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72年)穆塞韦尼出生于乌干达西部恩通加莫区,是巴尼安科莱人。他的姓解作“第七队员之子”,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乌干达人参与的英国殖民军队国王非洲步枪团(英语:King's African Rifles)第七队。他的中名“卡古塔”承袭自父亲阿莫斯·卡古塔。阿莫斯·卡古塔以畜牧为生,他与穆塞韦尼的母亲在恩通加莫结婚。卡古塔也育有萨利姆·萨利哈(男,Salim Saleh) 和瓦奥莱特·卡朱比里(女,Violet Kajubiri)。 穆塞韦尼曾在姆巴拉拉高级中学(Mbarara High School)和恩塔尔学校(Ntare School)就读。高中时期,他成为了再生基督徒。1967年,他进入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修读经济学和政治科学,开始进行激进的泛非政治运动。大学时期,他创立了大学生非洲革命阵线(University Students' African Revolutionary Front),并领导学生代表团前往葡属莫桑比克境内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控制区。在当地,穆塞韦尼接受了游击训练。在左派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Walter Rodney)的教导下,他完成了一篇学士论文,探讨弗朗茨·法农暴力革命理论在后殖民主义时期非洲的可行性。1970年,穆塞韦尼加入乌干达总统米尔顿·奥博特的军事情报机关。当伊迪·阿明将军在1971年1月发动军事政变夺权后,穆塞韦尼与包括奥博特总统在内的一些人流亡到坦桑尼亚。 (1972年-1980年)流亡坦桑尼亚反对阿明统治的军人(主要为兰吉和阿乔利族人)在1972年9月入侵乌干达,但被击退,损失惨重。之后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两国签订和平协议,叛军被禁止在坦桑尼亚境内从事反乌干达政府的活动。 随后,穆塞韦尼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莫希一所学校短暂担任讲师。1973年,他离开主流反乌干达政府力量,组成国家拯救阵线。同年8月,他与珍妮特·卡塔哈结婚,他们育有5名子女。 1978年10月,伊迪·阿明总统下令入侵坦桑尼亚,以夺取卡盖拉区。从1979年3月24日至26日,穆塞韦尼和国家拯救阵线在莫希参与了流亡者和反阿明组织举行的聚会。他们克服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共同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穆塞韦尼被委任为11人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委员会主席是优素福·卢莱。其后,全国解放阵线与坦桑尼亚军队合作对乌干达军队展开反击,最终阿明在1979年4月被推翻。穆塞韦尼被任命为卢莱政府的国防国务部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部长。他在国家拯救阵线时期招揽的数千名士兵被收编进政府军队,他们仍然效忠穆塞韦尼,但将会在第二次奥博特时期的政变扮演重要角色。1979年6月卢莱在内斗后下台,戈弗雷·比奈萨获选为全国解放阵线的新主席。比奈萨采用与卢莱相似的方法巩固权力。11月,穆塞韦尼从国防部长调任区域合作部长,比奈萨执掌国防部。1980年5月,比奈萨在试图把国家军队参谋长奥伊特·奥乔克撤职后被软禁。实际上这是保罗·穆万加、穆塞韦尼、奥乔克和蒂托·奥凯洛发动的一次政变。之后,一个总统委员会组成,由穆塞韦尼出任副主席,该委员会迅速宣布将于12月举行大选。1981年穆塞韦尼在国内已有一定名气,他创建了一个新的政党——乌干达爱国运动,并领导该党参与大选,与其他三个政党竞争,包括前总统米尔顿·奥博特领导的乌干达人民大会党、保守党和民主党。人民大会党和民主党被视为主要的竞争者。官方结果显示人民大会党在选举中获胜,穆塞韦尼的乌干达爱国运动只获得126个席位中的一席。但选举中的一些事件损害了选举的认受性。策划选举时,总统委员会主席保罗·穆万加支持人民大会党的意见,认为每个候选人应使用一个独立的票箱。但这被其他政党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会使选举更容易被操纵。选区的设置也被认为对人民大会党有利:支持人民大会党的北乌干达选区的选民人数比反人民大会党的布干达选区少。选举当天,穆万加又宣布选举结果在公布前需经他批辖,这都增加了人们对选举舞弊的疑虑。落败的政党也因此拒绝承认新政权的合法性。 (1981年-1986年)第二次奥博特时期和全国抵抗军穆塞韦尼和他的支持者回到乌干达南部与西南部的大本营后,组成了人民抵抗军(Popular Resistance Army)。他们遂计划发动叛变,以推翻米尔顿·奥博特总统和其军队乌干达全国解放军。1981年2月6日,人民抵抗军在穆本德区中部发动了第一场战斗。后来,人民抵抗军与前总统优素福·卢莱的武装部队合并为全国抵抗军,并成立了新政党全国抵抗运动。此外,一些阿明的支持者在乌干达西北部组成了其他两个反政府武装组织:乌干达全国拯救运动和前乌干达国家军队,参与反抗奥博特的战斗。 为了成立新政府,穆塞韦尼在1984年7月提出了“十大纲领”,覆盖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国家团结、捍卫国家自主、建设独立、一体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改进社会服务、遏止贪污和滥权、革除不平等、与其他非洲国家合作以及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0个范畴,这也是全国抵抗运动的政治纲领。截至1985年7月,国际特赦组织估计奥博特时期的冲突导致超过300,000平民死亡,美国中央情报局则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00,000。 前者从1982年起开始就乌干达的人权状况向奥博特政府提出抗议,侵犯人权的情况以卢韦罗三角地带最为严重。这段时期国际社会对奥博特政权无视人权的批评,无形中使穆塞韦尼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奥博特本人却一直坚持把卢韦罗三角的状况归咎全国抵抗军。奥博特政府对动乱的强硬压制也使乌干达人口最多的民族──布干达族与全国抵抗军联合起来对抗全国人民大会党。1985年内罗毕协定穆塞韦尼和奥凯洛签署和约。1985年7月27日,由于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内部分裂,奥博特军队的前将领阿乔利人蒂托·奥凯洛成功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奥博特。但穆塞韦尼和全国抵抗运动不满他们四年来的革命成果被全国解放阵线独占,而且他们认为后者在奥博特第二次执政期间侵犯人权,声誉受损。 不过全国抵抗运动最终同意由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领导的肯尼亚代表团主持,与全国解放阵线举行和谈。 和谈于8月26日至12月17日举行,期间讨论过程十分激烈,会后达成的停战协定随即失效。后来双方在内罗毕达成终极协议,内容包括停火、坎帕拉的非军事化、全国抵抗军与政府军的融合以及吸收全国抵抗军人员加入军事委员会, 但这些条款从未实行。由于肯尼亚代表团缺乏对乌干达形势的深入了解,而且和谈并没有邀请一些有关的乌干达人以至国际人士参与,双方最后未能达成持久协定。穆塞韦尼遂拒绝与政府军分享权力,当时全国抵抗军有能力在军事上取得完全胜利。 穆塞韦尼在1986年1月29日宣誓就任总统。和谈举行期间,穆塞韦尼尝试讨好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以防止扎方支持奥凯洛的武装部队。1986年1月20日,数百名忠于伊迪·阿明的军人被扎伊尔军方护送进入乌干达境内并介入内战。这些军人曾在扎接受秘密训练,十天前获奥凯洛接触并罗致。但这时全国抵抗军获胜的形势已不可逆转,当叛军从南方和西南方逼近首都,1986年1月22日驻守坎帕拉的政府军开始集体离职。 25日,穆塞韦尼领导的武装部队抵达坎帕拉,全国抵抗军推翻奥凯洛政府,翌日宣布获得胜利。1986年1月19日,穆塞韦尼宣誓就任总统,仪式由在英国出生的彼得·艾伦法官主持。仪式结束后,穆塞韦尼说“这不只是守卫军的转变,而是根本的改变”。 他在国会外向数千人群保证乌干达将回复民主,他说:“非洲的人民,乌干达的人民,有权拥有一个民主政府,这不是任何政权的恩惠。拥有最高统治权的当是大众,而不是政府。”1987年10月,穆塞韦尼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白宫会面。 2001年3月蝉联总统一职。2005年11月,乌干达议会修改宪法,取消对总统任期的限制,使穆塞韦尼获得再次角逐总统的资格。2006年2月再次当选总统,同年5月宣誓就职。2011年2月再次连任总统。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在东汉时期中国各地就开始建造寺塔,这时木制的楼阁式塔已开始兴建。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这两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此外,在新疆,从东汉时期用夯土建造土塔,至今保留有许多土塔的遗迹。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云冈、敦煌石窟中都可见到那个时期塔的造型。现存塔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天安元年的小石塔,原来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内,后在抗日战争中,塔身与塔刹被分离。塔刹由当时的一位爱国志士将其暗自藏回家中,并于抗战胜利后,献给国家,现保存在崇福寺。塔身则被日军盗去日本。抗战结束后,塔身回归祖国。而此外云岗石窟中也有很多楼阁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了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建材则是砖、木、石并重。隋代虽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年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13座。专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毁于兵火。现存的隋塔仅有山东历城四门塔。唐朝的国力昌盛,也广泛的吸收外来文化,塔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保存下来的唐塔约有百余座之多,集中于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唐塔由于早期建塔的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与后来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设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南诏国统领西南属地时大兴佛教,建寺造塔风行一时,此后一千多年寺院尽毁,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诏时代的塔与中原文化结合紧密,与唐塔的形制很接近。同期渤海国的塔也都具有中原、关中地区地区唐塔的特点。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寺塔建造的数量都不多。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逐步过渡到回廊式、壁内折上式。两宋辽金时期中国南北分治,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两宋期间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宗教繁盛,建筑了很多塔。宋塔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此外还有约两成的塔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其他形制的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见有四边形者,这与唐塔千篇一律端庄稳重的四边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宋塔每层都建筑有外挑的游廊、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等建筑部件;因而即便是如杭州六合塔这样高大雄伟者亦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在塔院的平面布局上,宋塔相比于唐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筑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于后院或正殿两侧。辽塔多为实心的密檐式塔,建筑材料亦多选择坚固耐久的砖石材料,而在建筑上则以砖石仿木结构,惟门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采用在力学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设计,这也是辽塔在建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除密檐塔外,辽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制的楼阁式塔。辽塔平面多为八角形,繁复的基座是辽塔独有的特色,基座各个立面均做仿木处理,模仿木结构宫殿建筑里面,门窗齐全,表面或篆刻经典或雕凿佛教造像,常见的造像题材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宝器、塔、城、楼阁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较著名的辽塔,如北京天宁寺塔,不仅塔身基座遍布精美造像,而且塔檐、仿木斗拱均做工细致精巧惟妙惟肖。但在辽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较简单的塔,仅第一层或一二层檐施用斗拱而以上其他各层均以叠涩出檐,造型简捷古朴。相比于同时代的宋塔,辽塔大多轮廓简介造型端庄,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辽代是中国造塔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期间不仅造塔数量甚众,而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造塔的风格。金代是继辽代之后入主中国北方的,金的历代皇帝与辽一样笃信佛教大兴造塔之风,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或仿辽塔建造,并没有突破唐、辽以来建塔的规制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外形比较怪异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体系,亦非优美制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广惠寺塔值得专门提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刚宝座式塔。元代统治中原的时间比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间流行于印度的窣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国,称为覆钵式塔,另外随着密宗在元上流社会中的流行,金刚宝座塔又被从印度引入并较大规模地建造。由于元代立国时间较短,上层社会没有机会充分地接受汉地文化,也很难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而除了一些覆钵式塔,元代兴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小。自明清两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文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所谓文峰塔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为震慑妖孽或为了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个筑塔高潮,许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态出现的。文峰塔建筑形制多样,或如笔、或如楼、或矮胖如墩台,这些异形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塔的建筑类型。明清两代的佛塔基本沿袭了辽宋塔的形制,由于筑塔数量较多因而种类非常齐全,从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宝箧印式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塔为主流。明清塔大多为高大的砖仿木结构,石塔木塔均很少见,明清两代仿木结构砖塔对木构的模仿都非常精致细腻,不仅斗拱、椽、枋、额具全而且还出现了雁翅板、垂莲柱等结构;塔的建筑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袭了辽塔构筑基座的做法,随着塔在明清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会,基座上浮雕的题材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不仅包括佛像、金刚、力士、护法天王等宗教题材,也出现了八仙过海、喜鹊登梅、二十四孝、魁星点斗等民间传统祈福题材。明清两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辽,虽然建筑数量甚众但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并无大的突破,其成就远逊于辽宋两朝。善用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木塔也是在中土起源最早的塔,三国时期史料记载“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端加筑窣堵坡的建筑形式,不过这种下木上石的结构违背了材料本身的力学形制,加之年代久远没有保存至今者。历代所筑木塔均借鉴了很多宫殿建筑的元素和技术,从斗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结构到门窗栏杆等非承重结构都与同时代的宫殿建筑非常相似。早期木塔因为建筑技术的限制,常常在塔内用砖石或夯土筑起高台,作为木塔屹立的依托,各层的木构均直接或间接地与塔心地高台相连接。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塔中的高台被木质的中柱所取代,这极大地扩充了塔内地活动空间,是建筑技术的一大突破。但中柱的出现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笔直的木材作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难的,而塔高也就被限制在中柱的高度上了。辽代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则是木塔建筑的又一个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层塔身周围的两圈木柱将塔的荷载层层向下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设计比中柱式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而始终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由于塔最早是用来埋葬佛舍利的,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墓葬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了地宫这种独特的形式,也有个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龙宫”。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著名的地宫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北京天开塔地宫。基座覆盖在地宫只上,是塔身的基础,基座有须弥座,金刚座等几种。须弥座源于印度,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密檐式塔就借助了这种造型作为塔基,使其更为雄伟。在须弥座束腰的每面都开有壶门形龛,常装饰各种图案,龛之间或转角处有力士或供养人像。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形式多样,是区分塔式样的主要依据。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新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伸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的结合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塔刹作为塔显著的标志,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塔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雕刻,当初意在宣扬佛教思想,实际上对塔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塔身上的雕刻起源很早,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述至北魏时期。早期的装饰较粗犷,宋辽以后的雕塑面积越来越大,花样也越来越精细。塔上的雕刻多集中在塔基的部分,与人的视线平齐。所用材料多是砖石,因石材质地易于雕刻,所以石塔的装饰往往要多于砖塔。塔上雕刻的体裁很丰富,有动物、植物、佛教人物、建筑构件。文峰塔属于晚期建筑,其雕刻多为吉祥喜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佛塔上是没有的。佛像是雕刻中的一种重要的内容。佛教视塔为佛,塔身佛像有的在塔内,有的在塔外,用来表示对佛的崇敬。塔上供佛的主要题材多是以释迦牟尼为主体的形象或故事图。一座塔上雕刻哪些佛像要看其所属的宗派来确定。此外,塔门两侧常刻有金刚。砖石结构的塔一直模仿木结构,装饰图案多在塔身、塔顶、倚柱等处。图案内容丰富,如嵩岳寺塔的第一层塔身的八个面上各雕了一座宝箧印塔;山西崇福寺石塔的塔刹上刻出城楼、城门等图案。壶门即是佛龛,雕刻的式样很多,形状有方形、扁平、高檐等多种。多把门窗做成壶门的式样,塔壁上刻的龛窟,也常做壶门式样。辽代时壶门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后壶门成为塔上的一项重要的装饰形式。塔楼是佛教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是一种预先作好的小型塔式楼阁,安装在佛殿或楼阁的正脊中心部位。佛教认为“塔即是佛、佛即是塔”,建塔楼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表达的信仰与崇拜。塔楼实际上是塔的一种变体,它起源于浮图的最高部位都由塔刹来终结,将塔刹这个意义形象地运用于佛殿和楼阁上,就产生了塔楼。塔楼最早从北魏时开始出现,后来各朝代的佛教建筑上基本都做塔楼,各地区风格多样。现在山西各地的佛寺内大部分建筑上都放有塔楼,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使用塔楼也很多。塔上的色彩白色、青色、土黄色等多种,这些色彩与塔的材质、各地的土质、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南方的塔多白色与土红色,北方的塔多青灰色,木塔多为本身木制色调,琉璃塔则色彩多样。塔内一般没有色彩,有的刷白灰来提高内部的亮度。宋及宋以前的塔因砌的不整齐,多用表面涂饰粉光是表面显得整齐。覆钵式塔普遍涂抹白灰,故常称为“白塔”。但这只是个习惯,实际上因为抹灰在一定时间内能起到保护塔身的作用,且显得整洁美观,南方和北方所建的许多样式的塔都会涂成白色。藏传佛教对塔等建筑涂设颜色是按教义来划分的。塔的文字装饰多可以作为塔的文字说明,又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一般塔上的文字装饰有塔匾、横额与对联、塔碑、砖铭、塔铭。塔铃又名惊雀铃,为铜、铁铸成的铃铛,悬挂在塔的转角部级塔刹的拉链上,遇风吹而发出悦耳的声音,用来惊走飞鸟,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塔铃的个数与塔的层数和转角数有关。塔铃的形状多样,以圆形最多。早期塔上多用直筒式,到明清时多用如花的多边形。最早的塔铃出现在北魏时代。佛教把灯列为佛千六种工具之一,因此在塔的内部或外壁常用砖砌出小龛,用来放油灯,每逢佛的生日或法会时点灯以示庆祝。
古代木塔基本简介 天宁寺凌霄塔,在石家庄市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建筑特点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梁柱与外部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历史沿革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于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约公元762—799年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l145年)重修。该塔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信息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佛宫寺内,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米,底层直径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与巴黎埃弗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清朝文字狱是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意识问题,可以从统治者自身的因素写起,你可以看一下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对康雍乾文字狱介绍的很详细。
九、地球资源 “生命地球”报告:资源破坏地球透支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峰会(WSSD)即将开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名为2002年“生命地球”的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 这份报告称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以20%的比例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加。根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所作出的预测显示,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长能力。根据这份报告,这就意味着,除非各国政府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到2030年,以人类平均寿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经济为代表的指数会显示,人类的社会福利将会下降。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星球上,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事实对所有参加此次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峰会的各国首脑都是一个挑战,”WWF总干事克劳迪·马丁博士指出,“解决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并改善世界上最贫穷人口的健康与生活,必须要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除非我们能够保障这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我们将永远无法保证向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一个合理的生存标准。” 根据该份报告,地球拥有114亿公顷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换言之,全球60亿人口中,每人拥有公顷的可利用土地。每个人对全球生态范围的影响——或者说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达到公顷。然而,在1999年,每个非洲人或亚洲人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还不足公顷,而西欧人则已达到约为公顷,北美则是公顷。 同时,根据几百种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数量的发展趋势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数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类的消费压力是不可承受的。过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数降低了35%。其中,淡水鱼类尤为突出,195种生活在江河和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减少了54%,海洋中的217种物种减少了35%,森林中282种物种减少了15%。 WWF确信,如果政府能够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将会扭转一些这样的负面发展趋势,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回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这包括提高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使用效率,特别是要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供给,推动节能技术,改善建筑和交通运输系统;鼓励合理、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以保持其生物生产能力和多样性。 “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地球资源这样巨大的透支将会带来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们最好还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听凭命运的摆布”。生命地球报告的作者约翰森·路说,“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各国首脑将有机会解决那些造成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问题,使我们能够走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9月2日至4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最后通过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两个基本文件。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会议,它表明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在这之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际学者发表报告称,人类正在过量地消耗着地球资源,需要在地球上设置一个“缓冲区”,以减少资源消耗,并保护其他生物和生态环境。在报告中,他们把人类对环境的需求转化成人类需要多少地球面积来产生食物和其他物品,以及容纳废弃物品。报告从1961年开始逐年评估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即根据人类的资源消耗量、废弃物产生的数量来衡量需要多少地球面积来维持目前的人类活动。此次报告显示,1961年,人类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资源;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20%。也就是说,到1999年,人类实际上需要1�2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目前的人类社会活动。报告同时认为,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透支地球生物圈的资源。 北极科考热起来 中国伊力特·沐林科考队的16名科学家是于2002年7月25日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9月初回国。一个多月时间里,科考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建立了北极科学考察临时基地,在大气、地质、植物、冰川4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科考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针对北极陆地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科考行动。那么,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北极从事哪些考察和研究呢? 南极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进一步证实了大陆漂移。但在北极,大陆漂移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仍然是个未知的问题。因为北极中心地区是一个大洋,这个大洋的起源,与相邻地区的陆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了解过去与现在北极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根据这些研究,将可以知道古代北半球的板块运动和地理地貌,以及古代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料和信息都是从岩石标本里得到的。迄今为止,在北冰洋不同地区,科学家们收集到了几百块岩石标本,其中只有4块带有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这些标本表明,在4000万年以前,北极至少有部分地区是相当暖和的。由于岩石标本里储存着气候变化的信息,所以通过地质学的研究还可以知道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情况。 最近几年,北极地质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就是利用湖泊沉积物来研究这里的古代气候和古代环境。科学家们在北冰洋周围选择一些以前曾有海水入侵过,后来又封闭起来的湖泊进行钻探,取出地下的沉积物。科学家们对这样的沉积物取样分析,就可以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北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陆地和浅海中有几百米深的永久性冻土带,同样储存着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 游离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北极在这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认为,北极是一个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贮存库,这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自身的有机体(碳水化合物);当它们被动物吃掉以后,又变成了动物的有机体。但是,由于北极温度低,动植物尸体很难腐烂,大量的碳被储存了下来,就像是一个大仓库。但科学家们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北极地区,由于气温上升,地下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正在迅速增加,已经超过了植物生长量的增加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使北极从一个碳的贮存库变成了一个源源不断地向大气层供给二氧化碳的源泉,这有可能大大加快地球的温室效应。 北极的空气一向被认为是纯洁的,它显得特别清新,天也特别的蓝。但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北极的大气已经开始受到污染。科学家们用飞机追踪观察,了解到有一些工业烟尘随着大气对流飘到了北极,这就是北极烟雾。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北极烟雾愈来愈多,有可能大大增强北极地区的温室效应,还有可能形成酸雪或酸雨,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生态都将造成严重威胁。来自北极的另外一种威胁,就是臭氧空洞。北极的臭氧空洞虽然没有南极那样明显,但同样存在。 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位于极地中心地区的大洋。其他的大洋只有水,水是大洋里唯一的介质,因此大气和海洋之间的能量交换,都是在水和气之间直接进行的。但在北极,水和气之间还隔着一层固体的冰,因此就大大地改变了大气和海洋之间能量交换的模式,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全球性的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观察和研究北冰洋冰盖的生成、发育、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以及冰、洋之间的质量、动力和能量的垂直交换,可以预报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因为北极有大量的土著居民,有些国家还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进行了一些社会学和人文学的研究和考察,研究在极地环境下的人类行为,以及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引起的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其中包括人体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艺术、政治和经济等。 湿地:“地球之肾”在呼唤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2002年中国政府为地球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总面积达196万公顷的14块湿地被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效时间为2002年1月11日。至此,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增加到21块,总面积达303万公顷。 这次新增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于8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的达赉湖和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的三江、洪河和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等,惠及辽宁大连斑海豹、广东惠东港绿海龟以及江苏大丰麋鹿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湿地是指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等,包括河流、湖泊、滩涂、水库、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过6米的海域地带。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无数种类的植物和众多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依赖其生存。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抵御洪水、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发挥巨大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湿地还具有十分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与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地所具有的综合效益和多种功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可以清楚地看到,湿地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们作为多种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的意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我们传承绿色文明的载体,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湿地总面积6600万公顷,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10,位居世界第4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发源地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的水塔,也是亚洲的水塔;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集合了世界95%的白鹤;广东惠东海龟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16个海龟保护区之一。所有列为世界重要湿地的自然保护区都是世界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大片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胁和破坏,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保护这些湿地,中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湿地公约”之后,便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湿地保护运动,2000年,16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年启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的部分湿地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湿地类型保护区310处,保护了近1600万公顷的天然湿地,约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1/4。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政府将投资100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并在三江源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嫩江源头、高原湖泊、澜沧江流域、沿海以及红树林分布地区开展48项示范工程;在全国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地区再建160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使总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同时,新建湿地监测站242个,形成湿地监测体系并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工作。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在修补地球之“肺”,保护湿地是在滋润地球之“肾”,那么,中国林业在新时期实施的6大工程中,把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正在做着造福人类惠及全球的伟大事业。2010年,中国将献给地球一份更为珍贵的礼物。 探索“金钉子”破解地球生物大灭绝奥秘 2002年,我国权威地质专家在对位于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剖面进行实地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套新的、大致位于志留系底部的、以腕足类为主的生物群化石。由此,我国江南地区地质演化史有了新说法。 1997年1月,国际地科联组织确认常山县黄泥塘剖面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界线层型剖面。被喻为“金钉子”的标准地层剖面,是一个地质年代起始阶段地层发育最完整、生物化石含量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剖面。它既是识别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地质年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地学研究、开发地球资源的地质样板和对比标准。奥陶系是地球有生命物质以来第一次出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历史时期。此前的“金钉子”剖面基本上“钉”在欧洲各国。 2002年12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10余位地质专家在常山实地采集研究黄泥塘“金钉子”古生物化石时,发现了这套生物群化石。以前,地质专家普遍认为,在晚奥陶-志留系时期(约4亿年前),江南地区是一个以浅海为主的海洋。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戎嘉余认为,在晚奥陶时期,江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地壳运动,使得常山及其周边地区地层被抬升,成为一个接近陆地的滨海环境,而不同于相邻地区,因而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层古生物序列。这一发现改变了江南地区的地质演化史。 另据新华社南宁2002年4月5日的报道,正在广西来宾县对国际地层学界瞩目的蓬莱滩剖面进行野外考察的中外专家称,这个地层剖面拥有完整而丰富的各类化石,界线层位清晰,有望成为划分地层年代的一个国际标准剖面,即“金钉子”,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破解亿年前的一次地球生物大灭绝的奥秘。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沈树忠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姆·包令率领的专家小组的考察地点在红水河畔,正值枯水季节,河床一边的坡地上露出一个10余米高的地层剖面。 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蓬莱滩剖面,和浙江长兴的煤山剖面一样,近年来成为国际地层学界的“麦加”。专家说,这个剖面有如此完整的生物地层序列,这在全球的二叠纪(距今3亿~亿年前)地层中实属罕见。 据介绍,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科学家划分地球地层年代的主要依据。但各地的地层、化石群有很大差异,为使全世界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必须找到一个地层露出最完整、各类化石最多、分界线最清楚的地层剖面作为国际标准剖面。标准剖面一经确定,就像“金钉子”钉在铁板上,成为不轻易更改的标准。 “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对蓬莱滩剖面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蓬莱滩剖面有望成为继煤山剖面之后的一个新的‘金钉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曹长群说:“目前,蓬莱滩剖面已经被国际地层委员会确定为国际标准候选剖面。此次考察主要是采集样本,进一步研究、论证,为它最终能被确定为正式的‘金钉子’提供更新的材料。” 曹长群说,蓬莱剖面记录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破解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的奥秘,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一次比恐龙灭绝还要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都消失了。中科院院士、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金玉通过对煤山剖面的研究,提出那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不是以往认识的逐渐消亡或分期绝灭,而是一次突然暴发的灾难事件。他的论文于2000年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传统进化论构成了挑战。 蓬莱滩剖面和煤山剖面都是二叠纪末的剖面,对蓬莱剖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这个观点的进一步研究。 长江三角洲“哑地层”说话 在生物地层学上一直被认为是“哑地层”的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层,2002年终于“说话”了,我国地质科研人员成功地从这一地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对该地层一直具有争议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主持该项研究的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国教授介绍,生物化石是地球的“书签”,能忠实地记录地球沧海桑田演变的每一页。在生物地层学上,人们通常将生物化石贫乏的地层称为“哑地层”。 长江三角洲在距今万~万年前形成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存在着若干暗绿色、黄褐色硬质黏土层,特征鲜明、分布稳定,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软土层地基中,该地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筑地基难得的持力层,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环境信息也是人们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该地层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尽管许多研究者曾先后在不同地点、运用不同技术、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古土壤层进行过研究,但关于其成因却一直颇具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些古土壤成土母质沉积时的古环境。一种观点为水成沉积,认为这一古土壤层是由于河流或湖泊干涸后沉积而成的;另一种观点为风成沉积,认为这一古土壤层的沉积物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尘或大陆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这些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这一古土壤层中生物化石贫乏,人们一直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有意义的孢粉、藻类化石组合,不足以判别古土壤层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和植被类型,并对其成因做出明确解释。 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地下30多米处,钻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纪古土壤层的样品,通过采取新颖的酸处理与筛选技术相结合的样品处理方法,在这些样品中获取了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形成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生物化石证据。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权威刊物《科学通报》发表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 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曹杨钻孔剖面样品的孢粉、藻类共有55个科属,其中孢粉包括陆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类均属于浮游藻类。由于浮游藻类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于沉积物中的藻类化石是反映沉积环境可靠的化石标志。 而在孢粉与藻类的化石组合中,淡水藻类——环纹藻的含量最为丰富,并在古土壤层中发现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现两次高低变化,这表明当时曹杨地区曾经经历了两次水泛和两次水退,水泛时期沉积区内淡水藻类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时期裸露出来的陆地上则发育陆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曹杨钻孔古土壤层大多数样品中,发现了海水生的沟鞭藻类,尽管含量不高,但对当时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科研人员认为,古土壤母质在沉积过程中曾受到海水影响,可能说明古土壤母质沉积于海退期间海面相对较高的阶段。 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风成沉积”观点的专家认为,仅仅一个钻孔的研究样本并不能具备说服力。目前,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正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计划在上海的青浦、浦东以及周边地区继续进行研究。 茶马古道:唤醒尘埃中的历史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祖国内地之间就存在着一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躯铺就的古道,马帮们沿着这条坎坷崎岖的古老驿道,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专家们因此将这条汉藏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徙的大走廊,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这条绵延4000余千米的古道上,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有彝族祭坛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这条古道上交汇、融合、发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茶马古道途经的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又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中,茶马古道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涤荡,这条古道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近年来,滇、川、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又唤起人们对这条古老文化文明传播通道的记忆。 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扑朔迷离。 100多年前,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不辞辛劳、历尽艰险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郭素芹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意外地发现了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2002年6月,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发,分两路对举世瞩目的茶马古道进行了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对茶马古道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有关专家称,“茶马古道”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扩散性,因此,使“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内容十分宏大。“它究竟有多少支线,谁也无法说清,只能用‘密如蛛网’来形容。” 专家的研究表明,“茶马古道”的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科考队现场踏勘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中甸至东巴白水台的一段古驿道,确认这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重要线路,即由白水台直下虎跳峡,然后从丽江石鼓沿金沙江而上到鲁甸,翻越栗地坪雪山垭口到维西城,再逆澜沧江而上至岩瓦后分两路,一路渡澜沧江翻碧罗雪山至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后进入缅甸,另一条路继续从岩瓦逆澜沧江而上,在德钦燕门谷扎渡江越太子雪山到西藏、印度。“随着考察研究的深入,还将有更多的‘茶马古道’被发现。” 专家们对此深信不疑。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建所以来,共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各种科技专著380余册;在古生物分类研究中,建立1500多个新属,12000多个新种;自1956年以来,有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奖励,其中27项获国家级奖励,特别是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辐射、灭绝与复苏、全球界线层型、早期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重大研究成果举例:1、六亿年前最早的地衣化石(Science,2005)、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证据(Science,2006)以及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Nature,2007)等重大发现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与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合作)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中国的乐平统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四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建有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地层学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有68位在读研究生和十余位博士后及外籍访问学者;该所先后共有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篇入选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1篇入选江苏省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者(1人):王博(2009年) 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王亚琼(辽西早白垩世非海相介形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江苏省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唐卿(安徽省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
提取码: mby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蜻蜓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飞行者之一,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一 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 摘要: 为了解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状况,作者2010~2013年在洛阳地区所辖9县2区,进行了多次针对蜻蜓的采集调查,获得了较全面的标本数据,共采获蜻蜓目昆虫标本700余号。本研究记述了分布于洛阳地区的蜻蜓,共计6总科、15科、37属、57种。通过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资源调查研究,列出了洛阳蜻蜓名录,并对洛阳分布的蜻蜓属(种)数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蜻蜓目;分布;洛阳 中图分类号:(2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9-04 蜻蜓目昆虫是一类比较古老的昆虫类群,其幼虫(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水质的变化,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具有指示性[1]。其成虫是农、林业的天敌昆虫,还是一类药用昆虫。我国蜻蜓种类约有650余种[2,3],约占世界蜻蜓总数的10%。据王治国(2007)[4]《河南蜻蜓志》一书记述,河南蜻蜓目昆虫计6总科、15科、96种,而洛阳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蜻蜓目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一直没有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几年来标本的采集、调查、研究后,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类和分析,对洛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1洛阳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46 mm,平均相对湿度66%,平均无霜期225天。洛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 km,南北宽约168 km;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占。此外,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流域面积为黄河水系,洛河、伊河为主干河流,二者在偃师境内交汇称为伊洛河,而汇入黄河,南部老灌河、白河、汝河自北西向南东汇入长江;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故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洛阳地区的蜻蜓资源 经调查、研究、鉴定得知,目前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共计57种,分别隶属于2亚目6总科15科37属,名录如下: 差翅亚目Anisoptera 大蜓总科 Cordulegasteroidea 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圆臀大蜓属 Anotogaster Selys,1854 (1)双斑圆臀大蜓 Anotogaster kuchenbeiseri Foerster 分布:栾川、嵩县。 大蜓属 Cordulegaster Leach,1815 (2)晋大蜓 Cordulegaster jinensis Zhu et Han 分布:栾川、嵩县、洛宁、新安。 裂唇蜓科 Chlorogomphidae 华裂唇蜓属 Sinorogomphus Carle,1995 (3)侗乡华裂唇蜓 Sinorogomphus tunti Needham 分布:栾川、孟津、吉利、嵩县。 蜓总科 Aeschnoidea 蜓科 Aeschnidae 伟蜓属 Anax Leach,1815 (4)黑纹伟蜓 Anax nigrafasciatus Oguma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新安。 (5)马大头[碧伟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栾川。 头蜓属 Cephalaeschna Selys,1883 (6)淡绿头蜓 Cephalaeschna patrorum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普蜓属 Planaeschna McLachlan,1895 (7)米普蜓 Planaeschna milne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春蜓科 Gomphidae 亚春蜓属 Asiagomphus Asahina,1985 (8)和平亚春蜓Asiagomphus pacificus Chao 分布:栾川。 异春蜓属 Anisogomphus Selys,1854 (9)马奇异春蜓Anisogomphus maack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戴春蜓属 Davidius Selys,1878 (10)平截戴春蜓Davidius truncus Chao 分布:栾川。 环尾春蜓属 Lamelligomphus Fraser,1922 (11)环纹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ringens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小叶春蜓属 Gomphidia Selys,1854 (12)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conflu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金光伪蜻属 Somatochlora Selys,1871 (13)绿金光伪蜻Somatochlora dido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大蜻科 Macromiidae 弓蜻属Macromia Rambur,1842 (14)摩氏弓蜻Macromia moorei moorei Selys 分布:栾川、汝阳。 蜻科 Libellulidae 蜻属 Libellula Linnaeus,1758 (15)基斑蜻Libellula depressa Linnaeu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宽腹蜻属 Lyriothemis Brauer,1868 (16)闪绿宽腹蜻Lyriothemis pachgastra Selys 分布:栾川。 灰蜻属 Orthetrum Newman,1833 (17)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 speciosum Uhl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18)褐肩灰蜻Orthetrum japonicum internum McLachlan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汝阳。 (19)线痣灰蜻Orthetrum lineostigma Selys 分布:洛宁、新安。 (20)狭腹灰蜻Orthetrum sabina Drury 分布:孟津、吉利。 (21)异色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melani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新安。 (22)青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triangulare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嵩县、伊川。 红蜻属 Crocothemis Braure,1868 (23)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分布:全地区广布。 多纹蜻属 Deielia Kirby,1889 (24)异色多纹蜻Deielia phaon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 赤蜻属 Sympetrum Newman,1833 (25)大赤蜻Sympetrum bacch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6)半黄赤蜻Sympetrum croceolum Selys 分布:栾川。 (27)夏赤蜻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28)眉斑赤蜻Sympetrum eroticum eroticum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9)旭光赤蜻Sympetrum hypomelas Selys 分布:栾川。 (30)黄腿赤蜻Sympetrum imit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新安、宜阳。 (31)褐顶赤蜻Sympetrum infuscatum Selys 分布:栾川。 (32)小黄赤蜻Sympetrum kunckel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3)小赤蜻Sympetrum parvulum Bartenef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4)秋赤蜻Sympetrum frequen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 玉带蜻属 Pseudothemis Kirby,1889 (35)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褐蜻属 Trithemis Brauer,1868 (36)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分布:栾川。 黄蜻属 Pantala Hagen,1861 (37)黄蜻Pantala flavesens Fabricius 分布:全地区广布。 均翅亚目(束翅亚目)Zygoptera 色�总科 Calopterygoidea 丽�科 Amphiptergidae 大丽�属 Philoganaa Kirby,1890 (38)粗壮大丽�Philoganaa robusta Navas 分布:栾川。 色�科 Calopterygidae 色�属 Calopteryx Leach,1815 (39)黑色�Calopteryx atrat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眉色�属 Matrona Selys,1853 (40)晕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 (41)褐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nigipectu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绿色�属 Mnais Selys,1853 (42)绿色�Mnais andersoni tenuis Oguma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孟津。 闪色�属 Calipaea Selys,1859 (43)紫闪色�Calipaea consimilis McLachlan 分布:栾川。 溪�科 Euphaeidae 尾溪�属 Bayadera Selys,1853 (44)巨齿尾溪�Bayadera medanopteryx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总科 Coenagrionoidea �科 Coenagrionidae 黄�属 Ceriagrion Selys,1876 (45)长尾黄�Ceriagrion falla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瘦�属 Ischnura Charpentier,1840 (46)青纹瘦�Ischnura senegalenensis Rambur 分布:栾川。 (47)二色瘦�Ischnura lobata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扇�科 Platycnemididae 长腹扇�属 Coeliccia Kirby,1890 (48)四斑长腹扇�Coeliccia didyma Selys 分布:栾川、孟津、偃师。 (49)六斑长腹扇�Coeliccia sexmaculatus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华扇�属 Sinocnemis Wilson & Zhou,2000 (50)河南华扇�Sinocnemis henanese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扇�属 Platycnemis Charpentier,1840 (51)白扇�Platycnemis foliacea foliacea Selys 分布:全地区广布。 (52)粉扇�Platycnemis phyllopoda Djakonov 分布:洛宁、栾川。 山�科 Megapodagriidae 藏山�属 Mesopodagrion McLachlan,1896 (53)藏山�Mesopodagrion tibetanum McLachlan 分布:洛宁、栾川。 齿山�属 Rhipidolest Ris,1912 (54)二星齿山�Rhipidolest nec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 丝�总科 Lestinoidea 丝�科 Lestidae 丝�属 Lestes Leach,1815 (55)蕾尾丝�Lestes nodalis Selys 分布:栾川。 综�科 Chlorolestidae 绿综�属 Megalestes Selys,1862 (56)褐腹绿综�Megalestes chengi Chao 分布:栾川。 (57)褐尾绿综�Megalestes dis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3 洛阳地区蜻蜓属种的数量分析 地位以及与全省所具有的各属、种之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差翅亚目在洛阳地区所含属、种的数量分别是22属37种,均翅亚目为15属20种,与全省范围内蜻蜓目属、种的比较来看,洛阳地区差翅亚目的属种数量占全省比例分别为和,而均翅亚目所占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占全省属、种的比例分别是和。由表1可以看出,差翅亚目的大蜓科、裂唇蜓科、蜓科、蜻科,均翅亚目的丽�科、色�科、溪�科、扇�科、山�科、综�科,无论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种的数量上来看,在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分布上所占的地位十分明显和重要,说明洛阳地区十分适合蜻蜓目昆虫的生存。由于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区内河流众多,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通邑,十省通衢”之称,且区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类型更是多样化,区域性较强,故在蜻蜓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洛阳地区的西部和南部,雨水比较充沛,使得这些地区的蜻蜓数量和种类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蜻蜓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洛阳地区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 [1]黄小清,蔡笃程.水生昆虫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72-75. [2]王治国.中国蜻蜓名录:昆虫纲蜻蜓目[J].河南科学,2007,25(2):219-238. [3]王治国,王正用,李东升.河南蜻蜓目昆虫调查[J].河南科学,1990,8(3/4):78-94. [4]王治国.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 [5]张大治,张志高.陕西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J].农业科学研究,2006(1):45-50. [6]杨晓燕,郑哲民.陕西省蜻蜓目的初步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6(1):60-68. [7]赵修复.中国春蜓分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0-155. [8]李鹏,于昕,周长发.中文蜻蜓常用名称考[J].昆虫知识,2005,42(4):475-478. [9]江尧桦,徐延强,王波.山东蜻蜓目昆虫概述[J]. 山东林业科技,1996(6):28-29. [10]Yeh W C. Three dragonflies(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J]. Formosan Entomol.,2006,26(2):187-195.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13~114,11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二 浅谈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工艺型式与审美体验 摘 要: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地域特色、信仰方式、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以及审美趣味,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关键词:蜻蜓眼式玻璃珠;审美;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74-01 一、概述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安家瑶称它为“镶嵌玻璃珠”,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并非“镶嵌”一种方法,然而以其形式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却更为形象和全面。 二、造型分类 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所以会带有随意性,同时也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很难找到两件相同的珠子。如果完全依据其外观,我们发现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国外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其上“眼珠”制造工艺的不同来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分类的方法。我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根据其“眼珠”造型的不同所反映的制造工艺,可分为九种造型。 A型:层状眼珠。早期的层状眼珠,是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渐次减小,再加以修整而成。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上述方法单独制作眼珠,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加以打磨修整而成。 Aa型:“瞳孔”位于眼眶正中,又称为同心圆纹眼珠。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年代最早。 Ab型:“瞳孔”位于一侧,即离心圆纹眼珠。整体形成“斜视”的效果,给珠体平添活泼的氛围。 B型:圆斑状眼珠。艾森称之为“简易点状眼珠”,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或将玻璃料滴加工成适当形状后嵌入未凝固的母体,略加修整即可制成。“眼”整体仅为一种颜色的玻璃料。 Ba型:平齐圆斑状眼珠。将加工好的玻璃料滴(即眼珠)嵌入母体,然后修整齐平。 Bb型:突出圆斑状。眼珠,保持滴上的玻璃料凸出于母体的状态,有时甚至通过修整突出强调。推测制造工艺应是:“先制成一带穿孔的圆形内胎,内胎先经烧制,然后在胎的外部再加涂白色的料,白色料之外再涂各种彩色料,以组成各种纹饰。 C型:嵌环眼珠。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嵌入母体,近环形,成为“眼眶”,环内的母体颜色形成眼珠的效果。嵌入的料环略呈弯月形,眼珠整体给人一种“斜视”的印象,嵌入的料环已脱落,时代为战国。 D型:角锥状眼珠。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这种装饰手法要和其他方式组合运用,角锥状眼珠最为突出。 E型:套圈眼珠。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艾森描述为“小眼分组置于特定颜色(通常是棕色)的区域”,小圆圈的数量似有定规,通常为六个或七个,其中一个位于中心,其余环绕置于周围,在港台收藏界常被称为“六星纹”和“七星纹”。 F型:镶嵌玻璃料卷眼珠。是在母体上滴大滴的玻璃料,在周围镶嵌不同颜色玻璃料条裹成的卷,形成眼眶的同时,又具有睫毛的效果,艾森简称为“镶嵌料卷”。 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I型:组合型眼珠,即复合眼珠。采取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上述八型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很多装饰手法都不是单一的,分型的依据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三、工艺特征与装饰纹饰 蜻蜓眼式玻璃珠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均具有多样性。从质地上讲,有陶胎与玻璃胎两种,玻璃胎又分为透明与半透明。从造型上看,有方、圆、管状形,亦有相对内敛、平滑、整体的表现方式,亦有造型夸张、强调眼球凸出的效果。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纹饰丰富多彩,以眼形纹为装饰,最初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的。融入中国文化后,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在纹饰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点线连接,还有称为“珍珠地”或“连珠纹”的纹饰都是当时中国流行的样式。典型纹样是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数目被分成三星纹、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等,甚至有十二星纹。此外,春秋时出现的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尤其具有水墨大写意的雏形,其纹饰妙绝、配色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 四、美学特性与审美感受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式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相反,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具体规定性之中。正如蜻蜓式玻璃珠注定只会产生于中西文化有所交流的大背景下,也只能产生在先人们熟练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的情况下。而人类对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和一种天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先人们才首先选择眼形纹构成琉璃珠的装饰图案。 审美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呈现的美;是先人们将社会实践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历史为背景所建构的一种特殊表现性关系。西方的艺术创造是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蜻蜓眼”作为琉璃艺术的代表,是人类审美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它们与先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知关系。 五、民族创新性与图腾崇拜 战国早期以后,楚地成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最为流行的地区,仿制的蜻蜓眼式珠,与此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标本,材质之多样,形式之丰富,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它们的存在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之后,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 楚人有强烈的的艺术创造意识,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楚国利用已经掌握的玻璃工艺仿制了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仿制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楚人由于自己审美习惯,把自己偏爱的传统纹样也添加一点进去,蜻蜓眼式玻璃珠上醒目的菱形纹就是楚人偏爱的一种纹样。从玻璃珠的发展来看,玻璃珠上的纹饰越来越富于变化,越来越丰富。单纯的蜻蜓眼纹装饰发展到多种纹饰组合的绚丽繁复的复合纹饰,使玻璃珠更加精美、典雅,充分体现出楚人审美情趣。 蜻蜓眼式玻璃珠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由于其外形极具观赏性,不仅有精美的装饰艺术特性,更多的是贵族们把能够佩戴它作为身份的象征。其眼形纹饰也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含义。佛教徒对琉璃极其重视,把它视为七宝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的印度佛经亦有记载。“骨之精气凝为瞳孔。筋之精气凝为黑眼珠。气之精气凝为白眼仁。”眼睛乃“心之符也”。可见眼球凝聚了不可替代的原始神秘力量,人们相信眼球的魔力,并且认为眼球越多魔力越大。 六、结语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为科学研究中国古玻璃艺术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敏.琉璃[J].上海工艺美术,1998,(03). [2]蒋玄怡.古代的琉璃[J].文物,1959,(06).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潘谷西.段文杰.中国美术全集・琉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三册. [5]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看了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4.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 5. 关于科技的议论文作文
恐龙是地球史上最庞大的动物,而在恐龙之前还有许多巨型动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宽达近1米的巨蜻蜓。科学家研究认为,是当时大气中高浓度的氧气让它们变成大个头。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古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得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这些认识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但他们大都相信这种巨型蜻蜓同样会飞。航空工程师罗伊·贝克迈尔指出:“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其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在恶劣条件下,这样做会导致飞机从空中掉下来,但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翅来上升和前进的。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虫,就算是缓慢的飞行也会因肌肉运动而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古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热量的途径,不然它们会被自己的体温烤死。这一点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昆虫学家迈克尔·梅最先指出的。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亿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在酒泉老玉门油田附近的一个地层中发现巴依萨昼蜓的化石。 巴依萨昼蜓化石是远古的蜻蜓化石,没有身体,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巴依萨昼蜓只有翅膀没有身体,是因为亿年前,巴依萨昼蜓死后,落在湖泊里,它们的身体有可能很快就变成了鱼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来。 另外一种可能是,蜻蜓的身体特别容易腐烂,而翅膀比较坚硬,被火山灰掩埋后,变成了化石。死亡后,蜻蜓的身体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残留。 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影响昆虫个头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亿年前后,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达到27%—35%,而现在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在21%左右。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个头比它的近亲——原蜻蜓类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变得最大。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 可惜“好景不长”,它逐渐受到了翼龙的捕食,“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反而是个头小的因为灵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更加大了,为了生存,所以体型越来越小。
蜻蜓是一种肉食性昆虫,一般是以蚊、蝇等害虫为食。不过,蜻蜓给人的感觉非常低调,一般人对其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但实际上,它还是飞行界的王者,存在时间已达到上亿年之久,而科学家至今都未能完全搞清其奥秘。
虽然人类已经是生物链的顶端,但地球中的不少生物出现的时间要比人类更早,昆虫就属于其中一类。特别是蜻蜓等就属于相对原始的昆虫,目前人们发现的蜻蜓化石来自于亿年前,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而且因为当时地球含氧量比较高,所以数亿年前的蜻蜓体型明显更加夸张,比如美国境内曾经发现过生活在二叠纪早期的蜻蜓化石,其翼展已经达到了米。
如今的蜻蜓体型早已不比当年,但种类还算丰富,共有5000多种,其中我国国内主要分布了250多种。
飞行王者的小秘密
虽然现如今的蜻蜓体型不大,但是在飞行能力上的表现极为突出,每小时能够达50公里。尤其是有一种叫做黄蜻的蜻蜓飞行能力更加强悍,可跨越5000多公里,有很多比其体型要大许多的鸟类都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大家有近距离观察过蜻蜓应该知道,蜻蜓的翅膀薄如蝉翼,这也让其飞行速度和距离显得更加夸张。关于这一点,曾经有科学家研究过,虽然蜻蜓的4只翅膀最薄处小于二微米,但其构造并不简单,主脉是四边形的网络,次脉则是主要由五边形和六边形网络组成,这保证了蜻蜓翅膀的韧性更强。
另外,蜻蜓的翅膀上还有两个非常特别的结构:翅痣(翼眼)。从外观上来看,此处的颜色明显要比别处更深,事实上,翅痣不仅仅是颜色深,重量也要比别处更大,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蜻蜓飞行的平稳性。曾经有研究人员尝试去掉蜻蜓的翅痣,但去掉之后,蜻蜓飞行时就如同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完全没有之前那样灵巧。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蜻蜓点水这个词,这其实是蜻蜓产卵的过程。一般来说,蜻蜓会把卵直接产到水中或者是水草上,其孵化出来的幼虫往往被称为水虿,这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幼虫,甚至可以直接捕食小鱼或者蝌蚪。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蜻蜓就不怕在产卵的过程中会被水打湿翅膀,导致受伤甚至是直接坠入水中吗?这个问题在科学家们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的蜻蜓翅膀的表面结构后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蜻蜓翅膀的表面都是极其微小的柱状结构,所以蜻蜓翅膀不仅不怕水也同样不怕灰尘。这就给蜻蜓的飞行减少了许多阻力,进一步保证了它的速度。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把蜻蜓冠以“飞行王者”的称号,这就要提到今天在飞行时的另一个特点:随时急停。
作为飞行类昆虫,蜻蜓在空中的表现的确是过于灵巧,他可以向空中任何一个方向飞行,随时转换方向甚至是直接停在空中。这也是让许多科学家一直疑惑不解的地方。目前可以知道的是,蜻蜓的这种飞行特性与4只翅膀互不干扰有关。和人们一般的认知不同,在进行飞行的过程中,四肢翅膀的运动轨迹并不一致,蜻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时调整方向。
这是因为每一只翅膀都是不同的肌肉控制。而当后翅领先1/4周期的时候,它就可以直接停在空中;如果是比前翅提高了90度,就可以高速飞行;如果所有的翅膀突然同步,就可以实现急转弯。我们只能大致解了蜻蜓飞行的小技巧,但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来看,想要全部将其实现并不容易。
仿生学和蜻蜓
在人类的发展 历史 中,仿生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单来说,仿生学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原理发明创造出新的设备。然而科学家研究多年仍然未能搞清全部奥秘的蜻蜓成为了仿生学的“座上宾”。
到目前为止,人类利用仿生学研究蜻蜓并发明出来的设备已经不计其数。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通过蜻蜓的翅痣所研究出来的平衡重锤。这种设备是被用于飞机机翼, 以此避免飞机因为快速飞行而造成机翼断裂事故。2015年的时候,德国还利用蜻蜓的飞行特性打造了一款仿生飞行器,这个飞行器的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放大版蜻蜓,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遥控器操作,而且从演示情况来看,这款飞行器的实际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虽然人类已经研究出并利用了一些蜻蜓特性,但这种小小的昆虫给我们带来的启迪还有很多。不过这就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并将其实现。有很多问题科学家还没研究清楚,比如说蜻蜓的眼睛,虽然很多昆虫都有复眼,但蜻蜓是眼睛最多的昆虫,甚至连向后看的时候都不必转头。但是这还不是蜻蜓复眼所拥有的最神奇的功能,因为他们的复眼居然还能够直接用于测速,进而保障了蜻蜓的捕食效率,使捕食成功概率高达90%-95%。
可以说,蜻蜓如今之所以会让那么多科学家着迷,是因为如果能够在它身上的秘密全部破解,肯定能研发出更多有利于人们生活的设备。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蜻蜓,有很多生物都可以作为人类的老师,像是如今被用于建筑、航天飞机甚至是卫星制造的蜂巢式夹层结构板,就是专家们通过蜂巢得来的灵感。这也难怪仿生学应用越来越广泛,涉足的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多。
不过,我们除了要研究出原理之外,还要通过多次实践,才能逐渐落实每一个想法,这其中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付出。蜻蜓身上的谜题还有很多,在未来人类终究会将解开所有谜题。
1、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特色书店设计研究 2、试论社交媒体带来的人际交往空间演变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4、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 5、众创时代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 6、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7、城市商业中心娱乐休闲场所微区位研究 8、基于HMM和ANN混合模型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 9、酒店“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制”过程和效果研究 10、梦吧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11、高校校园边缘空间的优化方法研究 12、中国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 13、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博物馆空间组织研究 14、基于商业业态提升的古镇风貌整治 15、工业风在小空间威斯汀咖啡厅的应用 16、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17、四种类型公共场所室内PM 18、《树洞》心灵咖啡店商业计划书 19、长春市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临颍县电影院室内设计 21、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2、大学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2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茶楼商业模式转型研究 24、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 25、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研究 26、基于心理账户弹性特征下消费者行为决策的研究 27、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休闲空间研究 28、城市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 29、五星级酒店部门着装及配比设计研究 30、日本不同形态咖啡店的社会作用研究 31、色彩搭配在咖啡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2、温情治愈系动画创作模式研究 33、清大智博公司东师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34、高层总部办公建筑交往空间研究 35、娱乐的力量 36、大数据与PSPL调研法相结合的美国城市主街区公共空间调查与研究 37、“佳缘”校园文化咖啡厅联盟商业计划书 38、高校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研究 39、济南市区餐饮店名研究 40、咖啡厅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城市综合性公园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42、餐饮空间的情景式设计方法研究 43、企业自用办公楼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44、公共建筑中人性化的服务空间 45、当代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研究 46、广州餐饮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47、高校餐饮空间多元性设计初探 48、广州市大学校园居学社区的建构研究 49、基于话题分类的汉语教学影视片段资源库构建 50、基于用户体验的咖啡厅营销推广设计研究 51、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时代适应性研究 52、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 53、中原咖啡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54、治愈系主题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55、手办模型主题咖啡店设计研究 56、高校图书馆复合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 57、成都市中心区餐饮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58、丹麦当代文化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 59、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研究 60、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61、大连城市中青年游戏休闲行为研究 62、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 63、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64、创新和成长导向下的大学校园声环境及建设策略研究 65、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区比较研究 66、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 67、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8、我迷故我在 69、复合空间视野下当代学术型图书馆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定位 70、商务型会所的研究 71、体现饮食文化特色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餐饮空间构建策略及设计研究 72、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学生中心”设计研究 73、骑行行动咖啡品牌策略研究 74、北京地区星级酒店餐饮功能和空间设计研究 75、博物馆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76、译者素养在翻实践中的体现 77、国内星级酒店餐饮空间策划与设计 78、温泉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 79、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的广州地区大学生宿舍底层空间设计研究 80、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策略研究 81、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82、上海休闲娱乐区布局及设施配置研究 83、成都CF咖啡师培训学校创业计划书 84、研发型高科技园办公区的休闲空间研究 85、餐饮业员工情绪劳动、组织承诺对服务破坏的影响 86、餐饮空间室内光环境意境塑造研究 87、基于移动设备的O2O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89、论海口骑楼建筑文化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90、平庸与日常的“观照”-《此处》的创作阐释 91、大学设计专业学习行为模式及交往场所研究 92、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93、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探研 94、现代综合医院餐饮服务空间建筑设计研究 95、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德福巷研究 96、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97、岭南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休闲空间设计研究 98、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 99、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100、大型博物馆主要公众服务空间设计 101、办公室设计对员工身心健康正向影响之可能性 102、基于“乐活”理念的城市滨水区游憩行为研究 103、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魅力-栏目《三百六十行》创作分析 104、巴黎博物馆“非展览类”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研究 105、原生装饰系统在咖啡休闲空间中的应用
南京饮食文化论文
引导语: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相比很多人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去过南京,那么相关的南京饮食文化论文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称为京苏大菜,又叫京苏菜、金陵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风味。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金陵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鸭肴: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金陵片皮鸭、鸭血粉丝汤等也各具特色。
据史料记载,约在清朝时,南京就已经出现京苏大菜。所谓“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苏”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苏省会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贵、典雅、华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鱼米之乡丰盛的物产,水陆交通商贸的交流,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细腻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大量记载吴楚肴馔的特色,有牛筋、叉烧羊羔、清炖甲鱼、焖乌龟、煮天鹅、烩水鸭等。吴,孙权定都建邺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快。作为全国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馔”,秦淮两岸,炊烟袅袅,酒醇肴香。六朝天厨的代表南齐的虞悰,善于调味,所制菜肴非常鲜美,胜过宫中太官膳食。南唐后主李煜派顾宏中考察韩熙载的夜宴,画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正是当时金陵家宴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饮食业方兴未艾,杜牧《泊秦淮》诗中有“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为背景写成的。大诗人李白四次畅游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等不朽的诗篇。宋代王安石,筑半山园于紫金山脚下,寓居金陵数十载,写下慷慨悲壮的《金陵怀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赋诗论文,于南京小仓山撰写了一部烹饪巨著《随园食单》,该书于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苏大菜为原型。曹雪芹更以《红楼梦》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实录为京苏大菜鼎立于全国提供了雄辩的依据。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不仅有许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饪原料,还有许多为本地所特有的烹饪资源,如:头小、背黑、肉厚的龙池鲫鱼;茎短,叶肥的矮脚黄青菜;肉质细嫩的湖熟麻鸭;乌龙潭的青鱼;钟山的云雾茶;南乡的薄皮猪;长江的刀鱼、鲥鱼……这些资源有的产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内,为制作京苏大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民国时期,南京本帮的菜馆集聚在夫子庙周边一带。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万全、长松东号、嘉宾楼、大集成、老宝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苏大菜的招幌,以招徕食客,显示和外地菜肴有所区别,南京本地厨师皆自称是“京苏帮”。据统计,600年以上历史的有蒸鲥鱼、酥鲫鱼、凤鱼、凤菜心;200年历史的有镶丝豆腐、葵花圆子、火腿炖黄芽菜等。传统的名菜有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后,邵复兴(现江苏酒家)、马祥兴、华乐园、六华春、绿柳居、永和园等菜馆也推出近代的京苏大菜,如:黄澄澄的“桂花虾饼”,玩偶似的“双尾虾托”,精细的“苹果鸡”,艳丽的“兰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鱼夹”,清鲜爽口的“瓢儿鸭舌”、洁白芙蓉镶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汤汁里的`“清炖鸡孚”、鲜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历史上,京苏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构成。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讲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节分明,咸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腻,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制作上,擅长野菜和缔子菜(即花色菜);烹调方法上,一年四季炖、焖交替更换,叉烤肥鸭、叉烤鮰鱼、叉烤酥方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是鸭类菜肴和全鸭席、燕翅烤鸭席、鱼翅烤鸭席,享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美誉。
一般来说民国大菜即是京苏大菜。民国大菜是以本帮京苏大菜为主体,外帮菜肴为辅,包含浙绍、广东、广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国期间流行于南京的风味菜肴。同时民国大菜与京苏大菜等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选材精致、做工考究、费时费工,甚至连餐桌的摆台造型、上菜的时机顺序、服务员的服务技巧都有一定的规矩。
回眸历史,京苏大菜名声很响,多少名门望族设宴无不以京苏盛宴为傲。然而有人笑称京苏大菜不过是“纸上富贵”。南京餐饮市场从粤菜、海派菜、杭帮菜到川菜;从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私房菜,就连外来的火锅也发动强势,可谓烹饪舞台上名角庸角轮番登台,唯有京苏大菜默默地看着其他地方菜反客为主。
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京酒店餐饮销售超2亿元,与06年相比增长30%。这充分说明,京苏大菜并没有没落,只是一种散落。由于南京领航式的主营京苏菜的餐饮载体势单力薄,更多的京苏菜讲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隐含在其他流派中热销。
其实多年来,京苏大菜在吸收外帮菜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鸡包翅、双味葫芦鸭、火筒大排翅、蟹粉炖鸡孚、金牛鸭子、雨花凤尾虾、芦蒿烤鸭卷、荷叶夹锅烧肉、蒿香炖母鸡、鲍汁浸油藤、红透龙虾等名菜。金陵饭店、狮王府、东郊宾馆、金鹰大酒楼、马祥兴、绿柳居、安乐园、金陵人、名满天下大酒店等,传承正宗的京苏大菜,还研制出南京民俗风味宴、秦淮风情宴、金陵全鸭宴、芦蒿席、江南水乡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鲜宴、民国精品宴。京苏大菜在众多烹饪流派中,使历史悠久的南京,越来越显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辉煌。
告诉你吧,南京夫子庙根本就没有庙会活动。
老挝应该是除了缅甸之外最为虔诚的国家了,几乎98%的人都信奉小乘佛教,这与中国的佛教也息息相关,所以虽然老挝这个国家非常穷,但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偏高,因为他们没有很强的物欲,平时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就是去寺庙里拜一拜,这和我们中国人每逢出游都会去寺庙拜一拜的道理一样。而老挝最富有盛名的寺庙就是位于首都万象的塔銮,位于瓦塔銮寺的北面,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老挝人都视这里是老挝的佛教圣地,在老挝人心目中非常神圣,每逢重要节日,老挝人就会举家上下,一起到塔銮寺围着塔銮塔顺时针转圈,圈数不等,但一定是单数圈,代表着吉祥。金碧辉煌的塔銮在万象市中心非常耀眼,是老挝寺塔中最为宏伟的一座,佛塔的造型非常独特,由一个主塔和周围30个小塔组成,有45米多高,塔身由真金覆盖,在天朗气清时来到塔銮,整个佛塔在阳光下金光熠熠,非常震撼。塔身里面是不能进去的,因为传说其中存放着释迦牟尼佛祖的舍利子。塔銮原本是叫皇塔或大塔,最初建的时候,只是一座小塔,建在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面,后来在古塔的基础上扩建,又经历了数次损坏和修缮,最后又由法国人修复,本来塔身上涂的金色油漆用真金来替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塔身的四面都有供祭拜的亭子,四周有回廊,回廊里摆了一些佛像,但大部分佛像的头部都被抢走了。许多人来到塔銮,都会现在塔先拜一拜,再绕着佛塔顺时针转圈。高耸入云的佛塔在蓝天下显得特别耀眼和气派,可以直观地看到砖石结构的塔銮一共有三层,意思是佛说有三界,台座周围有24瓣大型莲花瓣围衬,非常神圣,这座宏伟的佛教建筑群凸显了老挝小乘佛教的地位,许多虔诚信奉佛教的东南亚人也会不惜万里前来参观祈福。而因为这座神圣的塔銮,还衍生出了塔銮节,这是老挝规模最大的传统宗教节日,在每年11月举行,为期半个月左右。节日期间,老挝各地的僧侣和佛教徒都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老百姓也会带着各种食物、鲜花等向塔銮向僧侣布施。如果你想看到塔銮热闹的场面,可以选择11月再来。塔銮一般下午五点关门,游客不能再进入,但是会让僧侣在里面过夜休息。晚上的塔銮,会亮起黄色的灯光,在本来夜生活就没那么丰富的老挝,一到夜晚整个城市就进入黑暗的时候,塔銮的金光熠熠成为了老挝晚上最靓丽的风景,金碧辉煌的景象更胜于白天。塔銮整个景区除了塔銮塔之外,还有一座塔銮寺,只是因为塔銮塔过于耀眼,所以很多人提到的塔銮都指塔銮塔,在塔銮塔前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没有任何雕像或者绿化,后来才了解到在塔銮节的时候,当地人会聚集在这个广场上,进行塔銮祭拜仪式,大家会在这个广场上载歌载舞,一起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