筑,)29.沈 杰: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之构成(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30.沈 杰:关于建筑构造MCAI课件的开发(全国建筑技术学科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Jie: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32.沈 杰:关于生态建筑的几个问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33. Shen Jie:Urbaniz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Urban Residence in China (Academic Treatises of XX UIA Congress - Architecture of the 21st Century, )34.沈 杰、陈 广:保存、发展和创造——试论城市设计中的环境塑造(华中建筑, )35.沈 杰: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住宅问题(浙江大学学报,)36.沈 杰:余杭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方案设计构思(浙江建筑,)37.沈 杰:中国城市住宅未来形式及其社会因素(浙江大学学报,)40.沈 杰:农村实用知识手册(农村住宅部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乌克兰国家建筑科学院(Ukrainian Academy of Architecture)外籍院士国际生态、人类与自然保护科学院(俄罗斯)(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Man and Natural Protection Sciences)通讯院士乌克兰国际人事科学院(International Personnel Academy)名誉博士2003年7月获乌克兰教育与科技部颁发乌克兰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2003年7月获颁乌克兰国立基辅大学荣誉奖章1997年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师名人百科全书”(Инженеры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收录
请看清楚了,既然是学术论文专刊,肯定不是正常出版的期刊,应该是论文集性质或增刊,文章发表在这类出版物上单位不会认定为核心期刊的。
SSCI收录与建筑和城市相关刊物,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JOURNALLISTRelatedwithArchitectureandUrban。
1、《建筑与规划》是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庆康。
2、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3、《欧洲城市与区域研究》(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是一份1994年起出版的英语都市研究(urbanstudies)学术期刊,由SAGEPublications出版,现任主编是玛丽王后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亚德里恩·史密斯(AdrianSmith)。
4、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和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均有重要意义。
建筑类国家级期刊排名如下:
1岩土工程学报,2建筑结构学报,3土木工程学报,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建筑结构,6工业建筑,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中国给水排水,9岩土力学。
《岩土工程学报》于1979年创刊,主要刊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能代表我国理论和实践水平 的论文、报告、实录等。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等海外文摘收录。
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
《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0年已出版了31卷。
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建筑学报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不是CSSCI期刊,是科技核心+中文核心期刊。
是啊 想找免费的太难了不过清华学术论文网上 有很多杂志和免费的资源你可以去那里找找 你百度搜:清华学术论文网
建筑节能及维护结构相关的期刊有《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这些都是比较权威的建筑类期刊。
1、《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表建筑学专业的最新研究论文和优秀建筑作品,在国内建筑学领域享有权威性地位。
2、《建筑师》
《建筑师》(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目前已出版近一百四十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
3、《新建筑》
《新建筑》(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4、《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时代建筑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以“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超大即时的信息容量是其一大特征。
5、《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月刊)1980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主办。本着借鉴西方经验,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状况,挖掘普遍规律,探索我国建筑创作之路的宗旨,源源不断地介绍国外建筑的新思想、新理论、新作品和新技术,为促进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筑的认识和研究,繁荣我国建筑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去网上找建筑方面的论文来参考后就知道怎么写了,写论文真是让人头疼哦,我自己不久前也刚写完一篇,一开始也不懂怎么下手的,后来在网上 下载了好多关于建筑的论 文来看才写完,我建议LZ你去 鲁文建筑论文 里面下载一些论文来看看,我找的时候有好几篇都是在里面下载的,还不错,你不防也试试,祝你好运哈
建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建筑类的毕业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