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浅谈幼儿园音乐课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园音乐课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浅谈幼儿园音乐课毕业论文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孩童认知世界的关键过程。音乐具有益智功能,幼儿智力尚在开发、心智还在成长,音乐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教育要有信仰,我们提倡幼儿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这同样需要信仰。我们必须相信这不是不切实际的 口号 ,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理论。教育源自生活,学习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深远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着巨大作用,在孩童内心深处,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类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孩童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愉快的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绪,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幼儿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才能。让音乐进入幼儿的心灵,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以及个性才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如活动区游戏、户外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睡眠、如厕、进餐等,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都是幼儿园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儿及幼儿群体是生活的主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定特定情境从而渗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教育意义,幼儿所接受的教学就是幼儿每一天的生活。 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积累经验。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发现、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歌唱、欣赏、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阅历和经验,广泛收集歌曲、录音、影像资料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认知和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音乐认知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考察过XX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一样的“学做解放军”音乐教学活动中。A教师要求幼儿单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幼儿缺乏自己享受和体验音乐的空间,不能唤起内心深处对解放军形象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更加无法激发想要学做解放军的热情和冲动。 而B教师先给学生自己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接着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解放军的视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感受,结合音乐让幼儿自己去编排舞蹈动作。 在同样的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A教师在课堂内让幼儿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体验大树妈妈为了保护小鸟宝宝的那种无畏的感情,然后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师发现已经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园外,和学生一起看树散步寻找落叶,给他们说秋天黄叶和大树妈妈的故事,再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欣赏音乐,教师让幼儿在音乐中用自身肢体动作表现树叶宝宝各自飘舞、大风吹拂的情景,用心去体验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母子情深,联想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起引导的作用,那么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关注幼儿,有没有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对艺术、教育、生活、幼儿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采用,教育评价的实施等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的教师,对活动、对幼儿的理解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从而活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儿所切身经历的,所得到的收获完全不同。 3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建议 立足幼儿实际生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观。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的回归,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发展幼儿审美体验和能力,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音乐的形式快乐地进行自我表达。音乐教育要立足幼儿的生活,时刻关注着幼儿的生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意的审美表现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从四个维度开展:体验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和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幼儿,但是教师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对生活热爱、对音乐热爱。对音乐的热爱源自对生活的爱,对音乐敏锐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能更多地激发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对生活充满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师,才会真正热爱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实际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拥有一种良性儿童观,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和幼儿的接触中,真正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幼儿。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童心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趣。 “教”与“学”平等对待 在师幼关系研究中,几乎总会提到师幼关系,都会强调两个词,“对话”和“平等”。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审美体验。“对话”是当前师幼关系研究中最流行的术语。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实际上的教学。对话,能够实现真正的引导。但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真正要做到这两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在开放性、低结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师传播知识的权威形象,让幼儿变得不再消极顺从。音乐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音乐美的过程,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达到天平的两端新平衡。 4 结论 生活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既然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就应当被及时地纳入到活动和课程中来。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和幼儿分享。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应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戏是愉悦的学习,社会是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参考文献 [1] 何宏林,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9. [4]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现在许多家长都已经开始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早期教育。他们认为让孩子早点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所以他们要求孩子在学龄前学习一门艺术课程,比如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清楚地了解到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使人变得高尚;而精神财富的增加,则必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高级的艺术,会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用文明道德的方式追求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那么在整个教育中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众所周知,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现在的准妈妈懂得在怀孕期间对孩子实施胎教,如听莫扎特的音乐等,可在孩子出生以后却停止了这种行为。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就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早学习就象小孩吃饭和讲话一样,将演奏乐器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他十多年对三四岁幼儿的指导,他认识到所谓的超常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而那种让大家都羡慕不已的“超常儿童”的超常能力,只要指导有方,是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达到的。就象妈妈们在教初生的婴儿说话一样,总是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就可以简短地发音,音乐的教学也是可以这样的。综观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大多在幼儿时期接受到音乐熏陶,所以他们也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令人惊讶的才华,他们大抵从六七岁,早者三四岁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十一二岁开始作曲的居多。当然,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几十年,如果完全不懂音乐是绝对不幸福的。再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幼儿主要是靠感官来接触世界,幼儿在小的时候起就注意人的声音和物体的响声,因为他(她)们的听觉比视觉要发达,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幼儿们在将来某个时期也许要使用音乐做准备,而是使他(她)们慢慢学会体验音乐的美,使他(她)获得一颗美好的心。这也就是早期音乐教育最独特的优势。 早期的音乐教育固然是好,但是方法的错误性则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正确的早期音乐教育: 一、从听开始,创造良好的声音环境 发展音乐能力必须要有好的听力,好的听力可以从训练中获得。铃木先生认为:从零岁开始就给孩子创造好的音乐环境。选一些简单的乐曲,在孩子休息和容易接受的时候每天播放。3岁以后有经济基础的可以接受器乐的学习。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多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长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二三岁开始训练,完全可以培养出来。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有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里有一些遗传的原因,但也是因为他出生于充满音乐的氛围中,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 二、发展孩子的兴趣,给予积极的鼓励 幼儿在接触外部环境时,对事物会充满好奇和疑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在这时不应随意去压制,而应积极地去引导发展他们。正如上面提及过的,孩子一旦产生兴趣并继续下去,家长给予一定的肯定,其潜力是无限的。许多家庭往往是在孩子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浇,很少让它得以顺利发展。就拿器乐学习为例,当孩子对器乐产生兴趣,想去学习时,有些家长就会以孩子先天手指条件,孩子没定性等来拒绝。于是孩子越大,不仅越难具有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的可能能力――天赋,得到发挥的比例就越小,而早期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三、家长参与 既然是早期教育,家长的作用就尤为突出。铃木教学法强调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比如需要请求额外的教师进行教学时,父母应注意记下练习的每一个要点,甚至家长也要学会一点,以便回家辅导孩子。另外,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并且在教育时,把经过记录下来,这样便于有效地进行教育。通过这个办法,还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便于将预先制定的计划一一落实。由于社会上没有人去监督父母们培训孩子,所以即使该做的不做,计划好的事不实行,任意变更计划,那也绝不会受到制裁。父母有绝对的自由,所以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职责。因此,父母们既然要致力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要以满腔热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地按照计划实施子女的教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现在许多家长都已经开始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早期教育。他们认为让孩子早点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所以他们要求孩子在学龄前学习一门艺术课程,比如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清楚地了解到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使人变得高尚;而精神财富的增加,则必然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高级的艺术,会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用文明道德的方式追求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那么在整个教育中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众所周知,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现在的准妈妈懂得在怀孕期间对孩子实施胎教,如听莫扎特的音乐等,可在孩子出生以后却停止了这种行为。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就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早学习就象小孩吃饭和讲话一样,将演奏乐器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他十多年对三四岁幼儿的指导,他认识到所谓的超常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而那种让大家都羡慕不已的“超常儿童”的超常能力,只要指导有方,是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达到的。就象妈妈们在教初生的婴儿说话一样,总是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就可以简短地发音,音乐的教学也是可以这样的。综观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大多在幼儿时期接受到音乐熏陶,所以他们也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令人惊讶的才华,他们大抵从六七岁,早者三四岁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十一二岁开始作曲的居多。当然,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几十年,如果完全不懂音乐是绝对不幸福的。再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幼儿主要是靠感官来接触世界,幼儿在小的时候起就注意人的声音和物体的响声,因为他(她)们的听觉比视觉要发达,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幼儿们在将来某个时期也许要使用音乐做准备,而是使他(她)们慢慢学会体验音乐的美,使他(她)获得一颗美好的心。这也就是早期音乐教育最独特的优势。 早期的音乐教育固然是好,但是方法的错误性则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正确的早期音乐教育: 一、从听开始,创造良好的声音环境 发展音乐能力必须要有好的听力,好的听力可以从训练中获得。铃木先生认为:从零岁开始就给孩子创造好的音乐环境。选一些简单的乐曲,在孩子休息和容易接受的时候每天播放。3岁以后有经济基础的可以接受器乐的学习。有的人也许会说:“成为音乐家就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如果没有敏锐的耳朵,多早教他音乐也不行。而敏锐的耳朵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有没有敏锐的耳朵,这是对大人或小孩长大以后才说的话。如果从二三岁开始训练,完全可以培养出来。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有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里有一些遗传的原因,但也是因为他出生于充满音乐的氛围中,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 二、发展孩子的兴趣,给予积极的鼓励 幼儿在接触外部环境时,对事物会充满好奇和疑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在这时不应随意去压制,而应积极地去引导发展他们。正如上面提及过的,孩子一旦产生兴趣并继续下去,家长给予一定的肯定,其潜力是无限的。许多家庭往往是在孩子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浇,很少让它得以顺利发展。就拿器乐学习为例,当孩子对器乐产生兴趣,想去学习时,有些家长就会以孩子先天手指条件,孩子没定性等来拒绝。于是孩子越大,不仅越难具有兴趣和热情,而且他们的可能能力――天赋,得到发挥的比例就越小,而早期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三、家长参与 既然是早期教育,家长的作用就尤为突出。铃木教学法强调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比如需要请求额外的教师进行教学时,父母应注意记下练习的每一个要点,甚至家长也要学会一点,以便回家辅导孩子。另外,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并且在教育时,把经过记录下来,这样便于有效地进行教育。通过这个办法,还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便于将预先制定的计划一一落实。由于社会上没有人去监督父母们培训孩子,所以即使该做的不做,计划好的事不实行,任意变更计划,那也绝不会受到制裁。父母有绝对的自由,所以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职责。因此,父母们既然要致力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要以满腔热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地按照计划实施子女的教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音乐 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 经验 ,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 童谣 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 音乐欣赏 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 故事 ,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 想象力 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摘 要: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兴趣; 情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04-01

一、兴趣入手,选择材料,让欣赏作品“活”起来

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要组织一次成功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是第一步。那么,如何来选择合适的欣赏材料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我主张多注意观察幼儿,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再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例如,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可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供幼儿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舞曲》等。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玩滑滑梯的游戏,于是,我就安排他们欣赏短小活泼的钢琴曲《滑梯》。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滑滑梯的乐趣。幼儿对各种动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就组织他们欣赏《动物狂欢节》。它以三段各具特色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威风凛凛的狮王、笨重有趣的大象以及轻巧游弋的小鱼,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喜欢扮演的是爸爸、妈妈,可见他们对这两个角色充满了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欣赏《摇篮曲》。只见他们轻轻地拍着娃娃,嘴里还跟着歌曲轻轻哼唱着,真的沉浸到音乐中去了。

二、结合作品,创设情境,让欣赏环境“活”起来

(一)物质环境的准备

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从而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听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屋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屋内教师扮演的妈妈正边哼着曲子边哄娃娃睡觉。整个环境洋溢着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情,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的质量。我们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把教师的指导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音乐环境的准备

1.光线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能增加音乐的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欣赏音乐《挪威舞曲》时,在乐曲开始部分用暗一点的光线表现森林的神秘,在中间部分增加亮度表现精灵舞蹈的欢乐场景,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将光线逐渐变暗,营造小精灵渐渐远去、森林恢复平静的场景。在光线的辅助作用下,幼儿在模仿小精灵舞蹈时自然欢欣雀跃,在表现小精灵远去时又自觉调整动作,用轻柔的动作代替刚才欢快的舞蹈。

2.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在大班开展古诗新唱欣赏《春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塑料袋、报纸、小响瓶、钥匙串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风声、雨声、水声、鸟叫声等,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三)幼儿心理的准备

活动前教师还应帮助幼儿作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里有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如让幼儿欣赏《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先通过一些情景录像、照片的方式使幼儿回忆起妈妈对自己的照顾,感受到妈妈每天工作的辛苦,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欣赏歌曲《雪花》前,结合常识课让他们接触雪花,认识雪花,了解雪花的形状、颜色等有关知识,而后进行欣赏教学,不仅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变,参与渗透,让欣赏过程“活”起来

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入。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注重语言、绘画、动作等手段的渗透,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一)运用语言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孩子们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在我的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这样的欣赏活动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

(二)通过绘画图谱等视觉参与,帮助幼儿欣赏音乐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适当地运用图画、图谱等视觉的参与对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大有裨益。例如,在《挪威舞曲》的欣赏活动中,我们结合乐曲各段的不同特点,如:A段音乐平稳、流畅,我们将它想象成:清晨鸭妈妈带着小鸭们在草地上走走,游泳,做游戏;B段音乐快速、连贯、紧张,恰似狂风大作;而第三段的音乐则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因此我们仍用A来表示。在教学中,将故事与旋律相结合配上简单的图谱,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合舞蹈动作等肢体语言,帮助幼儿表现音乐

幼儿没有熟练掌握“言、叹、咏、歌”等多种方法时,“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形式对幼儿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利用幼儿的生理发展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动作、舞蹈等肢体语言,能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并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时,让幼儿随着音乐打节奏;在欣赏音乐《担鲜藕》时,我让幼儿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表现担鲜藕、卖鲜藕的情景;在欣赏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时,让幼儿把所听到的音乐用动作表达出来。结果,清脆嘹亮的长笛演奏时,孩子们扮演的欢乐小鸟,挥动着双臂想像着自己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诙谐的双簧管出现时,孩子们学着小鸭子憨态可鞠的脚步摇摇摆摆地走过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他们个个都热情高涨,既活跃了气氛,同时也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参考论文

幼儿园毕业论文浅谈题目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的影响兰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幼儿文学修辞艺术及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抓住儿童绘画特点发掘儿童绘画潜质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城市回族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对幼儿园配班教师合作现状的思考甘肃省农村学前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上海市幼儿园体育特色的调查与研究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广州市幼儿教师三个基本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园音乐学毕业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孩童认知世界的关键过程。音乐具有益智功能,幼儿智力尚在开发、心智还在成长,音乐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教育要有信仰,我们提倡幼儿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这同样需要信仰。我们必须相信这不是不切实际的 口号 ,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理论。教育源自生活,学习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深远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着巨大作用,在孩童内心深处,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类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孩童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愉快的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绪,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幼儿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才能。让音乐进入幼儿的心灵,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以及个性才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如活动区游戏、户外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睡眠、如厕、进餐等,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都是幼儿园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儿及幼儿群体是生活的主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定特定情境从而渗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教育意义,幼儿所接受的教学就是幼儿每一天的生活。 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积累经验。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发现、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歌唱、欣赏、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阅历和经验,广泛收集歌曲、录音、影像资料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认知和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音乐认知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考察过XX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一样的“学做解放军”音乐教学活动中。A教师要求幼儿单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幼儿缺乏自己享受和体验音乐的空间,不能唤起内心深处对解放军形象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更加无法激发想要学做解放军的热情和冲动。 而B教师先给学生自己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接着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解放军的视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感受,结合音乐让幼儿自己去编排舞蹈动作。 在同样的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A教师在课堂内让幼儿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体验大树妈妈为了保护小鸟宝宝的那种无畏的感情,然后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师发现已经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园外,和学生一起看树散步寻找落叶,给他们说秋天黄叶和大树妈妈的故事,再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欣赏音乐,教师让幼儿在音乐中用自身肢体动作表现树叶宝宝各自飘舞、大风吹拂的情景,用心去体验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母子情深,联想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起引导的作用,那么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关注幼儿,有没有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对艺术、教育、生活、幼儿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采用,教育评价的实施等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的教师,对活动、对幼儿的理解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从而活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儿所切身经历的,所得到的收获完全不同。 3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建议 立足幼儿实际生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观。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的回归,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发展幼儿审美体验和能力,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音乐的形式快乐地进行自我表达。音乐教育要立足幼儿的生活,时刻关注着幼儿的生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意的审美表现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从四个维度开展:体验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和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幼儿,但是教师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对生活热爱、对音乐热爱。对音乐的热爱源自对生活的爱,对音乐敏锐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能更多地激发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对生活充满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师,才会真正热爱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实际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拥有一种良性儿童观,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和幼儿的接触中,真正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幼儿。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童心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趣。 “教”与“学”平等对待 在师幼关系研究中,几乎总会提到师幼关系,都会强调两个词,“对话”和“平等”。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审美体验。“对话”是当前师幼关系研究中最流行的术语。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实际上的教学。对话,能够实现真正的引导。但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真正要做到这两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在开放性、低结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师传播知识的权威形象,让幼儿变得不再消极顺从。音乐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音乐美的过程,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达到天平的两端新平衡。 4 结论 生活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既然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就应当被及时地纳入到活动和课程中来。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和幼儿分享。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应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戏是愉悦的学习,社会是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参考文献 [1] 何宏林,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9. [4]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摘 要: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兴趣; 情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04-01

一、兴趣入手,选择材料,让欣赏作品“活”起来

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要组织一次成功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是第一步。那么,如何来选择合适的欣赏材料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我主张多注意观察幼儿,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再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来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例如,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可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供幼儿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舞曲》等。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玩滑滑梯的游戏,于是,我就安排他们欣赏短小活泼的钢琴曲《滑梯》。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滑滑梯的乐趣。幼儿对各种动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就组织他们欣赏《动物狂欢节》。它以三段各具特色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威风凛凛的狮王、笨重有趣的大象以及轻巧游弋的小鱼,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喜欢扮演的是爸爸、妈妈,可见他们对这两个角色充满了兴趣。于是,我就让他们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欣赏《摇篮曲》。只见他们轻轻地拍着娃娃,嘴里还跟着歌曲轻轻哼唱着,真的沉浸到音乐中去了。

二、结合作品,创设情境,让欣赏环境“活”起来

(一)物质环境的准备

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从而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听音乐上来。例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一座漂亮的小木屋,屋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屋内教师扮演的妈妈正边哼着曲子边哄娃娃睡觉。整个环境洋溢着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情,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的质量。我们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把教师的指导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音乐环境的准备

1.光线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能增加音乐的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欣赏音乐《挪威舞曲》时,在乐曲开始部分用暗一点的光线表现森林的神秘,在中间部分增加亮度表现精灵舞蹈的欢乐场景,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将光线逐渐变暗,营造小精灵渐渐远去、森林恢复平静的场景。在光线的辅助作用下,幼儿在模仿小精灵舞蹈时自然欢欣雀跃,在表现小精灵远去时又自觉调整动作,用轻柔的动作代替刚才欢快的舞蹈。

2.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在大班开展古诗新唱欣赏《春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塑料袋、报纸、小响瓶、钥匙串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风声、雨声、水声、鸟叫声等,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三)幼儿心理的准备

活动前教师还应帮助幼儿作好与音乐情绪相适应的心理准备,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头脑里有联想、想象的内容,在情感上有相应的情绪体验。如让幼儿欣赏《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先通过一些情景录像、照片的方式使幼儿回忆起妈妈对自己的照顾,感受到妈妈每天工作的辛苦,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欣赏歌曲《雪花》前,结合常识课让他们接触雪花,认识雪花,了解雪花的形状、颜色等有关知识,而后进行欣赏教学,不仅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变,参与渗透,让欣赏过程“活”起来

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入。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注重语言、绘画、动作等手段的渗透,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音乐,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一)运用语言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孩子们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在我的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这样的欣赏活动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

(二)通过绘画图谱等视觉参与,帮助幼儿欣赏音乐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适当地运用图画、图谱等视觉的参与对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大有裨益。例如,在《挪威舞曲》的欣赏活动中,我们结合乐曲各段的不同特点,如:A段音乐平稳、流畅,我们将它想象成:清晨鸭妈妈带着小鸭们在草地上走走,游泳,做游戏;B段音乐快速、连贯、紧张,恰似狂风大作;而第三段的音乐则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因此我们仍用A来表示。在教学中,将故事与旋律相结合配上简单的图谱,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合舞蹈动作等肢体语言,帮助幼儿表现音乐

幼儿没有熟练掌握“言、叹、咏、歌”等多种方法时,“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形式对幼儿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利用幼儿的生理发展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动作、舞蹈等肢体语言,能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力,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并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时,让幼儿随着音乐打节奏;在欣赏音乐《担鲜藕》时,我让幼儿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表现担鲜藕、卖鲜藕的情景;在欣赏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时,让幼儿把所听到的音乐用动作表达出来。结果,清脆嘹亮的长笛演奏时,孩子们扮演的欢乐小鸟,挥动着双臂想像着自己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诙谐的双簧管出现时,孩子们学着小鸭子憨态可鞠的脚步摇摇摆摆地走过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他们个个都热情高涨,既活跃了气氛,同时也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参考论文

幼儿园音乐领域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音乐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孩童认知世界的关键过程。音乐具有益智功能,幼儿智力尚在开发、心智还在成长,音乐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教育要有信仰,我们提倡幼儿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这同样需要信仰。我们必须相信这不是不切实际的 口号 ,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理论。教育源自生活,学习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深远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着巨大作用,在孩童内心深处,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类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孩童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愉快的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绪,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幼儿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才能。让音乐进入幼儿的心灵,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以及个性才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如活动区游戏、户外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睡眠、如厕、进餐等,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都是幼儿园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儿及幼儿群体是生活的主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定特定情境从而渗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教育意义,幼儿所接受的教学就是幼儿每一天的生活。 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积累经验。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发现、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歌唱、欣赏、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阅历和经验,广泛收集歌曲、录音、影像资料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认知和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音乐认知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考察过XX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一样的“学做解放军”音乐教学活动中。A教师要求幼儿单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幼儿缺乏自己享受和体验音乐的空间,不能唤起内心深处对解放军形象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更加无法激发想要学做解放军的热情和冲动。 而B教师先给学生自己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接着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解放军的视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感受,结合音乐让幼儿自己去编排舞蹈动作。 在同样的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A教师在课堂内让幼儿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体验大树妈妈为了保护小鸟宝宝的那种无畏的感情,然后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师发现已经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园外,和学生一起看树散步寻找落叶,给他们说秋天黄叶和大树妈妈的故事,再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欣赏音乐,教师让幼儿在音乐中用自身肢体动作表现树叶宝宝各自飘舞、大风吹拂的情景,用心去体验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母子情深,联想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起引导的作用,那么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关注幼儿,有没有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对艺术、教育、生活、幼儿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采用,教育评价的实施等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的教师,对活动、对幼儿的理解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从而活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儿所切身经历的,所得到的收获完全不同。 3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建议 立足幼儿实际生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观。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的回归,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发展幼儿审美体验和能力,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音乐的形式快乐地进行自我表达。音乐教育要立足幼儿的生活,时刻关注着幼儿的生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意的审美表现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从四个维度开展:体验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和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幼儿,但是教师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对生活热爱、对音乐热爱。对音乐的热爱源自对生活的爱,对音乐敏锐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能更多地激发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对生活充满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师,才会真正热爱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实际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拥有一种良性儿童观,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和幼儿的接触中,真正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幼儿。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童心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趣。 “教”与“学”平等对待 在师幼关系研究中,几乎总会提到师幼关系,都会强调两个词,“对话”和“平等”。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审美体验。“对话”是当前师幼关系研究中最流行的术语。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实际上的教学。对话,能够实现真正的引导。但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真正要做到这两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在开放性、低结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师传播知识的权威形象,让幼儿变得不再消极顺从。音乐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音乐美的过程,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达到天平的两端新平衡。 4 结论 生活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既然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就应当被及时地纳入到活动和课程中来。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和幼儿分享。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应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戏是愉悦的学习,社会是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参考文献 [1] 何宏林,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9. [4]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浅谈幼儿园音乐课毕业论文
  •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 幼儿园毕业论文浅谈题目
  • 幼儿园音乐学毕业论文
  • 幼儿园音乐领域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