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我们最好提前列好论文提纲,汉语言论文提纲如何写,以下的汉语言论文提纲范文,具体请往下阅读:
汉语言论文提纲范文【1】
摘要:本文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历史的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和史料整理分初创、探索、深化发展三个阶段进行深入描写。现状研究,通过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三种手段进行。
笔者结合自制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提纲,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对6名教学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和教学法应用情况的珍贵资料。
运用针对中级阶段精读课的《相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观察表》和《学生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笔者对抽样的5个班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访问。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偏传统,改革创新少;二是偏封闭,交流沟通少;三是偏经验,设计安排少。结合这一结果,笔者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法提出了个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 对外汉语教学法 历史 现状 建议
摘要3-4
Abstract4-7
绪论7-10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7-8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9-10
(一) 研究方法9
(二) 研究思路9
(三) 主要内容9-10
第一章 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认识10-22
第一节 教学法的定义和地位10-11
一、 定义10
二、 地位10-11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11-18
一、 传统派12-14
二、 改革派14-17
三、 其他教学法17-18
第三节 国内外二语教学法研究综述18-22
一、 国外二语教学法研究18-19
二、 国内二语教学法研究19-22
第二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设计22-25
第一节 研究方法22-23
一、 访谈22
二、 课堂观察22-23
三、 调查问卷23
第二节 研究过程23-25
一、 前期准备阶段23-24
二、 中期撰写阶段24
三、 后期撰写及修改阶段24-25
第三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结果分析25-54
第一节 访谈结果分析25-30
一、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的访谈25-28
二、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28-30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30-33
一、 对教师所用教学法的课堂观察30-32
二、 对学生互动情况的课堂观察32-33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3-49
一、 被试的基本情况分析33-34
二、 基本题目分析34-38
三、 独立样本 T 检定与分析38-49
第四节 小结49-54
一、 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应用教学法的特点49-52
二、 学生对教学法的反馈情况52-54
第四章 针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建议54-64
第一节 教师对教学法的改进54-59
一、 理论研究要更扎实54-57
二、 实际应用要更灵活57-58
三、 交流创新要多进行58-59
第二节 教研小组对教学法的改进59-60
第三节 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法的改进60-64
一、 加强校际校内的专业交流与合作61-62
二、 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利用62-63
三、 加强教学分班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考察63-64
第五章 结论64-66
第一节 结论64-65
一、 教师偏向应用固定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法64
二、 教师对于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少、交流学习少64
三、 学校层面应对对外汉语教学给予更多关注64-65
四、 学生的反馈很重要65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65-66
注释66
参考文献66-69
附录69-78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8-79
致谢79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模板【2】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7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9-11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11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11-15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15-17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17-22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17-19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19-22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22-36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23-30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24-27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27-28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28-30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0-33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30-32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32-33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33-36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34-35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35-36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36-48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37-41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38-39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39-41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41-45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41-43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43-45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45-48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45-46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46-48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48-58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49-52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49-51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51-52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52-58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53-54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4
致谢 64-65
艺术设计硕士论文提纲范文【3】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言 7-12
(一) 研究现状 7-8
(二)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8-10
(三) 研究内容 10-12
一、 回溯法 12-21
(一) 回溯法概念 12
(二) 案例分析 12-14
(三) 回溯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14-18
1、 不完全交待 14-16
2、 不连续交待 16-18
(四) 回溯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18-21
二、 插入法 21-28
(一) 插入法概念 21
(二) 案例分析 21-24
(三) 插入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24-26
1、 情节的非连续性 24-25
2、 舞台时空交替性 25-26
(四) 插入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26-28
三、 戏中戏法 28-35
(一) 戏中戏法概念 28
(二) 案例分析 28-31
(三) 戏中戏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31-33
1、 整体性插入 31-32
2、 借喻式表达 32-33
(四) 戏中戏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33-35
四、 后设法 35-43
(一) 后设法概念 35-36
(二) 案例分析 36-37
(三) 后设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37-41
1、 同时性 37-39
2、 后台前置 39-41
(四) 后设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41-43
五、 互文法 43-51
(一) 互文法概念 43
(二) 案例分析 43-45
(三) 互文法交待前史的基本特征 45-49
1、 重复性 45-47
2、 矛盾性 47-49
(四) 互文法交待前史的意义 49-51
结语 51-52
参考文献 52-55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5-56
致谢 56-57
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汉字的文化学价值
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 价值认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语言崇拜
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英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载体,就是因此幸运地被中国视为现代文明的价值符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扭曲了中国至少四代人的学术风气。造成这种奇特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现代学人虚无自卑崇洋媚外。人们羡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献都采用英文写就,却漠视人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采用汉字记录。身处人类多元文化交汇的激流中,误以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惊咤科技大国险行在“财政悬崖”,忽略自己同样正濒临文化深渊。一个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语言势必会很快融汇到其他民族语言中,或者准确地说是随之失去交际作用而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曾经灿烂辉煌的瑰丽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国自轻自贱的狂欢盛宴中。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范围有限的地域性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对于这种文化融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人为干预。曾经有社会组织对那些范围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语言进行毫无意义的抢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那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在日益频繁的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借助汉字六书理论并以系统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构建传统汉字的现代言说体系。
回顾人类历史反观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文化是可供全社会共同品鉴欣赏分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社会特定阶层自娱自乐的特供奢侈品。曾经辉煌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其消失的症结正是失之繁难。更早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亚述文化则是疏于简陋。中华文化凭着深厚博大的文化蕴藉,巧妙地回避了上述两种文化的致命弱点,在后现代技术实力的狂涛巨浪冲击下不见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汉字的人口迄今已超过全人类五分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不能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我们耗费百年时光,拼命追寻一种无根无柢的浮萍文化。近年来更有浅薄晦涩莫名其妙的“脑残体、火星文、凡客体、元芳体、甄嬛体”居然得以风行。人们盲目吹捧追随“方鸿渐”而肆意贬低践踏“孔乙己”,飘忽不定诘屈聱牙的欧化语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许外文单词就声称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某些意识不仅具备踏亵古老文化的愿望和力量,还富含摧毁灿烂文明的潜能与危机。
汉字源远流长数量浩繁,语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浓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围中,华夏先民出类拔萃的造字专家仓颉,发明文字的初衷并非出于社会交流之需,更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商代敬神,对神鬼顶礼膜拜,周朝崇礼,对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达某些诉求,语言内容多与祭祀祈祷等原始宗教有关。对文字讲求神奇玄妙,就连使用文字的场合也笼罩在庄重诡秘的宗教氤氲当中。从远古童谣的敬惜字纸,到至今尤甚的许愿诅咒宣誓,都足以让人闻到到这种古老文化遗风,感受到弥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语言崇拜情结。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汉世重人,关注人生价值。秦汉对文字转而追求实用平适,汉字转而用于记录事件而不仅仅“记录语言”表达观念。不过直到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虔诚相信,神灵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为了让自身的灵魂皈依时不至于在奈何桥畔被牛头马面打入油锅炼狱,人们尽量自觉检点约束言行以保终生清白,宁肯忍欲弃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愿自守箪食瓢饮不惜清贫一生。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数千年封建帝国绵延不绝的文化淫威,在读书人心中的文化阴影根深蒂固。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律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成了几千年来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剂。
封建君主政权的残忍严酷,造就了中国文化隐曲晦涩的特定风格。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来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人们将实质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为形式各异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结中的“英雄”范式呈现出各别不同,社会各阶层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圣贤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侠客崇拜等各自的话语形式。这种集体无意识被蕴涵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叙述模式当中,使汉字文化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文化—文字特征,自然却又隐晦地在汉字构形造字中折射出来。文化—文字特征充斥于封建历史当中,在遭遇一些惊咤文人的过度夸张之后,中国文字学成了一座科学孤岛。置身其间的鲁滨逊们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探宝,身边的文化遗产被人们不当地看作是过时的古代货币而不是足以立身问世的宝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宝藏为己任的寻宝客们,则抓住所得一鳞半爪进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结果是将汉字从古代文化锦囊中抽取出来,割裂成了看似独立却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韵、训诂三种不同学科。意蕴深厚的古老文字体系被玩习成了可以随意拆拼组合的智力魔方。偶尔有人试图融合文字音韵训诂三者进行穿插观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过早夭折于质疑声中。汉字研究的历史长河就是这样,始终充满了以今绳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所呈现的只是社会族群中某个特定阶层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残存的数种少数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殊技能,流传于原土司首领或神婆巫师当中。彝文、苗文、水书莫不皆然。正是由于甲骨文字作为贵族文化而传播运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难以被劳动者后裔完全释读的遗憾境况。云南纳西族地区尚存一种世界极少的象形活文字——东巴文的余绪,被外国语言学家称为摩梭文。那是东巴教传写经文、巫术的书面语。称为摩梭文虽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时也使名称显得客观了些。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去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同样会感到力不从心。意欲采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本身就有些勉为其难。要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体悟汉字六书理论,将古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真实的汉字构形理论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无人识读并不是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生疏导致不解其意,而是我们对文字所记录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陌生所致。其实这类汉字的语言意义跟当初毫无二致,其语音今人读来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无几,以至其间的差异不会大于当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别。令人遗憾的是,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最终还是导致了难以消除的语言隔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学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写它们的当时,它们就不是人人共识相反是秘而不宣的。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今人对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秘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采用梵文阅读宗教经文,照本宣科读出来势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说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局限性。甲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专司卜筮的巫女觋师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爱好和天赋的人。自发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于记录祭祀活动而不是直接表达语言。只是因为祭祀活动本身也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甲骨文字才无可奈何地跟语言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字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主要是用于与神灵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来记录民众语言,它是一种显示着贵族的尊严感和宗教的神秘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语焉不详的方式去表达实现语言文字的神圣感。使用语言文字被当成一种“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费”,属于贵族官绅的专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资料中,迄今还未发现账簿书信之类应用性内容,足以说明它本身跟民众的普通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也与贵族们的口头语言脱节。内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无关,这就注定了甲骨文字在民众当中只有极低的认知度。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记录了贵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仪式中被巫师们故弄玄虚和贵族们借以自炫。由于不能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所以随着盘庚迁殷导致的经济萧条,甲骨文化也就紧随着殷商宫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拥有某种特殊文字,用于各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上书写,比如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书八体、欧洲的罗马花体、以及我国至今流传的桃符、民间的所谓吉祥字等等。那种文字色彩庄重神秘,书写也会不厌其烦。而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则必然要以简便快捷为原则。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字有规则但无风格,琥珀体、彩云体、幼圆体。简明使用的书体则因为无规则也才能写出风格,颜、柳、欧、苏、当代的舒体、姚体。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汉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作为殷人后裔的赵国从未发现过甲骨文字传人,倒可以当成甲骨文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业已“休眠”的无言佐证。当年的贵族余孽苟延残喘尚且无暇,焉能虑及民族文化这种千秋大事。这种令人心酸的事实造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历史文化大裂谷。我们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后来者,亟需构建一道文化津梁藉以达到古代文化的秘境,以文化方式实现对甲骨文字那种封闭式语言符号系统的确切阐释,从而真正实现跟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比如周人信梦,因而言梦之字颇多。由于字多同义现象就突出。如梦,寐觉也。既寐而有觉,当然就是做梦。寤,寐觉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涂说梦话。但是这两个字在文献中多年来被曲解误读,引发了不少笔墨官司。小篆并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小篆与甲骨文之间,本来就少有联系,更有众多区别。部分小篆与甲骨文写法相同但意义却毫无关联,后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个“招”字,构形理据跟小篆相去甚远,字意也根本毫无瓜葛,实际上是两个同义词而不是同一个文字。
为了使虔诚膜拜求得的神示、谶语或历经争讼确定下来的契约得以长期保存以便流传,先民们商定将这些内容郑重其事地刻记在易于久存的硬物上,他们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经验或谈判结果刻绘到崖壁上,绝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调,他们的刻写仅仅是严酷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艺术追求。先民还没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书写甚至刻划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画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须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过是锥形的石针、锋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发现刻石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绝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艰难且而且刻石作品还容易圮毁又不能随意携带,书写载体的珍贵难求加上镌刻敲击的易崩易损,使记录的内容和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现实迫使先民不得不放弃了漫漶难读的摩崖刻石,最终选择龟甲兽骨这些相对难以寻得的材料作为书写载体。当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龟甲兽骨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认为具有灵性。一如许慎《说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货贝而宝龟……”,龟为龟龙鳞凤四灵之首。于是刻写甲骨就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巫师故弄玄虚的宗教场合以及工匠艰难繁复的镌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语言的脱节。文白脱节使汉字产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现象,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悬河而竟然目不识丁的文盲。上古曾经流行货贝宝龟的世风民俗,却未及形成体制完善的汉字系统。至于其后究竟是龟甲牛骨帮汉字出了头,还是汉字使牛骨龟甲长了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要对汉字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终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 不妨合理推测,先民早期的“笔”不过是信手拈来临时凑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细不一的棍子蘸点靛蓝朱砂等颜料,一次至多只能写下一个字。而一旦使用这支笔连续写下一篇文稿,人们看见的就是一篇所谓的“蝌蚪文”。将汉字刻成方块并非圣人的决定或智者的选择,而是诸多自然因素综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树皮上写画非常适宜却不便保存流传,为了将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告诉大家、警示或教导后人,古人选择了以刻写为主要记事方式。但刻写难以使笔画圆转丰润,他们需要书写更为便利,传递更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语言和思维载体。从春秋五伯到战国七雄,诸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时的语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种功利性碰撞,一如当年革命家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最终推翻帝修反,时下全民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也在于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取长补短。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背离社会基本常识不至于有违科学道德。汉字是一种“意符文字”,只要能够传情达意,字形书写往往并不特别重要,至于读音,更是各行其是无关宏旨。基于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同,社会各阶层可以根据自身的是非好恶去创制汉字。不同社会境遇的人对于相同社会事像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价值观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也会大相径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含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别,日常器用也能够显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汉字书写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各阶层最终差不多将汉字调制成了五味杂陈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离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决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古董。古老汉字显得驳杂陆离,其中的文化意蕴并未被今人确切理解和恰当接受,时常看到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西周金文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定型的汉字,已经具有社会普遍性特征,既能记事更注重表达感情、思想、观念。贵族在铜器上刻铸文字,不仅是记录一种事件,更是要表达和宣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后人明白遵从。就像后来我们追求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规定时人熟记,更欲令后代普识遍知。这种具有强烈表达意识和功能的符号系统,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意欲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利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言说方式”,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是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时常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尚存手中的数万甲骨,除了早年难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们并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岂能将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舰相埓。甲骨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衍生物,对它的语言学价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进行文化学考察却是方兴未艾。学术殿堂不应被改造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历史文化学或社会学价值亟待确认。
汉字构形理据研究发轫于春秋时期,仓颉是值得我们纪念和称道的圣人。战国时代为了利用六国文字,逐渐形成了汉字构形理论。完整的六书理论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后汉臻于完善。不理解古代辩证思维方法,难以接受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汉字六书理论。所以越往后世六书理论越令学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评周易蕴涵“封建迷信”,明天义批判中医言精义奥不够科学。其实汉字不像欧美文字主要是记录“音素”,蕴藉在汉字里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会文化元素。解读这种文化元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汉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来,不幸被误判为封建糟粕而备受贬斥。汉字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人“稍近益狎”,人们对流行了几千年的汉字产生了道是说非的勇气。未采用整体的系统方法去看待六书,在汉字研究中不谙古代思维艺术,就难免出现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产生类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态势。清末以来有人埋怨六书理论不能解释个别甲金文字,殊不知六书理论自始至终是跟甲骨文金文无涉的。凭借后起的六书去蠡测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评爷爷怎么长得不像孙子一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深情说道:“对人类语言文字见解独到的人,必将如日中天。”要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脱离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研究六书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寻隶楷之流,参互考察,比较研究,而且必须以篆书为据。只能以六书探求文字,却不可据文字批评六书。既要采用共时性方法进行断代观察,也要借助历时性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这是汉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 散文 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分析
一、研究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早年间人们口中的中文系。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教学历史,同时在时间的沉淀之下,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传统。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时,也就是我国的民国时期,近代 教育 刚刚萌芽,中文系应运而生,这也就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系承载着我国熠熠生辉的 传统 文化 ,蕴含着无数先人的人生菁华。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没有让一个个的热血青年放弃对中文的热爱。在不断的积累沉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也逐步固定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时就业率也相对较高。然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于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至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成为了众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家首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现代教育学理论来看,应用性是衡量一个学科教育模式是否先进,教学体制是否健全,教学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恰恰缺乏的就是专业的应用性。显而易见,这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决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就导致了近年来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大减少,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被调剂的,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俨然成为了奔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前线的工作者们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育学原来角度来看,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指的便是该学科所涉及到的在实践过程中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是否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来发挥所长,狭隘的来讲,就是能否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笔者将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展开分析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特征
1、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教学内容固定
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刚刚产生之初,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于1902年,随着学校的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随之出现,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为二十世纪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启功、郭预衡等先贤奠定了文学院稳重求实不务虚名、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的良好学风。
2、文学性人才多于实用性人才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世人的眼中,还是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然成为了诗人的摇篮,知识分子的海洋,但是这些名号称谓都不能称之为社会意义上的职业,其应用性也相对较低。不少高校因此开具了新闻学,翻译学,对外汉语等专业,来平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与文学性。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不少学生都选择读研,而读研之后又不知何去何从。汉语言的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贵族专业,是不愁吃穿,不担心就业的学生选读的专业。归根究底,便是课程设置方面文学内容连篇累牍,而实践性课程较少。
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是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短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学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三大王牌专业之一。但其实践性课程较少却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育学,创意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数不多的实践性课程,却是选修课程,并不能覆盖到全部学生。有的学生更偏重文学性,就会避开实践性的选修课,一定程度上讲,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大于理论课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实践性课程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范围内,必须选定相应数量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三、为什么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1、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综合性人才是当今社区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国高校需要重点培育的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既具有文学性,又具备应用性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年间,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培养,而在我国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我国预备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1、推进学科教育体制建设
教育体制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要想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样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015年左右,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大改革。将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学史的教学,进行了压缩,设置了精读名著的单独课程,最大程度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并设立了导师制,学生参与到导师的教学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 经验 。由此可见,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就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2、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性,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数众多,不少汉语言文学课堂充斥着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状况。老师讲课是老师的事,学生听课是学生的事,教与学剥离开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早就应该被高校淘汰。理科专业实用性强的一个原因,便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研究。那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也需要教学相长,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研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支持教学,是必经之路。
3、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技能便是语言运用能力,然而语言运用能力不仅仅包括写作,还包括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高校不能够仅仅凭借写作能力来判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对各个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挥发所长,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过硬的综合能力。
4、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势必要推陈出新。只有学校倡导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的观念,营造出思维活跃,百花齐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围,才能够让教师们解放思想,让学生们自由翱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社会人文领域相关的全部工作,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而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及相应人文知识的人才,集应用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够基于精神层面来对世界和社会予以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目前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基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多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措施
合理设置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起灵活多样、厚基础、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三结合。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育科研和语言教学的能力,可开设 演讲与口才 、现代职业礼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研究 方法 、 语文教材 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课件制作、教师发展研究等多门课程。
(2)提升课程提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理论,可开设外国文学专题、杂文创作艺术论、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唐诗宋词、音韵学、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修辞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文献学、影视艺术欣赏、汉语语法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逻辑学等多门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的工作能力,可开设办公室礼仪、档案管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写作、 人力资源管理 、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秘书学、 广告 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编辑与采访等多门课程。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务必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社会、市场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特色,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全面联系与深度合作,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广建基地,深挖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和就业 渠道 ,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应用性,各高校应该应该要多与企业、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学生容纳能力强、专业对口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避免为实习而实习,强调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一方面加大与实习单位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受就业氛围,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就应该被灌输 职业规划 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并且要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四年规划;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则应该对他们进行详实的就业形势分析,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为就业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做好准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则应该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去向进行选择,是选择独立创业,还是选择去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是选择报 考公务员 ,亦或者去学校当老师教书育人,或者深造读研。针对学生的不同职业选择来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4. 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5.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盘点对外汉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灵活选用随机渗透法、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与策略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文明教学中的位置不容小觑,各类对外汉语教材均有选取动物相关成语,该类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所寄予的特殊情感与文明外延。基于对外汉语教材选词概略和语义角度剖析了对外汉语文明教学中该类词语的教学准绳,提出有关战略。
[关键词] 成语;动物;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局部,含有动物相关语素的成语在成语家族中占有一定比例,花果的千姿百态和草木的枯荣规律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情感与文明外延。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兼具言语教学和文明教学的双重性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位置不容小觑。本文着眼于近年来局部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的与动物相关的成语,对其选词概略、语义停止剖析,并讨论动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准绳与战略。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动物相关成语选词根本状况剖析
本文对《成功之路冲刺篇》《中级汉语阅读教程》《初级汉语阅读教程1》《博雅汉语初级翱翔篇》《初级汉语报刊阅读下》《汉语报刊阅读教程》《初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教程》、《开展汉语初级汉语》《开展汉语初级汉语写作》和《新编汉语报刊阅读教程初级本》的词汇表停止统计,失掉各教材收录的动物相关成语如下:
(1)百步穿杨,势不可当,指桑骂槐,披荆斩棘,南柯一梦,无米之炊,九牛一毛,稍纵即逝,青红皂白,如火如荼。
(2)国色天香,花团锦簇,根深蒂固,草长莺飞,生气勃勃,闭月羞花,细枝末节,花花绿绿,花好月圆,归根结底,拔苗滋长,蜻蜓点水,入木三分,鸟语花香,如虎添翼,古木参天,独树一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已成舟,岁寒三友,借花献佛,含苞待放,天女散花。依照实指动物和虚指动物停止分类,其中第一局部的成语,势不可当、南柯一梦和稍纵即逝等明白指出了大自然中实践存在的某种动物,如竹子、黄粱、昙花等详细动物,即实指。第二局部例如花团锦簇、草长莺飞、闭月羞花和古木参天等成语并没有明白指出是哪种动物,而是提到了一类动物,即虚指。实指动物成语中紧紧抓住特定动物的特点或属性来运用,而虚指动物成语中紧紧抓住类属动物的特点或属性来运用[1]129。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虚指动物成语所占比例绝对实指动物成语比例较高,标明对外汉语教材在文明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局部,更倾向于从类属动物共同特点及属性动手。同时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中收录的成语中的动物,多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关,如米、粟、粱属于主食,其中三分之一的成语触及到花,阐明这些对外汉语教材在选词上倾向于贴近生活,易于教员在教学进程中展现实物的成语。
二、动物相关成语的语义特点剖析
从语义范围对本文所触及的动物相关成语停止剖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动手。
(一)字面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字面意义,字面意义是成语的根底,其引申义、比喻义都凭这个根底孳衍而发生[2]114。如:古木参天指的是陈旧的树木枝繁叶茂,高入云天。该类成语的意义反映在字面上,粗浅易懂。数量绝对较少。
(二)不同来源发生的意义
1.只要充沛理解成语的来源,才干确切了解成语所包含的语义,才干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成语来源普遍,分类办法众多。其中有来自书面零碎的,包括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情、名词摘引;还有来自口语零碎的,如官方俗语。以及借用外语而来的[3]132。本文触及的动物相关成语的来源次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故事,如:(1)南柯一梦,指的是卢生整日为得不得荣华贫贱而苦恼,一次在邯郸旅店住宿。睡后做了一场享尽终身荣华贫贱的好梦。醒来的时分发现连店主人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的故事。比喻梦想的幻灭。(2)拔苗滋长,指的是一位现代宋人为了使本人田地里的禾苗疾速生长,将禾苗向上拔,后果禾苗反而疾速繁茂了。阐明事物的开展有起本身的规律,不能将客观愿望强加之。该类成语是寓言故事的稀释。寓言具有鲜明的挖苦性和教育性,经过比喻性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该类成语的特点在于功用上具有积极的寓意,给人以启示。
2.历史故事,如:(1)百步穿杨来源于春秋时楚国养由基擅长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百步穿杨描述箭法或枪法十分拙劣,并引申为身手十分高强。(2)闭月羞花中闭月指的是三国貂蝉拜月时,浮云将明月遮住,正好被王允瞧见。王允逢人就说,貂蝉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躲在云彩前面。羞花是指唐代杨玉环赏花时,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刻膨胀,绿叶卷起低下。宫娥四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原与沉鱼落雁相连,描述我国现代四大美人的容貌倾国倾城,宛若天仙。现指男子的容貌美丽。该类成语经过冗长的文字将事情停止稀释,多具有现实依据。绝对于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而言,该类成语并不侧重于挖苦和教育的`意义,而是描绘性、描述性更强,因此引申义较少。
3.诗文语句,如:(1)蜻蜓点水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诗,昔日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自得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描述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察看一下。(2)草长莺飞出自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后来多用草长莺飞描述春天的美妙的风光。该类成语是从诗文语句中提炼出的精髓,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在写作中运用可以提升文采,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4.借用而来的成语,如:(1)稍纵即逝比喻美妙的事物或现象呈现了一下,很快就消逝。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2)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部落。后多描述倾泻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该类成语所包括的语素多于佛、佛经相关,通常是佛教用语,但运用办法和习气是中国式的,所以原本的意思、字面意思以及如今常用的意思之间多有差距,了解和运用绝对较难。
(三)依据民族心思文明附加而发生的意义
言语是一个社汇集体的文明和心思的写照,汉民族看待不同的动物有特定的思想方式和表达习气。经过对动物形状特征和生长习性停止联想和想象,将特殊的文明信息和审美心思搭载在动物相关成语之上。动物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关,动物的千姿百态和枯荣规律极具特点,这些特征给人们以启示,从而发明出包括与动物相关的语素的成语。动物的形体特征给人以启示,比方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体极小,所以人们发明了九牛一毛,含义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十分微小,微乎其微。势不可当古木参天等成语也属于这一类。动物的生长规律给人以启示。比方昙花开花十分美丽,但开花后马上繁茂,从花边开端展开到繁茂整个进程仅四个小时。所以人们用稍纵即逝来比喻美妙事物不耐久。岁寒三友草长莺飞等成语也属于这一类。在字面意义的根底上,经过民族文明心思的渲染,赋予了成语愈加丰厚的含义。文明附加意义之所以能充任言语价值的调控机制,其缘由在于文明附加义是具有民族性的,是一个民族运用言语时必定要加以运用和表现的[4]60。
三、动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准绳与战略
依据动物相关成语的语义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进程中可以遵照以下教学准绳:
(一)动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准绳
1.典型语素准绳动物相关成语有固定的构造方式和固定的说法,但少数动物相关成语的含义不单是字面的意思,其引申义、比喻义丰厚,并且在不同语境中能够出现不同的意思,充任不同的句子成分。言语教学的目的是培育留先生运用所学言语停止交际的才能,所以教员在讲授进程中应该选取常用的、典型的动物语素和搭配停止举例,设计语境,重复练习,加深留先生的了解。
2.文明比照准绳动物相关成语具有民族性,其中包括的动物承载了汉民族共同的民族文明心思和审美意趣。所以不同文明背景、社会背景的留先生在学习时能够由于母语国度没有该动物、母语文明中对该动物的认知与汉语文明中对该动物的认知不同而形成的文明负迁移。所以教员在解说进程中该当注重文明外延方面的解说,经过文明比照,引导先生分辨这种动物在不同国度文明中代表的含义。在解说时尽能够剖析、表现出该类成语的民族特征。引导留先生分辨出母语文明和中国文明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记忆。
3.归结发散准绳教员该当引导留先生适时对所学过的成语停止归结。例如,可以经过树状图停止归结,以根底动物语素作为树根,每当学习新的与之相关的成语就添加一根树枝。这样利于留先生及时温习,温故知新。引导留先生经过归结成语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停止造句和近义词同义词交换练习,从而到达触类旁通,融会贯穿的效果。
4.温故知新准绳关于留先生学习进程中较难了解的以及运用进程中常出错的动物相关成语,该当停止记载,剖析留先生学习时的难点以及常出错的缘由,有针对性的停止再次解说和练习,停止稳固。例如蜻蜓点水常被留先生误以为是行走的马在看花,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并且这个成语后来的意思与如今常意图思相差较大。教员在解说进程中该当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走是古代汉语中跑的意思,蜻蜓点水,就是骑着奔跑的马看路边的花,由于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所以骑马的人不能看清楚每一朵花,只是粗略看一眼。所以这个成语如今的意思是粗略的察看一下。
(二)动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战略
动物相关成语教学并不是一门独自的课程,普通在教学进程中会触及到,从而停止进一步的解释。少数动物相关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所以留先生在运用时比拟拘束,这就需求教员在教学进程中依据该类成语的语义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战略,即直观展现、故事影像、引入原文以及文明导入。调动留先生学习该类成语的积极性。
1.直观展现。针对常用字面意义的动物相关成语,解说时可以应用实物或图片这一类直观的办法停止教学。对外汉语教材中触及的成语中包括的动物通常是生活中罕见的动物。在解说进程中,教员可以在课堂上向留先生展现相关动物的实物,或许率领留先生深化大自然和相关动物停止近间隔接触。让留先生对动物的外形停止描绘甚至描画,有利于加深印象。关于不易展现实物的动物,也可以借助图片停止展现。例如在解说古木参天时,假如校园里有古树,可以间接率领留先生前往观赏。假如校园四周没有适宜的树木,可以在网上找到中国著名古树的材料展现给留先生,从树龄、形状等方面动手,出现出古木参天的画面。针对该类成语的练习,可以将留先生分组,停止你画我猜你说我猜等游戏。这一环节不只直观生动,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有助于留先生加深记忆。
2.故事影像。针对来源于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的成语,教员在解说局部故事性较强的动物相关成语时,也可以详细解说成语的来源和面前蕴涵的意义,甚至可以由此引出其他成语,停止连接的学习。例如在解说百步穿杨时,可以用战国时期秦国白起将军意图攻击魏国,魏国的谋士苏厉觐见周天子,请周天子派使者劝说白起保持防御。使者依照苏厉的吩咐给白起将军讲述了百步穿杨的故事,以及养由基在做到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之后,有位智者指点他,一旦力气用尽,只需有一件不中,就会毁掉百发百中的名声,所以一个真正擅长射箭的人,该当留意坚持名声。白起将军听了这个故事,为了保住战无不胜的好名声,中止了对魏国的防御。在这一段故事里,还可以引出百发百中、战无不胜、百战不殆和适可而止等一系列成语,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国人崇尚中庸,适可而止的肉体。这一类成语通常还有丰厚的影像材料,例如电影、纪录片、动画和歌曲。教员可以将传统教学办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正式教学之前向先生展现相关电影、纪录片或动画,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义务让留先生学习相关歌曲。针对这一类成语的练习,可以举行讲历史故事竞赛、编寓言故事竞赛,以及成语扮演竞赛。寓教于乐,让留先生在预备竞赛和停止竞赛的进程中自动学习。
3.引入原文。针对来源于诗文语句的动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文学性较强,多运用在写作中。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中的运用频率绝对较低。教员在解说这一类成语时,该当引入原文,适当引导先生对原文停止赏析。例如在解说草长莺飞时,引入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对原文停止翻译,引导留先生用本人的话描绘对草长莺飞一词的了解。教员也可以率领留先生对成语停止扩写,有利于留先生充沛的了解成语的意义及用法。针对这一类型的成语的练习办法多为书面练习,例如扩写成语、概括缩写成语、填空、连线等。这些练习可以反映出留先生对成语意义和用法的了解水平,也可以直观反映出留先生学习进程中发生偏误的缘由。
4.文明导入。针对借用而来的动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通常是被汉语化的佛教用语,了解和运用绝对较难。教员在解说时,应该停止充沛的文明导入,精心设计语境。例如在解说稍纵即逝时,可以设计如下语境:教员:同窗们喜欢花吗?你见过的最美丽的是什麼花:先生:喜欢。玫瑰花,茉莉花,牡丹花,樱花教员:有些同窗喜欢玫瑰花、牡丹花这些开花工夫很久的花,还有些同窗喜欢樱花这样开花工夫很短的花,谁来说说你为什麼喜欢花期短的花呢?先生:由于花期短的花很难见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以稀为贵,所以我觉得开花工夫短的花更美。教员:教师晓得一种非常美丽的花但是它开花的工夫十分短,就是昙花,在夏天的早晨,昙花怒放,洁白无瑕,但是三四个小时就凋落了。所以人们用稍纵即逝来比喻美妙的事物或许现象呈现了一下,很快就消逝。那麼,同窗们看过流星吗?流星一呈现,就飞速消逝。而太阳每天都照射着大地。所以人们常说,流星的光辉只是什麼,而太阳的光芒才是永久的?先生:流星的光辉只是稍纵即逝。教员:稍纵即逝是什麼意思呢?哪位同窗可以再造一个句子?先生:比喻美妙的事物或许现象呈现了一下,很快就消逝。一位晚辈通知我,不要做稍纵即逝的人物。先生:烟花的美丽很长久,就像稍纵即逝一样。先生:太美妙的东西总像是梦,真是稍纵即逝。经过设计语境,留先生更容易了解稍纵即逝的含义,让留先生仿照例句停止造句,讲练结合,有利于达成运用成语停止交际的目的。
5.针对民族心思文明附加而发生意义的动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是留先生在学习进程中最难的,在运用进程中最容易发生偏误的类型。留先生母语国度与中国的天文环境不同、习俗习气不同、民族文学传统不同或许宗教信仰的不同,都是留先生在学习这一类成语时的妨碍。所以教员在解说这一类成语时,应该侧重文明比照,让留先生更清楚地分辨出某一种动物在中国文明与其母语文明中的相反、类似和不同之处,及时停止分类总结。教员也可以展开课外专题讲座,选取典型动物,愈加零碎的引见成语和汉民族文明。例如在学习国色天香、闭月羞花等成语时,可以展开花与女性专题讲座,解说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以及表达习气赋予动物的意义。同时可以引入花容月貌、出水芙蓉和豆蔻年华等成语。针对这一类型的成语,可以经过词语辨析的办法停止练习,让留先生分辨母语与汉语中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含义,分辨汉语不同成语中同一动物的不同含义,以及留先生母语与汉语中相反含义的不同动物。这些练习有利于留先生加深对成语的了解,自动考虑这一类成语面前蕴藏的文明,经过对多个成语的剖析,停止归结总结,发现规律,从而融会贯穿。
结语
中国版图辽阔,动物品类单一,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形状以及生长规律。中华民族将本人的历史文明、民族心思和审美意趣附加在动物之上,从而发生了动物相关成语,这些成语语义丰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员经过一定的教学办法和教学技巧,可以无效进步留先生对该类成语的学习兴味,提升学习效率,防止跨文明交际中呈现偏误,从而提升交际才能。
[参考文献]
[1]王荣文.浅谈包括动物称号的成语[J].中国市场,2011(40).
[2]李铁范,李亦嘉.六畜成语的文明言语学论析及对外汉语教学战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安丽卿.成语来源新议[J].凯里学院学报,2012(1).
[4]毛海莹.浅析汉民族生肖词语的文明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4).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那么有必要了解一篇成熟的论文是如何选定题目,确定范围,如何征引材料,组织观点的,因此,建议你在确定13个方面究竟哪个适合去写之前,利用图书馆里德中国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查阅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一来是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来是从已经有的论文中学习怎么去写。既然你是第一次写论文,建议你还是选择研究德比较多的方面,这样可以参考借鉴的多一些。具体来看看你的参考选题。1涉及的是网络语言研究,比较热门,如果需要这方面的新词新语材料,我可以给你发武汉大学语情监测中心去年的《中国语情》,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是,网络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倒是很新鲜,因为新词新语的教学还很少提及,但是又很有必要,所以价值可观,可以深挖,你可以集中选取一些比较贴近生活、有教学意义的词语来做研究;2是一个很宽泛的论题,研究的也不少,适合做综述性的研究,新意不大;3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相比于你的其他选题,这个与对外汉语结合得也少,可以排除;4就更宽泛了,而且比较理论,容易下手,但是不容易写出东西;5其实是3的一个更小的论题,这类似于“中外颜色词差异研究”之类的,也是文化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积累,建议还是不要写,太空泛;6“好”作状语(如黛玉“你好...(狠心)”,作补语“打得好!”,你可以检索一下研究得多不多,看兴趣吧,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汉语语法研究论题;7和5属于一个类型,所以不赘述了;8和3、5也是一个类型,研究的夜比较多,内容也很庞杂,不好做精到深入的研究;9还是一样(你的13个选题中委婉语、礼貌语、称谓语占了5个,这些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10的研究也挺多的,我们就曾经以小组讨论形式研究过;11也是文化研究,我曾经写过“薇”的文化研究,这种名物研究也很繁琐,新手不容易动笔;12很考验人的文学功底,如果看的很浅,那么单靠翻书来找例证,来总结观点,绝对会是一件辛苦至极而又收效甚微的体力活;13倒是一句反话,因为传统上都认为汉字在信息化方面,相比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势。要是你认为有优势,那么这也绝对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中文信息处理的背景,最好不要空谈。最后,建议你将13个题目分成几类,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考对各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考察所得出的研究难度,以及每个题目的成果预期,去选择你想做的吧。第一次写论文,如果思路踢不开,可以先看看网上这方面的论文(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祝你写作顺利!要说参考文献,不过是我的脑子而已。你可以看看我的对外汉语博客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 关键词 】苏轼 处世之道 人格风貌 生命精神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 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苏轼于靖国元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一生贬谪生涯的 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穷困潦倒,但他都善于在诗词歌赋中发现生活美,从而获得一种充满善处忧患的智慧审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 元丰时贬往黄州,《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黄州的“鱼美”、“笋香”盛情称赞,仿佛忘却了“乌台诗案”的灾难。绍圣初贬往惠州,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似是《初到黄州》诗在十几年后的历史回想。他又抒写“欣然”,描写口腹之乐。绍圣四年贬往儋州,登岛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以其神采飞扬、联想奇妙而成为苏诗五古名篇:“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自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三、“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自救自立的人格 苏轼之所以能面对忧患随缘自适,不仅在于他善于排遣苦闷,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立足于自救自立,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元丰三年(1080)初贬黄州,作《节饮食说》,提倡“节食”。第二年不能再靠“节流”,于是“开源”。《东坡八首》叙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他不辞辛苦躬耕其中,并把这块田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苏轼作为政治上的逐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心态却不卑微猥琐。苏轼之卓异正是建立在自己动手种田筑屋丰衣足食,生存需求获得独立的物质基础之上。 苏轼在海南禄�既绝,衣食难保,不得已“尽卖酒器,以供衣食”。暂居破漏官屋不久被官吏逐出,遂买地,起屋五间,名曰“桄榔庵”。然而,独特的伟大人格,既成就了不怨天尤人、立足自救自立的“东坡”精神,苏轼也就拥有了一份坦然与自乐。 四、“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亲躬为民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时期,反复专研佛老,极慕陶渊明,却始终没有出世。苏轼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壮志雄心,践行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士操守,也在生存状态上真正的融入到了黎民百姓之中。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3](宋)苏轼:《苏轼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看了“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 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对外汉语学术论文范文 5. 浅析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分)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3.“汉语教学”:因为“对外汉语”本来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学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称,明显地带有以中国人的视角来指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当国内外的学者在一起讨论学科或学术问题时,这种情况下一般使用“汉语教学”这个名称。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科学性上看,这一名称较为精确地指出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但由于这一名称太长、不上口,再加上约定俗成的原因,它不太可能被广泛传播。 5.对外汉语教育学。从实际而言,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这个学科本身的性质、任务、内涵的研究,没有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科名称的讨论和争论上。 1952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这是解放后我国向海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开始,能见到的最早的论文是周祖谟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7期)。周祖谟先生一开始便明确了对外国人和汉族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指出要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明确了对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指出结合汉语教学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1958年正式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书》,以语法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的理论和方法。三、发展阶段(一)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都需要扩大。为了加强各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交流,高教部决定由北京语言学院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于1965年创刊,共出版了11期。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钟梫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4期)反映了这一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努力促进教材、课堂教学法等向规范性的方向发展。比如他提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精讲多练、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原则;“语文并进”,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阶段侧重的教学安排;语法的系统性与课文的生动性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方式;尽可能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对直接法。 本阶段还编写了《基础汉语》,由于“文革”影响,直至1971年修改后才正式出版,1972年又出版了和它相衔接的《汉语读本》。这套教材突出和强调了实际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直接体现。1966年爆发了“文革”,对外汉语被迫中断。(三)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有了较大进展。此时部分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许多因“文革”中断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要求复学。由于“文革”的严重冲击,当时的对外汉语事业在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接受留学生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而师资力量不足是本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论文主要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如吕必松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杨俊萱的《课堂教学的“死”与“活”》、郑万鹏的《怎样对留学生进行〈文章选读〉课教学?》、林焘的《语音教学和字音教学》、石佩文和李继禹的《听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等等。主要特点是:侧重于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研究范围仍嫌褊狭,未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局限于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四)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治上的转轨和因此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关注,随之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引起了“汉语热”。对外汉语事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获得蓬勃的发展。 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成立,1984年王力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同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在我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国务院于1987年7月批准成立了由7个部委参加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这是主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政府机构。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如刘珣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及《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齐沪扬与陈昌来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等。这一阶段是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主要特点为: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对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另外,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法律。One, foreword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in the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have lo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long. Close degree of China's exchanges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strength, directly affects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ntil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come a subject and a language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cause is a brand-new posture, face the world, face the this as the background, we try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nineteen fifties initial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 this field since 50 years of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mmarized, and reviews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strive to be more intuitive, more systematic, more level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basically launch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initial stage.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age, various theories and views of Chinese business. The fourth part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itial stage(a) historyWhe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ntry around someone came to Changan at that time to learn chinese. And China's real foreigners in Chinese teaching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national strength,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ent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such as Japan dispatched a dozen times "to the Tang Dynasty", hundreds of people each group; Xinluo reunific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send students to Changan, each batch of hundreds of people. Each dynasty after the also have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gemon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mong them "Chinese language" drop), "Park"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at is taught Koreans learn oral Chinese textbook (Beijing dialect). And the "western scholars Trigault's eyes and ears." and the Wade-Giles of "Yuyan zierji" can be considered when wide influence Chinese textbook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to exchange a few students, when there are many well-known scholars has engage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 related work. As Mr. Lao She in the years 1924~1929, served as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Chinese, his lecture recordings, still preserved in london.(two) the initial stage (the early nineteen sixties the early nineteen fifties.)Although the Chinese angle foreigners learning Chinese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foreign language" is a young discipline. Because it is a new subject, so in its rapi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internal social,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disciplines of the name,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the task of different views, even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The name of a subject is to refle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subject name, these different views also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1 "foreign language":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already have a "Chinese" professional master's and doctoral few schools such a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the only national research base is called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center", the center director Professor Zhao Jinming's monograp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y the basic framework of" use "foreign language" as the subject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name basica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foreigners learning Chinese on this subject, but objectively speaking, as a result of "teaching", let a person very easily subject it in education or courses teaching theory 3 "Chinese Teaching:" because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name of the domestic teach foreigners Chinese this cause the, obviously has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to refer to this subject color. "Foreign" two words can not eng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counterparts are used, therefore it is only applicable to china. When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discuss subjects or academic problems, in this case the general use of the name "Chinese teaching".4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this name is more accurately points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But because this name is too long, not catchy, reasons and conventional, it is unlikely to be widely foreign language the practice, we think the futu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oreign language"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 task, content of research, there is no need to put too much focus on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the subject 1952, the famous linguist Zhu Dexi et al first visit to Bulgaria to teach Chinese,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our country after liberating to expatriate teachers in teach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stag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to see the earliest paper is Zhou Zumo's "som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non-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in 1953 seventh period). Mr Zhou Zumo began with the foreigners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Han students "language" teaching, pointed out the need for non Han Adult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and non Han people is to cultivate their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知识教学
一、选题价值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不断推进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汉语热”在全球席卷,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拉越多。其中包括:外国人、来华留学生、海外华人和我国少数民族。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回避的`使命。
(二)选题意义
通过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知识教学方面,、强化对外汉字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结合等方面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人的课题。
(三)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现在采用汉字知识教学方法。所以有必要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汉字知识教学的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四)预期结果
(五)、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5月30日
三、论文提纲
(一)论文综述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小结及启示
四、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回顾与展望[J].渤海大学学报。2007(2).
[2]刘丽萍.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1308(1).
[6]郝美玲.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7]郝美玲,范慧琴.部件特征与结构类型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10]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12]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问关系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5]吴门吉。高定国,肖晓云,等.欧美韩日学生汉字认读与汉字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8]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21]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0).
[24]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o8(2).
[26]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技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类问题已经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词汇难以理解,不会运用。在课堂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词汇,同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体态语,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汉语学习者理解不了所学的词汇,就不用说是正确运用于句子和篇章当中了。
本文结合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针对留学生对词汇理解情况,对以往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进行综合梳理。目的在于能够对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探讨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与规律,这样便于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二)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目前,国外许多国家设有孔子学院,这预示着汉语正逐渐走向国际。本文结合当前汉语形势,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个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旨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教师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所教授的词汇展示给外国留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在教与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力求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课堂教学技巧方面的参考,能够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启示。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一)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尽管当前词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经过长期探索,词汇教学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些科研工作者针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科研研究,例如: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学生有关“文化词”的学习,提出了对韩国人汉语词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汉字词’迅速,大量地掌握汉语词汇;指导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注意交际场合和语体要求;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的搭配和应用上”等等;何干俊(2002)就英国国家的留学生的词汇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如陈贤纯(1999)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建议;胡鸿, 褚 佩如(1999)也提出实行集合式词汇教学的方法;刘 珣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中强调汉语词汇教学要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把词的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利用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并提出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汇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要通过加强词汇的重视与复习来减少遗忘。黄振英在《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中总结了演示描述法,联系扩展法,提问讨论法,汉外对应词对比法,词语联系搭配法,总结归纳法七种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方法,为后来的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方面的宝贵财富。
(二)前沿水平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杨希贵(2009)认为扩大词汇量是中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并强调兼顾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崔永华、杨寄洲(2002)主编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周健(2004)主编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对词汇、语法等汉语各方面的教学技巧做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前辈们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但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尚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例如:词汇教学从哪儿教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词语的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作为研究目标,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技巧等方面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论述,以期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主要研究问题:
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学者
们关注的目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词汇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介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研读李明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和崔永华、杨寄洲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深入研究书中所包含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词汇教学技巧,以及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念,课堂词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并对词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解读。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杨老的词汇教学技巧的应用与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有一些借鉴和启示。
说是至关重要的。介于对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本部分着力将理论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授课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至关效果。第四部分内容主要为综合以上陈述,对本论文提出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及规律做出综合总结,以及写作本论文的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知识教学
一、选题价值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不断推进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汉语热”在全球席卷,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拉越多。其中包括:外国人、来华留学生、海外华人和我国少数民族。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回避的`使命。
(二)选题意义
通过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知识教学方面,、强化对外汉字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结合等方面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人的课题。
(三)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现在采用汉字知识教学方法。所以有必要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汉字知识教学的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四)预期结果
(五)、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5月30日
三、论文提纲
(一)论文综述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小结及启示
四、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回顾与展望[J].渤海大学学报。2007(2).
[2]刘丽萍.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1308(1).
[6]郝美玲.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7]郝美玲,范慧琴.部件特征与结构类型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10]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12]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问关系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5]吴门吉。高定国,肖晓云,等.欧美韩日学生汉字认读与汉字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8]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21]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0).
[24]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o8(2).
[26]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我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一、“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汤显祖关心时政,在“临川四梦”的创作中讽刺了当代时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讽刺明政府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在《牡丹亭》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述李全夫妇作乱和杜宝平乱之事,但李全作乱之事与《宋史》很少相符,多为虚构,剧中李全怕老婆杨氏,杨氏掌握军政大权,杜宝通过贿赂杨氏才得以平乱并立下军功。汤显祖实乃借此人物与情节讥讽首相张居正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1]明建国后北方边地受到蒙古骚扰两百余年,隆庆四年(1570),边将上疏主张对蒙古首领行安抚政策,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张居正等支持安抚主张,对蒙古首领俺答赐封,对深受俺答宠爱和器重的三娘子封为“忠顺夫人”。倡议此策的边将此升官,主战官员受到处分。汤显祖支持主战,写过多首诗明确表示对明与蒙古关系的关心及妥协政策的不满。二是讽刺明政府对日本关系上的无能。万历二十年(1592),日军出征朝鲜,朝鲜向明朝请求援助,明朝派军作战,不能决胜,直至七年后日方丰臣秀吉病死战争才结束,明朝大臣对日和战之争不休。《牡丹亭》中科考试卷的题目是对金策略“和战守三者孰便”,柳梦梅的回答名为主战,实为主和,“生员也无偏主,天下大势,能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战;可战,可守,而后能和。如医用药,战为表,守为里,和在表里之间”(第四十一出),得到主考官苗舜宾的表扬。试答的内容乃借插科打诨嘲讽无能又虚伪的明政府。三是讽刺最高统治者之腐败。明朝中后期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内忧外患视若无睹,荒于政务,日益腐败。如明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皆贪财好货登峰造极,《牡丹亭》以识宝大臣苗舜宾收集到奇异珠宝而受宠提拔为科举典试官;明武宗朱厚照好色荒淫,多次到民间抢夺妇女,《邯郸记》第十三出《望幸》编述唐玄宗东巡的情节对武宗南巡扬州掳掠民女之事进行讽刺,可以肯定,汤显祖“绝非随意点染,其矛头分明是对准明代皇帝”。[2]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关于“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二,“临川四梦”对仕宦人生和官场有最多的表现,其讽刺矛头指向最多的也是仕宦人生和官场。做官原是汤显祖青少年时期奋斗的目标,他中年以后大部分时光都在官场度过,但是仕途并没有给他提供治国安邦、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在仕途上颠簸多年后出局。仕途经历让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以及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黑暗腐败。相对于封建礼法和传统文化,汤显祖对仕宦人生和官场的批判和否定是最彻底的。这既由他正直的个性和高洁的操守决定,也与他对官场的清醒认识和深刻体察有关。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逐渐转变和深化的过程。在“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对政治的嘲讽仅限于个别权贵,《牡丹亭》里有的高官如苗舜宾、杜宝并无十分可恶的表现,而到了后二梦里,贪官污吏都在官场中腐烂而不可自拔,本性并不很坏的人只要沉浸其中就被同化染黑丧失本性,《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和《邯郸记》里的卢生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3]如果说“四梦”之首篇《紫钗记》的否定对象只是官场个别权奸的话,到了“四梦”之末篇《邯郸记》的否定对象便是整个官场;《牡丹亭》对时政的讥刺中还夹杂了些许对功业的期待,《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完全否定了仕宦人生。汤显祖罢官回临川居家后,对官场人物往往不接待,“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4]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课题名称: 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xx年 2 月 26 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 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以诙谐写悲凉以无情衬有情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创新点与亮点
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那么有必要了解一篇成熟的论文是如何选定题目,确定范围,如何征引材料,组织观点的,因此,建议你在确定13个方面究竟哪个适合去写之前,利用图书馆里德中国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查阅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一来是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来是从已经有的论文中学习怎么去写。既然你是第一次写论文,建议你还是选择研究德比较多的方面,这样可以参考借鉴的多一些。具体来看看你的参考选题。1涉及的是网络语言研究,比较热门,如果需要这方面的新词新语材料,我可以给你发武汉大学语情监测中心去年的《中国语情》,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是,网络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倒是很新鲜,因为新词新语的教学还很少提及,但是又很有必要,所以价值可观,可以深挖,你可以集中选取一些比较贴近生活、有教学意义的词语来做研究;2是一个很宽泛的论题,研究的也不少,适合做综述性的研究,新意不大;3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相比于你的其他选题,这个与对外汉语结合得也少,可以排除;4就更宽泛了,而且比较理论,容易下手,但是不容易写出东西;5其实是3的一个更小的论题,这类似于“中外颜色词差异研究”之类的,也是文化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积累,建议还是不要写,太空泛;6“好”作状语(如黛玉“你好...(狠心)”,作补语“打得好!”,你可以检索一下研究得多不多,看兴趣吧,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汉语语法研究论题;7和5属于一个类型,所以不赘述了;8和3、5也是一个类型,研究的夜比较多,内容也很庞杂,不好做精到深入的研究;9还是一样(你的13个选题中委婉语、礼貌语、称谓语占了5个,这些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10的研究也挺多的,我们就曾经以小组讨论形式研究过;11也是文化研究,我曾经写过“薇”的文化研究,这种名物研究也很繁琐,新手不容易动笔;12很考验人的文学功底,如果看的很浅,那么单靠翻书来找例证,来总结观点,绝对会是一件辛苦至极而又收效甚微的体力活;13倒是一句反话,因为传统上都认为汉字在信息化方面,相比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势。要是你认为有优势,那么这也绝对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中文信息处理的背景,最好不要空谈。最后,建议你将13个题目分成几类,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考对各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考察所得出的研究难度,以及每个题目的成果预期,去选择你想做的吧。第一次写论文,如果思路踢不开,可以先看看网上这方面的论文(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祝你写作顺利!要说参考文献,不过是我的脑子而已。你可以看看我的对外汉语博客
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影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对外汉语教材现状评析对外汉语师资状况评析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因素探析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探析影响留学生汉语习得效果的因素探析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