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需要留出4个月的时间准备,因为第1个月是要我们查阅文献的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至少需要120天的时间。
别弄文,一般是从大三就可以开始着手,然后一般是在大四期间重心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有很多学生可能高中就已经写过毕业论文,像我学校就已经有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发表过毕业论文。所以如果你有想写篇论文的想法,那么早点入手的话,对你来说十分有利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采纳我的回答,谢谢。
正常是3-5月份开始准备的,毕业论文是大学应届生离开高校最后一步需要完成的事,只有论文重复率达标了才能进行答辩,最后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
一大学生活的意义
(1)首先它要教给的是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大学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的地方,同时也是研究学术的地方,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术研究需要静心,不可为了学术而学术,不应为了利益而学术。
(2)首先就体现为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的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一共只有四年的时间,要使这个准备很充分,就必须富于计划性,如果没有计划,或是执行计划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定量的明确要求,那么这个准备可能就会严重不到位。
二写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装订顺序各个学校不一样,以北大为例,装订顺序为:封面、内页、论文审查表、论文评阅表、摘要、目录、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一定要调好顺序并转成PDF打印。
(2)摘要关键词不要太多,三到五个即可。摘要是对论文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描述,不需要任何引用内容。摘要重点要突出,让读者一目了然。序言过长可以分小标题,同时在开头加一段总起。
大学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写,学医和建筑等5年制的专业是在大五第二学期写。具体时间因各学校安排不同而异。也可以在大学期间参与科研论文写作,发表后可以直接拿去答辩。
一般写毕业论文需要:
回答:得看几岁读的研究生,研究生读了几年,中间有没有休学什么的。
一般本科毕业都是二十三四左右,读三年硕士研究生,二十六七岁研究生毕业。若本科毕业后先找工作,若干年后再考研,哪就说不好。考研可以重复多次考,直到考上为止。
常规情况,硕士研究生大多数都是在25或26周岁毕业,在国外留学的稍年轻(学制的原因)。博士研究生由于工作的原因基本都在30以上,当然也有特殊的,前几年新闻报道,有26岁的博士,还有年龄更小的。
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在25或26周岁,在国外留学的稍年轻(学制的原因) 博士研究生由于工作的原因基本都在30以上说实话,年龄的确有些大(医学除外),因为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了,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先就业,若干年后再考研,对于这部分人来说,28岁也很正常。现在用人单位要求本科生就业年龄25岁以下,硕士是30岁以下。
研究生毕业一般是26岁左右,因为读研的话,他有二十五六岁左右,因为读研,他需要有三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读完研
我们那里还有近40岁的研究生呢。楼上说过有些本科毕业后先找了工作,若干年后考研的。所以基本上什么年龄的都可能有啊。我们前年毕业的两个硕士都是拖家带口的半老徐男,头发都不茂盛了。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呵呵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啊。以后评职称,分福利哪项也少不了这些东西。所以文凭与年龄无关。只与你的心理接受能力有关。
大学毕业一般在22 23 岁左右吧,在这个年纪感到迷茫...这真是...太常见了!二十多岁就是用来迷茫的,而且坏消息是即使你思考了也未必有明确的答案。1、如何解决迷茫这个问题???" 实践" 为自己选一个方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头扎下去。什么方向都行,关键是深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地放弃,否则下一个方向依然会如此,找准目标很重要。其实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徘徊不前。2、如何培养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看书,喜欢什么看什么!努力健身,跑步,足球,羽毛球!有钱就去旅游,贵滇藏,新马泰!没钱就看电影,昆丁,王家卫,星爷,叶念琛!喜欢女孩就去追,追不上就想方设法变优秀了再追!被甩了怎么办,看电影,跑步,听歌!喜欢什么做什么,该干嘛干嘛!好好上班,好好学习!怎么开心怎么来!3、最后,献上一句我最喜欢的话:如果你真的愿意去努力,你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三开始准备。
毕业论文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专业要求在大三下写学年论文,这种学年论文不出意外就是毕业论文的初稿,只用在大三下学期写好,等大四下修改好就可以答辩毕业了。
有的专业在大四上要求开始写,但是会有一部分比较拖拉的学生拖到大四下才写。总之建议最迟不要超过3月份写,因为基本上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论文要进行答辩,六月底要毕业。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甚至是最后一学期,这是具有合理性的。本科生通过低年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理论的掌握比较系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写毕业论文的好处: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大学生指的是完成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因为大学本科通常需要四年时间完成,硕士需要两年或以上,博士需要三年或以上,所以毕业大学生的年龄会根据学历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年龄在22-25岁之间;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年龄在24-30岁之间;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年龄则在28-40岁之间。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实际上还会受到个人情况、就读专业、学制等因素的影响。不过总的来说,毕业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20多岁到40多岁之间。
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论文查重在5月份的时候,是高峰期,这时候大部分毕业生来忙着写毕业论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开始进行论文的检测,因此论文查重速度相对来说会比较慢。我们这时候可以选择早上来进行论文查重是最佳的时间。从论文查重指数可以看出,论文查重到5月份的时候达到查重的最高峰,六月份就会开始快速衰落。到7月份基本上没有什么流量。这时候也意味着大家都已经毕业。如果毕业生提前写作论文,可以在这7月进行论文查重检测。论文查重最佳检测时间,在旺季检测的时候,尽量避免跟同学一起检测。淡季进行检测什么时候都可以,论文检测时间其实在旺季的时候也只需要20-60分钟左右,在淡季的时候只需要一般只需要5-10分钟。
学分达标,考试合格,答辩通过就可以顺利毕业了。
毕业资格审核:
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和《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本科最长6年,专科最长5年)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和教学环节且考核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的2020届应届毕业生,准予毕业,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因个别课程或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应作结业处理,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或者可选择通过申请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重修合格后再行毕业。
2.根据《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各学期大学英语课程考试均须合格,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达到要求者,其大学英语课程可认定为合格。
3.根据《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须合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相应等级证书者,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认定为合格。
4.本科:公共选修课修满4门、社会实践调研合格、实习合格、毕业论文(设计)合格、创新创业实践学分(10分)。
专科:社会实践调研合格、实习合格、毕业总结合格、创新创业实践学分(6分)。
一、学分绩点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
大学生活没有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有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各种玩乐,有的经常逃课打游戏上网,有的一心兼职赚钱,耽误了学业,造成期末考试挂科。如果大四毕业时,还有科目不及格,那么将会延期毕业,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
如果大学考试成绩没有挂科现象,但是考试分数较低,达不到学校的学分绩点要求(平均成绩68-71分,每个学校略有差异),只会发放毕业证,不会被授予学士学位,自然就不能拿到学位证。
二、有考试违纪和其他违纪行为
大多数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发一本小册子,里面就包含了学校的一些校规校纪,其中就包括在校考试期间有违纪行为的将不会发放学位证书。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当中,部分同学为了顺利通过考试,会有行为,一旦被学校巡考发现或监考老师记录上报,那么毕业时就没有学位证。另外,大学期间有其他严重违纪行为,有记过处分的同学在毕业时不发放学位证书。
三、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本科生一般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然而总有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重视毕业论文,草草应付了事,导致论文被指导老师直接评为不合格或者论文答辩时一问三不知,不能通过论文答辩。这种情况也是拿不到学位证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要明确的就是“博士生”和“博士”并不是一回事,博士生只有在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后(比如许多学校要求理工科的博士生要发表多少影响因子的论文,文科生要发表几篇C刊才可以毕业),并同时通过答辩,才可以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否则只能获得结业证或者肄业证。博士生,作为象牙塔最顶尖的一小撮人,不仅仅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阅历。在深受众人羡慕的同时,却也饱受着社会的妖魔化,尤其对于读博女性更是如此。散户注意:这几只股票已成为烫手的山芋,赶紧动手!广告除去少数的天才外,读博士着实是一个非常费力的过程。曾有人戏称PHD为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简称,尤其对于现今博士入学标准低、毕业标准高的现状。然而,读博士真的就那么恐怖吗?读到博士又究竟有什么用呢?博士毕业的师兄师姐,有的直接到国外课题组做的博士后,现在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回到国内高校,直接就是给的正教授;有的没有争取到国外博后的机会,就去了国内高校,走师资博后,最终也留了下来。当然发展最好的师姐,以青年千人的方式回国,直接去了国内某985高校。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学位,很多人觉得,读书读到博士,那这个人的知识和智商真的没的说了。在我看来,博士,确实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先天的智慧,但也仅此而已。其实对于博士而言,他们的知识说多也多,但说少,也真的少的可怜,说白了,也仅仅是精通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某一个相关问题,对于其他的相关知识,大多也仅仅是处于了解的状态,而这对于普通的人来讲,通过兴趣和努力,也完全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那博士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很认同我导师的一句话,博士,重点是在读博期间。这期间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对遇到问题时候的解决,对每一次考核、每一次基金的认真准备,对论文的发表等等,博士带给我们的,最终是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对问题表达的能力,这些东西,无法用要一个博士学位来代替。这些师兄师姐,他们的待遇,工资都在20万往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去单位,都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以及科研启动经费,比较容易的就解决了住房的问题。由于是理工科专业,有的师兄还能帮企业做点横向,收入也不少。当然,他们最让人羡慕的,是工作时间的自由,这样就有时间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另外,博士的工作,都属于研发类,富有创新性,你尽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课题和方向来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幸福。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亿。2010年将达到亿,2020年将达到 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对于博士来说,需要在本科毕业以后继续求学。……经过读硕、读博,才能毕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经历,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年近三十了。
这个年龄步入职场,对于一般人来说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对于博士来说,这些问题是否也存在呢?
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学毕业步入职场的年纪大约是23岁左右。
这个年龄非常年轻,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这时候就业,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就业选择面更宽。
而对于年龄更大的人来说,步入职场求职找工作,难度就相对更大了。
因为年龄更大,所以在求职时会遇到更多问题,找工作会比年轻人难度更大。
但是,对于博士来说,上述情况是不存在的。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博士的特殊情况。
博士,属于专业技能水平最高的人才。
为了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博士需要求学多年才能学有所成。……这样一来,势必会在毕业的时候年龄偏大。
但是,与偏大的年龄比起来,博士所拥有的高级别专业技能显然更具优势。
因此,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30来岁的年龄求职不容易,但是对于博士来说,30来岁步入职场求职,确实比较轻松的。……至少,年龄因素不会影响博士求职就业。
由此可以看出,求职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有多高。……只要自己专业技能水平高,即使年龄大,也照样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博士毕业不存在面对35岁失业危机,35岁博士生身强力壮,思维敏捷,敢想敢干敢做,还是有研究项目资源和成熟的研究成果,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端人才。假如连博士毕业都面临失业,那谁还敢说自己能坐稳自己的位置呢?普通大众的话,学历低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强大的智能机械化自动化面前只有喝西北风。现在是科技时代,科技是生产力,博士毕业生就代表了当代的新科技潮流,AI智能、自动化、大数据、万物万联等等都需要博士毕业生参与。是科技市场的香饽饽。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博士生他们读博就是磨刀的过程,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消除事业危机。有技能,含金量高,社会不会让他们失望,更不会抛弃他们。所以,博士毕业生面对35岁事业危机就是个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