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发布时间:

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篇1:

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xxxx。

本次毕业设计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首先要向认真严谨的xx老师表示真挚的敬意和谢意,也向在座的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等所有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今天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导。

结束语:在做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地收集了一些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可能会与老师的期望相差较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我的介绍完了,谢谢!请各位老师提问。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篇2

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是xx级xx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xxxxxxxxxx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各位老师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结束语:最后,我想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谢谢!

第一开门见山法。“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5号答辩学生,我今天答辩的题目是……”

这就是一种答辩的方式,这种答辩的方式省去了一些拐弯抹角的说辞,让评委老师听起来很舒服。

第二直奔主题法。“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开始答辩,请大家批评指正”。这也是一种答辩的开场白,这种开场白比第一种开场白更加的简洁明了。

因为我们在答辩的时候还会制作PPT来进行展示,所以你在PPT上已经有了的一些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重复去说一遍了,甚至连你的姓名,你的答辩的题目都不用说了。

第三表达感谢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我是今天最后一位答辩的学生,感谢你们给我这次答辩的机会,考虑到各位评委老师都比较辛苦,我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论文”。

第四不按常理出牌法。

不按常理出牌呢顾名思义就是不按一般人的套路来进行答辩,一般大家都是按照写作依据、主要论点、创新点和不足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答辩。

那么有的人他就会另辟蹊径,就只讲自己的论文创新点,然后一上来就开始说创新点。

毕业答辩的结束语,简单一两句话总结后就直接表示感谢后结束,不拖泥带水

毕业答辩最后的结束语,就只有最简单的3句话:

第一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结论。

第二句:明确告诉大家,答辩陈述结束。“我的毕业论文答辩陈述就到这里,感谢聆听,也感谢某某导师对我的指导”。

第三句:下面欢迎各位老师对我进行提问。

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论文题目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讲文明懂礼仪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这样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则不受人欢迎,难登大雅之堂。 可见,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文明礼仪与个人的利害更是息息相关,为了个人的前途与发展,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努力成为一名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礼仪之光今天,第一节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往教室外走去。小硕踩了我的脚,“哎呀,好疼啊”。我对他微微一笑,表示宽容。他急忙道歉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然后,他小心翼翼,生怕再踩着别人的脚。这时我想起一次放学路上,一个同学不小心碰了另一个同学,结果两人互不相让,撕打一团,鼻口是血的情景。啊奶奶的话真灵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冬日里的阳光。宽容温暖着你、我、他。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礼仪之光。文明礼仪伴我行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论文答辩

一:谈话中的敬辞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在中方文化中,在跟长辈或者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者下级说话时是不一样的,往往要使用一些尊称或者敬词。如果对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词语,就会认为这个人用词不当而显得有失礼数,甚至会被别人认为该人很高傲不容易相处。在近二三十年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并没有消失,敬词虽然不想从前那么普遍,但是仍然在使用。在西方文化中,敬辞的使用很少,但是会在名词前加上形容词已做修饰,显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爱。所以讲英语的人在使用汉语交谈时,对敬辞的问题就会搞到特别困难。在西方国家中,当同自己的上级说话需要比较尊敬的语气,但是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管对方的年龄是大还是小,级别地位是高还是低,“你”就是“你”,没有像汉语中“您”的这种称呼。敬词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人在说话时,总是会用表示礼貌性的或者表示客气的词语,比如说敬辞。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比较传统,他们不习惯用平常的话不加修饰、直截了当的和比他们年长的人、有地位的人或者家中的客人说话,甚至当他们在用英语交流时,也不大习惯于接受对方的表达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二三十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的平等起来,于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过于拘谨的、礼节性的套语也大大减少了。而且许多显得很庄重、很客气的尊称和敬辞也已经被淘汰。有一些敬词或者套语也还有人用,但主要是上了年纪的受过教育的人。例如当遇到了地位比自己高的,值得尊敬的人,就会说:“久仰、久仰大名”。当自己把写的书或者其他作品赠送给别人是常常会说:“敬请指正,起提宝贵意见等”,当读了别人的书时便会说:“拜读了大作”等。二、请帖中的敬辞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中方人讲究传统和长幼尊卑,在请帖措辞中一般会显得比较客气,文雅有礼貌。李大钊曾经总结过西方人的性格特点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则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所以在西方人的请帖一般是显得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下面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请帖中的敬辞在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比较。例一:兹定于星期一下午7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Will you please honor me by coming to my humble home for a simple meal this Monday evening?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if you can come at seven o'clock...例二:迈克,请你跟你爱人星期日晚上来吃饭,六点在我们家。你能来吗?Michael, we'd like you and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Sunday evening. Six at our place. Can you make it?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前一个的请帖的措辞非常客气,而且文雅有礼貌,后一个请帖的措辞则显得简明扼要,直截了当,用最为浅显易懂的白话说出来要表达的内容。

研究的意义的话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回民状况 就可以充分的打好装修的那个人在交往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Good evening, all the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come from HUST, majoring in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I am Jaster and my supervisor is . With her sincere and intellectual guidance, for nearly one whole year's hard work,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Finally, it is the show time. This evening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ll and I gratefully welcome any correction.

1. 首先论文答辩结束时一般都是说感谢你的聆听,接着才说有没有问题。所以,结尾时先说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然后可以问is there any question?2. 答辩的时候可以不说这些,你论文里可以写出来,比如感谢谁帮助了你的论文撰写等等。

毕业论文答辩万能术语

毕业论文答辩万能术语,相信大家在自己的学校里面的时候都可能碰到过要写论文的情况,那么毕业论文的答辩大家都会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毕业论文答辩万能术语都有哪些话吧。

什么是答辩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环节是考官根据考生前15分钟的表现(5分钟结构化面试+10分钟试讲或演示),对考生教案设计各个环节(核心内容)或是关于教师职业理念的追问。

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考生基本情况、考生对学科知识的了解,考生对课程设计的了解。

答辩万能模板

01考生基本情况类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考生的个人基本信息。考官主要会问考生的毕业院校、毕业专业、实习经历等。如:

你是什么专业的?

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

你有没有当过老师的经历呢?

碰到这种题目,很多资格面试者会有疑问:我不是师范院校的,也不是师范专业的,那我是不是要造假?我真实回答会不会直接被刷掉?当然不是,你是不是师范专业,考官一眼就能看出来。

所以,碰到这种题目,一定要真诚回答。

【答题参考】

各位老师,我毕业的学校是……/我的专业是……。我认为,在我学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有这么一段时间能非常快乐地在……里学习、生活。虽然我不是专业师范生出身,但是我觉得我的这一段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比如,在……中,我收获到了……【结合专业/学校谈自己的收获心得】而恰恰是这一段时间,让我更加明确以后想做的就是教师。我想通过一己之力,把自己的时间奉献在讲台上。也许我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我够努力,我将在教师生涯中不断追赶他人。谢谢各位老师。

如果你是师范生,那就把自己最大的优势介绍出来,那就是你的独门秘诀了。

02学科知识类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你对该学科的看法或者学科的具体知识。如果自己不是专业的学科出身,可以结合你就学经历过程中该门学科授课教师对你的影响、教师的授课理念来谈。当然,也可以结合理论课或练习课中老师所提及的学科知识点加以阐述,也绝对是可以通过的。

如果真的触及到了你的知识盲区,就稍微坦诚一点,但关键还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来看几道考过的题目:

1、你如何处理字、词、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你是怎么去做的?【语文】

2、数学课上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数学】

3、在英语教学中,有人说“听说”没有“读写”重要,你怎么看,有什么影响?【英语】

4、身为体育教师,在带队训练时,针对中小学的力量训练应该注重什么原则,为什么?【体育】

5、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品味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

6、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有何异同?【美术】

7、内能在温度等于零时为零吗?【物理】

8、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烟花五彩缤纷的现象。【化学】

9、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生物】

10、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政治】

11、《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中国近代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的?【历史】

12、请说明不同类型的日照图的判读方法?【地理】

13、在Word中,对文字内容进行编辑或修改,必须先选中,然后再操作。请说出几种常用的选择方法。【信息技术】

03课程设计理念类

这一部分主要考查的是你在本节课设计过程中的某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图。考官这样提问就是想了解一下你的设计目的,可能是因为你的.设计内容存在不合理之处,他希望你能够意识到。碰到这种答辩题目的时候,不用过于担心,把你原本的设计目的讲出来即可。

【答题参考】

各位老师,说实话,我不是专业的学科出身,对于这门学科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薄。但是,我既然选择报考了这门学科,那就表示我想要突破这个学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中不断努力,去收货更多的专业知识。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经历感受来谈一谈对这门学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学科是一项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技能,以便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类似问题;其次,我认为,它也是一门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科人文素养的学科。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自身理解谈学科】就像我现在花费很多精力考这门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就是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这是我最初的出发点,也是这门学科带来的最大魅力。虽然,我对这么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是很深入,但是请相信,一个愿意不断成长的老师必将带领学生一起进步。感谢各位老师。

注意:

如果考官直接点出来你的某个学科知识点是错误的,不要害羞或不敢面对。敢于面对错误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答题如:

对不起,各位老师,刚才我提到的内容确实像各位老师所说的,存在一定错误,这是我的一个短板,我也很感谢考官提出这个问题,让我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弥补自己的专业短板,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如果你是专业的师范生,可以阐述大学关于这门学科的学习所得,比如,学科性质、学科目标、学科评价、学科技能等。

答辩常用语

01考生基本情况类

1、各位老师,我毕业于……,我的专业是……。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参加面试,将自己展现在各位老师面前。

2、反思自己的表现,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足,才能让我发现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也会努力改正这些问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教师在我看来是一份充满幸福感的职业,也是一份让人充满活力的职业。我选择考教师资格证,是因为我真诚地热爱这份职业,愿意将这份工作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4、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师范生出身,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我的一个优势,我可以从外行看教育,去剖析教育,给我的教学注入不一样的魅力。

02学科知识类

1、对于老师刚才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这门学科就是一项充满实用性、充满人文性的学科。一方面,这个学科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具体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

2、虽然我对这门学科不是很了解,是个门外汉。但是在我看来,这门学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我选择报考是源于对这门学科的爱好。这门学科中的……知识,都让人受益匪浅,所以,在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应该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运用。

3、我认为这个内容主要的意思就是说……。而通过这个内容,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了解……,领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这个是该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不断培养自身的学习爱好,促进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03课程设计理念类

1、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认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辅助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得以顺利攀升,才能让学生达到……目标。

2、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虽然这种方法的设计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只有不断摸索,才能找到更加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启发学生,那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也愿意不断去摸索这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4、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感受知识。

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论文

建议你还是选商务方向的比如:1. On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2.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礼貌及其在商务信函的体现 3. A Pragmatic Study of English Euphemisms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4. A Comparative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与翻译 5. A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策略研究 6. A Pragmatic Study on the Vague Language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研究 7.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8. A Study of the Cross-cultural Facto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9.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s From the Approach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汉商标翻译 10.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 11. A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12. The 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礼貌大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语言中的体现 13. A Contrast Study on Compliment and Compliment Response in Chinese-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14A Pragmatic Analysis of Business Language 幽默语言的语用研究 15. EC----CE Comparison of Ambiguity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从语用角度看英汉歧义现象 16.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o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中国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透视 17. A Study of the Variety of Move Structure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A Genre Analysis 英语商务信函语步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18.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中美面子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19.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差异 20. The Analysis of Fuzziness in Advertising English 广告英语的模糊性探析 21.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 22. Politeness 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礼貌与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的表现 23.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in Business English 商务英语的礼貌原则与策略 其实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无非就是1.文学语言研究 2.教学法的分析 3.外贸商务的研究既然你是商务方向专业,建议你选商务礼仪或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论文,这些都是商英研究的热点,你可以在中期刊网或知网上收几篇相同题目的硕士论文研习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始动笔了。祝你写作顺利!

随着跨 文化 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专业论文的写作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 热点 ,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题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一)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 广告 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 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2. 浅析汉英 问候语 中的文化差异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 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5. 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 目 标语 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 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二) 1.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3. 培养 英语学习 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4.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5.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6.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7.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8.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9. 中美(西) 家庭 教育 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10.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11.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12.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15.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6. 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7.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 18. 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9. 中西方 儿童 文学的差异 20.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21. 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22. 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3.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三) 1. 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2. 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3. 英汉 成语 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4.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5. 文化视角下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6. 英汉情感隐喻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7. 从文化语境看英汉爱情隐喻 8. 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9. 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10. 英汉习语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 11. 从英汉委婉语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12. 文化视阈中的汉英 典故 13. 美国 俚语 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14. 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16.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7.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反思 英语教学 18.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19.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20.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21.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23.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看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 24. 中英礼貌用语之差异 25. 过渡语僵化现象文化因素成因 26. 跨文化交际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27. 英汉隐喻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28. 中英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29.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30.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31. 汉英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32. 民俗风情游--中西“水”文化之比较 3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适应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观 3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36. 当代中美女性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37. 中美商务谈判礼仪之礼貌用语比较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 2. 英语论文题目文化方向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跨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商科论文写作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义主题

撰写商科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主题。了解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育、宣传、推广)以及针对谁。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篇论文奠定了基础。

2、创建大纲

大纲在撰写商科论文时至关重要。要想论文讲得通,唯一的途径就是整合逻辑。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草图,描述论文整体的框架,包括各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这会防止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偏离要点。

3、广泛研究

这是撰写论文时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的部分。遵循之前创建的大纲,以避免浪费时间。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例如:书籍、网络、采访等,只收集相关和必要的信息即可。这部分将构成论文的主体,所以同学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

4、撰写初稿

有了详细的大纲和相关的材料支撑,这一步应该很容易。初稿很少是完美的,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几个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同学留意:

5、校对修改

千万不要直接提交初稿,因为很有可能里面全是错误。同学要消除所有的语法和结构错误。尽可能地浓缩观点,并通过修改论点来突出要点。

  • 索引序列
  • 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 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论文题目
  •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论文答辩
  •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礼貌用语
  •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