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港珠澳大桥案例论文的文献

港珠澳大桥案例论文的文献

发布时间:

港珠澳大桥案例论文的文献

本期关键词是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一国两制”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法律 】 “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 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 摘要: 香港青少年有接受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开展是中央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宪法是基本法的"根"和"源",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强后盾。既有的"一国两制"实践证明,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抛却宪法单讲基本法,不能让基本法脱溢出宪法总架构而造成可能的反噬。本文从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现存问题,在厘清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一国两制"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充实内涵要素、优化形式载体和展开质量评估等教育对策建议。 [1]江雪松.江苏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 2021,(07):38-45| 2 | 【 经济 】 “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 摘要: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2]陈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21,30(05):1024-1035| 3 | 【政治】 “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 ——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今天,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依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3]康向宇.清华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 2021,(06):49-65+| 4 | 【戏剧影视】 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 评《澳门二十年》 摘要: <正>一、《澳门二十年》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制度自信,贯穿了《澳门二十年》全篇,而最能体现"一国两制"制度自信的是它的开篇第一集《同心》。通过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的落实和特区政府高度自治权的实施,通过完善以基本法为宪制基础的法制建设,通过家国情怀、人心齐聚、 [4]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119-121| 5 | 【新闻与传播】 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 摘要:  <正>201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一国两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总体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一国两制"在香港被"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普选风波以及港人和内地游客的摩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挑战,与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有关。 [5]汪闽燕.法制日报社国际部[J].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青年记者. 2017,(17):30-32| 6 | 【教育学】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发展研究 摘要: 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 [6]欧小军.惠州学院[J].“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 2018,(09):17-22| 7 | 【行政学】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 —— 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协同治理理论及相关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被广泛讨论,现有文献所关注的协同治理主要在制度背景相似(或相同)的主体间展开,鲜有研究关注存在制度差异的府际间协同合作。论文采用协同治理网络作为分析框架,以回归以来粤港跨境合作为切入点,探究程序和制度设计的差异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产出是否存在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和珠三角空气污染治理三个案例,论文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两条路径分析了"程序和制度因素"对协同行动力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协同主体间的动态关系(非正式程序)对协同行动的过程和产出影响较大。此种影响不仅降低了参与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协同网络的产出。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决策者和多边治理机构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以提高现有和未来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和产出效能。 [7]赵辰霖等.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J].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 2020,13(02):58-75+195-196| 8 | 【马克思主义】 “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值治港治澳实践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1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并即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实践证明,只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层意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能确保治港治澳行稳致远。 [8]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人民论坛. 2019,(10):19-21

【教材分析】 《认识工程》从学生对第1课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顾入手,引出本课对其他工程的学习和认识。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意义,实际建设中受到的限制、挑战,以及工程师攻克难关的过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个活动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后,让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进行梳理。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学生分析】经过第1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表达、倾听、沟通和调整的能力。学生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因此,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高铁、鸟巢、空间实验室等宏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历程及其过程性资料。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2.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3.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要经历类似的建设过程。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工程建设需要面临的限制条件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难题的。2.能根据工程案例归纳出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3.能了解工程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支持,分析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工程建设的艰难,从而产生对建设者的敬仰之情。2.进一步唤起学习工程的兴趣,激发做一名小小工程师的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关系。2.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类的好奇心及社会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复杂,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难点:根据四大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港珠澳大桥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港珠澳大桥文字与视频等资料,鸟巢、“中国天眼”、高铁、空间实验室的照片、技术简图等资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一)教师出示上节课的班级记录表,引领学生回顾前知谈话:我们先观察上节课的班级记录表,你们能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吗?住房有哪些主要的结构与系统?建造住房具体的实施过程分哪些步骤?(一块砖,一面墙,一个房间,一个单元,一层楼,一幢楼,一个小区,一个区域) (水电系统,网络系统) (设计规划,投标,论证,实施) 预设学生回答:住房有很多复杂的结构与系统,包括承重结构、供电系统、上下水系统等。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步骤。(二)聚焦本课话题谈话: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建设过程又是怎样的?它们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带着问题开始学习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学习视角从住宅工程聚焦到港珠澳大桥工程。比较住房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工程,感受小型工程与大型工程的区别,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家堆积木建设房屋,你们很在行,港珠澳大桥试试呗,未来的工程师们)     二、探索(一)阅读或观看港珠澳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整理和归纳下面的问题1.利用教科书图片引入。谈话: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感受港珠澳大桥的宏伟。2.学生阅读资料。学生阅读教科书文字资料,思考以下四个问题。(1)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桥?(2)大桥的建造面临了哪些限制和挑战?(3)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4)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3.教师指导学生逐一研究,解释每个问题的指向。问题一: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桥?谈话:第一个问题指向建造港珠澳大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现状等资料中筛选。问题二:大桥的建造面临了哪些限制和挑战?谈话:第二个问题指向大桥的建造面临的限制和挑战,可以从周边地理环境特点、建设施工标准等方面进行总结;也可以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寻找建设桥、岛、隧一体大桥的原因。问题三: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谈话:第三个问题指向解决办法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大桥的建造需要巧妙的设计规划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持。问题四: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谈话:第四个问题指向建造大桥的主要过程,需要从不同的资料中提炼,包括规划准备阶段和建设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4.小组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学生按照上一环节获得的提示,处理文献资料。小组内学生补充各自课前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组内交流分享,共同完善本组答案。(以上信息如何通过,老师通过幻灯片,视频播放,缓缓提醒,然后让学生自己感知,总结?) 5.全班共同研讨交流。问题一: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桥?教师引导:大家通过观看珠三角两岸城市群地图、土地面积占比与GDP占比、大湾区经济圈概念等资料文献,能说说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吗?预设学生回答: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有不同意义。问题二、三:大桥的建造曾面临哪些限制和挑战?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生活动:搜集信息,以“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两项内容对应排列。限制和挑战解决办法大桥要经过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桥面高度必须要超过80米,桥塔高度超过200米,而香港机场不允许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出现在这片水域上修建六七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和千米长的跨海大桥桥梁和隧道需要用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上没有任何可用的岛屿修建人工岛建岛的海床上有15到20米深的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用圆钢筒围岛问题四: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提问:我这有新闻报道,大家能从中筛选出建设施工中的重要节点吗?学生交流汇总: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2月23日,青州航道桥56号墩索塔“中国结”结形撑首个节段(J3节段)吊装成功。2015年8月23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首个“海豚”塔成功吊装。2015年9月6日,主体工程220座墩台全线完工。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合龙。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全线贯通。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2018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6.教师总结。谈话:大家回顾整理出的资料,再次感受大桥建造过程的困难与复杂。小结:从前期准备到建设完成的十余年间,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工程团队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才解决了这些难题。完成这类宏大的工程,依赖的核心是技术。设计意图:本环节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从搜集的资料中整理、分析出四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明确信息寻找方向、拓展多种资料、整理处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文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对工程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解。(问自己:如何选择资料,约家长一起参与,还是老师提前准备好。) (二)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1.教师引导:通过上一环节中的时间线,我们梳理了港珠澳大桥建造的主要过程。对比上节课房屋建造的过程,我们来归纳一下工程建设过程要经历的步骤。2.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建造房屋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对比,总结出两个工程的相同点,即都需要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两大过程。3.教师点拨:通过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中的时间点,计算整个工程所用的时间和从开工到竣工所用的时间,然后对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预设学生发现:施工阶段在整个工程中所占时间并不是最多的,占用时间最多的是前期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如分析工程中的限制和挑战以及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4.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1)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房屋:解决住房问题,保证住宅安全、适用、卫生、经济。港珠澳大桥:建造一座跨海大桥,连通珠三角地区东西部,缩短行程,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传递提供一个纽带。(2)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3)制作一个模型,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制作房屋模型,对楼体高度、结构形式进行测试,确保建筑物的坚固性和安全性,从各个方面验证建筑物的应力。谈话:以评估港珠澳大桥的四个可选方案为例,取舍原因如下。斜线方案会导致大桥阻水率过高,造成大桥周围沉积沙土,伶仃洋可能变为伶仃河;西侧垂直线方案会割裂珠海市空间或破坏珠海沿海景观;东侧垂直线方案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的基础上,修一条垂直连接线通往深圳蛇口,将挡住航道。因此舍弃了三种双Y模式设计,最终确定采用Y型线路,分别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设计意图:通过房屋与港珠澳大桥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完成后并不能直接施工,而是要按照设计制作模型,再对模型进行测试、评估和改进,循环往复,直到设计达到各种限制条件的要求,趋于完美,万无一失。(4)实施建设。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来施工,不可随意更改。如果遇到设计中未出现的情况,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可行性后再进行施工。5.学生完成活动手册记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活动手册记录。教师重点提示:要加强对设计在工程环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设计意图:教科书呈现了一个工程建设过程的简要步骤示意图,意图有两点:一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归纳总结的参考;二是重点强化设计的往复过程,通过大桥的多个设计方案的取舍和改进实例,引起学生对设计在工程环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向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这一核心概念。(三)了解这些宏大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1.提问:回顾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你知道工程中可能用到哪些技术吗?预设学生回答:运输、制造、冶炼、力学、建筑、电子、燃料、机械、通信等技术。2.观察教科书中“天眼”、高铁、“鸟 巢”体育场和“天宫”空间站四大工程的图片,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这些工程分别采用了哪些技术。3.小组研讨。师生共同总结: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上述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4.教师进一步举例,列举工程推动技术发展的例子。例如,建造鸟巢所需钢材要求轻便且荷载能力大,国内钢铁厂便专门研制了Q460E-Z35钢材。又如,港珠澳大桥桥梁焊接的技术标准高,中铁山桥集团便研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精度最高的机器人焊接系统。5.提问:工程与技术有什么关系?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小结: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6.总结: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每一项工程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与此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是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可以说,科学技术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也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设计意图:小组分析讨论的结果并不需要真正选择出所有需要的技术,而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感受到工程采用了大量技术,深化学生对工程与技术关系的认知。三、研讨(一)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工程有了哪些认识?这些认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工程是一项复杂、整体、协调的工作。2.设计与施工同等重要,甚至设计更为重要。(二)完成一项工程要经历哪些重要的工作阶段?1.学生开展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活动手册梳理工程步骤并进行总结。2.师生交流总结:完成一项工程要经历重要的工作阶段,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再重新设计建立模型,再测试,再改进完善。循环往复,直到设计达到各种限制条件的要求,才开始实施建设。(三)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1.学生交流讨论。2.小结:工程项目包含大量的科学原理,利用大量的科学发现,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四)假如让我们做一名小小的工程师,我们都要完成哪些工作呢?1.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自由交流。2.学生汇报:发现建造工程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去做。最重要的是设计。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风大浪急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的施工现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前所未有。目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全线贯通。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自2003年前期筹备工作开始至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为主线,200多家科研单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围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共开展科研专题研究300余项。

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专题研究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逾百项、发表论文逾500篇、创建工法逾40项。

自2010年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涉及大桥建设各项难点,以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攻关支撑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也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沉管隧道首次做到无一处漏水。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传统沉管隧道都是 浅埋 ,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出现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包括上千吨重的桥墩、桥身和100多米高的桥塔,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

港珠澳大桥也是绿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让人揪心的白海豚仅有1400头;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增加到1800头。

港珠澳大桥土木论文

中国近年在土木工程建设上的杰出成就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三峡工程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2、京沪高铁

京沪高速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条建设里程长、投资大、标准高的高速铁路。线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冀鲁皖苏四省,连接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两大城市群。总投资约2209亿元,设23个车站。

3、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指青海省至西藏自治区的铁路,属于中国国家干线铁路之一。青藏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项目四起三下:西格段814千米,20世纪50年代准备建设,1979年铺轨,1984年运营;格拉段1142千米(新建线1110千米)因存在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而长期停建,最终克服难题而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4、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公里。建成后将会为 G4-京港澳高速以及 G94-珠三角环线高速的一部分。

5、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鹤运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迎来了全线贯通的历史时刻。

继去年9月主体桥梁贯通后,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也于今日顺利贯通。这也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的全线贯通,年底港珠澳大桥将具备通车条件。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在这些“世界之最”、“中国之最”的背后,项目建设者付出了艰苦努力,正是由于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攻关,工程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有天生的造桥基因。造桥,可以说是除了种菜外,中国人的又一种族天赋。

中华民族的造桥基因:秦始皇时代就有“跨海大桥”?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李白的诗《古风》(秦皇按宝剑)中就讲述了秦始皇在海边架桥以观日出的故事。秦始皇到底有没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已经无法考证,但从中不难看出,从秦朝开始,古人已经开始想象跨海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了。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在交通方面的思路十分“粗暴”直接:遇“川泽之阻则桥梁之”!

我国大型桥的修建历史或可追溯至周朝的渭河浮桥(公元前1184年),比西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前493年)早好几百年。

图黄河铁牛地锚(拍摄:鹤运)

唐开元年间,人们开创性地使用“铁锁连舟”的结构形式,在黄河蒲津渡两岸布置带地锚的大铁牛(又称开元铁牛),浮桥以铁锁相连,最终锚固在铁牛上,牢固可靠。若不是出现了黄河改道这样的不可抗力因素,或许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座浮桥的伟貌。

除此之外,我国古人将石桥和木桥也做到了极致。

图赵州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北赵州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屹立1400多年,依然用优美的弧线诠释力学之美。

图福建木拱廊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建木拱廊桥将木构技艺与文化传承交融,“虹锁龙津,神庥万载”。

工业革命后,我国因为历史原因逐渐落后于西方,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又迅速唤醒了血液中的“造桥基因”。

图钱塘江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见水印)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美留学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其成果被称为“茅氏定律”。归国后,他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茅以升的得意门生林同炎先生发展了预应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被称为“预应力先生”。预应力技术目前已在各类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中广泛使用。

举世瞩目的桥梁建设成果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桥梁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日报》在一篇近期的文章中提及:“中国在过去5年间的造桥成就史无前例,无论从桥梁高度、长度还是难度上,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屡创世界纪录。”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海长桥中,中国占据6座,分别是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嘉绍大桥。世界排名前10位的斜拉桥,中国占据7座;世界排名前10位的悬索桥,中国占据6座……”

到目前为止,以下这些中国大桥都可以在世界上数一数二:

图港珠澳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是全长约50千米的跨海大桥,其中还有长约千米的海底隧道,穿越伶仃洋。

图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京沪高铁上的重要节点——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全长千米,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上可以时速300千米通高铁,下有32米净空,可容万吨巨轮通过。

图北盘江特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贵州水盘高速公路上的北盘江特大桥跨越峡谷,全长1261米,最大墩高170米,在山谷之中最大跨度290米,结构形式(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斜腿式连续刚构)为世界首创。

这里特别要指出,空腹斜腿式不是个武术动作……

斜腿的腿指的是柱子和桥面相接处的斜的梁,一般又叫“牛腿”。

图天兴洲长江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于武汉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延续了武汉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的优良传统,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

桥梁尺寸的变大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把小房子放大,是造不出通天塔的。把小桥的经验放大,也造不出大桥。桥梁尺寸增加,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说,大桥尺寸“大”,困难也更“大”。这些难题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 大型结构的自振频率(固有频率)更低、自振周期更长。大家一定听说过拿破仑军队整齐划一踏步过桥、引起桥梁损坏的故事,就是因为步伐与桥梁的自振频率一致了,引发了共振。

2. 结构自振周期与输入荷载的变化周期越接近,荷载引起的结构响应(振动)就越大。很多大桥的自振周期与地震波的卓越周期相近,这对桥梁的抗震很不利。

为此,科学家需要采取很多措施来保证抗震性能——例如,通过精细的计算分析寻找最危险的部位并加固、通过地基处理和设置隔震层等方式隔震、设置消能减震措施等等。

3. 除了地震之外,另一种动力荷载——风对桥梁的影响也很大。在一些情况下,空气中的涡流会造成桥梁持续的晃动(例如,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事故)。这要求桥梁结构有合理的外形,以及抗风振的措施。必要时,还需要在风洞中做测试。

图桥梁风洞试验

(图片来自)

4. 长桥还会受到“行波效应”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是有一定速度的,在波传播方向上,不同位置所处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不同。例如,地震波传播方向和桥的走向一样,很有可能出现大桥两侧地基运动状态不一致的情况——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左侧桥墩向左运动,右侧桥墩向右运动,两者之间的桥面板就很危险了。这种问题又叫“非一致地震输入”,这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好好分析桥梁如何“尬舞”。

5. 和桥梁一起变大的还有那些埋在地下的看不见的结构。悬索桥的钢索拉力极大,需在大桥两侧设置“锚碇”,把钢索的端部锚固定住。著名的润扬大桥北侧锚碇承受了万吨的主缆拉力,进行施工时,在桥北的粘土中开挖一50m深的基坑——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深的深基坑。这无异于在豆腐上打洞,难度极大。不过,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水平、施工水平、管理水平都达到了世界领先。

除了这些难题,大桥施工管理和质量监测、结构可靠性、材料耐久性等问题,也都曾是超大工程的“拦路虎”。现如今这些被攻克的难题,成为攀登基建高峰的垫脚石。

我们追求的不止是“高”,还要 “精”和“尖”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

修建这样的大桥,是因为我们有交通需求。等这些大桥都修完了,我们的造桥技能是不是就只能锁在柜子里呢?

其实,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不仅着眼于这些大项目,除了追求“高”,我们还应该追求“精”和“尖”,永不止步。

你猜,世界上最薄的桥能有多薄?

这里的厚薄是一个相对概念,用结构厚度和跨度的比值(高跨比)来衡量,比值越小桥越薄。

一般的公路桥的高跨比是1/25—1/22,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高跨比则是1/!只有普通桥梁的一半左右!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这座桥就在北京,是北京万泉河的一座人行天桥。也就是说,您下楼买个菜,都可以指着天桥自豪地说:这就是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的技术!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近年在土木工程建设上的杰出成就很不错,有很多代表性的建筑。

例如:

1、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2、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3、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4、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

5、苏州现代传媒广场

6、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工程

7、四川合江长江一桥(波司登大桥)

8、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

9、长沙西北上行联络线特大桥

10、合肥至福州铁路

11、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工程(太原南—西安北)

12、海南环岛高铁

13、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

14、香港中环湾仔绕道铜锣湾避风塘隧道工程

15、乌兹别克斯坦安革连至琶布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工程

16、伊春至绥化高速公路

17、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

18、四川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

19、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

20、沙特达曼SGP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

21、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

22、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

23、长沙磁浮快线工程

24、深圳福田站综合交通枢纽

25、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

26、上海市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

27、广州市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工程

28、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周康航拓展基地C-04-01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

29、“彰泰·第六园”商住小区

30、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

以上内容参考:央视网-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二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六届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的论文题目

港澳与内地融合共享发展机遇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之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蕴含很大的发展机遇。一、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2017 年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为:到 2022 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 2035 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所以从现在至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无论从房地产业、商业、制造业、创新产业及至金融、教育、文化各领域,发展机遇无处不在,前景广阔。四、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的三大要点:一是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二是轴带支撑。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三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从空间布局上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和抓住机遇,正是共享发展机遇的汇合。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粤港澳大湾区致力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这些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正是人才、科技和国际化创新的融合发展,必然带来从经济、社会和生活上的重大升级进步。六、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一个重点是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此外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和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等方面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七、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 , )、3D 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此外在金融、证券、保险业等方面都有重大规划。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优化珠三角地区“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及创业补贴扶持政策,必将加强人才的培养、交流和共享。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共享时代发展福利,属于每一个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人才成为未来的最大希望。

本期关键词是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一国两制”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法律 】 “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 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 摘要: 香港青少年有接受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开展是中央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宪法是基本法的"根"和"源",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强后盾。既有的"一国两制"实践证明,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抛却宪法单讲基本法,不能让基本法脱溢出宪法总架构而造成可能的反噬。本文从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现存问题,在厘清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一国两制"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充实内涵要素、优化形式载体和展开质量评估等教育对策建议。 [1]江雪松.江苏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 2021,(07):38-45| 2 | 【 经济 】 “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 摘要: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2]陈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21,30(05):1024-1035| 3 | 【政治】 “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 ——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今天,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依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3]康向宇.清华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 2021,(06):49-65+| 4 | 【戏剧影视】 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 评《澳门二十年》 摘要: <正>一、《澳门二十年》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制度自信,贯穿了《澳门二十年》全篇,而最能体现"一国两制"制度自信的是它的开篇第一集《同心》。通过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的落实和特区政府高度自治权的实施,通过完善以基本法为宪制基础的法制建设,通过家国情怀、人心齐聚、 [4]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119-121| 5 | 【新闻与传播】 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 摘要:  <正>201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一国两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总体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一国两制"在香港被"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普选风波以及港人和内地游客的摩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挑战,与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有关。 [5]汪闽燕.法制日报社国际部[J].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青年记者. 2017,(17):30-32| 6 | 【教育学】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发展研究 摘要: 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 [6]欧小军.惠州学院[J].“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 2018,(09):17-22| 7 | 【行政学】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 —— 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协同治理理论及相关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被广泛讨论,现有文献所关注的协同治理主要在制度背景相似(或相同)的主体间展开,鲜有研究关注存在制度差异的府际间协同合作。论文采用协同治理网络作为分析框架,以回归以来粤港跨境合作为切入点,探究程序和制度设计的差异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产出是否存在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和珠三角空气污染治理三个案例,论文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两条路径分析了"程序和制度因素"对协同行动力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协同主体间的动态关系(非正式程序)对协同行动的过程和产出影响较大。此种影响不仅降低了参与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协同网络的产出。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决策者和多边治理机构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以提高现有和未来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和产出效能。 [7]赵辰霖等.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J].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 2020,13(02):58-75+195-196| 8 | 【马克思主义】 “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值治港治澳实践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1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并即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实践证明,只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层意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能确保治港治澳行稳致远。 [8]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人民论坛. 2019,(10):19-21

那么深圳特区怎么会取得了这个成功啊?个人觉得主要就是说国家对它的开放政策好

这个点点滴水都会

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论文

港澳与内地融合共享发展机遇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之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蕴含很大的发展机遇。一、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2017 年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为:到 2022 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 2035 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所以从现在至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无论从房地产业、商业、制造业、创新产业及至金融、教育、文化各领域,发展机遇无处不在,前景广阔。四、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的三大要点:一是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二是轴带支撑。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三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从空间布局上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和抓住机遇,正是共享发展机遇的汇合。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粤港澳大湾区致力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这些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正是人才、科技和国际化创新的融合发展,必然带来从经济、社会和生活上的重大升级进步。六、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一个重点是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此外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和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等方面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七、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 , )、3D 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此外在金融、证券、保险业等方面都有重大规划。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优化珠三角地区“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及创业补贴扶持政策,必将加强人才的培养、交流和共享。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共享时代发展福利,属于每一个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人才成为未来的最大希望。

那么深圳特区怎么会取得了这个成功啊?个人觉得主要就是说国家对它的开放政策好

经济开发区,政策扶持。

本期关键词是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一国两制”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法律 】 “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 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 摘要: 香港青少年有接受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开展是中央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宪法是基本法的"根"和"源",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强后盾。既有的"一国两制"实践证明,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抛却宪法单讲基本法,不能让基本法脱溢出宪法总架构而造成可能的反噬。本文从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现存问题,在厘清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一国两制"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充实内涵要素、优化形式载体和展开质量评估等教育对策建议。 [1]江雪松.江苏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 2021,(07):38-45| 2 | 【 经济 】 “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 摘要: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2]陈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21,30(05):1024-1035| 3 | 【政治】 “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 ——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今天,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依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3]康向宇.清华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 2021,(06):49-65+| 4 | 【戏剧影视】 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 评《澳门二十年》 摘要: <正>一、《澳门二十年》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制度自信,贯穿了《澳门二十年》全篇,而最能体现"一国两制"制度自信的是它的开篇第一集《同心》。通过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的落实和特区政府高度自治权的实施,通过完善以基本法为宪制基础的法制建设,通过家国情怀、人心齐聚、 [4]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119-121| 5 | 【新闻与传播】 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 摘要:  <正>201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一国两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总体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一国两制"在香港被"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普选风波以及港人和内地游客的摩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挑战,与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有关。 [5]汪闽燕.法制日报社国际部[J].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青年记者. 2017,(17):30-32| 6 | 【教育学】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发展研究 摘要: 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 [6]欧小军.惠州学院[J].“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 2018,(09):17-22| 7 | 【行政学】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 —— 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协同治理理论及相关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被广泛讨论,现有文献所关注的协同治理主要在制度背景相似(或相同)的主体间展开,鲜有研究关注存在制度差异的府际间协同合作。论文采用协同治理网络作为分析框架,以回归以来粤港跨境合作为切入点,探究程序和制度设计的差异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产出是否存在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和珠三角空气污染治理三个案例,论文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两条路径分析了"程序和制度因素"对协同行动力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协同主体间的动态关系(非正式程序)对协同行动的过程和产出影响较大。此种影响不仅降低了参与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协同网络的产出。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决策者和多边治理机构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以提高现有和未来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和产出效能。 [7]赵辰霖等.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J].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 2020,13(02):58-75+195-196| 8 | 【马克思主义】 “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值治港治澳实践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1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并即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实践证明,只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层意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能确保治港治澳行稳致远。 [8]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人民论坛. 2019,(10):19-21

粤港澳大湾区论文研究

谢谢!我是局外人呐!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一窍不通。能够谈点儿别的吗?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应答时间:2021-04-2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特级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的正确领导,并且国家的呼职。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九市组成。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1][2][3][4][5]2018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发展机遇论坛在深圳举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论坛上发布的《粤港澳湾区企业大战略》白皮书预测,按照近年发展趋势,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都将成为全球第一湾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目标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6]2019年3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成立。

  • 索引序列
  • 港珠澳大桥案例论文的文献
  • 港珠澳大桥土木论文
  • 粤港澳大湾区的论文题目
  • 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论文
  • 粤港澳大湾区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