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高三化学教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高三化学教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高三化学教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化学教育》《素质教育报》.化学专刊分析化学化学教学化学世界化学教与学数理化学习·高三版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试题与研究·高考理综化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这是一般的格式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资料按以下顺序排列: (一)封面。包括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毕业时间等内容。论文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 (二)中、外文摘要(包括关键词)。外文论文(设计)的中文摘要放在英文摘要后面编排。 (三)正文。 (四)注释。 (五)附录(附图)。 (六)参考文献。 (七)致谢。 二、毕业论文的打印与装订 除要检验学生书写规范的专业外,毕业论文(设计)须用计算机打印,一律采用A4纸。 (一)页面设置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纵向打印,页边距的要求为: 上(T): cm 下(B): cm 左(L):2 cm 右(R):2 cm 装订线(T): cm 装订线位置(T):左 其余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二)排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文字一律通栏编辑。 论文采用宋体,字迹清楚整齐,除特殊需要,一般不使用繁体字。 (三)段落设置 采用多倍行距,行距设置值为。 其余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四)页眉、页脚设置 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采用五号宋体字。 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采用五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放置,格式如:1,2,3……页。 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封面 1、封面。 纸质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不编排页码。 2、封一(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四字在第一行居中位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内容使用小四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50—300字。 关键词:接中文摘要打印,“关键词”三字空两格,后加冒号与关键词隔开,各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关键词一般在3—8个之间。 3、封二(外文摘要) 外文摘要:“外文摘要”英文单词在第一行居中位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内容使用小四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外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50个实词。 关键词:接外文摘要打印,“关键词”英文单词空两格,后加冒号与关键词隔开,各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二)正文 正文一般使用小四号宋体字,重点文句加粗。 1、标题层次。 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第一级标题居中放置;第二、三、四等级标题序数顶格放置,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末尾不加标点。 标题序数采用1.、2.……、……、…………的层次。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一、二、……(一)、(二)……1、2……(1)、(2)……①②……的层次,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2、量和单位。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3、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忌误用和含糊混乱。 4、外文字母。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5、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6、数字。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同一文中,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7、公式。公式一般居中放置;有编号的公式顶格放置,编号需加圆括号标在公式右边,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公式下有说明时,应在顶格处标明“注:”。 较长公式的转行应在加、减、乘、除等符号处。 8、表格和插图。 (1)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2)插图。每幅图应有自己的图序和图题。一般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 文中图表需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表号、表名、表注或图号、图名、图注。 (三)注释 注释采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页脚)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不可行中加注。注释编号选用带圈阿拉伯数字,注文使用小五号宋体字。 以下为引用各类文献注释格式: 专著:注释编号.作者.专著.书名[M].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注释编号.作者.期刊.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注释编号.作者.论文名称: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注释编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写作年度. 专利文献:注释编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 出版日期 光盘:注释编号.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出版年(光盘序号) 互联网:注释编号.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文献作者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3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等”(英文加“etc"”) (四)附录 “附录”两字在第一行居中位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 附录项目名称使用四号黑体字,加粗,居左顶格放置。另起一行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字标注附录序号和题名,编排样式可参照正文。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其书写格式应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单字母“A”标识,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四字居中放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 内容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居左,空两格放置。具体结构格式与标注方法同注释中交代引文出处的注文格式。

学校应该都有论文写作指导的吧。 都写了那么多年的实验报告了,范文这个东西真得那么必要么?

高中数学教育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参考1 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 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4 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 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 文集》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教育中的计算机》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 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全国CBE 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参见D. A. 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 [2] 参见R. G. Collingwood, An Essay on Metaphys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3] 《形而上学》,982b14-28。 [4] 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 [6] 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 [7] 《古希腊哲学》,78页。 [8]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 [9] 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 [10] 《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 [11]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 [12] 《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 [13] 巴门尼德的话可以简略地表述为:“是是,它不能不是”,因为“存在”与“是”在古希腊和大多数西方语言中从根子上是一个词,如英文之“being”与“be”。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够不够 我在给你找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引用是对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6]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7]魏群,等,《中国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年。 [8]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9]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李求来,等,《中学数学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4][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方企勤等译,《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 [15]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孙艳蕊,张祥德.利用极小割计算随机流网络可靠度的一种算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0,25(2),284-288. [2]孔繁甲,王光兴.基于容斥原理与不交和公式的一个计算网络可靠性方法,电子学报,1998,26(11),117-119. [3]王芳,侯朝侦.一种计算随机流网络可靠性的新算法[J],通信学报,2004,25(1),70-77. [4][J],Networks,1987,17(2):227-240. [5]],(1):46-49. [6][J],(4):325-334. [7](3):389-395. [8]. [9]封国林,鸿兴,魏凤英.区域气候自忆预测模式的计算方案及其结果m.应ni气象学报,1999,10:470. [10]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兰州人学,2011 [11]符综斌,干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2. [12]顾震潮.天数值预报屮过去资料的使用问题[J].气象学报,1958,29:176. [13]顾震潮.作为初但问题的天气形势数值预报由地而天气历史演变作预报的等值性[J].气象学报,1958,29:93. [14]黄建平,H纪范.海气锅合系统相似韵现象的研究[J].中NI科学(B),1989,9:1001. [15]黄建平,王绍武.相似-动力模式的季节预报试验[J].国科学(B)1991,21:216. 猜你喜欢: 1. 统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2.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免费参考 3.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优秀范文 4. 13年到15年参考文献论文格式 5. 浅谈大学数学论文范文

点我用户名,空间博文有介绍详细各种论文检测系统软件介绍见我空间各种有效论文修改秘籍 111

三生教育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可以参考一下学习口袋网的资料模式。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百度网盘链接: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一、“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汤显祖关心时政,在“临川四梦”的创作中讽刺了当代时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讽刺明政府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在《牡丹亭》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述李全夫妇作乱和杜宝平乱之事,但李全作乱之事与《宋史》很少相符,多为虚构,剧中李全怕老婆杨氏,杨氏掌握军政大权,杜宝通过贿赂杨氏才得以平乱并立下军功。汤显祖实乃借此人物与情节讥讽首相张居正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1]明建国后北方边地受到蒙古骚扰两百余年,隆庆四年(1570),边将上疏主张对蒙古首领行安抚政策,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张居正等支持安抚主张,对蒙古首领俺答赐封,对深受俺答宠爱和器重的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倡议此策的边将此升官,主战官员受到处分。汤显祖支持主战,写过多首诗明确表示对明与蒙古关系的关心及妥协政策的不满。二是讽刺明政府对日本关系上的无能。万历二十年(1592),日军出征朝鲜,朝鲜向明朝请求援助,明朝派军作战,不能决胜,直至七年后日方丰臣秀吉病死战争才结束,明朝大臣对日和战之争不休。《牡丹亭》中科考试卷的题目是对金策略“和战守三者孰便”,柳梦梅的回答名为主战,实为主和,“生员也无偏主,天下大势,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战;可战,可守,而后能和。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第四十一出),得到主考官苗舜宾的表扬。试答的内容乃借插科打诨嘲讽无能又虚伪的明政府。三是讽刺最高统治者之腐败。明朝中后期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内忧外患视若无睹,荒于政务,日益腐败。如明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皆贪财好货登峰造极,《牡丹亭》以识宝大臣苗舜宾收集到奇异珠宝而受宠提拔为科举典试官;明武宗朱厚照好色荒淫,多次到民间抢夺妇女,《邯郸记》第十三出《望幸》编述唐玄宗东巡的情节对武宗南巡扬州掳掠民女之事进行讽刺,可以肯定,汤显祖“绝非随意点染,其矛头分明是对准明代皇帝”。[2]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关于“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二,“临川四梦”对仕宦人生和官场有最多的表现,其讽刺矛头指向最多的也是仕宦人生和官场。做官原是汤显祖青少年时期奋斗的目标,他中年以后大部分时光都在官场度过,但是仕途并没有给他提供治国安邦、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在仕途上颠簸多年后出局。仕途经历让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以及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黑暗腐败。相对于封建礼法和传统文化,汤显祖对仕宦人生和官场的批判和否定是最彻底的。这既由他正直的个性和高洁的操守决定,也与他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深刻体察有关。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逐渐转变和深化的过程。在“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对政治的嘲讽仅限于个别权贵,《牡丹亭》里有的高官如苗舜宾、杜宝并无十分可恶的表现,而到了后二梦里,贪官污吏都在官场中腐烂而不可自拔,本性并不很坏的人只要沉浸其中就被同化染黑丧失本性,《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和《邯郸记》里的卢生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3]如果说“四梦”之首篇《紫钗记》的否定对象只是官场个别权奸的话,到了“四梦”之末篇《邯郸记》的否定对象便是整个官场;《牡丹亭》对时政的讥刺中还夹杂了些许对功业的期待,《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完全否定了仕宦人生。汤显祖罢官回临川居家后,对官场人物往往不接待,“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4]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课题名称: 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xx年 2 月 26 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 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以诙谐写悲凉以无情衬有情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创新点与亮点

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化学教学期刊的三审

科技期刊稿件审理过程一般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即“三审制 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提出期刊出版单位应严格执行稿件的“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并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审核、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强化终审责任,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网络信息,除出于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

化学教育几个外审专家,一般都会有5个外审专家,对于一些文件化学的工艺和权威的一些实验是要进行一些专业的评定的,因此对于一些出台的化学课程也要进行评定

编辑在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编程策划、印制策划和营销策划比较成熟之时,提出选题立项申请的选题报告,提交审批。我认为全程策划是围绕选题进行的。仍然应该称为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应该是全程的、全面的。选题报告的提出者一般是选题的策划者,也是选题项目的初审(一级审批)者。一般情况下,选题立项后选题策划者也成为该项目在社内的第一责任人,是该项目的责任编辑之一、二级审批者应为编辑部门负责人,三级审批者为总编辑或社长,或分管选题工作的社领导。

高。化学教育三审就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且名额有限,所以化学教育三审退稿几率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硕士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朱玉军 孙秀丽 刘知新 《化学教育》 2008 第1期 - 维普资讯网黄秀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第4期 - 万方数据 夏祖学 刘长军 闫丽萍 杨晓庆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4 第4期 - 维普资讯网

[M]和[J]分别代表专著和期刊,其文献格式分别为: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楼上那个胡说,这专著和期刊是硕士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

[M]是书籍[J]是期刊硕士论文一般不能用。

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及其范例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那么,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及其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照我国国家标准 GB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参考文献按被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书写格式如下:

杂志: [序号]作者. ( 不超过 3 位者全部列出,之间以逗号分隔,3 位以上者,写出前 3 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英文作

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 . 文题[J]. 期刊名( 外文期刊按 Index Medicus 缩写) ,年,卷( 期) : 起页 - 止页.

例 1: [1]王林,杨建荣,于志平,等. 新时期牙科诊所的构建初探[J]. 口腔医学,2003,23( 1) : 63 -64.

专着: [序号]作者. 书名[M]. 版次( 第 1 版可省略) . 出版地: 出版单位,年份: 起页 - 止页.

例 2: [2]武忠弼. 病理学[M]. 3 版. 北京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7 -22.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 4 ]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的:化学工业出版社,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的:高教出版社,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Evolutionary Press,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composition[P].EP

[2]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日本, 特开平

[3]Yamaguchi K, 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的: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的: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索引序列
  • 高三化学教学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 高中数学教育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 三生教育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 化学教学期刊的三审
  • 化学硕士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