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的总结范文
应用文写作的总结范文,应用文写作是一种惯用的写作文体,往往在学习上,在社会的工作中和日常社交中,都有可能会用到这种写作文体。写应用文要有事实的依据,一起来看看应用文写作的总结范文吧。
学应用文写作一个学期了,让我深深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好。下头是我学应用文写作的心得体会。
一、应用文写作实用性
应用文写作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所运用的写作形式,如;行政文书、经贸文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书信、契约、礼仪文书等等。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是最有效的表述思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解决问题、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写作。
二、应用文写作种类
应用文写作可分为不一样的种类,根据性质来划分,应用文能够分为公务应用文和私用应用文,公务应用文包括古代的上书、上表、现代的公告、通知、会议纪要、合同私用应用文包括私人信件、函、个人日记。
三、应用文特点功用性、固定性、真实性、明确性
公用性是应用文在处理公共事务还是私人事务中,都有实际应用价值。它是确定应用文好坏的价值尺度,也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种标志。
应用文写作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以便于写作、阅读和处理问题。格式是由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规定文体格式和不是行政机关规定的而是大家习惯使用约定俗成的格式。
真实性是指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应用文是管理工作的工具,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服务,所以不适合虚构、文辞华美和韵味隽永。文中写的数据、材料、地点、人物等要真实、准确。所传递信息要确切、不能有任何艺术加工。
应用文写作的读者不像文学写作品那样广泛,阅读对象大都明确具体,适合一群体。直接应对特定听众。
四、应用文写作特点针对性、客观性、逻辑性、规范性、简明性
应用文写作有很明确的对象和目的,资料强调真实不能有虚构、夸张、什么比喻、拟人等等,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一些,不要凭个人好恶主观臆断。
应用文写作在思维上侧重逻辑思维,讲究逻辑体此刻文章结构上。就是有条理清楚、井井有条,断了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陈述事项界限清晰,不交叉、不困乱,资料前后讲究因果,材料能够证明观点。
应用文有规定的格式,写作过程要按固定格式来写,不能标新立异要遵守惯用或通用格式来写。
应用写作的目的是实用,语言要求简洁、明确、概括、精炼、恰当使用词语、专业词语。
总之,应用文写作体现了实用性、功用性、固定性、真实性、明确性、针对性、客观性、逻辑性、规范性、简明性、是应用文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写作课程结束了,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应用文几大主要文种的写法和写作要求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虽然短短的九周不足以把所有的文种都讲解得全面透彻,但某教师以他广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解给这门本来沉闷乏味的课程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同学们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这门课程让我认识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不论是作为必要的交流工具还是作为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应用文写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很庆幸能在毕业前夕系统地学习这样一门实用型课程,它将使我受用终身。现就我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对应用文写作的理解做出如下总结。
首先,就其性质而言,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处理公私事务、沟通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有着直接价值和惯用格式的实用性文章,所以它不一样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应用文与社会生活、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规范性、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诸多一般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特征。正如某教师所说,应用文有它自身的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
其次,应用文种类繁多,根据作者、写作目的和适用范围的不一样,应用文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两大类。我们这学期学习的是公务文书,公务文书还可细分为政务类文书、事务类文书和专用类文书等,而教师着重讲解了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报告和请示等与我们今后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文种以及日常事务文书中的总结的写作方法。研究到我们的专业性、毕业班的实际情景和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后期还给我们讲解了稽核报告、毕业论文和申论的基本写法,能够说教师抓住重点,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教授了最实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第三,一篇完整的应用文,是由特定的资料和形式构成的。其资料包括主题和材料,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等要素。
主题是指作者的主张、见解,它是在作者下笔前就存在的,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相比,应用文的主题应是明确的、单一的、集中的。作为实用性的文体,应用文主题的功能就是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以文学作品为比较对象,应用文主题的突出特点表此刻以下方面:即意在笔先;主旨鲜明;意蕴单纯;求实重用。而其中实用性是应用文主题的最本质特征,应用文写作多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是客观需要,是被动写作行为。
材料是用以支撑主题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决定着文章思想的深度,那么材料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是文章的血肉和基石。材料的搜集也是有学问的,必须力求全面,既要掌握直接材料,又要掌握间接材料;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既要掌握点上材料,又要掌握面上材料;既要重视正面材料,又要重视反面材料。取舍有度才能到达恰当表现主题的目的。
应用文的结构相比较较稳定和规范,以保证其严谨性、严密性和严肃性,它被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骨骼。应用文的第四大要素是语言,它构成写作者思维的载体,并直接构成文章的全貌,其重要性如同身体的肌理,其基本要求是:明确、平实、简洁、得体。
对应用文以上资料的掌握是应用文写作的基础,虽然资料本身比较抽象,但教师讲解深入浅出,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幽默的授课风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课堂气氛活跃,枯燥的写作课堂变得生气盎然。我们在简便的学习环境中理解了很多其他课堂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
再次,经过对写作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重要性。要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平时必须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应用文写作也是如此。为了及时检验学习的效果并做出反馈,某教师每次都是利用课堂时间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当场写作,现学现用,并及时就学生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点评,这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到达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大家一齐交流写作心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乐在其中。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我有很大的收获,除了对这个文体不一样文种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和理解,还有一些无形的收获,那就是培养了我们的写作意识,使我们对写作有了的进一步认识。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同时我也发现了自我在写作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今后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
第一,我对写作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粗浅的。我们一般可能认为写作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写作,平时接触的也多是此类,实际上应用文在生活中的地位同样不容轻视。由于平时疏于对这一文体的关注和学习,初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会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致。
第二,平时没有养成坚持写作的习惯,在理解写作任务时方感到力不从心,绞尽脑汁也还是无从下笔。大脑就像是一台机器,必须坚持不断运转才能维持其应有状态,发挥应有效用。长期不练笔,大脑和手都会生疏,等到需要派上用场时才发现自我根本不能胜任。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肯下苦功,坚持写作,才会到达预期的目标。应用文写作课程结束了,但我们对应用文写作的研习并没有结束,甚至能够说刚刚开始,因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决定我们将长期和这一文体打交道,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真才实学的时候。从此刻起,我们就要把应用文写作放在它应有的高度,尤其是会计专业类文书的写作,必须熟练掌握。我想,经过我的不断努力必须能够学好这个文体,写好这个文体,用好这个文体。最终对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并无私地教授我们应用文写作的某教师表示诚挚的感激。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物时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一类文章的总称。它包括带有法定性的公文,还包括一般应用文。
与其它实用文体相比,应用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形式上,应用文都有固定的惯用体式,格式稳定,排列规范,结构形式完整严谨。如书信,一般由称谓、正文、祝词、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通常不随意改动。
其次,在内容上,力求准确,有针对性。或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介绍、总结、说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写作时务必将时间、地点、基本情况、事件原委、处理办法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交代清楚。另外,时间要求极为严格,要及时,因为应用文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写的。
第三,在语言上,要求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简练明白。叶圣陶先生说:”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多数应用文不宜采用描写、抒情,切忌堆砌形容词;更不允许虚构和夸张,即使有描述,其目的必须是为了说明问题。应用文还经常使用一些专用词汇和术语。此外,应用文在语言方面还有较多地运用并列短语、介宾短语,沿用一些文言句式等语法特点。
应用文可分四类:第一类是公文书类,有通知、决议、指令、请示等,是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文书。第二类是事务文书类,有计划、总结、报告、合同等,是交流情况,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三类是科研应用文类,有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科研报告等,是进行科研和描述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第四类日常应用文,有书信、日记、电报等,这一类应用文使用频繁,中学生学习这类应用文非常重要。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应用文有:通知、启事、电报、汇款、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贺信、贺电、会议记录、合同、民事诉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板报、科技报告、产品说明书、唁电、唁函等。下面分别从格式、结构、语言三方面谈应用文的写作。
传媒的都市空间生产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抗争性新闻事件报道研究中国媒介融合研究论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武汉都市报业市场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公共评论与知识分子的表达新闻评论的人文化趋势及其写作形式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新闻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角色与功能公共危机传播研究新闻文体发展研究新社会阶层的媒介形象与身份认同研究典型报道的改进研究大众传媒在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中的实际效应及作为分析大众媒体都市集体行动报道机制研究医疗报道研究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研究健康传播研究农民工的新闻话语表达研究区域传播研究传媒的公共性研究食品安全危机的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论文题目可以从多方面确定,例如:分析新媒体技术发展史,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加强文化交流,研究新媒体技术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论文题目灵感来源的方向。
新媒体 传播学方向的学年论文我们可以帮助您的
新媒体论文题目可以来源于新媒体的研究领域,如社交媒体、网络传播、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等,也可以来源于其他相关领域,如新闻传播、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依的,未来世界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将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主要通过数字媒体来实现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软件操作,而艺术又是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所以,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分不开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交等方面,它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线”,把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技术。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通过虚拟机器,便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实现周游世界、探索发现、朋友聚会等,当然,这一切要必须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老师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针对自身的教学;二是虚拟交易。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公平的大众认可的第三平台即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方便快捷;三是电子商品。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用户不必通过按键等操作方式来实现,只需用手指一点即可达到自己需求的应用;四是生活娱乐。
用户通过无线手柄连接电视等载体,实现运动、玩游戏、打电话等目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简单的个体用户转向大众用户的互动、枯燥繁琐的操作转向个性简单化、局部的连接转向广泛的连接。
数字媒体技术也正慢慢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一个内在表现,它使产品表现为更人性化、艺术化、亲和化,它可以提供给媒体技术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方面。
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等;二是视觉传达。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流动媒体平台上;三是数字摄影摄像。
现代电影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来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四是数字绘画等方面。
数字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表现为更夸张的色彩和形体,非常符合现代城市人类的审美观。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人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有机的统一,使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魅力,也兼顾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水墨广告案例,将数字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
在比如国外的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大作―《阿凡达》,这部电影运用了最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强大的后期制作以及创新才实现的,这是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电影艺术中最完美的表现,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有使人们感到真正的数字化世界的到来。
综合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已然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课目。
当然,如果没有人们对技术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渴望,这些是都不可能实现的。
也正是这种动力,才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结合得越来越像一门专业科目,也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王会,田士威.数字媒体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08
2、邓尚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传播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2】
【摘 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视听交互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
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
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
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所谓视觉摄影,指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视觉影像。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视觉性的图像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合成、样式等进行处理。
相比传统的摄影,视觉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掌握各种各样高超的技术,还要求精巧的暗房技术。
而目前,仅仅需要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将图像处理得更加完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摄影艺术必定走得更远。
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一个新世界。
(二)影视艺术
影视作品的拍摄其实和摄影艺术很类似,都是艺术与媒体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影视艺术有着极大地影响,它使现在的电影电视作品不再需要完全真实的场景、道具,甚至连人物角色的表演都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模拟,影视艺术作品的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精彩的特效使无数影迷为之疯狂。
如电影《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而其它的部分均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用新技术来合成来辅助现场拍摄,甚至替代现场拍摄,使艺术家的想象可以进一步的拓宽,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人物动作、怪兽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关于视与听
视觉的刺激主要是通过眼,按照人对事物感受的次序,人首先接受的是视觉刺激,其次便是听觉刺激。
音乐是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一部分,而音频制作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音乐通常是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几倍于音乐的力量。
好的.音乐视频,是这个数字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所强调的是采用视觉的手段,以艺术的形象来达到人类精神享受的最高峰。
通过视觉的辅助,可以将音乐表达得更加完美。
以时下极为流行的新媒体二维动画Flash为例,它全程使用电脑制作,在视觉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模拟拍摄的摄影,道具、角色、场景都可以绘制出来,也可以与现实中的场景相配合使用,再将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视听双重的艺术享受。
二、虚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
通过虚拟展示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身处其中并能够操作系统中的对象。
与虚拟现实交互的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行为与过去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
网页设计中的按钮图标便是实现交互的最简单方式之一。
只需要轻轻点击按钮便可以起到弹窗、影音播放等交互操作。
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在电子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与影视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
它们的区别在于游戏由玩家直接扮演,而影视艺术则是由他们扮演的。
现在的艺术设计观点也认为,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和过去的简单游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人交往,创建新的生活社区,甚至创建自己的队伍等。
游戏的本质已经由虚拟现实技术彻底改变,已经不再是由开发者决定如何使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完全的交互性,开放过程及结局以达到完全的虚拟现实。
三、对数字媒体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虚拟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众多的视觉设计师成为高超的摄影师、绘画大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
作为数字媒体,我想有两个方面需要认真思索:
一是任何的视听艺术,都只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是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技巧、工具。
数字媒体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视听艺术作品超越了传统工具的局限。
但是艺术作品始终不能由数字媒体技术替代,新技术只能作为工作人员的工具和手段。
审美才是艺术目标,艺术家不能过度地依赖新技术而忽视美学素养的提升。
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新技术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视听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好的艺术,作者要拥有审美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双重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技术传达给受众。
二是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主题。
当人们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数字媒体将视觉图像、影视艺术、文本、声音等多种视听艺术元素集于一体,使受众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接受新事物。
电脑合成、数字媒体是目前的发展潮流,但任何时代的科技都无法替代“人”的主体地位,一切视听艺术都是以人为主导,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不能片面追求技术,要考虑人的情感、感受。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艺术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将数字媒体艺术整合成人与人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从二维视觉到三维空间,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互动交流……数字媒体的每一步发展都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它与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艺术观念与技术思想交融在一起,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手段,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琳,徐熳.《阿凡达》:电影特效制作的新纪元[J].电影文学,2010(11).
[2]张倬.数码摄影与PHOTOSHOP的数码暗房[J].无线互联科技,2012(08).
你可以从你的写作背景着手~写他的发展,中间正文的部分你再去看下文献~看下别人已经成功发表的这类论文,汉斯的期刊所有的期刊还都是OA期刊~文章都是免费下载的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日期:2005-09-02] 来源:中央电化教育馆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一、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首先应该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前几年的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那种多媒体的概念不一样,那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显然,这与原来把多种形式媒体组合在一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是通过计算机把几种处理不同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集成方法就是通过模数转换,全变成数字;而且为了便于加工,便于传输,还要进行数据压缩,传到指定地点以后再还原,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所以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来体现的,下面我就从多媒体计算机四个方面的特性与功能来说明它对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来自嗅觉,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特有功能。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方式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超文本之所以具有上述优越性是由其结构特征决定的,超文本的基本结构由节点(node)和链(link)组成。节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图象或一段活动影象;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则用来表示各节点(即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节点和链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其优越性在于:(1)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象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显然,这样的教科书,其内容必然是单调、枯燥的,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2)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提问、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方式来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绝不可能做到这一点。(3)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利用超文本功能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补充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计算机作为工具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如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二是作为文字处理工具(如WPS和WORD软件)。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一大发展,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交际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辩论什么是正确的;交际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切忌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际课例说明如何把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实现这样的学习环境。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试验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像往常一样,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网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例如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很好范例。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试验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的情景。玛莉认为这种情景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愿意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网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景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玛莉又让学生们围绕这三种有袋动物的异同点进行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这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又一范例。二、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综合近年来国外多种教育技术杂志(如ET,ETS,EMI,JRCE,AJDE.....)上所刊登的主要论文,以及历届“ED_MEDIA”世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and Hypermedia,即“教育多媒体与超媒体”世界大会,简称ED_MEDIA世界大会,这是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的规模最大的有关多媒体教育应用的国际会议)上所发表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当前多媒体教育应用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1.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1995年末,在国际信息界有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美国SUN公司在Internet上推出了”WWW浏览器HotJava”,这是SUN公司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可动态执行的浏览器。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动画功能,可向用户提供超文本格式的图形、图像、语音、动画与卡通等多种媒体信息;并能把静态文档变成可动态执行的代码,这就彻底改变了Internet浏览器只能用来查询检索Internet网上信息的状况,为Internet的教育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是因为HotJava的动态可执行特性无异于赋给用户一种远程交互的功能。例如,一个用户可以利用HotJava编写一段Java应用程序以实现仿真化学反应的页面,而其它的3W用户只要使用HotJava浏览器就不仅可以看到这个仿真页面,还可以与之进行交互(例如可改变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某些参数以观察不同的反应过程和结果)。利用HotJava的这种动态可执行特性用户在检索到某些重要文献或教学资料时,不仅能看到静止页面还可通过点击某个图标或热键而看到图文声并茂的彷真实验或算法执行过程的直观演示。显然,这样一种交互功能和用第一代Internet浏览器(如Mosaic和Netscape)只能观看静态页面的效果相比是有本质不同的,它对于教育应用(尤其是远距离教育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HotJava的出现不仅是Internet浏览器的重大革新,也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找到了最理想的结合点:从此基于Internet网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日益发展起来(今年6月于美国波士顿召开的ED_MEDIA世界大会上,在121篇大会交流的多媒体教育应用论文中基于3W服务器和HotJava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应用论文共有七篇)。目前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开发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应用,就是台湾、香港等地区也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当前台湾教育技术界的主要力量差不多都已投向这一研究领域)。这是多媒体教育应用中十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一个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去。2、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要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通常需要戴上一个特殊的头盔(head_mounted display),他可以使你看到并感觉到计算机所生成的整个人工世界。为了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还需要戴上一副数据手套——它使穿戴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由于设备昂贵,目前VR技术还主要是应用于少数高难度的军事和医疗模拟训练以及一些研究部门,但是在教育与训练领域VR技术有不可替代的非常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所以这一发展趋势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达特茅斯医学院所开发的一种“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使医务工作者体验到并学习到如何对各种战地医疗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利用该系统的实习者可以感受到由计算机仿真所产生的各种伤病员的危险症状,实习者可以从系统中选择某种操作规程对当前的伤病情况进行处理并可立即看到这种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为了使实习者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系统还可仿真各种外科手术,其内容包括一般的开刀直至复杂的人体器官替换。这种虚拟环境使医学院的大学生不必冒任何医疗事故的风险就可以反复实习病房中的各种实际操作,并可尝试选择不同的技术处理方案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和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VR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创建一种虚拟的物理实验室。物理学按其本身的性质提出了许多“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通过直接观察物理作用力对各种客体的作用效果来进行探索。休斯顿大学和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种称之为“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这类物理现象。使用该系统的学生可以做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各种实验,可以控制、观察由于改变重力的大小、方向所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较深刻理解。VR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了一种可以让用户用手操纵分子运动的VR系统。用户戴上头盔并通过数据手套进行反馈控制,可以使分子按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不难看出,这种VR系统不仅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可直接观察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按某种新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分子结构很有可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新药,或者是工业上所需要的某种特殊材料。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的深入,实现“虚拟现实”的理论方法也有很大发展。原来应用VR离不开昂贵的专用硬件或辅助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高分辨率的图形工作站等),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例如在今年6月召开的ED-MEDIA世界大会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称作“QTVR”(快速虚拟)的系统。这种系统已实际应用于学习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令人惊叹!QTVR技术与普通VR技术在使用的仿真原理上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利用头盔和数据手套这类硬件来产生幻觉,而是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所拍摄的高质量图象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因此它允许用户在Windows操作系统或是Macintosh微机的操作系统支持下,在普通微机上(无需用高档的图形工作站)只利用一只鼠标和一个键盘(无需戴头盔和数据手套)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和VR技术中一样的虚拟情景。学习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学生利用QTVR系统可以创建一座逼真的虚拟城市,当学生改变城市场景的视图时(例如向左或向右,朝上看或朝下看,摄像机头向目标移近或移远等),被观察的场景仍能正确保持并能使人产生环绕该城市浏览观光的真实幻觉。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各种物理实体(如建筑物、道路、桥梁、树木、交通工具和地形等等)可以用鼠标任意拾取并进行操纵(例如使其旋转,以便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且还可以进入到建筑物内部的各个房间去观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图象压缩算法,在QTVR系统中,用来表征城市某个虚拟场景的360度高质量全景照片的存储容量竟
演说是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发表的口头演讲,这决定了它在文体风格方面与其它的体裁会有所不同。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新当选总统在上任时面对广大民众进行的首次演讲,其意图在于阐释新政府的行动纲领,鼓舞人们共同行动。经过反复的推敲、润色,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大多成为演说中的经典之作,成为我们学习英语的良好素材。一、词汇总统就职演说,通常借助词汇手段来实现演说的目的。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总词数为2382个,多次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演说开始,奥巴马提到美国面临的现实情况时,用到了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crisis, violence, hatred, irresponisibity, failure, adversary, fear, decline, challenge, conflict, discord, grievance,如:例(1),例(2),从而从听众传达了美国现在正处于危机之中这一信息: 例(1)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understood. ( para 4 )例(2)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are real. ( para 6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第一人称复数的相关形式全文共出现140次。在演说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可以缩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和想法。二、句子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总句数为106句。从句子种类看,陈述句为97句,占总句数的;祈使句为9句,占总句数的,其中,know引导的祈使句为5句,let句式在篇末出现4次。这是由于在就职演说中,演说者主要是向听众介绍施政纲领,并呼吁他们积极采取行动,因此,陈述句占多数,祈使句占少数。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句子类型分布情况:简单句为56句,占总句数的; 主从复合句为39句,占总句数的; 并列句11个句,占总句数的。句子类型分布合理,简单句和复合句搭配使用。简单句的使用能够让听众易于理解,主从复合句的使用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增强语言的气势。
研究难点是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韩礼德是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韩礼德,1971)。该文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所谓的“语言功能理论”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申丹,1997;张德禄,1999)。韩礼德的这篇论文可谓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其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明确指出,“文体存在于任何领域之中”。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点即其分析的系统性。韩礼德对《继承者》中及物性过程类型合数量、参加者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环境成分的类型和数量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确统计,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在韩礼德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体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是戏剧或者广播访谈等实际对话中的人际功能,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于其分析对象而被归入话语文体学的范畴。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技巧型的人称代词的选择,或集中探讨作者对属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的选择。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注意在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分析,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本文体的总体特征,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参见Birch and O’Toole,1988)。系统功能文体学还要一个显著特点,即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系统功能文体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80年代以来,它在注重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合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不少文体研究从语法模式来说,应划归系统功能文体学;但从其研究目的来说,应属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同一,有的文体研究从分析对象来说属于话语文体学,但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法对文体学的影响已超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工具。中国的研究功能文体学既是文体学的一个流派, 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关于文体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状况的文章基本上都会提到功能文体学:前者如胡壮麟(1996)、胡壮麟、刘世生(2000), 后者如胡壮麟、陈冬梅( 1990)、黄国文( 2009)。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本节将集中探讨我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状况。研究队伍目前我国在文体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功能文体学的研究人员也主要来源于这两大学术团体。黄国文( 2009)对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人员进行了详细介绍,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下中国外语界文体学大型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1963年王佐良先生发表了“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的论文, 标志着我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的正式开始。1985年教育部制订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 文体学正式成为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1999年6月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召开。2004年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上, 成立了“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讨会”, 简称“中国文体学研究会”。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已经召开了6届, 并且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五届研讨会开始, 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与国际文体学研讨会同时召开。研究成果根据胡壮麟、陈冬梅( 1990)的综述, 我国的功能文体学研究应该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 侯维瑞( 1983)讨论了语域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胡文仲( 1984)以文体学的“英国学派”为名介绍了Halliday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述,胡壮麟( 1985)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分析, 提出形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张德禄( 1988)比较全面地介绍了Halliday的观点, 并且总结出了一个“前景化”的模式。下面尝试以年代为划分标准, 对中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通过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 这个时期我国的功能文体学研究者还主要是对Halliday文体思想的介绍;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 秦秀白( 1986)、侯维瑞( 1988)等几部文体学的教材也提及了Halliday的文体学思想。不过在这一时期有一点值得提出, Liu( 1988)已经建议把文体研究与中国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结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进入90年代,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我国的升温, 功能文体学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长足发展。虽然通过“中国知网”以“功能文体学”为关键词只能检索到4篇文章, 但是其中的3篇——刘世生(1994 )、申丹(1997) 和张德禄(1999)——为我国的功能文体学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文章完整地向中国的文体学研究者介绍了Halliday的功能文体理论, 并且通过争鸣澄清了Halliday理论中的一些概念, 它们在其后的研究中都多次被引用。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刘世生( 1997)和张德禄( 1998)的两本专著。前者以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式: “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 后者则是一部功能文体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还出版了5本论文集, 其收录的论文中有12篇涉及到功能文体学理论探讨的文章, 如杨信彰( 1993)、L iu( 1997, 1998), 6篇运用功能文体学框架具体分析文本的文章, 如Ren( 1993)、Li( 1998)。中国功能文体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功能文体学有了迅猛发展。申丹( 2002)发表了她对功能文体学进一步思考的成果, 张德禄( 2005)也对他的功能文体学著作进行了修订。在“中国知网”通过以“功能文体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151篇文章, 其中期刊论文96篇, 硕士论文52篇, 博士论文3篇。这些研究有的是进行功能文体理论方面的探讨, 如林文治、刘家荣(2000)、申丹(2002); 有的是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如管淑红( 2009); 有的探讨功能文体学与翻译的结合, 如王瑾(2004); 有的讨论功能文体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王璐( 2008) ; 还有的把功能文体学应用于对比分析, 如徐佳佳(2007)。同期出版的一系列论文集中也有大量的功能文体学方面的论文, 也是既有理论探讨, 如Yu(2002); 也有具体文学文本的分析, 如肖祎、王扬( 2009)。前景黄国文( 2009)和刘世生( 2009)分别对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中国的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且指出了两者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其实也适合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我们这儿根据功能文体学自身的特点, 谈几点具体的想法。首先是功能文体学目前理论体系中有关概念的澄清。申丹(1997,2002)和张德禄( 1999)已经就文体分析的相关性原则、文学文本的情景语境、性质突出与数量突出以及文体分析的阶段展开了有意义的讨论。 同时, 在功能文体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已经扩展到各种语类的情况下, 进一步探讨这些概念的适用性问题。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Dav id Butt博士认为, 文体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关于证据的学问( 2010年7月清华大学文体学座谈会, 并参考Butt& Luk in 2009); 从H asan的模式来看, 功能文体学讨论的就是言语表达层的证据如何通过象征表达层的符号表达文学文本深层次的主题, 这个过程如何运作, 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有哪些, 都是功能文体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功能文体学在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不断发展。进入新的世纪,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模态分析(如Kress& van Leeuwen1996)、功能语言类型学、评价理论、积极话语分析(如Martin 2004)、语类研究(Mart in& Rose 2008)、系统功能语言学三个维度(层次化/ strat ification、实例化/ instantiat ion和个体化/ individuation)之间的并协与互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之间的结合。评价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功能文体分析之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其他发展也必将促进功能文体学的发展, 如传统的语相分析, 现在可以从多模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且原来Hasan( 1989: 300)所指出的言语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现在在多模态分析的视角下有望被打破; 再如功能类型学和语类理论的发展为文本和文体之间的跨文化分析以及功能文体学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语言分析方面的基础; 此外, 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维度理论为探索个人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功能文体学, 作为文体学的一个流派, 其发展方向也可以从文体学的发展前景中得到启发。胡壮麟、刘世生(2000)指出了文体学的6个发展方向, 功能文体学在“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文体学与符号学”和“文体测量学”三个方面已经走出了很远, 但是在“文体学的解释力”、“跨学科交流”和“为教学服务”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 历时文体学是文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功能历时文体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本书是系统介绍功能文体学的学术著作。
透过文体学看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论文关键词: 视觉诗文体学后现代主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视觉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认为视觉诗已经超越了其文学形式和艺术形式,并在将来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得以应用。 一、前言 美国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终于迎来了经济的繁荣与昌盛,这也造就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双重性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化的发展要求人们非个人化的表现,要求其奉守科学性、理性、统一性及绝对性的原则;而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在反思了生存危机后的对人类本性的寻求,而这正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 二、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诗歌秉承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典型特征。从形式上看,反对传统诗歌的同一性和格式化,倡导创造性和个性化;从内容上看,反对其内容的深度化和复杂化,强调诗歌的内容应反映生活的本能特征,使其平面化;从哲理性来看,它主要表现出徘徊于批判与反思之间的非理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诗歌更注重语言的概念及其自我关联符号的建构关系,它强调诗歌只能去体验,而不能去解读;强调艺术的平民化,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这种标准下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就导致了表达方式上的直接化,甚至以刺激感官的辅助手段来达到体验的要求,这只有通过语言和文本的排印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多数后现代主义诗歌呈现出平民化和平淡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诗人崇尚自己的平民身份,愿意栖身与百姓之中,关心他们所关心的事物,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思想,因此在其诗歌中没有歌功颂德,只有从个体眼中看到的客观世界,所以有些诗歌免不了带有片段性和迷离性的色彩,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在这里人们把自己主观的意识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展示于人前。这也造成了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典型特征,各种新的诗歌思想、形式和题材争先亮相,而视觉诗就是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诗歌题材。 三、视觉诗的文体特征与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人性回归 视觉诗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诗歌形式,它们不是某个特定诗歌派别的名称,而是具有同一文体形式的几种诗歌题材的总称。本文把通过语言或符号的排列组合,从视觉上呈现出其文字内容要表达意义的诗歌都列为“视觉诗”,也常被称为“形体诗”。在其诗歌中形成的视觉印象既包括大自然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也包含人的思想感情中主观的意向和经验等。这种印象形成一种符号标记,以空间布局的形式冲击着人的视觉联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起到“形助意”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诗人Court Smith的“Dove’s Song”: “Cast away your arms/Dress for peace/Wrap in nat- ure’s cloak.” 从诗歌的本身来看,让人有一种断裂的感觉,上下句之间毫无关联,甚至连主语都没有,很难找到诗歌的主题,这完全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片段性和迷离性的色彩。但是当看到以字符形成的视觉图像时,诗歌的主题就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把鸽子的形象化作为主语插入到诗歌中时,其意义也一目了然,“Dove, cast away your arms, dress for peace, wrap in nature’s cloak”, 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及大自然向往的意愿,这首诗歌是视觉诗“由形助意”的典范。 因此,视觉诗要成为好的诗歌,必须使其三度空间内的绘画性紧密的联系于诗歌的'文字,体现出其内涵或背景知识,或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义。如果造型只是把文字排成某种形状,重复文字描述的内容,则是毫无意义的视觉诗,这也是为什么视觉诗产生以来备受争议的原因。因此在视觉诗的创作过程中,应该追寻后现代主义的足迹,在适当的情境中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使知识和教育 旳 神秘性平民化、简单化。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形式的力量不亚于内容,对于表现内容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好的视觉诗应该在直观的体现人们对外界的情感体验同时,又不失其美学价值。 四、结语 视觉诗是一种跨艺术、跨学科的实践行为,是语言意向化的表达形式。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视觉诗,既包含诗歌形状的变异,符号的横纵组合,又体现了人类对于本性回归的追求,形式主义与复杂关系不会出现在其中,因为人们更热衷于与外界的自然、简单的关系,这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题。 参考文献: [1]何功杰. 漫话形体诗——英语诗苑探胜拾贝[J];名作欣赏;2004年10期. [2]王佐良、丁往道 主编. 《英 语文 体学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夏日光.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现代平面设计中书法艺术元素的应用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现代平面设计中书法艺术元素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传统书法的应用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一种私人的内容,也不是少数文人雅客聚集相会的一种欣赏内容,书法艺术本身正在逐渐大众化,并且走向公共区间,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紧密的融合,体现出了更加具有生活化的特色。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的元素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发挥出了独特的效果,体现出了良好的设计理念,能够和相关的设计要求产生紧密的融合。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通过书法元素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设计师的意念,并展现出现代平面设计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特点,展现出中国设计的话语权。书法艺术元素在具体的融入过程中具有意蕴,这也是传统艺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具体内涵,设计作品中本身表现出一些创作者的情感以及意图,构成了现代平面设计方面的具体意味,具有深刻的价值。
关键词:
书法元素,平面设计:传统艺术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方面的变革也更加深入和丰富,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起源于20世纪末期,在此之前,平面设计方面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当时作品的具体表现模式比较单一,限制在传统社会的一些意识形态中。但是在此之后,一些西方理念的融入已经和我国的平面设计思想产生了相应的碰撞以及融合,尤其是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模式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得到了借鉴,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思想理念以及具体的思维都逐渐变得更加丰富,能够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使平面设计的内容更加融合,并和国际方面的一些要求相匹配,体现出独树一帜的特点。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中的应用更加体现出设计者的思维以及理念,还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能够和线下的世界潮流相匹配。以下主要围绕着平面设计过程之中民族化的艺术内涵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平面设计过程中民族化的艺术内涵
实际上,民族化的内容主要是包括民族中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民族审美理想和自信心以及精神等。正是这些民族的内容,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的进一步传承及发展,实现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的传承。在不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来自于不同民族本身文化根源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形态方面体现出的不同,从而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具体特征。因此,民族特征本身就需要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进行展现。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中,一些民族化的应用设计需要体现出传统的一些民族文化,寻求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其核心的精神,能够展现出更加具有个性化以及独特性的民族意识,再形成丰富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1]。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应用民族化的一些内容和元素,也是社会多样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以及发展,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差别。全球化本身的存在就需要包容不同民族的个别问题,在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不能够仅仅作为一种设计的思潮而存在,更应当以传统的文化作为具体的基础,将设计环节的一些艺术元素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会体现在整个平面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同时平面设计艺术也是一种传播的媒介,影响到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发展,推动了其进一步传承。艺术原本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式更加高级,因此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环境。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一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内容,这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相对应的思想平台,并体现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使设计出的作品同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以及国际风格,对人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吸引力[2]。
二、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主要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元素本身是基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配合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发展,主要是包括社会整体情况、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会影响到中国书法的长期性发展。在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从最早的甲骨象形文字,到后来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变革以及历史的发展效果。中国书法的艺术元素表现具体是汉字,其本身就体现出直观形象以及抽象意味的有机融合,这是一种基于抽象的直观形象的具体表现,通过汉字的创造,能够提炼出不同的字势,能够展现出一种平面的空间美[3]。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们融入了一些主观的意识以及思想,对汉字本身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希望能够通过书法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汉字形象,使其体现出多样化的效果,有的汉字飞扬,有的汉字飘洒,有的汉字隐晦,能够使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字势形成一种审美价值,体现出人的一种思想境界以及精神追求。书法汉字中本身存在的字势以及笔墨方面的'情怀,都是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特色审美意识,是几千年来人们审美活动的结晶,是构成现代书法方面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也是基于汉字的形体变化为具体造型手段,实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汉字本身所存在的字势中提炼出抽象的自然美,表现出具体作品的价值,从而能够使作者的想法得到相对应的体现[4]。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实用价值越来越低,但是这种书法艺术元素逐渐走进了公共的空间,成了一种大众化欣赏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平民化。与此同时,结合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普遍趋向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精神的交流,使其能够展现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共性审美。基于书法艺术元素本身所传达出的东方意念将其展示在现代平面设计环节,体现出民族化的特点以及中国设计的实际价值,这种元素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也是设计作品中所渗透出的一些理性内涵。设计作品中,设计师表现出的具体情感以及价值观念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内容,因此将中国书法的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当中,不但能够彰显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体现出设计师在东西方元素融合方面存在的一种客观认知,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熠熠生辉[5]。
三、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理念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形象以及思维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但是在我国,现代设计体系却仍然会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来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设计师沉浸在国外的审美元素中,对国外的审美观念盲目推崇和追求,忽视了本国的一些特色性元素。将书法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的一些思想价值以及审美观念取向,设计出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了解到多样化的现代平面设计方式,使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实现有效的应用[6]。
(一)书法元素在中国传统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历史相对来说比较久远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平面设计中包括很多书法艺术元素。在古代社会中,一些店铺门口悬挂的标志就是最早期的一种平面设计方式,也是平面广告的起源。与此同时,有一些线装书中用书法艺术在封面的左上角所题写的书名需要表现得庄重,体现出书本身的内涵,这些初具设计意识的书法作品主要就是基于书法元素形式来实现的一种平面设计,因此,中国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的历史比较久远[7]。
(二)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应当体现出灵活性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些设计元素包括图形以及文字等,文字设计能够用于美化产品并传达相对应的信息,但是在很多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基于美术为主要的设计形式,这种设计形式在使用过程中虽然更加方便,同时体现出整齐性的效果,但是和一些书法的形式相比较,却体现出活力的缺乏以及没有灵魂的特点[8]。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是整个设计作品的灵魂,在平面设计的环节中,要求相关的设计师能够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相对应的针对性设计,而书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够通过笔墨的变化为平面设计作品添加更加丰富的艺术以及灵动的生命力,从而能够使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图形则是平面设计作品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实际中,很多传统的书法艺术也为现代图案的设计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就是书法艺术元素能够作为图形来发挥相对应的图像化价值。实际中就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应用书法艺术元素,使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将其进行适当转化,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元素应用过程中的具体精神价值。
四、结语
整体来说,书法艺术元素在书法艺术以及平面设计方面都是一种视觉艺术,两者存在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积极吸收了解书法艺术元素方面存在的一些审美价值,并且将其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环节的具体内涵,推动现代平面设计方面的革新以及发展,挖掘更加丰富的艺术价值,促进传统艺术以及现代设计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细妹论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00-103.
[2]丁国凯论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8,(08):62-64.
[3]龚晓田.书法艺术元素在现代文字创意设计中的运用[J].闽江学院学报2020,4106:88-95.
[4]张建龙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书籍装帧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4:102-105.
[5]吴彩虹谈米芾书法艺术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应用中的优越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7-78.
[6]赵玉洁书法艺术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国画家,2020,(03):74-75.
[7]刘继.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06):183-184.
[8]应雪婷试析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及其走向[J]科技信息,2009,(18):91-92.
关于中外美术院校之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周浩然黄婵(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中外当代美术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社会与艺术本质的关系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章通过比较中外美术高等教育的现状, 尤其是俄罗斯美术教育,对我国美术高等教学进了改革的设想,期望能给予我国美术高等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中外美术高等教育改革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198-03由于我国“美术学院”作为我国现代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无论是从其名称还是其制度来看,都属于西方的“舶来品”。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契斯恰科夫体系影响,虽然在美术改革期间,我国美术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但是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仍因循守旧, 学生依然在进行所谓的技术、技巧方面训练,很少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生活的艺术成了少数人的“技巧”,这种趋势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中外最著名的一些美术院校的研究,试图通过中外美术高等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为我国美术高等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一、我国美术高等教育现状我国的美术院校从八大美院到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或者美术系,美术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除了必修的政治理论以及外语等,在专业课上主要开设艺术史论、美术学、各种设计专业,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等课程。如上所述,技法、技巧的训练以及计算机的运用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一到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辅修,目的是学习巩固一些基础知识。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美术学、设计、史论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创作课几乎没有作系统、整体地安排,大多数学院只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进行毕业创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创作少之甚少。当然比较可观的是创作形式现在相对比较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饰画、多媒体可以全面地运用。优点是相比以前丰富了形式,但是缺点依然存在:对于审美规范、审美的标准莫衷一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几乎在学院难以推广,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大憾事,学院派排斥民间艺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艺术史论等课程普遍开设, 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开设时间过短,教学模式的僵化等原因,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每周一到两节,学生囫囵吞枣,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甚至只是简简单单地应付考试,所以面对艺术以及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言之无物甚至不少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能机械地做选择题。加之学生亲临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机会非常少,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同时学生外出写生、实践的机会非常少,缺乏文化内涵、缺失艺术标准、匮乏源于生活的元素是高等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所谓的到实践中去,也成了一种简单的形式。本应该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照本宣科,有的敷衍了事,甚至有的直接弄虚作假,从而实习失去了实践的真正意义。虽然有关部门意识到了这点,集中安排学生实习,但由于实践基地匮乏,实习学生过多,部分学校老师的片面追求完成任务,最终也没有取得好的成效,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俄罗斯美术高等教育现状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国立美术学院是俄罗斯最好的美术学院,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美术的最高水平。美术学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从事严格的美术专业教学活动和培养俄罗斯一流的美术家。主要有绘画系、建筑系、雕塑系、版画系和美术理论系。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等课程。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色彩教学(主要指油画)是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从大一到毕业都有。一般是早上9 点至11 点进行素描教学,在短暂的午饭时间后,接着进行色彩方面的教学,下午3 点至5 点又是再次素描教学。素描教学活动主教育广角2 0 1 0 年第10期安徽文学199要在室内进行,因为在圣彼得堡漫长的冬季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室内教学。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 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索斯、歇比亚、桑基那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而在绘画材料上也非常广泛:从炭笔、木炭条、炭精棒到俄罗斯特有的索斯、歇比亚、桑基那,包括色粉笔、蜡笔等。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以及一些“非艺术的艺术”尝试。教学大纲是高等美术教学的“最高准则”,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这也和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传统息息相关。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其中,他们对中国这种绝大部分的室内教学也曾提过建议,因为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而不同于俄罗斯。所以他们建议我们国家的美术院校学生,应该把素描、色彩教学更多的集中于室外,感知大自然最纯真的艺术。每年6 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列宾美院还和各地美术院校进行交流,互派学生,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三、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为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始创于1339 年,是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开创世界美术教育先河,1562 年正式建立。他们在学院门类较多,有艺术视觉学院、应用美术与设计学院、交流与教育学院、裸体学校。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上课是丰富多样的。学院安排的课程宛如宴席,学校会统计学生的“消费”,如果达到学校的标准,就准予考试和毕业。学校平时上课时间很多,艺术形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当代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表达和涉及。学校会安排很多活动、画展开幕、电影会、讲座,等等。作为一个学生,必须除去上课之外还得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各个场所里,这些场所里面有学校的签名单,签名表明学生参加了,然后一块汇总到学院或老师,然后老师和学院再评估学生吸收的养分够不够,作为依据评判、考核学生。表达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有动画设计、行为艺术、灯光、理念。在这里一切都是开放的,当然日常的固定上课也是必须的,不过课程会分布在佛罗伦萨各个地点,如博物馆、当代艺术馆、画廊等等。在考试上,每次考试大概有3 名以上的教授在场,然后出示作品、问答、表达观念,教授再讨论、评估、给分。主要考察各个方面,如学生参加课程以及活动次数的多少,学生艺术作品的层次,对艺术作品理解的观念等。另外,学院的老师也非常严谨,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让学生很难“走后门”,蒙混过关。四、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法国在美术界最知名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该校除了美术、油画之外,还开设有雕塑、计算机图像与录影图像等专业,学制5 年,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DNSEP,国家承认大学四年级文凭(homologubac+4)。学校里传授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技巧与理念,目的是培养高水平、多能力的艺术家。学校有1/3 的学生是外国学生,这使得各国的艺术得以充分交流,并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艺术水平。学生在画室中工作,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教授指导。学生在素描、油画和多媒体3 个方向中选择1 个或多个专业。第一年学生要完成4 个学分,其中一个由教授指定,两个是绘画技术,另一个是艺术理论。学生在5 年内要修完12 个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包括1 篇论文和答辩。同时学校招生非常严格,700 名考生中只有150 人被录取。要求上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8~24 岁之间。首先要提交自己的作品集,作品应在20 份左右,其中至少10 份为原作。在通过对作品的选拔后,学生还要经过3 个考试:实物素描、对一件作品的文字描述与评论、面试。学校接收资格入学,如果考生不到26 岁而且已经完成了大学二年级的学业,那么可以向招生委员会提交自己的作品集,学校根据学生作品的水平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中选择一个适合的年级。五、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自从1768 年成立以来迄今已有237年,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院并称世界最杰出的四大美术学院。皇家美术学院表示有意申请的国内外学生必须具备绘教育广角2 0 1 0 年第10期安徽文学200画、雕刻、数码印刷或摄影专业的学士学位。该校是英国提供这些领域三年进修课程唯一的艺术学院。有数据表明目前该校仅有一名华人学生就读。进入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所学校所开设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以及相关门类。他们追求在于不同寻常地表现在它的艺术并置在一个特定的设计环境和设计在艺术环境。艺术和设计的原则,是对知识的进步,他们的关注到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流程并认为知识可以产生信念。他们的学生通过分析和问题回答获得奖学金。在学校里,他们不断试验和艺术品和设计创新例子,注重发展的基础项目的研究,鼓励跨学科学习,以促进了快速增长的研究实效。以上是该学校的总体理念。学校的师资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全职教师,在大学里首先是专业艺术家和设计师。正是这种高要求,在他们学校,作为艺术和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认为,只有不断拥抱和不断发展的新思路,才能够将他们的学术工作向前推进。学校每年提供各种讲座,研讨会,大师班,以及个别辅导。他们包括前著名艺术家,设计师,来自在国际舞台的全国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会来到大学,因为他们喜欢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他们认为学生会从中找到灵感,并受益匪浅。这所学校正是采用这种高强度,同时也是高度自由的学习、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学制成为世界上最短的。六、我国美术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设想了解中外美术高等教育现状,旨在为我国美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推进我国美术高等教育。针对我国当前美术高等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1、文学修养的培养。对于艺术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知晓”这个表面层次上,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艺术时代语言、造型特点,分析画家的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创作,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2、关于绘画题材、内容,我们更应该关注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非造型艺术,这是一个真理性的共性。3、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甚至一味地陷入单一化、重复化的教学模式中,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通常是闭门造车,形成一种人为的封闭环境。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艺术院校美术基础教育的最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厚古薄今,但也不能反之。我们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造型的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对于诸如素描、色彩、速写等,我们除了关注其本身的语言外,更应该注重其精神表达。这些应该不只是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比如,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又如雕塑、建筑等,我们除了掌握最基本的手法、技巧外,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好的范本,去粗取精,而不是一味地走“样式主义”路线,同时也不是盲目的创新。应该体现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正是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总的说来,作为美术专业大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生活的,有价值的特性。(2)对造型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艺术世界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4)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文化和艺术高度统一。4、应把传统民间艺术列入必修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5、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使美术高等院校与各种艺术单位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了解中社会的艺术需求,相应调整学习的教学思路和方向。6、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熟练的美术技能,才能将其所学传道授业。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参考文献:[1]邢莉.自觉与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李平.俄罗斯学院派素描技法.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3]孙韬,叶南.涅瓦回望.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