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供应链数据分析
论文供应链数据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据分析来应对供应链中断,并加强供应链管理(SCM),目前有几项重大中断正在影响供应链。以下分享论文供应链数据分析,一起来看看。
数据挖掘技术在供应链精细化管理中的应论文
摘 要:对企业大量的历史数据,采用SQL Serve的OLAP技术,建立了供应链数据的挖掘模型,对现库存结构、呆废账和供应周期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现系统提出了二次开发具体目标。
关键词:数据挖掘 精细化 大物流 供应链
一、前言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行5年来,形成了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如生产主计划、备件计划、供应商、供货信息、质检信息和入库、领用信息等。
但该系统只是一个顶层数据逐级向下单向透明、注重出入库管理的平台,丰富的历史数据只是偶尔备查,没有把已有庞大的数据转化为知识,从全局上辅助企业决策,使公司在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维护上的巨大投资,只在局部管理上取得了改进,总体成效并不显著。
本文以半成品库供应链为主体,从计划、采购、外协厂商、质检等多维度分析供货周期及库存的相互关系,以减少冗余环节,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对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提出了具体目标。
二、库存结构和供应链分析
我集团的半成品采购,采取多外协厂家的定点生产、每年对价格招标、每月下达采购数量的策略,由外协厂家按照我方提供的设计图纸生产,需要开模或使用专业机具加工,更换厂家有一定的难度。做好供应商的考核和选取,对保质按时完成生产,就显得尤为关键。
我用半成品的相关历史数据,按照关系型数据库第三范式,建立雪花形数据仓库,在其逻辑结构中,将数据表划分为存储实际数据的事实表;以及存储测评指标的维度表,如供应链上的采购、质检、结账周期、质量符合度等。
数据准备
以系统后台采用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中自带程序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为挖掘工具。数据准备如下:获取和供应链相关的完整历史数据,从2013年2月到2015年3月的基本信息:批量、计划数、厂家。
下达日期、返回数量和日期、质检完成日期和合格数量,点收入库数量和日期,以及非结构化的返回日期要求等数据。剔除了试制新品等异常数据;建立了相应的维度数据库,转换所有的日期为考核的维度,以精确分析供应链周期。
数据挖掘结果和分析
库存分析:平均月入库为1373万,出库为1399万,库存金额平均为802万,比原库存下降400万以上,比例为34%,逐步消化了存货,有效地降低了半成品库存。
呆废账分析:我们重点对三年(74万元)及五年以上(24万元)无动态的呆账进行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1)BOM表中已经不存在此类备件。
(2)产品设计发生了变更。
(3)对应的产品已经淘汰停产。
(4)配套的产品仅在部分支线上使用,存量过多、过久。
(5)订单变更、采购的半成品不配套,部分出现冗余。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全面清理此类半成品,做好外观和质量检测,不符合要求的申请报废。
(2)尽可能替换使用、降级使用。
(3)按材质、规格制定改制表,按需对半成品改制,减少呆废料。
(4)除少量必须备件外,多余部分调拨给可能生产此类产品的`子分公司待用。
供货期分析:期间平均供货总周期为天;其中外协厂家生产期天,到公司后质检期天,入库天,供货后到发票开具天。在提前期为半个月的采购模式下,数据表明大部分半成品在每月初就基本入库,占用了大量库房,并在当月末转化为财务付款压力。
针对外协厂家大多位于省外,重点分析了供应商区域、数量、重量、采购品种和供货周期的关系,对锻铸件类产品的挖掘结果分析如下:
(1)为减轻库房压力,本省市的外协厂家按需分批次组织运送,期供货周期和质检周期存在人为失真。
(2)外省市供货周期和区域距离成正比。
(3)供货周期与采购的数量和重量无关,表明生产能力和运力现阶段充沛。
(4)质检周期短的供货商,其一次到货率和合格率较高。
三、供应链管理新模式
基于供应周期分析结论1,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外协厂商作为外围库房,按大数据模式下的机器学习法,自动计算不同外协厂家、不同半成品的提前期,借助第三方物流,由生产流水线上主导产品的需求,决定其配送日期;包装用数量就近选择厂家,第三方质检合格后,直接发到施工现场。
为实现此设想,信息系统必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时采集需求和获取外协厂商的生产、库存情况,建设一条敏捷的供应链。系统可做如下改进:
(1)对供应商做出科学考核评价:资质;产品质量(尺寸、外观、表面的目视检查合格率;化学成分等合格率;力学性能参数、内部的超声无损检测缺陷值等)、退货率,降级接收率、及时完成率、交货紧迫性、变更配合度、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动态考核。按指标得分高低对外协厂家优胜劣汰,在任务分配时优先向优秀供应商倾斜。
(2)拉伸供应链,把各生产部门、库房、供应商作为一个整体,对内实现数据的全透明,共享主计划、车间旬计划、采购计划,做好内部关键工序的报工和外协厂商的数据采集,使相关人员能从数据流中自动获取到所需数据,实时监控所需半成品,及时协调相关生产;在任务繁重时,对外适度开放采购信息,有利于外协厂家安排生产。
(3)领用定额只获取BOM表中的组装数量,包装用备件可由外协厂商直发施工现场。
(4)多粒度获取半成品需求,多层次规划生产。在销售部门取得合同后,按照交货期汇总其总量,和外协单位的产能对比,做好生产分配和预测;按旬计划汇总需求,精准组织半成品的到货时间。
四、结论
建立数据透明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挖掘数据技术,动态获取需求和产能,借助第三方物流,可以精准地满足生产和施工需求,同时优化控制库存结构,可以减少库存量,降低对流动资金和库房的占用。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实际情况调整采集信息量和透明度,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桂从,姜兆亮,李兆前.协同供应下的库存控制及供应商选择[J].现代制造工程,2007(11).
[2]王晶,唐玲,张在晓.供应商共享POS信息时的信息挖掘策略与方法[J].工业工程,2008(07).
大数据分析对供应链有什么影响
如今,从物流到客户偏好的各种数据的持续增长正在迅速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并突出了对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强烈需求。大数据分析(指大型和复杂的数据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数据可以完全改变组织的工作方式,在效率、成本、可见性和客户满意度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大数据来源广泛:
-如今的技术和社交平台允许企业以评级、评论和博客评论的形式获得直接的客户反馈。
-来自移动通信、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的数据正在与来自企业系统的数据集成。
-随着物联网和机器对机器通信的引入,制造业正在从基于事件的计划转变为实时感测。
-不断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可提供实时设备和产品状况数据,从而实现自动维护和过程调整。
数据在数量上、种类上和速度上都有所增长,如果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
研究显示,企业已经在推动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生产力,但在供应链功能中使用大数据分析在全球企业中并不普遍或协调得很好。受益于大数据分析的公司有三个共同点:它们拥有强大的企业级分析战略,它们将大数据分析嵌入供应链运营,它们拥有合适的人才库,能够从大数据中产生可操作的见解。
有必要雇用、培训和扶持能够帮助企业从大数据分析中受益的领导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公司的定位尚不足以接受数字化供应链转型。我们分析了各行各业的50多位高级供应链高管的个人资料,以了解他们在供应链数字化方面的定位。在涉及所谓的“数字防备连续性”方面,各行各业的公司中绝大多数高管都普遍缺乏。
调研机构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商界领袖,以探讨当今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对首席供应链官的角色以及供应链领导者与高级管理人员中其他高管人员之间互动的影响。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发现了供应链领导者应具备的四个关键特征,以便能够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得收益:
1、对数据和系统技术有深刻的了解。当今的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通过数字方式收集数据来深入了解客户行为。尽管不需要首席供应链官成为信息技术(IT)专家,但他们应该对数据收集、技术和分析有足够的了解,以引导对话并为高级领导者及其供应链团队提供数字化愿景。
供应链领导者应认识到如何实施和利用相关平台和流程以及数据来自何处,并应表现出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数据范围和规模的扎实理解。重要的是,领导者必须准备好对数据采取明智的行动。
2、具有影响力的协作方法。如果首席供应链官在孤岛工作,将无法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得收益。在内部,供应链领导者必须能够与首席技术官进行沟通和协作,以帮助确定适合组织的技术和政策;
与首席数据官一起了解如何最佳地捕获和使用数据;与首席营销官一起,评估供应链如何能够更专注于客户和需求驱动,并与首席执行官具体沟通更广泛的创造价值的机会。最终,供应链执行官将需要能够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供应商建立桥梁。
3、跨职能经验。如今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具有跨部门的'经验,并且能够理解和与来自多个业务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重要的是,首席供应链官员还必须具有销售、财务或技术方面的知识。
4、发展新技能和培训他人的能力。当今的首席供应链官必须紧跟最新技术,以确保组织适当地吸收数字技能和分析人才。企业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是在没有适当准备组织的情况下实施大数据分析项目。建立内部计划以确保在整个供应链中采用技能至关重要。
要从整个供应链或整个组织的大数据分析中获取所有好处,不仅需要技术和IT。从首席执行官和执行委员会开始,企业必须准备好支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一种对创新和技术开放的文化,并愿意挑战关于供应链管理方式的惯例。
大数据分析对供应链有什么影响、中琛魔方大数据分析平台表示由于供应网络上数十亿的连接设备提供关于服务需求、位置和库存分布的实时信息,甚至实现预期的需求,理解和接受大数据的执行领导层、数字颠覆和这些趋势的人力资本方面对未来企业的优势至关重要。
供应链案例分析的方法
一、供应链案例的类型
供应链案例可以是从原材料供应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整个供应链的案例,也可以是只涉及供应链一个环节或只关注于单一的物流活动的案例。无论哪一种案例,在分析时都应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进行,要考虑单一环节的变化对供应链中其他环节产生的影响。
二、供应链案例分析的目标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运作成本是供应链管理的两大目标,在案例分析时,必须牢记这两大目标。
三、供应链案例分析的方法
供应链案例分析可分为这样几步进行:
第一,分析供应链现状。
首先分析供应链的结构,在分析时可绘制一个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示意图,示意图目的是为了描述供应链中各固定节点(如工厂、仓库)的结构和货物在这些节点之间的流动模式。即货物流。
然后分析支撑货物移动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包括订单信息处理、需求预测信息、管理信息和计算机系统。其次对现行的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这对改进措施的提出是非常有效的,绩效分析可包括供应链的总体绩效、供应链的相对绩效和单项物流功能的绩效。
第二,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
这常常是案例分析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无法正确地鉴别出主要问题,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分析时要注意症状与原因的区分,通常在分析时症状是比较容易明确的。
例如,经理可能认为仓储能力短缺是一个问题,实际上,这可能仅仅是一个症状,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库存管理不良或生产安排不合理而使得库存的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因此在分析时,必须找到真正造成问题的原因。
第三,设想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和现状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好的现状分析能够对主要问题进行清晰的确定,从而指出正确的解决问题或行动路线。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通常可从三个层面上考虑:具体功能部门层面;公司层面,在公司内实行跨部门的改革;供应链层面,同一供应链上的公司间相互配合上进行改革。
最后对提出的方案应当做全面的说明。
以上是对分析供应链问题提供一个思考分析的框架,这不是一个应用于所有供应链问题的万能方法,而是列出了在分析问题时可考虑的因素,案例分析时应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相关的研究因素。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分析这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以制造业大国的身份迅速崛起, 并在全球供应链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部分。但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一个越来越为中国企业认同的观念。因此, 如何发展供应链管理、如何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正确评价成为任何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一、基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特征随着全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顾客期望的逐渐提高, 区别于“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水平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合作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所以当把所有企业依次连接起来时,便形成了供应链( Supp ly Chain, 简记为SC) 。供应链是指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模式。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地运行, 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受益。二、基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特征:(一) 资源主导性。资源的主导性是指在供应链中, 资源是关键因素, 产供销活动要围绕资源的使用展开, 其根本途径是优化资源的流动过程,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即以资源为主导要素来提高制造环境的友好属性和可持续性。(二) 物流闭环性。资源主导性决定供应链的物流应该是闭环系统, 即产品的报废不是物流的终端, 而是回收、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起点, 是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一个节点, 是供应链控制系统的一个反馈点。供应链的闭环性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 时间外延性。这是供应链时间多维度的特性, 其一是指供产销单个活动的延续性, 即单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更长;其二是指产品的多生命周期, 即不仅包括本代产品的生命周期, 还包括本代产品报废后, 部分资源在后代产品的循环使用时间。这样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四) 空间拓展性。这是供应链空间多维度的特性, 其一是指供应链的系统空间已远远突破单个企业界限, 通过电子商务、虚拟供应链、战略联盟等模式由点向线、由线向面, 再向立体空间拓展, 使供应链的资源、生产和销售的发展范围扩大; 其二是指由于各供应链主体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 且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 使供应链的影响范围也扩大, 供应链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制定产供销战略, 规划产供销活动。(五) 学科集合性。供应链是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的集成,是经营过程重构、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雇资参与制等管理手段的集成。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的供应链指标体系( theSystem of the Supp ly Chain Measurements, 简记为SSCM) 已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因为它只是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基于职能的绩效评价, 并且这个重要的整体业绩评价方法趋向于回顾性,典型的财务指标只能体现企业已经发生的业绩而不能体现将要产生的业绩。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简记为BC) 是一种全面的严谨的系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它侧重于前瞻和策略。平衡计分卡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一个正确的平衡计分卡必须包括能体现历史和未来的指标衡量标准。因此, 平衡计分卡必须包括事前和事后的指标, 事前指标引导经营业绩, 事后指标反映过去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角度针对供应链自身的特点构造了绩效指标体系, 以期能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绩效。(一) 财务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 基于财务价值的评价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和基础。不论供应策略是否被恰当地应用和执行, 财务价值指标都是很好的业绩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财务价值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资本回收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供应链使用其资产所取得的增值绩效的大小,它是由用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价值的比率。2、现金周转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产品、产成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中的周转状况。3、存货周转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存活的运作情况。4、销售增长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一定时期内销售同往期销售相比的增长比率。5、利润增长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润同往期利润相比的增长比率,它反映了供应链增值的效果。(二) 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内部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产销率指标。该指标主要表示一定时间内生产出并已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占所有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其值是小于或等于1 的。对于供应链来说, 具体可分为三个指标, 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指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指标和供应链产销率指标。2、产需率指标。指标表示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对于供应链来说, 可分为以下两个指标, 即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指标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3、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指标。可分为以下两个具体的指标, 即供应链合作企业零部件出产循环期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4、生产柔性指标。该指标主要是指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非计划产量的增加使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所需要的时间。5、总运营成本指标。该指标包括供应链的采购成本、库存费用、通讯成本、运输费用及质量费用等方面的内容。(三) 用户角度在顾客方面, 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怎样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对顾客方面的评价, 管理者可以充分关注顾客反应和企业的市场策略, 以便产生更好的财务效益。常用的用户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准时交货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下层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 它说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2、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该指标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3、成本利润率指标。该指标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它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4、满意度指标。该指标是反映供应链上、下合作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一定时间内上层供应商对其相邻下层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5、供应链订单完成总周期指标。该指标评价了整个供应链对于客户订单的总体反应时间, 其中包括了从接受订单———投料生产———发运到用户签单———用户收到产品的时间等。(四) 创新与成长角度为了生存, 企业必须改进自己去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从创新与成长角度来考虑认为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适合公司自身特点, 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传统的学习和成长绩效通常围绕着员工满意度、员工保留率、员工技能、员工激励、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和组织程序标准。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创新与成长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新产品(服务) 销售比率指标。该比率是指提供新产品(服务) 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它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 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2、智力资本比率指标。该比率是指供应链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重。供应链拥有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的员工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强弱。3、新产品发展循环期指标。新产品发展循环期等于从立项开发研制一项新产品或提供一项新服务达到预定标准到可以取得收入时止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科研技术因素、资金投入情况等,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供应链的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三、结束语供应链管理从其最初的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历经28年的发展历程, 许多企业都已经开始关注并使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但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目前十分有限。供应链构筑的是一个动态联盟, 成员企业之间需要信息、资源和决策过程的协调,需要共同面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在决策过程中, 每位决策者都需要对市场环境、合作竞争环境和利益风险环境进行深入的刻画分析, 需要结合供应链体系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 才有可能形成相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最佳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经济环境及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时刻。SCM 作为对ERP的补充, 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平衡计分卡原理,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分别从财务、内部业务流程、用户及创新与成长四个角度综合了相应的指标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绩效。本文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如没有对供应链绩效做出明确统一的定义, 未对离最终用户最近的零售业进行足够的研究, 没有相应的成功案例分析等,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摘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问题,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供应关系的基本要素。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供应商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日渐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单个制造企业已不可能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而在市场上保持更多的份额,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竞争的形成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说,谁拥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把这种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链构成及运作模式称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简称SM)。它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基于以上思想,需构建一种新的供应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核心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它形成于扩展企业外部信息集成的技术环境下,形成于企业应对不断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形成于供应双方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的一致认识上。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供应关系中所考虑的价格、物流两方面,而是更注重于选择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数据与信息集成化水平、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也需要双方首先要改变观念,消除互相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沟通上的误解,这对于建立合作模式及以后相互接触、沟通、磨合至关重要。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新的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需重新修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互尊敬和合作。------订立合同之前,先有所了解。------一致同意的估价方法。------一致同意的处理争议事项的办法。------相互交换重要情报。------充分执行有关职能,如库存的控制。------供应商负责交付优质的产品,并供给附带资料。------要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上述原则,许多企业基于TQM的管理思想,提出其SQM的基本目标。如西门子公司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X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达到西门子的质量标准及世界级质量标准,尽量降低失误率,并与西门子签订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为达到这一目标,西门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做法,如:①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能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契约关系;②与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质量信息数据,共担风险、共同决策;③使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创新过程中,从质量源头做起;④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的、跨企业的团队型的虚拟组织。综合分析,SQM最理想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外购件不需要经过收货检验或矫正手续就直接可以投入到生产中”。这对于一般由几十、几百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来说,达到零缺陷的物料品质目标似乎过于奢望。然而朝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SQM所强调的、坚持的核心思想。对供应商品质推动的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化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过程,促进双方产品品质水平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总成本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层合作,共同行动,进行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改善活动。2确立一个合适的SQM的工作流程改善SQM首先要修订工作流程,评审、筛选合格供应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供应商的磨合,当双方确定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后,以后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质量展开的,对物料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供应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方质量控制的大多数精力将转向对供应商的监督,把供应商生产过程看作企业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加以控制,不仅要了解供应商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准确把握它的未来,“将质量问题永远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保证物料质量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采购方“STS”(免检入库)的比例,直至所有物料能够免检直接上线。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工作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详见表1,从表1看到,从最初供应商的调查、评审到样品的货源鉴定;从大批量一次供货到小批量翻滚订货;从批批检查到免检入库,每一步都有供应商的积极参与。采购方质量控制的重点转向针对性供应监督工作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保证采购、生产、设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的决策能得到及时、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3进行跨文化的沟通,确定双方责任面对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动等方面都不十分一致,甚至出现与供应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冲突。因此,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对于消除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甚至沟通无效等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在明确双方责任后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可否认,供需双方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坚持是合作关系有效进行的关键,由于他们对“双赢”合作模式的战略意义比较认同、合作观念及意愿趋于一致,所以沟通不难。通过对物料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的质量问题产生于双方企业的中、下层工作人员,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因此,除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还需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办法。找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在实际的运作发现: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共性,如果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得到很好发展,又不与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相抵触,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员工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和校整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比如: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改正,而不是觉得已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新的供应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性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作中将很难有效展开。进行跨文化的质量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培训的内容有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产品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供应商管理的流程、质量管理的程序、检验的技术标准、工程改进的处理以及不合格物料的处理等等。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供应商品质主管、检验员、设计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商派人与供应商一线人员进行接触,使他们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了解所生产的零部件哪些质量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关键以及那些质量要求为什么重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扭曲、删减,减少双方由于标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减少供应商员工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做法的误解,维持与供应商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间信息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认可对方的企业目标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必须使供应商感觉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战略合作能得到好处。详见表2。4联合执行的质量计划要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质量提高,前提就是让供应商清楚的了解采购方的质量目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程序等等,因此,编制一套外购件质量计划就非常必要,使供应商清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什么?调动供应商的主动性。详见表3。5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质量管理运作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和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数据。大体上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的检验、审核的质量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减少工作人员的繁重的但不是增值的工作,提高效率。②以质量信息化为契机,健全与优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以加强质量信息监管为手段,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促进与供应商之间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接轨,为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③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结构化,既有定量管理,又有定性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又有非程序性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系统来涵盖所有的质量工作,故大多信息化主要来解决程序性的质量管理问题。常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以及对话系统构成,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外购件的加工、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式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利保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执行。6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推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推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要在日常的SQM中进行以下工作:①定期考核评价,综合各项指标对供应商业绩进行加权打分,进行优胜劣汰,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供应商网络。②树立标杆供应商,以其业绩指标作为高一级目标,通过向各供应商介绍最佳供应商的做法和经验,使其寻找差距,组织整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建立联合的工作小组解决在供应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协助和指导,如采购方利用其丰富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柔性生产的标准;供应商凭借其专业技术水平,参与采购方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协助进行零配件的创新等。④供应双方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和质量控制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⑤要有必要的措施来监控实施状态,并且快速反馈各种信息,以此判断计划的执行情况,若有必要可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变化。⑥对供应商的激励,如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与一定的价格折扣、更多订单、商誉激励等,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综上所述,在新的供应环境下,保持与供应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一种“双赢”的机制,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物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保证制造企业准时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周期,最终赢得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童利中,张优德,“供应商的竞争和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3]宋立荣,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4]伍华、吴晓波,“外协创新运行模式”[J],《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5]供应链管理,[EB/OL],http://,2007-09-21.[6]陶晓红,“供应商联盟:你们的成功既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既是你们的成功”[J],《价值工程》,2000年第3期;
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
我可以帮你写联想的供应链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摘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问题,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供应关系的基本要素。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供应商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日渐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单个制造企业已不可能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而在市场上保持更多的份额,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竞争的形成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说,谁拥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把这种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链构成及运作模式称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简称SM)。它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基于以上思想,需构建一种新的供应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核心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它形成于扩展企业外部信息集成的技术环境下,形成于企业应对不断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形成于供应双方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的一致认识上。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供应关系中所考虑的价格、物流两方面,而是更注重于选择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数据与信息集成化水平、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也需要双方首先要改变观念,消除互相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沟通上的误解,这对于建立合作模式及以后相互接触、沟通、磨合至关重要。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新的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需重新修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互尊敬和合作。------订立合同之前,先有所了解。------一致同意的估价方法。------一致同意的处理争议事项的办法。------相互交换重要情报。------充分执行有关职能,如库存的控制。------供应商负责交付优质的产品,并供给附带资料。------要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上述原则,许多企业基于TQM的管理思想,提出其SQM的基本目标。如西门子公司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X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达到西门子的质量标准及世界级质量标准,尽量降低失误率,并与西门子签订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为达到这一目标,西门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做法,如:①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能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契约关系;②与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质量信息数据,共担风险、共同决策;③使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创新过程中,从质量源头做起;④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的、跨企业的团队型的虚拟组织。综合分析,SQM最理想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外购件不需要经过收货检验或矫正手续就直接可以投入到生产中”。这对于一般由几十、几百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来说,达到零缺陷的物料品质目标似乎过于奢望。然而朝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SQM所强调的、坚持的核心思想。对供应商品质推动的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化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过程,促进双方产品品质水平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总成本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层合作,共同行动,进行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改善活动。2确立一个合适的SQM的工作流程改善SQM首先要修订工作流程,评审、筛选合格供应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供应商的磨合,当双方确定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后,以后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质量展开的,对物料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供应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方质量控制的大多数精力将转向对供应商的监督,把供应商生产过程看作企业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加以控制,不仅要了解供应商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准确把握它的未来,“将质量问题永远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保证物料质量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采购方“STS”(免检入库)的比例,直至所有物料能够免检直接上线。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工作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详见表1,从表1看到,从最初供应商的调查、评审到样品的货源鉴定;从大批量一次供货到小批量翻滚订货;从批批检查到免检入库,每一步都有供应商的积极参与。采购方质量控制的重点转向针对性供应监督工作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保证采购、生产、设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的决策能得到及时、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3进行跨文化的沟通,确定双方责任面对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动等方面都不十分一致,甚至出现与供应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冲突。因此,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对于消除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甚至沟通无效等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在明确双方责任后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可否认,供需双方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坚持是合作关系有效进行的关键,由于他们对“双赢”合作模式的战略意义比较认同、合作观念及意愿趋于一致,所以沟通不难。通过对物料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的质量问题产生于双方企业的中、下层工作人员,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因此,除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还需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办法。找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在实际的运作发现: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共性,如果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得到很好发展,又不与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相抵触,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员工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和校整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比如: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改正,而不是觉得已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新的供应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性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作中将很难有效展开。进行跨文化的质量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培训的内容有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产品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供应商管理的流程、质量管理的程序、检验的技术标准、工程改进的处理以及不合格物料的处理等等。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供应商品质主管、检验员、设计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商派人与供应商一线人员进行接触,使他们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了解所生产的零部件哪些质量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关键以及那些质量要求为什么重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扭曲、删减,减少双方由于标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减少供应商员工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做法的误解,维持与供应商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间信息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认可对方的企业目标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必须使供应商感觉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战略合作能得到好处。详见表2。4联合执行的质量计划要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质量提高,前提就是让供应商清楚的了解采购方的质量目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程序等等,因此,编制一套外购件质量计划就非常必要,使供应商清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什么?调动供应商的主动性。详见表3。5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质量管理运作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和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数据。大体上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的检验、审核的质量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减少工作人员的繁重的但不是增值的工作,提高效率。②以质量信息化为契机,健全与优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以加强质量信息监管为手段,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促进与供应商之间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接轨,为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③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结构化,既有定量管理,又有定性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又有非程序性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系统来涵盖所有的质量工作,故大多信息化主要来解决程序性的质量管理问题。常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以及对话系统构成,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外购件的加工、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式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利保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执行。6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推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推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要在日常的SQM中进行以下工作:①定期考核评价,综合各项指标对供应商业绩进行加权打分,进行优胜劣汰,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供应商网络。②树立标杆供应商,以其业绩指标作为高一级目标,通过向各供应商介绍最佳供应商的做法和经验,使其寻找差距,组织整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建立联合的工作小组解决在供应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协助和指导,如采购方利用其丰富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柔性生产的标准;供应商凭借其专业技术水平,参与采购方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协助进行零配件的创新等。④供应双方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和质量控制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⑤要有必要的措施来监控实施状态,并且快速反馈各种信息,以此判断计划的执行情况,若有必要可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变化。⑥对供应商的激励,如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与一定的价格折扣、更多订单、商誉激励等,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综上所述,在新的供应环境下,保持与供应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一种“双赢”的机制,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物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保证制造企业准时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周期,最终赢得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童利中,张优德,“供应商的竞争和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3]宋立荣,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4]伍华、吴晓波,“外协创新运行模式”[J],《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5]供应链管理,[EB/OL],http://,2007-09-21.[6]陶晓红,“供应商联盟:你们的成功既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既是你们的成功”[J],《价值工程》,2000年第3期;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的涵义,阐述了三者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得到了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供应链;价值链;作业成本法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upply chain, value chain and Activity-based costing. Then we elaborated the intrinsic relation among them,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made for the three. Finally, we obtain the new approaches of the managing modern enterprise cost and the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Value chain; Activity-based costing 一、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 1、供应链的涵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其基本思想是要实现企业的总成本最优和满足客户需要。 2、价值链的涵义 价值链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中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其研究内容分别涉及核心企业内部、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价值链分析能够全面了解企业价值活动对产品利润的贡献,有利于培育企业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 。 3、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 (1)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联系 第一、供应链也是一条价值链。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经济活动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从经济活动增值角度衡量其又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因此,供应链和价值链都是增值链,供应链也是一条价值链。 第二、价值链与供应链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通过自己的价值链影响买方的价值链,从而达到减少买方成本和提高买方效益的目的。所以,企业的价值活动的最终着眼点在于客户的价值链。而供应链是利用信息技术一体化,把触角延伸至客户的客户,直到最终用户。为的就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企业运做的中心,实时地获取客户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供应链和价值链共同存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中,共同依赖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共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经营和运作企业的业务流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2)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区别 供应链和价值链作为现代企业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供应链和价值链同处于企业的价值系统之中,在不同的位置(企业内和企业间)承担着相似的功能(协调和优化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因此价值链和供应链可以在价值系统中得到有效地整合。广义的价值链系统可以理解为由内部价值链和供应链两部分组成,价值链可以决定供应链,供应链同样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企业间的竞争,既是价值链间的竞争,也是供应链间的竞争。二、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 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作业成本法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所以将成本分配分为两个过程,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把资源费用归集到各种作业上,然后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把作业成本归集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或业务上去。作业成本法把“作业”作为间接费用向成本对象归集的中间环节,不仅使成本核算信息更加科学、准确,而且找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实现了对传统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它所掀起的“作业革命”,使成本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2、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三者的整合 如果把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各节点经济活动作为一系列“作业”,这些作业就会形成一个有机关联的“作业链”,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所以作业链的形成又表现为价值链的形成。因此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互相取长补短。 作业成本法通过引入“作业”这一中介环节,使得成本的计算对象更加明细化和精确化,其重点是找出各作业的成本动因,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但它没有考虑到各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由此而产生的各作业成本、价值间的相互关联性,如果单纯地降低作业成本可能导致产品价值的下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的降低。而价值链管理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价值增值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只有充分利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技术,发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协作能力,才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由上可知,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长处在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降低产品成本,同时还能提高产品价值,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措施 进行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通过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全面了解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状况和企业内部作业流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环节,产品设计工程师、客户、供应商和制造商等的行为对成本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供应链上的作业进行分析,以降低总成本。 进行价值链分析。在供应链分析和作业链分析基础上,定量描述并确定整条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以及作业链各环节间的价值形成与转移过程,即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企业供应链价值所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确定作业链各环节的价值活动的结构构成,正确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以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有效进行成本控制。首先进行供应链作业成本计算,计算各个作业的成本,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为进一步改进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其次提出动态改进方案。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的数据,站在客户角度,进一步改进增值作业。最后进行业绩评价。从效率、质量和时间上对作业进行评估,评价客户的盈利能力是否得到增加。 不断维持巩固成本优势,取得成本优势的持久性。只有当企业的成本优势能够长期保持,它的来源是竞争对手们很难模仿时,企业才真正具有了具备战略价值的成本优势,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也在于此。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分析这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以制造业大国的身份迅速崛起, 并在全球供应链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部分。但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一个越来越为中国企业认同的观念。因此, 如何发展供应链管理、如何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正确评价成为任何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一、基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特征随着全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顾客期望的逐渐提高, 区别于“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水平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合作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所以当把所有企业依次连接起来时,便形成了供应链( Supp ly Chain, 简记为SC) 。供应链是指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模式。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地运行, 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受益。二、基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特征:(一) 资源主导性。资源的主导性是指在供应链中, 资源是关键因素, 产供销活动要围绕资源的使用展开, 其根本途径是优化资源的流动过程,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即以资源为主导要素来提高制造环境的友好属性和可持续性。(二) 物流闭环性。资源主导性决定供应链的物流应该是闭环系统, 即产品的报废不是物流的终端, 而是回收、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起点, 是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一个节点, 是供应链控制系统的一个反馈点。供应链的闭环性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 时间外延性。这是供应链时间多维度的特性, 其一是指供产销单个活动的延续性, 即单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更长;其二是指产品的多生命周期, 即不仅包括本代产品的生命周期, 还包括本代产品报废后, 部分资源在后代产品的循环使用时间。这样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四) 空间拓展性。这是供应链空间多维度的特性, 其一是指供应链的系统空间已远远突破单个企业界限, 通过电子商务、虚拟供应链、战略联盟等模式由点向线、由线向面, 再向立体空间拓展, 使供应链的资源、生产和销售的发展范围扩大; 其二是指由于各供应链主体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 且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 使供应链的影响范围也扩大, 供应链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制定产供销战略, 规划产供销活动。(五) 学科集合性。供应链是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的集成,是经营过程重构、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雇资参与制等管理手段的集成。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构建的供应链指标体系( theSystem of the Supp ly Chain Measurements, 简记为SSCM) 已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因为它只是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基于职能的绩效评价, 并且这个重要的整体业绩评价方法趋向于回顾性,典型的财务指标只能体现企业已经发生的业绩而不能体现将要产生的业绩。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简记为BC) 是一种全面的严谨的系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它侧重于前瞻和策略。平衡计分卡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一个正确的平衡计分卡必须包括能体现历史和未来的指标衡量标准。因此, 平衡计分卡必须包括事前和事后的指标, 事前指标引导经营业绩, 事后指标反映过去的经营业绩。因此本文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角度针对供应链自身的特点构造了绩效指标体系, 以期能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绩效。(一) 财务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 基于财务价值的评价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和基础。不论供应策略是否被恰当地应用和执行, 财务价值指标都是很好的业绩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财务价值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资本回收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供应链使用其资产所取得的增值绩效的大小,它是由用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价值的比率。2、现金周转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产品、产成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中的周转状况。3、存货周转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存活的运作情况。4、销售增长率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一定时期内销售同往期销售相比的增长比率。5、利润增长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润同往期利润相比的增长比率,它反映了供应链增值的效果。(二) 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的内部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产销率指标。该指标主要表示一定时间内生产出并已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占所有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其值是小于或等于1 的。对于供应链来说, 具体可分为三个指标, 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指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指标和供应链产销率指标。2、产需率指标。指标表示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对于供应链来说, 可分为以下两个指标, 即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指标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3、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指标。可分为以下两个具体的指标, 即供应链合作企业零部件出产循环期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4、生产柔性指标。该指标主要是指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非计划产量的增加使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所需要的时间。5、总运营成本指标。该指标包括供应链的采购成本、库存费用、通讯成本、运输费用及质量费用等方面的内容。(三) 用户角度在顾客方面, 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怎样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对顾客方面的评价, 管理者可以充分关注顾客反应和企业的市场策略, 以便产生更好的财务效益。常用的用户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准时交货率指标。该指标是指下层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 它说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2、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该指标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3、成本利润率指标。该指标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它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4、满意度指标。该指标是反映供应链上、下合作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一定时间内上层供应商对其相邻下层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5、供应链订单完成总周期指标。该指标评价了整个供应链对于客户订单的总体反应时间, 其中包括了从接受订单———投料生产———发运到用户签单———用户收到产品的时间等。(四) 创新与成长角度为了生存, 企业必须改进自己去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从创新与成长角度来考虑认为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适合公司自身特点, 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传统的学习和成长绩效通常围绕着员工满意度、员工保留率、员工技能、员工激励、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和组织程序标准。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创新与成长绩效评价指标如下所示:1、新产品(服务) 销售比率指标。该比率是指提供新产品(服务) 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它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 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2、智力资本比率指标。该比率是指供应链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重。供应链拥有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的员工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强弱。3、新产品发展循环期指标。新产品发展循环期等于从立项开发研制一项新产品或提供一项新服务达到预定标准到可以取得收入时止所需要的时间。该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科研技术因素、资金投入情况等,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供应链的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三、结束语供应链管理从其最初的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历经28年的发展历程, 许多企业都已经开始关注并使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但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目前十分有限。供应链构筑的是一个动态联盟, 成员企业之间需要信息、资源和决策过程的协调,需要共同面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在决策过程中, 每位决策者都需要对市场环境、合作竞争环境和利益风险环境进行深入的刻画分析, 需要结合供应链体系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 才有可能形成相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最佳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经济环境及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时刻。SCM 作为对ERP的补充, 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平衡计分卡原理,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分别从财务、内部业务流程、用户及创新与成长四个角度综合了相应的指标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绩效。本文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如没有对供应链绩效做出明确统一的定义, 未对离最终用户最近的零售业进行足够的研究, 没有相应的成功案例分析等,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摘要: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问题,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供应关系的基本要素。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供应商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日渐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单个制造企业已不可能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而在市场上保持更多的份额,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市场竞争的形成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说,谁拥有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把这种从供应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网链构成及运作模式称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简称SM)。它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基于以上思想,需构建一种新的供应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核心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它形成于扩展企业外部信息集成的技术环境下,形成于企业应对不断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形成于供应双方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的一致认识上。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不再仅仅限于传统供应关系中所考虑的价格、物流两方面,而是更注重于选择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数据与信息集成化水平、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也需要双方首先要改变观念,消除互相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沟通上的误解,这对于建立合作模式及以后相互接触、沟通、磨合至关重要。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新的合作关系也意味着需重新修订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互尊敬和合作。------订立合同之前,先有所了解。------一致同意的估价方法。------一致同意的处理争议事项的办法。------相互交换重要情报。------充分执行有关职能,如库存的控制。------供应商负责交付优质的产品,并供给附带资料。------要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上述原则,许多企业基于TQM的管理思想,提出其SQM的基本目标。如西门子公司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X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并达到西门子的质量标准及世界级质量标准,尽量降低失误率,并与西门子签订严格的质量保证协议”。为达到这一目标,西门子公司采取了相应的做法,如:①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能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契约关系;②与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质量信息数据,共担风险、共同决策;③使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及创新过程中,从质量源头做起;④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的、跨企业的团队型的虚拟组织。综合分析,SQM最理想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外购件不需要经过收货检验或矫正手续就直接可以投入到生产中”。这对于一般由几十、几百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来说,达到零缺陷的物料品质目标似乎过于奢望。然而朝这一目标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SQM所强调的、坚持的核心思想。对供应商品质推动的不断提升、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化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过程,促进双方产品品质水平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总成本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全面、深层合作,共同行动,进行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改善活动。2确立一个合适的SQM的工作流程改善SQM首先要修订工作流程,评审、筛选合格供应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供应商的磨合,当双方确定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后,以后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质量展开的,对物料质量的关注重点在于供应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方质量控制的大多数精力将转向对供应商的监督,把供应商生产过程看作企业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加以控制,不仅要了解供应商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准确把握它的未来,“将质量问题永远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保证物料质量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采购方“STS”(免检入库)的比例,直至所有物料能够免检直接上线。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一些工作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详见表1,从表1看到,从最初供应商的调查、评审到样品的货源鉴定;从大批量一次供货到小批量翻滚订货;从批批检查到免检入库,每一步都有供应商的积极参与。采购方质量控制的重点转向针对性供应监督工作中,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保证采购、生产、设计等部门以及供应商的决策能得到及时、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3进行跨文化的沟通,确定双方责任面对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动等方面都不十分一致,甚至出现与供应商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抵触、冲突。因此,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对于消除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甚至沟通无效等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在明确双方责任后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可否认,供需双方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坚持是合作关系有效进行的关键,由于他们对“双赢”合作模式的战略意义比较认同、合作观念及意愿趋于一致,所以沟通不难。通过对物料质量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相当部分的质量问题产生于双方企业的中、下层工作人员,影响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和最终效果,因此,除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还需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办法。找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在实际的运作发现: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共性,如果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得到很好发展,又不与制造企业质量文化相抵触,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员工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和校整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比如: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改正,而不是觉得已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新的供应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性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作中将很难有效展开。进行跨文化的质量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培训的内容有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产品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供应商管理的流程、质量管理的程序、检验的技术标准、工程改进的处理以及不合格物料的处理等等。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供应商品质主管、检验员、设计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制造商派人与供应商一线人员进行接触,使他们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了解所生产的零部件哪些质量特性是影响产品的关键以及那些质量要求为什么重要,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扭曲、删减,减少双方由于标准要求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减少供应商员工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做法的误解,维持与供应商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间信息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认可对方的企业目标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必须使供应商感觉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战略合作能得到好处。详见表2。4联合执行的质量计划要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质量提高,前提就是让供应商清楚的了解采购方的质量目标、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程序等等,因此,编制一套外购件质量计划就非常必要,使供应商清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什么?调动供应商的主动性。详见表3。5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质量管理运作过程提供自动化工具和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对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质量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数据。大体上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的检验、审核的质量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其目的是减少工作人员的繁重的但不是增值的工作,提高效率。②以质量信息化为契机,健全与优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以加强质量信息监管为手段,强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促进与供应商之间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接轨,为企业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③由于质量管理的非结构化,既有定量管理,又有定性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又有非程序性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系统来涵盖所有的质量工作,故大多信息化主要来解决程序性的质量管理问题。常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以及对话系统构成,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外购件的加工、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式质量控制、信息沟通,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畅通,有利保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执行。6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推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推动、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要在日常的SQM中进行以下工作:①定期考核评价,综合各项指标对供应商业绩进行加权打分,进行优胜劣汰,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供应商网络。②树立标杆供应商,以其业绩指标作为高一级目标,通过向各供应商介绍最佳供应商的做法和经验,使其寻找差距,组织整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③建立联合的工作小组解决在供应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协助和指导,如采购方利用其丰富的信息和技术经验,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柔性生产的标准;供应商凭借其专业技术水平,参与采购方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协助进行零配件的创新等。④供应双方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和质量控制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⑤要有必要的措施来监控实施状态,并且快速反馈各种信息,以此判断计划的执行情况,若有必要可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变化。⑥对供应商的激励,如对优秀的供应商给与一定的价格折扣、更多订单、商誉激励等,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综上所述,在新的供应环境下,保持与供应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一种“双赢”的机制,转变观念,加强协作关系,改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流程,加速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共享,是推动物料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供应商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保证制造企业准时化生产,提高产品生产周期,最终赢得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童利中,张优德,“供应商的竞争和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3]宋立荣,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的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4]伍华、吴晓波,“外协创新运行模式”[J],《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5]供应链管理,[EB/OL],http://,2007-09-21.[6]陶晓红,“供应商联盟:你们的成功既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既是你们的成功”[J],《价值工程》,2000年第3期;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可以根据百度上搜索出的今年的数据,计算,进行修改的。相关数据、表格百度文库上可以找到。数据源:(是什么)研究区域描述:(如果你研究的是区域的话,要写出研究区域你要研究的那一方面的发展概况)数据处理方法:你用了什么方法,仔细描绘,比如怎么选取变量,有无修正参数或部分数据啦等等,怎么检验你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啦怎么查找论文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渠道获得中国的数据。查找《中国统计年鉴》等是一个选择,特别是在几年前,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好多图书馆里都收藏《中国统计年鉴》等,翻出有你所需数据的那一页,复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拿出纸和笔,把所需要的数据都抄写下来。为了便于对这些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接下来的工作可能有点枯燥:把你找的数据一个一个地输入到电脑。当然,现在情况改善好多了,比如要查找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如果你需要一应俱全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一个宝贵的来源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进度统计数据》,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如果想要从数据收集之日起的完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权威的来源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在这两本年鉴里,提供了核算中国GDP的详实数据。特别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提供了电子版,电子版数据不仅提供1996-2002年的详实数据,还大致回溯了1952-1995年间的数据,非常好用。如果你想要从数据收集之日起的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数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提供电子版,但后者可以在中国资讯行下载。另外,还有许多收费网站提供较为详实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比如中国资讯行数据库,,百度一下可以找到、中国经济信息网 ,百度一下可以找到等。这些数据库很方便,但如果你没有登陆权限,也只能够“望梅止渴”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想要的数据,下面的一个网站也许有用。人大经济论坛 ,百度一下可以找到。 提供大量的可供下载的经济学资源,而且还有许多有用的连接。当然,这是一个免费的网站,但下载某些资源时,说不定要求一定的所谓积分限制。如何找美国的数据由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政府印刷办公室出版、经济顾问委员会撰写的《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提供了有关美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描述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数据。相当多的数据都可以追溯到1959年,甚至个别的可追溯到1929年。可能你已经留意到了,好多有关美国的图形,都是采用《总统经济报告》(2005)所附数据生成的。这些数据可以免费下载,网址是,百度一下可以找到。 。如果需要一应俱全安的数据,一个宝贵的权威来源是,美国商务部统计局出版的《美国统计概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相当一部分数据可以免费下载,,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如果想获得最近数据的详细资料,一个不错的选择是,美国商务经济分析局每月出版的《当代商业纵览》(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百度一下可以找到。如何找国外其它经济体的数据
可以帮你写,有偿,可以的话回我
是多少字的论文呢,朋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下,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转向供应链。工作流即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流程和价值链逐渐向网络化、跨组织方向发展。在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跨组织工作流系统的研究正成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就已有的文献看,偏向从管理角度对“跨组织流程”与偏向计算机科学角度对“工作流系统软件实现”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但既从计算机科学角度,而又完全不偏离管理的先进理念强调“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跨组织” 这两个关键要素,去真正实施工作流系统开发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将工作流的研究放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强调“跨组织”工作流实现的管理理念,并且着重探讨了“角色”、“互操作协同”等问题。最后基于纺织行业举出了一个实例。作者从棉纺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最能突出“供应链”、“跨组织”、“角色”等部分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棉纺行业跨组织工作流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角色;跨组织工作流;纺织行业 目录 1. 前言…………………………………………………………………………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跨组织工作流的研究现状………………………………………………1 本文编写的主要任务……………………………………………………2 本文内容组织结构………………………………………………………2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相关基本概念………………………………3 供应链管理环境概述……………………………………………………3 供应链管理环境发展综述……………………………………………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4 供应链流程观中的推/拉观…………………………………………5 跨组织互操作的理念……………………………………………………5 关于跨组织流程…………………………………………………………5 采纳哦
你如果真的不会写,那就可以参考下我的这些方向,也可以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与分析,都行。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采用各种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一、供应链环境下的风险二、企业面对风险的态度1、风险爱好型企业2、风险厌恶型企业3、风险中性型企业三、企业面临供应链风险时的防范措施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4.柔性化设计5.风险的日常管理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在拉式体制下,现代供应链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确实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而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却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现代电子商务——扩展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现代电子商务(即e-Commerce)的发展之所以能对现代供应链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当今的电子商务是包含了电子物流和供应链的业务实现过程(e-Fulfillment)。所谓业务实现就是能对应顾客或用户的差别化需求,实现包含商品的整个服务过程,它涉及到供应链企业间、部门间以及个人间的协同作业。换句话说,原来在传统商务形式下,被忽视的个别需求对应、服务活动、按单生产、修理、基于模块化的大规模定制、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增值活动,在现代电子商务中得到了全面实现和高度关注。现代电子商务的出现当然不是一蹴而就,从业务模式的发展形式看,主要有四种:(1)B2C形式——即利用电子零售或网页针对消费者从事商品销售活动,开展这类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是。(2)B2B形式——即电子交易市场,利用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交易和连接,代表企业有Cisco和Dell。(3)C2C形式——即拍卖市场,利用网络实现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交易实现,诸如eBay模式。(4)现代电子商务形式(e-Commerce)——这种业务模式不仅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交易,而且为了有效地实现服务的增值,借助于企业间的网络,将部分业务实行外包,企业群体共同实现增值活动,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从以上电子商务发展的四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电子商务有别于其他三种形式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网络有机地将伙伴合作企业组织进来,共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交易或传递商品。具体讲,e-Commerce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电子商务除了利用Internet或Web实现对消费者或客户的销售,更是综合所有商业网络中企业的信息来共同实现差别化的服务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极为重要的数据,诸如现金流和订单管理信息传递给网络中需要这些数据的企业或个体,而且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改进这种信息共享的水平。随着信息实现强有力的衔接,企业运作就实现了高度的弹性化,能够更及时满足消费者的偏好,结果形成了一个以满足消费者或客户、主宰具体细分市场为共同目标的企业网络或供应链。此时电子商务所实现的网络化使得信息传递的媒体从原来纸张、帐单、电话、面对面的交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这种数字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筑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实时通讯网络,二是数据等各种信息不断蓄积,企业根据数据库从事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此时,对于企业来说,业务运作的关键是可视性(Visibility),即业务流程或订单处理流程在任何地点、任务时间、任何人都可以监控追踪;其次是互联性(Connectivity),即供应链企业相互之间信息通过EDI或Internet是互联互通的。2.现代电子商务是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分析入手向业务流程外包的方向发展现代电子商务所涵盖的内容已大大扩展,几乎包括了整个供应链商流和物流的内容,即信息交换、订单实现、销售活动前后的服务、仓储、电子支付、运输配送等各种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对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是,作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未必拥有如此全面的经营能力和运作能力,只有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绩效。这样新型的物流服务提供商(LogisticsServiceProvider)就开始出现,其作用一方面作为B2C、B2B以及C2C后端办公或仓储运输活动的承包方而出现,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组织的建立,借助于能力集成,真正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业务运作。3.现代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细化,开始向虚拟性组织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经营的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交易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连接,同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例如订单的传输、交易的形成确认等等,都可以借助增值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EOS)和EDI进行;电子商务的网络化除了计算机网络外,另一层含义则是指组织的网络化。由于现代电子商务是通过业务外包是组合整个供应链的,单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呈现出精细化、高效的特点。这种精细化和高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原来的组织由于全部业务的内部运作,造成组织结构庞大、从业人员增加、管理层次增多,而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大部分专业性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企业运作,因此,管理层次和人员都较少,经营有柔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原来的业务运作方式下,由于企业规模的庞大以及管理活动的复杂性,造成经营效率偏低,而现代电子商务由于借助电子信息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技术、技能有机地进行集成,大大提高了业务经营的绩效。并且由于同一个业务流程是由不同专长的企业共同实现,信息和计划在这些企业中实现了共享,因此,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虚拟化组织的特点开始显现。电子商务下业务流程的管理变革与技术支持从以上电子商务的特点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根本性变革在于把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业务流完全反映在信息流上,并由信息流来组织和支配,从而导致价值联重组,产生革命性的整合,同时这一过程还实现了产业化。具体讲,电子商务对企业业务流程变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从网络经价值星群到完全连接的转变[3]。1.网络的形成网络的形成是企业将业务流程的管理从完全的企业内部转向企业间的起始阶段,在此之前,企业业务的管理往往是分散的,采购、生产、库存、配送、营销等职能相互割裂,而且所有的管理重点也都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到了网络阶段,则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一方面各业务活动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关注和管理,人们意识到只有综合、协调地对各种业务进行控制,才能取得最大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业务管理的视角已经开始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转移,这表现在企业的各职能管理者开始与他企业同职能管理者不断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最大程度提高职能管理的绩效。具体讲,在采购阶段,不同企业的采购经理开始进行信息的沟通,提高企业的资源搜索水平,并且降低订单处理和支付处理的成本;在生产阶段,网络中的各成员开始寻求共享以计算机为辅助而进行的设计和生产系统,从而形成一种协同设计和规划的雏形;在配送阶段,专门的团队将就物流供应的最佳方案展开讨论,并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这个潜在网络中有多少资产在发挥作用;在库存阶段,企业间开始关注订单处理流程的优化,在实施出入库作业的过程中,既为各方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同时又大大缩短现金周转周期;在技术阶段,将对企业间联合数据库中存在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以找出那些最能发挥作用的共享数据;最后,在销售阶段,团队的关注点在于帮助各个企业对具体细分市场上的信息进行分享。在完全了以上各项职能后,各个企业就会发现必须将先进的技术和电子商务手段应用到自己的网络中,必须有一个能够产生、传递和利用重要的数据资源,以迅速对应客户或市场各种需求的系统,因此,新型的电子网络就开始形成,并为下一阶段走向价值星群奠定了基础。2.价值链星群的形成在该阶段,网络的形成已经给参与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益,部分改进了业务流程,并为企业更深入的运用电子商务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价值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商业伙伴已经建立了较深层次的信任关系,随着各种活动的成本信息被引入,每个企业都对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步骤成本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和一定的协同运作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从具体的业务运作看,主要表现在:在采购阶段,网络中所有的企业将所需的采购物品进行总量计算,并逐渐开始通过网络形式开展联合采购,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在生产阶段,企业将各自的资源规划系统(ERP)进行连接,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协同设计、规划和日程安排;在配送阶段,多个企业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整个网络中的仓储空间、运输设备以及配送能力,对物流资源进行共享,这样使得单个企业的物流投资大大减少,而且充分发挥了物流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在库存阶段,联合团队可以通过减少安全库存以及对网络中所有库存的协同管理来实现真正的成本节约;在技术阶段,随着各种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应用程序和设备的广泛应用,企业间形成了一个技术共享的网络系统;在销售领域,通过对共享数据进行分析,销售团队将实现自动化,而且能够实时的对市场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确定最有效的营销方式或手段。3.完全网络连接形成在价值链星群的实施过程中,所有的业务运作给企业实现的利益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约和增加新的收入,它还能帮助企业在整个网络中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潜力。由于充分利用了新技术,而且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也开始实现了完全连接,企业和消费者都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这时电子商务模式最终将由整个网络中的所有合作伙伴进行联合开发和应用。此时,业务领域的运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购团队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程序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搜索;生产团队也可以实现完全的网络规划,根据客户反映来衡量工作的绩效;在确定供应链中核心生产能力来源之后,资源利用将实现最优化,所有企业将通过电子方式实现生产和配送的协同运作;配送团队可以更加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甚至包括那些几乎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网络提供商;销售团队同样可以在每一次营销活动前查询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并通过价值链成员对大规模定制产品促销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并做出相应的商品销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