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就是marclaren,还有steelcraft,最后还是决定多找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论文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论文着重分析了幼儿各种不良习惯如:生活、环境、行为、卫生、情感、作息、劳动等一系列习惯的原因,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论文分为七大观点来进行论述,总体而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现状怎样?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幼儿园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现在幼儿的体魄很健壮,头脑聪明,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存在不少。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任性、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一提到培养和教育,家长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能认多少汉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几十以内的加减法;如何培养孩子绘画、舞蹈、乐器等爱好的兴趣;至于幼儿有没有良好的品质、生活、卫生、行为习惯就很少去注意。更没有花时间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二是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三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专职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对师幼关系恶化。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幼儿发展,而不应为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牵制。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思,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的幼儿关系进行反思。其实幼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前五大类基础的认知,还要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看护,例如:饮食、睡眠、盥洗、卫生、疾病预防、安全等。相对于读书写算而言,这无疑都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些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的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稍有收获。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往,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指导,他们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性格,成为问题儿童,以至将来生存困难、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为此,我对我们小班存在问题的幼儿朋朋进行家访、跟踪观察、分析、个别指导等工作,以此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1 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 “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 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 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指导方法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助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旱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起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强,表现主动、积极,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能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非常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反思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希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助和等待。 2 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 3 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特别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利的一面,因而,从小培养其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每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特别调皮、不善交往,甚至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指导,他们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性格,成为问题儿童,以至将来生存困难、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为此,我对我们小班存在问题的幼儿朋朋进行家访、跟踪观察、分析、个别指导等工作,以此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1 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 “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 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 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指导方法 1 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通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助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旱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起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强,表现主动、积极,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能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非常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反思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希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集体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助和等待。 2 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 3 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特别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骗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拓展:
研究生论文格式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浅谈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摘要】儿童健康教育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手段和不同时机、场合,立足社会整体,把儿童、物、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儿童健康教育的效率和优势,达到良好的健康促进目的。
【关键词】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幼儿园
儿童健康教育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手段和不同时机、场合,立足社会整体,把儿童、物、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儿童健康教育的效率和优势,达到良好的健康促进目的。
3-6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我园非常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把儿童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促使儿童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观念,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良好的社会化适应能力,受到孩子、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多年来,我们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已形成了自身特色。现在就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由于儿童的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传播卫生知识,而是要向儿童本人和有关人员(如家长、朋友、社会其他成员)进行卫生观念和健康知识的传授,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的健康促进作用。
1环境
幼儿周围的环境,为其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园处处为孩子考虑,提供有利于健康的物质环境;创设绿化、儿童化的外部环境;给予合理多样的膳食,良好的进餐环境氛围;教室内最佳的物品摆放和空间设计,在各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2家长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由于托、小年级幼儿年龄尚小,不能理解,因此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园就利用一切平台及方法为家长创设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条件。
幼儿园每个班级布置的“家长园地”有“向您推荐”版块。
每星期教师会把幼儿不同时期需要注意和配合的要点及相应的健康教育文章放入其中。如:给新生家长—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宝宝刚上幼儿园为何老感冒?等等,让家长和孩子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健康教育橱窗。
由保健室负责,每月更换一次主题,从幼儿园全局出发,根据当下季节变化、传染病流行、儿童生长发育、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等情况给予相应的介绍及宣传,覆盖面广。
家校联系平台。
幼儿园对每位孩子家长都建立家园学校联系平台,家长在这个平台与老师相互沟通、提问,老师也可以跟家长一对一讲解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针对每个孩子给予家长最适宜的健康教育指导,为家长答疑解惑。
幼儿园网站及园报设有健康教育专栏。
幼儿园每周会在网站放一些儿童常见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现在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接送工作都是家里老人承担,因此网站和园报健康教育专栏的设立为广大的年青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和学习的平台。
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每学期幼儿园会开展一次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聘请一些知名的儿童保健专家,与家长面对面授课。例如:儿童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养成(托班第一学期)、儿童常见病的预防与护理(托班第二学期)等。权威的专家为家长带去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及理念,深受好评。
3幼儿
幼儿健康教育工作是由保教人员具体负责,以培养幼儿良好卫生和行为习惯、预防意外伤害为主要内容,采取儿童游戏、训练、辅导、授课等形式进行,因此,我们幼儿园的保教人员要定期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通过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在孩子的每一个教学与生活环节中。
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她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健康教育也应多样化,要有机地配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为什么要洗手,怎么洗手,教师可以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有小朋友生病了,帮助孩子了解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如多饮水,多休息;有小朋友不爱吃饭了,帮助孩子认识常见食物的名称、种类和特点,指导不同食物有不同营养,培养幼儿不偏食的良好习惯;上课了,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参与,发展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求知探索精神。
保健医生进课堂。
在原有思维模式里,课堂上讲课的就是老师,在一些涉及到医学领域知识的课程,我园采用保健医生进课堂的方式来为孩子上课,既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同时也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健康促进效果更好。如:牙齿的保健,保健医生将牙齿模型带至教室,详细讲解牙齿结构、刷牙的正确方法、龋齿的害处、如何口腔保健。又如:营养的早餐,保健医生给孩子讲述什么是营养的早餐、儿童膳食宝塔是怎么安排和搭配的、这么吃有什么好处等等。通过保健医生进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增加了信任感。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浅谈了一些我园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她们,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响,俗话说:好习惯的养成使孩子一生受用无穷,坏习惯的形成将祸害孩子终生。我园会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更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使之更为合理和完善。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时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为自我服务的。第二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规则的意义,并将亲社会行为指向更广泛的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经常因父母、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独占欲望膨胀,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缺少分享认知。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不需要几个人“分享”一个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二、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1.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让幼儿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方式上要多与孩子一起玩,陪他做游戏,能如朋友般的交流,能倾听他的声音,分享他的喜怒哀乐。物质上不纵容也不小气,能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让幼儿感觉到父母爱他,给他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导向上要营造公平的环境,教育幼儿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同时支持幼儿与同伴分享。效果上要让幼儿能从父母的反应中,看到分享行为的结果,感到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幼儿园氛围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随时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与幼儿平等交往,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自觉的做出更多的分享行为。3.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要带头孝敬,关心长辈,使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成为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诉幼儿,让其分享快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还有要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会给幼儿带来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要在幼儿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典范,让其他幼儿学习,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动机。有意识地引导分享意识较强的幼儿同分享意识较差的幼儿一起游戏,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4.移情训练法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会比较好。5.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以练习。教师也应该利用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举动,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使孩子分享行为的进一步发展。6.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一是平等分享。让幼儿通过情感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共同分享。同一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自愿组合,通过语言与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三是轮流分享。不同的时间内幼儿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可以使幼儿在资源少的情况下顺利分享,培养秩序意识。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这种分享有一定难度,可以引导幼儿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展开,同时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类似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宽容忍耐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