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寄生虫类的防治论文可以,帮,你.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为适应整个护理教学体系的调整,使教材能发挥出更好的教与学的功能,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和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规划,本版将由原来按90学时编写的内容改为60学时,削减三分之一。基本信息中文名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作者 黄敏定价 元ISBN 9787117159913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对于微生物这一类个体微小,肉眼无法观察得到的,更不用说用手无法触及的微小生物,学生完全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样对于学习相关的知识,如形态结构等就无法想像。这样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后面的相关内容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微生物学里还包括了免疫学基础的内容,这个是本学期学习的难点,如果在接触微生物学不久的时间里要马上了解相关内容,也是比较困难,同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目录第一章 细菌总论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三、细菌的特殊构造四、细菌染色法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生长繁殖三、细菌的代谢产物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布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二、微生物在正常人体
人兽共患病(zoonosis)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三大病原生物引起,有记载的人兽共患病约200种。我们将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communicable parasitosis common to man and animal,CPCMA), 至今已报道70多种,在人兽共患病中占重要地位。其病原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中能钻入或进入宿主皮肤或体内寄生的种类共120多种〔1,2〕。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掀起了宠物热。我国近十年来,宠物业在全国迅猛发展,犬、猫、鱼、鸟等已进入百姓家庭。宠物,特别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犬、猫的饲养,既使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又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它使宠物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也给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治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本文就宠物(犬、猫) CPCMA及其疫苗防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宠物(犬、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种类 经文献检索,有记载的犬、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至少有39种,约占CPCMA的56%,其中原虫病9种(内脏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皮肤黏膜利什曼病、肺孢子虫病、弓形虫病、非洲锥虫病、克氏锥虫病、等孢球虫病、贾第虫病)、吸虫病8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后睾吸虫病、双腔吸虫病、棘口吸虫病、片形吸虫病、异形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8种(猪绦虫/囊虫病、牛绦虫/囊虫病、棘球蚴病、泡球蚴病、裂头蚴病、裂头绦虫病、复孔绦虫病、细颈囊尾蚴病)、线虫病10种(钩虫病、膨结线虫病、毛细线虫病、麦地那龙线虫病、犬恶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吸吮线虫病、颚口线虫病、粪类圆线虫病、旋毛虫病)、棘头虫病1种(猪巨吻棘头虫病)和节肢动物病3种(蝇蛆病、疥螨病、蠕形螨病),病原涉及80多种医学寄生虫和节肢动物〔3〕。 生活史类型〔2〕 直接型 病原生物通过接触或媒介直接传播给易感脊椎动物或人,传播过程中病原体不发育、繁殖。如疥螨病、蠕形螨病等,称之为直接人兽共患病。 循环型 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如绦虫病、棘球蚴病等,称之为循环人兽共患病。 媒介型 病原体在传播媒介体内发育、繁殖或既发育又繁殖,然后传播给脊椎动物或人。如疟疾、丝虫病等,称之为媒介人兽共患病。 污染型 存在脊椎动物宿主与病原体发育或储集的非动物环境如水、食物、土壤、植物等,宿主的感染来源于被污染的非动物环境。如钩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称之为污染人兽共患病。 流行因素 传染源广 人兽共患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性不严格,一种寄生虫可寄生于多种宿主。寄生宿主除人、犬和猫,还有多种哺乳类、禽类、鸟类、鱼类和爬行类等多种野生动物。感染宿主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源广泛是CPCMA分布广、控制难的主要原因。 传播途径多 CPCMA的传播与流行,是生态系统中寄生虫种群流动时人和兽共同参与的过程。传播途径包括兽传兽、人传人、兽传人和人传兽,各种流行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感染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经口、经皮肤或黏膜、经接触、经飞沫、经胎盘、经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等多种先天和后天感染方式。 宿主普遍易感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多属非消除性免疫,未感染宿主因缺乏特异性免疫而易感。当具有免疫力的感染宿主体内的寄生虫被清除后,这种特异性获得免疫也将逐渐消失,重新处于易感状态,很易发生再感染。对某些寄生虫的易感性除与免疫有关外,还与宿主的食性、生活习性等因素有关。 防治原则 CPCMA的防治常根据流行情况和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法规监督管理制度,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以防为主,综合防治。而免疫预防(immunoprophylaxis),应用疫苗接种的方法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以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已被国内外科学家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是人们多年来共同追求的目标。2 宠物(犬、猫)人兽共患寄生虫疫苗研究 现状与需求 长期以来,无论对人或兽的寄生虫病防治都以药物驱虫为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的10年,驱虫药已成为动物药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约占世界动物药品销售额(18万亿美元)的四分之一〔4〕。至今,药物驱虫仍然在治疗和控制寄生虫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大量化学药物的应用,出现了药物抗性寄生虫、化学药物残留以及药物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5〕。加之,寄生虫存在明显的再感染现象、抗虫新药研发周期长、投资巨大以及宠物主对疫苗预防的渴望和需求,这些都引起了研究者和商家的高度关注。一个寄生虫病疫苗防治的新领域正悄然兴起,一个潜在而巨大的宠物寄生虫疫苗商品市场将面临竞争。 疫苗研究进展 由于疫苗安全、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且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人类对几乎所有传染病都提出疫苗防治的要求。虽然,寄生虫结构、抗原复杂、寄生部位和免疫机制特殊等原因给疫苗研制带来了重重困难,但是,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需求以及盈利超过3万亿美元的宠物市场对疫苗的需求,对寄生虫疫苗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虽然,兽用寄生虫疫苗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至今,商品寄生虫疫苗绝大多数仍为活疫苗或致弱活疫苗。由于其存在保护率低、安全性差、产量低、成本高等问题,商业前景不容乐观(Bain,1999)〔6〕。而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究,可使寄生虫疫苗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成为现实,许多科学家对此寄予极大的期望(Alarcon等,1999)〔7〕。 原虫疫苗 原虫是引起CPCMA的重要病原。在医学研究领域人们在疟原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锥虫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免疫学、基因组学和疫苗学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研制了防治动物寄生虫病的贾第虫疫苗、弓形虫疫苗、隐孢子虫疫苗和球虫疫苗,目前已有几种疫苗上市销售(Olson等,2000;Augstine,2001)〔8,9〕。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经历了全虫疫苗、重组疫苗和核酸疫苗的过程。1999年,研究证实LPG(lipophosphoglycan)是阻断传播中有希望的候选疫苗。目前,硕大利什曼原虫核酸疫苗保护性抗原基因有表面抗原gp63、LACK、PSA-2、表面抗原/gp46/M-2等。Handman等(2001)发现DNA疫苗也有治疗作用〔10〕,Mendez等(2001)用L. major对C57BL/6小鼠免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NA疫苗接种可产生有效的保护性〔11〕。另外,还发现一种可诱导更高保护率的LACK蛋白,并在构建硕大利什曼原虫LACK DNA疫苗后,证实其能诱导Th1反应,可控制感染〔12〕。Fort Dodge动物卫生组织(1999)研制的贾第虫疫苗,能减少或阻止犬和猫肠道内贾第虫包囊脱囊,最终实现疫苗接种动物体内无滋养体感染(Olson等,2000)〔13〕。1993年,英特威公司以致弱S48株刚地弓形虫研制弓形虫DNA疫苗“Toxovax”,用其滴鼻预防绵羊弓形虫病取得有效的结果。有关弓形虫核酸疫苗的研究,Angus等(1996)用弓形虫SAGI重质粒免疫小鼠进行初步研究。周永安等(1999)用PcDNA3-p30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结果显示血清抗体升高,感染小鼠存活时间延长〔14〕。郭虹等(1999)将PcDNA-ROPI重组质粒以IFN-γ为佐剂免疫小鼠,结果显示NK细胞活性、CD8+T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15〕。预防球虫病的重组疫苗正在研究中,用沙门氏杆菌作为载体表达的球虫抗原EalA诱导免疫应答的研究也在实验中(Song等,2000)〔16〕。许多实验研究表明预防原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是可以人工建立的。 吸虫疫苗 人体吸虫均有脊椎动物保虫宿主,绝大多数都可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目前对其疫苗的研究主要见于血吸虫和片形吸虫。血吸虫疫苗研究也已经历了全虫疫苗(死疫苗、活疫苗、同种致弱活疫苗和异种活疫苗)到分子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的发展过程。随着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或抗原基因不断被发现和鉴定,基因工程疫苗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1998年,WHO/TDR在两个独立的研究室对几种曼氏血吸虫(Sm)疫苗候选分子进行了平行实验,并提出6个最具潜力的疫苗候选分子,包括28kDa Sm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97kDaSm Paramyosin(副肌球蛋白)、IrV-5(致弱尾蚴免疫血清筛选的抗原分子)、TPI(丙糖-膦酸酯异构酶)、Sm23(膜相关抗原)和Sm14(脂肪酸结合蛋白)。其中,GST已进入临床Ι期试验,paramyosin、MAP-4/TPI和Sm14抗原将按GMP标准制备用于临床试验,而IrV-5和MAP-3/Sm23被推荐采用DNA免疫的形式继续研究〔2〕。1999年报道,肝片形吸虫分泌的组织蛋白酶L1和L2是重要的蛋白分子,参与免疫逃避、组织穿透和营养吸收等功能(Mulcahy等,1999;Spithill等,1999)〔17,18〕。用其接种牛,可减少虫负荷42%~69%,虫卵活力下降60%,若将其与高分子血红蛋白结合,保护率可增加至73%(McGonigle等,1995)。Piacenza等(1999)用其接种绵羊,保护率为60%,减卵率为71%~81%,将其与天然亮氨酸氨肽酶结合时,保护率可增加到79%〔19〕。肝片形吸虫其他蛋白分子,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对牛的保护率分别是19%~67%和55%,但有关肝片形吸虫重组疫苗的试验未见报道(Spithill等,1999)〔20〕。 绦虫疫苗 绦虫也多引起人兽共患病,且中绦期幼虫寄生引起的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对宿主的危害更严重。用于预防带属(囊尾蚴病)和棘球属(棘球蚴病)绦虫的重组疫苗研究已获成功。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分别实施的试验结果证明棘球蚴疫苗EG95对牛群感染的保护率达96%~100%。预防绵羊带绦虫感染的疫苗45W的保护率达92%以上,牛带绦虫疫苗预防牛的感染同样有效。EG95和45W抗原在六钩蚴表面表达,与抗体和补体结合,阻止六钩蚴逸出和移行,从而发挥保护免疫作用。其另一重要特性是能产生跨种保护,已证实绵羊带绦虫45W、To18t To16分子的复合物能诱导人工感染猪的保护率达93%。因此,在预防人类感染中有应用潜力(Lightowlers等,2000)〔21〕。Chabalgoity(2001)报道棘球绦虫六钩蚴的脂肪酸结合蛋白以致弱的鼠伤寒杆菌(LVRO1)表达形式口服接种犬,可产生有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作者建议研究其他犬用候选疫苗时应用这种表达形式,因为鼠伤寒杆菌LCRO1对犬无害〔22〕。 线虫疫苗 钩虫疫苗的研究目标主要针对减轻虫负荷、减少宿主失血和增强交叉防御作用。早在30年代,Johns Hopkins公共卫生学院蠕虫学系用犬钩口线虫活的三期幼虫(L3)口服或皮下接种犬和鼠,可减轻虫负荷、减少肠出血。60年代,L3疫苗被研制成一种致弱活疫苗,70年代初投放市场。然而,因其不能抵御感染和再感染且价格昂贵而被淘汰。随后研究重点转向L3分泌抗原(Ancylostoma secreted protein, ASP)。目前,ASP-1和ASP-2类似蛋白在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已得到分离和克隆。并有证据表明,ASP是有前景的疫苗候抗原〔23〕。血矛属、奥斯特属和毛圆属消化道线虫,是牛、羊等动物最主要的寄生虫,在驱虫药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人们投入的研究精力也最多。有效的线虫疫苗是一种具氨肽酶A和M活性的110KDa的H11蛋白分子。H11在线虫微绒毛上表达并与抗体结合,可破坏线虫四期幼虫和成虫的摄食能力,对绵羊羔的保护率达90%以上。这种保护率与抗体滴度相关。因H11在自然感染时不具免疫原性,而被认为是一种“隐蔽抗原”(Newton等,1999)〔24〕。研究显示,捻转血矛线虫p100GA1在预防山羊异源感染时保护率为60%、虫卵减少率为50%。从众多的疫苗成分中提取能产生交叉保护的单一分子,或至少是少数几个分子已成为线虫疫苗研究的焦点。而“隐蔽抗原”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候选物。另一挑战是通过重组DNA等技术使疫苗研究产业化,重组H11、H-gal-GP和TSBP的研究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Knox等,2001)〔25〕。 节肢动物疫苗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牛、绵羊等经济动物相关的节肢动物(蜱、螨、吸血蝇、毛虱等)。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一种由大肠杆菌表达的Bm86基因工程疫苗〔TickGard (TM)〕,由澳大利亚生物技术所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联合研制,用于预防牛的微小牛蜱(Willadsen,1995)〔26〕。此后,在酵母中也表达成功类似的重组疫苗〔Gavac (TM)〕并由古巴哈瓦那Heber生物技术科学院商品化生产(Garcia等,2000)〔27〕。该疫苗诱导的抗体可结合、溶解蜱肠细胞上的Bm86分子,从而干扰蜱的吸血行为,使其繁殖能力下降。1999年,澳大利亚生物技术所研制出第二代能产生强而持久免疫应答的微小牛蜱疫苗〔TickGard Plus(TM)〕。同年,加拿大批准一种预防牛纹皮蝇的蛋白酶“hypodermin A”重组疫苗上市销售(Pruett,1999)〔28〕。 寄生虫疫苗研究展望 上述证据表明,CPCMA种类多、流行因素复杂、防治难度大。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有效预防和消除这类疾病的新方法、新途径。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接种疫苗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以防治寄生虫和节肢动物对宿主的感染或侵害是可行的。尽管已有多种寄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大多数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率尚未令人满意。抗原分离与筛选、基因克隆与重组、高效表达、提高保护率交叉保护力等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当然,寄生虫疫苗制剂的研究和商品化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它涉及寄生虫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疫苗试验、产业化和商品化等许多环节。我们相信,随着免疫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寄生虫疫苗必将在CPCMA的防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没……。成————电
昆虫病原线虫 昆虫病原线虫在所有的用于昆虫生物防治的线虫中的研究中,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有关它们的报道呈指数增长。这两科线虫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互惠共生,它们在行为上相似,被认为是一体的。这些线虫的自由生活的、不取食的侵染期幼虫既可属于拟寄生物或捕食者,又可称之为致病微生物。作为拟寄生物或捕食者,它们具有能动的化学感受器;作为病原物,它们具有高毒力,能迅速杀死寄主,它们易在体外培养,具有很高的再生产潜力,有数量反应却没有能动性反应。它们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对脊椎动物、植物和其它非靶标生物却很安全,在美国是免注册产品,它们易应用于标准的喷雾设备,可以与许多化学杀虫剂混用,经得住遗传的选择性。这些线虫,因为它们作为嗜线虫致病杆菌的传播媒介,所以被称为昆虫病原物,加强了昆虫线虫学和昆虫病理学的联系。关于昆虫病原线虫的报道多数来自1985年后,包括了生物学和生物防治、遗传学生物工程学、动物流行病学、操作技术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在日本汇编了研究指引和关于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的全面的文献目录。而且,一本关于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菌的书最近出版了。因此,这篇文章提供了线虫及其共生菌的简要背景知识,重点集中在这些线虫的最近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向。分类学线虫(Nematodes)昆虫病原线虫科是单一属的,斯氏线虫有10个种,异小杆线虫有3个种。几种分类学在属和种水平上的变化引起了文献上的混乱。在斯氏线虫科中,斯氏线虫属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属。锯蜂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曾被认为是一个种,Kraussei作为nomen dubium,但是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的分类地位一直都没有确定。苹果蠹蛾线虫(Steinerernema carpocapsae)是研究最多的昆虫病原线虫种,在1983年和1989年的文献中也指芫菁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后来确定feltiae为有效种名,代替了bibionis种,终止了一些混乱,Poinar建议的“feltiae(=bibionis)”的写法一直被采用。在异小杆线虫属中有两个主要的变化。第一,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和已被鉴定为同种,并已被确认为同种异名。第二,的一个最初描述为New Zealand的种群已经被重命名为。显然,在文献中斯氏和异小杆线虫的分类混乱现象需要尽可能的减少。线虫的分离菌株称之为品系。例如, 的许多品系用个体(如ALL,Hamm,Pye)、产地(如Italian,Umea,Mexican)、寄主昆虫(如Agriotos,Rhagolites)或编号(如DD-136,P7)来加以区分。一些斯氏和异小杆线虫的的品系或分离菌株,由于缺少足够的生物学和分类学特征,目前仍有未描述的和没有发现的种。
昆虫病原线虫是指一类专性寄生昆虫的线虫,它消化道内携带有病原菌,当它从昆虫消化道或体壁侵入昆虫寄主体内后,共生菌从线虫体内释放出来,在昆虫血液内增殖,最终使寄主昆虫感染病原杆菌患败血症而死亡。目前世界上描述定名的这类线虫,主要是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的线虫。昆虫病原线虫生活史中有一个侵染期线虫阶段,称之为侵染期线虫,侵染期线虫不取食,独立于昆虫体外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土壤中可分离到昆虫病原线虫的侵染期幼虫。人们利用这一生物学特性,进行人工繁殖,进入90年代,美国研究成功可在发酵罐中培养或是固相法大量生产侵染期线虫,成为一种生物杀虫剂进入市场。
plant nematology
冯志新,高学彪
研究植物寄生线虫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所致病害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的学科。是动物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
植物线虫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概括以下几方面:①植物线虫形态、结构和功能;②植物线虫分类;③植物线虫遗传、变异和进化;④植物线虫行为、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等生物学特性;⑤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致病和抗病因素与机制;⑥线虫与真菌、细菌和病毒在植物病害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⑦植物线虫的生态、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⑧植物线虫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影响因素和防治等。
相关学科
线虫的研究领域除植物线虫学外,还包括人和动物的寄生线虫学,昆虫寄生线虫的昆虫线虫学,以及研究土壤、淡水、海洋线虫和以真菌和细菌为食的自由生活线虫等。此外,植物线虫学与其他生物学科如植物学、土壤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学、昆虫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方法学等有密切关系。
发展简史
植物线虫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萌芽于18世纪中期,经历了学科形成和学科发展成熟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发现和描述与植物有关的线虫种类,对已知的个别重要病原线虫进行传统的农业防治。1743年英国尼德姆()发现了小麦粒线虫,这是最早关于植物线虫的记载。1855年英国伯克利()在温室生长的黄瓜上发现根结线虫。随后,起绒草茎线虫和甜菜胞囊线虫被发现。以二硫化碳(CS2)处理土壤是最早用于防治线虫的有效化学方法。1865年巴斯蒂恩()发表《鳗状线虫科专论》(Monograph of the Anguillulidae),描述了100多个新种。这篇论文被认为是植物线虫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布特斯克利(ütschli,1873)、德曼( Man,1876)和奥尔莱(,1880)进行了卓越的形态学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
20世纪初,在欧洲和北美洲开始建立专门的线虫研究实验室。贝克()、古德伊()、斯特科霍夫( Stekhov)、菲利浦捷夫()和科布()分别在加拿大、英国、荷兰、前苏联和美国建立了线虫研究实验室。其它一些代表人物还有奥地利的米科列兹基()和富克斯()、比利时的德科宁克( Coninck)和德国的戈法特()等,主要研究线虫形态结构和描述新种,并研究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代表性著作有T.古德伊的《植物寄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and the Diseases They Caused,1933),.菲利浦捷夫的《农业的有害线虫和有益线虫》(Nematodes Harmful and Beneficial to Agricul-ture),1941年.斯特科霍夫翻译出版了菲利浦捷夫的著作《农业蠕虫学手册》(A Manual of Agri-cultural Helminthology)。这一时期植物线虫分类、生物学和致病性研究的丰富内容,为近代植物线虫学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逐渐形成植物线虫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现了马铃薯金线虫,受到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1943年美国卡特()发现D-D混剂(二氯丙烯和二氯丙烷混合物)是一种安全、经济和高效的熏蒸性杀线虫剂。至20世纪50年代,杀线虫剂的生产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研制出触杀性杀线虫剂和内吸性杀线虫剂。另一个重要发现是1944年美国克里斯蒂()和阿尔宾()发现根结线虫存在生理小种。当时所有根结线虫都放在异皮线虫属的Heterodera marioni中。根结线虫生理小种的证实,导致1949年美国切特伍德()创建根结线虫属,并引起人们开展植物线虫寄主范围、抗病品种、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1948年美国艾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正式开设了植物线虫学,其它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培养了后来美国线虫学发展的带头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刺线虫属、刺线虫属、锥线虫属等外寄生线虫的重要性相互得到证实。另一个有意义的发现是证明根结线虫能增加烟草黑胫病等主要烟草病害的发病率,因线虫参与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近年来作物复合病的研究非常活跃。1958年美国休伊特()等证实标准剑线虫是葡萄扇叶病毒的传毒介体。1955年加拿大蒙顿()设计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培养线虫的方法,并用来研究线虫与烟草根腐病的关系。在荷兰,对马铃薯金线虫危害性的研究,导致在病区进行全国性马铃薯栽培制度规划,并且对线虫群体动态及其对作物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
1972年其宫和清原在日本发现了松材线虫引起一种毁灭性的松树枯萎病害,该病后来在美国等地发现,促进了对森林线虫病害的研究。
线虫学家的密切联系也促进了植物线虫学的发展。早在1910年,五位科学家创建了华盛顿蠕虫学会。当时线虫学所有领域的许多重要论文都发表在该学会出版的文献汇编上。欧洲线虫学家协会于1953年成立,并在荷兰出版国际性的线虫学报Nematolo-gica。1961年美国成立了线虫学家协会,并于1969年开始出版线虫学杂志Journal of Nematology。1967年在美国还成立了美洲热带线虫学家协会,并出版热带线虫学报Nematropica。其它一些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线虫学家协会,并出版相应的会刊。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线虫学专著和教科书相继出版。50~60年代的主要代表性专著有:美国切特伍德等()的《线虫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Nematology);英国古德伊父子()的《土壤和淡水线虫》(195l,1963);美国索恩()的《线虫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matology,1961)等。较近的著作则有英国.索西的《植物和土壤线虫研究法》(Laboratory Methods for work with Plant and Soil Nematodes,1970,1986);美国朱克曼()等人的《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1971);加拿大.韦伯斯特的《经济线虫学》(Economic Nematology,1972);.索西的《植物线虫学》(Plant Nematology,1978);原苏联图拉加诺夫(719652等的《乌兹别克植物线虫》(Фитонематоды узбекстана);美国德罗普金()的《植物线虫学导论》(1980,1989);美国尼克尔()的《植物和昆虫线虫》(Plant and Insect Nematodes);英国西迪克()的《垫刃目的植物和昆虫寄生线虫》( of Plant and Insects);法国卢克()等人的《亚热带和热带农作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in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Agriculture)。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系统地概述了植物线虫的研究成果。
1990年以前,线虫研究文献收录在英联邦农业局(CAB)出版的《蠕虫学文摘》(Helminthological Ab-stract)中,1990年英联邦农业局正式出版《线虫学文摘》(Nematological Abstract),标志植物线虫学进入了现代发展的崭新阶段。
在中国,1916年章祖纯调查报告了北京郊区小麦粒线虫为害小麦和谷子,这是中国最早的有关植物线虫学的研究。20世纪20~40年代,主要研究了小麦粒线虫病的分布,为害和防治。朱凤美和蹇先达等最初于1939年研制出线虫病麦选除机,后经改进应用于生产,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粒线虫病的为害。1946年周家炽通过接种试验证明小麦粒线虫是小麦蜜穗病(Corynebacterium tritici)的传播媒介,对小麦蜜穗病的防治意义重大。20世纪50~70年代,主要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稻干尖线虫病、谷子线虫病、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的分布、为害、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此外,植物检疫部门等有关单位开展了花生根结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和甘薯茎线虫病等的检疫和防治工作。1963年毕志树和李进编著的《植物线虫学》出版,这是中国植物线虫学的第一本参考教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植物线虫学有了迅速发展,在研究水稻、花生、甘薯、烟草、麻类、大豆、谷子、柑橘、桑、茶、蔬菜、药材和森林等作物线虫病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展。许多省、地和县也开展了对线虫病害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初步掌握了中国主要农作物线虫的种类和分布,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线虫病害,并对重要作物线虫病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为全国进一步开展农作物线虫普查和有计划地开展线虫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
毕志树、李进:《植物线虫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63。
Zackerman .,Mai Rohde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Volume I Morphology,Anatomy,Taxonomy and Ecology,Academic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71.
Dropkin,.,Introduction to Plant Nematology,John Wiley& Sons,,Inc New York,Chichester,Brisbane and Toronto,1980.
预防肠道寄生虫的方法1、不喝冷水, 不吃生食和不洁瓜果。由于大多数肠道寄生虫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所引起的,因此,建议家长朋友应该要避免让孩子吃一些未经消毒的瓜果和蔬菜, 喝一些生水,冷水,待食物彻底煮熟以后再食用。2、饭前便后要洗手、 勤剪指甲。饭前、 便后不洗手等都可能会使虫卵通过食物、水源、食具等而进入肠道,虫卵或蚴虫进入人体以后,就会逐渐发育为成虫,然后进行繁殖,成为传染源,所以我们应该要教育孩子改掉吃手指、 咬指甲的习惯。3、加强水源管理, 避免水源污染。寄生在人体肠道的成虫经粪便排出卵以后,就会污染水源或者是土壤,或施肥有时候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到蔬菜、瓜果等,因此我们应该要加强水源管理,避免水源受到污染,不随地大小便, 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 不直接使用新鲜的粪便施肥。4、针对性的治疗。大多数肠道寄生虫感染与自身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健康意识、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建议患者朋友应该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查清病源,由于病源不同,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所使用的驱虫药也应该也是不同的,我们应该要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为了减少和避免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希望大家应该要将这一疾病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伴有吃一些未经消毒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
这种问题恐怕没有人能答,因为肠道寄生虫很多种,其生活史和传播途径不一样,怎么回答呢?建议你分开问。肠道寄生虫病有多少种?寄生虫病大致分为蠕虫病和原虫病,其流行与贫困相伴,因而高发地区主要在农村,感染率达50%~80%。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或水源污染较重,南北气候和居民的饮食起居不同,致使寄生虫种类较多。(1)蛔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轻者可无症状,稍重者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上腹或肚脐周围疼痛、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胆道蛔虫或扭结成团而造成肠梗阻。(2)钩虫病:虫卵随大便排出后,发育成感染期蚴虫,次蚴虫钻进皮肤,通过小静脉或淋巴管入血,依次到心、肺、支气管、咽喉、小肠上段,3~4周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叮咬在小肠壁上吸血,一面吸血一面排血,导致钩虫性贫血。(3)蛲虫(线白虫)病:传播途径是由肛门-手-口,雌虫常在夜间爬出,在肛门或会阴部产卵而引起奇痒。卵经手、食物、空气等途径入口,在十二指肠或小肠发育为成虫寄生于盲肠。蛲虫病多见于幼儿,症状较轻,主要为肛周奇痒,尤在夜间更甚,其他有腹泻、恶心、消瘦、厌食等症状。如仔细查找肛周,有时可见到白色线头样的蛲虫。(4)绦虫病:有猪、牛肉绦虫两种。猪肉绦虫的虫卵或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饲料被猪吞食后,虫卵进入猪的小肠,经孵化后在横纹肌上发育成囊尾蚴,人若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便在人小肠内脱壳并发育,引起猪肉绦虫病。绦虫病有胃肠症状;眼囊虫病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脑囊虫病可致癫痫、瘫痪,甚至死亡。(5)姜片虫病:生食附有姜片幼虫的荸荠、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后,幼虫则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并在肠内产卵,随大便排出,在水中变成蚴虫,继续污染水生植物。姜片虫病的症状为胃肠不适、恶心、营养和发育不良等。
数千年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写下了他和他的学生观察和治疗的疾病,包括肠道寄生虫。
现代学者怀疑医学文献“Hippocratic Corpus”中描述的寄生虫实际上是蛔虫、蛲虫和绦虫,但没有物理证据支持这一点。
然而,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支持历史学家关于希波克拉底的诊断能力理论的古代粪便的残余物。
粪便-现在已经分解成土壤-被发现附着在希腊基亚岛的一个墓地的骨盆骨上,那里保存着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遗骸公元330年的新石器时代。研究人员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粪便残留物中含有两种肠道寄生虫——鞭虫和蛔虫——的卵,这为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古代诊断提供了现代名称,也为古希腊人民的寄生虫提供了最早证据。[神话还是真理?研究合著者、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埃维莉娜·阿纳斯塔西奥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希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肠道寄生虫的卵是我们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通常有三个术语用来描述寄生虫:Helmins strongyle描述的是“一条大圆虫”,Helmins plateia指的是“一条扁虫”,而蛔虫是“一条小圆虫”。学者怀疑这些名称指的是目前被称为蛔虫(蛔虫)的寄生虫,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绦虫属的绦虫和蛲虫(蛲虫属)的绦虫。
为了研究这一解释,科学家们分析了25个长达4000年的墓葬,去除了含有人类粪便腐烂痕迹的沉淀物。他们在四个人身上发现了蛔虫或鞭虫卵的证据,证实希波克拉底可能在2500年前的医学文献中提到了蛔虫。
“古希腊文献中的Helmins strongyle蠕虫很可能是指蛔虫,正如在Kea发现的那样,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生物人类学讲师皮尔斯·米切尔在一份声明中说:
然而,研究人员提出,希波克拉底可能把两种常见的寄生虫混为一谈。
“古代医学文献中描述的蛔虫很可能是指两种寄生虫。”“寄生虫,蛲虫和鞭虫,后者在基亚被发现,”米切尔补充道,“在研究中使用的
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鞭虫和蛔虫卵能在时间的考验中存活下来,它们强健的外膜能保护卵免于破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报告说,钩虫和蛲虫等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更为脆弱的卵被分解,
先前的研究表明,鞭虫和蛔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寄生在人类身上,当第一批定居者抵达希腊的基亚岛时,科学家们在新的研究中解释说,这些肠道寄生虫很可能与它们一起到达。除了证实希波克拉底对蛔虫的描述外,他们的发现还表明,鞭虫在几千年前作为寄生虫存在于该地区,研究作者报道,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从历史学家那里得到估计,在古希腊医学文献。米切尔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历史学家的一些想法,但也增加了一些史学家没有预料到的新信息,例如鞭虫的存在。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将考古学和历史结合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早期医学工作者的发现。”“还有科学家,”他补充道,
这一发现今天(12月14日)在《考古科学杂志:报告》在线发表。
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一、不可滥食野味,野生动物含有大量寄生虫,有不少寄生虫人体消化道自身无法杀灭,且耐高温能力强,耐酒精醋等调料的能力也很强,因此,要吃野生动物,也要彻底煮透,不可生食。来源不明的肉类,在卫生防疫上很不可靠,尽量不要生食。二、寄生在蔬菜上的寄生虫往往无法危害人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群喜欢生吃蔬菜。而事实上,蔬菜上也很可能携带动物寄生虫幼虫或是虫卵,尤其是使用农家肥或是城市生活污水灌溉的蔬菜,更是携带大量寄生虫源,此外,蔬菜流通过程中也可能携带上寄生虫源。三、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经过多年来的科普,人们普遍在切菜和盛装碗碟的时候,都能做到了,但有的家庭在冰箱保存食物方面没有做到。不少人迷信家用冰箱的冷冻室杀菌能力,认为低温能杀灭一切寄生虫和病菌,把生肉跟水果、即食品等混放一起,甚至生吃冷冻肉。四、低温确实能杀灭寄生虫和细菌,但家用冰箱普遍制冷能力有限,很多冰箱的制冷温度极限在零下十八度以上,这个温度无法杀灭所有的寄生虫和细菌,不少寄生虫卵和幼虫能在这种温度环境下存活,因此,在冰箱存放食物上,也要彻底执行生熟严格分离。五、生吃海鲜一直都有传统,很多人认为吃了几千年都没事,因此,越来越多人跟风生吃。事实上,很多海鲜也是一样携带有寄生虫的,即使是很多商家吹捧的深海水产,也是一样有携带寄生虫的可能。为了避免寄生虫感染,还是建议尽量少吃生海鲜。
兽医寄生虫学是为保障各种养殖业的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服务的。动物性食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最重要的物质手段。寄生虫对畜禽等的危害性十分严重,它们的种类多(可以有几种直至几十种同时存在于1个家畜体内),散布广泛,常以1种极为隐蔽的方式摧残动物的身体健康,损害其繁殖性能,抑制幼年动物的发育生长,从而大大消弱其生产性能,降低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本学科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广泛的重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领域,同时也是食品卫生方面的重要课题。现在海产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此外,随着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呼声不断提高,寄生虫学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扩展着。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寄生虫的生命规律及控制寄生虫病手段,为动物生产服务,同时也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孔繁瑶主要从事马属动物和反刍兽线虫的分类学研究。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检查核对了大量的标本,发现了原来分类中的某些混乱,进而吸引着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马属动物圆线虫的地理分布和广义盅口属的分类方面,取得了国内外最系统完整的资料,并发现一些新种和建立了新属;提出了不同于苏联叶尔绍夫、荷兰依莱、美国麦肯塔等权威人士的见解,1960-1964年发表在《畜牧兽医学报》和《动物学报》上的论文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文摘。尽管“文革”10年,孔繁瑶和许多学者一样不得不中断研究,但他已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他对广义盅口属分类的修订见解和方案,已为国际上许多学者所承认和采纳。1972年,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寄生虫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室主任李奇顿费尔博士发表一篇文章,引用了孔繁瑶的观点。他是看到孔繁瑶的文章后,请华人为之译成英文,并认同了他的观点,只在命名上作了少许修订;在他1975年所著的《马的蠕虫》一书中,把荷兰的依莱(1922)、苏联的叶尔绍夫(1943)、美国的麦肯塔(1951)、中国的孔繁瑶(1964)排列在一起,同为此方面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者。1995年7月,全美寄生虫学会和全美兽医寄生虫学会联合年会上,会议大厅内展出了72 位世界知名寄生虫学家照片,在美留学的北京农业大学学子白广星、唐建明十分激动、十分自豪地在孔繁瑶像前合影留念,并在照片后题字——“奇妙的邂逅”。1980年,孔繁瑶主持的“中国马属动物圆线虫的地理分布和广义盅口属的分类修订”项目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由于长期潜心研究,孔繁瑶对兽医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寄生虫学各分枝的发展均有较为清醒的认识。80年代以后,他在国内率先带领研究生进行了线虫体外培养、球虫的生活史、生化及电镜结构和锥虫的免疫与地理株的研究,使我国的寄生虫研究由形态描述发展到实验研究与分子寄生虫学阶段,为探索线虫的免疫、药物筛选、抗药性测定以及线虫生理生化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在担任兽医系系主任期间,他作风民主,领导班子团结合作,使该系工作大有起色。在科研工作上,他有远见,善于抓苗头。当时,实验动物科学在我国农业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基础相当薄弱,急需迎头赶上。他抓住这一新的课题,组织班子,成立实验动物教研组,承担农牧渔业部委托农大组建农业生物实验动物中心的任务,筹划成立农业实验动物专业,并于1985年开始招生。继而,他又带领研究生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寄生虫学,在虫株演化、锥虫免疫、蜱免疫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孔繁瑶带领同仁较快、较早地把握,跟踪了时代潮流。作为学术带头人,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不仅自己提出新观点非常慎重,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提出的学术新概念,也在给以鼓励的同时,要求全面地查资料,把工作做实做细。在科研经费使用上,买仪器、试剂他从不吝啬,但绝不用于请客吃饭之类。他与本专业同仁共同努力,承担了多项农业部重点、博士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年中有11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如他主持的“宁夏固原地区寄生虫线虫区系分类研究”获宁夏人民政府1986年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之一,在“北京鸭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的生活史、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和防治”研究中,首次详尽地研究了两属两种球虫的内生发育及其致病性,并在防治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重点学科。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孔繁瑶较早地开拓了国内植物线虫的研究领域。1966年,由著名植病学家林传光教授推荐,孔繁瑶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生班进修植物与土壤线虫学。夜以继日的学习为他后来的植物线虫学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农科院和林科院都有人选修他的植物线虫学课程。植物线虫寄生在植物的组织和根部的土壤中,对农作物和树木危害很大,南京中山陵的松树就受到松材线虫严重危害,孔繁瑶指导研究生运用线粒体DNA研究松材线虫的虫株演化,探求防治方法,为农林业生产服务。孔繁瑶著有《家畜寄生虫学与侵袭病实验指导》(主编)、与熊大仕教授共同主编的《家畜寄生虫与侵袭病学》和《家畜寄生虫学》(主编)等书,发表有关线虫、原虫等方面论文60余篇。孔繁瑶的学识和教学效果,在农大和兽医学界有口皆碑。不仅校内学生爱听他的课,校外也有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他的课。他过去的学生有的如今已是教授了,孔繁瑶的课也已听过几遍,但现在有时间仍去听,一方面重温他的教诲,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教学的启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近些年在高校中,教学往往不如科研受重视。孔繁瑶一直十分重视教学,他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一名教授必备的两个条件,搞科研可以提高学术水平,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弹性和外延性。但只搞科研不搞教学便不能称之为教授。他考虑,从短期看,科研比教学易见到效果,有经费,有奖励,看得见摸得着;但从长远来讲,教学的社会效益比科研要大。特别是目前的“短线”科研,往往难以取得世界级的学术水平,而期望其转化为生产力,则往往比研究期限还长;而精心培养的人才一批批走向社会,15年,20年,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更大。当然,良好教育效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的,要靠集体的力量。因此,大学应该给教学以足够的关注,使更多的人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几十年来,在寄生虫学、植物与土壤线虫学、寄生虫学实验技术、寄生虫专题等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中,孔繁瑶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使学生受益匪浅。他讲课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适当穿插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国际上的科学发现和谬误的产生,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往往是口里讲着,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了寄生虫的拉丁文名称,勾画出寄生虫和家畜的形态,并用红笔点出寄生虫在家畜体内寄生的部位。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把原本很枯燥的课讲活了。难怪很多人都说:听孔先生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正是在这种艺术享受之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路,懂得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很替学生考虑,珍惜学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利用较短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思路。在传授知识中蕴含思想品德的熏陶、科学思维的启迪是孔繁瑶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比如他讲疟原虫,从19世纪90年代对疟原虫的科学认识开始,及传播媒介的发现到20世纪前10个年头(1902-1907年)科学家们荣获两项诺贝尔医学奖的一段历史,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重大成就是知识的积累,由量的积累达到认识的飞跃。教育学生搞研究要踏实,老实,要有坚实的功底。研究生们反映:听孔先生的课,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增强了科学胆略和选题的艺术,而且还提高了哲学思想水平,树立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孔繁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律己颇严。他上课、开会从不迟到。由于兼任社会工作较多,有时白天出去开会,晚上便赶回学校给学生补课;每逢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之际,院里总是请他给学生作报告,因为他知识面广,阅历丰富,讲演结合实际而又生动风趣,无空话、套话,学生们都很爱听,教育效果十分显著。孔繁瑶1984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他主编的《家畜寄生虫学》荣获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优秀教材在全国用了17年。孔繁瑶还有一本中、英文并举兼具图形的备课手稿,硕士生课程用的《寄生虫学》,内容已超出兽医范围,被他的学生、现任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汪明看到后,拿去胶印,研究生们都觉得这本教材基础性很强,很珍贵。几代学子对孔繁瑶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谦和宽厚。他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年轻时,在华北运动会上曾夺得青年男子组800 米田径赛第一名。他喜欢书法、绘画、诗词,喜欢静静地读书。不论是学生还是同事,在别人那儿谈不明白的事都愿意找他谈。他修养极好,从不厌烦。与他谈话都觉得轻松、愉悦,启发思考。林昆华教授说:我从学生时代接触孔先生以及后来一起工作37年,从没见他跟谁发过火。有时学生做错了事,他总是耐心地讲道理,指出正确的做法,使人心悦诚服。因此学生、同事都很敬重他。孔繁瑶对研究生的论文修改非常细致,不仅做专业上的修改,连文字甚至标点的错误都给改过来。他培养研究生近20名,他们均学有所成,其中有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有的科研成果已获部级奖励。有的在国外继续深造或谋求新的发展;有的在国内教学、科研中已成为业务骨干和领导。孔繁瑶还为整个寄生虫学界的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1955年,孔繁瑶作为熊大仕教授和当时教育部顾问、苏联专家叶尔绍夫教授的主要助手,协助两位教授,举办了全国寄生虫学师资讲习班(包括医学院、综合性大学和中科院系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普及寄生虫学知识和技术、培养寄生虫学专门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后,百业待兴。高校和科研单位队伍遭受摧残的危机已显露出来,许多搞寄生虫的人对国际进展知之甚少,有些不知所措。在农业部科技司和教育司的支持下,孔繁瑶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先后组织开办了5次培训班,参加者以农口为主,也有生物学界和医学界的。当时农大刚迁回北京不久,各方面条件都很困难。孔繁瑶不仅承担了组织工作,还亲自授课,介绍国际上寄生虫学的发展。为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培训了300 多名业务骨干,推动了我国寄生虫学的发展。孔繁瑶作为早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和兽医组召集人,参与兽医研究生教育学科点的规划和建设,参与兽医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评议工作,主持拟定了兽医寄生虫学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1984年,孔繁瑶应邀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热带兽医教育国际讨论会”,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兽医教育”的主题发言,全面介绍了中国兽医教育的体制、规模和特点,引起与会各国代表极大的兴趣。他的发言稿全文载入大会出版的《热带兽医教育》一书中。1987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3届世界兽医大会上,孔繁瑶应大会组织者之一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戛法的邀请,作了“中国兽医教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专题书面发言,再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兽医教育。这次虽然由于经费问题而没有赴会,但仍获得大会颁发的贡献奖。在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任职期间,他一直不负众望,尽职尽责。1996年12月,他的“在农村开展防治猪囊虫病的科普教育”提案,成为在有1943位委员参与的8489件立案中评选出的125件优秀提案中的一员,《人民政协报》1997年2月4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孔繁瑶的提案进行了报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逾古稀的孔繁瑶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研究生讲坛上。一年100多学时,依然总是白大褂、白帽子,规范,准时,一丝不苟。更令人欣慰的是,已有青年教师一直在听他的课,准备接他的班,并立题研究他的教学体系,以便使之得到发扬光大。
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寄生虫学工作者在寄生虫的分类区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是一种“摸清家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家畜疫病志中占有重要的篇章。据粗略统计,扁形动物吸虫纲复世代吸虫计发现隶属于20个科58属的209种吸虫;绦虫纲圆叶目的6个科34属80种绦虫,绦虫纲假叶目1个科2属3种;线形动物线虫纲7个目21个科93属285种;棘头虫纲2个目3个科3属4种;原虫鞭毛虫纲4个目10个科14属115种,梨形虫纲梨形虫目2个科2属15种,纤毛虫纲1个目1个科1种;节肢动物门蜘蛛纲蜱螨目8个科18属81种,昆虫纲4个目17个科39属115种,五口虫纲舌形虫目1个科1属1种。合计为各种寄生虫909种。其中有近百种为发现于中国的新种。20世纪20年代熊大仕对于马结肠和牛羊瘤胃纤毛虫的研究居当时世界同类研究的前列,熊大仕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前驱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孔繁瑶等对于中国马属动物圆线虫的地理分布和广义盅口属分类的研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承认,Lichtenfels在其所著HelminthsofDo-mesticEquids一书中,认为此项研究是继荷兰Ihle、前苏联Erschow和美国MeIntosh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就。继这一工作,又开展了圆线虫人工培养的研究。在旋毛虫病的研究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和医学部门合作,从基因水平确立了虫种;兰州兽研所的疫苗与免疫研究也有一定成绩。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研究方面,原解放军兽医大学做了详细的研究工作。在吸虫学研究中,许绶泰及其在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同仁们在血吸虫流行病、疫苗研制和综合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有实际意义的成果;疫苗研究亦跻于国际同类研究的行列之中。唐崇惕、唐仲璋对于反刍兽双腔吸虫和胰阔盘吸虫的研究是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在绦虫学研究中,林宇光对于反刍兽和噬齿类绦虫的研究,新疆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宁夏兽医研究所对于包虫病及其综合防治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贡献。李贵第1次阐明了柯氏伪裸头绦虫的生活史。在猪囊虫病的研究方面,兰州兽医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解放军第二医科大学等在流行病学、药物防制、免疫预防包括核酸疫苗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长春农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在伊氏锥虫的地理株、免疫和疫苗研制方面都使中国的锥虫病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林昆华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鸡球虫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其后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在鸡球虫、鸭球虫、兔球虫、隐孢子虫和住肉孢子虫的虫种鉴定、生活史各阶段的超微结构、免疫和抗药性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成绩。在许多方面应用DNA探针、PCR、RAPD等分子生物生物学技术,使这一类研究进入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在实用免疫技术方面,广泛应用的鸡球虫疫苗有野毒苗、致弱毒苗(早熟选育致弱、物理与化学致弱)和晚熟苗。兰州兽医研究所、长春农牧大学、华中农大和新疆兽医研究所在梨形虫病(巴贝斯原虫和泰勒原虫病)的病原、生活史、地理分布、免疫和疫苗研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环形泰勒原虫疫苗上中国第一个接近工业化生产的寄生虫疫苗,在该病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熊大仕与孔繁瑶主编的《家畜寄生虫与侵袭病学》(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由孔繁瑶主编的《家畜寄生虫学》及其修订版,对兽医寄生虫学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地方教材的有汪志揩主编的《家畜寄生虫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作为研究生用的教材有孔繁瑶、索勋编著的《寄生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重要的专业著作有:《人畜线虫学》唐仲璋、唐崇惕,1987年,科学出版社;《家畜寄生虫与防制学》赵辉元主编,1996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学》赵辉元主编,1998年,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动物寄生虫学》徐岌南、甘运兴,196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禽类寄生虫学》陈淑玉、汪溥钦主编,1994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动物寄生线虫学》徐岌南,1975年,科学出版社;《家畜家禽的寄生线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寄生虫研究组等,1979年,科学出版社;《鸡球虫病学》索勋、李国清主编,1998年,中国农业大出版社;《球虫学——畜禽和人体的球虫和球虫病》左仰贤,1991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由孔繁瑶等发起筹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对外称中国兽医寄生虫学会),并于当年在广西桂林成立,是中国第1个兽医寄生虫学工作者的学术团体。同年,在中国第1代知名寄生虫学者钟惠源、唐仲璋、毛守白、金大雄、王正仪等的筹划下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学会(对外称中国寄生虫学会)。
数千年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医学之父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写下了他和他的学生观察和治疗的疾病,包括肠道寄生虫。
现代学者怀疑医学文献“Hippocratic Corpus”中描述的寄生虫实际上是蛔虫、蛲虫和绦虫,但没有物理证据支持这一点。
然而,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支持历史学家关于希波克拉底的诊断能力理论的古代粪便的残余物。
粪便-现在已经分解成土壤-被发现附着在希腊基亚岛的一个墓地的骨盆骨上,那里保存着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遗骸公元330年的新石器时代。研究人员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粪便残留物中含有两种肠道寄生虫——鞭虫和蛔虫——的卵,这为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古代诊断提供了现代名称,也为古希腊人民的寄生虫提供了最早证据。[神话还是真理?研究合著者、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埃维莉娜·阿纳斯塔西奥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希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肠道寄生虫的卵是我们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通常有三个术语用来描述寄生虫:Helmins strongyle描述的是“一条大圆虫”,Helmins plateia指的是“一条扁虫”,而蛔虫是“一条小圆虫”。学者怀疑这些名称指的是目前被称为蛔虫(蛔虫)的寄生虫,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绦虫属的绦虫和蛲虫(蛲虫属)的绦虫。
为了研究这一解释,科学家们分析了25个长达4000年的墓葬,去除了含有人类粪便腐烂痕迹的沉淀物。他们在四个人身上发现了蛔虫或鞭虫卵的证据,证实希波克拉底可能在2500年前的医学文献中提到了蛔虫。
“古希腊文献中的Helmins strongyle蠕虫很可能是指蛔虫,正如在Kea发现的那样,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剑桥大学生物人类学讲师皮尔斯·米切尔在一份声明中说:
然而,研究人员提出,希波克拉底可能把两种常见的寄生虫混为一谈。
“古代医学文献中描述的蛔虫很可能是指两种寄生虫。”“寄生虫,蛲虫和鞭虫,后者在基亚被发现,”米切尔补充道,“在研究中使用的
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鞭虫和蛔虫卵能在时间的考验中存活下来,它们强健的外膜能保护卵免于破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报告说,钩虫和蛲虫等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更为脆弱的卵被分解,
先前的研究表明,鞭虫和蛔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寄生在人类身上,当第一批定居者抵达希腊的基亚岛时,科学家们在新的研究中解释说,这些肠道寄生虫很可能与它们一起到达。除了证实希波克拉底对蛔虫的描述外,他们的发现还表明,鞭虫在几千年前作为寄生虫存在于该地区,研究作者报道,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从历史学家那里得到估计,在古希腊医学文献。米切尔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历史学家的一些想法,但也增加了一些史学家没有预料到的新信息,例如鞭虫的存在。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将考古学和历史结合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早期医学工作者的发现。”“还有科学家,”他补充道,
这一发现今天(12月14日)在《考古科学杂志:报告》在线发表。
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一、肠道寄生虫的临床表现1.鞭虫为人体肠道常见寄生虫。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时,患者可有下腹阵痛和压痛、慢性腹泻、大便带鲜血或隐血。严重感染的患儿可出现脱肛、贫血、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2.阿米巴痢疾为人体肠道常见原虫病。受感染的人,多数为无症状的病原体携带者,少数可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绞痛、脓血黏液便,一日可达数十次。可伴有腹胀、消瘦、贫血等。阿米巴痢疾尚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及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邻近皮肤等的脓肿。3.贾第虫病为人体肠道常见原虫病。受感染的人,多数为无症状的病原体携带者。急性期典型症状是暴发性水泻,有恶臭,多伴有腹胀、臭屁和嗳气、恶心、厌食、呕吐、疲劳及中上腹绞痛等。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间歇性稀便,黄色泡沫状,亦有恶臭,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年。儿童患者可因腹泻而导致贫血及营养不良。当虫体寄生在胆道系统时,可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4.蛔虫病为人体肠道常见寄生虫病。患者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但儿童、体弱或营养不良者症状出现机会多。以反复发作的脐周痛较常见。有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严重感染者,特别是儿童,常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有时尚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磨牙、瘙痒、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除以上症状外,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等。5.钩虫病为人体常见且危害较严重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初期,感染处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数日内可消失。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受染后3~5天,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有剧烈干咳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持续数日自行消失,长者可达1~2个月。患病初期尚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后期常因贫血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顽固性便秘或大便潜血等消化系统症状。有些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碎纸等,通常称为“异嗜症”。贫血为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贫血患者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并可导致头昏、乏力、心悸、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儿童重症患者可致发育障碍。6.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患者一般也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粪便中发现白色片状物(节片)是最常见的就医原因。当人误食猪肉绦虫的虫卵,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幼虫(囊虫),就会患囊虫病。囊虫主要寄生在皮下、肌肉、眼和脑等组织内。对人的危害比绦虫大得多。侵入皮下或肌肉的囊虫形成结节,可自觉肌肉酸痛无力、发胀;寄生于脑部可引起癫痫发作、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麻、听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寄生于眼的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