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本科关于武术的毕业论文

本科关于武术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本科关于武术的毕业论文

一会也写不好啊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1)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 文化特征 哲理性 技击性 健身性 娱乐性 发展前景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2.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3.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二、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1)柔道。据一些中、日学者考证,中国武术直接影响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国台湾学者梁容芳说:"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之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迭今重于体育界。"(梁容芳:《陈元赟研究》,第95页)如日本讲道馆八段、早稻田大学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门》一书中说:"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赟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道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李其彪、郝承端编译:《柔道入门》,第2页)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爱岩山还残存一块题为《爱岩山泉法碑》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的碑。19世纪末,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吸收各式术派的长处,经加工整理,并不断改进,创立了柔道。现已普及世界各国,并被列为奥运会项目。(2)空手道。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在《我所创建的国际柔道学》一文中写道:"相传在八十多年前,空手道从中国的福建省传到于日本冲绳。后来冲绳首里的系洲官恒先生将传入冲绳的空手套路进行总结,形成了冲绳最初的空手流派。与此同时,冲绳那霸的东恩纳宽量先生正好在中国福建拜谢先生为师,并学成回到日本。"(转引自《武林》1986年第6期第46页)另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报》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谢如如)。"可见,日才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3)跆举道。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4)泰拳。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是最受泰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关于泰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泰拳主要受中国古代技击术的影响,源自中国。泰国古称暹罗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年)始昭禄群鹰为暹罗王,以我国翰林学士谢文彬为坤岳,建立了暹罗第一王朝。此后,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云南省等地迁居暹罗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华侨在暹罗做官也很多。泰国人的祖先,大部来自我国云南省西南的傣族。中国武术早就随着其他文化传到暹罗。经过泰国几代人的筛选、提炼、融化而成今日独具一格的泰拳,不难看到,泰拳中的肘技、腿技和膝技等主要技击招式与中国武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这也许可以证明泰拳是源自中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5)截拳道。美籍华人李小龙在60年代末70代初,创编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技法的现代技击术--截拳道而蜚声国际武坛,同时又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功夫片"而轰动国际影界,以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兴起了"中国功夫热"。李小龙之所以能创造截拳道,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他虽然出生了美国三藩市,但其祖籍是广东顺德县,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他从小酷爱武术,6岁便开始跟父亲李海全(香港著名粤剧武打演员)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邵汉生武师学精武门的截拳。此外,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戳脚等南方及北方拳种,并参加过学校的西洋拳训练班。18岁他重返美国先后就读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时,又认真研究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泰国拳、印尼拳、马来锡拉拳等等。他依照中国武术"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等拳理,根据咏春拳的手法和训练方法、戳脚拳中的腿法并吸取了西方拳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武术特长,从而揉合中外武术的精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击理论和技击风格,创立了一种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技击术--截拳道。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外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例如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十一年来,已经有一万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到这里学习或观摩。目前,在这所大学专攻武术的专科和本科外国留学生就有十六位。"(徐才:《武术属于世界》,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的讲话)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等省市多次派出武术教练出国任教。武术在日本十分流行,仅"少林南拳法联盟"就有2600多个国内分支和300多个欧美分支组织,共有100万会员。近几年来曾先后11次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邀请中国武术协会访问日本。日本的大、中、小学还把柔道、剑道、相扑和弓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学习课目。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也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1987年)以及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5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应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3.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而且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例如,绝大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这里的刚柔、内与外、动与静、虚与实等都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同时寓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4.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5.武术丰富了英语词汇由于国际上练习中国武术的日益增多,武术方面的一些术语也成了英语词汇。由广东方言"功夫"一词,发音演变成"Kungfu"早已成了英语中的常用词。像"Taiji"(太极)、"Shaolin"(少林)、"Wudang"(武术)这一类汉语拼音也越来越为英美人民及其他使用英语者所接受。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新词"Wushu-learning Fad"(武术热)6.中国武术对世界医疗保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太极拳能起到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据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因此,太极拳被誉为中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治疗慢性病的良药。美国从1964年到1977年出版的太极拳书藉已有31种,有的再版了十几次。日本从1973年起,在东京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推广各式太极拳。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办法,也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相配,练此五拳时也可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于拳种的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流行的经络点穴疗法和气功点穴疗法亦收到奇妙的疗效。三、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运动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其突出特点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功防含义。所以自古以来,武术不仅是健体强身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提高功防技能,克敌制胜的有效技击方法。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冷兵器逐渐被淘汰。武术运动的健身价值得以凸显。因为武术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满足各类人群和不同年龄段人士的健身需求。如少年儿童可以习练刚健有力,多穿蹦跳跃的长拳类;壮年可选择浑厚、稳健、劲力充实饱满的形意拳;身体灵活,身手矫捷的可以选练神态各异,各具风格的象形拳(如猴拳、醉拳)。喜欢舞枪弄棒的又有斧钺钩叉,刀枪剑棍。中老年人有舒缓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因为武术动作多样,可长可短,所以不受场地环境、气候地域限制,可谓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各类拳术、兵器的武术套路,在编排上都蕴含阴阳辩证,攻防互制的辩证关系。在习练过程中意念容易集中,这样从生理学的高机神经活动规律讲,容易形成优势兴奋灶。相对讲可有效促使患有慢病的皮层中枢进入抑制状态,这对机体健康的恢复产生心理、生理上的良好影响。所以武术健身可有效防治慢性病。在武术练习中每完成一个动作都要体现左右对应,上下相随,不偏不倚。处处体现活而不乱,松而不懈。这对提高机体控制能力,维持阴阳平衡是十分有好处的。中医讲阴平阳秘,百病不染。武术练习非常重视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特别讲究要气沉丹田。道家讲呼吸过脐,寿与天齐。意思是说,呼吸深度越大,越有利于健康。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功防含义,在练习过程中既要在形体上充分表现其攻防含义,又要在内在精神方面予以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内外双修,形神兼备,。这对提高心理素质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都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无法相比。综上所述,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的最好选择。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体育关于武术本科毕业论文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写作:模式:供参考从传统美学角度看XXXXX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 味 道 境 力 神韵 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1.武术套路中的神韵美2.武术套路中的意境美3.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自然美4.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武术套路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过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1.姿势美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2.劲力美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它以捧 捋 挤 按 采 捩 肘 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等......3.结构美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现代武术演练套路对其动作精华节奏 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一首乐章 起 承转 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 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 高低 轻重 开合等变化,布局上等等......4.节奏美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如涛 静如岳 起如猿 落如鹊 立如鸡 站如松 转如轮 折如弓 轻如叶 重如铁 在动静 起落 快慢 轻重 高低 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其它如进退 往来 开合 终始 消长 虚实 俯仰起落 屈伸 蓄发 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等......三.结语a.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b.用西方美学来分析评定武术美,从完全西化的角度发展武术无论理论与技能上都将遇到一定的障碍!我们要正确地取舍......c.如今!中国武术已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登上了中国体坛......已进入到西方各国的大众体育领域!同时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奥运!走向世界......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有关武术的本科毕业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一般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不要太泛,越具体越好,而且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知道你是否确定了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你如果需要什么参考资料和范文我可以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一、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二、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论文题目地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所发现,这是搞科学研究的人时常会碰到的情形。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散打的前身称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下面是学术堂整理的20个散打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武术散打比赛中节奏控制的调查研究2、 太极拳中捋法在散打摔法中的异同分析3、 我国武术散打软实力研究4、 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研究5、 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6、 不同级别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动作特征及其对击打速度的影响7、 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与年龄特征的研究8、 吉首大学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研究9、 高校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可行性研究10、 高校散打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研究11、 散打动作技能自动化的心理训练12、 应用能力培养背景下体育专业散打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以百色学院为例13、 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前瞻性发展思考14、 “体育强国梦”视域下武术散打赛事市场化的瓶颈与趋向15、 文化融合视角下武术散打的生成研究16、 竞赛规则牵引下的散打技术发展17、 延安大学散打专修学生运动损伤状况及其成因分析18、 条件性实战在散打训练中的运用探究19、 散打运动肩部损伤类型及预防研究20、 对散打运动中防守反击战术的运用研究

可以说散打在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关于武术方面的毕业论文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毕业论文心得关于武术

1.学习武术心得体会

首先,现代的武术偏向于强身健体而非夺人性命。有些人认为武术是一种屠戮的技能,剑走偏逢,刺人手腕,拳打中线,一招收命。事实上,这种对武术的认识有失偏颇。我认为现代武术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在于防身,自助及助人,而非用于打架及欺凌弱小。

其次,习武先习德。武德训中有曰:“遵武德者,武之宗也。未曾学艺也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习者应不谋利而秉大义,不畏强而舍已身。当守千甚,行须善始终。平常本虚怀若谷,心意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属高尚之武德。以武强身,以德养性。”也就是说,学武不应争强好胜,而要胸襟广阔,虚怀若谷,做到进退有度,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不动手,要用高尚的武德气度让别人自惭形愧。总之,武术精神很重要。

然后,武术被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演化而来的体育运动。武术不单纯是一种技能,更是一个复杂的、不断融合发展的有机体。在本学期我不仅五步拳和初级剑,还锻炼了体质,了解了马步,虚步等动作的基本要领。我知道蹲马步是双脚开大,达到自己两脚间的距离为三脚半宽,脚要内扣。做虚步时要将重心放在后脚上等等。刚开始看到老师在前面进行动作演示,非常羡慕老师的动作,觉得非常的帅气,动作很有力度,并且非常连贯流畅。如今我们自己也学习的那些动作,发现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本领,尽管我有很努力的学习,但是还是没有老师做得那么好看和标准到位。

2.学习武术心得体会

有一种运动能使你身体协调、心平气和,那就是武术。武术是一种神奇的运动。这个学期的体育课应该是大学以来最能吸引我的课堂。经过这个学期的基本武术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武术,乃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作为武术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的武术文化。首先我感到武术是一门独特又深奥的学问,它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拳打脚踢,也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嵩山少林绝技,它是一种科学的动作攻防技术和人体动作的艺术体现,它更是一种融入人文情感和鲜明个性风范的实用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其次通过学习武术我对学武术的动机的认识发生了许多改变并逐渐成熟。对于同学们的学武原因,有的人说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人说是为了以武交流会友,有的人说是因为感觉武术好看,有的人认为武术用来自我保护。当然,这些理由和动机都是有客观道理和现实依据的。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对武术学习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其实武术的学习并不会仅仅用于我们的强身健体或者自我保护那么简单。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更深奥的东西。

1、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氛围中,它们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誊和各派所共有和认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因此,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概而言之,武术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

第一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很之举”;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我们这一代有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什么事情都靠父母,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悲哀。我们应该重视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武术学习,我们开阔了视野,磨砺了意志。这对我们以后的人生路有着大大的帮助。

2、提高素质,增进素养

我认为武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人文底蕴的过程,我们这些大学生都是地道的书生意气,很少有人会把人文底蕴联想到武术上来,更或许提到武术我们想到的也只有武打。事实上人文的精神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文,另一个就是武。我们把文武兼备的人称为全才。然而我们都只是注重了文化的修养而忽略了武艺的培养。武术的学习弥补了我们单方面学习文化知识的不足。另外,武术的学习是一个以武术的形式培养个人品行修养的良好方法。现代社会不提倡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武术是武力的一个使用形式,但是武术并不注重以武力征服别人。至高的武术境界是在武术的形式下的以柔克刚、以德服武、以防为攻的人性化的、富有品质的个人与武术的结合。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压力极具膨胀,人们在追求物质享乐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悦。学习武术可以使我们对人生有更透彻的理解,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武术讲求内外俱修,形神结合,以及情感动力的配合,所以在习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及时纠正自己招式中的错误动作,只有基本动作到位了才能达到由形到神,从而形神兼备。武术又是一种极富感情的高尚活动,在习练中注重情感的配合,才会体会到习武的愉悦和快感。

3、武术价值

武术在教育上已经列为宏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武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近几年获得了极大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干,以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同时集哲学、文化、医学、养生、军事、美学及体育等诸多要素于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武术具有诸多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武术的教育价值。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已把武术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以此来教育学生。武术的各个门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培养,强调“道与艺”统一,提倡“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学德”。文贵文风,武重武德,重“仁爱”而非残忍的思想,讲究以理服人,决不以武艺高而逞强。在技艺上,武术主张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修和自审。武术讲究心身合一,内外兼修。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力求改变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已相当重要,推广习武,宣传武德,会对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起促进作用,使整个社会观念和文化气氛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3.学习武术心得体会

其实,现在的武术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自从有了武术课之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武术最初的形成目的确实是保家护院、战场厮杀,但是随着现在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文素质的逐渐提高,这方面的含义也就随之而淡化下来了,反而,武术开始慢慢向健身艺术竞技方面发展,当然并没有淡化防身自卫的技术

我学习了武术之后,有以下的感受:

武术是全方位的全身心的运动,它不紧锻炼我们的体育技能,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所谓一日不练十年功,学习武术就要下定决心,每天坚持锻炼,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中间一旦间断练习,功力就会大退。

武术也是一门积极性很强的运动,它从精气神到手眼身法步,无一不要求规格的规范完整,更要在规格如此高之下,体现武术的艺术美,动是圆定是方,这样还是不够,还要加上动作的完整性、节奏性。它从开始到结束都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气质面貌。

练武是很累的,是要吃的下苦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学习武术,其实我认为最主要的也是这一点,武术的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乃是习武一定要修武德,一个没有武德的人早晚是会被人唾弃的,反而他学的越好越与社会有害,武德不仅仅是武德,更是教会我们怎么去做人,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有些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但是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做人的事理其实要用心体会,很多都能在习武之中领悟的到,这个学问太大了,用尽毕生也未必能参悟的透,所以从武术衍生出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学问太大。

中国无数博大精深 我参悟不详 小练十年 已有小成苦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身怀绝技 确报国无门 偶没有文化 没有钱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 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 索引序列
  • 本科关于武术的毕业论文
  • 体育关于武术本科毕业论文
  • 有关武术的本科毕业论文
  • 关于武术方面的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心得关于武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