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型】父母通常认为:管教不严会惯坏孩子。他们要求孩子行为的一致与服从,并且无法忍受孩子对规则提出异议,否则就会对孩子施以惩罚或威胁施以惩罚。【权威型】父母也会要求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并用行为的结果教育孩子,但与专制型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会以温和的方式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并且会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非常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而且通常会营造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权威型父母往往很重视培养孩子推理与解释的能力,以此帮助他们学会预期行为的结果。【宽容型】父母很少给孩子制定规则,而是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宽容型父母像权威型父母一样关心孩子并且重视沟通,但是他们会将大部分决策的责任交给孩子。宽容型父母认为比起遵循父母设定的规则,孩子会从自己决定的行为结果中学到更多。【忽视型】父母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就是排斥孩子,有时甚至到了忽视或者虐待的程度。这类父母通常过着充满压力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
《浅析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摘 要: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原则做指导,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实施。本文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提倡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2]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我生病的时候,爸妈很着急,有一次,晚上,我突然发烧,爸妈赶紧带我去医院打针,我打了一晚上的掉针,爸妈也陪了我-通宵,他们都没有睡觉,而且,爸妈把床让给我一个人躺着,生怕针头掉出来了,第二天,他们都请了假,没有上班,我觉得他们对我真好。
爸妈经常教我做人,妈妈是这样教我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它的意思是说,小时候不努力,长大就会后悔。爸爸教我从小要养成良好品德,比如,关心他人,重长辈,助人为乐,不撒谎,要讲诚信,我按照他们教我的道理去做,有了许多收获。
爸妈非常关心我的学习, 回到家他们就会问我,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表现得好不好及各种问题,妈妈还帮我报了课外辅导班,有作文、奥数、舞蹈,考得好的时候,他们表扬我,考得不好的时候,也没有严厉批评我,而是帮我总结教训,让我虚心向同学学习和请教。
扩展资料
专制型
专制型,又称独裁型,这是一种严bai厉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纳/响应”的结合。通常成人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
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比如权利专断或爱的收回)迫使儿童顺从。专制型的父母不能敏感察觉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听话、尊重他们的权威。这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基本上可以用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它们是制约家长教养方式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结合派生出许多不同的教养方式。1、“接受”即是父母给孩子以爱,如走向极端就是对孩子娇生惯养,屈从于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2、“拒绝”即是父母不给孩子以爱,如走至极端就是对孩子要求过高,严厉处罚孩子;3、“支配”即是父母对孩子非常严格,如走至极端就是随心所欲地指挥孩子,丝毫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动不动就处罚孩子;4、“服从”即是父母给孩子很大的自由,如走向极端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凭孩子摆布。最理想的家长教养方式是居于两个维度中间,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父母对孩子倾注非常适当的爱,只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照顾,使孩子的情绪、社会性、自主性健康发展。为此,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类。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心,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二,溺爱型。这是“情感型”人格家长的必然方式。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把子女教育视为个人的私事,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百依百顺。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讨厌子女,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涵妮妈妈科学育儿粉丝团圈主:涵妮妈妈育儿经6成员进入圈子在妈妈群里聊天时,看到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家孩子的事情:由于家里经营一个超市,平时比较忙,孩子生下来就送到老家爷爷奶奶带着,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接回来,孩子回来了跟父母也不亲近,这让父母感到很愧疚,于是为了弥补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几年下来,孩子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虽然父母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想想孩子在老家几年受的委屈,就忍气吞声了,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变本加厉的向父母索取更多的物质需求,父母也没有办法管束,只好由着孩子无理取闹......所谓溺爱,即不管对错,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一味惯着孩子。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毫无原则的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星星恨不得连月亮一起给。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出现这样的疑问:“孩子怎么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怎么还是不懂事呢?”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除了给孩子物质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香甜的“心灵鸡汤”。学会正确的爱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孤苦无依,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有天她在大街上看见有个流浪小男孩饿着肚子,她就用自己的饭钱给小男孩买了一块甜饼,接过甜饼的小男孩非常感动,对这位可敬的老太太连声感谢。第二天,老太太惦记着那个饿着肚子小男孩,又是送来了甜饼,小男孩很是高兴,再次说声感谢。日复一日,老太太几乎每天都会给小男孩送去温暖的甜饼,久而久之小男孩却渐渐不再感动,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谢谢。到后来,甚至连谢谢也不再说了,接过甜饼就吃了起来。他慢慢觉得这些成为理所当然的事。直到有一天老太太在一次不小心中闪了腰,这天老太太没有给那小男孩送甜饼,到了第二天老太太一拐一拐的跑去给小男孩送甜饼,小男孩厌烦的说:“你昨天为什么没有给我送甜饼?”小男孩没有过问老太太的伤势,老太太顿时心里很是苦恼......很多时候,当你把别人的好当做了一种习惯,也许就像这位小男孩一样,连谢谢两个字都懒得说,甚至把别人的好做为理所应当的付出。而这个“甜饼的故事”最容易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溺爱教育,很多现代家庭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就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尽的爱与关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上下几口人都围绕着这一个宝贝转,小孩子就是家中“大爷”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孩子从小到大没一件事需要自己操心,大人全部帮忙打理的妥妥当当。在他们的眼里,这世上的每件事都应该有人为自己安排。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无数因溺爱导致的悲剧事故,所以教育家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该坚决拒绝,父母必须保持理智的头脑,找出适当的方法,走出溺爱的误区:1,对于原则问题不让步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没有原则,父母就会在爱的蒙蔽下对孩子处处让步,孩子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不要妥协退让,要斩钉截铁的给予回绝。曾在网上看过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享的育儿之道。有一天,李教授女儿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回到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最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脸。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李玫瑾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有着任何的改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无条件爱着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你的孩子将来才能有规矩。2, 鼓励孩子做家务杜绝溺爱的最有效做法,就是鼓励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明白生活的不容易。我家从女儿两岁左右就鼓励她参与到日常家务中:既是真实的陪伴,又能促进孩子精细动作和多感官发育,还能帮助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做菜的时候会让女儿参与进来,让她帮忙摘菜洗菜,虽然有些笨拙,可能还会弄湿衣服,但是我们却能一边做菜一边看着孩子,有时候让她把菜递过来,甚至还能帮不少忙呢!有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得满地都是,要求女儿自己收拾后续的工作,自己擦地板、清洗抹布,让她知道这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下次就会知道再拿牛奶就小心一点。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会好处多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奉献,要让孩在爱中学会劳动、学会理解父母与他人。给孩子心灵关爱比物质溺爱更珍贵如今很多的父母工作忙、应酬多,越来越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看着孤独的孩子,父母心里自然不好受,因此在经济物质上会给予孩子最好的条件,认为这样就可以弥补与孩子在情感上沟通的缺失,弥补内心对孩子的愧疚。然而这种物质之爱,真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爱吗?在初期阶段,孩子也许会感受到满足,但是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感到内心寂寞:“爸爸妈妈,你们多陪陪我吧!”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就会变得消极,会以各种手段排斥父母的教育,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样下去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孩子”。物质上的爱是一种虚无的爱,是一种“溺爱”,因为,你永远走进不了孩子的心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与父母心灵上的亲近,这种需要是物质代替不了的。对于繁忙的父母,应该如何摆脱“物质溺爱”的教育方式呢?1,物质与情感的相结合物质之爱,只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情感之爱,这才是爱孩子的核心。所以,只有物质与情感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完美的父母之爱。有一个好朋友离婚了,自己带着女儿,在孩子上了初中后,朋友开了一家服装店,每天早出晚归,有时顾及不上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的感情,会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小礼物。当然,朋友觉得这还不够,毕竟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跟父母分享和交流,不然孩子会变得自闭,甚至走上歪路,可是,自己这么忙,哪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呢?后来朋友每天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孩子微信聊天,尽管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但是通过手机的联络,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趣事,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反而让母女关系更加的亲密了。这种物质和情感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父母善于利用外物,自然就能与孩子搭建起交流的平台。2,睡前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虽然父母平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但是在孩子晚上睡前,可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倘若父母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一定会抱着遗憾的心情入睡,时间久之,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有芥蒂之心。所以哪怕再忙,父母也要在孩子临睡之前,跟孩子读上一本他喜欢的绘本故事,抱着孩子亲昵一番,让孩子枕着甜甜的梦入睡,孩子自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坚强,避免“蛋壳心理”看到“蛋壳心理”四个字,很多父母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蛋壳心理?它非常严重吗?所谓蛋壳心理即蛋壳效应症,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比如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无数儿童心理学家们也常常警告父母:“蛋壳孩子越来越多,跟父母的养育方式脱不了关系。”直白地说,蛋壳孩子背后的根源,除了小部分是天生性格使然外,大部分原因,是如今父母们过度地保护孩子,把孩子养在了一个安全又无聊的环境中。有的父母因为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累,因此绝不让孩子经历一点点磨难,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舍得批评和管教,还有过分娇纵和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所以想要避免孩子的“蛋壳心理”,我们必须杜绝溺爱,并从这几个方面锻炼孩子:1,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父母要利用这个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时,要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不要越俎代庖,需要孩子决定的,不要包办,父母应该放心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既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还能养成独立的好习惯。2,让孩子体验挫折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刚到德国时,我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在赚钱过程中,两个孩子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
第一种,严厉型。家庭中所有的规则都是由父母制定的,不允许孩子参与决策过程,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规则,否则会受到父母的惩罚。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没有自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被强制执行家长制定的规则。第二种,骄纵型。家长不给孩子制定任何的规则,不给孩子任何的限制,完全放纵孩子自己选择。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自利、肆意妄为,毫无规矩可言。第三种,正面管教。家庭规则是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完成的,遇到问题时,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出对双方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家长需要独自作出判断时,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一坚定而和善的态度维护孩子的尊严。正面管教出来的孩子,懂得必要的规矩,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孩子更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相信每个家庭的孩子在刚上小学的时候,都有过一段不能主动写作业的时光,对于这件事情,因为三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封建思想教育,死板思想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与策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任何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接触的人类社会便是家庭生活,受到的最早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精心照料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正确诱导下培育的,最初的语言是由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最初的生活本领是父母传授的,最初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孩子往往是学校最难教的学生。这就好比栽树一样,如果发现一颗树苗长歪了,从小不及时扶正的话,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扶正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上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校调查统计: 90%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三、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各地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犯罪手段多样化。从一些调查材料反映,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与家庭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当今世界,社会信息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接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好的或坏的信息。由于孩子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有限,对社会上的东西常常是不加选择地吸收。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坏的信息比好的信息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及时“过滤”掉社会上的一些坏信息,从而增强孩子拒腐蚀的能力。四、家庭教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首先,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总是重智育轻德育,以为社会的发展将愈来愈看重人的智力。但发达国家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据报载,一家日本大公司招聘大学生的标准明确规定了四条: 1.名牌大学毕业, 2.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 3.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4.比道德重要的是信仰。家庭教育重在教子做人,主要是要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要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而不是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学会求知,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很多人才认同的基本素质之一。1988年, 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记者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幼儿园。”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深刻地指出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第三,家庭教育一定要十分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但调查表明,“劳动”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45. 4%,高中生占52. 9%。专家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懒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问题。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家庭教育论文】增强家长教育意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教育的延伸和保障,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教育好学生。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家庭教育由于在家庭之中,是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优势。早期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长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权威性。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并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很有益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及时性。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家庭教育逐步被人们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家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过分溺爱现象普遍。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现如今,家庭原有的教育功能淡化了,孩子受到了父母过度的呵护和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十分普遍,孩子很少甚至不参加任何家务活动。拔苗助长现象严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过大,教育内容片面,教育方法简单。过高的期望,使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很容易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城市,出外打工成为热门,“留守孩子”增多。同时,离婚幅度上升,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也逐渐增多。不少孩子普遍缺乏归属感,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家长信息接受滞后。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信息差,造成了沟通与施教上的困难。家庭教育的策略选择充分了解,有的放矢。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根据年龄特点和个体特征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沟通时要注意:选择时机,有问有答;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平心静气,细心聆听;分析后果,表达关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平等交友,相互尊重。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忙于学习,双方共处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无论如何忙碌,家长也应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他们一起活动,密切双方的了解。加强锻炼,强化意识。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对事物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做事的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逐渐地把社会责任灌输到他们的心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经受挫折,磨炼意志。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将来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能取得节节胜利。正确引导,净化心灵。青少年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孩子提高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净化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家长必须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人格的力量和亲情的感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此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一、自古有造就的安邦定国之英才,无不与家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它是塑造性格、品德、意志、情感的重要场所。因而不管是具有血缘关系或非血缘关系的家长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文化水准、情操培养,所供何职、生活经历,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的完善和残缺情况,成员间的健康状况与邻居乡朋等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把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及能否成材造成深刻的影响。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途径。”父母的人格修养及其形象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心理品质,言行举止,无不在孩子心理上深刻地,潜移默化地构成影响。许多事实证明了成功的家教不一定只取决于其家庭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条件,其家庭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家庭父母及其家庭成员是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在同时教育着自己,在于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如何。二、当今时代是高频率竞争的时代在信息量强大知识层变更急剧的商品社会,社会成员的意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在“大浪淘沙”趋势的必然引导下,使家庭发生质的飞跃,一切不利于社会发展或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意识观念都要强迫性的摈弃和消除。而现今的孩子们处于突飞猛进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他们需要有崭新的思想观念,他们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需要有高度的独立性,他们需要有钢铁般的意识,他们需要有高深而渊博的知识,他们需要有忘我的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的时代合拍,而现在的实际状况却令人甚忧,尤其是表现在农村的家教太落俗套了,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从思想、素质上、文化素质上还远不及他们的孩子,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而且由于观念陈腐不堪而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负面的反应,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其一,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压力,比如说有些家长对子女偏三向四,重男轻女,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或贫而不学……难怪有些学生逃学或个别学生辍学抑或回家不学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无疑给国家普九工作增添了麻烦。其二,给社会平添负担,有些家长生而不育、生而不教、生而不管,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放任型教育主导下,家长们只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听之任之,致使孩子疏于约束而到社会上胡作非为,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其三,给家庭带来危机,许多家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思想的残余,只要孩子,“学而忧则仕”,就算成才,偏重智育忽视德育,有些孩子因考学落榜或考学无望受到家长的训斥,而自杀或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带来了难以下咽的苦果。其四,断送了孩子的前途,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奉行了溺爱型教育,武断型教育,“各吹各的号”的失调型教育,教子不正身的失尊型教育,“育苗不培土”的污染型教育,“揠苗助长”的毁才型教育等思想内容或思想方式方法,致使自己的儿女,尝到了由家长和自己所酿的苦酒,而悔恨晚矣。发表论文。家庭中好多痛心疾首的悲剧数不胜数,这在于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地分析研究,作为家长尤为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进行一些对照检查,思而则敏,敏而促行,为了使你成为合格家长,以此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三、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孩子(一)要有高度过社会责任感教育好孩子不再成其为一家一户的私事,孩子也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关系到孩子在地球村后代的较量中能否站稳脚跟的大事,古往今来的严重教训证明:孩子的身体不好,将会为残品;孩子的知识贫乏,将会成为废品,孩子的道德品质不好,将会成为危险品,如果家长不从科学管理着手,教育失当失误失措,必然导致孩子失学失业失足,不仅直接损害国家利益,而且也会给学校和社会教育增加负担,甚至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极大的危害。为此做家长的不仅从个人的家庭利益出发,而更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上考虑,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不辱使命。(二)要鼓励孩子长志气长出息家教艺术中说:“我们的言辞充满了进取意志,他们就会振奋他人”。“我们的行为象个英雄,他们就会成为勇士。”要通过家长的教育自身的模范行为以及古今中外的英雄贤哲之典型事迹讲给他们听,影响他们的行为,以此产生思想动力,更好地塑造自己。发表论文。(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俗话说:“老不歇心少不歇意,为人之父母总想让自己的子女比其更有出息更有才华,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往往从父母心愿上更迫切使儿女及早成才,由于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家长应该“量其力而教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规律可寻,违背规律的做法非但无益,反而会伤害儿女的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应因材因时因地制教,视其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更实际一些,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做法只能视之为笑谈。(四)要提高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家教艺术中说:“不要只是站着或只用手比划指点着,你期望你的孩子征服高度,攀登吧,他们就会跟上来。发表论文。”“以身说教。”也就是说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们,并制定一些规则进行合理约束,要使他们生活有规律:早起床带着孩子跑步锻炼或室外活动,早餐安排好保证孩子整个上午要有充分精力听课,中午要督促孩子作适当的休息调整,以保证下午更好学习,晚上要让孩子看些与学习相关的电视节目,以增加知识的广度。在掌握好生活学习规律的同时,注重实教,培养学生意志的品质,陶冶性情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五)要给孩子创造成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家教艺术中说:“我们是什么比我说什么更有力量,孩子们在注视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好多了,在居住中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空间,有他们自己的居室,有他们一定的办事独立性,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科学的作息制度,不要以家长自己某些嗜好,尤其是一些不良习惯去干扰或在无意中影响了他们。综上所言,可见家教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问,它具有渐进性,隐形性和反复性,特别是当代的孩子,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心,这就更增加了家长对其教育的韧性,耐心,家长既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新时代新潮流新变革下的形势特点,因势利导,精心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上维普网搜索一下国画相关关键字
,其意微矣。”深受李成影响的画家很多,如燕文桂、许道宁、范宽、郭熙、王诜等。
多少字?找个熟悉的画家,从一幅画切入。比较容易些,由点到面。扩展开
刚刚看到,所以现在才来,先给点意见。楼上的讲的是书法哦~~讲的倒是很详细,如果可以用,就可以采纳了。先说说我对论文的建议,中国画发展源远流长,如果仅就中国画来写,必然范围很大,建议范围越小越好,小到一个点,当然这是偶们老师的看法。比如皴法的发展演变,比如人物画背景的发展演变,比如你眼中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哪个更具优势,再比如你对现代社会中国画的看法等等。如果是毕业论文,我记得我们要求三万字左右,写起来很费事的。需要的资料更多。 顺便一说,其实我主修不是中国画,了解的不多,不好意思啊......
《浅析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摘 要: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原则做指导,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实施。本文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提倡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2]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我国农村学生基数大,家庭教育水平低,因此,发展农村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问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多数农村小学家长心中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完成任务了,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了。这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巨大的障碍。因此,我认为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期,但由于农村的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这些学生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和亲戚朋友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有老师在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这样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
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村的部分家长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把孩子接到所务工的城市去,让孩子耳濡目染一些非法行为,甚至让孩子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着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如果让这种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会使许多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缺乏教养,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的负面影响。
针对如此问题,我认为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照顾孩子的人。
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出去打工的家长,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家庭教育各成员要协调一致
现在有些家庭教育孩子很不一致,爸爸要严管,妈妈要宠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就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特别是祖辈和父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同,习惯也不同,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不同。要使家庭内部教育保持一致,应注意一下几点:
1、家长要注意学习教育理论,统一教育思想。
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正确的教育观念上,才会形成一致的做法。一致是在正确教育理念下的一致,而不是错误的一致,如果说你打孩子厉害,我比你打的还厉害,这就不行了。
2、家庭内部要主动配合。
孩子是家庭每一个长辈的教育对象,不是某一个人得私有财产,因此教育时不能凭感情用事,这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教育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上,这种唯我独尊、排斥他人参与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是要主动采取与别人的家庭成员相一致的做法,尽量不要因自己教育而否定了别人的教育。切不可当着孩子说:“你爸爸说了没用,得听我的,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总之,在教育时要注意横向联系,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
3、如果家庭内部出现了矛盾,要背着孩子协调。
家庭教育要一致不是说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协调。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一致的意见,一定要背着孩子去协调。协调好了再教育孩子,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做筹码,攻击对方。当着孩子不能说:“听我的还是你妈妈的?你自己考虑!”这只能加剧矛盾。孩子到底该怎么办?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无形的、非常有效的。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是受良好的父母影响所致,三分之一的失足青少年能从他们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找到其所以失足的蛛丝马迹。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要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要改变
1、家庭中基本教育设施严重缺失
我们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只要把学校里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学会了就可以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于课本”。所以家里除了学校发给他们的教科书之外,再没有其它书籍了。根本见不到诸如激励孩子认真学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学校有时候在鼓励学生买一些课外书,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根本不给以支持,学生需要课外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心里很不是滋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欲望。
2、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有错误的观念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我感觉农村家长一定要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满足孩子的读课外书的愿望。增强家庭文化教育氛围。订一两份有益的报刊杂志,作为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家庭的文化氛围。要尽力为孩子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配置书桌、书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主动和孩子沟通,及时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
总之,在农村开展家庭教育很有必要,必须重视农村家庭教育,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让我们家庭与学校携起手来,共勉,共支撑,共同创造属于我们农村孩子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杨玉厚 《小学家长学校教材》
浅析农村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学生基数大,家庭教育水平低,因此,发展农村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问题。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子女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及优势。为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之处,我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一些做法。增强家长的文化修养,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来论述农村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单纯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要有效的结合才能完成育人重任。用家长会或家访与家长聊天,了解他们在家庭中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经常交流沟通。长期以来,农村很多家长一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抱怨学校、埋怨老师,甚至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呼应。事实上,在人生的三大驿站――“家庭、学校、社会”中,学校教育具有时段性,而家庭教育是终身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奏,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很多习惯、性格、品行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上学之前的家庭影响中形成了。
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由于家庭环境、结构、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孩子性格、品行的多样性。 学校对家庭教育重“标”不重“本”。更未听到、见到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性家庭的指导活动。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现象增多。由于“隔代教育”日趋突出,引发孩子学习、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障碍。
首先,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农村学生学前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家长要注意形象,做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错认为孩子成绩很好,便自信大局已定,遂出门打工,孰不知,在小学阶段,孩子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长们精心的呵护。
其次,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养成等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一种技巧、一种方法是不可能保证家庭教育“长治久安”的。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亲子沟通的畅达,家庭环境的优化,才是根本之道,要长期地默默耕耘,而不能企求一时半日的速战神功。
第三,家庭教育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和缺点,能很好的弥补学校大班教育的不足。教师与家长以纸条、卡片的形式了解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反馈学生的各种信息,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老师指导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很多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整日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认为全部教育交给老师,不懂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比学校老师的教育更有力度、效果。
第四,家庭教育有很好的感染力,家长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很好的影响孩子自主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乃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我们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则明天我们将第一个品尝由此酿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有出息,能健康成长,是我们的骄傲、自豪。
这之间,孰轻孰重,要让我们做家长的多多掂量。希望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来改变农村的旧面貌。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素质。第五,同时农村教育赶不上城市教育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二是学校条件较差,比不上城里学校的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城里家长们存在差距,许多家长认为:子女能否成才,是命中注定,先天遗传。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家长们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家长的素质才是决定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关键因素。
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不但真实感人,而且可信易学。可以利用家长交流会的方式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且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介绍一些有效的做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对各种情况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教育书籍,并多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书,让孩子有自己学习的空间。随着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家庭教育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缺一不可,只要合理调整,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只要我们做好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共同努力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扬长补短,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联,2006(6).
[2]周敏.新课改中的家庭教育[J].科技信息,2008(21).
[3]吴佳玮.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应对方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4]孟繁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5):149.
[5]戚瑞丰.“有钱人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8(4):23-25.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