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机构
机械结构设计论文本科
论文题目有很多,不知道你想要具体那个方面的,题目选择很关键,选好了题目,到期后写论文也就很好做了。具体你告诉我下,我给你提供题目。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
去56毕业设计网看看上面有很多参考球磨机传动机构设计及参数计算(精品)隧道凿岩机器人钻臂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精品)☆新填料箱盖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减震器的造型与设计(CAD图纸)液压飞行模拟转台机械结构设计(精品)自行走轮椅的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
机械论文怎么写基本结构
步骤楼下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反正写论文最最重要的就是查阅文献,机械类的论文,你可以看看(机械工程与技术)刊物,文献是免费查阅下载的
太简单了,用电视里的话说“So eassy” mOqD蝇E触&wXYJq&7yZvH
论文撰写步骤: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完成了哪些工作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1、研究的理由2、研究目的3、背景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5、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网上不是有很多的范文和资料能搜到的资料,最起码不会不清楚大概的情况啊,但是网上的大都不全面,一般都找不到开题报告跟论文一套的了,有个内容就不错了,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弄了个差不多的,结果老师一句话就否决了。弄的我也没心思再弄了,最后在铭文网,直接让老师辅导我写作,也辅导了论文答辩的问题,哎,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啊
论文的文本结构
封皮题目摘要引言章节结论致谢文献
论文的组成结构: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主心骨,又称为“标题”,是论文的核心、因为后续开展内容写作都是对应论文标题进行写作的,标题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标志索引、查阅文献的重要线索。论文的题目一般分为几种类型:题目、副标题,一般来说,论文的标题应该简短,在20字以内。目录:目录篇幅比较长,反映了论文的大纲,带有副标题。具有层次感,页码逐项标明,整个理论体系比较大且较为复杂,所以应该包括版面、参考、附录、搜索等辅助性部分的页码,这样方便查找。内容摘要:摘要内容部分是对全文精华的浓缩,是一篇论文中必不可少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摘要内容部分是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普通的摘要内容不得少于400字,论文摘要的关键词数,一般是3—5个关键词。前言: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主要是表达本论文要说明什么。作为论文的开头,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会导致读者不感兴趣,太短又写不清楚,一篇6000-8000字的论文,字数一般掌握在500-600为宜。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论是论文的主题,一般要分几个部分和几个论述层次,要求加上小标题或数字序号,以显示文章清晰的思路。主要围绕着中心去写,是对自己学习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论点,数据的说明。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要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者研究课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部分内容也是论文的重点,并且还需注意,这部分内容以精简为主。致谢:对负责论文的导师,以及其他提出建议或给与帮助的老师和同学,通常在论文结束时以书面形式表示感谢,不要太夸张,语言要真诚。参考文献:把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详细列出。附件:在论文最后部分附上重要数据、公式、表格、程序等不方便放入正文的材料,方便阅读时参考。
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导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学术成果。一、基本规范要求的内容(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规格为A4纸。(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结构规范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中、外文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4个,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3、目录;4、正文(理工等类);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1)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3)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4) 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5、致谢;6、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7、参考文献。(三)工作量要求:1、 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应少于2万字;2、查阅文献15篇以上;阅读并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译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四)文字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五)图纸、图表要求:1、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整洁,线条粗细均匀,标注规范,注释准确,使用工程字书写;2、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3、 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六)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
文的结构怎么探讨的何必,了解更清晰
资本结构的论文
资本结构优化研究论文,认为认为还是相对比较好写的,毕竟结合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公司相关的改革都可以找到具体的案例来阐述
我帮你找了关于国企改制的,你自己拼凑一下 一位海尔老员工痛心地表示:“海尔总是最强调企业文化的,而现在却是最缺乏企业文化的,海尔总是最强调企业的凝聚力,而现在丢失的恰恰是企业的凝聚力。”青岛的出租车司机聊天时,可以讲出不少海尔员工骂海尔的故事。这的确是非常奇怪的问题,记者接触到的一些海尔员工,如果与他们熟悉之后,似乎人人都有些怨声载道。不过他们也都表示,员工们开始抱怨自己的企业也只是在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可以说,在1998年以前,很少会有员工说海尔坏话。那时海尔的企业凝聚力的确是相当强,自那以后,人们的抱怨就越来越严重了。记者查了一下资料,1998年正是张瑞敏开始在海尔内部推行市场链管理的时候。是不是正是市场链管理的推行,导致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呢?一些内部人表示,有这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市场链式管理看起来是有许多优越性的。但推行市场链,如果出现了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要找出责任人。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人为的链式市场(非社会自发形成的市场)衔接往往不是那么紧密,表面上的责任人往往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人,结果反而养成了人人都怕当责任人,人人都在想法推卸责任的局面。一位海尔员工举了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某一个地方失火了,假如一名员工确实是为企业着想的,他就应当首先设法把火扑灭才对。然而现在却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失火了,他首先不去想如何灭火,而是首先想到在起火中他有没有责任,怎样可以回避责任,如果他去救火,是不是会被人怀疑就是失火的责任人,如果失火现场不是他的岗位,他就会尽快离开现场,防止牵连到自己。这个例子虽有些极端,但还是很形象地说明了海尔目前的某种管理状态—人们为了推卸责任,有时甚至超出了对企业基本的责任心。不过最主要的可能还不是推行市场链造成的,而更可能是近几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让海尔粗硬的企业文化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如今,在海尔工作的压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之大。一位员工形容,一进入企业,就像进入到一个巨大的压力锅内,全身都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巨大的压力让每个人的脾气都变得非常之大。海尔的两位副总裁柴永森、周云杰的脾气之大是相当闻名的,另一位副总裁梁海山原本是一位相当有涵养的管理者,在海尔的中下层声望一直很高,而如今的脾气也变得相当吓人了—当巨大的压力时时萦绕在四周的时候,其原本的性格本性往往已不是主观愿望所决定的了。与大家的坏脾气相对应的是,海尔内部遍布的骂人现象。在海尔上司随意谩骂下属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以至于流行了这样一种说法:见过×××骂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骂人,并且随之产生了恶性循环。通常是从某一个上级对某项工作的不满意,而对下属的谩骂开始,这个下属因而憋了一肚子的气,当然为了出气,就马上找来自己的下属也如法炮制痛骂一顿,他的下属也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气需要发泄,于是再找更下面的一级下属痛骂一顿,这样一级骂一级,最后的官最小,无人可骂,只好自认倒霉。其实张瑞敏为首的海尔最高层,也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改变管理中的粗暴作风,2001年,海尔开始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岗位上的微笑服务活动,要求每一名员工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都要以微笑示人。但微笑服务只能解决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只要巨大的压力仍时时在人们心头存在,坏脾气的问题就不可能完全解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压力,上级不断的逼迫,对一有差错便会被淘汰的担心,来自顶头上司的谩骂,都是原因。不过更多的人认为与海尔近几年的经营业绩不佳有更大的关系。自2000年开始,海尔实际销售的增长便出现了停滞的现象。如果说这样的业绩在其他公司可能尚可以接受的话,在海尔就不能被接受。因为海尔制定了恢弘的发展计划,甚至排出了时间表,要在200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以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以来,张瑞敏一直宣称海尔的增长速度为86%,若海尔完不成目标,就等于让张瑞敏承认失败。以张瑞敏的个性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张瑞敏不许失败,海尔不许失败,这就是海尔自上而下都感觉巨大压力的最大原因。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的时候,张瑞敏又一次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成为世界上的名牌!”言辞依然还是那样的富有感染力。类似这样的一些宣传口号和目标也总是能获得国人的赞扬和喝彩。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包括我们自己或许都应当反省,是不是我们总是赋予了企业过多的使命感,使企业承载了我们过分的要求和期望。而企业说到底就是企业,它只能而且只应当以赢利为目的,或许这一目标是低微的,不值得说出口的,但却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健康的企业首要的目标。作为社会各界人士,我们需要共同为海尔减压。我们不应要求海尔非得在国际上为中国人争多大的脸,不应要求海尔必须打败世界上多少多少对手,只要海尔能够健康成长就足够了。 海尔为什么出现人才流失? 有人说在海尔这样一个企业帝国里,张瑞敏就像是一个国王。由于权力的绝对集中,海尔的未来也似乎只能掌握在张瑞敏一人的手里。“如果张总裁决策正确,那么海尔这艘航船就会顺利平稳地航行下去,而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有人这样评说。或许这是最让人担心的。我们毫不怀疑张瑞敏的才能,将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巨型企业集团,在此期间兼并了无数破产的工厂,激活了一个个“休克鱼”,如此的业绩,足以让任何人都惊叹不已。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标志。即便有如此之多的成就,但张瑞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不犯错误。让人担心的是,海尔似乎正在犯着错误。再以选拔干部为例,像许多强人企业一样,在海尔选拔干部首要的标准也是要听话,其次才轮到才能和创造性。以这样的标准选拔干部或许在控制方面会有一些好处,但后果也是明显的。正如人们评论,海尔电脑的失败与其说是经营上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海尔人才战略上的失败。海尔没有TCL手机的万明坚、TCL电脑的杨伟强那样有创造性、有个人魅力的第二级领导者。观察一下海尔和TCL,这两个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家电企业,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海尔,外界只知道张瑞敏和杨绵绵,而第二级的领导者,无论从形象、魅力、知名度等方面距离前两人都有很大的距离。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海尔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截至目前,在海尔仅事业部长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有20多位从海尔离开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来到了海尔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也是一再号称要向海尔学习的伊莱克斯中国公司那里。可以说,目前的伊莱克斯除总裁刘小明以下的第二级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原海尔的人员支撑起来的,伊莱克斯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都是由原海尔的人员领导的。当人们对伊莱克斯的骤然崛起惊讶不已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其实里面有相当海尔的功劳。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才流失?至少说明海尔的人才战略是有问题。其实外界对海尔的质疑声里,有不少人关注到了海尔的产权问题,应当指出的是,这的确是海尔的一个弱项。与许多人的印象并不一致,海尔其实并不是一家国企,在整个海尔系企业之中,处于最高端的海尔集团竟然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以这样一种落后脆弱的产权模式,海尔却取得了如今这样显赫的成就,除了以张瑞敏为首的海尔领导层的才智之外,我们还应当钦佩他的献身精神。他对企业的热忱,对自己理想事业不懈的追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但是搞企业仅仅有理想、热情和献身精神是靠不住的。事实上海尔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流失,除了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之外,海尔所给予的待遇过低也是一大原因。如果在一个私人所有的企业里,只要所有者觉得一个人的贡献值得,他无论给之多高的工资旁人都不会有疑问,而在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里,加工资往往就必须得有许多说法。再以海尔的目标为例,如果海尔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企业,它能制定出非要成为世界500强这样的目标吗?海尔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再要效益了,而更重视声誉,更渴望让企业变得更庞大,更看重那些大而遥远的目标。如果海尔是一家私企,相信那时它的目标一定会更为现实,也会更加谨慎。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企业,他必须得为自己负责。金融改革与国企改制国企改革的出路,以及我国经济的未来前景,关键并不在于实体经济部门本身制度安排的转制,却在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生长、发育、演进和发展。这也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步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制度结构安排的演进与变革,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农村改革。这一步,历时比较短,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改革的第二步,是国企转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工人下岗增加,不少国企亏损等。如何解决呢?看来,单就企业存量资产上搞产权转制,是个理论和实践的误区。我们不能仅从既有企业产权结构的静态安排上来做文章,而应从企业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相互关联的动态演进中来寻找出路。换句话说,国企改革的出路,以及我国经济的未来前景,关键并不在于实体经济部门本身制度安排的转变,却在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生长、发育、演进和发展。这也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能否持续,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均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第三步将如何走密切相关。当下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直观看来,似可以拆解两个密切相连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一是证券市场的型构和发育,其二是现有的银行制度结构安排的改革。首先,从证券市场的型构和发育来说,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证券市场的规模大小、行情涨落,以及如何规范其内部机制的运作,而在于它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关联,即是否我国证券业市场能为制造业、公共行业和其它服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成长,真正融资"输血"。在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银行、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恰似整个经济肌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实体经济部门的变化,自然应在股市行情上反映出来。而股市行情的涨落,又直接影响到实体部门运作。然而,我国股市却似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此同时,股市价格的涨落,对实体部门的经济运作不怎么发生影响。再看我们的银行系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二十余年经济改革中的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我们的银行系统来支撑的,而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自然汇集和积累在我们的银行体系之中。而体制转型期中出现的制度失衡,使我们的国有银行内部,也匮乏有效的游戏规则和规制机制,来制衡银行"内部控制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最近,复旦大学出版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JeanTirole)的《银行监管》一书。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这位名满世界的美国MIT的大教授一上来就指出,在过去20余年中,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取得卓著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中国当下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金融改革,其中,银行的审慎监管,尤为突出。泰勒尔的这一见解,正切要害。在我们的银行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变迁中,如何加强银行监管,谁来监管,来监管谁,自然就成了当下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生长、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怀疑,恐怕世界上善意的经济学家和实业界人士也很少会怀疑,在当下入世后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能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中,缓和、化解和消除这些问题。中国社会内部的市场秩序和种种制度约束规则在变迁和演进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也会保持。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1、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比例关系。利润分配企业应处理好积累(用于再投资)和分红(用于投资者收益)的矛盾。 资本结构相关书籍2、所谓资本结构,狭义地说,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广义上则指企业各种要素的组合结构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的结果,它决定了企业的产权归属,也规定了不同投资主体的权益以及所承受的风险。 3、就一般意义而言,资本结构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金融关系,即以资本和信用为纽带,通过投资与借贷构成的股东、债券人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 4、资本结构是指公司短期及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结构也就是财产所有权的结构安排而财产所有权往往最终与收益权对应,所以资本结构又牵系着产权安排,或者说资本结构决定了产权安排结构。 5、资本结构是指公司的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通常用负债的比例或负债对总资产的比例关系表示西方财务学家对资本结构进行了许多理论与经验研究但直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分歧。 6、资本结构在这里就是指企业的负债情况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负债率不应超过50%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比例应适当。 7、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研究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价值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相互关系。 资本结构8、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影响到企业资本控制的完善,决定着国有企业的前途,连接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9、关于融资结构(也称为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始于MM定理,其核心思想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企业价值与其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即资本结构无关然而由于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相差太远,使得其结论无法解释现实中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行为。 --
资本论文章结构
从内容结构说,是如楼上 fancy所言,但从逻辑结构上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展示,即: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观,从人的异化到本质的复归,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扬弃,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入手来为其政治乌托邦服务是其暗含的逻辑结构。当然啦,要是大侠为考试用的话,那你就不能只说这几句了。
《资本论(第1卷)》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十三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十卷重新校订的。其中有插图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扉页;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第一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本的总公式。2、 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1、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 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3、 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1、 原始积累的秘密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5、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1、资本循环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 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该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共写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因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问题。第三篇论述利润率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利息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的版本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这些序言和跋文构成《资本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门向导。有关《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斯写的。在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这几篇序言和跋文里,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关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关于《资本论》的方法和结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以及学习《资本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资本论》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马克思在大学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但主要精力却用在哲学和历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当时普鲁士莱茵省议会通过了“林木盗窃法”,公然侵犯贫民阶级的权力。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经济状况问题。这些物质利益的冲突,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之一。 于是,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8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按原计划,《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例如,关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所以,在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时,不妨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编辑本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编辑本段【《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马克思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密不可分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才产生的。15世纪末,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始于威廉?配第,发展于亚当?斯密,至大卫?李嘉图而登峰造极。在法国,始于布阿吉尔贝尔,中间有魁奈、杜尔哥,最后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因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揭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不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规律。这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所以,古典学派发展到李嘉图时,“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评,引起了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有的人把它普及开来,有的人利用它来反对重商主义等旧学派,有的人把它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有的人在捍卫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当时这一论战还带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是主要的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这场论战与18世纪下半叶魁奈死后、重农学派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相比,已经逊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岭。马克思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庸俗经济学局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现象,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随着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英国出现了庸俗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妄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在分配领域实行某些改良,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庸俗经济学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国的巴师夏,他代表热衷于自由贸易的法国工商业资本家的观点,企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它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前提。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只能抄袭英国、法国的作品,作为教条加以搬弄。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但这时又不允许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因为英、法资产阶级早已夺得政权,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已经感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威胁。因此,“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公正无私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受阶级偏见的束缚,客观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具体地说,这个任务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绝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