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红河哈尼语词汇研究论文

红河哈尼语词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红河哈尼语词汇研究论文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以前觉的云南的少数民族多好,去年去云南教书,那里少数民族学生太讨厌。我那班上汉族只占五分之一。主要是纳西族和佤族,还有少量的哈尼族。。

我是哈尼族希望我的回答让你满意。“哈啊森”是跳舞的意思!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古汉语词汇研究相关论文

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古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戏剧文学教学【1】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古代汉语;戏剧文学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采用诵读、启发、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找相关参考书,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多了去了。清朝人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极为深入,资料还少吗

对外汉语的词汇研究论文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那么有必要了解一篇成熟的论文是如何选定题目,确定范围,如何征引材料,组织观点的,因此,建议你在确定13个方面究竟哪个适合去写之前,利用图书馆里德中国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查阅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一来是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来是从已经有的论文中学习怎么去写。既然你是第一次写论文,建议你还是选择研究德比较多的方面,这样可以参考借鉴的多一些。具体来看看你的参考选题。1涉及的是网络语言研究,比较热门,如果需要这方面的新词新语材料,我可以给你发武汉大学语情监测中心去年的《中国语情》,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是,网络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倒是很新鲜,因为新词新语的教学还很少提及,但是又很有必要,所以价值可观,可以深挖,你可以集中选取一些比较贴近生活、有教学意义的词语来做研究;2是一个很宽泛的论题,研究的也不少,适合做综述性的研究,新意不大;3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相比于你的其他选题,这个与对外汉语结合得也少,可以排除;4就更宽泛了,而且比较理论,容易下手,但是不容易写出东西;5其实是3的一个更小的论题,这类似于“中外颜色词差异研究”之类的,也是文化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积累,建议还是不要写,太空泛;6“好”作状语(如黛玉“你好...(狠心)”,作补语“打得好!”,你可以检索一下研究得多不多,看兴趣吧,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汉语语法研究论题;7和5属于一个类型,所以不赘述了;8和3、5也是一个类型,研究的夜比较多,内容也很庞杂,不好做精到深入的研究;9还是一样(你的13个选题中委婉语、礼貌语、称谓语占了5个,这些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10的研究也挺多的,我们就曾经以小组讨论形式研究过;11也是文化研究,我曾经写过“薇”的文化研究,这种名物研究也很繁琐,新手不容易动笔;12很考验人的文学功底,如果看的很浅,那么单靠翻书来找例证,来总结观点,绝对会是一件辛苦至极而又收效甚微的体力活;13倒是一句反话,因为传统上都认为汉字在信息化方面,相比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势。要是你认为有优势,那么这也绝对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中文信息处理的背景,最好不要空谈。最后,建议你将13个题目分成几类,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考对各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考察所得出的研究难度,以及每个题目的成果预期,去选择你想做的吧。第一次写论文,如果思路踢不开,可以先看看网上这方面的论文(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祝你写作顺利!要说参考文献,不过是我的脑子而已。你可以看看我的对外汉语博客

汉语的魅力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技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类问题已经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词汇难以理解,不会运用。在课堂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词汇,同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体态语,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汉语学习者理解不了所学的词汇,就不用说是正确运用于句子和篇章当中了。

本文结合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针对留学生对词汇理解情况,对以往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进行综合梳理。目的在于能够对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探讨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与规律,这样便于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二)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目前,国外许多国家设有孔子学院,这预示着汉语正逐渐走向国际。本文结合当前汉语形势,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个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旨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教师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所教授的词汇展示给外国留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在教与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力求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课堂教学技巧方面的参考,能够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启示。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一)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尽管当前词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经过长期探索,词汇教学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些科研工作者针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科研研究,例如: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学生有关“文化词”的学习,提出了对韩国人汉语词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汉字词’迅速,大量地掌握汉语词汇;指导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注意交际场合和语体要求;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的搭配和应用上”等等;何干俊(2002)就英国国家的留学生的词汇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如陈贤纯(1999)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建议;胡鸿, 褚 佩如(1999)也提出实行集合式词汇教学的方法;刘 珣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中强调汉语词汇教学要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把词的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利用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并提出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汇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要通过加强词汇的重视与复习来减少遗忘。黄振英在《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中总结了演示描述法,联系扩展法,提问讨论法,汉外对应词对比法,词语联系搭配法,总结归纳法七种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方法,为后来的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方面的宝贵财富。

(二)前沿水平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杨希贵(2009)认为扩大词汇量是中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并强调兼顾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崔永华、杨寄洲(2002)主编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周健(2004)主编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对词汇、语法等汉语各方面的教学技巧做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前辈们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但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尚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例如:词汇教学从哪儿教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词语的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作为研究目标,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技巧等方面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论述,以期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主要研究问题:

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学者

们关注的目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词汇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介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研读李明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和崔永华、杨寄洲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深入研究书中所包含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词汇教学技巧,以及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念,课堂词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并对词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解读。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杨老的词汇教学技巧的应用与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有一些借鉴和启示。

说是至关重要的。介于对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本部分着力将理论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授课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至关效果。第四部分内容主要为综合以上陈述,对本论文提出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及规律做出综合总结,以及写作本论文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

首先,她们都是由词根与词根构成的,因此都属于复合式合成词。再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前一个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个词根是陈述前一个词根的,所以叫做“主谓型”或“主谓式”。比如“体贴”,前一个词根是“体”,后一个词根是“贴”,前后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因此是“主谓型”。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期4.《左传·僖公四年》“北海”“南海”新解 《江海学刊》2005年4期5.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期6.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义素分析法 《语文研究》2001年3期7.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语文研究》2003年4期8.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 《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9.《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10.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史料概论 《古汉语研究》1993年3期11.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学术交流》2003年12期12.词义的嫁接引申:词义派生的新途径 《学术交流》2005年12期1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表述上的修订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交流》2006年12期14.关于施事格、受益格歧义句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2期原载《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3期15.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式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8期原载《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2期16. 现代汉语词义的组合方式和言语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3期原载《镇江师专学报》1992年4期17.汉语史料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5期原载《吴中学刊》1991年4期18.潘金莲语言的交际特征和个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4年10期原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4期19.异形词的定义及其与同义词的区别 《汉语学习》2004年1期20.浅谈“有”的词性 《汉语学习》1987年2期21.“ABB”式中的叠音后缀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5期22.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专项标注上存在的问题 《辞书研究》2002年2期23.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期24.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25.《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26.《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27.试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总体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期28.一个新兴的副词后缀“为”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29.《金瓶梅》叙述语言的构成和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7年6期30.关于同形二字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 《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期32.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2期33.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2期34.《金瓶梅词话》中“”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2期35.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4期36.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37.论汉语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36期,1994年38.现代汉语词义和内部曲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3期,2001年39.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5期,2003年40.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6期,2003年41.现代汉语典故词的基本特征简论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6期,2004年42.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7期,2005年43.现代汉语隐语的定义、类别和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7期,2005年44.汉语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1期45.南北朝至明代的训诂学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3年3期46.汉语史料检索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2期47.论“非语言交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辅助功能 《吴中学刊》1990年2期又载《文学语言研究论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48.论“语用学原则”在对白编撰中的指导作用 《吴中学刊》1990年4期49.文学语言的功能分类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 《吴中学刊》1991年3期又载《语言·语篇·语境》(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50.《金瓶梅》人物语言散论 《吴中学刊》1992年3期51.先秦汉语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3年2期52.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4年2期

摘 要:语言学上普遍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但是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这一特性,我们认为汉字不仅仅记录汉语言,而且对汉语有一定的反作用。本文尝试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分析,简要说明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 现代汉语 词汇 影响 在现在的很多语言学教材中,对于“文字”的概念,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字面上来理解,文字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似乎只是记录语言。这一思想的源头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本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著名的符号理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索绪尔阐明这一理论的时候,他是把文字体系分为两类的:“表意系统”(文字的表意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语)和“通常被认为是‘表音’的系统”。并且,他强调:“我们将只讨论表音系统,特别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源自希腊字母的系统[1]”。索绪尔本人已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汉字作为他所说的“表意系统”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时候,就应该突破他的符号理论,针对汉字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汉字是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和印欧语等表音文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的字形是和意义紧密相关的。中国传统的“小学”历来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在通行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那么,就前四者来说,象形、指事、会意都是借助字形特征来表达意义的,只有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共同构成。“汉字字形字势已经融会进单音词之中,它将单音词的意义特征形象而又是抽象地反映在字形上,是使人们一旦见到这个字形,就将意念活动直接指向客观对象[2]。”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文字不仅仅像表音体系的文字那样可以记录语言,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字形字势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举例来说,语音方面,汉字有限制“儿化”的作用;语法方面,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方面,有些修辞方式如对偶、歇后语等是汉语所独有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浅析汉字对汉语言的影响。 一、汉字的意义范畴对构词的影响 上文提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范畴,字形与意义紧密相联。造字之初,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较早的文字形式,这些字的特点都在于“见形知义”,我们在进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时,就是要根据字形进行意义的分析。正是由于汉字的初始意义比较明确、单一,在古代汉语中,汉字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字、词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意义,多数单音节的词发展成为构词成分,于是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到了现代汉语,已经是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多复合而成,没有形态变化,主要功能在于意义的显示。正是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特点决定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发展方向。 另外,汉字的意义范畴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范畴,汉字的组合性强,因此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能够通过对常用字的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而不必像英语那样另造新词。这也是汉语中字义、词义不断引申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现在口语中常用的“晒”字,《说文解字》:“晒,暴也。”晒的本义就是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隐含着这个行为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在现在常说的“晒照片”“晒心情”等词语中,“晒”字引申出了“炫耀、展示”义,同样是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反而是强调这个行为是走出封闭的空间、在一个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中进行的。我们不必为新的意义另造一个字,而是通过对原有汉字的意义引申,产生符合使用要求的新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词的产生,保持了语言的纯净。“晒”字之所以能从“曝干或取暖”的本义引申出“炫耀、展示”义,就是“晒”字本身的意义范畴所决定的。当然,这种新的意义的产生并不影响字的本义的使用,在“晒太阳”等组合中,无须解释我们也可以知道“晒”字用的是本义。汉字的意义不是通过词来表达,而只是通过词来确定。正如苏新春在《汉字文化引论》一书中所谈及的“在汉民族看来,文字是直接表达意义(观念)的,故没有通过‘词’这个中间环节来‘间接地’和意义(观念)发生关系的思路[4]。” 二、汉字的书写形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既然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字形与意义密切相关,那么汉字的书写形式自然会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唐兰先生指出:中国“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汉)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5]。” 首先,汉字的字形对于辨别词义是很有作用的。语音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直接与所指意义相连,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当出现同音字的时候,字形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彰显出来。生活中当我们问到别人姓氏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耳东陈”、“木子李”。人们听到这样的字形解释,就可以在意念上迅速地捕捉到所指对象。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一些词:直接用某个字的字形来表达意义,而有意忽视该字形所代表的字本身的、根本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两类: 一是字形词,也就是以汉字字形而造的词。“所谓汉字的造词功能是指汉字用自己的字体字形来确认、证实词语存在的一种功能[6]”。根据字形“造词”,在汉语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有人将字形词分为五类:1、直接标有“字”或“字形”的。例如“八字步”、“十字架”。2、没有特意标明“字”或“字形”的。如“勾乙”“丁坝”。3、直接取某物像某字形来造词的。如“金字塔”。4、从某字形的特点而引申造出新词的。如“井田制”。5、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而造词。如“丘八”(即“旧时的兵”)。(详见魏晓旭《浅谈汉语中的字形词》一文)。这种造词方法虽不是汉语独有的(用英文字母造词如“orz”表示“失意时,体前屈”),但“因形求义”却是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只是这种方法被借用到表音文字了。

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论文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当然,定好题目,再收集资料找思路。想偷懒的话,就找我来帮你解决咯。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该学科的发展,比如: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不符合原则等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使语言学领域的各学者对术语翻译和使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提升术语翻译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提出术语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术语翻译;规范化;翻译原则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基础的理论知识、概念和专业化术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理论基础、相关定义和专业化的术语体现出两种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深层关系。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术语表现出两个特性,即:单一性和理论性。也有少部分的学科术语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性。但是现阶段,对该学科相关术语的翻译呈现出极大的问题,例如:术语翻译的不规范,而且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化术语呈现出多种翻译的方法,而这也导致专业术语的使用非常不标准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够提升该学科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会导致语言学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且对该学科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1]。

一、专业术语翻译所遵循的基础原则

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专业术语的翻译保持高度重视,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所有翻译工作的入手点和落脚点都是专业术语的翻译。如果一篇英语文章或者是英语著作中的专业术语翻译中出现错误,那么对整部翻译作品的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纵观我国近年来英语翻译工作和翻译学的发展历程,有关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还存在极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译者对术语翻译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低。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所属的学科门类较为广泛,所以难以明确专业术语翻译的统一标准与规范。第二,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包括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对国外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引进将会逐步增强,所以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将会更加显著。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翻译领域来讲,我国对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能够提升对术语翻译的认知,从而加快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翻译学领域的学者在著作中提到,术语翻译对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逐步使我们的本族语言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阻碍我们本族语言的发展,由于术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术语翻译没有统一化的标准,所以语言翻译领域内的学术风气被破坏。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专业化而且极其重要的词汇,往往会由于翻译不当引发各种连锁反应,从而对我国的专业学术用语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使我们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准确性和规范性,就必须制定统一化的原则和标准。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翻译学者对术语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原则的总结非常多样化,但是大致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即:准确性、透明性以及简洁性。

(一)术语翻译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

专业化的术语,往往包含着一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定义,其自身往往就只有一个解释,而且对该名词的定义非常的准确。所以准确性原则是术语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最基础原则。为了保证翻译的精确性,要求译者首先能够深入了解专业术语在特定语境背景下的本意,切记将专业术语的日常解释用于译著中,将该术语在其他学科的解释用于该学科也是不正确的做法[2]。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统一术语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所以就有学者将其他学科领域内的译法运用到另外一门学科类,有些时候这种做法并不会对原意造成较大的改变,但是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当前的语境。

(二)术语翻译必须遵循透明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的判断标准就是读者能够根据译著,最大程度的还原作品。而且在该原则下,翻译出来的著作具有极其强烈的原文色彩,所以很多读者难以接受这种译著。比如:专业的英语名词“non-interface position”往往被翻译成无接口观点,在这个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就遵循该原则。但是读者在理解该术语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该英语词汇所传达的词义是外显知识与潜在知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且不能够以直接的途径进行转变,也可以被说为两者之间缺少连接点。但是术语翻译所遵循的透明性原则具有极强的相对性,也就是在实际的术语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为了保证翻译的透明性,从而忽视翻译所需要遵循的准确性原则,避免出现术语翻译的错误或者是翻译之后的词义与原意偏离。比如,应用语言学科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调研,其英语表示为“field work”,也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各种调查方法,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而如果不考虑准确性原则,那么该词汇将会被翻译为野外工作,这显然与原句中的含义不符。

(三)术语翻译必须遵循简洁性原则

术语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当一种语言被转变为的其他语言的过程中,虽然需要保持原有的词义,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会出现多余的词汇,所以需要尽可能的精简所翻译的著作,但是需要保证译著的精炼和准确,而且简洁必须有度[3]。

二、结束语

基于应用语言学,探究术语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我们对术语翻译的原则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但是语言特有的性质也会使术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变得极其复杂,而这是由于人们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而且术语翻译往往会出现多种译著,这是难以长时间共存的。

参考文献

[1]胡叶,魏向清.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新探--兼谈术语翻译的系统经济律[J].中国翻译,2014,35(04):16-20.

[2]陈智淦,王育烽.中国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与文学术语翻译研究的缺失[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59-67.

[3]郑述谱.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2012,(05):102-105.

  • 索引序列
  • 红河哈尼语词汇研究论文
  • 古汉语词汇研究相关论文
  • 对外汉语的词汇研究论文
  •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
  • 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