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制作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 后期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对大众来说似乎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直到不久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和软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高,价格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的硬件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也逐步移植到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影视制作扩大到电脑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许多在这些行业的做作业人员与大量的影视爱好者们,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一般来说,影视的后期制作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 组接镜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二、特效的制作,比如说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现在还包括动画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三、声音的出现和立体声的出现进入到电影以后,我们应该还考虑后期的一个声音制作的问题,包括后来电影理论中出现的垂直蒙太奇等。这三点是影视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影视后期制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这样一个流程。初剪:也称作粗剪。现在的剪辑工作一般都是在电脑当中完成的,因此拍摄素材在经过转磁以后,要先输入到电脑中导演和剪辑师才能开始了初剪。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正式剪辑:在初剪得到认可以后,就进入了正式剪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成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对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广告片、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作曲或选曲:广告片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广告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特效的录入:这个阶段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将本身拍摄不到或者拍摄效果不好的地方进行特效制作,这里将运用到十分专业的特效制作软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强视觉效果的电影正是因为特效录入这个环节做的十分好。配音合成: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广告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写作思路:可以从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过程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具有逻辑连贯性等等。
正文:
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剪辑决不是剪剪接接的简单技艺性操作。一个合格的剪辑师, 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及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摄制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取舍, 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有机组合,使之达到结构严谨、节奏张弛有度、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完整作品。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时代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过渡,原始资本开始迅速膨胀,这为电影电视产业夯实了基础。1895年上映的《火车进站》,全长50秒,仅仅只是火车从远处驶进车站的单一无声镜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1927年有了有声片,20世纪初期有了故事片,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这样电影产业才慢慢成熟起来。剪辑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剪辑,把不同的单一镜头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和感知,构成一组戏剧性的段落。
众所周知,纪录片要通过前期选题、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完成。纪录片中期拍摄不同于影视故事片,故事片可以根据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逐一拍摄,最后按照分镜头脚本稍加改动便可成片,这种剪辑观念在分镜头脚本里袒露无遗,是一种显现的剪辑观念。
纪录片的特征就在于,所拍摄的镜头没有分镜头脚本作为依据,剪辑观念蕴含在导演的思想里。中期拍摄的时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素材以保证后期剪辑能顺利完成,而且所有的素材都是在现场临时采集的,这就决定了纪录片拍摄的周期相对要比影视故事片长一些,素材的采集过程中往往一个动作过去就没有第二遍的重复,这不仅要求摄影师拍摄时的捕捉能力,更要求导演具有逻辑性的剪辑思维,因此,这种剪辑观念是隐现的。
电影开始发展以来,形成了两种理论学派,一类是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蒙太奇学派,他认为将电影进行剪辑之后可以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类是以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他从自己的摄影本体论中提出了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的长镜头理论,着重体现“空间的真实”。这两种学派,其实都是建立在剪辑这门艺术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位于第三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的创作不同于抒情散文的笔法,他要求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戏剧冲突,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合理的情节叙事以及完整的情景,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只有坚实的基础,影视作品才能继续下去。
二度创作是导演拍摄的素材,这是建立在文学剧本之上,将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导演的调度安排和视角去诠释文学剧本,这时候影片的雏形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三度创作就是剪辑了,剪辑要在感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导演的思想,将零散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要把握好影片的结构、速度,加之导演的先进世界观,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最终才能形成一部视听语言准确、故事讲述通畅、并告诉观众导演眼中的世界的优秀影片。
要研究纪录片的剪辑效果,首先要从纪录片的定义说起,所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而电影的含义则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
由此对比可见,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重现,这就奠定了纪录片剪辑的风格。它不能像影视故事片那样加入很多的剪辑特技,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前提,形成一种质朴的剪辑风格。
最初的纪录片是没有剪辑观念的,《火车进站》一镜到底,纪录片发展到现在,虽然必须保留着这种质朴的风格,但是在剪辑上也进行了较大的革新,《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一集中,对于白马砍树上树采蜂蜜这个过程就使用了碎片化剪辑,增强了这个过程的紧张感。
因此,现代纪录片已经摒弃了古老呆板的剪接模式,也抛弃了纪录片由多数长镜头组成的观念,开始走向技巧化和大众化。现代纪录片中不仅仅只有长镜头理论,也会运用蒙太奇效果。
纪录片《阳光宝贝》中使用了对比蒙太奇,美日和非洲蒙古宝宝在生活条件上的鲜明对比,意在形成反差和冲突。在潘小扬的《小留学生》中多次运用了象征蒙太奇,影片多次出现倾斜的道路镜头,是象征日本经济的下滑。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中,导演将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交织剪辑在一起,这两件故事同时发生,但是却发生在不同的空间里,这就是平行蒙太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歌曲重复了四次,便是重复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电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手法,用来交待情节,展现事件,依据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现代纪录片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使得纪录片的发展不再单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因为现在短视频的崛起,任何企业,任何工作室或者个人都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发抖音,发朋友圈,发淘宝等自媒体渠道做展示。因为每天都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所以剪辑师根本招不够,供需失衡就造成了剪辑师高薪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入轻松过万,两三万也是稀松平常。)【推荐一个免费“短视频剪辑后期”学习网址】: 而且剪辑这个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电脑技术,也不需要美术音乐造诣,基本都是固定套路,要什么风格的片要什么节奏,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可以轻松掌握。但凡有点电脑基础,会用鼠标拖拽,会点击图标,会保存,除非自己不想学,没有学不会的。但要学好学精,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王氏教育。在视频剪辑这块,【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每个城市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0基础的学生。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制作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 后期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对大众来说似乎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直到不久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和软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高,价格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的硬件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也逐步移植到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影视制作扩大到电脑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许多在这些行业的做作业人员与大量的影视爱好者们,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一般来说,影视的后期制作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 组接镜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二、特效的制作,比如说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现在还包括动画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三、声音的出现和立体声的出现进入到电影以后,我们应该还考虑后期的一个声音制作的问题,包括后来电影理论中出现的垂直蒙太奇等。这三点是影视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影视后期制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这样一个流程。初剪:也称作粗剪。现在的剪辑工作一般都是在电脑当中完成的,因此拍摄素材在经过转磁以后,要先输入到电脑中导演和剪辑师才能开始了初剪。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正式剪辑:在初剪得到认可以后,就进入了正式剪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成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对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广告片、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作曲或选曲:广告片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广告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特效的录入:这个阶段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将本身拍摄不到或者拍摄效果不好的地方进行特效制作,这里将运用到十分专业的特效制作软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强视觉效果的电影正是因为特效录入这个环节做的十分好。配音合成: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广告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也还没做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论文2007-12-02 12:32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目录 [隐藏]1 剪辑综述2 素材的工艺处理3 剪辑的过程和功能4 主要剪辑技法 传统剪辑技法 创造性剪辑 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 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 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5 著名影人谈剪辑6 参考剪辑综述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剪辑本来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从早期的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剪辑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加上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导演的创作任务也愈来愈繁重,他不可能再有时间,甚至未必有能力再去亲自操作剪辑设备、并剪辑影片了,于是便逐步产生了剪辑专业人员:剪辑师和剪辑助理。剪辑师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他从摄制组的筹备阶段开始,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讨论分镜头剧本、排戏(即拍摄前的分镜头排练)等。他须充分理解编、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提供的分场、分镜头剧本和拍摄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剪辑影片。分镜头(导演设计)与蒙太奇(镜头剪辑)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意图,后者是实施。因此,也有人称剪辑为“分镜头的后期工作”。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对剪辑依赖的程度,因不同导演的工作方式而异,但剪辑师除了较完整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在导演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加某些镜头或删减某些镜头、重新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以使影片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的脉络更清楚、含义更明确、节奏更鲜明。素材的工艺处理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黏接上去。剪辑的过程和功能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主要剪辑技法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传统剪辑技法连贯、流畅是传统的剪辑技法,也可称作剪辑的基本功。这一技法的功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镜头的组接和修剪中,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感,使观众感到所有画面是一气呵成地进行的;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转换中,使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清楚地划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就镜头转换而言,须注意以下几点:防止错乱。镜头动作间的衔接须准确无误,既不脱节也不重叠;人物行动的方向、彼此间的空间关系,不致因镜头转换而造成视觉印象的混乱。如画面中的人物在他的书房里活动,上一镜头他由书柜向写字台方向走去,并且是由画面的右边走出画面,那么下一个镜头他走到写字台旁,必须是从画面的左边进画。右出左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是流畅的。如果上镜头是右出画,下镜头又是右进画,同一人物在两个镜头中的行动方向势必相对起来,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乱。尤其是剪辑双方交战和追击等场面,方向性必须清楚,否则就会使观众难以区分两方。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不同镜头中动作事态的造型、节奏类似的部分为剪接点,以达到和谐的转换。常见的技法是“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拍桌子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拍。“静接静”指在一个动作结束后(或在静场时)切换镜头,切入的另一个镜头又是从静到动。“静接静”多半是转场时运用,即上一场结束在静止的画面上,下一场又从静止的画面开始。静接静既是衔接和谐的需要。又可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省略实际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紧凑剪辑,即同一动作内容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而仍然保持动作的连贯流畅。有的对人物意向表白、间接暗示行动过程的省略,有的省略动向动势压缩实际过程。如一个演员正在向阶梯跑去。在左面的镜头进程中,观众已开始认识到,既然这个演员朝阶梯跑去,那么当他真正到达时,他就会跳上二、三级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表现演员到达阶梯底部前几英尺时的镜头(右上)剪接到他已经踏上两三个台阶的镜头(右下)前,常常是能够让人接受的,这就压缩了动向动势的实际过程。连贯流畅的传统剪辑技法,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将分切的镜头画面直接黏连),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做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创造性剪辑剪辑艺术技巧,在长期的制片实践中,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欧美的理论著述中,有时统称为创造性的剪辑;特别是经过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导演师的开拓探索和理论总结,已形成为蒙太奇的某些根本性的原则和法则,并被作为电影艺术独特的结构表现手段,渗透于电影创作的全过程。常见的创造性剪辑技巧有下面几种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尽管经过剧作构思、分镜头摄录,但电影叙事的生动、戏剧性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剪辑能否控制关键镜头的时间安排。叙事技巧的要点是,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在镜头动作事态的连贯中,选择恰当的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动作的新发展都在戏剧上最合适的时刻表现出来。故事片常提前暗示或有意延缓“危机”、“事变”来制造紧张期待的悬念、出人意外的惊恐。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内容或形式不同的镜头间的对列,是创造性的剪辑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引人注意的是通过剪辑的安排和穿插,将一些与直叙故事的内容相对比或者相类似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情绪气氛的艺术效果。表现性剪辑的要点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利用连贯性表现超越直叙事态之上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剪辑不但不使观众感觉到跳跃和不舒服,反而恰恰符合情绪和节奏的需要。它大胆地简化自然动作,有选择地运用统一的情绪,来集中渲染气氛和情绪。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当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技巧在空间的具体造型方面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急迫、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缓乃至压抑感;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因此,剪辑控制画面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动作事态的速度,调整与叙事内容格调相应的情绪节奏。这种通过镜头长短对比形成的速度节奏的技巧效果,一般称作剪辑调子,通常叫作快速剪接或慢速剪接。镜头的长短基本取决于镜头画面内容的简繁,画面快慢的切换不能超越镜头内容含义的充分表达和为观众了解的最低时限。剪接调子也表现于场面或情节的段落。快速剪接段落,往往与慢速剪接对列,起互相强调的作用。一个场面(段落)的剪接调子,是由其中那些占有一定长度、一定放映时间的镜头数目来计算的,称作剪接率。数目少意味着场面内长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慢或慢调剪接;镜头数目多意味着场面内短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快或快调剪接。准确运用速度节奏技巧的经典例子,是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调子的运动。在叙述兵舰起义的第一大段中,水兵和军官冲突时调子越来越强烈,最后水兵起义夺取军舰达到高潮,是用逐渐强烈的画面片断以及相应的愈益紧急的剪接调子;高潮后逐渐进入一组平静的场景,一个水兵的葬礼使用极长的回转的镜头,这些镜头都使用平静的、缓慢的剪接速率。这里显示出不同场面剪接调子间的强烈对照。
视频剪辑的开题报告8、工作计划: ? 第1周 毕业实习(1) ? 第2周 毕业实习(2) ? 第3周 需求分析,并开始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 第4周 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5周 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使用 ? 第6周 开发环境的搭建,并练习操作 ? 第7周 嵌入式linux内核编译移植 ? 第8周 文件系统制作移植 ? 第9周 linux环境下编程练习 篇四:视频点播系统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基于asp的视频点播系统 专 业 名 称 通信工程 班 级 学 号 078204132 学 生 姓 名 文恒星 指 导 教 师 张帆 填 表 日 期 2011 年 3 月 23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以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这样的信息网也以涌进了我国的千家万户,并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完善下在线影视以其改 变了传统的影视观看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足不出户等优点越来越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和 重视。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视频点播以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它是在原有 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浏览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动态浏览等多媒体点播服务。 在线点播系统就是提供了这一服务的具有动态交互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实现了一个互联 网上的在线影院。用户可以在线浏览视频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单击播放。这样,使用户足 不出户就可观看电影,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摆脱了传统电视收看时间的局限性,以及传统 cd播放资源的局限性,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技术可行性研究 系统的主要技术难度是解决并发流数。国外许多大公司推出的专有视频服务器可以支持 几百个并发流,但价格相当昂贵。国内的几个厂家采用的是高档服务器作为视频服务器 ,可 以支持几十个流,最多100个。采用服务器替代专有视频服务器硬件成本大大降低, 但单台 服务器的并发流数和硬盘扩充的极限太小,不能满足大型的市场需求。 2.经济可行性研究 软件的经济可行性是指软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开发设计所需要的投资相比,是否相 适宜,同时还要看此软件能否真正给用户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我们开发的这套系统正是考 虑系统开发的成本而设计。本系统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开发此软件不需要大量的 经费,而且是个人独立设计,可以节省许多费用,同时也可提高个人的实际动手能力。 综合以上技术特点,为了降低成本,我们采用pc服务器作为视频服务器,而且pc服务 器 的性能还在不断提高,支持的并发流数也在增加。pc服务器作为视频服务器的方案正逐 步取代以前的专有视频服务器。为了解决多并发流数,我们采用多台pc服务器以集群的形式, 通过控制网关完成服务器之间的协调,提高系统的利用率。控制网关以及集群服务器技术是 我们的技术增值点。另外,由于采用集群形式,我们不要求pc服务器实现最 大流数,可以 采用低档pc服务器和ide硬盘,这样又可以提高单台视频服务器的性能价格比。经过我们预 研和测试,服务器的瓶颈不在cpu,这样可以用低档cpu和主板。采用ide raid卡和7200 转ide硬盘的服务器仍可支持三、四十个并发流。控制网关的技术经过前 期的预研也是可行 的。系统的整个方案 都是我们自行开发并在通用的软硬件平台上运行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一)研究内容: 1.用户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的多功能的视频点播系统 (二)实现方案 1.系统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法 目标设计 在线视频服务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分为前台功能和后台功能。 (1)前台功能: 包括在主界面进行的基本操作,具体内容如下: (a).电影浏览:用户可以通过电影分类和点机排行以及最近更新来浏览最新的电影,电 视剧,和各类综艺节目。 (b).电影搜索:用户可以根据电影名称和电影演员进行查询。 (c)电影推荐:用户可以简单明了的了解近期内最精彩的影视作品。 (2)后台功能: 本系统的重点,不同的管理员拥有不同的权限;【初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1.添加电影: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电影的添加工作;【高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1.添加电影: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电影的添加工作;2.电影管理:可以对所有电影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3.分类管理:可添加电影的分类;【超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1.分类管理: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新 本系统的重点,不同的管理员拥有不同的权限。超级用户具有最高 权限,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注册用户,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电影。具体功能如下: 【初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 1.添加电影: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电影的添加工作。 【高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 1. 添加电影: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电影的添加工作。 2. 电影管理:可以对所有电影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 3. 分类管理:可添加电影的分类。 【超级管理员】(必须登陆管理页面) 1. 分类管理:可以在各个栏目进行新闻的添加工作。 2. 添加电影:可以对所有新闻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 3. 电影管理:可以对各个大类、小类进行删除、修改、新增操作。 4. 地址管理 可添加服务器。 5. 影片评论 6. 用户管理:可以添加不同权限的管理员,并可对所有类别的管理员资料进行修改、 删除。 7. 错误报告注册拥护可以报告电影错误或不能正常观看等。 设计思想 结构 在线视频服务系统的特点就是利用browser/server(b/s)结构,实现电影的在线点播、 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client/server(c/s)模式与browser/server模式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数据库应用模 式。单独应用哪一种模式都将受其自身弱点的限制。client/server模式主要是在以局域网 为基础的环境下展开应用的,它受到地域的限制。而brower/server模式通过internet进行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论文2007-12-02 12:32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目录 [隐藏]1 剪辑综述2 素材的工艺处理3 剪辑的过程和功能4 主要剪辑技法 传统剪辑技法 创造性剪辑 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 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 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5 著名影人谈剪辑6 参考剪辑综述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剪辑本来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从早期的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剪辑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加上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导演的创作任务也愈来愈繁重,他不可能再有时间,甚至未必有能力再去亲自操作剪辑设备、并剪辑影片了,于是便逐步产生了剪辑专业人员:剪辑师和剪辑助理。剪辑师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他从摄制组的筹备阶段开始,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讨论分镜头剧本、排戏(即拍摄前的分镜头排练)等。他须充分理解编、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提供的分场、分镜头剧本和拍摄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剪辑影片。分镜头(导演设计)与蒙太奇(镜头剪辑)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意图,后者是实施。因此,也有人称剪辑为“分镜头的后期工作”。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对剪辑依赖的程度,因不同导演的工作方式而异,但剪辑师除了较完整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在导演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加某些镜头或删减某些镜头、重新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以使影片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的脉络更清楚、含义更明确、节奏更鲜明。素材的工艺处理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黏接上去。剪辑的过程和功能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主要剪辑技法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传统剪辑技法连贯、流畅是传统的剪辑技法,也可称作剪辑的基本功。这一技法的功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镜头的组接和修剪中,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感,使观众感到所有画面是一气呵成地进行的;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转换中,使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清楚地划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就镜头转换而言,须注意以下几点:防止错乱。镜头动作间的衔接须准确无误,既不脱节也不重叠;人物行动的方向、彼此间的空间关系,不致因镜头转换而造成视觉印象的混乱。如画面中的人物在他的书房里活动,上一镜头他由书柜向写字台方向走去,并且是由画面的右边走出画面,那么下一个镜头他走到写字台旁,必须是从画面的左边进画。右出左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是流畅的。如果上镜头是右出画,下镜头又是右进画,同一人物在两个镜头中的行动方向势必相对起来,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乱。尤其是剪辑双方交战和追击等场面,方向性必须清楚,否则就会使观众难以区分两方。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不同镜头中动作事态的造型、节奏类似的部分为剪接点,以达到和谐的转换。常见的技法是“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拍桌子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拍。“静接静”指在一个动作结束后(或在静场时)切换镜头,切入的另一个镜头又是从静到动。“静接静”多半是转场时运用,即上一场结束在静止的画面上,下一场又从静止的画面开始。静接静既是衔接和谐的需要。又可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省略实际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紧凑剪辑,即同一动作内容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而仍然保持动作的连贯流畅。有的对人物意向表白、间接暗示行动过程的省略,有的省略动向动势压缩实际过程。如一个演员正在向阶梯跑去。在左面的镜头进程中,观众已开始认识到,既然这个演员朝阶梯跑去,那么当他真正到达时,他就会跳上二、三级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表现演员到达阶梯底部前几英尺时的镜头(右上)剪接到他已经踏上两三个台阶的镜头(右下)前,常常是能够让人接受的,这就压缩了动向动势的实际过程。连贯流畅的传统剪辑技法,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将分切的镜头画面直接黏连),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做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创造性剪辑剪辑艺术技巧,在长期的制片实践中,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欧美的理论著述中,有时统称为创造性的剪辑;特别是经过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导演师的开拓探索和理论总结,已形成为蒙太奇的某些根本性的原则和法则,并被作为电影艺术独特的结构表现手段,渗透于电影创作的全过程。常见的创造性剪辑技巧有下面几种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尽管经过剧作构思、分镜头摄录,但电影叙事的生动、戏剧性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剪辑能否控制关键镜头的时间安排。叙事技巧的要点是,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在镜头动作事态的连贯中,选择恰当的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动作的新发展都在戏剧上最合适的时刻表现出来。故事片常提前暗示或有意延缓“危机”、“事变”来制造紧张期待的悬念、出人意外的惊恐。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内容或形式不同的镜头间的对列,是创造性的剪辑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引人注意的是通过剪辑的安排和穿插,将一些与直叙故事的内容相对比或者相类似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情绪气氛的艺术效果。表现性剪辑的要点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利用连贯性表现超越直叙事态之上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剪辑不但不使观众感觉到跳跃和不舒服,反而恰恰符合情绪和节奏的需要。它大胆地简化自然动作,有选择地运用统一的情绪,来集中渲染气氛和情绪。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当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技巧在空间的具体造型方面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急迫、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缓乃至压抑感;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因此,剪辑控制画面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动作事态的速度,调整与叙事内容格调相应的情绪节奏。这种通过镜头长短对比形成的速度节奏的技巧效果,一般称作剪辑调子,通常叫作快速剪接或慢速剪接。镜头的长短基本取决于镜头画面内容的简繁,画面快慢的切换不能超越镜头内容含义的充分表达和为观众了解的最低时限。剪接调子也表现于场面或情节的段落。快速剪接段落,往往与慢速剪接对列,起互相强调的作用。一个场面(段落)的剪接调子,是由其中那些占有一定长度、一定放映时间的镜头数目来计算的,称作剪接率。数目少意味着场面内长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慢或慢调剪接;镜头数目多意味着场面内短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快或快调剪接。准确运用速度节奏技巧的经典例子,是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调子的运动。在叙述兵舰起义的第一大段中,水兵和军官冲突时调子越来越强烈,最后水兵起义夺取军舰达到高潮,是用逐渐强烈的画面片断以及相应的愈益紧急的剪接调子;高潮后逐渐进入一组平静的场景,一个水兵的葬礼使用极长的回转的镜头,这些镜头都使用平静的、缓慢的剪接速率。这里显示出不同场面剪接调子间的强烈对照。
因为现在短视频的崛起,任何企业,任何工作室或者个人都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发抖音,发朋友圈,发淘宝等自媒体渠道做展示。因为每天都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所以剪辑师根本招不够,供需失衡就造成了剪辑师高薪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入轻松过万,两三万也是稀松平常。)【推荐一个免费“短视频剪辑后期”学习网址】: 而且剪辑这个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电脑技术,也不需要美术音乐造诣,基本都是固定套路,要什么风格的片要什么节奏,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可以轻松掌握。但凡有点电脑基础,会用鼠标拖拽,会点击图标,会保存,除非自己不想学,没有学不会的。但要学好学精,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王氏教育。在视频剪辑这块,【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每个城市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0基础的学生。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三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四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受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3.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前20-25分钟,是国内新闻,后10-5分钟是国际新闻,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当然,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编排方式,就不会使人觉得故弄玄虚。 电视编排“艺术”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 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简单地形成“节奏”的方法,“节奏”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方面。 从小的方面讲,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一条重要新闻配发评论的长短、风格等,都需要考虑到“节奏”。试想一下,如果一条“成套新闻”的长度为1分20秒,而前面1分钟是录像加解说,后20秒是现场采访,能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吗?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有时由节目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此外,报纸排版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要吸取。比如,集纳式报道枣将同一类型的消息连缀到一起,形成相应的声势;对比式编排枣将正反两类有关联的消息对应,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穿插式汇编枣选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综述,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等等。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五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 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 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用“基本技能”来涵盖一切。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可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不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不可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可没有“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我是学动漫的 我去年才毕业 我就给你发个我去年写的毕业论文吧 希望对你有用 当时我交的是FLASH 本flash MV《不值得》是描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爱情故事,短短的几个场景则勾勒出整个剧本,女主角通过回忆与男主角的恋情,最后决心放下这段感情,很轻松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使该剧本更加的生动。 爱情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完而又神秘的主题,现代人都喜欢通过动画的方式表现它,带着一种思想、情感把所看的人感染或感动。同时也可释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因此我们便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主题,虽然很老但是很经典。我们结合着现实的很多事情便构造了短片中的几个场景。.本片采用使用矢量图形和流式播放技术。与位图图形不同的是,矢量图形可以任意缩放尺寸而不影响图形的质量;流式播放技术使得动画可以边播放边下载,从而缓解了网页浏览者焦急等待的情绪。把音乐,动画,声效,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并且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画(电影)效果。而且在的版本中已经可以支持MP3的音乐格式,这使得加入音乐的动画文件也能保持小巧的‘身材’。.本作品是25祯每秒,大小720X576的作品.长达3500祯!为了防止观赏者因无耐心等待而加入了加载进度技术,使这个作品更加人性化。本作品经过精心制作,尽全力保持画面整洁;清晰;流畅.。素材准备这是工程最庞大的一块,由于想整体达到一种别样的感觉,当靠flash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到ps等各种软件,对于处理背景的效果功能是很强大的。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场景衬托。又要考虑到整体的色彩的搭配,因此背景构图是相当费神的。缺少男女主角的短片当然不够完整,一些地方因为FLASH编辑起来很麻烦,所以将一部分所做的东西导出成了图片格式节省空间和大小,又因为牵涉到男女主角的动作,用图片表现很占空间,而且画面不很流畅,因此考虑在flash里手绘,对每个动作的绘制都要很仔细才行,不然会使人物的动作不协调。在场景中也涉及到很多小的修饰,如柜子,电脑,桌子,房间,床等等为了使其真实、形象有的则是通过图片再进行特殊的处理放入场景中去的。短片中的声音是录制的,由于是.wav文件导入flash会使文件变大,于是我们就通过音乐编辑工具对该音效进行减肥转化为.mp3的格式再导入flash中。又因为时间不是十分充沛,就将这个音乐进行了适当的裁剪。考虑每个场景的转化 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是淡入淡出的手法,这样使的画面过渡的自然、流畅。本作品大多采用影片剪辑特效以及补间特效手法,片头动画以及按钮等使用了大量代码,同时多方面用PS、FLASH CS4等软件进行辅助。由于所拥有的材料不多,对于一些复杂的东西只能凭借想象去制作。同时一部分场景不得不将其转换成图片再进行编辑,使得画面流畅、清晰。本作品制作一共用了三天半,其过程都是边想边做的。第一天主要是进行人物设定、制作和部分场景制作,使作品得以充分的准备。第二天与第三天是对作品进行制作与编辑,其中运用了大量代码与FLASH制作技术,如滤镜等。最后半天是进行后期处理,使得作品更加完善。作品的前期的准备是非常丰厚的,为了使作品更加完美,准备大量各式字体是必不可少的。本作品是MV由于机器配置的问题使得编辑时无法与音乐进行同步,这是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同时由于文件过大,使一开始做到后期时无法渲染,不得不进行对场景、音乐等进行裁减后再编辑。对于声音素材来说,本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之前的学习生活当中,很少出现声音的差异和部分的损坏,可是到了自己开发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真是不少,不过不耻下问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实践终究克服了这一难题。同时仅仅靠自己制作是不够的,还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当我偶尔的看看网站或者图书教材的教学例子我才发现,其实,那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们也很容易上手。使我们的动画更完善。 开始制作动画和元件的时候,我还是遭遇了一些棘手和困惑的问题。由于自己的造型能力不足和透视效果不准,导致很多人物造型和动势被我狠心的给按掉了,这也使我多少有点沮丧和失望,不过这也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我的能力的不足,充分的说明,我还需要学习,成功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继续学习,才是我接下来所要做的一切事情本作品最常用的镜头是淡入淡出手法,这采用了大量补间动作技术。使画面更加自然、流畅。配合代码使本作品更加灵活减少了观赏者的枯燥性,增加了吸引力。通过制作次FLASH动画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动画的魅力,甚至是FLASH动画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相关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制作,我得到了很多心得,总结了很多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动画的道路上坎坷不平,需要的是坚定毅力和拼搏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彷徨着,“天下乌鸦一般黑”也许有那么一天,我和你,心连心,共同为动画制作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不可否认的是,我要学习的还很多,道路长远,不可不承认的是,我拥有着一颗务实诚恳面对真理永不放弃的心,他从我身体的中间向四周扩散一种叫做激情和理性的血液,这种血液贯穿我的全身,涌进我思维的大脑,形成我坚定的思想,最终转化成生活的动力,一直久久的,激励我前进。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论文2007-12-02 12:32影视剪辑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又推动了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成熟。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目录 [隐藏]1 剪辑综述2 素材的工艺处理3 剪辑的过程和功能4 主要剪辑技法 传统剪辑技法 创造性剪辑 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 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 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5 著名影人谈剪辑6 参考剪辑综述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剪辑本来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从早期的无声片发展到有声片,剪辑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加上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导演的创作任务也愈来愈繁重,他不可能再有时间,甚至未必有能力再去亲自操作剪辑设备、并剪辑影片了,于是便逐步产生了剪辑专业人员:剪辑师和剪辑助理。剪辑师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他从摄制组的筹备阶段开始,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讨论分镜头剧本、排戏(即拍摄前的分镜头排练)等。他须充分理解编、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提供的分场、分镜头剧本和拍摄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剪辑影片。分镜头(导演设计)与蒙太奇(镜头剪辑)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意图,后者是实施。因此,也有人称剪辑为“分镜头的后期工作”。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像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对剪辑依赖的程度,因不同导演的工作方式而异,但剪辑师除了较完整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在导演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加某些镜头或删减某些镜头、重新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以使影片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的脉络更清楚、含义更明确、节奏更鲜明。素材的工艺处理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黏接上去。剪辑的过程和功能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主要剪辑技法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传统剪辑技法连贯、流畅是传统的剪辑技法,也可称作剪辑的基本功。这一技法的功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镜头的组接和修剪中,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感,使观众感到所有画面是一气呵成地进行的;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转换中,使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清楚地划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就镜头转换而言,须注意以下几点:防止错乱。镜头动作间的衔接须准确无误,既不脱节也不重叠;人物行动的方向、彼此间的空间关系,不致因镜头转换而造成视觉印象的混乱。如画面中的人物在他的书房里活动,上一镜头他由书柜向写字台方向走去,并且是由画面的右边走出画面,那么下一个镜头他走到写字台旁,必须是从画面的左边进画。右出左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是流畅的。如果上镜头是右出画,下镜头又是右进画,同一人物在两个镜头中的行动方向势必相对起来,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乱。尤其是剪辑双方交战和追击等场面,方向性必须清楚,否则就会使观众难以区分两方。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不同镜头中动作事态的造型、节奏类似的部分为剪接点,以达到和谐的转换。常见的技法是“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的原理是相同的。“动接动”更多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拍桌子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拍。“静接静”指在一个动作结束后(或在静场时)切换镜头,切入的另一个镜头又是从静到动。“静接静”多半是转场时运用,即上一场结束在静止的画面上,下一场又从静止的画面开始。静接静既是衔接和谐的需要。又可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省略实际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紧凑剪辑,即同一动作内容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而仍然保持动作的连贯流畅。有的对人物意向表白、间接暗示行动过程的省略,有的省略动向动势压缩实际过程。如一个演员正在向阶梯跑去。在左面的镜头进程中,观众已开始认识到,既然这个演员朝阶梯跑去,那么当他真正到达时,他就会跳上二、三级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表现演员到达阶梯底部前几英尺时的镜头(右上)剪接到他已经踏上两三个台阶的镜头(右下)前,常常是能够让人接受的,这就压缩了动向动势的实际过程。连贯流畅的传统剪辑技法,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将分切的镜头画面直接黏连),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做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创造性剪辑剪辑艺术技巧,在长期的制片实践中,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欧美的理论著述中,有时统称为创造性的剪辑;特别是经过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导演师的开拓探索和理论总结,已形成为蒙太奇的某些根本性的原则和法则,并被作为电影艺术独特的结构表现手段,渗透于电影创作的全过程。常见的创造性剪辑技巧有下面几种叙事、戏剧性效果剪辑尽管经过剧作构思、分镜头摄录,但电影叙事的生动、戏剧性效果,最终还取决于剪辑能否控制关键镜头的时间安排。叙事技巧的要点是,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在镜头动作事态的连贯中,选择恰当的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动作的新发展都在戏剧上最合适的时刻表现出来。故事片常提前暗示或有意延缓“危机”、“事变”来制造紧张期待的悬念、出人意外的惊恐。模拟、表现性效果剪辑内容或形式不同的镜头间的对列,是创造性的剪辑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引人注意的是通过剪辑的安排和穿插,将一些与直叙故事的内容相对比或者相类似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情绪气氛的艺术效果。表现性剪辑的要点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利用连贯性表现超越直叙事态之上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剪辑不但不使观众感觉到跳跃和不舒服,反而恰恰符合情绪和节奏的需要。它大胆地简化自然动作,有选择地运用统一的情绪,来集中渲染气氛和情绪。速度、节奏性效果剪辑当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技巧在空间的具体造型方面成为电影独特表现手段的早期,已发现镜头持续的长短,在心理方面具有影响情绪的感染力。镜头短,画面转换快,引起急迫、激动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导致迟缓乃至压抑感;长短镜头交替切换可造成心理紧张度的起伏。因此,剪辑控制画面的长短,可强化或减弱镜头切换中动作事态的速度,调整与叙事内容格调相应的情绪节奏。这种通过镜头长短对比形成的速度节奏的技巧效果,一般称作剪辑调子,通常叫作快速剪接或慢速剪接。镜头的长短基本取决于镜头画面内容的简繁,画面快慢的切换不能超越镜头内容含义的充分表达和为观众了解的最低时限。剪接调子也表现于场面或情节的段落。快速剪接段落,往往与慢速剪接对列,起互相强调的作用。一个场面(段落)的剪接调子,是由其中那些占有一定长度、一定放映时间的镜头数目来计算的,称作剪接率。数目少意味着场面内长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慢或慢调剪接;镜头数目多意味着场面内短镜头占优势,称作剪接率快或快调剪接。准确运用速度节奏技巧的经典例子,是爱森斯坦的《战舰彼将金号》。全片由3大段较大的运动组成,每段又分布着无数较小场面不同调子的运动。在叙述兵舰起义的第一大段中,水兵和军官冲突时调子越来越强烈,最后水兵起义夺取军舰达到高潮,是用逐渐强烈的画面片断以及相应的愈益紧急的剪接调子;高潮后逐渐进入一组平静的场景,一个水兵的葬礼使用极长的回转的镜头,这些镜头都使用平静的、缓慢的剪接速率。这里显示出不同场面剪接调子间的强烈对照。
写作思路:可以从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过程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具有逻辑连贯性等等。
正文:
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剪辑决不是剪剪接接的简单技艺性操作。一个合格的剪辑师, 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及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摄制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取舍, 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有机组合,使之达到结构严谨、节奏张弛有度、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完整作品。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时代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过渡,原始资本开始迅速膨胀,这为电影电视产业夯实了基础。1895年上映的《火车进站》,全长50秒,仅仅只是火车从远处驶进车站的单一无声镜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1927年有了有声片,20世纪初期有了故事片,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这样电影产业才慢慢成熟起来。剪辑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剪辑,把不同的单一镜头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和感知,构成一组戏剧性的段落。
众所周知,纪录片要通过前期选题、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完成。纪录片中期拍摄不同于影视故事片,故事片可以根据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逐一拍摄,最后按照分镜头脚本稍加改动便可成片,这种剪辑观念在分镜头脚本里袒露无遗,是一种显现的剪辑观念。
纪录片的特征就在于,所拍摄的镜头没有分镜头脚本作为依据,剪辑观念蕴含在导演的思想里。中期拍摄的时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素材以保证后期剪辑能顺利完成,而且所有的素材都是在现场临时采集的,这就决定了纪录片拍摄的周期相对要比影视故事片长一些,素材的采集过程中往往一个动作过去就没有第二遍的重复,这不仅要求摄影师拍摄时的捕捉能力,更要求导演具有逻辑性的剪辑思维,因此,这种剪辑观念是隐现的。
电影开始发展以来,形成了两种理论学派,一类是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蒙太奇学派,他认为将电影进行剪辑之后可以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类是以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他从自己的摄影本体论中提出了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的长镜头理论,着重体现“空间的真实”。这两种学派,其实都是建立在剪辑这门艺术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位于第三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的创作不同于抒情散文的笔法,他要求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戏剧冲突,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合理的情节叙事以及完整的情景,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只有坚实的基础,影视作品才能继续下去。
二度创作是导演拍摄的素材,这是建立在文学剧本之上,将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导演的调度安排和视角去诠释文学剧本,这时候影片的雏形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三度创作就是剪辑了,剪辑要在感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导演的思想,将零散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要把握好影片的结构、速度,加之导演的先进世界观,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最终才能形成一部视听语言准确、故事讲述通畅、并告诉观众导演眼中的世界的优秀影片。
要研究纪录片的剪辑效果,首先要从纪录片的定义说起,所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而电影的含义则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
由此对比可见,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重现,这就奠定了纪录片剪辑的风格。它不能像影视故事片那样加入很多的剪辑特技,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前提,形成一种质朴的剪辑风格。
最初的纪录片是没有剪辑观念的,《火车进站》一镜到底,纪录片发展到现在,虽然必须保留着这种质朴的风格,但是在剪辑上也进行了较大的革新,《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一集中,对于白马砍树上树采蜂蜜这个过程就使用了碎片化剪辑,增强了这个过程的紧张感。
因此,现代纪录片已经摒弃了古老呆板的剪接模式,也抛弃了纪录片由多数长镜头组成的观念,开始走向技巧化和大众化。现代纪录片中不仅仅只有长镜头理论,也会运用蒙太奇效果。
纪录片《阳光宝贝》中使用了对比蒙太奇,美日和非洲蒙古宝宝在生活条件上的鲜明对比,意在形成反差和冲突。在潘小扬的《小留学生》中多次运用了象征蒙太奇,影片多次出现倾斜的道路镜头,是象征日本经济的下滑。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中,导演将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交织剪辑在一起,这两件故事同时发生,但是却发生在不同的空间里,这就是平行蒙太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歌曲重复了四次,便是重复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电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手法,用来交待情节,展现事件,依据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现代纪录片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使得纪录片的发展不再单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因为现在短视频的崛起,任何企业,任何工作室或者个人都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发抖音,发朋友圈,发淘宝等自媒体渠道做展示。因为每天都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所以剪辑师根本招不够,供需失衡就造成了剪辑师高薪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入轻松过万,两三万也是稀松平常。)【推荐一个免费“短视频剪辑后期”学习网址】: 而且剪辑这个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电脑技术,也不需要美术音乐造诣,基本都是固定套路,要什么风格的片要什么节奏,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可以轻松掌握。但凡有点电脑基础,会用鼠标拖拽,会点击图标,会保存,除非自己不想学,没有学不会的。但要学好学精,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王氏教育。在视频剪辑这块,【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每个城市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0基础的学生。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制作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 后期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掌握影视编辑设备(线性和非线性设备)和影视编辑技巧,能够进行影视特技制作的技术。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去,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对大众来说似乎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直到不久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和软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高,价格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的硬件设备逐渐向pc平台上转移,原先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也逐步移植到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影视制作扩大到电脑游戏、多媒体、网络、家庭娱乐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许多在这些行业的做作业人员与大量的影视爱好者们,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一般来说,影视的后期制作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 组接镜头,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二、特效的制作,比如说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现在还包括动画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三、声音的出现和立体声的出现进入到电影以后,我们应该还考虑后期的一个声音制作的问题,包括后来电影理论中出现的垂直蒙太奇等。这三点是影视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电视编辑则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剪辑师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在寻找下一个镜头。此外,高级的编辑机还有很强的特技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叠画划像。可以调整画面颜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你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录制一遍。所以这种编辑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传统的剪辑手段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辑人员的创造力,并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影视后期制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辑-作曲选曲-特效录入-配音合成这样一个流程。初剪:也称作粗剪。现在的剪辑工作一般都是在电脑当中完成的,因此拍摄素材在经过转磁以后,要先输入到电脑中导演和剪辑师才能开始了初剪。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正式剪辑:在初剪得到认可以后,就进入了正式剪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成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对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广告片、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作曲或选曲:广告片的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广告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特效的录入:这个阶段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将本身拍摄不到或者拍摄效果不好的地方进行特效制作,这里将运用到十分专业的特效制作软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强视觉效果的电影正是因为特效录入这个环节做的十分好。配音合成: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广告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教学心得篇一: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剪纸以它的独特风格,优美形象,表现出了群众的审美 爱好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美好的生活理想可尽融其中。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 句子 ,体现出了当时剪纸艺术的鼎盛。
我活动中心设置剪纸课的宗旨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的 创意手工 ——剪纸教学已开展一个月了,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剪纸课绝非容易的事。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对称剪纸”从简单的图形开始学习,使学生逐步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选纸—— 折纸 ——勾图——剪纸——粘贴,一节课完成一件作品来。可是,第一节课我就大失所望,没有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原因很多,年级的不同,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没有绘画基础,甚至有些学生连剪刀都不会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我马上重新设计教学,把重点放在绘画和剪纸技法上,一个一个的辅导勾图,手把手的教他们使用剪刀,对那些遇到困难就放弃的学生,我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虽然我年纪大,体力差,当我看到孩子在我的耐心辅导下,一个一个稚嫩的作品诞生,我非常欣慰和自豪。
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在美术专业方面不断学习和提高。在绘画和剪纸的技法上加强辅导,使他们尽快在一个起跑线上。
借用著名 教育 家魏书生先生的一句话做为结束语: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去研究他,开发他,塑造他,描绘他,这样你才会发现,一名教师的工作真是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我愿意用余生教会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他们的幸福人生!
剪纸教学心得篇二: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传统的民间技艺,它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我班把剪纸活动作为班级特色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剪纸既能培养幼儿动作及小肌肉的发展,又能促进幼儿多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尤其是 想象力 、创作力的形成,为幼儿具有创新意识打下基础。通过剪纸学习活动,把剪纸作为表达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表现形式,从而起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作用,剪纸活动还适合于个别化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真正体现出针对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 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的确,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现在幼儿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剪纸活动抓住了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因此,我在班级特色教育中开展了剪纸活动。
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想、去动脑、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那怎样才能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呢?
由于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氛围,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我便在教室墙面上布置了一幅典型的剪纸画,在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而天花板坠的是幼儿自己动手做的花链;平时,经常带领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带来后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纷纷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于是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剪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剪纸活动中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些必要的准备。
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必要的物质准备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并引导幼儿剪出最高水平。如: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地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纸作品,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的配置和对种.种技法的掌握,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剪纸活动中,我还经常鼓励幼儿拼贴和老师范例不一样的作品。如在练习剪三角形、正方形时,当幼儿能说出三角形、正方形能拼成小房子后,还应激发并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要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你剪的这个窗花太漂亮了,你真了不起。”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 经验 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与生活,来源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在剪纸的教学中,我先教幼儿剪直线和曲线,练习最基本的线条。等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他们学习剪简单的图形,从圆形开始。在剪的过程中,我逐渐教授一些技巧。例如在剪圆的时候可以将正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剪出半圆,打开后即成为一个圆形。通过多次的折纸,剪一刀就可以成为五角星等等。整个教学进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十分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经过两个学期,孩子们就掌握了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等一些基本 方法 。到了大班,就要让幼儿掌握剪纸过程中比较讲究阴阳对比,折法上讲究对折,多折和平面剪。通过一段时间的折剪,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进行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了。三年来,我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活动,孩子们剪纸活动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练出了一双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同时我还发现,剪纸还能促进幼儿多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尤其是想象力、创作力,为幼儿具有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具体表现为:
幼儿剪纸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幼儿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幼儿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去主动地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他们就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剪纸增添了内驱力。
幼儿剪纸就是要求幼儿在掌握了一个系列的基础上,自己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剪出各种不同的 其它 物体,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幼儿经过多次实践,反复推敲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幼儿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意志力。
在剪纸过程中,也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做事必须按顺序进行。
一般的剪纸活动,我们大多以孩子个人动手剪纸为主,但在创作过程中,以五六个孩子为一组同进行集体创作剪,在活动前让每个幼儿都参加讨论、研究,再进行合作剪,效果则更佳。如在分组前,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去请几位小朋友,然后老师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在剪纸活动中再适宜地指导他们进行自由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来,并协调地布置画面。虽然在前几次发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剪贴出来的作品也杂乱无章,但几次下来以后,孩子们也喜欢与同伴合作了。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剪纸活动对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觉得剪纸艺术是一门艺术,让幼儿了解我国民族 文化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总之,幼儿剪纸艺术是一项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探讨和研究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只有找到剪纸艺术与现实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传授剪纸艺术知识和技能,使剪纸教育穿越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
剪纸教学心得篇三:
中国的习俗,结婚门前贴双“喜”字窗花,家家如此,甚至有些少数民族也因循此习俗。有很多人,还把双“喜”字格外精心装扮一下,有的红底金字,有的在双“喜”字旁边配以鸳鸯戏水等花样,喜气洋洋。可是,在正式的字盘中没有它,查遍《辞海》,也无踪影。
在民间,相传宋朝时,王安石进京赶考,路一个门楼,上帖着一张告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是一位员外为其独生女招婿,对出下联者,便将其女许配于他。许多人围着,无一以对。
王安石走上前去看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好对,好对”。仆人听了马上说:“请你稍候片刻,我去察报我家员外。”王安石赶路心切,没等仆人回来便径自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考官指着厅外旗杆上的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命他应对。王安石心中豁然一亮,顺口答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考官大为喜悦。
回去时又经过那个门楼,见许多人还围在那里。仆人见他来了,拉着就走,员外吩咐家人拿出笔砚,要他写出来,王安石顺手一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员外惊喜不已。
剪纸教学心得3篇精选相关 文章 :
★ 剪纸教学心得3篇
★ 教学心得交流3篇
★ 精选十篇的学校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合集
★ 关于精选教学心得体会感悟
★ 教学心得论文3篇
★ 授课心得体会精选3篇
★ 教育教学方法心得体会精选3篇
★ 关于剪纸的作文精选5篇
★ 分享式教学心得体会3篇
★ 老师线上教学心得总结10篇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本来不想回复的,因为楼主给的提示太少。不过刚好小弟会剪纸,就手打几句吧,看看对楼主有没有用?都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可是剪纸和其他艺术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化腐朽为神奇。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建筑、戏剧等艺术都是投入越多、工具材料越好,艺术的效果就越好的。唯有剪纸,只要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把你的天马行空的艺术才华表达出来。给我一张红纸,我能剪出双喜为新婚夫妇布置礼堂。给我一张镭射纸,我能让金龙银凤突破平面站立在桌面。即使给我几张小小的彩纸,我都能做出各种精美的生日贺卡。只要是有型、有色的东西,我都能用剪纸表达出来。而且剪纸入门简单,你不必有钢琴、专业画具、专业舞台,只要有剪刀和纸,你就能展现自己的艺术。一颗爱心,一对翅膀,一朵小花,只要你用心组合,你会发现剪纸是多么地美妙。只要你有一双能发现美好的眼睛,你就可以把任何你能看到、想到的一切用剪纸去表达出来。其他艺术的受众有很大的限制,年龄小的不懂欣赏、年龄适宜的人可能没时间去欣赏艺术、老年人又怕受不了刺激。可是剪纸艺术却是老少咸宜。送给幼儿园小朋友,我可以剪小花朵给他们。送给小学生,我可以剪喜羊羊、铠甲勇士给他们。送给中学生大学生,我可以剪凤戏牡丹、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给他们。送给中青年,我可以剪窗花、窗纸、吉祥锁、如意结、双喜等给他们。送给老年人,我可以剪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五福临门给他们。有人说剪纸档次低不好送人,我说你可以用相框框起来。有人说剪纸学起来难,我说你可以在任意时间练习,是的,只要你有纸有剪刀。有人说剪纸难上大场面,我说你可以在舞台上当着大家的面10分钟剪出你的作品,这种时间短却效果强的艺术效果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它吗?..............................................................呵呵,楼主要是喜欢我可以给你看看我的作品.....貌似空间相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