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和,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政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图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同时,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治”时代正在被“法治”时代所取代,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得到保障,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政权垮台和社会动乱、社会秩序瘫痪、经济危机不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使我国实现社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严重摧残,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简单地以“政治”画线,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频遭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向振兴。神州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发表过了,给你做一下参考吧,你可以上再网查一下,多找点儿资料,自己攒一篇出来就行,挺好整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2]李光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3][4]李光.我国加入WTO面临科技与管理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一) [1]朱梅.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英语广场,2016,07:161-162. [2]王静波. 互动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 [3]钟焕情.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探析[J]. 亚太教育,2016,13:25. [4]徐贺. 小学英语开放式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3:38-39. [5]水波. 基于语用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22-124. [6]江景干.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 海外英语,2016,06:12-13. [7]李建文.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9:168. [8]夏凌. 刍议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18. [9]刘珊珊.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07. [10]邱菲菲.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 学周刊,2016,17:154-155. [11]易凤.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 学周刊,2016,20:200-201. [12]李文娜,梁付民. 微信辅助小学英语教学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37-38. [13]殷景芹.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47-48. [14]顾诗月. 也谈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07-208. [15]林吉. 探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60.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二) [1]李爱平. 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陈金业. 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 学周刊,2016,21:229-230. [3]盛敏. 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4]梁君玉.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5]王赫微. 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6]张琪. 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7]费巧莲. 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8]李征娅. 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教师,2016,06:78-80. [9]李莉. 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10]李彦子.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 亚太教育,2016,01:40. [11]何轶君. 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12]王东芳. 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13]韩笑. 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 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14]宋丽敏.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15]杨进. 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三) [1]张海娟. 针对小学英语高段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研究策略[J]. 学周刊,2016,05:52. [2]李艳文.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6,05:104. [3]张盼静.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学周刊,2016,05:185. [4]张婷婷.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63. [5]石丽君.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6,08:123. [6]张琦.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途径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 学周刊,2016,08:178. [7]骆北刚,陈伟娜. 性别差异对小学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45-46+135. [8]陈欢.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30-131. [9]刘顺利. 小学英语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英语广场,2016,04:153-154. [10]马毅新. 让情感教育成为小学英语和谐课堂的催化剂[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6:123-125. [11]彭熹. 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16,09:178-179. [12]张婧. 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J]. 电子测试,2016,07:165-166. [13]张桂莲.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6,20:38-39. [14]张忠伟.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 学周刊,2016,20:49-50. [15]郝晨霞.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2016,20:86-87. 猜你喜欢: 1. 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大全 2. 初中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3. 小学英语论文范文 4.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5. 小学英语论文大全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上自己学校的看图书馆里有没有其他人的毕业论文呗
改革开放的意义的论文篇三 《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经济的迅速的崛起,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在外交方面,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作出显著贡献;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政府在世界各地都创办了孔子学院,全世界人们都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字:改革开放,国际地位, 影响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确定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在马克思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党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十八大 报告 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再次坚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过去的30年中,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催化剂。 首先,改革开放让中国面对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即将迎来的上海世博会,都让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和风采。这些伟大盛会,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参与中国,并喜欢中国,尊重中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但建立在政治层面上,也建立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二,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三,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五,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实力地位也一直在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恢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有关国家一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许多国际组织,参与G20的活动,参与解决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国际活动,等等。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是重要成员,在有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起了主导作用。最近的20国集团匹兹堡峰会,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20国集团将取代8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呼声得 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进一步上升。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对许多 热点 地区的有关问题有着独特的影响。地区、世界和平与稳定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中国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核大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武器出口和核不扩散问题上有重要作用。中国已在各西方主要大国的全球战略中居重要一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中国利用联合国的讲坛伸张正义,通过安理会形成可行决议,促进国际争端与冲突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推动矛盾和冲突的合理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六大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声誉。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四,国家政府对外交政策的正确把握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支持。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而中国在世界各种自然灾难面前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最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同时也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2003年l0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概括论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要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2006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 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详细阐述 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问题作了具体论述。最后,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 儿童 入学率从94%提高到;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年和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让我们有能力承办各种世界级的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灿烂的中国文化。 我国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 渠道 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与此同时,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等等。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大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以期望我国能在国际高科技竞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繁荣。不仅使得我国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与领导,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奔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100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而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关心国家,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尽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国强民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2007.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政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图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同时,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治”时代正在被“法治”时代所取代,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得到保障,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政权垮台和社会动乱、社会秩序瘫痪、经济危机不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使我国实现社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严重摧残,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简单地以“政治”画线,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频遭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向振兴。神州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向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这些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从政治上看,一方面,我国曾经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加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等等,这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长期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定性思维,以及人们通常将“西方”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给政治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确实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国内极少数人企图呼应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这一切说明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表明政治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进。 面对上述形势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 同时,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人治”时代正在被“法治”时代所取代,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得到保障,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政权垮台和社会动乱、社会秩序瘫痪、经济危机不断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而使我国实现社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严重摧残,人们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简单地以“政治”画线,排斥外来文化、鄙视传统文化的观念,知识和文化处于贬值状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 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的发展进步。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频遭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向振兴。神州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意义的论文篇三 《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摘要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性贡献。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经济的迅速的崛起,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在外交方面,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作出显著贡献;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政府在世界各地都创办了孔子学院,全世界人们都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字:改革开放,国际地位, 影响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产生了历史性变化。确定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在马克思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党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十八大 报告 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再次坚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方针。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过去的30年中,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催化剂。 首先,改革开放让中国面对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即将迎来的上海世博会,都让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决心和风采。这些伟大盛会,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参与中国,并喜欢中国,尊重中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但建立在政治层面上,也建立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二,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三,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五,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实力地位也一直在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恢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有关国家一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许多国际组织,参与G20的活动,参与解决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国际活动,等等。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是重要成员,在有些组织和活动中,中国起了主导作用。最近的20国集团匹兹堡峰会,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20国集团将取代8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呼声得 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进一步上升。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对许多 热点 地区的有关问题有着独特的影响。地区、世界和平与稳定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中国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核大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武器出口和核不扩散问题上有重要作用。中国已在各西方主要大国的全球战略中居重要一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对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中国利用联合国的讲坛伸张正义,通过安理会形成可行决议,促进国际争端与冲突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推动矛盾和冲突的合理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六大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声誉。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四,国家政府对外交政策的正确把握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支持。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而中国在世界各种自然灾难面前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最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同时也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2003年l0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概括论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要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2006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 广度和深度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详细阐述 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问题作了具体论述。最后,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 儿童 入学率从94%提高到;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年和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让我们有能力承办各种世界级的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灿烂的中国文化。 我国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 渠道 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与此同时,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等等。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大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以期望我国能在国际高科技竞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繁荣。不仅使得我国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国际性组织做重大决策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与领导,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奔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100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而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关心国家,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尽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国强民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2007.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2007.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