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发表中国通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21:35:04

中国交通发展史论文

从1949年到2019年,我国经历了建国70年发展的风雨历程,而汽车产业也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汽车产业从当年的“从无到有”,到今天走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 ►1949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汽车保有量仅有1万辆,却没有一辆中国人自己造的车。 ►19531953年夏天,在长春市郊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举行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奠基典礼。 ►1956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0卡车驶下生产线。 ►19581958年5月,第一辆东风轿车试制完成。1958年6月20日,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了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诞生!1958年9月26日,红旗敞篷检阅车试制成功。 ►19831982年6月,中德双方签署少量桑塔纳轿车组装协议。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制造厂组装成功。这是我国合资车企下线的第一辆轿车。 ►19971997年,吉利汽车在浙江台州成立,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 ►20002000年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几乎每年都以平均20%的速度扩张。2000年12月,拥有自主品牌的中高档中华轿车在沈阳下线。 ►2001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第六批中国汽车成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上榜,意味着民营资本造车第一次得到政府的首肯。 ►2005200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基因正在发生裂变 刺激:2002-2004年,外资在中国汽车市场所获回报率是内资的三倍、国企的十倍以上。内资与外资的资本规模2:1,盈利情况正好相反呈1:2的格局,这些现象是刺激05年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源泉。 ►2008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595辆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多种车型。2008年特斯拉“横空出世”。其具有强烈未来感的产品对国内新能源消费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010201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开始试点,由此拉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2016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50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8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万辆。►2019 2019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万辆。 新能源、智能网联、先进概念正在改变汽车行业,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期待

找几本书抄抄就可以了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设施和装备规模、运输线路仍在增加,特别是针对沿海主要港口压船、压港、压货日趋严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期间,管道运输也得到了发展。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铁路建设大会战,1997年起铁路进行了连续六次大提速。公路和水运实施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三主一支持”规划,制定了加快建设步伐的目标任务。民航机场建设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内河航运建设基金先后设立。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公路建设投资进入“快车道”,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加强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发展目标,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港口建设。实行邮电分营和邮政政企分开,邮政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陆续出台。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救助等领域建设。2008年组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同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开启了“高铁时代”2013年,铁路实现政企分开,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基本落实到位。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交通运输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当好先行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参考资料新华网:《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中国通信发展史论文

开始于1976年,制造出第一条光纤线,1978年铺第一年光纤线路。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的发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1880-AlexandraGraham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 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 1966-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 预言光纤将用于通信。 1970-美国康宁公司成功研制成传输损耗只有20dm/km的光纤。 1977-首次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 1978-FORT在法国首次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 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90-区域网路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 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应该是1979吧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69亿户,普及率为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4%,意大利为65%,卢森堡为34%;当时,中国为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答案补充  三种标准一经确定,就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这三种技术标准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大唐设计的TD-SCDMA标准,具有多项明显优势的特色技术。采用TDD模式,收发使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加之采用28Mb/s的低码片速率,只需占用单一的6M频带宽度,就可传送2Mb/s的数据业务。该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智能天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的采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线的增益。它特别适合于用户密度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区,非常适用于中国国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将是决定中国3G商用启动的重要时期。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几大运营商首先应考虑如何针对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与核心网络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在取得3G运营执照后能按NGN演进发展的思路,拿出快速应对3G或3G演进发展业务及所谓全业务竞争的有效务实对策,并以市场需求驱动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开发对用户更有吸引力的应用。一旦发放新牌照,市场格局必将重新划分,几大运营商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必会因建设新网络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设备制造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补充  一旦3G启动,整个通信行业的产业链会高速旋转起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将由此实现第三次突破。  具体说来,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改变市场结构,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角度看,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从宏观层面上看,3G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3G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通信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3G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抓住3G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G的来临,正是移动通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现在无法想像的科技产品会飞快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时,手机不会再仅仅是你的个人通讯工具,相信它会成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网、记事、制定工作计划、照相、录音、互动学习、电子商务、移动银行、)和有趣的娱乐伙伴(游戏、听MP3、音乐、看电影、体育赛事),而它的形状也会有各种各样(手表、头戴式、分离式、笔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通信创造的美好未来吧!

中国通信发展史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通信类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加。GPS与GSM系统整合应用设计SDH光传输系统组网的设计小灵通系统建设在××××市的应用××××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地NO7信令网设计方案××××电信局动力环保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地双向HFC在有线电视网络设计方案××地无线市话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市七号信令转接点(LSTP)工程设计××地现代局域网设计及宽带接入××××无线寻呼系统网络整合××××市无线市话IPAS系统设计××地光缆监控与线路资源管理在长途线路维护中心的综合应用××地无线市话(PAS)网络系统设计××地GSM系统基站设计方案××××市至××××市SDH数字微波电路设计××地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CDMA一期基站工程规划××××移动本地光纤传输网组网方案××××市通信分公司无线市话接入网工程设计××地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平台系统设计方案××地企业intranet网络系统建设方案××××市本地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实现××××本地电话网集中监控升级设计方案××××本地网电话的网络优化改造××××地区有线接入网的规划与建设A1000S12交换机远端模块局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无线市话IPAS系统在××××的应用设计××××DCN网设计与实现××××市电信客户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局OA网的设计与应用组建××××移动VIP大客户管理分析服务系统××××市SDH中继传输网设计方案××地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智能小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局域网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大楼办公网的组网方案××××电信二级干线监控系统设计××地PHS系统网络优化设计电话遥控电器开关电路设计电信级VOD视频点播系统解决方案××××本地网新建第二关口局的设计方案在WINDOWS平台上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联机计费系统在C&C08交换机上的实现××××市电信小区宽带网的方案设计基于单片机的(4)循环码编译码器硬软件设计在集中监控操作系统下计费拥塞的解决方法××地呼叫中心的集中化解决方案××××移动IP宽带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多媒体业务(163/169)前台受理系统的设计××××市邮政局电子汇兑系统在综合网上应用设计××××市C3本地网的规划与建设××××前置交换机在联通数据业务中的应用××××市EASTAR自动停复话系统的设计

作为依赖高端技术起家的新兴产业,IT业发展初期就笼罩着浓厚的技术特征。它的发源地中关村就是明证,最初的创业者往往也是科学工作者。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IT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面进行扩散,最终形成了一个发展最快、前景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全新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它的历史轨迹。  从产业走向战略  现在许多人已经把IT纳入产业范畴,并将它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分开,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归类于高科技。因为它不只是高科技,更是一个大众产业。如开办IT企业的创业人员已不全是科研人员,更多的是经营人才。如果更形象地形容IT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特点的话,那就是爆炸式成长——企业遍地开花,产品层出不穷,整个产业日新月异,产业的发展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中。  但现在的IT已经不单单用产业可以涵盖它了。至少有不少人开始认识到,即使把IT归纳成产业范畴,也应该定位于战略性产业,因为IT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如此,IT在许多人眼中还被认为是战略性工具,或者战略性平台,因为它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太深远了。  目前IT的战略性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决策,那就是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的基础就是IT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也只有IT发展了,信息化才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可以看出,IT曾经从科技分支演化成高新产业,再到战略性工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从边缘走向主流  IT从边缘走向主流,这可以从媒体的演变中得到证实。曾经何时,计算机方面的媒体一直被认为是专业性、小众媒体,但是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方面的媒体都成了大众化了。而且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媒体广告收入越来越多,从事IT媒体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大报也按捺不住,纷纷增开了IT产业版面。关于IT产业的话题,也几乎成了公众话题,那些IT企业的管理者几乎成了公众人物,甚至他们的隐私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人物频频出现在各种报纸、媒体和网页上,也以“嘉宾”的身份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探讨各种各样的话题。  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还不仅体现在媒体上,更多的是经济实力——IT产业的增长速度每年高出GDP三倍以上,IT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影响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IT产业至少给中国经济增长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份额中很明显有一块就来自IT产业,以至在每年的人大会议上,一些来自IT产业的人大代表特别风光,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  不仅如此,由于IT的疯狂发展使不少相关产业也受惠多多,最为明显的是依赖IT的广告、公关和会展业。如果没有IT,它们将会如何?真的很难想象。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关村,北京的房价肯定要比现在低很多。  主流的另一个反映是词汇的变化。近年来的新词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IT产业。IT这个词就是典型例子,试想在五年前,有几个人听说过IT,又有几个人在说IT呢?可现在,又有几个人不在说IT呢?HTML、光纤、3G、IP、蓝牙等非常专业技术词语频频出现在大众报纸上;电子商务、网络经济、B2B、B2C、CRM、ERP等非常专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术语也频频冲击人们的视野。  从专家走向平民  从专家走向平民是IT成长和转换的一个特征。由于IT高度的技术化,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国度,它一直给大众是高科技形象,因此从事研究和使用该产品的人员都被赋予专家色彩。十多年前,计算机是不能轻易触摸的。而如今,平民化打破了IT的高科技形象,促进了IT产业在全国各地大小城市的开花、结果和生根。  IT的平民化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使用者平民化;二是参与者平民化。现在为止,诸多市民都与IT打过交道,从身边的电脑、手机和家庭的宽带网,乃至到银行的存款和炒股票的工具,都是与IT息息相关。IT越来越像工业革命初期的电一样,构成我们人类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参与者平民化,这是IT的平民化一个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在中关村流传一个笑话,随便抓一个人问,他可能都与IT相关,不管他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学经济的可能在运作企业,学技术的可能在开发产品,刚毕业的中专生可能在站柜台卖IT产品,甚至连外来的低文化农民也在卖盗版光盘。  从进口走向出口  从进口走向出口是IT产业势力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初期的几乎完全的依赖国外产品,经过不断模仿开发和生产,与外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出口IT产品了。特别是一些计算机配件,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相当高的市场份额,芯片和微电子等尖端领域,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自主开发和批量生产。  从进口到出口,这个变化说明了我国IT产业正在参与全球IT产业的循环,也说明了我国在IT产业发展中迅速引进技术、研究技术,已形成初步的自主式开发生产,同时,我国IT产业在国际布局中的崛起。  但是,我们在出口的同时,还在不断进口IT产品,一些顶级技术、更高价值的尖端性产品,还严重依赖进口。从进口到出口,从模仿到自主开发,这个漫长的道路上,我们还在长征中。  从狂热走向理性  构架于IT技术上的网络经济在20世纪最后两年出现了过度繁荣,甚至出现了非理性的狂热。狂热主要表现在网络领域,由于国际上(主要是美国)在网络上的持续疯狂,网络股在资本市场上的突出表现,使全球的IT产业受到深刻影响,一时间风险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大量的网络企业风起云涌,IT需求得到空前扩大,大量宣传和炒作此起彼伏。  但是由于缺乏企业利润作支撑,过度繁荣的网络经济必定不能得到长久支持,结果出现了急剧下滑,造成了不少网站经营困难,甚至萎缩和倒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狂热对我国整个产业的损害还不深,而且IT企业正在走向理性,明白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利润,理性要基于对发展的清醒判断,也要基于自身实力。  从模仿走向竞争  中国的IT产业发展,必须以世界为坐标,以未来为方向。在这一方面,不论是过去的模仿和学习,还是今日与IT巨头的竞争都是必要的。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IT业巨头身上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是国外计算机一统天下,最多也是我国IT企业进行组装,到后来,一些企业模仿生产,与国外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到现在已经是国内计算机产品为主了。联想的机器不仅在国内市场占取很大份额,而且也开始了大批量出口国外。我国的IT产业在模仿中成长,在竞争中长大。  IT的未来会怎样  从IT的一路高歌行进的历史进程中,从不断演进和变换的人和事中,IT行业有哪些规律或轨迹可以探寻呢?  一、IT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激情创业、理性发展是IT企业的共有规则。二、IT是无情的。企业淘汰、产品淘汰和人物淘汰都是十分正常的,在这个大舞台,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的情节,但IT不死,还在发展。三、IT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对本国的幼稚产业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特别对一个战略性产业来说,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影响。四、IT产业从萌芽到成长,乃至成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界和资本界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五、IT产业形态随时在变化,企业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应该看到,产生在IT基础上的网络经济本身就在急剧地改变这个产业的特征。六、IT产业具有天然国际化特征,而且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十分注意国际上相关变化,为中国的IT的发展提供资本环境。

中国通信发展史论文摘要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建立了较为简单的通讯系统,各国都建有烽火台,传递紧急信息如敌军入侵则点燃烽火台通知首都,调集援兵后来各国发展出驿站传递信件,这在秦朝、汉朝逐步完善,渐渐建立起完善的驿站管理系统但这都是为官方服务的,民间百姓要投递信件大概始于唐朝然后这延续了千百年,直到现代通讯的诞生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通信发展史 有线通信 美国莫尔斯(FBMorse):约5km的电报(点,划,空间→字母,数字); 美国贝尔(AGBell):取得电话机专利(电信号→语音); 美国普宾:通信电缆;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网的数据通信,传真通信业务; 美国:发表贝尔数据网络,英国:图像信息服务实验; 现代 通信系统利用某些集中转接设施→复杂信息网络 →"交换功能"→实现任意两点之间信号的传输 无线通信 1864年 英国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设想; 1888年 德国赫兹(HHertz):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1895年 意大利马可尼:传距仅数百米的无线通信; 1901年 意大利马可尼:横渡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1938年 法国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实验广播; 1951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正式广播; 现代 无线通信遍及全球并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达数十米之内 数学分析方法发展史 一,傅立叶分析 1822年 法国数学家傅立叶(JFourier):奠定傅立叶级数理论基础;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应用到电学中; 19世纪末 用于工程实际的电容器→处理各种频率的正弦信号; 20世纪 谐振电路,滤波器,正弦振荡器→扩展应用领域 二,拉普拉斯变换 19世纪末 英国工程师赫维赛德(OHeaviside):运算法(算子法)-先驱;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20世纪70年代后 CAD求解电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变换 离散等其它系统的发展→ 三,Z变换 1730年 英国数学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数-类似; 19世纪 拉普拉斯: 贡献 20世纪 沙尔(HLSeal): 贡献; 20世纪50~60年代 抽样数据控制系统 →Z变换应用 数字计算机的研究与实践 四,状态方程分析 20世纪50年代 经典的线性系统理论(外特性);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的线性系统理论(内部特性), 卡尔曼(REKalman):状态空间方法

世界移动通信发展史 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里。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接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预计1995年将覆盖欧洲主要城市、机场和公路。可以说,在未来十多年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将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及有可能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 与其它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快趋势,目前,当数字蜂窝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正方兴未艾之时,关于未来移动通信的讨论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方案纷纷出台,其中最热门的是所谓个人移动通信网。关于这种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各家解释并未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提供全球性优质服务,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通信服务这一移动通信的最高目标。傅立叶变换最早是在19世纪由法国的数学家JB Fourier提出,他认为任何信号(例如声音,影像等)均可被分解为频率、振幅。由于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可以把图象或者信号在频域中进行处 理,从而达到简化处理过程、增强处理效 对电信发展贡献可想而知

原始的通讯方式、击鼓传令、会“说话”的旗子、狼烟滚滚报军情、风筝传讯、天灯、热气球、过海传信息、马拉松赛跑的由来、鸽子的作用、各种有趣的传信方式、通信的来龙去、发明信的故事、关于邮政的故事、发明信箱、最早的信封、有趣的首日封、邮政编码、邮票的来历、邮戳、邮票上的齿孔、对剖的邮票、集邮的由来、无线电通讯、莫尔斯的发明、通讯电缆、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波家族、国际电信联盟、发明电话、赫兹与波波夫、马可尼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无形的信箱、无线寻呼、通讯卫星、明信片的问候、光通讯的发明、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信号装置、电传打字电报机、通讯新气象、磁带录音、新式检波器、神奇的微波通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大哥大”潇洒走天下、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通信发展史论文选题

提供一些通信类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加。GPS与GSM系统整合应用设计SDH光传输系统组网的设计小灵通系统建设在××××市的应用××××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地NO7信令网设计方案××××电信局动力环保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地双向HFC在有线电视网络设计方案××地无线市话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市七号信令转接点(LSTP)工程设计××地现代局域网设计及宽带接入××××无线寻呼系统网络整合××××市无线市话IPAS系统设计××地光缆监控与线路资源管理在长途线路维护中心的综合应用××地无线市话(PAS)网络系统设计××地GSM系统基站设计方案××××市至××××市SDH数字微波电路设计××地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CDMA一期基站工程规划××××移动本地光纤传输网组网方案××××市通信分公司无线市话接入网工程设计××地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平台系统设计方案××地企业intranet网络系统建设方案××××市本地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实现××××本地电话网集中监控升级设计方案××××本地网电话的网络优化改造××××地区有线接入网的规划与建设A1000S12交换机远端模块局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无线市话IPAS系统在××××的应用设计××××DCN网设计与实现××××市电信客户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局OA网的设计与应用组建××××移动VIP大客户管理分析服务系统××××市SDH中继传输网设计方案××地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智能小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局域网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大楼办公网的组网方案××××电信二级干线监控系统设计××地PHS系统网络优化设计电话遥控电器开关电路设计电信级VOD视频点播系统解决方案××××本地网新建第二关口局的设计方案在WINDOWS平台上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联机计费系统在C&C08交换机上的实现××××市电信小区宽带网的方案设计基于单片机的(4)循环码编译码器硬软件设计在集中监控操作系统下计费拥塞的解决方法××地呼叫中心的集中化解决方案××××移动IP宽带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多媒体业务(163/169)前台受理系统的设计××××市邮政局电子汇兑系统在综合网上应用设计××××市C3本地网的规划与建设××××前置交换机在联通数据业务中的应用××××市EASTAR自动停复话系统的设计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69亿户,普及率为8%。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4%,意大利为65%,卢森堡为34%;当时,中国为09%。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答案补充  三种标准一经确定,就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这三种技术标准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大唐设计的TD-SCDMA标准,具有多项明显优势的特色技术。采用TDD模式,收发使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加之采用28Mb/s的低码片速率,只需占用单一的6M频带宽度,就可传送2Mb/s的数据业务。该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智能天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的采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线的增益。它特别适合于用户密度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区,非常适用于中国国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将是决定中国3G商用启动的重要时期。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几大运营商首先应考虑如何针对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与核心网络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在取得3G运营执照后能按NGN演进发展的思路,拿出快速应对3G或3G演进发展业务及所谓全业务竞争的有效务实对策,并以市场需求驱动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开发对用户更有吸引力的应用。一旦发放新牌照,市场格局必将重新划分,几大运营商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必会因建设新网络而掀起新的投资高潮,设备制造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补充  一旦3G启动,整个通信行业的产业链会高速旋转起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将由此实现第三次突破。  具体说来,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改变市场结构,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角度看,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从宏观层面上看,3G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3G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通信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也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3G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抓住3G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拥有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G的来临,正是移动通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现在无法想像的科技产品会飞快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时,手机不会再仅仅是你的个人通讯工具,相信它会成为你可靠的工作助手(上网、记事、制定工作计划、照相、录音、互动学习、电子商务、移动银行、)和有趣的娱乐伙伴(游戏、听MP3、音乐、看电影、体育赛事),而它的形状也会有各种各样(手表、头戴式、分离式、笔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通信创造的美好未来吧!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