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策略》
【摘 要】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和大班家长们普遍重视的问题。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应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基本原则,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为重点。
一、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
1.提高孩子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注做事的习惯。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边做边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注意力训练。
2.培养孩子思考、务求甚解,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为了使幼儿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在下学期(3月-7月)由30变为35分钟,延长了5分钟时间,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幼儿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一)、教育活动: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主题“我上小学了”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
3.向幼儿渗透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环境的创设:
1.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下学期期可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学班级式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三)日常生活的管理:
1.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要求幼儿早晨在8:00前到园,不迟到。以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2.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3.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懂得自我保护。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
2.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工作。对大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四、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1.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空间生活体验 [论文摘要]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属儿童时期,初中属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也接近科学的体系,因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从学习方法态度上来看,初中生比小学生更需要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不仅要主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而且要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小学生的“他律”自然过渡到初中生的“自律”。因此,为了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让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迅速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直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力图解决的课题。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 语文 、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 语文 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 语文 、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英]赫伯o里德,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4][美]伊莱恩o皮尔o科汉鲁斯o斯特劳斯o盖纳,尹少谅译.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法与策略上知识准备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知识准备的问题上,其实一部分小学教师并不反对这种行为,有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多学一些知识,会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有个坡度,幼儿园要与小学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
其中说三个具体方法:
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互相靠拢;
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
三是要为幼儿入学作好心理准备。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受教育者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正确地实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当前的身心发展,更能为接下来的小学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出现的问题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幼儿园方面
为迎合社会、家长的要求,部分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大班就开始教授小学低年级的科学知识,教学方式也多是“填鸭式”“满堂灌”。
(二)家庭方面
虽然很早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家长依旧只是关注幼儿的智育,并没有把该年龄段的美育、体育素质等提上日程,越来越重的书本知识负担势必会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师资方面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者主要的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授课多是在以游戏为主的课外活动中进行;而小学教育期间,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社会的基础知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必然的,授课形式会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传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爱好。
(四)幼儿自身方面
此阶段幼儿整体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理机能成熟程度比较低,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无意注意为主;意志力薄弱,抵御外界干扰能力有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般进入小学阶段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操作。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
1.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应该在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智能开发。社会上任意增加教学内容难度的幼儿园所占比例不小,有些幼儿园竟然为了炫耀教学效果、保持生源,教授小学低年级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接受这种教育的儿童在小学阶段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
2.教学方式
结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教学活动本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充分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但是,部分幼儿园以课堂讲授为主,多是教师一人单项传授知识,很少顾及在座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更不用说寓学于游戏。
(二)家长认识有误区
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难免会有家长在择园时把评价幼儿园整体质量高低的标准定为幼儿园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多少。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长的家长认为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知识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家长之间“攀比”心理也不容小觑,他们平时总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标准基本上是能写多少汉字、背多少数字、说多少英语、背多少诗等。片面重视智育的发展,忽视情商、美育、体育、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他们最大的误区。
(三)师资队伍较薄弱
在多数幼儿园中,对小学教育的教育特点、规律熟知的教师屈指可数。同样,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是一知半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不仅阻碍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阻断了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的沟通。
(四)幼儿适应能力差
1.教学环境不同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没有严格规则约束的游戏为主,小学教学则严格规定每节课的时间。幼儿园中的教室基本上都配有颜色鲜艳可移动的桌椅,园内也少不了活动角、自然角等供幼儿观察、游戏的地方。小学低年级则多是固定桌椅,没有玩具和图画书陪伴,有时还会被迫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
2.师生关系不同
在幼儿园中,教师时刻与幼儿一起做游戏、随时解答幼儿的好奇问题,甚至共同就餐,教师对幼儿能够全面掌握信息。在小学阶段,教师一般会把焦点放到学生的学习上,比起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教师则会更在意学生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等。
3.所学内容不同
在学前教育期间,幼儿接触的多是口头语言的教育,所学知识多是日常生活中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是直观性教学法和简单讲授法。在小学阶段,课本中的图画明显减少,书面语言增多,内容随之加深,并逐渐强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深的活动技能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中去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解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幼小双方规范办学
要想实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完美衔接,双方办学上都应采取有效措施,体现“双向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办教育。
1.幼儿园方面
(1)幼儿园要明确办园教育宗旨。幼儿园要把焦点放在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多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童年生活中轻松愉快地积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完善幼小衔接中的教育制度。每年可定期举行幼儿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的观摩和座谈交流,双方互相借鉴教育经验,熟悉对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要求,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度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
(3)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单一的性别的教育和关爱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
(4)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比如,可对大班幼儿的作息制度做出修改,逐渐延长上课时间、缩短午休时间,这样能延长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及课外实践活动,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教育中传统的上课形式。
(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可以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向家长普及幼小衔接的知识,这样能使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教育阶段,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入学前行为习惯方面的准备。
2.小学方面
(1)小学应落实推行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可以暂时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以减小新生的入学压力,缩短新生到新学校的适应时间,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小学教育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2)合理调整低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不同的,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制作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一天的学习、活动时间。
(3)与幼儿园保持联系,针对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因材施教,必要时可以请求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
(二)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家长应明确单纯的书本知识或者单一的学习方式是无法满足幼儿健康成长需要的。比如,幼儿的认知能力需要在切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则需要在游戏中、在做中学?,幼儿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需要适度的交往才能逐渐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
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讲座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共识。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教师入职前,应对其进行考核。严格的考核有利于发现职前教师的不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外,对在职教师应进行及时的职后培训。
2.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与家长共同努力,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及其具体原因,然后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帮助其适应小学阶段的新生活。
3.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时,教师要耐心教导,扬长避短,尊重其个性化。
4.在每学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幼儿教师应常提醒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讲述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其自身角色的不同,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自觉地增强独立自主办事情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等。
(四)增强幼儿适应能力
1.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必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时间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无论什么事情,当幼儿做得不恰当时,家长应耐心引导分析事情的过程,一步步让其学会独立思考。
2.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为了让孩子真正喜欢小学生活,家长要使孩子提前了解小学生的各项规则。但是面对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不良表现,家长一定不能用“小学规则”或者“严厉的小学教师”对其恐吓,这会对幼儿升入小学造成心理阴影,对小学生活产生恐惧感。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能否出色地完成,取决于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真真切切地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才能使幼小衔接少走弯路,才能真正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
一、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某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浅谈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策略》
【摘 要】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和大班家长们普遍重视的问题。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应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基本原则,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为重点。
一、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
1.提高孩子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专注做事的习惯。如:让孩子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边做边玩,做完事情再去玩;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注意力训练。
2.培养孩子思考、务求甚解,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为了使幼儿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在下学期(3月-7月)由30变为35分钟,延长了5分钟时间,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幼儿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一)、教育活动: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主题“我上小学了”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
3.向幼儿渗透数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环境的创设:
1.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下学期期可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学班级式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三)日常生活的管理:
1.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要求幼儿早晨在8:00前到园,不迟到。以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2.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小值日生制度,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3.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懂得自我保护。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
2.做好幼小的知识衔接工作。对大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四、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1.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 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我认为在大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小衔接做得不好或不正视它,就很难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在年龄上只差几个月,但在休息时间、学习内容、教育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他们进入了一个转折。所以替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为他们进入小学新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非常重视的工作,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培养。 一、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小学的纪律比幼儿园严格,要初步使孩子了解在学校里要遵守哪些纪律,并要告诉孩子遵守纪律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应该接受纪律的约束,并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还要教育在学校里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尊敬老师,要主动为大家做好事,讲文明、有礼貌„„我们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常规,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爱护学习用品,养成整齐干净的学习习惯。从开始我们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另外,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 在幼儿园大班,每周课堂学习节数可以适当增加,使之接近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时间。当然,幼儿园在安排作息制度时,除了考虑适应小学的学习条件外,更重要地要立足于幼儿本身的特点,以避免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儿童建立过渡期的作息制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儿童习惯于有规律的生活。比如说,制定他们就寝、起床、就餐和活动等方面的时间表,并督促他们自己按照时间表去做等等。 二、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幼儿全面发展 。 兴趣是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可以发展智力,开拓视野,强健身体,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虽然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有一定的爱好,但不持久、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中语言理解能力也十分重要,因为小学教师的语言与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有本质的不同,小学教师的语言是逻辑性较强,非生活化的语言,语言的内容是传授知识,这种语言要比幼儿教师的语言难理解得多,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不强,那么他将很难听得懂教师的讲课内容。语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和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有直接联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将要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讲述、情景表演、故事会形式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获得了更多锻炼语言的机会。由于在小、中班重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始重点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读写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谈,一起到公园去,到大自然里去„„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运用感官多看,多想,多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使孩子们的智力在入学前如同运动员的身体在比赛前一样处于“最佳状态”。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十分重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玩。 五、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一直很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六、学会承受挫折。 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分享、合作,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将来如小学后,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制造一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玩玩具的时候要想到别人,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要学会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等等。 做好大班幼儿衔接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与家长们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以上各项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总之,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种准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每个大班教师和家长必须把它当作孩子成长里程中的一件大事来做,帮助幼儿顺利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小学生。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论文提要: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以后幼儿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分析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些方法。首先,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讲述了给幼儿创设交往环境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其他幼儿和师长等成人的榜样作用分析了树立榜样、及时鼓励对于培养幼儿交往兴趣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分别从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教会幼儿用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课程内容;鼓励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在开放的过程中求发展;采用表扬、奖励的方式培养兴趣;家园同步教育,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引发更多人对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视,共同研究,把研究系统化、科学化。 正文: 众所周知,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而幼儿的社会交往,特别是与同龄伙伴间的交往,是他们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他们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交往,可使幼儿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可发展幼儿的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帮助幼儿逐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这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育目标的第一点是“让幼儿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第二点是“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第三点是“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而这三点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交往,其心理和性格就会发生障碍,渐渐变得胆怯、孤僻、沉默寡言、难于接近、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导致其社会性退缩,对现实生活适应困难。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幼儿园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简单通过一些分析来说说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提高交往能力。 从教育学的理念来说,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幼儿心理学认为: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营造好的交往环境又分为以下两方面: 1.营造自由、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 在很多幼儿园里,普遍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在互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幼儿有话不敢说。从而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只有多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师幼间的关系才能平等和谐、互相信任、互相接纳。而也只要这样幼儿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内心情感,自由地交流,自主地活动。教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鼓励、支持,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中增强自信,变得爱说、敢说、会说。 2.创设开放、丰富的物质环境。 富于创造、丰富的环境,能激发幼儿与环境“对话”的欲望,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与周围世界进行交往。所以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强调做环境,包括教室墙体和天花板的制作,道理就在这里。但我觉得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环境的创设不应只局限于成人的劳动,更应该让幼儿通过参与环境创设,达到与环境产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幼儿园一直鼓励幼儿做一些手工,然后拿来装点教室,幼儿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自然就更有想说的冲动和欲望了。另外,开设创造性游戏能提给幼儿多种社会角色,让他们模拟小社会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 二、树立榜样,及时鼓励,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1. 其他幼儿的榜样作用 教育学原理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分析榜样作用,教育专家认为榜样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这部分原理对于幼儿同样适用。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开始理解了朋友的意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必定有许多的表现。教师应该要抓住个别幼儿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积极鼓励幼儿,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肯定,与幼儿交流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使幼儿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树立交往的信心。 2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