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或科研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操作等,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可用于教学和科研、治疗和疾病诊断。
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是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
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成像。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界中的广泛使用,必将引起医学领域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案的革命。
【关键词】 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
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
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浩,施红,陈伟炜,俞允,林多,许茜,俞向梅,洪全兴,魏国强.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2]彭文献,黄敏,罗敏.基于岗位需求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学生专业意识的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1(03)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总结了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乳房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MRS
MRS是一种无创研究人体组织生理化的极有用的工具。它所得到的生化信息可与人体组织代谢相关联,并表明它正常组织的方式有差别。目前MRS还没有常规用于临床,但已有大量技术正在进行正式适用。
上述的几个先进的技术,究竟哪一个能成为医学影像技术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要有最大效益、安全和经济是最为重要的。在逝去的20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孕育、成长到发展的过程,回顾过去可以断言它在防治人类疾病及延长平均寿命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在一切“以人类为本”的21世纪中,人们将继续用医学影像技术来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一、介入放射学的产生和基本概念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同时,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的发展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亦起着重要作用。烟台毓璜顶医院介入放射科姜文进1929年葡萄牙人Dos Santos首次报道了腹主动脉造影术,开创了血管造影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医学影像的进步,血管造影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它的出现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血管外科医师协助的历史,成为介入医师可独立完成的1种简便、安全的血管插管技术,沿用至今。1961年,瑞典血管造影学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报道了X线透视引导下的腹部内脏动脉造影。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视监视器的出现,使血管造影学家摆脱了黑暗的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上当时缺少直观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其他医学影像设备,血管造影诊断从此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此后,血管造影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由心血管疾病扩展至腹部内脏器官和颅脑疾病。在血管造影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血管造影专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完成血管造影的精确诊断,他们认为造影导管可以成为1种重要的治疗工具。1963年6月,Dotter在捷克斯洛伐克放射学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他在《心导管与血管造影的未来》的演讲中,讨论了导管活检术、控制性释放插管术、经导管动脉内膜切除术等。他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是首次血管造影诊断医师能够使用导管和导丝治疗病人的报告;次年11月,他采用同轴导管法治疗1例股动脉局限性狭窄的病人,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因为它改变了血管造影诊断医师仅作诊断不作治疗的传统模式,使其转变为集影像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师。
医技类目录(73种)序号 期刊名称 CN号 主办单位 1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 32-1484/R 江苏大学南通医学院徐州医学院 2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11-5550/R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3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1-3739/R 中国体视学学会 4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13-1327/R 河北省电生理学会、河北省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5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43-1458/R 中南大学 6 中国血液净化 11-4750/R 中国医院协会 7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31-1962/R 中华医学会、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医学全在.线.提供. 37-1413/R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山东省千fo山医院 9 中国内镜杂志 43-1256/R 中南大学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10 放射免疫学杂志 31-1680/R 同济大学 11 现代医用影像学 61-1289/R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陕西省肿瘤医院 12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31-1996/R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13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1-1581/R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14 中华理疗杂志 21-1142/R 中华医学会 15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11-4894/R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6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12-1381/R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17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50-1116/R 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 18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1-2261/R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19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12-1382/R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20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31-1876/R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1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51-1258/R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22 医学影像学杂志 37-1426/R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23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12-1398/R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4 磁共振成像医学全在.线.提供. 11-5902/R 中国医院协会、首都医学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5 介入放射学杂志 31-1796/R 上海市医学会 26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44-1391/R 中山大学 27 中国医学工程 11-4983/R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28 中国病案 11-4998/R 中国医院协会 29 实验与检验医学(江西医学检验) 36-1298/R 江西省医学会 30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医学检验杂志、陕西医学检验) 61-1398/R 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 31 中国核医学杂志 32-1137/R 中华医学会 32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11-9115/R 中华医学会 33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病理生理学报) 44-1187/R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34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1-2110/R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35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12-1329/R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医科大学第三中心医院 36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50-1176/R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37 实用放射学杂志 61-1107/R 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38 放射学实践 42-1208/R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39 肿瘤影像学(上海医学影像) 31-1793/R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34-1073/R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41 检验检疫学刊(检验检疫科学) 11-5795/R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42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41-1400/R 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人民医院 43 医学检验与临床(齐鲁医学检验) 37-1443/R 山东省千fo山医院 44 实用医技杂志 14-1298/R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 45 检验医学与临床(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 50-1167/R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46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11-5668/R 中华医学会、广州医学院 47 诊断病理学杂志 11-3883/R 北京军区总医院 48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11-3294/R 中国同位素公司 49 检验医学(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31-1915/R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50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医学全在.线.提供. 51-1693/R 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51 中国CT和MRI杂志 44-1592/R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5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1-2057/R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53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32-1625/R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苏州大学 54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1-3154/R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55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1381/R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56 中国影像介入与治疗学 11-5213/R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57 中国实验诊断学 22-1257/R 吉大中日联谊医院 5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11-2953/R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59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1-1881/R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60 临床放射学杂志 42-1187/R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61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3-1148/R 中华医学会 6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1-2309/R 中华医学会 6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1-2866/R 中华医学会 64 中华病理学杂志 11-2151/R 中华医学会 65 临床输血与检验 34-1239/R 安徽省输血协会 6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1-2271/R 中华医学会 67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放射肿瘤学) 11-3030/R 中华医学会 68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32-1828/R 中华医学会 69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实验血液学杂志) 11-4423/R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70 中华放射学杂志医学全在.线.提供. 11-2149/R 中华医学会 71 临床检验杂志 32-1204/R 江苏省医学会 72 中国输血杂志 51-1394/R 中国输血协会、中国医学科
《介入放射学杂志》由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内容涉及到:神经介入、心脏介入、血管介入、肿瘤介入、非血管介入等各个领域,包括器材研制。
介入放射学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同时,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的发展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亦起着重要作用。1929年葡萄牙人Dos Santos首次报道了腹主动脉造影术,开创了血管造影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医学影像的进步,血管造影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它的出现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血管外科医师协助的历史,成为介入医师可独立完成的1种简便、安全的血管插管技术,沿用至今。1961年,瑞典血管造影学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报道了X线透视引导下的腹部内脏动脉造影。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视监视器的出现,使血管造影学家摆脱了黑暗的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上当时缺少直观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其他医学影像设备,血管造影诊断从此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此后,血管造影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由心血管疾病扩展至腹部内脏器官和颅脑疾病。 在血管造影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血管造影专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完成血管造影的精确诊断,他们认为造影导管可以成为1种重要的治疗工具。1963年6月,Dotter在捷克斯洛伐克放射学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他在《心导管与血管造影的未来》的演讲中,讨论了导管活检术、控制性释放插管术、经导管动脉内膜切除术等。他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是首次血管造影诊断医师能够使用导管和导丝治疗病人的报告;次年11月,他采用同轴导管法治疗1例股动脉局限性狭窄的病人,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因为它改变了血管造影诊断医师仅作诊断不作治疗的传统模式,使其转变为集影像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师。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领域一个崭新的专业正在形成发展中,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特别强调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经过介入操作技术、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国内学者对“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诸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现普遍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我国介入放射学家对这一名称也作了具体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微创的腔内手术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和治疗范畴念 在1968及1970年,Baum等先后采用动脉内血管收缩剂灌注、自凝血块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急性胃肠道出血获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介入放射学家的临床地位,也赢得了其余临床各科同仁的信任。从此,介入医师与临床医师的关系日益密切,介入放射学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逐步形成了介入放射学的三大支柱技术:①血管灌注治疗技术:由动脉内药物灌注止血术扩展至肿瘤化疗药物灌注术、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术;②血管栓塞技术:从动脉栓塞止血术发展至肿瘤化疗栓塞术、血管性疾病的栓塞术以及内脏器官消融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初步显现,一些内外科难治或不能治疗的疾病经过介入治疗可得到轻易的解决,介入放射学已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现已成为治疗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内支架是PTA技术的延伸。PTA和内支架技术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畴,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冠心病、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血管介入放射学的重大发展。 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非血管介入技术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后期,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发展起来的经皮肝胆管、输尿管、腹腔脓肿引流术和经皮胃造瘘术等相继建立,并逐步替代了需要剖腹置管的外科手术。20世纪80年代,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向血管外管道系统延伸、发展,并成为消化道、胆系、输尿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CT和实时超声在临床的应用,CT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脓肿引流、囊肿硬化、硬膜外血肿抽吸、恶性肿瘤消融术等逐步建立和发展。随着介入材料、工艺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更趋于微创、快速、安全和有效,尤其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在过去10~20年来,约30%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变或疾病,现为微或少创的介入治疗所取代。当前,颈动脉内支架置放术,已逐步取代内膜剥脱术;经皮腔内带膜支架(stent graft)置入术,已成为主动脉瘤或夹层治疗的首选技术。 欧美地区介入放射学的沿革及学会管理 介入放射学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21世纪医学治疗方法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介入放射学快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介入治疗出现了较为混乱的一面。“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管是什么科的医师都想开展介入治疗,介入技能的欠缺、操作的不规范严重制约了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发展;二是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的临床技能培养的欠缺和本学科知识掌握的不足。学科的发展和介入治疗规范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介入放射学家的注意。 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70年代美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血管造影沙龙。1973年,Baum等邀请全国著名的血管造影专家,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举行了心血管与血管造影学会成立大会,推举48位不同地区的血管造影家为会员,并制定了学会的宗旨。1974年5月,48位成立会员聚会纽约,出席第1届心血管与血管造影学会组织会议,制定了学会组织法和附则,并将学会正式命名为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SCVR)。1975年11月17日,由SCVR主办的第1届学术会议在佛罗里达州举行,随后每年举办1届。自1976年开始,SCVR发起举办了每年1次的继续教育课程。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领域逐步扩大,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作用亦日益提高,SCVR已不能反应学会的专业范畴。因此,1983年,学会更名为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学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CVIR)。SCVIR学会会员快速增长,直至今日,已超过4000余人。每年3月1次在北美地区轮流举行的介入放射学年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超过3万人次,已然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的学术盛宴。1990年,鉴于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SCVIR开始制订介入放射学治疗规范。同年,SCVIR主办的专业杂志《JVIR》正式创刊。1991年,SCVIR获得医学毕业生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批准成为二级学科,介入放射医师的资格论证亦随之进行。1996年,SCVIR制定了介入放射医师的培养计划,从事介入放射工作者必须经过2年临床、2年影像和2年介入放射学的培训。2002年4月,学会正式改名为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R)。学会的成立及学员规范化的培养与训练是介入治疗走向健康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欧洲地区,几乎与北美地区同步成立了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学会,简称CIRSE,CIRSE每年定期举办一个学术年会和一次专题论坛(全球腔内治疗学术论坛,GET),负责讨论、规范、以及培训全欧洲的介入放射学技术人才。同期创办的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CVIR)与JVIR一道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两本最具权威的专业学术期刊。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方向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治疗的病种和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据初步统计我国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已达6000余人。我国卫生部于1990年4月25日正式颁发文件,卫医司发90年27号文《关于把一部分有条件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中把介入放射学称为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临床学科之一。 然而,我国还未成立独立的介入放射学学会,学员的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严重滞后,规范化技术操作和行业管理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课题;学科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误解仍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形势。 除了必须与临床医师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以减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外,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介入放射医师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小医院及个别大医院的从业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临床经验,而盲目地开展介入工作。不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势必会丧失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信任,进而阻碍整个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发展。(2)规范化治疗的制定和介入准入制度。在介入技术方面应制定疾病治疗的“指引”或“指南”,对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应建立准入制度,消除目前的“乱”的局面。(3)建立介入放射学二级学科制度。以目前介入放射学科为主体,成立与大内科、大外科相应的大介入放射科。下设神经介入、血管介入及肿瘤介入三级学科。(4)行业学会的成立必要性,尽快建立严格的介入医师培训和认证基地,定期举行培训学习班,并进行相应的资格认定。以上制度的监督与执行,应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学会组织完成,并得到相应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病人权益不受到侵害,促进介入放射学健康、稳步的发展,迎接介入放射学的第二个春天。
《介入放射学杂志》是在我国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大家感到需要一本杂志能够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交流各自经验的情况下。我国介入放射学奠基人之一林贵教授及时倡议创办《介入放射学杂志》,把创办杂志的事托付给好友程永德,并嘱咐刘之江、戴汝平、李麟荪等要支持杂志,把杂志办成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的机关刊物。经过各方努力《介入放射学杂志》于1992年8月在上海创刊。《介入放射学杂志》的创刊是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林贵教授英年早逝,创办杂志的重任历史的落在了陈星荣教授的肩上,在第二届主编陈星荣教授带领下,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于1994年起作为内部刊物出版,刊期为季刊,64页。又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经国家科委批准《介入放射学杂志》于1999年起公开发行。由陈星荣,程永德担任第三届主编,2001年起杂志改为双月刊,2002年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所批准(用刊为2001年)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换届成立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程永德担任主编。2004年被荷兰《医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5年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收录。2006年换届成立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程永德、徐克、李麟荪共同担任主编,杂志改为月刊,并被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2008年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成为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杂志在蓬勃发展中跨入新年代。2009年5月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社,在上海通过友好诚恳的交流意见,双方决定建立更密切合作的同盟关系,进一步明确杂志为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唯一官方刊物。学组将号召介入工作者向杂志输送优秀论文,邀请杂志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以学组名义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帮助提升杂志的学术地位,争取早日进入Medline数据库,在经济上也要支持杂志。并决定换届成立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组长滕皋军担任主编,社长程永德担任常务主编。从此,《介入放射学杂志》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正式学术期刊,目前还不是,是较新的期刊,
《介入放射学杂志》由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内容涉及到:神经介入、心脏介入、血管介入、肿瘤介入、非血管介入等各个领域,包括器材研制。
当最后一滴清水“滴答”落在地上 是我们的泪水;当最后一株小草在黄沙下掩埋,空气将变得不清新。环保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作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现在,水资源正在不断向我们发出警告。科学家考察出了一组数字: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被水覆盖,但其中是海水,在期于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和冰雪。 这些水去哪里了?人类又怎样运用的呢?看,在某城市某学校的一名小学生正在值日,这是水桶里的水快没了,他来到水池前打水,打好水后却没有拧紧水龙头,让清水哗啦啦的流走,而他却置之不理。还唱起了歌,晃悠悠地走了。等到别人发现时,那流失的水可以让我们吃上几天了。城市里发生水管爆漏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水资源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多可惜呀! 可是现在干净的溪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的水。水面上还漂浮着大量的垃圾和死去的鱼儿,到处散发着刺鼻的臭气。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也节节高,不断的进步,人们在朝阳溪附近建起了工厂。他们为了图方便就将污水排入朝阳溪中,两岸的人们也“不顾一切“地将垃圾扔进溪中。经过那的人都捂着嘴巴跑了。 可是电视上还说:“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我们家非常注重节约用水,经常重复使用,每次将洗好菜的水拿来冲厕所,我们家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因为这样,我们家又节约了水费,又节约了水资源,真是两全其美呀! 我们应携手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留住那清澈的小河,绿色的森林,蓝蓝的天空……让我们为那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吧!
2022海洋垃圾污染现状和数据如下:
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海洋污染监测面积2022年达到550万公顷,人类改造自然的影响力导致海洋环境遭到破坏,产生了很多海洋问题。海洋垃圾的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如果再放任这个问题不管,海洋将会超过负荷,而人类的生存也将迎来困境。以下对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海洋污染表现为石油污染、重金属以及放射性污染﹑赤潮和海洋垃圾等。
其中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尤为突出。根据2022-2027年中国环境污染行业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每年进入海洋的垃圾达到了800万吨,其中有超过70%沉入到海底,有15%漂流在海上,另外15%则是滞留在海滩之上。
大量的海洋垃圾给海洋生态平衡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也间接的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
全球海洋综合评估报告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视角全面评价全球海洋的整体状况。2015年,联合国发布了第一次全球海洋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海洋面临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问题,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广泛影响。
三个方面进展可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对人类和野生生物健康都构成重大威胁。目前12种POPs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受到《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控制。在波罗的海,POPs尤其是DDT的污染负荷和水平已经下降了50%,在南美洲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农药在海洋环境中的含量总体也下降;尽管一些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PCBs,)经常被发现高于欧盟限值,但一些主要POPs的含量在大西洋东北部也下降了。报告还强调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部分POPs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河流以及沉积物中的含量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及其分解产物。放射性物质——1993年,向海洋倾倒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行为已经被《伦敦公约》禁止,但经授权向海洋排放来自核燃料装置的放射性废物的行动仍在一些地方继续,比如英国的谢菲尔德、法国的LaHague、印度的Trombay和日本的Toki-Mura等。目前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控制人为污染的措施是有效的。石油——总体而言,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目前泄漏进入海洋的石油更少,污染程度下降了大约2/3。目前,石油输入总量减少到1985年水平的37%,因油轮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下降了75%,因油轮操作所致石油泄漏降低了95%,因市政和工业排放导致的石油泄漏降低了将近90%。报告关注气候变化和冰层损失使北极的航运和石油勘探开始升温,增加了未来污染的危险。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因石油泄漏而对海岸和港口造成的地区性污染也是严重的。两个领域喜忧参半重金属——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控制范围广泛的重金属污染,但由于工业化、采矿和为了电力和交通而燃烧矿物燃料,像汞这样的一些重金属正在进入海洋环境。在北极一些区域,环状海豹和白鲸体内的汞浓度要比25年前高2~4倍。尽管一些别的物质比如铜和三丁基锡(tri-butyltin)等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目标,但进入北海的铅、镉和汞已经降低了70%。其他取得进展的地区包括东北大西洋,那里贝类和鱼类体中镉、汞和铅的浓度在过去10年中已经降低,地中海也出现了类似趋势。然而,报告估计,每年有17吨汞和大约150吨镉排入里海。在东亚海域,数量日增的电子废弃物——它们含有多达1000种不同物质,很多是有毒的——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每年有多达900万只废电池被倾倒入海。沉积物流动——由于修建大坝、大规模灌溉、城市化、森林砍伐以及同农业相关的用地变化等,沉积物和土壤的移动正在被显著改变。报告指出,因修建水坝,流入地中海的河流径流量已经减少了50%;西班牙埃布罗河土壤颗粒的流量减少了95%;法国南部的隆河减少了80%。来自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研究显示,对珊瑚礁的破坏,其经济影响远远超过了对珊瑚礁的采伐,后者导致泥沙产生。沉积物总量减少的经济影响在尼罗河完全表现出来。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导致几乎100%的土壤和沉积物被阻挡在大坝之后,尼罗河口已经发生侵蚀,而沙丁鱼的捕获量已经减少了95%。四大指标呈恶化趋势污水——报告指出,进入地中海的污水超过一半没有经过处理;在中东欧,许多大城市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里海的污水有大约60%未经处理,在拉美和加勒比这一数字是85%,在东亚,这一数字接近90%,东南太平洋地区超过80%,在西非和中非,这一数字是80%。全球每年需要增加560亿美元的投资来处理废水排放问题。报告指出,总而言之,这有可能是GPA框架内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取得进展最小的领域。富营养化——自1960年以来,沿海“死亡区”的数量每10年增加1倍,这同来自农业肥料流失、施肥、废水排放和燃烧矿物燃料的营养物——氮和磷的增加有关。“营养物的过度富集”可导致野生和养殖鱼类死亡、珊瑚礁退化和有毒海藻的繁盛。这一问题的出现曾经在很大程度上限于发达国家,但现在正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001年,有毒海藻的暴发或者说“赤潮”影响了中国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菲律宾现在也出现这一问题。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到2030年,全球从河流输入海洋环境的氮有可能增加14%。海洋垃圾——报告指出,尽管各国和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海洋垃圾,但这一问题仍然逐步恶化。海洋垃圾来源于市政、工业、渔船以及船舶排放,大部分垃圾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大约70%的海洋垃圾沉到海床,15%留在海滩,其余15%漂浮在海面。有关海洋垃圾的准确数量不得而知,但据信其数量正在增加。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花费,有一个事例来自瑞典西海岸,这里的市政当局1年花费超过160万美元用以清理其3600公里海岸上的垃圾。自然改造和栖息地破坏——接近4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只占陆地面积7%的沿海,到2025年,沿海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将从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77人增加到115人。这种增长,在更多居住地、过度利用海洋资源、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方面,具有严重影响。在北海,沙子和砂砾的开采是一个问题,这里的海床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东南亚接近90%的珊瑚礁受到人为活动的威胁,作为此地区海岸和渔业重要屏障的红树林也遭受水产养殖池塘和农业的威胁;北美已经丧失大约1/3的湿地用于城市发展,另有1/4用于农业开垦;由于采沙和防浪堤和海堤的修建,许多加勒比地区国家沿海生态环境已经退化,而维京群岛过去70年中已经丧失了50%的红树林。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介入放射学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同时,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的发展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亦起着重要作用。1929年葡萄牙人Dos Santos首次报道了腹主动脉造影术,开创了血管造影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医学影像的进步,血管造影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它的出现结束了血管造影需要血管外科医师协助的历史,成为介入医师可独立完成的1种简便、安全的血管插管技术,沿用至今。1961年,瑞典血管造影学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报道了X线透视引导下的腹部内脏动脉造影。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视监视器的出现,使血管造影学家摆脱了黑暗的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上当时缺少直观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其他医学影像设备,血管造影诊断从此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此后,血管造影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由心血管疾病扩展至腹部内脏器官和颅脑疾病。 在血管造影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血管造影专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完成血管造影的精确诊断,他们认为造影导管可以成为1种重要的治疗工具。1963年6月,Dotter在捷克斯洛伐克放射学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他在《心导管与血管造影的未来》的演讲中,讨论了导管活检术、控制性释放插管术、经导管动脉内膜切除术等。他的演讲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是首次血管造影诊断医师能够使用导管和导丝治疗病人的报告;次年11月,他采用同轴导管法治疗1例股动脉局限性狭窄的病人,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因为它改变了血管造影诊断医师仅作诊断不作治疗的传统模式,使其转变为集影像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师。 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领域一个崭新的专业正在形成发展中,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特别强调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经过介入操作技术、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国内学者对“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称的翻译也多种多样,诸如“手术性放射学”、“干涉性放射学”、“治疗性放射学”、“侵入性放射学”等,也有叫“导管治疗学”的,但现普遍愿意接受“介入放射学”这一名称。我国介入放射学家对这一名称也作了具体的定义。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微创的腔内手术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和治疗范畴念 在1968及1970年,Baum等先后采用动脉内血管收缩剂灌注、自凝血块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急性胃肠道出血获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介入放射学家的临床地位,也赢得了其余临床各科同仁的信任。从此,介入医师与临床医师的关系日益密切,介入放射学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逐步形成了介入放射学的三大支柱技术:①血管灌注治疗技术:由动脉内药物灌注止血术扩展至肿瘤化疗药物灌注术、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术;②血管栓塞技术:从动脉栓塞止血术发展至肿瘤化疗栓塞术、血管性疾病的栓塞术以及内脏器官消融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初步显现,一些内外科难治或不能治疗的疾病经过介入治疗可得到轻易的解决,介入放射学已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现已成为治疗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内支架是PTA技术的延伸。PTA和内支架技术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畴,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冠心病、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血管介入放射学的重大发展。 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非血管介入技术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后期,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发展起来的经皮肝胆管、输尿管、腹腔脓肿引流术和经皮胃造瘘术等相继建立,并逐步替代了需要剖腹置管的外科手术。20世纪80年代,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向血管外管道系统延伸、发展,并成为消化道、胆系、输尿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CT和实时超声在临床的应用,CT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脓肿引流、囊肿硬化、硬膜外血肿抽吸、恶性肿瘤消融术等逐步建立和发展。随着介入材料、工艺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更趋于微创、快速、安全和有效,尤其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在过去10~20年来,约30%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变或疾病,现为微或少创的介入治疗所取代。当前,颈动脉内支架置放术,已逐步取代内膜剥脱术;经皮腔内带膜支架(stent graft)置入术,已成为主动脉瘤或夹层治疗的首选技术。 欧美地区介入放射学的沿革及学会管理 介入放射学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21世纪医学治疗方法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介入放射学快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介入治疗出现了较为混乱的一面。“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管是什么科的医师都想开展介入治疗,介入技能的欠缺、操作的不规范严重制约了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发展;二是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的临床技能培养的欠缺和本学科知识掌握的不足。学科的发展和介入治疗规范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介入放射学家的注意。 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70年代美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血管造影沙龙。1973年,Baum等邀请全国著名的血管造影专家,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举行了心血管与血管造影学会成立大会,推举48位不同地区的血管造影家为会员,并制定了学会的宗旨。1974年5月,48位成立会员聚会纽约,出席第1届心血管与血管造影学会组织会议,制定了学会组织法和附则,并将学会正式命名为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SCVR)。1975年11月17日,由SCVR主办的第1届学术会议在佛罗里达州举行,随后每年举办1届。自1976年开始,SCVR发起举办了每年1次的继续教育课程。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领域逐步扩大,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作用亦日益提高,SCVR已不能反应学会的专业范畴。因此,1983年,学会更名为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学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CVIR)。SCVIR学会会员快速增长,直至今日,已超过4000余人。每年3月1次在北美地区轮流举行的介入放射学年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超过3万人次,已然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的学术盛宴。1990年,鉴于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SCVIR开始制订介入放射学治疗规范。同年,SCVIR主办的专业杂志《JVIR》正式创刊。1991年,SCVIR获得医学毕业生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批准成为二级学科,介入放射医师的资格论证亦随之进行。1996年,SCVIR制定了介入放射医师的培养计划,从事介入放射工作者必须经过2年临床、2年影像和2年介入放射学的培训。2002年4月,学会正式改名为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R)。学会的成立及学员规范化的培养与训练是介入治疗走向健康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欧洲地区,几乎与北美地区同步成立了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学会,简称CIRSE,CIRSE每年定期举办一个学术年会和一次专题论坛(全球腔内治疗学术论坛,GET),负责讨论、规范、以及培训全欧洲的介入放射学技术人才。同期创办的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CVIR)与JVIR一道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两本最具权威的专业学术期刊。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方向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治疗的病种和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据初步统计我国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已达6000余人。我国卫生部于1990年4月25日正式颁发文件,卫医司发90年27号文《关于把一部分有条件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中把介入放射学称为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临床学科之一。 然而,我国还未成立独立的介入放射学学会,学员的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严重滞后,规范化技术操作和行业管理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课题;学科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误解仍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形势。 除了必须与临床医师建立起平等、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以减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外,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介入放射医师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小医院及个别大医院的从业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临床经验,而盲目地开展介入工作。不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势必会丧失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信任,进而阻碍整个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发展。(2)规范化治疗的制定和介入准入制度。在介入技术方面应制定疾病治疗的“指引”或“指南”,对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应建立准入制度,消除目前的“乱”的局面。(3)建立介入放射学二级学科制度。以目前介入放射学科为主体,成立与大内科、大外科相应的大介入放射科。下设神经介入、血管介入及肿瘤介入三级学科。(4)行业学会的成立必要性,尽快建立严格的介入医师培训和认证基地,定期举行培训学习班,并进行相应的资格认定。以上制度的监督与执行,应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学会组织完成,并得到相应的法律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病人权益不受到侵害,促进介入放射学健康、稳步的发展,迎接介入放射学的第二个春天。
1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2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 营养学报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8 中国中药杂志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0 病毒学报1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3 解剖学报14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5 中华放射学杂志16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8 中华护理杂志19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1 中华内科杂志2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3 中华血液学杂志2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5 中华消化杂志26 中华肾脏病杂志27 中华传染病杂志2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9 中华外科杂志30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 中华骨科杂志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4 中华烧伤杂志35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6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7 中华麻醉学杂志38 中华创伤杂志39 中华妇产科杂志40 中华儿科杂志4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42 中华肿瘤杂志43 中华病理学杂志44 中华神经科杂志45 中华精神科杂志46 中华皮肤科杂志47 中华眼科杂志48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4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50 药学学报51 中国药理学报(中、英文版)52 中国药学杂志53 药物分析杂志5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 复旦学报.医学版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广东医学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 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 环境与健康杂志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 中国卫生统计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 中国妇幼保健23. 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炙5. 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 辽宁中医杂志16. 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 解剖学报5. 中国免疫学杂志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 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17. 现代免疫学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 中国急救医学 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 中华内科杂志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 中华血液学杂志6. 中华肝脏病杂志7. 中华消化杂志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 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11. 中华麻醉学杂志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1.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 临床儿科杂志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1.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4. 中华核医学杂志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 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