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中华戏曲杂志发行时间

中华戏曲杂志发行时间

发布时间:

中华戏曲杂志发行时间

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的杂志是《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创刊于1954年,月刊,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专业期刊。曾用名《戏剧报》《 人民戏剧》。

《中国戏剧》(月刊)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结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华戏曲杂志级别

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的杂志是《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创刊于1954年,月刊,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专业期刊。曾用名《戏剧报》《 人民戏剧》。

《戏剧电影报》《戏剧丛刊》《戏剧与电影》中国戏曲出版社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大钟寺南村甲81号 (100086) 也可以在国剧网上看看

《中国戏剧》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是文化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我国戏剧文学界最具权威的从事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学员遍及全国各级剧团、电台、电视台、研究所(院)剧目室、创作中心、影视剧制作机构等相关单位以及全国戏剧文学界的研究者、创作者、评论者。多年来,通过本会专业机构剧本中心和电视剧部,成功地向诸多影视制作单位、演艺团体推荐了大量优秀剧本、剧作家和演艺人才等,受到学术界和演艺界广大同仁的高度瞩目。

中华戏曲杂志官网

吴霜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吴霜,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现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文名: 吴霜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 毕业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等 性别: 女 目录简介主要经历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简介 主要经历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吴霜,当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社会职务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演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学历 1977 - 1981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 1981 - 1985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歌剧专业)学士、硕士 获奖情况 吴霜1980 全国声乐比赛季军 1985美国加州声乐大赛冠军 1996 创作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获“北京国际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1999 策划并撰稿电视专题片《新凤霞》,获“中国电视星光奖最佳记录片奖” 2002 散文“足球之缘”一文获“北京青年报”一等奖 2003 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 2010 散文“国庆观礼记”入选“2009中国最佳散文”一书 创作出版情况(1996—2011) 话剧本《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刊于“中国戏剧”杂志1996年第三期 北京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1999) 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看人》(2001)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在说》(2004)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南姐北妹》(2011) 散文《我的舞台》选入年全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演出活动 1987-1993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0年作为大陆声乐界首例大陆杰出人士赴台北市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2年与著名指挥家严良昆先生赴香港同台作为音乐会领唱、独唱参加香港音乐季演出; 2008 受香港“北京海联会”邀请参加庆祝奥运演出 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唱会并参加歌剧演出 话剧剧本(1996—2010) 《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以上为吴霜喜剧光明三部曲)、《港岛风云》、《月牙》(以上剧作均已公演)、《古董摊》、《华丽车行》吴霜(15张)电影及电视剧本(1997—2009) 电影《风雪夜归人》、《甘泉》(于2004年拍峻)、《烟村三月》(戏曲电影2005年拍峻) 12集电视剧《开心胡同》(2000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 幽默电视短集《三人行》百集系列 (已完成首期四十集) 二十集喜剧电视剧《明年见》 24集电视剧《新凤霞传奇》 喜歌剧《半月岛》 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老张的哲学》(根据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改编)编辑本段主要经历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克。“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 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最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最先抢过来。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她坚信,只要你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 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 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少挨吵,他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 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 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麻花藤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克”《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 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 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 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 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 “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 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 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在从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独立的方法论、学术工具、理论方向及研究课题的系统化学科的转变,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成熟。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前贤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仅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戏剧戏曲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与辉煌未来。 车文明,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山阴县人,中共党员(1986)。1978年高中毕业后担任民办教师。1979年入山西省朔县师范学校学习,1981年毕业后回原籍任初中教师。1984年考入山西师大中文系,1988年毕业留校,在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93-1996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齐森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研究科研修。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333省级人才,“三晋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兼职: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曹飞,男,1963年出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包括:《艺术美学》、《文艺理论》、《戏曲文物考察技术》、《摄影与摄像》。主要从事山西戏曲文化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项目、中法国际交流课题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若干项,出版专著两种,合作出版著作四种,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民俗曲艺》(台湾)、《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王星荣,1954年生,山西省大宁县太古乡太古村人。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任中学民办教师,1978年3月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至临汾蒲剧院从事《蒲剧艺术》杂志编辑工作,曾任副主编、主编,1997年5月获副编审技术职务。1998年10月调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任副教授, 2006年为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教授技术职务,2011年为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独著专著2部,参与撰写出版专著6部,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戏剧报》(即《中国戏剧》)、《戏剧电影报》、《戏友》、《蒲剧艺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戏剧评论等30余篇。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阳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戏曲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戏曲》 副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鸣凤记评注》;主编有《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参加编著有《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全元曲》校注、《全元曲》点校、《中国曲学大辞典》等。在《文艺研究》、《文物》、《民俗曲艺》(台湾)、《戏曲研究》、《文献》、《中华戏曲》、《民族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王福才,1950生,山西省浑源县人。1978年于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华戏曲》编委,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六十种曲评注》之一种《绣襦记评注》(第一作者)、《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第二作者),在《文物》、《中华戏曲》、《戏曲研究》《民俗曲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王志峰,女,1994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学位,1998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毕业后,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负责中国戏曲学会会刊《中华戏曲》的编辑和出版工作,200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为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戏曲》编辑部副主任。范春义,山东省安丘市人。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安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跟从徐振贵先生学习戏曲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习,跟从程章灿先生学习古典文献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获得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荣誉称号。现为古典文献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黄竹三,1938年生,广东省开平市人。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考取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戏曲,1965年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山西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任讲师,1986年于山西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兼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华戏曲》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顾问、《中华戏曲》编委会顾问。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二等奖。窦楷,男,教授,编审。汉族,1928年2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师,教研组组长。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编辑,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顾问,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戏曲》副主编。现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师大老年科协常务理事,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平定县张三谟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冯俊杰,1943年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戏曲》主编。著有《郑光祖集》校注、《琵琶记评注》、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与黄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庙与赛社演剧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专著《戏剧与考古》、《平遥纱阁戏人》、《山西神庙剧场考》等。近年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中国文化报》、台湾《民俗曲艺》和韩国《中国戏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山西省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宪梓三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师奖。 杨太康,1936年生,山西平陆人。196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并留系任教。1972年,系撤销,调山西师大教务处,曾任师资科科长。1980年,开始考察、研究戏曲文物并筹建戏曲文物研究组,1984年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长至1989年。1987年10至11月,曾至美国田纳西州奥斯丁·彼依大学和麻萨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学院搞中国戏曲文化展一月并作八场讲座,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在《山西师院学报》《蒲剧艺术》《曲苑》《民俗曲艺》(台湾)等刊物发评论、论文多篇 ,并著有《三晋戏曲文物考》 一书。

《中国戏剧》(月刊)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吴霜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吴霜,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现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文名: 吴霜国籍: 中国民族: 汉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毕业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品: 《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等性别: 女目录简介主要经历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吴霜,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社会职务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演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学历1977 - 1981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 1981 - 1985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歌剧专业)学士、硕士获奖情况 吴霜1980 全国声乐比赛季军1985美国加州声乐大赛冠军1996 创作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获“北京国际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1999 策划并撰稿电视专题片《新凤霞》,获“中国电视星光奖最佳记录片奖”2002 散文“足球之缘”一文获“北京青年报”一等奖2003 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2010 散文“国庆观礼记”入选“2009中国最佳散文”一书创作出版情况(1996—2011)话剧本《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刊于“中国戏剧”杂志1996年第三期北京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1999)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看人》(200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在说》(2004)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南姐北妹》(2011)散文《我的舞台》选入年全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演出活动1987-1993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演唱会;1990年作为大陆声乐界首例大陆杰出人士赴台北市举办个人演唱会;1992年与著名指挥家严良昆先生赴香港同台作为音乐会领唱、独唱参加香港音乐季演出;2008 受香港“北京海联会”邀请参加庆祝奥运演出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唱会并参加歌剧演出话剧剧本(1996—2010)《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以上为吴霜喜剧光明三部曲)、《港岛风云》、《月牙》(以上剧作均已公演)、《古董摊》、《华丽车行》电影及电视剧本(1997—2009)电影《风雪夜归人》、《甘泉》(于2004年拍峻)、《烟村三月》(戏曲电影2005年拍峻)12集电视剧《开心胡同》(2000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幽默电视短集《三人行》百集系列 (已完成首期四十集)二十集喜剧电视剧《明年见》24集电视剧《新凤霞传奇》喜歌剧《半月岛》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老张的哲学》(根据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改编)编辑本段主要经历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克。“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最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最先抢过来。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她坚信,只要你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少挨吵,他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麻花藤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克”《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我想,在人的生命中,成绩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做人却必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吴霜说。(中国书报刊博览)扩展阅读:1

中国戏曲学会杂志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也曾用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堂弄,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临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梦回》《〈孤岛〉内外》《何为散文选》《何为散文选粹》《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上世纪60年代曾来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何为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高谦》等在读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时隔20多年之后的1976年,该文仍魅力不减,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止写作11年来的第一篇散文《临江楼记》,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被译成英文和发文介绍到国外,同时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向无名英雄问好》《春夜的沉思和回忆》等十余篇散文。1979年选编出版了散文集《临床集》。他已结集出版了《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15部散文集。[编辑本段]二、重庆大学教授,博导 教授,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博士。 1957年8月生,男,博士(联邦德国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委,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入选教育部“中华学子”丛书,教育部海外发行“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人物。从1985年即从事电磁场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自1991年至1997年在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构造出包含骨骼肌任意纤维方向的三维人体胸腔模型,成功地在该模型下进行了心外膜电位重构,并以联邦德国博士授予等级的最高分“优”获得工学博士(Dr.-Ing.)。在德国期间还被破格吸收加入联邦德国科学部项目:空中客车A340的电磁兼容模拟计划。回国后的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在医学成像、新型心电图、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防护,以及医疗仪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该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国家、部省级和横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外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

父亲宁伯龙是满族一个大家族的长房长子,是当时颇有名气专工蝇头小楷的书法家,为人正直不阿。母亲出身于皇室显赫大族,雍荣高贵,大家风范,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在他们的第一个女儿降生后,宁伯龙便带着妻女搬出了宁氏家族居住的北京西堂子胡同,表示了对那个封建家族的叛逆。父母的性格大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子,这在宁宗一儿时就有所表现。父亲要求儿子每日习字一篇,而父亲每天圈阅评点的作业都是宁宗一母亲代劳的。这种反传统的叛逆实际上还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学术研究。西方哲人、诗人关于“性格就是命运”的名言,令宁宗一千百倍地欣赏。1950年,宁宗一在北京高中毕业后,先入哈尔滨外专学习俄文,后转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思维活跃,谈吐率真幽默的?学生会主席,理想的职业当然是新闻记者。然而,由于成绩优异,宁宗一54年毕业后被留校,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教。无可奈何地哭过之后,便开始了他47年的教书生涯。尽管不情愿,却教得有声有色。讲台的神奇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抛却杂念,平添一种神圣感。那时,宁宗一只要站在讲台上,无论是国家特殊历史时期的身遭劫难,还是儿子的不幸夭折,国事家事的种种磨难都置之于脑后。87年,宁先生调东力艺术系任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学生经商的做到大老板,时常提出要资助他们清贫的教授(教授往往心领好意。);从政的则官至国家部级官员;做学问的也都桃李盈门,他的研究生都带了研究生,还时常请他这位“师爷”讲课。宁先生是一位以真诚面对生活,执著于感情的人。他具有浪漫色彩的三次婚姻的经历,使他深深咀嚼过人生的况味,同时也频频招致各种长短流长,宁先生都能坦然面对。他是他的家族里第一个和外族人结婚的,他的第一位妻子是回族。那时他是年轻的助教,她是学生,诗般的浪漫过去之后,他们发现了他们婚姻的不和谐。这段婚姻断断续续维持到80年代初彼此分手。1983年,宁先生在全国已有了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敞开胸怀接纳了一位崇拜他、爱戴他,却小他20多岁的他的小朋友做他的妻子。她对他的爱,带给他的青春生气使他对她始终充满着异样的情感,以致后来由于她身在海外,与宁先生了结了姻缘之后,宁先生还很长时间地保留着这份情感。这段刻骨铭心的婚姻是他们各自吞进了300片安眠药。以四天的地狱之行换来的。这段婚姻,在校园引起过轩然大波,甚至在很长时间以后还泛着涟漪,关于宁先生婚恋的故事还在演绎着。宁先生当时被免掉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学术职务,也影响到正教授的审批。当商品潮汹涌而来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宁先生已61岁。一个即将退休的教授可以说一贫如洗。一个22岁的姑娘对这一切自然看得再清楚不过,却在这时向他走来。以她的善良,质朴和纯真,以她坦荡的胸旌,以她面对世人的落落大方征服了教授,也征服了世人。他们这一次跨越年龄障碍的结合被实实在在地认可了。有人说,没有为生活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论人生。宁先生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有幸体验了更加丰富的人生,使他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加丰厚的感悟,他把自己对人生况味的感悟引入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和独特的学术创见。得益于华粹深、许政扬先生及当年南大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专家李何林先生学术上的关怀和指导,被笑谈为南开“四大才子”之—的宁宗一在众多青年学子中较早显露才华,脱颖而出。54年毕业不久,分别在《天津日报》,《南开大学学报》和《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数篇论文已显示出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他将学术触角伸向中国戏曲领域是始于60年代担任中国文学史(宋元部分)教学的时候。这一时期,他撰写的多篇研究中国戏曲规律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过一定影响。历经了中国那场政治劫难之后,70年代后期,宁宗一在学术研究上也趋向成熟,且著述甚丰。出版于1979年的《中国小说史简编》是他与另一学者受命主编的,被学术界称作“文革”后,在小说史研究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积极成果”。80中代到90年代初,宽松的政治环境带来良好的学术空间。宁先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想越加积极活跃。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论文,有多篇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评<中国戏曲通史>》获85年文艺评论类“鲁迅文艺奖”。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论文都收入了他的研究专著?《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宁先生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小说戏曲“双管齐下”,提出二者“互相参定、相互作用,同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他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予以关注和探究。87年发表于《戏曲艺术》杂志的《另一种精神世界的透视——为关汉卿<谢天香>杂剧一辩》,得到著名元曲研究大师,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的称赞。88年《戏剧报》发表的《<长生殿>的悲剧意识》,很快得到反响,上海昆剧院著名编剧唐葆祥先生写信认为,文中提出的“人生的永恒遗憾”是开启从《长恨歌》到《长生殿》主题的一把钥匙。1989年,宁先生在《文学遗产》杂志主办的古代小说研究40年反思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古代小说研究的反思和取向》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被《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他提出了一个小说、戏曲研究的新视角:对人生况味的感悟。宁先生是一位当代意识极强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主张也实践着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上,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悟性和思辩力去反观文学历史现象,去研究古典文学。他在《关于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编写的若干断想》的论文中阐释了他的基本文学史观,提出以当代意识,重建阅读空间,重构中国文学史。名著重读,文学史重构。这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惊世之论的提出,是基于宁先生长期的学术研究中,洞见到“阅读空间的狭小和残破,早已使文学史研究者有窒息之感”,学术研究面临着理论的贫困,而理论的贫困又源于哲学意识的贫困。因而他极力倡导更新概念,即以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去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文学现象,并主张向作家深邃的心灵世界掘进,以“心灵史”来建构整个文学吏的新体系。他发表于1988年的《戏曲史·心史·社会史》论文,就对文艺史的分期依赖于社会史的成规,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他认为,戏曲史、小说史,究其实质都是一部心史。宁先生倡导的“心史”说拓宽了文艺研究的视野,获得学术界的认?同。面对长期以来大一统的文学理论和古典文学研究体系,宁先生能独辟蹊径,提出一套颇具创见性的学术思想,除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有那令人钦敬的学术胆识和气魄。千古奇书《金瓶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之讳莫如深。文学史上第一个从美学角度研究这部有争议书的学者是宁宗一先生。宁先生较早介入其间,对这部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系统的研究。为此,宁先生背了不少骂名。有人说《金瓶梅》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研究它的人当然也是不道德的。有人甚至将宁先生对《金瓶梅》的学术研究与他的私生活联系起来,仔细寻找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宁先生对这无聊的传言置之不理。他的研究几乎涉及金学研究的众多侧面,前前后后写出数篇论文,阐释他的总体构想:为《金瓶梅》一辩。宁先生有名的得意之作是1990年出版的专著《说不尽的<金瓶梅>》。这部专著一经出版,数家杂志纷纷转载。一些学者撰文予以首肯,认为“一本书牵动了一部小说史”,盛赞此书是“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持论谨严,含蕴深沉之作。”宁先生在告别讲坛之前,于95年出版了90多万字的《宁宗一小说戏剧自选集》,他的同事和门生在为这部自选集进行评论时,对宁先生的学术活动作了深沉的评说:宁先生的学术实际上是他对人生品评的延长。他之所以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见别人所未见,以灵性激活历史,他不平静的生活和不公平的命运为他的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有数百万字学术论著的宁先生可谓高产的学者,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提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不能不提及的作品,如领衔完成的《元杂剧研究概论》、《明代杂剧研究概论》、与他人合作编注的《错斩崔宁》、合作选编了台港学人的《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华粹深剧作选》。还主编了《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主编了约一百万字的国内第一部《中国小说?学通论》,被列为国家’85重点图书。他还承担了很多国家文化研究项目。宁先生现在还是天津市文学学会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剧协天津分会顾问,以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宁先生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观照的视角的反传统,其带有的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常常被讥讽为“接受新潮”,被贬为过眼烟云。对此宁先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喜欢新的东西,对国学中的考证只认为是治学之手段,而非目的。他认为学者应与时代同步,学术研究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关联,滞后不是真正的学术。宁先生自命使命感比谁都强,为自己能站在学术的前沿,与时代同步而高兴,毫无悔意。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是文化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我国戏剧文学界最具权威的从事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学员遍及全国各级剧团、电台、电视台、研究所(院)剧目室、创作中心、影视剧制作机构等相关单位以及全国戏剧文学界的研究者、创作者、评论者。多年来,通过本会专业机构剧本中心和电视剧部,成功地向诸多影视制作单位、演艺团体推荐了大量优秀剧本、剧作家和演艺人才等,受到学术界和演艺界广大同仁的高度瞩目。学会下属实体有: 世界竟翔(北京)信息研究院 中华金孔雀出版集团 《中国剧本》杂志社 《世界名流》杂志社 北京金孔雀民族文化发展公司 北京金孔雀艺术团这么说,楼上的清楚吧?也知道《中国剧本》是一本怎样的杂志了吧

学会下属实体有: 世界竟翔(北京)信息研究院 中华金孔雀出版集团 《中国剧本》杂志社 《世界名流》杂志社 北京金孔雀民族文化发展公司 北京金孔雀艺术团

神州学人每期杂志发行时间

辛克贵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力学工作者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者,70年代末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硕士阶段师从我国力学大师龙驭球先生(资深院士),共同开创了“广义协调元”理论体系,为有限元理论的完善做出了独到贡献。作为龙驭球院士的得意弟子,辛克贵教授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好学生”、“好朋友”和“好领导”,作为科研工作的“多面手”,龙驭球院士称赞辛克贵教授“不但教学科研做得好,行政工作也很出色”。2012年8月30日,辛克贵教授因病去世,对于清华大学,对于结构业界,都是莫大的损失。 1.北京市教学名师2.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奖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清华大学学术论文奖5.首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6.北京市学术成果奖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甲类),1992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甲类),19959.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10.教育部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11.清华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200312.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13.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曾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清华大学学术论文奖、首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甲类)、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等众多奖项。 辛克贵教授在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中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有:1.自复位桥墩理论2.高速铁路混凝土桥墩抗震理论与方法3.大型复杂桥梁体系的施工控制关键技术4.高层建筑与桥梁工程中薄壁结构的研究与应用5.大跨度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分析6.膜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7.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的数值分析及应用;8.广义协调元与分布粘聚元等新型有限元方法9.施工方法与施工控制及工程实践10.景观桥梁设计、理论与实践11.土木工程所属的结构工程与工程力学 1.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常务理事2.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3.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4.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杂志编委会:委员5.中国金属结构学会模板与脚手架委员会专家组:委员6.中国模板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7.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从教三十年,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为我国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有:1.结构力学(中文)I2.结构力学(中文)II3.计算机程序设计研究生课程:1.能量原理指导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为工程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涉及:自复位桥墩;高速铁路抗震(U1134110);复杂桥梁体系的关键技术;高性能钢分析理论与方法;现代力学分析方法;薄壁结构分析理论等。

电子期刊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1.免费提供全部期刊的目录,并提供部分全文这部分期刊通常是在网页上列出近几年各期论文的目录,有时也提供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供全文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全年某些卷期中的所有文章全文,但其他卷期则不提供全文;另一种则是提供全年某些卷期中的部分全文,该卷中的其他文章则不提供全文。如《龙源期刊网》中的电子期刊只免费提供期刊最近几期的全文,其他期刊中的每篇文章只提供部分章节;若想阅读全文,就要注册交费,购买阅读卡。2.免费提供全文现在很多网站提供这项服务,网上读者可直接浏览或下载其全文。这些内容有的是一些出版社提供的,如《发展》电子期刊免费提供往期期刊的下载阅读;也有一些是专业网站自己整理制作的免费期176刊,如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站上可以免费获得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以及其他学科的刊物,全文大部分可免费获得。3.只免费提供文摘、目录这类电子期刊一般由一些学术组织出版,技术含量高,整理有序,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对网上的大多数读者只提供目录、文摘,而浏览全文则需是该学会的成员或该期刊的订阅者,一般都需要用户号和密码等。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等大型的综合数据库,一般只为读者免费提供目录与摘要,而要想获得全文则需要交费。4.只提供给本校教师和学生阅读这类期刊一般都是各院校图书馆提供的,有该馆自己收集整理的,也有该馆购买的大型数据库,这些只向该校的教师、学生开放,浏览其中的期刊需要输入学号或其他登记号。

是的。根据查询杂志之家得知北大核心期刊《神州学人杂志》创刊于1987年,北京地区出版,国内刊号11-1284/C,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 索引序列
  • 中华戏曲杂志发行时间
  • 中华戏曲杂志级别
  • 中华戏曲杂志官网
  • 中国戏曲学会杂志
  • 神州学人每期杂志发行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