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主要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或者研究某一个学派的发展可私信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论文百度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德育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铺平道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下。一、从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挖掘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志愿军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对中国志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之情了。二、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教师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讲授人教版第十册第24课《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像《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三、从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课《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饱受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争了一口气”。这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教学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四、在欣赏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人教版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教学“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个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的聪明才智,劳动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五、从课文重点词句和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挖掘出德育内涵,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数学学科中德育实施的五个注意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数学学科中德育实施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注意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的反映,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某些数学概念时,从事例引入,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又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对学生进行相互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注意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1、数学教学可以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古代哲学家和数学家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有序、统一等方面。“真即美,美即真。”在学习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使人深刻领悟理性的美感。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以及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2、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三、、注意数学教学中采取适宜的形式1、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由于大部分内容的思想性并不是十分鲜明,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中。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我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早在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计数,赞美劳动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能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这样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出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引用了这样的数据:“中国用占世界耕地5 %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 多的人口”,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和人口教育。此外,在讲授简便运算时,我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个数学题让学生们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 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他们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举不胜举,有待于去我们发现和挖掘。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德育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公式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课堂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很重要,比如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对于学困生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体现,从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让其他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结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能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在他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水龙头浪费水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测试可以得出,每天一个水龙头可以流掉 千克,一年就能浪费 千克的惊人数字。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 亿人可以节约12 亿粒米,重量是 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 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 人吃一个月。这可教育他们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当然,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要因地制宜,不可进行大量的说教,应把握好一个尺度,做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寓教于乐。这也许才是“渗透”的真谛所在。四、注意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风格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向理想目标发奋努力。数学教师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示范性的优势。这里引用加里宁的一段话以说明教师示范性之重要。“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就会在某些学生心中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起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五、注意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中80年代一座年产钢万的钢铁厂,需要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制度的优越性。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浅析小学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英语课程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文化知识的前提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教育不是漫无边际的说教,无休无止的唠叨,恰到好处的一个提示,一句名言都会给孩子一种向上的力量,使他们受益终生。这种没有刻意去雕琢的德育教育,孩子们是愿意接受的,而且是能付诸实践的。一、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因素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具体的语言练习中,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在讲名人名传这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认真务实的精神。在讲爱迪生这一课时,妈妈生病了,屋子光线暗,无法手术,聪明的爱迪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找来几面镜子,顿时屋子里亮起来,手术成功了,妈妈得救了。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想办法,同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量,认真学习。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接受这种教育渗透。在讲问路时,教育学生要热心帮助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在讲时间的时候,教育学生要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在讲动物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爱护小动物,因为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讲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熟悉。二、留意引导,实际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要与生活实际起来。留意适时适度的引导。在讲Where is my ……句型时,课件上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杂乱的间,东西乱摆乱放,非常狼籍。我一边教授句型, 一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间东西的摆放,很自然地通过小明找东西,告诉学生要学会整理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习No photos, No cycling, No smoking, No littering, No eating and drinking 等警告语时,我结合实际生活,实际情况,告诉学生在什么地方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点滴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校园的草坪上出现了KEEP OFF THE GRASS的警告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德育先行,孩子的品质影响的是他们的一生,好的道德有助于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从而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在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时就能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如见面问声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同学需要帮助时问声Can I help you ? What’s the tter? 等。这样不仅练习了口语,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三、注重内容,付诸实践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要有内容,有使学生感爱好的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我在讲完购物一课后,组织学生搞了一次义活动,学生把自己家里的玩具,衣服,学习用品等拿到班里,一边兴高采列地用英语推销自己的物品,一边练习着自己的口语,还不时的相互纠正着发音。最后把所得款项送到少先队,捐给希望工程。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对学英语感爱好,提高了口语水平,还懂得了珍惜学习机会,关心他人,享受着付出爱心的快乐。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四十分钟讲知识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讲德育。其实不然,天天进行一分钟的德育教育,日积月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四、关注细节,注重延伸英语课上在学习Do you know your parents?时渗透德育教育,看看学生有多了解他们的父母。T: When are your parents’ birthdays? What gifts do you give to your parents? Can you describe them to us?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过给父母准备礼物的经历,因此他们也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到:My mother’s birthday is on …. My father’s birthday is on …. I use the money that I saved to buy a bunch of flowers to my mother and a red and white tie to my father. They all were happy when they received the : Do you know what’s your parents’ favorite food/co lour/interest? What size is your parents’ shoes?学生沉默了片刻,教室里一片安静,我转换话题What kind of methods do you want to adopt to know your parents? 沉闷一下子被打破了,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ask them their favorite food, cook food for them, look at their shoes,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so on.在布置作业是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任务,等下次回家,和父母好好谈谈心,并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报告把自己的父母介绍给别人。关于父母的生日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但具体是否对自己的父母很了解还是个问,我设计这样的课型和布置相应的作业都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的教育,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也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教育学生心中要有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营造爱的氛围。教育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没有单纯的知识教学。因此,在教学时应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很自然的就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对学生教育的成效的不同,我以后会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

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 教育 、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 作文 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 名言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草书 、行书等。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 圣诞节 ”、“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 国画 、 武术 、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

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等重要传统节日和 春节 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 留学 ,“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 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 教学 方法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析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2.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论文

3. 浅论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4.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5. 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6. 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论文

1.九歌九篇无《国殇》《礼魂》,《湘潭大学学报》*2. 从《归田赋》到《归去来辞》,《衡阳师专学报》. 《两都》与《两京》,《湘潭大学学报 》*4. 评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 《湘潭大学学报》 *5.试论魏晋六朝男性笔下的闺情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论张衡的文学成就,《暨南学报》*7.谈华裔留学生的古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汉语速成教学法新探,《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语出版社 19909.美国文化评介(系列•;五篇),《文化广场》.视对英语发展趋势和交际语体的研究 《英汉语比较研究》 湖南科技出版社.论旧金山高校的华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文集》 .探索活跃汉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广州华苑 》.有时WHAT≠什么,《学汉语》.从比较中发现汉语规律 《语言与文化论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 .帮助西方人顺利掌握汉字,《广州华苑》. 刻苦自励 博大精深 ,《书海导航》. 开拓诗歌鉴赏的新领域,《名作欣赏》*18.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 ,《东西方文教的桥梁》广东人民出版社 . 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暨南学报》*20. 汉字难学的分析与对策,《汉字文化》*21. 论东南亚华文教师培训,《暨南学报》 *22. 汉语中的外文字母词,《学汉语》. 关于改进汉字教学的探索,《中国文化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 谈外来词的音译 ,《广州华苑》.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暨南学报》1999(教学研究论文专辑)*26. 时间与钟点的表达,《学汉语》 .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暨南学报》*28. 探索汉语阅读的微技能,《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大出版社 . 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汉语学习》. 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1. 汉字是一幅神秘的图画吗,《人民日报》(海外版). 论汉字教学的阶段性策略,《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讨论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论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连载),《香港普通话报》2001. 1-2期34. 当前使用字母词语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35. 论以目标为导向的汉语交际技能训练,《世界汉语教学》*36. 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语言文字应用》*37.汉语称谓语教学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 *38.略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语言研究》(增刊) *39.关于汉语教学技巧的两点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40.口头描述,《香港普通话报》 .汉字教学策略与汉字教材编写,《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让学汉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华文学院学报》.应用语言学应重视应用研究,《华文学院学报》. 巧记巧辨易借字,《香港普通话报》 第67期45. 形声字结构归类,《香港普通话报》 第68期46. 汉字网络图,《香港普通话报》 第69期47.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48.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49. 谈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集思广益》香港教育统筹局.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51.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5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新作,《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3期*53. 留学生标点符号书写偏误分析(第二作者),《语言文字应用》2003第3期*54. 论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语言与翻译》2004第1期*55. 研究学习策略 改进汉字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第1期56. 香港普通话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2期*57. 论汉字文化崇拜 (第2作者),《社会科学》2004第2期*58. 让华文教学跟着语感走,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2-2959. 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讨论会论文集》2004,北语社60. 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3期61.论华语语感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第4期62.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世界汉语教学》 期63.中高级汉语教学应突出修辞能力培养《汉语学习》 2005第3期;64.“眼”的隐喻说略 《修辞学习》 2005第2期65.音译外来词评说,《学术论坛》 2005第2期6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突出语感培养《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上海师大编商务印书馆200567.汉语词义系统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 2006-368. 语块教学在培养汉语语感中的作用《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 集》,北大出版社2006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毕业论文汉字教学研究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论文类型

论文格式是论文整体的呈现,不能只是对其中某个部分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论文类型,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黑体,小二号字体,段前段后1行]

班级 学号 姓名

[宋体、四号、倍行距]

引言

本文档说明了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排版要求,请严格参照执行。对于不符合排版要求的毕业论文直接不予答辩或答辩成绩不及格。

整个论文的页边距设置使用新建Word文档的默认页边距,即:上,下2cm,左,右。附件中的“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页边距设置同本文档。

引言标题排版格式:黑体,三号,段前行,段后1行,段前分页。可直接使用“标题1-1”样式。

引言正文排版格式:中文楷体,外文Arial,小四号,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行,段后行,两端对齐,可直接使用“引言”样式。引言部分不宜过短,要求在半页纸以上。

[引言后空一行再开始第一章的标题]

第一章 绪论

本部分说明了整个文章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设置,各种样式的排版格式以及样式使用方法。

页边距设置

页边距设置使用新建Word文档的默认页边距,即:上,下2cm,左,右。

页眉、页脚

从引言开始有页眉、页脚,奇数页页眉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偶数页页眉为“毕业论文题目”(注意:要将自己论文的题目填上,而不是直接留着这几个字);页脚中有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的起始页码为1,页码格式为: 1,2,3 ,,居中。页眉、页脚内字体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五号。注意: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没有页眉,但有页脚,页脚为页码,摘要、英文摘要和目录的页码连续,从起始页码1开始,页码格式为: I, II, III,。

对于附件中的“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页眉页脚设置与正文一样。

各种样式的排版格式

标题样式

(1)“标题1”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段前行,段后1行,居中,段前分页。

(2)“标题1-1” 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段前行,段后1行,居中,段前不分页。

(3)“标题2” 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三号,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不缩进。

(4)“标题3” 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四号,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不缩进。

(5)“标题4” 样式

中文楷体、英文Arial,小四号,加粗,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左缩进2字符。

正文样式

(1)“正文”样式

中文宋体,外文Time New Roman,小四号,倍行距,段前行,段后行,两端对齐。

(2)“引言” 样式

中文楷体,外文Arial,小四号,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行,段后行,两端对齐。

其他样式

(1)“图”样式

居中,中文宋体,英文Time New Roman,五号,段后.5行。

(2)“表”样式

居中,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段前.5行,

(3)“程序”样式

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段前.5行,左缩进2字符,左对齐。

(4)“参考文献”样式

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段前段后行,倍行距,序号用方括号包含,悬挂缩进.74cm。

(5)“原译文”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顶格,段前分页,段前段后.5行。

(6)“原译文-1”样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顶格,段前不分页,段前段后.5行。

样式的使用方法

样式的使用有两种方式。(1)样式框方法。选定要使用样式的文字内容,在“样式”框中找到需要使用的样式后点击即可。如本部分的标题“样式的`使用”需要使用“标题2”样式,则在样式框中选定该样式即可。如图1所示。

第二章 论文主体排版格式

各级标题的排版格式

一级标题排版格式

(1)引言和第一章的一级标题

引言和第一章的一级标题排版格式: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段前行,段后1行,段前不分页。可直接使用“标题1-1”样式。

(2)其他一级标题

其他一级标题排版格式: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三号,段前行,段后1行,段前分页。可直接使用“标题1”样式。

二级标题排版格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三号,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不缩进。序号采用“”编号,X对应“章”,每章的Y从“1”开始编号。可直接使用“标题2”样式。

三级标题排版格式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四号,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不缩进。序号采用“”编号,“”二级标题的编号,“Z”从“1”开始编号。可直接使用“标题3”样式。

四级标题排版格式

中文楷体、英文Arial,小四号,段前.5行,段后.5行,左对齐,左缩进2字符。编号采用(X)方式,其中X从1开始。可直接使用“标题4”样式。

建议不要使用四级以下标题,如确实需要使用,编号方式要区别四级标题。

正文排版格式

正文排版格式

中文宋体,外文Time New Roman,小四号,倍行距,段前行,段后行,两端对齐。可直接使用“正文”样式。

图形排版格式

单倍行距,居中。图必须有标题和编号,整篇论文图号连续编号;图的标题在图的下方,图的编号后有“.”,居中,中文宋体,英文Time New Roman,五号,段前行,段后.5行,图的标题可直接使用“图”样式。图必须在正文中提及,图中文字最大不超过小四号字体。

表格排版格式

居中,表格内字体最大为5号,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表格必须有标题和编号,整篇论文的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在表格的上方,表的编号后有“.”,居中,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段前.5行,表的标题可直接使用“表”样式。表必须在正文中提及。表1是表格排版的一个示例。

表1. 菜单表(表名:Menu)

列名说明索引等数据类型长度是否允许空

MenuID菜单编号主键int4否

MenuName菜单名varchar5是

Image图片varchar5是

flag1列标志int4是

flag2行标志int4是

link链接URL地址varchar2是

程序排版格式

程序代码字体: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5号,单倍行距,段前段后行,左缩进2字符,左对齐。程序必须有标题,标题在程序的上方,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段前.5行,左缩进2字符,左对齐,可直接使用“程序标题”样式。

拓展知识:

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表达方式也有差异。按学科可分成文科类毕业论文,理科类毕业论文,管理类毕业论文。从写作内容分,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历史等学科的本体研究。应用研究包括教学研究、有关理论的实际运用研究,相关的实践问题研究。有的应用研究也可以出新理论,形成新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也有紧密关联的,有时是根据侧重点来划分的。由此,就有了(一)基础研究型毕业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型和本体研究型的毕业论文;(二)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包括教学研究型、理论实践研究型、实际问题研究型等类型的毕业论文。从表达方式分,有综合型毕业论文,专题型毕业论文和实验报告型毕业论文。

就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科类毕业论文而言(如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以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居多;其次是本体研究型毕业论文,对学科本身的某个方面的新问题进行论述阐发,表述自己的心得,或者对原有问题发表新的看法或不同的评价。而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主要是探讨前人没解决的问题、没发现的规律,或是新理论、新观点,或是新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这类论文难度较大。就论文表达方式而言,综合型毕业论文很少见,这种论文围绕一个问题收集一大批资料,综合介绍并论述这个问题研究的阶段、特点、主要理论成就及其著述,研究中最早的文献、有重大突破的文献,研究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等。见得较多的是专题型毕业论文,它的表达特点是突出一点,在已有研究成果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这一研究从某个方面继续向前推进。如果说综合型论文侧重在“面”,那么专题性论文则重在“点”。虽说是“点”,但关于这个专题的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则是必须了解的,在专题型毕业论文的开头作个简述。实验报告型毕业论文多见于语言学方面的实验语音研究性报告、语言运用、方言调查分析报告类和文学作品社会作用调查分析性报告类。须说明的是,一般的调查报告不能算作论文,但可作为论文的写作材料。研究性调查报告不单是报告情况、数据、结论、提出一般的看法、意见,而是要“研究”,提出问题、详尽调查、作出深入的分析,并解决问题,有方法、有创见、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基础汉字研究方法论文

新华社近日公布了最新的统计信息,目前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而常用的只有3500字。虽然常用字的数量没有多少变化,而字库总量却变大了,这是为什麼呢?中国汉字总量是多少,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总汇汉字之大成」评价的《康熙字典》,在书后附有《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又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收录的汉字是4万多个。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入了87019个汉字,而已经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据称是目前全国最全的字库。与庞大的汉字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历代日常书面语常用的不同的汉字数量一般都控制在三四千个。数量上并没有超过最初的文字甲骨文。国家在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了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总共只有3500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前副所长纪恒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字总量有增有减,但基本字的数量则比较固定。汉字有很多,可以分做很多层面。中国常用汉字有2500多个,只要掌握了它们,就可以熟练阅读现代汉语书面语了。《毛泽东选集》5卷本,使用的不同汉字也不超过2000多个。小学语文大纲规定学生应该认识3000个汉字,如果掌握了1800多个汉字,也就可以脱盲了。纪恒铨说,文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传达著一定的信息,不同社会阶段文字适用特点也不同。随著社会发展,一些文字就被逐渐淘汰了。从现代汉语角度,人们传情达意需要更简便的方式,「4万甚至9万多汉字,恐怕许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汉字中的生僻字很多,即使自己记住了,如果交流时对方不懂,还是没用」。许多生僻字就是这样逐渐被淘汰出常用字。随著社会的发展,为了表现新的事物,语言也在发展,9万汉字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由於中国文字积淀的历史长,这些字就构成了汉字库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包括国家编撰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收字上。在语言文字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出现了大批的异体字和不规范字,就像孔乙己曾经坚持「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汉字中的异体字是汉字家族日益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50年代,国家曾经做过一个异体字整理表,然而工作还未结束,随著汉语拼音化方案的提出,这项工作没有进行到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教授晁继周先生这样解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参与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的刘庆隆先生介绍,做这样一个大的字库收集整理工作,不但备查备用,还可供国内两岸四地及国外进行汉字文本印刷、古籍整理和研究适用,而且为人名名录及证件制作、中国地图地名标注提供了水平很高的字库工具。90年代初,国家制作过一个包含20902个字的国家标准字库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个字表还远远不够使用,目前补充工作还在开展中。整理汉字库的原因,刘庆隆认为一是适应国际上要求建立国际字标的需要,做成一个国际通用的字库以方便国际文字的交流,目前国际ISO国标委员会正在收集各国文字;二是适应计算机输入法的发展、扩大计算机字库的需要。目前信息产业部的计算机标准化研究所也正在进行汉字字库的统计整理工作,已经整理出来近7万字;第三,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字体变形使得一些字看起来已经不像汉字,需要整理以便统一。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归纳法等等加油哦,我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

1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3 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4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5 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7 草书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8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 索引序列
  •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论文百度
  •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论文
  • 毕业论文汉字教学研究
  • 基础汉字研究方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