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决策树算法,我打算分两篇来讲,一篇讲思想原理,另一篇直接撸码来分析算法。本篇为原理篇。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可以学到: 1、决策树的本质 2、决策树的构造过程 3、决策树的优化方向
决策树根据使用目的分为:分类树和回归树,其本质上是一样的。本文只讲分类树。
决策树,根据名字来解释就是,使用树型结构来模拟决策。 用图形表示就是下面这样。
其中椭圆形代表:特征或属性。长方形代表:类别结果。 面对一堆数据(含有特征和类别),决策树就是根据这些特征(椭圆形)来给数据归类(长方形) 例如,信用贷款问题,我根据《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剧情给银行造了个决策树模型,如下图:
然而,决定是否贷款可以根据很多特征,然麻鸡银行选择了:(1)是否房产价值>100w;(2)是否有其他值钱的抵押物;(3)月收入>10k;(4)是否结婚;这四个特征,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 先不管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决策树做了特征选择工作,即选择出类别区分度高的特征。
由此可见, 决策树其实是一种特征选择方法。 (特征选择有多种,决策树属于嵌入型特征选择,以后或许会讲到,先给个图)即选择区分度高的特征子集。
那么, 从特征选择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嵌入型特征选择技术
同时,决策树也是机器学习中经典分类器算法,通过决策路径,最终能确定实例属于哪一类别。 那么, 从分类器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树型结构的分类模型
从人工智能知识表示法角度来看,决策树类似于if-then的产生式表示法。 那么, 从知识表示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if-then规则的集合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麻鸡银行通过决策树模型来决定给哪些人贷款,这样决定贷款的流程就是固定的,而不由人的主观情感来决定。 那么,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规范流程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决策树的本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决策树好像是一种思想,而通过应用在分类任务中从而成就了“决策树算法”。
下面内容还是继续讲解用于分类的“决策树算法”。
前面讲了决策树是一种 特征选择技术 。
既然决策树就是一种特征选择的方法,那么经典决策树算法其实就是使用了不同的特征选择方案。 如: (1)ID3:使用信息增益作为特征选择 (2):使用信息增益率作为特征选择 (3)CART:使用GINI系数作为特征选择 具体选择的方法网上一大把,在这里我提供几个链接,不细讲。
但,不仅仅如此。 决策树作为嵌入型特征选择技术结合了特征选择和分类算法,根据特征选择如何生成分类模型也是决策树的一部分。 其生成过程基本如下:
根据这三个步骤,可以确定决策树由:(1)特征选择;(2)生成方法;(3)剪枝,组成。 决策树中学习算法与特征选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原始特征集合T:就是包含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所有的特征,例如:麻瓜银行收集到与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的所有特征,如:是否结婚、是否拥有100w的房产、是否拥有汽车、是否有小孩、月收入是否>10k等等。 中间的虚线框就是特征选择过程,例如:ID3使用信息增益、使用信息增益率、CART使用GINI系数。 其中评价指标(如:信息增益)就是对特征的要求,特征需要满足这种条件(一般是某个阈值),才能被选择,而这一选择过程嵌入在学习算法中,最终被选择的特征子集也归到学习算法中去。 这就是抽象的决策树生成过程,不论哪种算法都是将这一抽象过程的具体化。 其具体算法我将留在下一篇文章来讲解。
而决策树的剪枝,其实用得不是很多,因为很多情况下随机森林能解决决策树带来的过拟合问题,因此在这里也不讲了。
决策树的优化主要也是围绕决策树生成过程的三个步骤来进行优化的。 树型结构,可想而知,算法效率决定于树的深度,优化这方面主要从特征选择方向上优化。 提高分类性能是最重要的优化目标,其主要也是特征选择。 面对过拟合问题,一般使用剪枝来优化,如:李国和基于决策树生成及剪枝的数据集优化及其应用。 同时,决策树有很多不足,如:多值偏向、计算效率低下、对数据空缺较为敏感等,这方面的优化也有很多,大部分也是特征选择方向,如:陈沛玲使用粗糙集进行特征降维。 由此,决策树的优化方向大多都是特征选择方向,像ID3、、CART都是基于特征选择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统计学习方法-李航 特征选择方法综述-李郅琴 决策树分类算法优化研究_陈沛玲 基于决策树生成及剪枝的数据集优化及其应用-李国和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其模型呈树状结构,在分类问题中,表示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过程。本质上,决策树模型就是一个定义在特征空间与类空间上的条件概率分布。决策树学习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特征选择 、 决策树的生成 和 决策树的修剪 。
分类决策树模型是一种描述对实例进行分类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节点(node)和有向边(directed edge)组成。节点有两种类型:内部节点(internal node)和叶节点(leaf node)。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叶节点表示一个类。
利用决策树进行分类,从根节点开始,对实例的某一特征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实例分配到其子节点;这时,每一个子节点对应着该特征的一个取值。如此递归地对实例进行测试并分配,直至达到叶节点。最后将实例分到叶节点的类中。
决策树是给定特征条件下类的条件概率分布,这一条件概率分布定义在特征区间的一个划分(partiton)上。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相交的单元(cell)或区域(region),并在每个单元定义一个类的概率分布就构成了一个条件概率分布。决策树的一条路径对应划分中的一个单元,决策树所表示的条件概率分布由各个单元给定条件下类的条件概率分布组成。假设X为表示特征的随机变量,Y为表示类的随机变量,那么这个条件概率分布可以表示成P(Y|X)。X取值于给定划分下单元的集合,Y取值于类的集合,各叶节点(单元)上的条件概率往往偏向于某一个类,即属于某一类的概率较大,决策树分类时将该节点的实例分到条件概率大的那一类去。也就以为着决策树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由数据集估计条件概率模型的过程,这些基于特征区间划分的类的条件概率模型由无穷多个,在进行选择时,不仅要考虑模型的拟合能力还要考虑其泛化能力。
为了使模型兼顾模型的拟合和泛化能力,决策树学习使用正则化的极大似然函数来作为损失函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为目标,寻找最优的模型。显然从所有可能的决策树中选取最优决策树是NP完全问题,所以在实际中通常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近似求解这一最优化问题: 通过递归的选择最优特征,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划分直到使得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最终生成特征树 。当然,这样得到的决策树实际上是次最优(sub-optimal)的。进一步的,由于决策树的算法特性,为了防止模型过拟合,需要对已生成的决策树自下而上进行剪枝,将树变得更简单,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去掉过于细分的叶节点,使其退回到父节点,甚至更高的节点,然后将父节点或更高的节点改为新的叶节点。如果数据集的特征较多,也可以在进行决策树学习之前,对数据集进行特征筛选。
由于决策树是一个条件概率分布,所以深浅不同的决策树对应着不同复杂度的概率模型,决策树的生成对应模型的局部选择,决策树的剪枝对应着模型的全局选择。
熵(Entropy)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物理学,最初物理学家用这个概念度量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无序程度。在1948年,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将热力学的熵,引入到 信息论 ,因此它又被称为 香农熵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量度,在一条信息的熵越高则能传输越多的信息,反之,则意味着传输的信息越少。
如果有一枚理想的硬币,其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机会相等,则抛硬币事件的熵等于其能够达到的最大值。我们无法知道下一个硬币抛掷的结果是什么,因此每一次抛硬币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使用一枚正常硬币进行若干次抛掷,这个事件的熵是一 比特 ,因为结果不外乎两个——正面或者反面,可以表示为 0, 1 编码,而且两个结果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若进行 n 次 独立实验 ,则熵为 n ,因为可以用长度为 n 的比特流表示。但是如果一枚硬币的两面完全相同,那个这个系列抛硬币事件的熵等于零,因为 结果能被准确预测 。现实世界里,我们收集到的数据的熵介于上面两种情况之间。
另一个稍微复杂的例子是假设一个 随机变量 X ,取三种可能值 ,概率分别为 ,那么编码平均比特长度是: 。其熵为 。因此熵实际是对随机变量的比特量和顺次发生概率相乘再总和的 数学期望 。
依据玻尔兹曼H定理,香农把随机变量X的熵 定义为:
其中 是随机变量X的信息量,当随机变量取自有限样本时,熵可以表示为:
若 ,则定义 。
同理可以定义条件熵 : 很容易看出,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就是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熵对X的数学期望。当熵和条件熵中的概率有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熵和条件熵分别称为检验熵(empirical entropy)和经验条件熵(empirical conditional entropy).
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从定义可以验证: 当底数 时,熵的单位是 ;当 时,熵的单位是 ;而当 时,熵的单位是 .
如英语有26个字母,假如每个字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平均的话,每个字母的信息量 为:
同理常用汉字2500有个,假设每个汉字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平均的话,每个汉字的信息量 为: 事实上每个字母和汉字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平均,少见字母和罕见汉字具有相对较高的信息量,显然,由期望的定义,熵是整个消息系统的平均消息量。
熵可以用来表示数据集的不确定性,熵越大,则数据集的不确定性越大。因此使用 划分前后数据集熵的差值 量度使用当前特征对于数据集进行划分的效果(类似于深度学习的代价函数)。对于待划分的数据集 ,其划分前的数据集的熵 是一定的,但是划分之后的熵 是不定的, 越小说明使用此特征划分得到的子集的不确定性越小(也就是纯度越高)。因此 越大,说明使用当前特征划分数据集 时,纯度上升的更快。而我们在构建最优的决策树的时候总希望能更快速到达纯度更高的数据子集,这一点可以参考优化算法中的梯度下降算法,每一步沿着负梯度方法最小化损失函数的原因就是负梯度方向是函数值减小最快的方向。同理:在决策树构建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希望集合往最快到达纯度更高的子集合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总是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来划分当前数据集 。
显然这种划分方式是存在弊端的,按信息增益准则的划分方式,当数据集的某个特征B取值较多时,依此特征进行划分更容易得到纯度更高的数据子集,使得 偏小,信息增益会偏大,最终导致信息增益偏向取值较多的特征。
设 是 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别属性具有 个不同的值: ,设 是类 中的样本数。对于一个给定样本,它的信息熵为: 其中, 是任意样本属于 的概率,一般可以用 估计。
设一个属性A具有 个不同的值 ,利用属性A将集合 划分为 个子集 ,其中 包含了集合 中属性 取 值的样本。若选择属性A为测试属性,则这些子集就是从集合 的节点生长出来的新的叶节点。设 是子集 中类别为 的样本数,则根据属性A划分样本的信息熵为:
其中 , 是子集 中类别为 的样本的概率。最后,用属性A划分样本子集 后所得的 信息增益(Gain) 为:
即,属性A的信息增益=划分前数据的熵-按属性A划分后数据子集的熵。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又称为互信息(matual information)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信息增益显然 越小, 的值越大,说明选择测试属性A对于分类提供的信息越多,选择A之后对分类的不确定程度越小。
经典算法 ID3 使用的信息增益特征选择准则会使得划分更偏相遇取值更多的特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ID3的提出者 Quinlan 提出了 ,它在ID3的基础上将特征选择准则由 信息增益 改为了 信息增益率 。在信息增益的基础之上乘上一个惩罚参数。特征个数较多时,惩罚参数较小;特征个数较少时,惩罚参数较大(类似于正则化)。这个惩罚参数就是 分裂信息度量 的倒数 。
不同于 ID3 和 , CART 使用基尼不纯度来作为特征选择准则。基尼不纯度也叫基尼指数 , 表示在样本集合中一个随机选中的样本被分错的概率 则基尼指数(基尼不纯度)= 样本被选中的概率 * 样本被分错的概率。Gini指数越小表示集合中被选中的样本被分错的概率越小,也就是说集合的纯度越高,反之,集合越不纯。
样本集合的基尼指数: 样本集合 有m个类别, 表示第 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则 的Gini指数为: 基于某个特征划分样本集合S之后的基尼指数: CART是一个二叉树,也就是当使用某个特征划分样本集合后,得到两个集合:a.等于给定的特征值的样本集合 ;b.不等于给定特征值的样本集合 。实质上是对拥有多个取值的特征的二值处理。
对于上述的每一种划分,都可以计算出基于划分特=某个特征值将样本集合划分为两个子集的纯度: 因而对于一个具有多个取值(超过2个)的特征,需要计算以每个取值为划分点,对样本集合划分后子集的纯度 ( 表示特征 的可能取值)然后从所有的划分可能 中找出Gini指数最小的划分,这个划分的划分点,就是使用特征 对样本集合 进行划分的最佳划分点。
参考文献 :
决策树--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Geni指数的理解
【机器学习】深入理解--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
统计学习方法 (李航)
为了便于理解,利用以下数据集分别使用三种方法进行分类: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考虑到收入是数值类型,要使用决策树算法,需要先对该属性进行离散化。 在机器学习算法中,一些分类算法(ID3、Apriori等)要求数据是分类属性形式,因此在处理分类问题时经常需要将一些连续属性变换为分类属性。一般来说,连续属性的离散化都是通过在数据集的值域内设定若干个离散的划分点,将值域划分为若干区间,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或整数数值代表落在每个子区间中的数据值。所以,离散化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分类数以及如何将连续属性映射到这些分类值。常用的离散化方法有 等宽法 , 等频法 以及 一维聚类法 等。
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使用Pandas的 cut() 函数实现等宽离散化:
可以看到与手工计算的离散化结果相同,需要注意的是, 等宽法对于离群点比较敏感,倾向于不均匀地把属性值分布到各个区间,导致某些区间数据较多,某些区间数据很少,这显然不利用决策模型的建立。
使用四个分位数作为边界点,对区间进行划分:
等频率离散化虽然避免了等宽离散化的数据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却可能将相同的数据值分到不同的区间以满足每个区间具有相同数量的属性取值的要求。
使用一维聚类的离散化方法后得到数据集为:
在本次实例中选择使用基于聚类的离散化方法后得到的数据集进行指标计算。为了预测客户能否偿还债务,使用A(拥有房产)、B(婚姻情况)、C(年收入)等属性来进行数据集的划分最终构建决策树。
单身 :
离婚 :
已婚 :
显然,由B属性取值'已婚'划分得到的子数据集属于同一个叶节点,无法再进行分类。 接下来,对由B属性取值'单身'划分得到的子数据集 再进行最优特征选择:
1)计算数据集 总的信息熵,其中4个数据中,能否偿还债务为'是'数据有3,'否'数据有1,则总的信息熵:
2)对于A(拥有房产)属性,其属性值有'是'和'否'两种。其中,在A为'是'的前提下,能否偿还债务为'是'的有1、'否'的有0;在A为'否'的前提下,能否偿还债务为'是'的有2、为'否'的有1,则A属性的信息熵为:
3)对于B(婚姻情况)属性,由于已被确定,在这个数据子集信息熵为0
4)对于C(年收入)属性,其属性值有'中等输入'、'低收入'两种。在C为'中等收入'的前提下,能否偿还作为为'是'的有1,为'否'的有0;在C为'低收入'的前提下,能否偿还作为为'是'的有2,为'否'的有1;则C属性的信息熵为:
5)最后分别计算两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值: 信息增益值相同,说明以两个属性对数据子集进行划分后决策树的纯度上升是相同的,此时任选其一成为叶节点即可。 同理,对数据子集 进行最优特征选择,发现信息熵为0: 整理得到最终的决策树:
关于决策树算法,我打算分两篇来讲,一篇讲思想原理,另一篇直接撸码来分析算法。本篇为原理篇。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可以学到: 1、决策树的本质 2、决策树的构造过程 3、决策树的优化方向
决策树根据使用目的分为:分类树和回归树,其本质上是一样的。本文只讲分类树。
决策树,根据名字来解释就是,使用树型结构来模拟决策。 用图形表示就是下面这样。
其中椭圆形代表:特征或属性。长方形代表:类别结果。 面对一堆数据(含有特征和类别),决策树就是根据这些特征(椭圆形)来给数据归类(长方形) 例如,信用贷款问题,我根据《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剧情给银行造了个决策树模型,如下图:
然而,决定是否贷款可以根据很多特征,然麻鸡银行选择了:(1)是否房产价值>100w;(2)是否有其他值钱的抵押物;(3)月收入>10k;(4)是否结婚;这四个特征,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 先不管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决策树做了特征选择工作,即选择出类别区分度高的特征。
由此可见, 决策树其实是一种特征选择方法。 (特征选择有多种,决策树属于嵌入型特征选择,以后或许会讲到,先给个图)即选择区分度高的特征子集。
那么, 从特征选择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嵌入型特征选择技术
同时,决策树也是机器学习中经典分类器算法,通过决策路径,最终能确定实例属于哪一类别。 那么, 从分类器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树型结构的分类模型
从人工智能知识表示法角度来看,决策树类似于if-then的产生式表示法。 那么, 从知识表示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if-then规则的集合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麻鸡银行通过决策树模型来决定给哪些人贷款,这样决定贷款的流程就是固定的,而不由人的主观情感来决定。 那么,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决策树,决策树就是规范流程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决策树的本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决策树好像是一种思想,而通过应用在分类任务中从而成就了“决策树算法”。
下面内容还是继续讲解用于分类的“决策树算法”。
前面讲了决策树是一种 特征选择技术 。
既然决策树就是一种特征选择的方法,那么经典决策树算法其实就是使用了不同的特征选择方案。 如: (1)ID3:使用信息增益作为特征选择 (2):使用信息增益率作为特征选择 (3)CART:使用GINI系数作为特征选择 具体选择的方法网上一大把,在这里我提供几个链接,不细讲。
但,不仅仅如此。 决策树作为嵌入型特征选择技术结合了特征选择和分类算法,根据特征选择如何生成分类模型也是决策树的一部分。 其生成过程基本如下:
根据这三个步骤,可以确定决策树由:(1)特征选择;(2)生成方法;(3)剪枝,组成。 决策树中学习算法与特征选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原始特征集合T:就是包含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所有的特征,例如:麻瓜银行收集到与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的所有特征,如:是否结婚、是否拥有100w的房产、是否拥有汽车、是否有小孩、月收入是否>10k等等。 中间的虚线框就是特征选择过程,例如:ID3使用信息增益、使用信息增益率、CART使用GINI系数。 其中评价指标(如:信息增益)就是对特征的要求,特征需要满足这种条件(一般是某个阈值),才能被选择,而这一选择过程嵌入在学习算法中,最终被选择的特征子集也归到学习算法中去。 这就是抽象的决策树生成过程,不论哪种算法都是将这一抽象过程的具体化。 其具体算法我将留在下一篇文章来讲解。
而决策树的剪枝,其实用得不是很多,因为很多情况下随机森林能解决决策树带来的过拟合问题,因此在这里也不讲了。
决策树的优化主要也是围绕决策树生成过程的三个步骤来进行优化的。 树型结构,可想而知,算法效率决定于树的深度,优化这方面主要从特征选择方向上优化。 提高分类性能是最重要的优化目标,其主要也是特征选择。 面对过拟合问题,一般使用剪枝来优化,如:李国和基于决策树生成及剪枝的数据集优化及其应用。 同时,决策树有很多不足,如:多值偏向、计算效率低下、对数据空缺较为敏感等,这方面的优化也有很多,大部分也是特征选择方向,如:陈沛玲使用粗糙集进行特征降维。 由此,决策树的优化方向大多都是特征选择方向,像ID3、、CART都是基于特征选择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统计学习方法-李航 特征选择方法综述-李郅琴 决策树分类算法优化研究_陈沛玲 基于决策树生成及剪枝的数据集优化及其应用-李国和
决策树基本上就是把我们以前的经验总结出来。我给你准备了一个打篮球的训练集。如果我们要出门打篮球,一般会根据“天气”、“温度”、“湿度”、“刮风”这几个条件来判断,最后得到结果:去打篮球?还是不去? 上面这个图就是一棵典型的决策树。我们在做决策树的时候,会经历两个阶段:构造和剪枝。 构造就是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简单来说,构造的过程就是选择什么属性作为节点的过程,那么在构造过程中,会存在三种节点: 根节点:就是树的最顶端,最开始的那个节点。在上图中,“天气”就是一个根节点; 内部节点:就是树中间的那些节点,比如说“温度”、“湿度”、“刮风”; 叶节点:就是树最底部的节点,也就是决策结果。 剪枝就是给决策树瘦身,防止过拟合。分为“预剪枝”(Pre-Pruning)和“后剪枝”(Post-Pruning)。 预剪枝是在决策树构造时就进行剪枝。方法是在构造的过程中对节点进行评估,如果对某个节点进行划分,在验证集中不能带来准确性的提升,那么对这个节点进行划分就没有意义,这时就会把当前节点作为叶节点,不对其进行划分。 后剪枝就是在生成决策树之后再进行剪枝,通常会从决策树的叶节点开始,逐层向上对每个节点进行评估。如果剪掉这个节点子树,与保留该节点子树在分类准确性上差别不大,或者剪掉该节点子树,能在验证集中带来准确性的提升,那么就可以把该节点子树进行剪枝。 1是欠拟合,3是过拟合,都会导致分类错误。 造成过拟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训练集中样本量较小。如果决策树选择的属性过多,构造出来的决策树一定能够“完美”地把训练集中的样本分类,但是这样就会把训练集中一些数据的特点当成所有数据的特点,但这个特点不一定是全部数据的特点,这就使得这个决策树在真实的数据分类中出现错误,也就是模型的“泛化能力”差。 p(i|t) 代表了节点 t 为分类 i 的概率,其中 log2 为取以 2 为底的对数。这里我们不是来介绍公式的,而是说存在一种度量,它能帮我们反映出来这个信息的不确定度。当不确定性越大时,它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信息熵也就越高。 ID3 算法计算的是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指的就是划分可以带来纯度的提高,信息熵的下降。它的计算公式,是父亲节点的信息熵减去所有子节点的信息熵。 公式中 D 是父亲节点,Di 是子节点,Gain(D,a) 中的 a 作为 D 节点的属性选择。 因为 ID3 在计算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取值多的属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采用信息增益率的方式来选择属性。信息增益率 = 信息增益 / 属性熵,具体的计算公式这里省略。 当属性有很多值的时候,相当于被划分成了许多份,虽然信息增益变大了,但是对于 来说,属性熵也会变大,所以整体的信息增益率并不大。 ID3 构造决策树的时候,容易产生过拟合的情况。在 中,会在决策树构造之后采用悲观剪枝(PEP),这样可以提升决策树的泛化能力。 悲观剪枝是后剪枝技术中的一种,通过递归估算每个内部节点的分类错误率,比较剪枝前后这个节点的分类错误率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剪枝。这种剪枝方法不再需要一个单独的测试数据集。 可以处理连续属性的情况,对连续的属性进行离散化的处理。比如打篮球存在的“湿度”属性,不按照“高、中”划分,而是按照湿度值进行计算,那么湿度取什么值都有可能。该怎么选择这个阈值呢, 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划分所对应的阈值。 针对数据集不完整的情况, 也可以进行处理。 暂无 请你用下面的例子来模拟下决策树的流程,假设好苹果的数据如下,请用 ID3 算法来给出好苹果的决策树。 「红」的信息增益为:1「大」的信息增益为:0 因此选择「红」的作为根节点,「大」没有用,剪枝。 数据分析实战45讲.17 丨决策树(上):要不要去打篮球?决策树来告诉你
目录 一、决策树算法思想 二、决策树学习本质 三、总结 一、决策树(decision tree)算法思想: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分类决策树。决策树模型呈树形结构,在分类问题中,表示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过程。 它可以看做是if-then的条件集合,也可以认为是定义在特征空间与类空间上的条件概率分布 。决策树由结点和有向边组成。结点有两种类型:内部结点和叶结点,内部结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叶结点表示一个类。(椭圆表示内部结点,方块表示叶结点) 决策树与if-then规则的关系 决策树可以看做是多个if-then规则的集合。将决策树转换成if-then规则的过程是:由决策树的根结点到叶结点的每一条路径构建一条规则;路径上的内部结点的特征对应着规则的条件,而叶结点的类对应着规则的结论。决策树的路径或其对应的if-then规则集合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互斥且完备。这就是说,每一个实例都被一条路径或一条规则所覆盖,且只被一条路径或一条规则所覆盖。这里的覆盖是指实例的特征与路径上的特征一致或实例满足规则的条件。 决策树与条件概率分布的关系 决策树还表示给定特征条件下类的条件概率分布。这一条件概率分布定义在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上。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相交的单元或区域,并在每个单元定义一个类的概率分布,就构成一个条件概率分布。决策树的一条路径对应于划分中的一个单元。决策树所表示的条件概率分布由各个单元给定条件下类的条件概率分布组成。 决策树模型的优点 决策树模型具有可读性,分类速度快。学习时,利用训练数据,根据损失函数最小化原则建立决策树模型;预测时,对新的数据,利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分类 。二、决策树学习本质: 决策树学习是从训练数据集中归纳一组分类规则、与训练数据集不相矛盾的决策树可能有多个,也可能一个没有。我们需要训练一个与训练数据矛盾较小的决策树,同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 决策树学习是训练数据集估计条件概率模型 。基于特征空间划分的类的条件概率模型有无穷多个。我们选择的条件概率模型应该是不仅对训练数据有很好的拟合,而且对未知数据有很好的预测。 决策树的学习使用损失函数表示这一目标,通常的损失函数是正则化的极大似然函数。决策树的学习策略是以损失函数为目标函数的最小化。当损失函数确定后,决策树学习问题变为损失函数意义下选择最优决策树的问题。这一过程通常是一个递归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分割,使得对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决策树的剪枝。 特征选择 : 在于选择对训练数据具有分类能力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决策树的学习效率。 决策树的生成 : 根据不同特征作为根结点,划分不同子结点构成不同的决策树。 决策树的选择 :哪种特征作为根结点的决策树信息增益值最大,作为最终的决策树(最佳分类特征)。 信息熵 : 在信息论与概率统计中,熵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P(X= ) = ,i=1,2,3...n,则随机变量X的熵定义为 H(X) = — ,0 <= H(X) <= 1,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条件熵(Y|X) : 表示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 信息增益 : 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信息增益 = 信息熵(父结点熵 ) — 条件熵(子结点加权熵) 三、 总结 : 优点 1、可解释性高,能处理非线性的数据,不需要做数据归一化,对数据分布没有偏好。 2、可用于特征工程,特征选择。 3、可转化为规则引擎。 缺点 1、启发式生成,不是最优解。 2、容易过拟合。 3、微小的数据改变会改变整个数的形状。 4、对类别不平衡的数据不友好。
艺术设计是一种通过物质表达精神的创作手段,是一个能衍生和追溯到多方面的专业集群,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行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博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具有象征性、平面化、装饰性、符号化等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效融进传统剪纸艺术,既可以保持艺术设计的历史特性,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又使得艺术设计在表现形式与构成手法上避免了简单、肤浅和粗糙,实现了功能需求满足和精神价值的有效统一,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欣赏价值。本文,笔者综合分析剪纸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并为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进剪纸艺术提供若干参考建议。
【关键词】剪纸艺术 现代设计 艺术特征
中国剪纸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作的过程,是人们长期实践积累而成的艺术精粹。剪纸艺术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背后包含着民族的情感气质、群体意识及习俗心理,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与纯粹的情感。
一、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传统剪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图形或一些极具民族色彩的元素进行提炼、改造,使视觉语言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可以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独特表现力不可复制。如,一些动画片造型、影视节目布景、 广告 招贴、插图漫画、印刷包装、书籍装帧等平面设计的领域中就活跃着剪纸艺术的影子。其次,一些雕塑设计之中也不难窥见传统的剪纸艺术元素,增加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剪纸艺术自身具备着地方历史文化、时代特色、民俗特色等层面内容,可以有效拓展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并丰富了艺术设计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者,剪纸艺术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形式及内涵。现代人在进行服饰设计过程中。不忘加进一些传统元素,以保证设计既与传统一脉相承,又能做到与时俱进。如,剪纸艺术的传统气质就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因而市场上很多的衣服、鞋包、被单等图案、花色等满目琳琅,应有尽有,这些图案及花色上均不难窥见剪纸艺术的踪影。因此,剪纸艺术在服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或借鉴。
二、现代设计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创新应用
1.有机结合剪纸功能与特征。
现代设计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涉及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简单的、视觉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基于此,辅以现代设计历史内涵和精神灵魂意义重大。因此,现代人在进行设计时,应该传承剪纸艺术的特征,保证其功能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变换剪纸艺术的构成手法及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剪纸功能与特征。
2.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效统一。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开拓、创新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艺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为现代人欣赏与接纳,并有效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是值得思考的一道难题。纵观世界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毕加索,还是马蒂斯都曾经尝试着将中国的这种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渗透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因此,剪纸艺术的魅力及价值是无可替代的。现代设计师要保全这一份艺术精髓,必须发挥丰富的 想象力 、培养创新精神、捕捉创作灵感,使得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以一种更为恰当的姿态存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3.运用和发扬剪纸艺术语言。
无论在哪种设计中融进剪纸元素,都应该对剪纸艺术语言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通过刀工长短、大小、曲直、粗细、疏密、顿挫、刚柔及参差变化等,将剪纸的生态美、朴素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相反,粗细均匀、整齐划一的现代数字化有时则表现得不伦不类。此外,现代设计在融合剪纸艺术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运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将剪纸艺术语言有趣地展现出来,保证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化。在设计过程中,剪纸元素的文化意境只有通过语义学、符号学角度去表现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设计。避免单纯运用形似元素,有效展现深厚文化底蕴值得深究。
4.创新与发展传统剪纸艺术。
现代设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应该积极进行剪纸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发展方式应该尽量多样化。设计师在选择材质和颜色的时候,应该选择色彩鲜明的彩色剪纸制作现代剪纸画,在设计过程中,避免受传统剪纸模式的局限,坚持选用质地坚硬、寿命较长、厚度较大的艺术纸。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保证制作出来的剪纸画具有独特磁性,可进行重复粘贴,这样就跟现代人生活需求较为接近。剪纸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可以辅助设计出多维、立体、灵活的作品。以艺术家夏阳品为例,夏阳进行长期的海外创作,而其本身偏爱中国文化传统,因而他巧妙借助西方媒介,将中国民间艺术和艺术精神生动、全面地演绎出来,两者的有效协调,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富含现代感。他将剪纸元素穿插拼贴到文人的画作构图之中,绚丽多彩的形式之下却保持着质朴天真的本性。
三、结束语
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应该相辅相成,剪纸技术的渗透可以保全现代设计艺术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而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又促使剪纸艺术的发扬与传承。因此,加强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俊,丁倩倩.剪纸艺术在礼服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03.
[2]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62.
[3]易心,林曦.民间剪纸艺术图形的象征意义及其造型规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内容摘要]本文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 措施 。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更能适应不同的设计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描体系,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与提高设计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基础。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素描;教学模式; 教学 方法 ;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致使大量既无学校教学 经验 又无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校应届 毕业 的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一线教学工作,他们以书本知识直接去面对新进入高校的专科学生或本科学生,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改革滞后
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设计素描教学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平面构成和图形创意联系非常密切的构成性和创意性的设计素描形式,但这种单一的设计素描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个设计类的设计基础教学。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对绘画艺术的素描形式进行了改革,创造了针对 国画 、油画、版画等不同绘画形式的不同素描方法,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类专业出现的初期,无一例外的沿用了绘画素描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基础,来解决设计中的基本造型、基本结构和空间等在设计中要运用的基本要领和元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学模式无可厚非地对当时的设计教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日新月异,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么多的设计门类和设计专业还是采用以往的单一的设计素描教学形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这种忽视了设计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向性的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个设计专业。正如在 体育运动 中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只是所有的体育项目的通识基础,每个门类的运动还有自己这个项目的特色基础训练,如 篮球 需要练习运球投篮, 足球 需要练习颠球、射门等。由此笔者提出,当今每一个不同的设计门类必须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在这里我们权且称之为专业素描,也就是逐步与每个专业密切相连的专业设计素描。例如我们已经建立起的影视动画卡通艺术的卡通素描等。
3.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差
我国素描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俄罗斯体系与欧洲传统学院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技法,强化造型能力,却缺少创造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想象力。设计素描较传统素描而言,其主要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对象,而是发现和表现对象。对于设计师来说,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远比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目前国内一些设计类院校已做了一系列调整,提出设计素描的命题,但大多数设计素描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没有和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相结合来开发学生设计思维。
二、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措施
笔者就艺术设计的设计基础 教育 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早在2007年就提出来必须进行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 ,笔者今天再次提出:现在大多数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只具有一种通识性,而缺乏与每个设计类专业相匹配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建立适用于不同设计专业门类的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体系。那么怎么通过专业特点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计素描呢?这是我们从事设计基础教学的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1.建立一门通识性的基础素描课程支撑后续的专业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教学应从自然到素描,然后再进入设计的连续的整体,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对自然与素描的型及设计因素做专门系统的研究,着重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与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基础与专业接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递进式地进行教学。
2.创建与专业教学相对应的多元化专业素描教学体系和教学环境
各个不同类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必须建立一套与自己这个设计学科相适应的专业设计素描,着重训练学生与自己所修专业的基础性的内容。虽然这类专业素描的训练有可能与某些课程相交叉或重合,但是建立一套与各个门类艺术设计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素描体系已刻不容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教学多元化,更须注重艺术实践教学环节。例如产品造型设计的专业设计素描可以多采取以结构造型为主的素描训练形式;视觉传达和广告设计专业可用以创意素描为主题的训练形式;室内空间设计则应以大量的研究透视和装饰性的设计素描为教学方向;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大量地进行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素描为设计素描教学主题。这类教学不一定非要在室内完成,可以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家具设计专业除了研究传统的装饰素描外,还要让学生更多地研究物体的构成结构、结构的隼接等方面。
3.着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设计素描教学应以“为设计服务,为人服务”为出发点,结合不同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思维、观察能力与表现方法,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创造能力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思维将设计意识与创新能力融入训练过程中。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形体、结构、空间、材料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素描本体形式语言、审美表现,以及从视觉特征、效果、传达的感受认知中探寻自我个性的追求和探索的能力;同时通过创作实践活动开发学生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校设计基础课教师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建立更能适应不同的设计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与提高设计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林家阳,冯俊熙.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源.从设计的角度学习素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李富莉.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探索.大众文艺,
5.刘树龙.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刍议.新西部:下旬•理论,
6.罗琴.优化设计素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若干思考.文艺生活:中旬刊,
艺术设计博士论文相关 文章 :
1. 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论文
2. 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3. 论艺术设计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
4. 提升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研究论文
5. 论艺术设计与仿生学论文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消失,是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博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学博士论文篇1 浅析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包含较多,例如音乐改编、舞曲的编制、歌曲音乐串烧、为活动创作主题歌曲等音乐创作活动。但是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创作的实际工作中,因为一些原因使得音乐创作者在音乐的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现阶段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现状 1.音乐创作的质量与风格差异显著 因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群众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创作者也大多为普通的人民群众或是音乐创作的业余爱好者,不同创作者的音乐专业知识、受教育程度、个人音乐素养及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导致了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音乐创作质量及作品水平差异显著,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对群众文化的音乐创作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群众文化音乐创作中呈现了较为繁荣的局势,但能够真正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间起到号召力的歌曲少之又少,在对这些歌曲进行创作时,音乐创作者不但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还要为这些歌曲的上市投入一定的财力,逐渐脱离了音乐创作本身具有的乐趣和意义。 2.缺乏专业音乐创作人才 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面对广大的群众,为提高音乐创作效果,需要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及专业设备。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及具体要求,在确保音乐符合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音乐创作;音乐创作人员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是确保音乐创作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基层的文化馆单位因为自身规模限制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缺乏专业的人才及设备,进而影响了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展开。 3.资金不足 虽然现在政府大力的支持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但还是跟不上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变性。在资金不足或完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创作的,基层群众人员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买不起专业书籍或是上不起专业课程,从而阻碍了作品的创作。 二、解决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问题的主要策略 1.完善音乐创作所需的硬件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所需要的硬件是指音乐乐器:钢琴、吉他、小提琴、二胡、笛子等等或者是电脑设备声卡、软件等。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能使大家更快的去学习并完成音乐创作。同时由专业人士带动,更能调动大家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学习氛围,再加上乐器的使用,使得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其乐融融。现如今也有许多人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来创作音乐,电脑制作相比传统的方法来说轻便快捷易于整理,但却缺乏了集体的合作意识,在整首曲子大概创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去录音棚试音,这时应该有专业的录音棚或者录音室来供大家试听自己的歌曲。现代化的创作方式比传统方法要更费资金,如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会更加得体。 2.做好基层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前的基层调研工作 为解决基层群众的音乐、文化水平差异对基层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带来影响的问题,基层的文化组织和音乐创作人在进行活动音乐创作前,应该在辖区内先开展仔细的调查研究工作,详细了解各种群众对音乐和文化的需求。同时做好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找到适合大部分人音乐认知的切入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出发点,创作出符合大部分群众喜欢的音乐作品。同时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再进行第二次调研工作,找到本次创作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种调研工作既包括了与居民的直接对话交流,也可以是通过社区问卷、网络调查等各种间接的调查形式。最后将调研的结果进行汇总,以便在下次创作工作中提高创作水平。 3.引进专业音乐资源 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是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主力,但也是基层文化组织中比较缺乏的资源。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上级文化部门指派专业音乐人才,这种方法造成音乐人才来源单一而且基层单位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基层文化组织开始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比如:在文化活动中使用音乐志愿者,这样不但可以宣传志愿活动,还能提高音乐创作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力度,基层文化组织除了利用上级拨款外,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最常见的就是与企业、学校及社会等进行文化共建,实现音乐资源共享,进而促进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做到共性和个性的融会贯通 在处理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共性及个性关系上,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所依赖的生活化土壤中培养提炼新灵感,突破原有的艺术创作限制及瓶颈。其次,大胆运用本民族的音乐形式及音乐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提升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魅力。第三,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技法的使用上,要加以缜密思考,选取最成熟最具特色的技法表达方式。 三、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意义重大,作用显著。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为避免群众文化创作陷入误区,应注重在创作形式、创作思想、创作内容上加以创新发展,使群众文化音乐成为助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音乐学博士论文篇2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流行音乐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音乐类型,因其形态丰富、风格多样而迅速被西方人们所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欧美文化的影响,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不乏“口水歌”的出现。所以我国流行音乐必须开始本土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让我国的流行音乐更加具有审美性。在这种结合实践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看到了未来流行音乐发展的新方向。 一、民族音乐作品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之处不仅是韵律上的优美,还有精神的传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民族音乐依然屹立不倒,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抛弃,还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显得更加璀璨耀眼。而我国流行音乐要想具有一定的特色,融入一些民族音乐元素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将二者相结合,做到“推陈出新”,一定会给观众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这其中,首先就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改编和结合。比如,宋祖英的《浏阳河》就被曾格格和冯晓泉改变为《小河淌水》;对传统民族曲目的“老歌新唱”,比如韩红老师的《北京的金山上》等;运用流行的现代化唱法,更多的融入Hip-Hop、Rap、Blues、Jazz以及R&B[2],在这基础上传唱民族元素的代表性歌手有:周杰伦、许嵩等,许嵩[3]的《清明雨上》《庐州月》《半城烟沙》都充满着深厚的民族元素,听起来娓娓动听、洋洋盈耳。 二、民族乐器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我国对于乐器的创造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后经殷商的进一步创造而得到发展,和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一起流传下来的便是不同的演奏形式。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不应该一味的只去追求西方的音乐,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民族乐器的使用上。在我国,极具特色的乐器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有埙、磐、古筝、琵琶、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表现力各不相同,极具特色。 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乐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民族乐器中所表达的独特性,会让歌曲整体变的个性十足。比如王勇在进行《往生》的创作时就加入了古筝、柳琴等民族乐器,而后成为了我国摇滚乐的代表之作;花儿乐队在《化蝶飞》这首歌曲的创作之中,就是利用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完成的;还有吴克?t的《将军令》,歌曲的取材就是来源于戏曲《将军令》中,在原戏曲中对于大小锣和钹的使用都给予保留,这样将二者相结合古今韵味皆在,也能够更加被观众所接受甚至喜爱。 三、戏曲艺术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一大类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一些戏曲的元素也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反应。 比如说著名的作曲家姚明,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他来说京韵大鼓信手拈来,所以你在听《前门情思大碗茶》和《故乡是北京》时,就可以听出那充满京味儿的曲调;刘欢的《情怨》、王力宏的著名歌曲《花田错》,还有赵传的《粉墨登场》就是摇滚乐和京剧的有机结合;再比如前几年流行的《新贵妃醉酒》,副歌就是京剧的旋律再结合李玉刚的花旦扮相,古色古香立刻尽显。因此,戏曲艺术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是灵感的资源库,利用合适,就可以让歌曲的风格特点得到很好的强化。 唱腔也是戏曲中一个丰富的系统,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很多在借鉴这种唱腔,比如朱德荣在《梦北京》中,就有一段京剧唱段,利用京剧来表达“梦北京”这个主题十分的巧妙。还有《反过来走走》,在这首孙燕姿的歌曲中,开场就使用了京剧唱腔,瞬间让人耳目一新,之后的演唱加说唱更让人觉得歌曲充满了戏剧化。 四、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文创作中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文化一直都是将文字作为发展的载体,我国从古至今的全部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文字来见证的,这是我国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态度。音乐作品是否能成称得上优秀,文本内容也是评鉴的重要部分。所以,在现代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中,不仅是音律的融入更是,民族性特征的融合,让听众能在音乐中找到一些民族归属感。可是这说起来异常简单,要做也是相当不好拿捏尺寸的,如果融合的文本过于普通,反而不会受到听众的喜爱,相反可能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因此,流行音乐创作人在进行两者结合的创作中要注意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在文本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特色且典型性强。 比如张也老师在创作《枉凝眉》[5]时,就是将元曲和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相融合;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运用比较好的歌手就是JAY了。他的《菊花台》,《红尘客栈》都是将歌曲最大限度的古典化,最后形成他自己的一种独特的中国风,并深受青年们的喜爱;歌后王菲《水调歌头》也是由苏轼的同名的词句所改编的。 五、未来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融合发展 (一)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依存发展。 在我国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与周杰伦的“英伦组合”就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首次碰撞。在相关的调查中,此节目成为了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会是一个双赢结果。传统民族音乐需要发展,现代流行音乐需要创新。两种音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仅能让我国的流行音乐逐步迈入世界级别,还能保证我国传统民主音乐也能长久的发展和继承下去。 (二)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在未来的商业性。 所谓的流行就是大众,这种音乐不受地域和题材的限制。而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在特定的场合转换心情。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无限的商业性。就比如近几年异常火爆凤凰传奇,这个组合非常受欢迎。其中最著名的就属《最炫民族风》了,这首歌的风靡程度较高,更成为了广场舞大妈的:“心头爱”,不仅如此,就连国外也会将这首歌曲当成健美操训练的背景音乐。下载量和播放量的数据更是惊人。这异常火爆的光环背后和民族音乐的融入是分不开的,将其融入到流行音乐中,确实把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扩大了。这也需要音乐创作人在进行歌曲的创作时,也注意自身历史知识的累计。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流行音乐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元素可以很好地在流行乐上得到多种多样的发挥,完全可以把民族音乐中的优美旋律与民族文化运用在流行音乐中。但要注意的是,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用而用。不能随意扭曲或者修改民族音乐中的精髓,在不同音乐风格上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就不只是在形式上的模仿。让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恰当的发挥作用,我国的流行音乐才能够更加具有民族性、特殊性以及审美性。 猜你喜欢: 1.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2. 对博士学术论文的学术评语 3. 音乐学毕业论文范文 4. 博士毕业论文评语集锦 5. 博士论文评语大全
1、首先,PPT封面应该有:毕设题目、答辩人、指导教师以及答辩日期2、其次,需要有一个目录页来清楚的阐述本次答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接下来,就到了答辩的主要内容了,第一块应该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4、之后,是对于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做一个介绍,这版一部分简略清晰即可;5、重头戏自然是自己的研究内容,这一部分最好可以让不太了解相关方面的老师们也能听出个大概,知道到底都做出了哪些工作,研究成果有哪些,研究成果究竟怎么样;6、最后,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展望。7、结束要感谢一下各位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载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就到怪人网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万字。
五、评审工作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研究生院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变动时,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保存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将开题报告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上报各院(系)教学秘书,并由院(系)负责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一、选题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从而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
中期检查的组织和实施: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应建立有导师参加的3~5人检查小组,负责本学科中期检查的考评工作。博士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与选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博士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博士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博士生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情况表》。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中期检查评定不合格者,应对该博士生提出修改要求,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复查。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博士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一、论文题目
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二、研究概述
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餺微量元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健康。我国约72%国土面积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来补充硒无法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例63%以上,富硒猪肉的研发对人体补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不同阶段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宄了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筛选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开发优质富硒猪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晒源及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等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保健功能的影响,对血装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及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等系列研究。
(2)研究筛选了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富硒猪肉生产的最佳硒源和硒水平组合,为富硒猪肉的生产奠定基础。
(3)实现背最长肌和后腿肉硒沉积量分别达到*kg_i和*kg-i,比普通猪肉高出倍和倍,达到富硒猪肉标准,实现了富硒猪肉生产的目标。
(4)本研宄围绕富栖猪肉生产整个系统,以生产富硒猪肉为目的,以猪肉无公害为标准,首次系统地从日粮的添加硒源及硒水平到词养管理、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和鲜肉!r: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为富硒猪肉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四、展望
(1)进一步 展硒和VE,硒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对猪生产性能、保健功能和硒在组织中沉积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猪的生产水平,提升猪肉的生产效率和硒在猪肉组织中的沉积量。
(2)开展富硒猪肉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探索深加工过程中肉中硒的稳定性,丰富富硒猪肉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开展富硒猪肉生产和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富硒猪肉的生产和产品标准,填补国内相应标准的空白。
(4) 展富硒猪肉市场开发和营销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升猪肉的附加值,提升猪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5) 展富硒猪肉对人体保健功能和抗癌作用的研宄。通过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性肿瘤模型考察富硒猪肉中硒蛋白的抗肝癌作用。
五、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2、硒的代谢机制
3、硒的储藏和排泄
4、缺硒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5、硒中毒
6、硒在动物生产种的应用研究进展
7、富硒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现状
8、主要研究内容级意义
第二章 不同硒海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
1、引言
2、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3、小结
第四章 富硒猪肉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1、创新点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地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路径,才有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只有敏锐地发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巫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人点。因此,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以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
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简单罗列他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这样就难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间的前后继承或横向关联关系,也不易区分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次要问题,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人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不能达到通过分析、评说而捕捉到创新机遇的目的。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他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①文献搜集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没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不够深入。②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将次要问题或非主流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或主流问题加以认识。还有的博士生将自己一时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为问题提出。其实,任何科学问题都一定是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鱼待解决的问题,而那些由于个人认识原因而遇到的问题不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应选之题。③对学科前沿进展缺少应有的驾驭能力,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对于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是进行叙述和评价的前提。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按以下三种方式或其组合进行。一是首先按照时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发展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的进展和主要成就进行陈述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以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三是将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人其中,以多取胜。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人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内容相同,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人。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人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人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人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导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实际上,这样做既不能抬高导师的学术声誉,也无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以与作者的远近亲疏来决定文献的选取。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
有的学生查阅到一些从标题上看与自己的研究十分相近的专著或论文,就望文生义,不加认真阅读就直接将其列人参考文献。这样做容易把一些题目看似新颖,实际内容并无参考价值的专著或论文列人参考文献,从而冲淡了重要文献的作用。一般来说,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要参考100-200部(篇)专著或论文,即使在看过的文献中也有重要文献和非重要文献之分,列人参考文献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献。如果将那些不重要或重复性研究的成果过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往往会给论文评阅人或其他读者造成论文研究起点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
目前学术期刊种类繁多、良芳不齐。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起点,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复研究成果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参考价值,这样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
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习惯,在发表论文或出版著述时总要将一些名人之作列人参考文献,而不管是否真正参考了这些著述。这样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创新性工作,根本没有必要借他人之力来抬高自己。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内容安排得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搭建“平、空、虚、泛”的研究框架
有的博士生开题之初就立意高远,他们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要提供某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也有的要构建某研究领域的方法体系。必须承认,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是较为少见的。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在研究内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统”,这样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领域过宽,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这种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过于发散,不能通过思维聚焦而产生创新。
2.频频使用生涩、怪诞的词汇
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的各级标题中使用各种时髦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语句,使阅读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内涵。这种错误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自己“创造”了一些“新概念”,但这些概念同论文的内容和整个逻辑体系又难以兼容;第二,将其他学科或日常语言中的一些新鲜词汇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
3.过早地做出判断或给定结论
研究框架一般仅是大致划定一个研究范围,表示研究展开的逻辑,此时,还难以有结论性观点或成熟的推断。如果在开题报告阶段就轻易地得出结论,那么,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断的局限,或者围绕着如何使先设定的结论自圆其说来进行,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推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这句名言对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同样适用。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实际
博士学位论文不能没有理论研究,有些论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建立一个方法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就固然意义重大,但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属于对传统理论的完善,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应用研究。这里,我们并非是不鼓励或不提倡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而是倡导一种先尝试在某一点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不要搭得太大。
2.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时髦的名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被提炼成科学概念,从而嵌人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中的名词却较为少见。一些新鲜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义差异甚大,从一种使用环境到另一种使用环境,从一个学科向另一学科移植,都要对其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阐明和界定,而不能望文生义地生搬硬套。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观点的新颖、研究方法的独特或解决方案的操作可行。实际上,那些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大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就的。
3.要注意研究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设计的相互照应
研究内容安排作为写作的基本框架,它体现了整个论文展开的逻辑关系,而技术路线则是论文研究的工作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路线是框图化的研究框架,或者是研究内容的直观化表述。因此,二者之间应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四、关于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
创新点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点晴之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点提炼得精准、明确,既能凸显论文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又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者首先阅读的是作者对创新点的阐述。因此,提炼创新点不仅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答辩也至关重要。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对于创新点的提炼和阐述,较易出现以下错误。一是只讲“苦劳”,不讲“功劳”。在这种阐述范例中,常用的套路是“分析了……”、“论述了……”、“阐明了……”、“提出了……”。上述说法一般只能告诉他人,你做了哪些工作,出了哪些力。至于这些工作有没有实现创新性结果,在这种表述中一般较难看到。二是唯恐对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有所疏漏,就尽可能多地阐述论文的创新点,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或答辩论文中列示出4-6个创新点。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评述他人成果,或是分析现实问题,或是处理数据,真正具有独特创见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一篇论文有1-2个重要创新足矣。三是对创新程度的自我评价过高。这种情况是对创新成果做了“价值高估”。从某种意义上说,阐述创新点是对研究工作的主观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脱离客观实际太远,往往会给人一种学风不够严谨之感。
对于创新点的凝炼和陈述,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新点是指你设了哪些他人未设之问、说了哪些他人未说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方法的创立(应用)和困惑的解除须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提炼创新点,首要的一条是要明确你的创新是问题创新,还是方法创新,或者是理论和对策建议(操作方案)创新。
(2)对于创新点的阐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填补某领域(或方向)研究空白。也就是说,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了某些他人未曾研究的问题,具有开拓新领域或新的研究方向的意义。二是某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完善、发展,乃至突破。这种理论贡献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某对象(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方法创新包括新方法的创立和原有方法的组合(集成)。方法创新的结果是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四是某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对策)的设计。这种创新属于应用领域的研究课题,针对某些现实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出操作可行的对策建议。
(3)对创新点的阐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为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创新点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拔高和提升,这种做法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下载论文方式:首先进入到知网免费入口网站,选中硕士博士论文下载,再次登陆到页面上,在筛选页面上选中【硕博士】,在列表中找到自己想要下载的那篇论文,点击【下载】即可。
下面分享几个常用的学术网站,可以登陆搜索国内外文献——
1. sci-hub
大名鼎鼎的 sci-hub 是一个由俄罗斯牛人开发的可以下载任意文献杂志的工具,只要输入你想要下载的文献题目、DOI 等信息就可以获取到该文献的真实地址并在线浏览,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下载。
2. BASE
BASE 是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 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一个多学科的学术搜索引擎,提供对全球异构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它整合了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目录和大约 160 个开放资源(超过 200 万个文档)的数据。
3. 谷歌学术
免费搜索学术文章的 Google 网络应用。2004 年 11 月,Google 第一次发布了 Google 学术搜索的试用版。该项索引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 可广泛搜索学术文献的简便方法。
可以从一个位置搜索众多学科和资料来源:来自学术著作出版商、专业性社团、预印本、各大学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
4. Library Genesis
Library Genesis 号称是帮助全人类知识无版权传播的计划。网站上论文很多,下载方便,还有很多外文书籍和中文书籍,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这也是一个神奇网站,基本上所有的外文书籍和论文都可以搜到并下载,最近的学术论文也可以下载。
Library Genesis 和 Sci-Hub 可谓患难兄弟,之前都因为爱思唯尔惹上纠纷,而且从 Library Genesis 下载不了的还可以从网页直接链接到 Sci-Hub 下载。
5. 百度学术
涵盖了各类学术期刊,会议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体验。
百度学术搜素可以检索到收费和免费的学术论文,并通过时间筛选,标题,关键字,摘要,作者,出版物,文献类型被引用的次数等细化指标提高检索的精准性。
通过百度学术,都能搜到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网站的论文,台湾文献的论文也可以收集,其中的一项论文求救功能,相当实用。不过,百度学术只是一个学术信息搜索引擎,如果下载还得到知网等数据库。
6. Cnpiec LINK service
一个方便快捷的查阅国外各类期刊文献的综合网络平台,cnpLINKer 即中国链接服务,目前主要提供约 3600 种外国期刊的目次和文摘的查询检索,电子全文链接及期刊国内馆藏分布查询功能。并时时与国外出版社保持数据内容的一致性和最新性。
7. PMC(PubMed Cenral)
PubMed Central (PMC) 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一项服务,存档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科研文献,PMC 获得 NLM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的授权,收录存档生物 / 医学文献,免费是 PMC 的核心原则,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文献的数字存储格式可能会淘汰,但 PMC 永久保存了这些内容。NLM 认为数字资料不是用来存储的,持续的应用才是物尽其用,因此免费是 PMC 的一个核心原则。
但是免费并不代表没有版权,资料虽然存储在 PMC,作者和出版商才是版权的拥有者,所有使用 PMC 的用户必须遵守版权声明。
8. 中国知网
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 1998 年提出。CNKI 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 1999 年 6 月。提供 CNKI 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
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
9. DOAJ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 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设立于 2003 年 5 月,DOAJ 的优势在于收录的期刊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很多 SCI 收录的期刊。
DOAJ 收录的 OA 期刊数量非常多,属于目前最好的 OA 期刊目录网站。目前 DOAJ 除了查询 OA 期刊外,还可以查询部分期刊的文章内容。
10. Book 系列
Book 系列网站书籍种类丰富,基本专业书籍都可找到免费下载。包括 Bookie、Bookzz、Bookfi 等,(Bookzz、Bookfi 在 Library Genesis 的导航栏有,但是现在貌似打不开了)。均可免费下载文献和书籍,文献下载适合前几年的,书籍就不用说了,超级多!
其中 BookSC 网站()文献资料多。BookSC 网站截止到今天,已有 278 多万书籍以及 5242 多万文献可以免费下载,大多数是 pdf,djvu,eupb 格式。
下载也很方便,直接搜论文或者文章题目即可,还可将选择地区并设置成中国。BookSC 网站体验很好,搜索后直接点下载就可以了,超级方便!
11. arXiv
arXiv 的亮点是网站上面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会投稿到学术期刊的文章,投稿作者对文章多半都是保持严谨态度的,只有少部分是一直保持预印本的形式。
目前 arXiv 文章类型主要分为七大类: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学和统计。每个大类下面又分有若干子类,例如物理下面又具体分为: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文章类型内容分类非常专业和全面。
12. 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也是和中国知网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整合数亿条全球优质学术资源,集成期刊、学位、会议、科技报告、专利、视频等十余种资源类型,覆盖各研究层次,感知用户学术背景,智慧搜索。致力于帮助用户精准发现、获取与沉淀学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