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晚清幕府制度研究论文

晚清幕府制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晚清幕府制度研究论文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美].福尔索姆-

链接: 

《鸦片战争》([英] 蓝诗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鸦片战争

作者:[英] 蓝诗玲

译者:刘悦斌

豆瓣评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7-1

页数:512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内容简介: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所该共同面对的话题,而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女士的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对此加以考察,旨在让我们跨出地域的限制,认真反思这场世界冲突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蓝诗玲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寻更多动人的历史细节。得力于她深厚的文学造诣 ,像林则徐、琦善、义律这样的历史人物经她描写,仿佛便可浮现于眼前。除了战争过程中的细节叙述之外,蓝诗玲还往后记述了中英两国人民对此战争的复杂的历史记忆,尤其在中国近代国族构建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作者:蓝诗玲(Julia Lovell),现为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教授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已出版数种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关的著作,且以英文翻译了鲁迅、张爱玲、朱文、韩少功、阎连科等中国作家的部分作品;现在正致力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全球史,并重译《西游记》(节译本)。

译者:刘悦斌,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教授;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数种,并翻译出版《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合译)、《寻求中国民主》(合译)等著作。

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美].福尔索姆

链接: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尚未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翘首以盼的会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要积极推动《会计法》、《预算法》的修订,使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于法有据。 二是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政府财务会计具体准则,以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整合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构建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三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在总结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经验基础上,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四是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边界,统一政府债务的信息来源和统计口径,在政府负债会计准则基础上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五是修订完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构建以决算报告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实现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 六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会计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定位,实现财务制度与政府财务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有效衔接。 七是全面清理核实政府资产负债项目。对政府的资产项目以及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项目进行清理、审核、评估、确认,真实、完整、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 八是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开发支持两套会计核算体系并行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服务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预决算报告的编制,实现与财政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国库集中收付系统等系统的有效对接。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与完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与完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不依赖于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自给自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特性也会对财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预算管理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抓住机遇,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其必须面对的战略问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其自主能力较强、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较弱的特点。但正是由于监管力度降低,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言,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应对激烈市场的.竞争,才能真正实现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对通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完善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升营利能力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属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分类中的一种,虽然从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事业单位相似,但在经济来源方面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不需要或仅有少量的财政拨款,从资金使用的角度来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仍然需要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其经营模式更加趋向于企业,需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2、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又不同于企业,还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为民服务等公共职能。随着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各项要求,结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已建立起预算体系、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机制,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对改革认识不足,缺少相关的管理经验,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或制约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解决。

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否,影响单位财务管理的状况。然而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由于种种历史或现实原因,缺少对内控制度的深入研究和优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职权不明晰等现象,使得内控制度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单位业务流程不完整,业务环节不明确,就无法准确识别业务风险点,就无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内控制度。如果一些重要的业务环节没有制度可依,就会增加经济利益流出的风险。同时很多单位由于部门人手短缺会出现职责交叉、无法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一些关键岗位长期不轮岗,采购业务合同拟定和审核由同一人操作等。岗位职责不清无法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平衡局面,也容易产生舞弊现象。另外财政部门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监管不严,外部监督不到位,也容易使得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和评价。

2、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财政经费拨款购买;二是由自有资金购买;三是由专项经费购买。其中,自有资金购买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形式。由于资金使用上的特殊性,使得固定资产购买审批流程不严格,随意性较强,极易造成固定资产浪费。而购入之后,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责任人,入库和领用缺乏相应手续,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每年末,不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盘点,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严重,无法追究责任。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核算不规范的现象,采购达到一定金额标准的办公用品等不按固定资产核算,而列入当期支出中;同时对固定资产没有依法计提折旧,随着使用年限的推移,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造成账目混乱、财务数据失真。

3、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

因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等原因,预算管理方法很早就已经被引入财务管理工作,但产生的效果却并不太理想,预算管理浮于表面。究其原因,首先对预算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从单位管理者到各部门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将预算管理与财务工作混淆,简单地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应该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和其他部门工作没有关联。由此导致预算结果信息失真,数据偏差较大,预算无法执行。其次,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按照预算严格执行,导致严重超支;未经审批随意调整预算项目,甚至出现无预算状况;预算和决算相互脱节,造成预算管理效率低下、执行不到位、评估结果无法运用到实际之中,从而影响了预算管理监督。

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完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标实现的长效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及时有效的查找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确保财产物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业务环节的增多,往往很容易忽视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单位必须认真梳理业务环节,明确好每个业务风险点,始终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全过程。对于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控制。对于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授权审批控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通过内外部审计相结合来强化监督职能,定期针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单位部门和个人绩效考评的依据。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和监督。通过一系列风险排查,及时掌握控制风险点,了解最真实的财务运营情况,有效推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和实现控制目标。

2、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为提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效益和收入方面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固定资产出现管理混乱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固定资产购置前,应分析是否属于必需购置资产、是否有重复购买的现象、资产规模和价格是否在采购标准以内等,做好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和调研,避免浪费资金。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重点加强实物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系统,由不担任会计岗位人员负责固定资产专项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跟踪。同时还要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包括每年末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盘点。通过盘点可以检查固定资产实物与账面是否一致,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在盘点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后续管理。另外,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财务人员要规范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折旧年限、报废残值等应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规定执行。将规章制度和日常监督管理有机结合才能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

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可以有效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作为单位管理者要带头贯彻预算执行,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员都要参与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度,尽可能为预算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资源。各职能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预算执行部门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出现问题时,预算执行人员与各部门业务人员商榷沟通,确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能及时解决,为推动预算工作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保证预算的执行力度,防止发生预算超支和随意变动现象,提高预算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要制定严格的预算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考核,区分预算执行率完成较好的、一般或因人为因素造成预算方案不准确而需要修正的情况,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评价系统,通过量化考核指标,激励预算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降低财务风险。

五、结语

财务管理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促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者和员工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为各项工作营造所需的环境氛围。还要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促进财务管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为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胡铭.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时代经贸,2020(13).

[2]林涛.内部审计视角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与策略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3).

[3]施贞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9(09).

[4]李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推行管理会计的探讨.纳税,2018(02).

[5]王玺.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财会学习,2018(21).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能够重新构建会计核算模式,更好地运用财务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功能更加明确其次,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够使会计制度具有更强的透明性与可比性,通过对原有内容进行区分,明确各项经济收入事项,使会计信息具有更好的应用功效,信息更加全面广泛提升工作效率。最后,会计制度的完善能够提升政府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新的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了解行政成本,还能给政府改革提供制度支持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使会计信息更加全面有效,从而改进现有的工作状况,新的会计制度能够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环境,从制度上给予支撑,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推进与发展。二、旧有制度影响下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落后的会计制度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会降低工作质量,也会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的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制度上的缺陷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明了。二、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1.弥补原有制度的不足

清朝满族八旗制度研究论文

教练也无法安排每个人具体怎么做, 因此战术的发挥的不确定因素更多,这样就更要求参赛人员要有较高的 战术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参赛人员能够做出正确的战术判断,通过有目 的的进攻或防守,获得最终的比赛胜利。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这种形式把原来分散的女真人组织起来,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八旗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军在征剿‘三落”,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后来,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设定种种禁令条例,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炯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以至于后来列强入侵时,八旗兵的大炮都生锈了,根本不能打仗了,最终清政府灭亡,八旗也随之消失了。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

深度剖析清朝八旗制度妇女犯罪问题?有经济罪,犯上罪,混淆皇家血脉罪,奸情罪等,其原因有女子地位剧烈变化,不合理婚姻制度,女子旧俗不适应发展。

本文深刻剖析清朝八旗满族女性的犯罪问题,她们所生活的社会情况,犯罪的类别,以及犯罪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全面了解满族八旗妇女的整体情况。要想更全面地了解八旗妇女犯罪问题,我们先了解下八旗妇女所生活的社会情况。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鼎盛时期,它在政治、经济、疆域、文化等方面发展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奠定了我国现在版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清代妇女的地位和境遇却是最糟糕的,受朝廷统治集权的影响,思想上文化专制,摧残妇女,闭关锁国等一系列对清朝妇女境地产生极大影响。

在封建社会前期,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上升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统治者从有利于统治的角度出发,实行一些开明的政策,思想文化方面的管理也较为宽松,而禁锢人性的礼教在理论构建上在逐渐形成,但从社会实践方面来看,礼教对女子的禁锢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这个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中还拥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并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特别是到了唐代广大妇女还敢于冲破封建道德礼教束缚,在婚姻上争取到了很大的自主权,在政治上出现了多个女政治家,还出现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

然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集权统治越来越高度集中,思想束缚越来越重,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后,成为束缚女性身心自由的最大利器,其宣传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让女性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女性地位和处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到了清代更甚至极。那么,清代妇女地位到底怎样呢?

婚姻方面

清代女性在清代完全没有自主权,完全是包办婚姻,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力,清代女子婚姻,必须服从家长和八旗制度下的族长安排,并且要经过官府(牛录)批准,婚姻择偶标准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望族不能与寒门联姻,上层社会不能与底层百姓通婚,女子改嫁被视为耻辱,女子甚至没有改嫁的权利,必须经过本族兄弟的同意才行,这个时期统治者还大力提倡妇女守贞洁烈。

《淸律》对妇女守节规定“守节十五载以上者,逾四十而身故者,一律旌旗。”《清律》对妇女犯罪处罚规定“其夫欧妻,非折伤勿论。”

妻子是否能离婚还得看丈夫的意愿,对于家庭犯罪情况,如果丈夫殴打妻子,不发生重伤情况下不予处罚,而妻子殴打丈夫,则要遭受很重的刑罚。由此可见,清朝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受到多重剥削摧残。

经济方面

在清朝穷人家的妇女,家中财物都是家长的,贵族家妻子可能由较多的嫁妆,但是嫁过去之后,嫁资就属于丈夫名下,与本人没有关系了。在娘家,女子没有与兄弟继承家产的权力,丈夫的遗产由儿子继承,如果没有儿子,宗族会为其丈夫领养或者立后,以继承家业。在清朝,寡妇如果再嫁,命运更是悲催,包括嫁资在内的所有财产都要留给夫家,自己净身出户,妇女不掌握财产,不掌握生产资料,生活只能依赖丈夫,失去独立人格,成为男人附属。

受教育方面

在清朝处于上层社会的妇女,皇家格格,宗室女子,贵族家庭的女子还能接受一些文化教育,但下层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在教育内容上,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纲常,对女子注重道德行为教育,既用封建礼教禁锢女性思想,归附女子行为,使其成男子的附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引导下,进一步从思想上摧残女子。

身体健康方面,女子缠足的陋习在明朝、清朝两代达到了顶峰,但这与清朝统治者关系不大,清初统治者也看到了缠足对女子健康的伤害,况且满族八旗妇女历来没有缠足的习惯,朝廷曾一度下令禁止缠足,但最终被强大的思想惯性所推翻。最后,禁止缠足的事不了了之,缠足反而逐渐发展为评价女性美的标准,成为妇德、妇容的主要内容。

《岭南杂记》记载“岭南妇女多不缠足,大家富室则缠之,奴婢俱赤足行市中,下等之家女子缠足则诟之,以为良贱之别”

由此可以看出,缠足已经成为上层家庭女子的权力,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区别良贱的主要标准。

总之,有清一代妇女地区极其低下,虽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然而妇女自由权利却每况愈下,她们受封建礼教的摧残不仅是心理上,在生理上也遭受迫害。

到了大清时期,这些女性首先以清朝入关前法律和传统习惯慢慢内化为行为准则,在这些准则指导下,女性们一方面演绎着合乎法律和传统道德要求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和家庭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女性不免会有触犯法律、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或者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他们所规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女性的犯罪。

大清入关前妇女犯罪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清入关前,八旗妇女犯罪情况,时间段为1600-1644年,这段时期是满族正在崛起明朝逐渐衰亡时期,也是满族女性进入中原后逐渐抛弃旧俗改为汉制的过程,也是满族妇女戴上封建礼教枷锁的过程。同时,这段时期,也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促进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时期,部分女性的思想与传统道德发生冲突,其犯罪行为显著增多。

政治性,清入关前,将政治性犯罪分为谋逆罪、犯上罪、混淆皇家血脉罪、通敌罪等几种。

谋逆罪,清《会典事例》将谋逆罪列为十恶之首“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在大清初年,皇太极时,公主莽古济犯下的就是谋逆大罪,最后被处死。

《清太宗实录》,关于莽古济的记载“于是诸贝勒大臣等,研审得实,会议莽古济、琐诺木阴蓄异谋,大逆无道,应寸磔,上曰,莽古济谋危社稷,殊觉未当,设若凶逆狡计得成,则朕之所有将尽归于彼,于是莽古济伏诛。”

由此可见,即使是皇室公主,犯了谋逆大罪,也要伏法;但这部排除是皇太极自编自导一场事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反对他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力量,而莽古济只是牺牲品罢了。

犯上罪,大清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女子稍不留神就会犯了犯上罪而受到处罚。在“犯上罪”成为大清正式罪名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悖乱”罪就包含了犯上罪的内涵。

《盛京刑部原档》记载“祭公时,固伦公主知郡王母福晋来,前去等候,福晋未言而过,祭事完毕,入灵堂,公主欲坐,福晋不依,福晋与公和尔本之母坐于首炕,抽烟,喝茶,未让公主。”清廷法司鞫审得实,郡王母福晋应圈金,公和尔本亦圈禁,上命,罚福晋银千两,公和尔本之母六百两,俱给公主。

由以上可知,固伦公主的地位高于礼郡王福晋以及宫和尔本之母,她俩抽烟、喝茶竟然没经过公主的允许,就等于不尊重公主,遂获罪,一点小事遭到如此处罚,说明在当时犯上罪的处罚已经很严厉。

混淆皇家血脉罪,清朝廷认为爱新觉罗的血脉是最高贵的,为了维护皇家血统的纯正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防止皇家血脉混淆,清朝廷对宗室和亲王的子女出生时间,嫡出还是庶出,第几男第几女,母氏是谁,所生子名字,均有详细的记录,并具册送府。镇国将军以下闲散宗室,经过族长查明后,亦照例开出详细证明报送官府,载入皇册,如果有谎报者,延误不报者,均治以重罪。努尔哈赤甚至命令宗室女性上厕所要结伴而行,防止出现意外。

《皇太极实录》记载,“固山贝子尼尼堪娶和硕公主之女为妻,无子,尼堪另娶,取一汉人仆妇新产之女诈为己生,事情败露后,尼堪妻及同谋三妇,仆妇,仆妇之母知情不举之,和硕公主及其夫皆论死,俱伏法,和硕公主免死,但革和硕公主名号,断离其夫。”

由此可知,此案牵连甚广,刑罚之严重,可以看出清廷为了维护血统纯正,对违法这的处罚是何等严厉。随着大清入关后,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管理机制,这种情形基本上就很少见了。

经济犯罪,有关皇家宗室女性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入关前,因为入关前满族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从福晋到普通八旗女性的经济行为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努尔哈赤在处理代善与大福晋暧昧一事时,就是以大福晋私藏财物的罪名将其休弃的,但代善却未受到任何处罚,这也说明在同一案件中男女处罚的不平等,由此可见清初皇帝对宗室女性经济行为控制十分严格。

在清入关前朝廷严禁私下在边境与明朝进行贸易交流,特别是女性,多罗郡王阿达礼母福晋曾经私自遣人携带千金到明朝边境贸易,违反清律,被处罚金五千两,并要求他不准主家事。

对于普通官员的妻子犯罪,处罚更为严重,例如,正黄旗参政马福塔之妻,勒买官商金,又违禁赴市交易,马福塔妻子被判死罪,马福塔应该革职,但偿还所欠银两后,被降职使用。

《皇太极实录》曾记载,阿达礼母福晋凭着自身地位勒索他人财物,又索要哈尔萨哈二十石粮食,两只羊,索要地方绰克托妻百匹青布,貂皮七十多张,这是一种犯罪行为,被哈克萨哈父子告发后,法司审实,责令阿达礼母福晋归还索要财物,并处罚银千两罚金。

奸情犯罪,在奸情性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被迫情况下发生的犯罪,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即使被强暴的女性,因为身份卑贱,这些女人或是“阿哈”“包衣”等家奴,被告发后通常情况下要被治罪或者受到处罚,而朝廷为了维护皇家尊严,一般不予记载或者以其他形式记载。

清初最著名的奸情犯罪就是努尔哈赤小妾状告代善与大福晋一事,两人可能私通;努尔哈赤经调查后清初地知道代善与大福晋的奸情,但是为了皇家尊严,也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以大福晋私藏经金银财物为借口处置大福晋,在清档案上也是如此记载。努尔哈赤在这场奸情案中虽然处置了大福晋,但却没有处罚自己亲儿子代善。

自从这事发生以后,努尔哈赤下令不允许附近单独行动,即使上厕所也要结伙同往;宫内差遣的男丁也不得单独行动。这说明,满族虽然是渔猎少数民族,也很重视妇女的贞洁问题,最终目的是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

《盛京刑部原档》记载“两名包衣女及满洲女人吉达吉守家时,塔瞻前去,将满洲女人强暴,塔瞻妻子格格闻之即去,令随侍责打满洲女人,吉达吉往戴青之门跪诉,法司鞫审,强迫奸淫是实,责打是实。被奸淫一事,应鞭一百,仍还其主;上命,塔瞻饿禁两昼夜。”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妇女地位已经明显降低,包衣女人更是社会最底层,即使惨遭强暴也难逃受处罚的下场,实施犯罪的人仅仅被禁食两天,当私通事实发生后,贵族女性为了维护家主的身份和地位,将所有责任都推给被奸淫的女人身上,由此可以看出,包衣奴的生存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

女子德行类犯罪,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很重视女子的德行,大清也不例外,皇太极因莽古尔泰福晋没有劝阻男人与她饮酒为由,对其大加训斥,并且说她的行为应该处以死刑,这也可能是皇太极打压莽古尔泰的手段,但这个理由能将福晋处死,足以看出即使是在大清入关前也是非常重视女子得行。

女子德行不佳,其实不算触犯某条法律,但清入关后积极学习儒家文化思想,把起伦理道德视为其精神核心,更加注重女子德行,女子可能因为德行不佳被休弃或者被处死。女子德行类犯罪究竟包括哪些呢?

1. 骄奢善妒,顺治帝就因为皇后骄奢善嫉,其德行不足以母仪天下而废后。

《清史稿》记载“上好简朴,后则嗜奢侈,又妒,积与上忤,于是后竟废。”

2. 自行剪发,乾隆皇帝南巡经过杭州,与皇后有争执,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了跟皇帝治气,一怒之下,自行剪发,在满洲习俗中这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先把她打发回宫后,没多久便废掉,死后也以皇贵妃之礼下葬。

3. 残苛,大清礼亲王福晋残苛,努尔哈赤将其初始,信郡王敖扎之妻因欺辱信郡王;康熙皇八子允撰之妻残苛,还未曾生养以致皇子几乎绝嗣,康熙命令皇八子将其妻休回外家。

此外,八旗女子还犯有杀伤罪(谋杀祖父母,杀死丈夫,逼人致死,斗殴等),蛊毒罪,家庭伦理罪等等。

对八旗女子犯罪原因的思考

八旗女子地位强烈变化的影响,满族妇女在入关前一直保持粗狂的生活作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道德对女子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基于当时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八旗妇女在生活社会中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始氏族制度一步跨入封建文明社会,特别是君主集权制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社会阶层,和封建道德秩序,这时候妇女被拘束就成了必要。

满族贵族集团随着军事的强大,社会地位上升,财富激增,在社会生活上完成了向汉民族儒家文化学习的倾向,面对社会中诸多变化,满族妇女们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而这些类型的犯罪就是不适应的表现。

入关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当女真族在努尔哈赤带领下从原始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之后,父权制取代实行已久的母权制,无论男女,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父权制家长手里,妇女更是完全丧失了婚姻自主权。

努尔哈赤时期就明确不许女子、寡妇私自嫁人,到了皇太极时期更是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完善下来。而清代八旗女性婚姻大都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男女双方的结合并非有感情基础,只看出身,只看财富,清代这种凭家世而缔结的婚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由此可能导致女性犯罪。

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还处于氏族制的奴隶社会,保留了大量原始生活方式,八旗制度就是在牛录制度基础上,从原始狩猎制度演变而来的。

在八旗制度之前,对贞洁观念并不十分注重,女真人同其它游牧民族一样对“未婚”女性的性行为是不加以限制的,女子在结婚前可以和其他男子随意同居,但是一旦形成“婚姻”关系后,就不允许与其他男子“有染”,所以此时对婚前是否是“处女”没有特别要求,也就不存在“贞洁”问题。

当后金政权建立后,贞洁观逐渐形成并增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对女性贞洁仍没有限制,他俩的后妃就有许多已婚和丧偶的女性,女真(满族)在这个时期还盛行“收继婚”,此时汉民族儒家根深蒂固的文化还未濡染到女真女性。

满族女人同其它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一样,可以像男子一样执鞭驰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当进入中原后,逐渐被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所濡染,女人放弃旧风俗习惯的过程,其实就是带上封建儒家道德枷锁的过程。当妇女进入闺房时,实际上就跌入了封建礼仪拘束的万丈深渊。

正是固有的婚姻习俗,以及满族八旗妇女在思想、文化与汉文化儒家传统、习俗相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触碰规则和法律的情况,这就是女性犯罪增加的原因,特别是私通犯罪。

此外,我国数千年的连坐制度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早已形成强大的惯性,当满族八旗女子进入中原后,逐渐被历史的车轮给碾压,即使清朝廷想废除“缠足”等摧残妇女的制度,都无济于事,由此可见,强大的传统思想是多么可怕。

清代官员府邸论文研究

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清代专制皇权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职官员的称为“朝官”,在国都顺天府京师(北京)任职的称为“京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俸禄。在各省、府、县任职的是地方官,他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多,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其他丰厚收入如养廉银等等。因此许多地方官的经济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阔绰。

而官员的住房标准,则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

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宅门中最高等级的清醇王府大门,门阔五开间,中间三间开门

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

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

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

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

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

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

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

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官员的待遇有所调整。

刚看到一篇文章讲述“封建社会官员住房制度”,所谓:“将军租房,丞相买屋。”实际上那说的是唐宋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清代专制皇权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职官员的称为“朝官”,在国都顺天府京师(北京)任职的称为“京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俸禄。在各省、府、县任职的是地方官,他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多,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其他丰厚收入如养廉银等等。因此许多地方官的经济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阔绰。 宅门中最高等级的清醇王府大门,门阔五开间,中间三间开门而官员的住房标准,则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说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通称三殿、三阁),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为大学士,以示尊崇。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清朝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官员的待遇有所调整。这里引录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我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走遍了三晋大地,游览过很多山西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唯独没有到过晋城的皇城相府。对于皇城相府我早有耳闻,前几年在北京的地铁站内到处都是有关皇城相府的宣传广告,我也知道皇城相府是清康熙皇帝的老师,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老家。 况且晋城距河南焦作很近,从焦作翻过太行山就到了晋城,我前些年几乎每年都去焦作,几次想从焦作去游览皇城相府,可都因故未成行。鄂西游结束后,从襄阳又回到焦作,在四妹五妹家休息了两天后,我和仙荣又上路了。首先选择到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去看看。 11月9日上午,告别了妹妹和妹夫们,启程前往晋城。焦作到皇城相府全程高速,要经过晋新、晋焦、晋阳三条高速,穿过太行山脉。 出豫入晋的高速公路车流量大,穿越多座长大隧道,很多路段限速60公里,100公里的路程跑了近2个小时。上午10点半我们来到达了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简介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曾辅佑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皇城相府地处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占地约10万余平方米,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明崇祯年间,外城建于清康熙年间,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房楼叠院,错落有致;是集官宦府邸、文人故居与地方民居为一体的古城堡建筑群,是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明清两代,陈氏家族涌现出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为官者38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曾高度赞誉陈廷敬“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并为其家族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 皇城相府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分别建于明、清两个朝代,占地约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有16座大型院落,以及640间各种房屋。内城和外城的城墙总长780余米,平均高度在12米左右,宽度约米至3米。 我们从城楼中间高悬康熙大帝亲笔题写的“午亭山村”的御书楼入相府正门,走进皇城相府。 首先看到正门北边立着一尊“陈廷敬故居”的石碑,正前方有一大一小两座石牌坊。大牌坊正上方镌刻“冢宰总宪”四个大字,石牌坊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皇帝的恩赐。 大字下面详细记载着陈廷敬的同门八兄弟及其三个儿子所授官职。陈家以“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美誉名扬三晋,朝野皆知。小石牌坊上方镌刻的是“圣旨”。 我们从外城开始游览,外城建筑群以冢宰第为中心,主要建筑及各种院落均坐北朝南。先沿外城东侧入相府、点翰堂、东书院、餐饮部、内府等依次由南向北参观,后转到外城西侧参观小姐院后到西花园,沿西花园假山盘旋石磴,拾级而上直达西城墙的望河亭。 站在外城的西城墙上,我看到皇城东边背依樊山,西临樊溪,对面有西山岭作自然照壁,山环水绕,形局完整,以山为主,坐实朝空,藏风聚气,栉比鳞次,好一座气势恢宏的城堡。 沿着西城墙向北走到西北角楼,向西北望去,只见西山岭上建在半山腰中一处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红墙碧瓦的道教宫观建筑群,那是西山院。 从角楼向北转来到北城墙,北城墙是外城与内城一线相连,但内城的城墙又向北突岀。沿城墙转4个直角弯,渐行渐高,来到东北角楼春秋阁,亦称“关帝阁”,内供关帝夜读《春秋》塑像,故称春秋阁。这里是皇城相府城墙的制高点。 再转到内城的东城墙,过两个堞楼,到达东南角楼,因楼内供文昌帝君塑像而称“文昌阁”,与春秋阁等高。沿内城南城墙向西走,渐行渐低。 我们一直向西走,经过内城西城墙也就是外城的东城墙时未向北行,而直达外城正门“中道庄”城门楼,继续沿外城西城墙向北走到望河亭,又沿西花园假山石磴下城墙入外城。 沿着皇城相府四周城墙走了一圈,气势恢宏的古城尽收眼底。皇城相府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内城外城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下城墙后,沿西侧经管家院岀外城,又从内城正门进入内城,内城的院落都是坐东朝西。先到陈氏宗祠、御史府等院落参观,走过回廊到达山河楼,从山河楼出内城,来到凝晖堂参观了陈廷敬展览馆。 皇城相府:官邸气势宏伟,宅院鳞次栉比;两城合二为一,城堡古朴神秘;山村精致秀丽,古建天人合一;中国巨族大宅,传世精品豪气。 参观游览皇城相府用手机拍摄了很多照片,挑选出一些景点的做简要介绍。 两座石牌坊,陈氏功名扬。 站在城墙上拍的石牌坊 “中道庄"门洞 大学士府 一代名臣陈廷敬坐像 千古一帝康熙画像 康熙为陈廷敬府邸御题匾赐 我查了一下,康熙皇帝赐陈廷敬父子诗21首,碑文3篇。 陈廷敬与康熙大帝: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分别以一代名臣和千古一帝载入史册,传诸后世。 长廓深深,门楼层层。 精美的砖雕 漂亮的木雕 小姐院 崇兴阁 西花园 东花园 东北角楼——春秋阁 文峰塔 站在北墙放眼望, 座座庭院露半空。 阳光照耀山河楼, 远塔耸立入镜中。 身临东城墙,远眺西山岭。 一角现皇城,五棱镜中景。 道观建筑群——西山院 东城墙上两堞楼,城墙下面藏兵洞。 依山就势,高下叠置。 文昌阁供文曲神, 文峰塔威立樊峰。 高墙深院自可居,错落有致巧布局。 陈氏宗祠: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 买本《康熙字典》,研习繁体文字。 山河楼:三间见方,面阔米,进深8米,高米,共7层,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防御工事。可屯兵,可藏民,可对敌进攻而敌不可入内。 留影皇城相府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游览结束了,走出皇城相府,有很多感触。 我游览过山西的许多大院,如灵石的王家大院、平遥古城的很多商号宅院等,这些大院古宅都显示了晋商或官宦的富足和奢华,虽然各有千秋,但从知名度和气势上是无法与皇城相府相比的。 看了皇城相府,我想到了曾去过两次的北京恭王府,觉得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并保护最好,级别最高的两处与皇家有关联且位极一品的官员府邸。恭王府的前身是“和第”,是乾隆王朝时期重臣,是在乾隆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绅的府邸。 和绅靠阿谀奉承、百般讨好乾隆,博得皇帝的欢心,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和绅大权独揽,利欲熏心,聚敛钱财,利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黄金白银,建造了一座占尽北京城风水宝地的官府豪宅。 结果乾隆一死,风水宝地也没给和绅带来荫庇,和绅被嘉庆皇帝下旨革职下狱,被赐自尽,弄了个京城最气派的宅子,成了王爷们的乐园。和绅成了贪赃枉法的反面教员而遗臭万年。 而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是乾隆爷爷的康熙王朝的帝师和重臣,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爱戴。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明,崇尚剑朴,奉公守法,严格律己,以高尚宽容且从严治吏而名著当时,誉传后世。 他病死在相位上,康熙皇帝亲制“一挽三祭文”,成为“主知清德,帝谓完人”的封建高官典范。皇城相府保留下来了,使后人既可欣赏到明清时期宏伟的建筑,又可学习陈氏家族的优秀品格和家风。制作:侯忠(逸翁) 责编:毛 秘《白浪情》

在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官员的待遇有所调整。这里引录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据《文史博览》陈明远/文)

晚清西方形象研究论文摘要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 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____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____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____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____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 出国 留学 网我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 人际交往 ,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很多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去哪儿啊?”,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感到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nice job,”“No,I don't think '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 保险 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 清明 、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等等。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 谚语 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摘要由研究背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论三部分组成的,论文摘要的第一部分是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本科大约需要300字,硕士600字。第二部分需要把重点研究的内容讲述清楚,且讲解针对这些背景做了哪些研究。第三部分研究结论或实验部分,是介绍通过你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注意摘要需要写上出版社给出的文献编码。一、论文摘要怎么写1、论文摘要:需要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最重要的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按照内容的不同。2、论文一般需要有摘要,有些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有一些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可以不用阅读论文全文来获得必要的信息。3、论文摘要如何写,可以参考以下建议。(1)摘要需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以及还要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2)文字简洁①论文摘要不仅要反映出以上内容,文字也要简炼,将内容充分概括。②一般摘要的篇幅大小会受到限制,字数不可以超过论文字数的5%,比如一篇6000字的论文,其摘要就不可以超出300字。(3)论文摘要不需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可以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所以也不要作自我评价。(4)撰写论文摘要的有很多常见毛病,比如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者是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以及摘要的内容没有浓缩和概括,所以导致文字的篇幅过长。(5)需要高度概括力,语言要保持精练和明确,还要有中英文的对照,一般中文的摘要大约在300个汉字,英文的摘要一般需要在250个实词左右。二、摘要的分类1、报道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部分取代阅读全文,也称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2)特点: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还可以简要提炼段旨句,达到扼要并逻辑的揭示论文全貌的作用。2、指示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也称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2)只需用二、三句话来概括论文的主题,不需要涉及论据和结论,它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3、报道指示性摘要主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可以用指示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其余的部分。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伍尔夫清醒地看到父权制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实的女性形象。所以她在个人创作实践上不断打破旧有的创作传统,始终将抵制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提倡杀死“家中天使”,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肯定书写女性体验的做法。她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男权社会写作模式的一种有力的颠覆。

第五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她对父权社会传统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批驳,主张抛弃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呼吁两性间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进一步提出一种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良性策略--“双性同体”.

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创作进行总体评价,在基本肯定中也指出了其缺陷。并且通过对后来女性主义历史进行梳理,说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as hono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20th centuryfeminism. Woolf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 life, expound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women's writing tradition,women's writing condition, women's image, “androgyny”and other stressed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women's women toestablish their own writing tradition. To encourage women to writing. Get rid of thefemale images of the male writ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gender differences,Woolf advocate androgy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Woolf's feministideas and theories, 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in thehistory of femini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VirginiaWoolf's feministthough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bring her some literary skills, patriarchal familylet feminist ideas take rood in her body. Secondly, effect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Woolf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Aga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provided abase for her feminist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VirginiaWoolf 's thinking on women and writing. Woolfrecognizes the shadow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history, she devoted todiscover the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female image under Woolf's creation. Woolf clearlysaw the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ycreated a series of false images of women. She constantly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ofwriting in the personal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killing of the angel in the house.

This is a subversion to the writing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VirginiaWoolf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ender. She refute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 She appeal tocommunication between woman and man. And put forward the “androgyn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a summarized evaluation of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pro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Woolf Virginia's feminist thought.

Key words: VirginiaWoolf , feminist thought, “a room of one's own”, “androgyn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感染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 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一)追寻女性写作传统

(二)探寻女性写作条件

1.物质基础:一间房间的隐喻

2.空间基础:生活空间的狭小

3.文化基础:话语权的缺失

三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一)杀死“家中天使”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

四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一)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二)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对外国文学的多角度解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着重讨论这一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接受美学;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法

引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以读者为基础,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作者为核心”的传统文艺理论模式。该理论传入中国后,必然会改变我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有模式。而实际上,这种文艺理论在我国很容易被接受。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来注重内敛含蓄,这种美学观点在国画里的体现是意蕴幽深的“留白”,在文学理论中的体现则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美与接受美学的内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这就为其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一类理论是否可以被一个国家文化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学就有了这种本土化的良好基础。所以,该理论成为指导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时代发展需要。[1]

一、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必要性

接受理论是一类以读者为重点,关注阅读接受的文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该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读者看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内核是将文本观点从创作者——作品转移至文本——读者,从而凸显读者“阅读”对于文本含义的构建作用。该理论首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长期以来都被众人忽略的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问题,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一同完成创造的。这一理论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历程来看待文学作品,此处提到的“接受”并非大众以为的被动接受,实际上这一种“接受”是指读者将作品看作给予的对象,将其“占为己有”。读者首先要接受活动,然后进行再创造,凭借自身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加工,然后将作品中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这种行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与再创造。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历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可以说该理论的最大意义是发掘了读者的作用。接受理论弘扬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品质,其凸显的是面对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凸显了个人的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以往阅读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

二、接受美学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解读作品

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首要地位,并且着重凸显阅读时的过程和感受的意义。在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也是对审美、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过程。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把外国小说当作典范进行学习,这对学生而言,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展现学生自身对于作品的再创作。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及文本是在同等的地位上展开对话的。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困惑,利用其自身的经验与视野糅合了文本历史中的异域视野,这对他们而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修养与理解力。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强迫人们接受文字信息,在文本可以给当代解读留下空间的时候,文学作品才能够永葆活力。学生就是当下的解读者,他们把过去的作品从被人遗忘的角落捡起来,而作品又反过来给人以新的启迪,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与素养。[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的低级需求在学习时无法被满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难以再生出对于求知审美的高级需要。学生在高校求学时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独立时期,自尊心也强于以往,他们可以对自己展开深入合理的自我评估,因此,被区别化对待与被尊重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接受美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可以从传统的墨守陈规的文本解读中挣脱出来,让他们可以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这种教学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多元化诠释当中。

(二)推动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体验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挣脱文本的束缚,从而给文学作品注入新的内涵,这些要求对于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十分有益。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只关注作者与作品背景,着重于解析作品的内涵与创作方式。多元化教学目标则要求在教学时需要多方面的提升与完善知识储备、过程方式与价值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将文学生活化,解析的重点要转移到人类学的样式分析。[4]这就需要从作者以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思索文学作品的创作。只有生活化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可以实现与学生个体经历的完美对接,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在生活领域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度与行为能力都很有帮助。在实践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接受美学的视域,促使学生充分激发出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观点,从而让他们体会历史并非客观精神的连续发展。他们会发现自身的解读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并积极加入到这种自我创造与开创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将领悟创作文学作品并让其得到广泛传播,时代因素可以造就一部经典文学。所以还需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多元化的诠释,深入发掘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意义。让学生和作品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解读,这对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很有帮助。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充分解释作品中的多样化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关系

在现实中,文学结构里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这点在阐释外国文学作品时同样成立。此时就要在作品的多样性与一致性间寻找平衡。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一致的情况多点,也可能多样的情况多点。要以创作者的立场为起点,意识到其在创作时就已经设置了“隐含读者”的位置,即创作者已经提前预估了各类读者可能对作品做出的诠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读者也需要设定出创作者的位置,依据其给出的预定条件进行再次创作,即想象。这个过程中,作者地位不会比读者高,或反之,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基础是作品中预留的空白和未定点,只有作品中留给读者想象与再创作空间才有利于进行多样化解释。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得到的所有信息均为文本所提供,即作品已经设定了阅读目标与可以采取的思考路径,能做出怎样的阐释实际上是作品本身已给出范围,所以作品的客观属性通常会限制人们的多元化解读。老师应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规避出现技术功利主义的情况。[5]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课的意义阐释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创作者设定的意义、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意义,还有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对作品诠释的“一元”与“多元”可以区分不同的诠释层次,基础层面是对创作者设定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诠释,发展层面是对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这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得出的衍生含义。以接受美学为基础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二)协调学生再创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授课时,相较于老师的讲授,学生是客体,相较于学生的学,其又变为了主体。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处于主导位置。两者的关系与接受美学中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存在类似之处。相同的是,两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同点是,授课时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需要加入其额外的意图。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作品解读十分有利,而在阅读时,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则是一对一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让外国文学教学有序开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感受力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一类常见的导入形式,用在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理论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十分合适。单独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一般老师在教学时还会使用多媒体导入或形象叙事导入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同时给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视界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和海洋有关的内容,同时让他们到海洋馆或自行准备阅读资料做好理解准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且控制好情境与其经验间的适应度,以课本主题为基础,不可以让人感觉太熟悉也不能太陌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学。例如,上课之前播放《老人与海》的动画短片,利用其帮助交代文本的背景。课后也可用同样的方式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动画,让文学作品与动画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6]在授课的初始阶段,学生就需要在整体上很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在解读作品时如果碰到疑惑再予以深入解析,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课堂上选择的教学文本大多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节选或是短篇小说,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就十分关键。学生在阅读时要创建一个结构上较为封闭的整体去体会文本内容。需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角色与细节,包括每一个情感的末梢,表现方式等。课堂上选择的不同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例如,《娜塔莎》的文本节选,学生在阅读每一段对话时都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各种细微的改变,要让学生对这些改变进行合理的描述。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时,他们体会到的是作品利用矛盾推进故事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以点带面的意识流表现方式。上述内容都不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体会到。

四、结语

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根基的外国文学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作品的角度。该理论着重于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倡的是平等自由精神,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阐释,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宋雅鹏.论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J].语文建设,2015(32).

[3]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4]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徐文君.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J].语文建设,2015(23).

[6]赵宁.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J].语文建设,2015(26).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前言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2]曹晓青.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83-85.

  • 索引序列
  • 晚清幕府制度研究论文
  •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 清朝满族八旗制度研究论文
  • 清代官员府邸论文研究
  • 晚清西方形象研究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