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对人物形象塑造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对人物形象塑造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人物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内容,鲜明的形象可将人物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戏曲形象可概括为社会、心理和外貌这三部分。三者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生活和教育背景、人际关系、内在气质、爱好特征展现在观众眼前,将观众带入到戏曲情境中去,加深观众的感悟,完成戏曲情感的表达。本文就戏曲人物塑造进行分析,通过戏曲化妆剖析造型与角色,以提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真实性。
【关键词】 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人物形象塑造;关系;
戏曲表演的关键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前期的角色化妆及造型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妆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戏曲表演人员在演出开始前,除了要对所表演的人物进行深入揣摩和分析外,还要借助化妆技术,完成形象扮演,从而尽快将观众带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在提升表演效果的同时,深化观众对戏曲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戏曲表演水平。
一、戏曲化妆的独特性
戏曲化妆与生活化妆有着本质区别,生活化妆是为了美化外在形象,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而戏曲化妆则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了让演员更加真实地模仿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变化。戏曲表演虽然是通过演员唱、念、打等专业技术来展现人物整体形象的,但观众因为认知上的不同、感知上的偏差以及艺术理解上的不同,对演员展现的肢体、表情等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戏曲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戏曲化妆则能够直观地给人们一种固定的感知,让观众从妆容上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初期判断,这对于观众理解人物后期行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更便于观众捋顺剧情,实现深层次的感悟。比如戏曲中曹操这一形象,人们一看到曹操白脸的妆容,就可将其与阴险、狡诈联系起来,直观地构建人物形象,并对其后续所有行为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进一步感受戏曲的魅力所在。
二、戏曲化妆的作用
舞台人物造型是舞台艺术造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人物造型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系统,且随着舞台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以达到提升表演艺术性,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目的。化妆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感染观众并引导观众进入表演情境中去,渲染真实的表演氛围。利用戏曲化妆还可将不同演员塑造成与演员自身完全相反的舞台人物形象,从而帮助演员增强自信心,以提升舞台表演效果。如一个斯斯文文的书生形象的演员,要想扮演一个凶猛骁勇的人物,便可借助戏曲化妆技术,重新塑造演员的面部形象,再通过身体上的装饰,达到凶猛骁勇的效果,从而将两个反差较大的人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颠覆惊讶之感。
另外,戏曲化妆还需要配合演员自身的专业基本功,以免造成僵硬之感,影响表演效果。以演员特点为基础,以化妆造型的方式完成人物塑造,先要考虑演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与戏曲人物形象之间的契合度,这样才能通过化妆达到传神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让演员的各种表情动作成为戏曲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经常会存在演员本身与扮演人物不相契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结合化妆技术来达到人物塑造的目的,提高表演水平。
三、化妆造型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帮助
(一)可以丰富人物的个性
塑造人物形象需要从细节着手,要在细微处见真功夫,塑造戏曲人物形象更是如此。化妆造型要想做好细节的刻画,就需要化妆师吃透剧本,熟悉人物,给人物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和角色定位设计符合要求的妆容造型,从而呈现出观众喜爱的、有丰富表现力的人物形象。例如,要表现一个普通劳动者,如果仅通过唱词语言和表演动作,人们会觉得差点什么,可是如果穿上经过设计的衣服,就会更为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再用油彩做化妆造型,塑造出一个皮肤粗糙、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则会大大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由此可知,服饰和化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可以直接传达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家庭以及性格等信息,是一种表现人物最为快捷的方式。因此,戏曲表演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服饰和化妆,要把对角色的理解、定位融入到造型中。如戏曲中的丑角,为了让观众能够马上看到剧中人物那种滑稽与搞笑的状态,同时也为了让演员能更形象、更真实地表现出来,化妆师会用油彩等化妆品对演员的面部五官进行调整。
(二)可以完善演员形象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要弥补这种不足,则需要演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技巧,吃透角色,再辅以一定的化妆和造型,从而完成对角色的最终定位,通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塑造出符合剧本要求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化妆师要提前介入,分析剧本,把握剧情、人物特点及人物关系,从而理解角色形象对化妆和造型的要求,通过恰当的妆容实现演员和角色的统一,缩小演员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化妆师要掌握造型塑造的艺术技巧,如用突出、分明的眉角来表现刚毅坚定的汉子,用平且细的眉毛来表现温柔婉约的女子等。总之,化妆造型就是用艺术的方法放大角色需要的特征,弱化角色不需要的特征,从而完善演员的艺术形象。
(三)可以再现经典形象的艺术魅力
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些经典艺术形象无一不是有着非常精致的舞台化妆造型,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形象,赋予了角色不朽的生命力。在当下戏曲表演中,重新演绎经典剧目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在重新演绎时,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做到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够有时代的新意,稳中求变,再现经典艺术形象的`勃勃生机,就成为化妆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越剧《红楼梦》为例,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会很难接受其他人塑造的同一角色。为体现新意,其弟子王志萍对林黛玉的妆容进行了修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角色的把握设计了新的林黛玉的妆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说明,角色的设计、化妆与造型要和时代相一致,要体现时代的审美特点。
四、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与化妆造型相互融合
化妆造型是外在的,是对人物外形的塑造。而外形要想真正展现应有的效果,则需要与人物内在的精气神相一致,即形和神要完美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只有形和神表现一致,才有可能达到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化妆师和演员不断地揣摩作品,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化妆师要和演员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换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反复实践、修改,而后实现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精准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化妆造型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在加工的基础上塑造出能够反映演员和角色的本质特征、符合戏曲表演要求的舞台形象。化妆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根据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与演员共同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形象,将艺术形象和化妆造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五、通过化妆塑造典型人物的策略
(一)尊重剧本
通过戏曲化妆塑造艺术形象,是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的,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因此,化妆需要紧密结合剧本的要求,充分表现剧本的风格与主题,要合理运用戏曲化妆的方法塑造符合剧本要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塑造人物形象要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这也是艺术的原则之一。要结合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人物的特征、状态进行化妆,这样塑造的舞台人物会充满生活气息,可以有效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更贴近群众的心理定位。
(二)遵循艺术规律
戏曲化妆是为了塑造出丰富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象,因此就要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化妆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但不应只是简单生硬地再现,而应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新。这就要求化妆师在深入研究剧本、剧情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生活,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多观察身边的各式人物,把握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面部特征。通过化妆塑造人物形象还应该注意人物生活的场景、环境和其文化背景等,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三)结合舞台灯光
化妆还需要与舞台因素相互配合,其中就包括舞台灯光。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知道,舞台上通常是各种强光直接照射,所以如果没有考虑灯光的因素则会极大地削弱化妆的效果,导致人物脸色苍白。因此,化妆师要结合舞台灯光的效果进行化妆,在体现人物面部层次感的同时,提升面部的表达效果。化妆师要对戏曲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剧中人物的塑造,并彰显自己的审美追求。
(四)合理运用色彩
通过化妆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就是科学地运用色彩。戏曲化妆需要使用干净、简洁的色彩,突出色彩在人物装饰中的作用。在化妆时,要结合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用相应颜色的颜料在脸部进行装饰,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等,突出人物的形象,让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
六、结语
戏曲化妆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化妆是手段,目的是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塑造出剧本想要展现的人物形象。化妆是戏曲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妆时要充分考虑到戏中人物的性格、年龄、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要通过化妆增强演员的代入感,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将演员与角色尽可能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化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展现戏曲的艺术魅力。
七、参考文献
[1]易慎.传统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对当代舞台剧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分析[J].明日风尚,2018,(15).
[2]何艳霞.戏曲化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影响探索[J].明日,2018,(13):29.
[3]赵赫.浅谈群众戏剧表演中化妆造型对角色创造的帮助-以文化馆排演话剧情暖西岸>为例[J].中文信息,2019,000(007):296-297.
提要:不论爱森斯坦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还是二数之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
二数之和时间量上的变化,而二数之积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换成浅显的文字就是,运用任何两镜头不仅仅是更久的时间向观众讲述一个THING,而是有意境上的突破。时间长短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给观众的感觉和观众同时会联想到什么,或者直接把观众带到另外一个氛围,就是让观众有积极的影响。在同风俗点就是让他们起鸡皮疙瘩···
下面是网上搜的:
作为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在影片的立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直到现在,世界上任何一部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没有不论及爱森斯坦的。”[2](P26)鉴于爱森斯坦丰富的电影理论和大师级的地位,本文只撷取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略论它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爱森斯坦早期代表影片《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的运用,以折射爱森斯坦丰富的蒙太奇理论之宝库。一、爱森斯坦与杂耍蒙太奇[1]1898年,爱森斯坦出生于俄属拉脱维亚的里加城,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期,爱森斯坦酷爱马戏,常把丑角模拟得惟妙惟肖。中学毕业后,他按父亲的意愿考入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但终因志趣不在此而改学艺术。他转入美术学校,下功夫钻研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日本的歌舞伎、精神分析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等等看去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东西。十月革命后,爱森斯坦加入了苏联红军,立即用上了自己在两个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他充任军事工程师,指导部队构筑各种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他参与指战员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在军人俱乐部里当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爱森斯坦因迷恋戏剧而退役,进入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工人剧院当布景师。他一边为剧院排演的话剧搞舞台美术设计,一边在梅耶荷德执掌他的国立高等导演学院学习。[2]而梅耶荷德重视流传于民间的草台戏,在舞台剧中运用大量的马戏杂技表演的作法也令爱森斯坦深受启发。再加上爱森斯坦童年时期对马戏的酷爱[3](P124),激发了爱森斯坦的创作热情。1923年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这出话剧改编自俄国大戏剧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爱森斯坦对这出上演了数十年之久、模式化了的话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设计了演员与观众共处同一空间的舞台,而且几幕戏分别在几个表演区进行,观众可以与演员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爱森斯坦还为这场演出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了传统拱形舞台的限制;舞台上的道具也几乎全是表演马戏与杂技的用具;剧中的人物不是被他设计成小丑就是地道的杂技演员;原先的三幕剧情被分成几大块,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还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还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将内心情绪外化的极端的表现方式:表现愤怒到极点就让演员翻起令人眩目的筋斗;表现欢悦则用空翻的方式展现,表现人物内心的犹豫便让他在钢丝上摇摆不己。[4](P48)爱森斯坦的这一大胆创新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表演场与观众席的物理距离,俨然展现了一幅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图景。而且,舞台大胆采用马戏和杂技式的道具、布景。不仅如此,爱森斯坦还将人物的内心通过马戏和杂技表演的形式予以流露,从而让观众不用记忆复杂的台词(事实上经他改编后台词已所剩无几[3])就能理解人物的心理。这样的新奇与创造确实让观众和戏剧评论家震撼不已,将《聪明人》称为“杂技剧”或者说是一个“扎实的杂耍马戏节目”也许并不为过。《聪明人》上演不久,爱森斯坦应邀在马雅可夫斯主编的《左翼文化战线》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爱森斯坦结合对《聪明人》舞台处理的分析全面阐述了他的戏剧理论—杂耍蒙太奇,主张应以出色的、难忘的、出人意料的表演片断作为戏剧的基础,把会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非凡刺激人的瞬间加以合成,贯串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之下。杂耍蒙太奇实际上是“把两个取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的镜头与原来的时一空连续性相剥离,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对列组接,就会产生出作为新质的表象,便可创造出未经剪辑的影片的镜头中非固有的概念。它们虽然互不相关,但依剪辑者的意志被对列在一起时,却往往违反本意而产生出‘某个第三种东两’,并变为互有关联。”[5](P77)换言之,爱森斯坦通过两个不同镜头的有意组接,试图形成超越两个镜头的第三重含义,两个镜头的特意组接产生的是“1+1>2”的新意。根据爱森斯坦的说法,“杂耍”是指马戏团或卖艺人表演的拿手特技,它的技巧完善程度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种特技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1](P145)“出色的、难忘的、出人意料的表演片断”正是杂耍的要义,而“合成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非凡刺激人的瞬间”表明爱森斯坦提倡的是一种高剪辑率的镜头剪辑。通过这种高剪辑率的镜头来呈现一种急促的节奏,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从而实现蒙太奇的艺术创造功能。在爱森斯坦眼中,杂耍镜头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由此不难得出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隐含的一个重要的预设:那就是观众能够正确理解导演的意愿,与导演产生某种共鸣或者导演过分自信观众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爱森斯坦确实在电影导演中实践着这种自信的思想,以致于他把观众看成了被动的接收对象,接受着导演思想的某种灌输。“爱森斯坦有些彻底贯彻杂耍蒙太奇观念的电影作品不是试图在交流、循环中让观众认同而是耳提面命,把作者的思想像楔子一样敲进我们脑中。”[6](P93)这种思想在爱森斯坦的早期电影《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二、杂耍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早期电影中的运用尽管爱森斯坦在戏剧导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戏剧的舞台究竟是狭小的,难以施展他的才华。为此,爱森斯坦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继续发展和实践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1924年,爱森斯坦成功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这部影片表现了1902-1907年的俄国工人运动,许多情节以真实事件基础。[7](P79)可以说,《罢工》是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付诸电影艺术实践的最直观呈现,也是肇始于戏剧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在电影上的首次运用。在影片《罢工》中,他用特技制作了不少杂耍镜头。如多次曝光、迭化、配景缩小等,他用这些特技创造了水龙头冲击罢工者、婴儿在镇压者的铁蹄下被疯狂践踏、火烧酒精店等惊人的景象。[6](P93)爱森斯坦觉得这些惊人的景象还不足以表现警察对工人的残暴。他在影片中甚至将警察镇压工人的镜头与屠宰场里宰牛的镜头交替出现。镇压与屠宰的冲撞,再也没有比这更能渲染这种残暴的镇压。而整个剧情发生在工厂和街道,与屠宰场不在同一时空领域内。《罢工》的成功,迎来了爱森斯坦的另一个辉煌时刻。1925年,爱森斯坦执导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作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影片在莫斯科大剧院放映。《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表现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概括地反映了1905年革命。爱森斯坦自认为该片是“引人入胜的蒙太奇”的胜利。影片分为五个部分:人和蛆;甲板冲突;死者控诉;奥德萨阶梯和舰队会合。其中,“奥德萨阶梯”的后半段“沙俄军队射杀民众”,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在这个段落中,有个由9个镜头构成的蒙太奇句子“母亲与婴儿车”,9个镜头中,由4个全景镜头和5个特写镜头组成。全景镜头表现的是沙俄士兵持枪射杀;特写镜头表现的则是母亲和熟睡的婴儿。在这里,爱森斯坦通过杂耍蒙太奇表现的是人性与兽性的冲撞,两极景别的悬殊对比,尤其是母亲中弹倒下后失控婴儿车下滑的镜头,造成扣人心弦的紧张效果,堪称默片时代的经典范例。[1](P142-143)“奥德萨阶梯”整个段落长达7分钟,镜头数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1](P143)爱森斯坦之所以要将现实中存在的不过三至四组梯级的奥德萨阶梯进行大幅度的时空延展,实际上是通过高剪辑的镜头来达到情绪的一种延伸性渲染。起义水兵对沙俄军队总部开炮时,爱森斯坦又再次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切入了三个石狮的镜头:沉睡的石狮;清醒的石狮;跃起的石狮,其隐喻、象征之意不言自明——沙俄暴行,天理难容。这些镜头和段落间杂耍蒙太奇的运用,或表现影片的节奏或体现影片的隐喻或呈现影片的象征。其目的是融造镜头之间的冲突,以产生新的意义——一种“1+1>2”的意义。此外,爱森斯坦还在单镜头画面内部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在士兵起义之前,有一个甲板上枪毙违反纪律的士兵的段落,这一段落中军官命令把要被枪杀的士兵用一整块帆布蒙起来。根据爱森斯坦的学生、前苏联导演米•罗姆说,在生活中是没有这个情况的,军队没有这个习惯,而且这样做对现实的加工也非常大。这样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首先是无法保证蒙在帆布下的人都能被打死。这乃是一个杂耍式的手段,目的是要造成观赏上的效果,是要用这不断拂动的帆布使观众吃惊,通过这块帆布,爱森斯坦仿佛把“一队水兵变成了一堆尸体”。[6](P92-93)爱森斯坦还用了许多特技和人为加工的方法来造成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这方面一个最大胆的举动就是:在《战舰波将金号》中,他用手绘的红旗来渲染情绪,这在当时的默片黑白画面中确实造成了极为鲜艳夺目的视觉效果。《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两部早期影片,不仅运用了诸多的杂耍镜头,而且杂耍镜头的组接大多以冲突呈现,相比话剧《聪明人》而言,其基调是灰色悲壮的。但是源于戏剧产生的杂耍蒙太奇还是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诚如批评家所言,杂耍镜头的有意组接有时显得故弄玄虚,有过于追求形式主义之嫌,爱森斯坦试图通过镜头直观的形式表现来灌输导演的某种意图,从而将观众观看电影理解为接受导演的某种教育。但至少在《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两部影片里,爱森斯坦运用杂耍蒙太奇征服观众的雄心还是实现了。究竟,跨越时空的杂耍镜头组接切合影片所表现的主题,且镜头间具有冲突的相关性,观众的理解也变得不太困难;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处理在视觉上至少给默片时代的观众一种新奇和冲击。三、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发展1948年,爱森斯坦在他的书房里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他留给世人的是多部堪称经典的影片和丰富的理论著作。除上文提到的这两部影片外,还有《十月》、《旧与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及《伊万雷帝》;他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爱森斯坦论文选集》、《电影艺术四讲》、《电影杂耍蒙太奇》以及《并不冷漠的大自然》等。[8](P69)这位蒙太奇巨匠“在今天的影响很大,主要还是通过他作品的丰富性和强劲的感染力,更多的人主要是通过反复观摩他的作品来汲取营养。”[6](P94)如今,杂耍蒙太奇被广泛用于科普片、广告片、武打片,它把科学知识阐发得生动形象,把购买欲望劝诱到掏出金币,把刀光剑影张扬得眩人耳目。[5](P78)这一方面在于现代视听技术的进步使得杂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在于杂耍蒙太奇确实也符合现代人视听的某些要求。只是有些商业影片运用杂耍蒙太奇已经到了观众无法理解的地步,抛弃了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所隐含的预设——导演与观众意愿的结合,这恰恰是杂耍蒙太奇的特质和生命力所在。爱森斯坦的这一预设是理解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关键所在,如同打开杂耍蒙太奇理论宝库的钥匙。抛弃杂耍蒙太奇的理论预设,就等于只拾起了杂耍蒙太奇的形式外壳,呈现了一种空壳的杂耍式镜头,带给观众的是“恶搞”的无限空间。
[注释]
[1]杂耍蒙太奇,国际上通译为吸引力蒙太奇。但在我国长期译为杂耍蒙太奇,口语中也常用此名,本文从旧译。笔者认同云南大学张宇丹教授对杂耍蒙太奇的理解。“我更愿意称作‘杂耍蒙太奇’,这已不是狭义的杂耍特技,而是引申意义上的‘杂耍形态’,是一种华彩性,意味着从对眼球到心理的吸引和感染,意味着由于营造出色而引人入胜,意味着艺术的本性之一是游戏性。‘杂耍’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态的一种形象表述。”参见: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46。
[2]关于爱森斯坦的生平主要是参考以下两篇文章:张时民。爱森斯坦与戏剧。戏剧文学。2005年第12期:第47-52页;王晓建。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第79-80页。
[3]“奥氏剧本经过爱森斯坦的改编之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对白,只有十分熟悉原作的人才能在这些掺杂着爱森斯坦式的双关语的调侃对白中找到属于原作者的东西。”详见:张时民。论作为一种戏剧理论的吸引力蒙太奇[J]。艺术百家。2005,(6):125。
[参考文献]
[1]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立军。爱森斯坦的创作命运[J]。俄罗斯文艺,2001,(1):26-29。
[3]张时民。论作为一种戏剧理论的吸引力蒙太奇[J]。艺术百家,2005,(6):122~126。
[4]张时民。爱森斯坦与戏剧[J]。戏剧文学。2005,(12):48~52。
[5]田兆耀。管窥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J]。艺术晨家,2004,(1):77~80。
[6]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5):90~95。
[7]王晓建。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J],电影创作,1999,(02):79~80。
[8]张凤铸。奠定蒙太奇理论的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J]。家庭影院技术,1999,(9):69~70。
爱森斯坦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是二数之积,原因是:二数之和时间量上的变化,而二数之积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换成浅显的文字就是,运用任何两镜头不仅仅是更久的时间向观众讲述一个事物,而是有意境上的突破。时间长短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给观众的感觉和观众同时会联想到什么,或者直接把观众带到另外一个氛围,就是让观众有积极的影响。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他对纪录电影的热衷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上帝不会总垂青于一个人。他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墨西哥万岁!》就一直迟迟无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后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我认为错的不是她,是那个时代,或许张少华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现实之下,她伤害到了别人,但死者为大,希望逝者安息。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的丑娘》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剧《我的丑娘》这部热播剧,我已看了六、七遍了,每看一次都被感动的落泪,也受到教育。
这部影片看似普通却给人很多很多反思。从看第一集就被剧中丑娘的朴实善良以及她对儿子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当看到丑娘兴冲冲地揣着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换来一万元钱感到婚礼现场,听到的却是儿子对新娘说她只是一个问路的,丑娘身心受到极大打击,离开后差点被车撞伤,幸好被好心的建平收留。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丑娘儿子大春怎么能这样对待生养自己的亲娘呢?寒心!
天下的儿女不知做父母的那份艰辛不易。结果后的大春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会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用得着亲娘的时候,就让亲娘回家当保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阿!看到丑娘为救生病的孙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上街乞讨,善良好心的丑娘,您始终没能在儿媳妇家享一天清闲,一直在为孩子们操劳。被人污陷入狱的大春从监狱释放出来时,看到累倒住进医院的母亲时,终于忍不住把实情告诉了媳妇小旭,小旭听后,内心充满了深深地自责,狠狠地抽了大春一耳光,冲进病房喊着:妈,妈,妈,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妈妈!当时我的泪水喷涌而出……一路看完整部电视剧,很多个感人的瞬间,让我情不自禁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天下最神圣最纯洁最伟大的爱,不需要回报,也回报不起!所以在儿女心中没有丑娘,母亲的笑脸应是天下最美丽最动人的景致,即便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沧桑,那也是最美的印记。希望不管是做媳妇、女婿还是儿女的都应该好好孝敬自己的长辈!因为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
看过《我的丑娘》,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能得到升华,也让我们反思:美只突显于外表,而乎略内在吗?养儿真的能防老吗?婆媳间能更多包容、理解吗?
三岁的女儿让她姥姥领着去了,真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六啊,我把家里打扫了一下,洗完衣服后,打开电视看了看。哇塞!重庆台和安徽台都在演播着电视剧《我的丑娘》。这部电视剧已连续在好几个电视台播放过,现在又演着呢。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可剧中的.王大春为了娶漂亮媳妇竟把知道自己儿子要结婚便变卖了农村老家的宅地满怀欣喜的准备与儿子生活在一起的亲娘拒之门外,并对老婆说这个老太太是问路的。看到这里,我恨不得踹王大春几脚。娘再丑也是自己的生身之母,没有你娘,哪来的你啊!
可怜、善良的老太太被好心人李建平收留。老太太问他为什么收留自己,李建平对老太太说:“看到您就像看到我的亲娘一样,特亲切,也不知怎么会这样!”老太太在生活富裕的李家住了下来。而从李家的别墅上望去,正好可以看到自己儿子家。这样老太太可以时刻关注着儿子,关注着儿子一家。正所谓“娘想孩子筷子长,孩子想娘路长”。即使被自己的儿子抛弃了,当娘的也会义无反顾的照样牵挂着儿子的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王大春的不孝、胆小、无能、懦弱,让我觉得可气、可恨。有那么一个善良好心的亲娘是多么的幸福啊!他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不孝的人,他们成家了,立业了,不管不顾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良心何安?况且还嫌弃自己的娘长得丑?可笑!可恨!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如果到你老的那一天时,你的孩子不管你,不孝顺你,你又会如何?给孩子做好榜样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我们况且不说学习古人的做法,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父母赐予我们生命,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心血,对我们的操劳与牵挂,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着我们的父母还健在,好好孝顺他们吧。
在我看来,丑娘不丑。
看了《我的丑娘》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母爱。
《我的丑娘》主要是讲了有一位母亲,长得很丑,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儿子后来在城里成了家,她害怕媳妇见她长得那么丑会跟儿子离婚,所以就没有告诉儿媳妇真相。这位母亲还偷偷地混到儿子家中,以阿姨的身分当保姆。后来,她的孙子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动手术,但是无钱医治,她的儿子却一时冲动,抢了钱进了监狱……
最令我感到的是她的孙子动完手术后,她的儿媳在医院里照顾孩子,她是以阿姨的身份送饭。但是她却省下了儿媳妇给她的那两块钱车费,买了菜做好饭给送去了。她可是跑了十几里的路程去的。回家的时候,她仍然是走回去的,不过她这次是穿上了乞丐的衣服,乞讨着回去的。到天黑时,她只得了一点钱,但是她只是为了给儿媳妇买菜啊!看到了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感动。啊,母爱真是无私的啊!
我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又何尝不像电视里面的那位母亲啊!每天中午她都会给我做好饭供我享用,当天冷时又会提醒我添衣服。当我生病时,她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但是,我却有时还会跟她发脾气,她却一直一点怨言都没有……
天下的都是一样的,她们总是向儿女献出那无私的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母亲,我们更应该报答我们的母亲。
爱,是地久天长的。
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对儿女充满了真挚的,毫无保留的爱,而儿女们也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都彼此深深地爱着,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让人向往的生活啊!但是也有某些却破坏了这种生活,我清楚地记得……
我已经忘记了到底是在何时何地看过这部电视剧《我的丑娘》了。但是剧中的一幕一幕却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剧中的丑娘是个非常丑的女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也认她,甚至她来到他家当保姆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之后,儿子还是一丁点的关于她的真实的消息都没有向媳妇透露。赶到老太太快去世时,从监狱中刚刚出来的儿子才把真相告诉了媳妇。而这时,却已为时已晚,他的丑娘已经奄奄一息了。
每每看到这部电视剧时,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愤恨与同情。愤恨她的儿子所做的事情太绝,同情老太太的遭遇,却又替她鸣不平:这样的一个儿子,还值得这样做吗?不过我还是明白了,是啊,母爱深深,这岂能用言语才能表达得清楚呢?但是,她的那位儿子的所作所为却真值得我们反思。俗话说的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母亲从十月怀胎生下了我们,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我们要懂得报答才对啊,又岂能嫌弃我们的母亲呢?
愿我们都能够好好地对待我们的母亲。
人间的爱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够比得上母爱伟大。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我的丑娘》。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位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要结婚了,就去参加婚礼。但是她的儿子却不认她,最后她绝望地走了。之后她让一个好心人给收留下了,那户人家是丑娘儿子的邻居。她每天都看着自己的儿子默默地流着眼泪,她想认自己的儿子,但是又不敢认,只能默默地看着。到了最后,她的儿子终于认了她……
我看了这部电视剧后,简直就想哭。这位母亲是多么地伟大!因此,我想到了许多。
生命的奇迹是母亲用执著的梦想创造出来的,是母亲用满腔的创造出来的。那一下一下轻轻地抚摸,是母亲心灵对儿女深情的呼唤啊!其实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离不开母亲那无序无畏的慷慨奉献,只是人们不该忘记却又偏偏时常忘记这些,忘记了感恩,忘记了馈赠我们生命的可亲可敬的伟大的母亲。而在母亲的心中所奔涌着的,永远都是最真,最纯的爱,永远都是最简单,最深刻的爱,永远都是最无悔,最无怨的爱。孩子永远是母亲的至爱啊!
我们不应该嫌弃自己的母亲,因为母爱是最美丽的。电视剧中的母羊虽然丑,但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所产生的爱却是最美的。
母爱不丑,母爱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母亲为我们付出了一切,现在是我们报答母亲的时候了。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自己亲爱的母亲吧!
3月26日,知名老戏骨张少华被曝因肺部疾病去世。说起张少华为什么被网暴,主要的原因还是新凤霞事件,当时吴欢在微博中写道:张少华当队长,带队抄了新凤霞的家,还致使她腿残,不知道你还记得这些往事吗?针对这件事,张少华没有沉默,也在网上做出了回应。
她声称自己没有打断新凤霞的腿,那是她突发脑溢血所致,对这件事也是做了简单的解释。很明显,这番解释是苍白无力的,网友根本不相信她,网上传来的都是谩骂,什么样难听的话都有,说她貌丑心更丑。
张少华1946年出生在北京。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贫穷与饥饿是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张家还人丁兴旺,张少华有8个兄弟姐妹,人口众多,生计困难,每天吃得最多的是窝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点肉。
本来生活就不易,张少华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对于这个本就艰难维持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塌地陷一般。爹死了,还有娘。不过,张少华的娘没坚持多久,就觉得力有不逮,自己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于是,把张少华扔给了婆婆。果断选择了改嫁。
张少华的奶奶没办法,只能接下这个烂摊子,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女。日子过得苦一点,但总归可以熬出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哪怕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能为了自己的未来,抛弃孩子。张少华从小就领悟到了这一点。在与奶奶的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那个时候,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唱戏,也没有别的好法子可想。13岁时,张少华就入了戏行,进了中国评剧院。
那一年,张少华也获得了新生。在中国评剧院,张少华演了6年的青衣,因为长相并不出众,在60年代,那段特殊的日子,她没演过什么像样的角色。与此同时,她的同事,演员新凤霞长得挺漂亮。
抢了她的风头。由于穷苦家庭出身,的张少华成了“考古”队长,于是,她带着人搬走了新凤霞家里的东西,并直接将其打残了。还抢走了齐白石送给新凤霞的画。
那个时候,新凤霞是中国最漂亮的评剧演员,她的气质,她的风华绝代,搁到现在,照样不输那些脸上不知道被割过多少刀的当红女演员。以她的年龄和艺术功力,正是她在舞台上,最辉煌璀璨亮丽的时候,但她却被人肆意欺侮驱辱。
不过,新凤霞至死也没有说出张少华的名字,只是劝自己的家人说,那些都是往事,我也残了,再追究也没什么意思。
从目前的资料上看,我觉得这两个人除了同一个剧院的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毕竟两个人的出生环境、家境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只可能存在同事关系,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不过新凤霞老师的儿子吴欢说过,在母亲受伤退出戏台后,接班她的人正是张少华,由此可见,这也是早有预谋的事情。
通过新凤霞事件,大家也应该重新认识了张少华老师了,虽然她一直以扮演好人出名,但年轻的时候毕竟还是犯了错误的,虽然新凤霞老师早就不追究这些陈年旧事了。
虽然吴欢公开表示不追究张少华的责任,但是张少华在荧幕上塑造的好人形象就此崩塌了,除了很少一部分粉丝站在她这一边,绝大部分人都是谴责她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张少华老师好像没有任何的悔改之意,而且还不承认当年自己犯下的错误,据理力争。
也有的人说,张少华就是错的,在那个年代,看过小人得志更猖狂,也看过坚贞不屈真君子,但她的做法实在让人寒心,抄家可能是历史特定的原因,但她该为这件事道歉,不能是倚老卖老。
时过境迁,旧事重提已经没有了意义,人已经不在了,说得再多也都是空话了,我们不是圣人,没有理由去替别人原谅些什么,也没有理由去替别人道歉。
“在我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十岁那年一场意外的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臂,梦想的火苗很微弱,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十九岁时就自己学会用脚弹钢琴,他笑着说:“如果时间充裕,我一定可以做的和正常人一样好。”他就是无臂钢琴师刘伟。他把他的梦想之花点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如此的耀眼。
梦想就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给干涸的人生存的希望,让他们有勇气背起前进的行囊;梦想就是海上的指南针,给远航的人带来方向;梦想就是黑暗中的一缕光,带你走向黎明,给你未来;梦想就是一把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是壮烈的牺牲,而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勇敢的向前迈。刘伟就是英雄,他踏着梦想的花,乘着梦想的船,一步一个脚印,不曾放弃。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门才会向他敞开,梦想就是奇迹。
还记得《春天里》的旭日阳刚吗?踏着 *** 的旋律,挥动着梦想的翅膀,唱出了勇敢,唱出了不服输,唱出了梦想,农民工又如何,有梦想就是明星。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都做过些什么?为了一时的舒适、懒惰,我们可以为自己找到无数的借口和理由,所以我们一直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旭日阳刚向我们阐述了梦想的真谛,他们也曾落魄过,一天十几元的收入,他们也曾流过泪,但擦干泪,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不曾后悔,一直都在向着梦想出发。
春天的梦想是冰雪的融化,融化了每个人的心,跟随者春姑娘的脚步,开着小花;夏天的梦想是太阳的炽热,就算能把你烤焦,你也会无怨地追随;秋天的梦想是丰收的喜悦,金色的,华丽的颜色,让你着迷;冬天的梦想是白雪的纯洁,大地披上了嫁衣,走入婚姻的殿堂。
一年四季,梦想随处可见,也许你会抱怨,我的梦想是什么?在哪里?其实,是你还不够真心,一次又一次与它擦肩而过,就像贝特勒的《等待戈多》,其实戈多一直都在,不曾走远。
梦想的花,开在那,你看到了吗?
问世间什么最美?有人说钻石最美,有人说风景最美……我认为外在美不算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美。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大都只是注重外表的美丽,每天花很多时间去打扮自己,却忽略了外在美只是表面,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美迟早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但心灵美不会,他才是永葆美丽的秘方,是青春永不褪色的因素,心灵美是最重要,他永远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他永远会在美丽的城堡上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一个人,外表美与丑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美丽的心灵就是最美丽的人。
清朝宰相刘罗锅,虽然其帽不扬,但却满腹经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妻子赞美他说:“背负一乾坤,腹中满经纶。”刘罗锅虽然没有外在的美丽,但他渊博的学识弥补了他外表的缺憾,他的才能过人,他的心灵美,才是在他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外在美并不是十分重要,只要有智慧和善良构成的心灵,就是最美丽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渴望得到外在的美丽,却忽略了心灵美。外在美会在时间里沉淀,但内在美却会清水出芙蓉的在时间的长河里发出最美的光。心灵美才是用来检验内心品质的最好的仪器,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在公交车上,一位时尚靓丽的女郎,因为一位乘客不小心踩到她的脚就破口大骂,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这种形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外在的美丽也许会吸引别人的目光,但那只是一瞬,而心灵美却会永远荡漾在人们的心头,不会离去。相比之下,内心的美才更胜一筹。现在的人大多追求外表的美,认为这很现实,其实不然,外表美总会逝去,当岁月流逝,当闭月羞花变成了苍颜白发,人们的目光就不会停留在这里,而在时间的洗礼中,惟独留下的是那令人肃然起敬的永不褪色的心灵美。《我的丑娘》中的丑娘,其貌不扬,却独有一份善良宽容在身上闪光;说《论语》的于丹,相貌平平,却因她的渊博学识荣登十大美女的宝座……
外表美不重要,因为红颜总会逝去;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美好的品质,渊博的学识才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宝塔,才是人生中永恒的伴侣!让我们共同呵护心灵中的美丽,让心灵美与外在美结合在一起,陪伴我们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在这个人人谈贫富论成败、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的当下,新年"第一扶"又是是非非:男子去扶摔倒老人之前要求路人拍照留证……
扶不起老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老人倒地无人扶,旁边是一羣保持安全距离围观的路人,有人想伸手搀扶,又有人出言阻止,救助的“正能量”,那一时刻,在寒冷的冬天、在冰冷的心中“被凝固”。
我们不禁自问:泱泱大国,道德何存?文明中华,爱心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底还有多少人在默默坚守?于是我们疾呼:传递“正能量”,刻不容缓
凝聚“正能量”需要我们拾起良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良知之心,能使我们体会到对方的苦难,设身处地并且感同身受。郭沫若先生有言“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让我们找回缺失的良知,用人性中仁爱悲悯的力量,将“正能量”点燃。狄金森的小诗如是说:“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回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凝聚“正能量”需要你我共同的参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名言,用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可说明是一个社会“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博弈。当今鲁迅当年深恶痛绝的看客现象有所死灰复燃,围观者流露出麻木、狭隘、自私的心态。传递“正能量”需要你我共同的参与。在社会洪流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互相连接而成一整块陆地。史铁生有言:灵魂,必当牵系着博大的爱愿。叩问内心,我们每个人都应反躬自省、消弭冷漠。“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拒绝文明在漠然的步伐中陨落,拒绝精神世界的花果飘零。当人人都传递正能量,这微力量就能够被仿效与复制,汇聚成无穷的力量,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凝聚“正能量”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撑腰”正能量,才能有效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为一些在义举面前迟疑纠结的人们注入“强心剂”,激励更多的大勇大善,凝聚更多的“正能量”。在好几起救助案例中,老人倒下,很多人只围观而不施援手,反倒会有外国人上前施救,感慨之余发现差别也正在于制度,很多国家教育法规定,成年前必须掌握基本急救知识急救,就此而言,是制度“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并非尊奉“明哲保身”,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能量化于无形,但至真至切,传递在百姓之间。“美丽中国”需要“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濡养。
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的格式的一般是是在英文状态下的半角/全角。
中文用全角,英文用半角。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问号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用于直接问句后,但不可用于间接问句。
示例1:(R) Are sediments eroded at the breaching of dikes?
示例2:(R) Is bank erosion control necessary?
示例3:(W) Researchers have wondered why the approach is ineffective?
在示例 3 中,由于疑问词why 后面引导的是间接问句,而不是直接问出的,因此这里不能用问号,应改用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我都是这么做的,没有什么问题,不必太纠结,统一格式就行。
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英文标点用半角,中文标点用全角。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
2、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扩展资料:
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1,英文参考文献当然用英文状态,用半角;而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状态,用全角.
2,
3,参考文献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凡出现在“参考文献”项中的标点符号都失去了其原有意义,且其中所有标点必须是半角,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有半角/全解转换,则换到半角状态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没有这一转换功能,从这两项可以明显的看出,半角和全角其实最大的差别是所占的宽度不一样,这一点对于数字来说最为明显,而英文标点明显要比中文标点细小很多(也许因为英文中,标点的功能没有中文。
我都是这么做的,没有什么问题,不必太纠结,统一格式就行。
应该都是半角,看起来紧凑舒适的那种。句号是“.”,实心的黑点,打上之后紧贴着。一般直接导出的会有个别出错,需要手动修改。逗号是中文半角,这个输出的一般问题不多。但仔细检查下比较好。另外个别导出的文献字体会有模糊,最好与手打的对比下颜色,有差异的要手动改过来。
中文用全角,英文用半角。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问号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用于直接问句后,但不可用于间接问句。
示例1:(R) Are sediments eroded at the breaching of dikes?
示例2:(R) Is bank erosion control necessary?
示例3:(W) Researchers have wondered why the approach is ineffective?
在示例 3 中,由于疑问词why 后面引导的是间接问句,而不是直接问出的,因此这里不能用问号,应改用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是全角的。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扩展资料
论文的种类
1、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英文用半角,中文是全角。
不同的标点符号用在不同的地方,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标点符号并不属于个人写作风格,也不属于个人意愿,而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存在一定的规范。本文中的所有示例均用(W) 表示错误,(R)表示正确。
句点主要用在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或祈使句的结尾,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以及句子的结束。与中文句号“。”不同,英文的句号形式是一个小黑点“. ”。
示例1:Local scour around bridge piers have resulted in more bridge failures than any other causes.
句点也可用于单词的缩写,如for example 缩写为. ,et cetera 缩写为etc.,et alia 缩写为et al. ,在作者单位中我们常见的Limited Company 缩写为Co. ,Ltd. ,在以上例子中,句点都不可以省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缩写的单词形成了一个新的单词作为整体,那么此时句点可以省略,如United Statesof America 可直接写为USA,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直接写为GIS,Back Propagation 直接写为BP,Support Vector Machine 直接写为SVM 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中文全角,英文半角。
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Heider,[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62–67.
有 3 个或超过 3 个单词、短语或完整的句子并列,需要 and 或 or 将其连接成句。
举例逗号就用于替代这里的 and 或 or。
示例1:(R) The changes in river width as a function of flow rate , longitudinal sloping , and concavityare examined.
示例2:(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tchment area and flow width were fitted with linear function,power function , exponential function , and logarithmic function.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X,Y,and Z 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人更习惯使用X,Y,and Z 的形式;英国人不习惯在这里的and 前加逗号,即X,Y and Z,然而此类形式容易引起歧义,请分析示例 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用英文标点和半角,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标点和全角。
参考文献还要几点要注意的:
1.如果引用的中文文献作者有多个,一般是采用前三位作者署名,第三位作者后面添加等字;
2.英文文献采用“姓,名,and名姓”的方式进行书写,除第一位以外,都按照正常顺序写。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F. & .
3.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扩展资料:
文献标注: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常用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 专著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二.论文集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三.报告
[序号] 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四. 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五.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六.电子文献
[序号]电子文献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和载体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七.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