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张岱毕业论文选题

张岱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张岱毕业论文选题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张岱一生涉猎极广,在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他写诗,今存于《琅嬛文集》中有三百余首;他治经学,撰有《明〈易〉》、《四书遇》等论著;他论述百科,著有包罗万象的《夜航船》;他最倾注心力的是作史,曾言“《石匮》一书,泚笔四十余载”[1][P145].然而,在张岱各类作品中,最具生命力并使张岱不朽于文林的,要数那篇篇玲珑剔透的小品文. 张岱的小品文大多收录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中,而最能集中体现张岱小品风格,标示其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的,莫过于两部以“梦”为名的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以下统称《两梦》).当代散文家黄裳曾说:“宗子散文第一,《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2][P141] 品读《两梦》,不难发现张岱小品自有其不同他人之处.人们喜欢他清隽灵秀的笔墨,更爱他字里行间透露的一股精气神.这种清刚脱俗的精气神往往令人读之一扫胸中浑浊之气,它正是张岱小品文之精髓,不少学者称之为“冰雪之气”.这一称谓并非无本之木,在张岱本人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 以“冰雪之气”为准则来衡文论人,源自于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4][P19].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标准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故古人以玉喻骨,以秋水喻神,已说其旨;若夫诗,则筋骨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中,灌溉其中,则诗必不佳”[3][P54].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认同的一种艺术精神,或者说是文学理论,因此他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文学创作中去,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玲珑剔透,清刚拔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张岱笔下的景物却别有一种风情,我们对张岱的作品细细赏读就会发现,这种别样风情的产生离不开张岱常用的几个意象:松、石、雪、月,而其中最令张岱痴爱也最易为读者发现并感知的,无疑是“雪”.张岱似乎很爱描写冰天雪地,而他笔下的雪也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如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堪称张岱美文标签的《湖心亭看雪》 这可是我毕业论文的节选!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联系到今天的高考,也许楼主能从中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展开论述。(2)明末山水小品文的中兴与末路——论公安派和张岱的山水小品文这篇论文的要点:在分析公安派与张岱山水小品文的基础上,论述他们的作品与明朝中前期的散文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论述他们的作品与唐宋大家的作品相比有何不足。然后根据上面的对比,总结出明末散文“中兴”与“末路”的趋势(甚至可以联系清初桐城派的散文作对比)。(3)南戏对“曲”体裁的开拓——论《琵琶记》这篇论文的要点:根据高则诚的《琵琶记》,分析元末南戏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它为何能传诵千古,它又为走入死胡同的元曲注入了哪些新鲜元素,它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它怎样使“曲”这一题材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论述它对后来明清传奇的影响)。上述三个论文题目,(1)是小说,(2)是散文,(3)是戏曲,分属清、明、元三个不同的朝代,楼主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而且这些题目也有创意,不会走四大名著或关汉卿杂剧的老路,避免雷同。当然,能否把它们写好就看楼主自己的文学功力了。

张岱的毕业论文选题

元明清的话,建议还是写三言二拍或者是《聊斋志异》比较好~~~因为四大名著切入点不大好选。以上仅是建议,仅供参考!(以下是本人的大三学期的期中作业,不知道能否帮上您的忙) 第一篇 《聊斋志异》反讽手法的运用艺术及效果浅析 《聊斋》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充满 着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幻想,也有许多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环 境。在现实生活中,蒲松龄只是一位“一生遭尽揶榆笑”的儒生, 而在《聊斋》那些讽刺篇章中,他却是能呼神唤鬼的勇士。他把 神、仙、鬼、狐们从遐远的幻境请到人间社会,凭借他们特有的 本领,给现实社会中的卑劣者及其丑恶行径以无情的惩罚和戏弄。 这是《聊斋》讽刺艺术的重要方面。 蒲松龄“雅爱搜神”,赋与神仙鬼狐们以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让他们表达作者的愿望,代表正义的呼声,痛快淋漓地讽刺不合 理的事物。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在现实主义手法 之外别开天地,收到一般写实手法所难以收到的讽刺效果。 蒲松龄能够巧妙地把神仙鬼狐的特性与常人的性格融为一 体,“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 突,知复非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的论述,对我 们理解《聊斋》讽刺艺术的这个方面,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雨钱》中的狐仙化作老翁,主动结交某秀才,是“慕君高 雅”;《武孝廉》中的狐仙化为妇女,主动搭救石某,是出于同情 和怜悯。但是,他们一旦发现所遇者是卑劣之人,则毫不迟疑地 给以应有的惩罚和戏弄。秀才企图靠狐仙的本领发一笔大财,狐 仙就先施技法,偿其大欲,使钱“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 但秀才进屋取钱时,则“阿堵化为乌有”;石某忘恩负义。升官后 便厌恶竞至要杀死狐女,狐女则给他一顿痛骂,并运用仙术使石 某吐出先前所赠仙药,致其“半载而卒”。这对卑劣的心理和忘恩 负义的行为,无疑都是强烈的讽刺。 神仙鬼狐们,没有常人那种对强暴的恶势力的恐惧心理,关 键时刻,他们敢于大胆地讽刺和耍笑封建官僚。长山杨令“性奇 贪,抢劫百姓牲畜不下数百余头”,神人却“傲岸而入”,用行酒 令的方式骂道“贪官剥皮”(《鸭鸟》);“颠道人”则在官僚们乘 兴游山时,迎面乱窜,变化出四散群飞的鹰隼,张吻怒逆的巨蟒, 狠狠惩治了这群土霸王(《颠道人))。 这些超凡入圣的形象,又都具有特殊的技艺与本领。他们能 使刚种下地的梨核马上发芽,“俄成树……倏而花,倏而实”,使 满车的梨一下于都“长”到树上,然后摘取,尽赐观者,惩戒贪 吝的卖梨人(《种梨》);他们也能“凌空翕飞”,把自称胆大的书 生投到覆盖虎井的网上,嘲弄自我吹嘘的人(《浙东生》);他们 还可将书稿焚烧,能用鼻子闻味来辨别文章水平的高下,从而讽 刺试官的文章:“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 容,直自下部出矣!”(《司文郎》)这样一些技艺与本领,成了他 们讽刺与嘲弄的得力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神仙鬼狐们超人的技能,往往会构成对被讽 刺者的双重及多重的讽刺。如前文提及的《鸦鸟》,杨令挨骂后, 恼羞成怒,命手下人抓少年,少年却“化为鸦”,“且飞且笑而 去”。这后一层讽刺,表现了对杨令当权者凶焰的嘲笑,更加强了 讽刺的力量。 《道士》一篇,先揭露了两个无耻之徒言行的矛盾,鞭挞了他 们肮脏卑污的灵魂。作者接着写道:“天明,酒梦俱醒,觉怀中冷 物冰人;视之,则抱长石卧青阶下。急视徐,徐尚未醒,见其枕 遗屙之石,酣寝败厕中。”哪里想的到,“媚曼双绝”的两个美人 儿,竟是两块冰冷的石头,铺着锦裀的“螺钿之床”,竟是污秽的 “败厕”!这对被邪欲冲昏头脑的无耻之徒,不啻是当头浇了一桶 冷水。这双重讽刺,全赖于道士高超的变幻之术。 《佟客》则构成了三层讽刺。董生“好击剑,每慷慨自负”。但 当盗贼拷打其父时,竞无胆量搭救,这是一层讽刺。而所谓的盗 贼,乃是佟客用幻术变化而来的,董生自悔自愧,这又是一层讽 刺.董生平时常“ 恨不得异人之传”,今天又当面错过。只有叹息 和帐惘了,这是第三层讽刺。 这双重乃至多重的讽刺,常表现为被讽刺者对第一层讽刺的 懊悔,对被戏弄的羞愧,对既得利益化为乌有的失望,也表现为 对正面人物的无可奈何。它是正面人物胜利后宣布的战绩,使被 讽刺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造成他的羞愤感,这是对被讽刺者心 灵的有力轰击。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精练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在讽刺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二者一个以“儒林文人”为对象,进得行辛辣的讽刺,一个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一个冷峻,给 人以悲剧感觉,一个热烈,给人以喜剧的印象。但二都虽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夸张变形,借以批判现实,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 《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极其重要。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 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促织》就是最杰出的一篇。因“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于是层层官吏借此敛财。最后落到里正成名身上。他捉不到促织, 又“不敢敛户口”, 被抓去打得“浓血流漓”,“惟思自尽” 。后经“巫”指点, 幸得金翅促织, 又被子弄死, 子惧投井。然而, 其子魂化促织, “轻捷善斗”,遂献宫中,“上大嘉悦”, 成名因而暴富, 竟“裘马过世家”。情节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作品通过一个小小的促织, 把皇帝的昏庸,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这已不是一般的刺贪,而是直刺最高统治者——皇上。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 通过对比使作品思想十会尖锐,针针见血。在刻画人物时, 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 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 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 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 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 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 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 显得泾渭分明。严监生和胡三公子, 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 只要一个诉呈, 打通关节, 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 卖火纸管子的王太, 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 但他们自食其力, 品格高尚, 与前者形成显明的对比。 而《聊斋志异》的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即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满清王朝无可奈何, 而读者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其“杀伤力”极强。请看《画皮》。太原王生, 路遇女郎,竟领入家中“寝合”, 道士告诉他是妖,他将信将疑。后来,他“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披于身,遂化为女子。”最后,女鬼终将王生害死。 作品明写女鬼, 实则暗骂那些衣冠楚楚、高居显位、光环照人的达官贵人, 他们搜刮民财、荼毒百姓,都是一群披着“画皮”的恶鬼。《梦狼》也是此种讽刺手法之精品。在阴间的官府上,只“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入视墀 中,白骨如山。”“忽一巨狼,衔死人入。”竟“聊充庖厨。”作者用阴间恶狼当道的衙门, 影射贪官污吏残害百姓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想说不能直说,想写不能直写、文网密布的反动王朝,读来实在令人痛快淋漓、妙不可言。 第三,在人物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及成功地塑造出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聊斋志异》则塑造出分形象生动的人物。 《儒林外史》这种对人物揭露正反面复杂特征的描写是罕见的。正面人物并不都好,反对人物并不都坏。如马二先生,瑕瑜互见,若不是就全书批判的主要倾向而 论,很难说他是反面人物。他作为一个“选家”,热衷科举,专研制艺, 言必称朱熹,对科举制有一系统的理论,一心想做官发财。特别是马二先生游西湖, 遇到女人不敢仰视; 见到皇帝的字, 慌忙磕头; 他赞美西湖的美景时,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 牛头不对马嘴; 看到酒店里的鸡鸭鱼肉,直咽唾沫。马二先生的迂阔、无知、鄙俗, 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可马二先生在朋友蘧马先夫急难的时候, 倾囊相助,免去其一场官司。连敲竹杠的公差也为之感动, 小说借一个人物的口, 称赞他是有义气、有肝胆的骨肉朋友。在马二先生的身上,缺点这样突出,优点亦如此。可见吴敬梓没有把马二先生简单化, 他也是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 作者运用这种极为“不协调”的笔法, 逼真地予以描绘,就形成强烈的讽刺。《儒林外史》往往描写丑的事物自认为美或冒充为美, 同时又巧妙地戳穿其美的外衣,让读者看到其丑陋不堪的本质, 其讽刺手法极为丰富多变, 鲁迅称它为“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是非常恰当的。《儒林外史》的问世, 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聊斋志异》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要人叫绝。《劳山道士》,慕道入山求仙的王生, 生性娇惰, 经受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 入山不久便“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但又不甘空手而归,便向师父提出“略授小技”的请求。师父传授给他穿墙之术, 并让他当场试验, 果然“虚若无物”。王生大喜, 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在妻子面前吹开了, 说自己“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并且当场“去墙数尺,奔而入”。结果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屡试不售,“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 醉入梦乡。忽闻“报马来”,王踉跄而起:“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酒醉, 便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美梦便继续做下去。一会儿又有人来报:“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骗之如前。最后梦见自己 殿试翰林, 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破口大骂, 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倾跌床前,妻儿“粲然皆笑”, 方才“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这两个人物就非常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第四,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 《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潜流,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哀恸欲绝,慷慨悲歌,而是一 种辛酸的,悲怆的哀怨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如《骂鸭》全文仅一百二十三字,就痛快淋漓地惩罚了一个盗鸭者。某民盗邻鸭,烹之,至夜, 肤生鸭毛,触之则痛。入梦,有人告曰:须得失者骂方愈。而邻翁素雅量,不骂,再三劝说,“翁乃骂,其病良已。”那盗鸭者受到恶报的丑态,实在大快人心,是 对一切贪官污吏的讽刺和警告。整部作品喜剧气氛很浓。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它们无论怎样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给我国的文学史添上的精彩的两页。第二篇 《聊斋志异》之婴宁 张岱《陶庵梦忆》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明清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以“痴”为主题的,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聊斋志异》产生于这样一股文学思潮之中,书中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痴女”形象。 蒲松龄之作《聊斋志异》可谓集古代痴女形象之大成,塑造了许多可爱的痴女形象,她纯洁得像露珠,美丽得像鲜花。他(异史氏)把他比做山中的一种叫做“笑矣乎”的小草。对于婴宁,蒲翁当宠爱有加。曰其为“忘忧草”,称其为“唯我婴宁”,而“解语花”则嫌其作态耳。 少时对狐狸很是敬畏,因外婆说:“狐狸耳朵尖,三里之外都能听到你说的话。一、至善至美之化身 在《婴宁》中,蒲松龄着力刻画的是婴宁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她“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于婴宁的笑,从全文的前后几次描写,不难分析: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个天真、娇憨的小狐女形象,“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婴宁的笑,其潜台词是:阳光,灿烂,心性开朗。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婴宁重要性格特征的笑,从叱叱咤咤应对世俗的纷纭,到以痴笑为韬隐之策略应付人世间的凡尘俗世。比如,“吴请面之,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母促令出,始极力忍笑,又面壁移时,方出。才一展拜,翻然籧入,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封建礼教,文化传统的束缚和禁锢,而婴宁却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然而,婴宁的笑,毕竟不是简单少女、天真的笑,她的笑是很复杂的。婴宁转笑为涕零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可见,婴宁的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我们应该从婴宁的憨笑、痴笑中明白,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个深谙世道,早熟深沉的姑娘。她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不轻易袒露真实情感,必待仔细审查后,才倾诉内心的愿望,可见其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是何等的善于控制。二、塑造婴宁的手法 鲁迅说过,小说是塑造人物的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大宫阙。同样,文言短篇小说同样在塑造人物上熠熠生辉。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菌藉几榻,罔不洁泽。"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张岱一生涉猎极广,在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他写诗,今存于《琅嬛文集》中有三百余首;他治经学,撰有《明〈易〉》、《四书遇》等论著;他论述百科,著有包罗万象的《夜航船》;他最倾注心力的是作史,曾言“《石匮》一书,泚笔四十余载”[1][P145].然而,在张岱各类作品中,最具生命力并使张岱不朽于文林的,要数那篇篇玲珑剔透的小品文. 张岱的小品文大多收录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中,而最能集中体现张岱小品风格,标示其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的,莫过于两部以“梦”为名的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以下统称《两梦》).当代散文家黄裳曾说:“宗子散文第一,《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2][P141] 品读《两梦》,不难发现张岱小品自有其不同他人之处.人们喜欢他清隽灵秀的笔墨,更爱他字里行间透露的一股精气神.这种清刚脱俗的精气神往往令人读之一扫胸中浑浊之气,它正是张岱小品文之精髓,不少学者称之为“冰雪之气”.这一称谓并非无本之木,在张岱本人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 以“冰雪之气”为准则来衡文论人,源自于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4][P19].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标准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故古人以玉喻骨,以秋水喻神,已说其旨;若夫诗,则筋骨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中,灌溉其中,则诗必不佳”[3][P54].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认同的一种艺术精神,或者说是文学理论,因此他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文学创作中去,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玲珑剔透,清刚拔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张岱笔下的景物却别有一种风情,我们对张岱的作品细细赏读就会发现,这种别样风情的产生离不开张岱常用的几个意象:松、石、雪、月,而其中最令张岱痴爱也最易为读者发现并感知的,无疑是“雪”.张岱似乎很爱描写冰天雪地,而他笔下的雪也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如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堪称张岱美文标签的《湖心亭看雪》 这可是我毕业论文的节选!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联系到今天的高考,也许楼主能从中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展开论述。(2)明末山水小品文的中兴与末路——论公安派和张岱的山水小品文这篇论文的要点:在分析公安派与张岱山水小品文的基础上,论述他们的作品与明朝中前期的散文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论述他们的作品与唐宋大家的作品相比有何不足。然后根据上面的对比,总结出明末散文“中兴”与“末路”的趋势(甚至可以联系清初桐城派的散文作对比)。(3)南戏对“曲”体裁的开拓——论《琵琶记》这篇论文的要点:根据高则诚的《琵琶记》,分析元末南戏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它为何能传诵千古,它又为走入死胡同的元曲注入了哪些新鲜元素,它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它怎样使“曲”这一题材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论述它对后来明清传奇的影响)。上述三个论文题目,(1)是小说,(2)是散文,(3)是戏曲,分属清、明、元三个不同的朝代,楼主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而且这些题目也有创意,不会走四大名著或关汉卿杂剧的老路,避免雷同。当然,能否把它们写好就看楼主自己的文学功力了。

还好意思说你是本科生,写论文还要别人给提供题目,不知道你上学时都干什么了。

有关张岱的毕业论文选题

买书多读书少,每每买回一大摞新书,总是很兴奋地计划着如何去读完它,实际情形却大多浅处游狎一番后,便搁下了。散文集却另当别论。谈到偏爱的读书,散文妙品,尤其是随笔小品,其所赋予我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的确是其它任何读物所无法比拟的。随便抽出一本张岱的《陶庵梦忆》,抑或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书斋灯下,常自不知不觉晨光熹微方悚然惊悟!而每读至妙处,先乃颔首微笑,继而抚掌雀跃,乃至拍案而起,连声称绝……人生之乐,莫过于此!某期《读书》杂志上说:不可不读董桥的散文。初,不以为然:什么书还非读不可?试着买回一本《董桥散文》,却硬是为我翻得烂熟了。……这一切,全处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心态里,没有半点勉强的成份其中。真正“拿起一本书,没有不一口气读完的。”(孙犁《谈读书》)在我还只有散文集。“学者读书当于无味处致思焉。”(《朱子语类》),这些道理我懂。然而朱熹批评这种读书观为“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我这种性情使然而偏爱散文的“自怠”弊病,不知何时才能改变。“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袁宏道随笔》)——当不来学者的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张岱一生涉猎极广,在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他写诗,今存于《琅嬛文集》中有三百余首;他治经学,撰有《明〈易〉》、《四书遇》等论著;他论述百科,著有包罗万象的《夜航船》;他最倾注心力的是作史,曾言“《石匮》一书,泚笔四十余载”[1][P145].然而,在张岱各类作品中,最具生命力并使张岱不朽于文林的,要数那篇篇玲珑剔透的小品文. 张岱的小品文大多收录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中,而最能集中体现张岱小品风格,标示其与众不同的文学才华的,莫过于两部以“梦”为名的作品,《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以下统称《两梦》).当代散文家黄裳曾说:“宗子散文第一,《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2][P141] 品读《两梦》,不难发现张岱小品自有其不同他人之处.人们喜欢他清隽灵秀的笔墨,更爱他字里行间透露的一股精气神.这种清刚脱俗的精气神往往令人读之一扫胸中浑浊之气,它正是张岱小品文之精髓,不少学者称之为“冰雪之气”.这一称谓并非无本之木,在张岱本人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 以“冰雪之气”为准则来衡文论人,源自于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4][P19].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标准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故古人以玉喻骨,以秋水喻神,已说其旨;若夫诗,则筋骨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中,灌溉其中,则诗必不佳”[3][P54].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认同的一种艺术精神,或者说是文学理论,因此他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文学创作中去,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玲珑剔透,清刚拔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张岱笔下的景物却别有一种风情,我们对张岱的作品细细赏读就会发现,这种别样风情的产生离不开张岱常用的几个意象:松、石、雪、月,而其中最令张岱痴爱也最易为读者发现并感知的,无疑是“雪”.张岱似乎很爱描写冰天雪地,而他笔下的雪也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如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堪称张岱美文标签的《湖心亭看雪》 这可是我毕业论文的节选!

关于三国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确研究的已经比较普遍,但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写,比如,三国的人物形象和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比较。关于这一点,金圣叹已经说过,是因文运事和以文生事的区别,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详加论证。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题目。下面我就为大家说推荐一些关于古代小说 论文 的参考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2.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3.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4.《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5.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6.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7.《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8.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9. 璩 秀秀形象试析 10.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形象做比较研究) 11.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12.《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13.《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14.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15.《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16.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17.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18.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19.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20.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21.李翠莲形象分析 22.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23.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24.《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25.《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26.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27.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28.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29.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30.《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31.《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32.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33.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34.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35.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36.《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37.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38.《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39.《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40.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41.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42.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43.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44.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45.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46.晚唐五代诗人研究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张岱毕业论文题目

文学与仕途的关系.文学与朝代的沉沦.

此文文辞精炼,笔调淡雅,耐人寻味,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空广,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张岱对数量词的锤炼,他别具匠心地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加以组合,不仅练字新奇,更是将天地苍茫的阔大境界,乃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以事物之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令人拍案叫绝。雪景的阔大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亭中巧遇虽是叙事,重在抒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大喜,聚散无常、一别无期的怆神,浮世相逢志趣相投的“痴人”的释然,情绪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以雪衬人,以人写雪,天人合一。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令深夜前来看它的人显得更加孤傲高洁,而痴人的参与,又给原本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使其愈发诗意盎然,犹如一抹水墨画。舟子的一“痴”字,体现了俗人之见,却道出了对张岱的最确切评价。本人的毕业论文节选!!原创

一种孤傲之美,一种隐士之美。

关于三国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确研究的已经比较普遍,但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写,比如,三国的人物形象和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比较。关于这一点,金圣叹已经说过,是因文运事和以文生事的区别,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详加论证。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题目。下面我就为大家说推荐一些关于古代小说 论文 的参考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2.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3.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4.《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5.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6.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7.《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8.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9. 璩 秀秀形象试析 10.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形象做比较研究) 11.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12.《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13.《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14.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15.《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16.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17.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18.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19.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20.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21.李翠莲形象分析 22.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23.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24.《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25.《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26.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27.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28.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29.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30.《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31.《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32.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33.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34.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35.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36.《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37.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38.《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39.《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40.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41.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42.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43.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44.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45.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46.晚唐五代诗人研究

张岱本科毕业论文

一种孤傲之美,一种隐士之美。

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陶庵梦忆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文学与仕途的关系.文学与朝代的沉沦.

还好意思说你是本科生,写论文还要别人给提供题目,不知道你上学时都干什么了。

  • 索引序列
  • 张岱毕业论文选题
  • 张岱的毕业论文选题
  • 有关张岱的毕业论文选题
  • 张岱毕业论文题目
  • 张岱本科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