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半封建社会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采用独特的象征, 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欣赏《围城》讽刺艺术的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围城,也引起了我们对围城的深思。【关键词】:围城 讽刺 辩证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毕业论文范文,这里有好多的,分享给你去看看
关于毕业论文之俄狄浦斯的悲剧
绪 论
纵观自古至今的文学批评,几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评家、美学家和哲学家都就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1个持久的话题,而且成为整个世界思想史中1个永远的神话,毕业论文-俄狄浦斯的悲剧 - 语言文学论文。对于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的理解也是观点众多说法不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索福克勒斯的这部作品被视作悲剧的.典范,并前后1共被提到7次,在他看来,俄狄浦斯是1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他“不10分善良,也不10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①亚里士多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剧定在俄狄浦斯本人身上,也由于此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批评家长久的争论。除此之外,更多的人把俄狄浦斯的悲剧称为命运悲剧。我国的学者,如许纾在她的《悲剧命运形式新探——重读经典<俄狄浦斯王>》中就以俄狄浦斯的命运为线索,从形式的视角说明悲剧是1个具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运幻象,并剖析悲剧精神用命运形式来表达的原因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到1900年弗洛伊德又提出新的观点,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他发现在他的许多病人中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而他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它潜藏在无意识中不易被发现,它来自于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在性蕾期这1个阶段的小孩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感兴趣,而排斥同性父母,形成3角关系,即男孩子喜欢母亲,而女孩子喜欢父亲,反抗母亲,呈现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果在以后的“心1性”发展过程中,再遭受挫折,停滞下来,那么“俄狄浦斯”情结就将长久的固留,使之呈现许多反常的表现。
②弗洛伊德认为,弑杀的目的是为了同父亲争夺母亲,想把父亲当作竞争对手除掉,因此恋母情结就成为了悲剧的原因。弗洛伊德的这1观点在原文中也由此得到论证。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观点提出来之后,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的探讨的观点就越来越多了。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王昌树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兼谈艺术价值生成》中把“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原型,不仅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去理解悲剧原因,并能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得到艺术美的启示。孟德群则在《俄狄浦斯的错误及其人生启示意义》指出俄狄浦斯悲剧原因还是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操控,另外他更为大胆地提出是由俄狄浦斯的性格让他出现选择性错误造成的。更有甚者,如李紫红就在《俄狄浦斯王悲剧新探》中从后现代的语言学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是语言的神奇力量造成了他的悲剧等等。
建议看看诗经,因为上面的爱情诗有很多种,我也写国类似的小论文,把那些诗总结起来,比较一下,一定会有启示的哦
最近一个多月,一直在整毕业论文,每天都是写了删,删了写啊,反反复复的,不知道该如何写,害怕重复率高,又害怕自己写不好,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这么纠结过。每天面对的毕业论文,搞得自己脑袋都要大了,特别希望一觉醒来,毕业论文很完美的完成了。
我觉得我现在就是被毕业论文整到崩溃了,因为我的毕业论文,我已经准备了很久了,但是在我写了初稿之后交给老师老师竟然给我指出了很多毛病,甚至想让我改题目,但是现在我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这么多事情,我觉得我真的是压力太大了。
论文1“身为下贱”的女奴们本不该有好的命运,大观园中的晴雯、司棋等却幻想着脱离苦海挣脱枷锁作和主人一样的人,这已经属于大逆不道为世难容之举措了。然而,司棋却偏偏有更不为世所容之举措:热烈地追求婚姻的自由!她的悲剧命运就是铁定的了。出于维护封建秩序的需要,封建礼教规定了一整套男女之间的行为规范,把社会政治的紊乱和道德的沦丧,都归到妇女身上,美丽的女人总是被称为“祸水”,大者祸国,小者伤身。这样的社会根本没有爱情合法存在的权利,而且被视为异端,当作盗贼加以防范。如果越出其防线,就被认为是最没廉耻的“私情苟合”。所以,在爱情被禁绝的情况下,女子所遭受的摧残戕害较男子要严重得多。所谓“男女大防”,主要是防女子,男子如果犯了此条,尚有被宽恕的可能,女子则绝不为世所容。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司棋,自然不可能对她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作出理性的概括与认识,但是那个时代对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对爱情自由的残酷打击,她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荒谬的不正常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制造了种种惨剧,同时也逼着痴情的男女青年不断地奋起反抗,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赞叹不已的爱情故事。弱女子司棋,却居然敢于在大观园里扯旗造反,逆礼教之规范而动,公然要爱我之所爱,司棋对她和潘又安私约幽会所担的干系是非常明白的。司棋的这种反抗是面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反抗。而她那稚嫩的肩膀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当鸳鸯无意发现她们幽会时,那潘又安是“磕头如捣蒜”,司棋则把鸳鸯拉住苦求,哭道: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要紧!一次幽会,竟与生命攸关。两个恋人惊吓得到这等地步,说明爱情的绝对不能自由,谁触到这种“伤风败俗”之事都逃脱不了严厉的惩罚。少女鸳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之事,羞、惊、怕,同时袭来,“出了角门,脸上犹红,心内突突的乱跳。”她亦认为:这事非常,若说出来,奸盗相连,关系人命,还保不住带累旁人。横竖与自己无干,且藏在心内,不说与一人知道。她虽然当即表示:“你放心,我横竖不告诉一个人就是了。”而司棋的心仍然高悬着,“茶饭无心,起坐恍惚”,以至“一头躺倒,恹恹的成了病了”。鸳鸯得知一个小厮逃走,司棋病重,料定是二人惧罪,因此反自己立身发誓,与司棋说:我若告诉一个人,立刻现死现报!你只管放心养病,别白糟踏了小命儿。鸳鸯再次的宽宏和善意,使司棋十分感动,生要立长生位,死要变驴变狗报答,让我们看看这位无助少女的血泪泣诉:如今我虽一着走错,你若果然不告诉一个人,你就是我的亲娘一样。从此后我活一日是你给我一日,我的病好之后,把你立个长生牌位,我天天焚香礼拜,保佑你一生福寿双全。我若死了时,变驴变狗报答你。在那令人窒息的精神环境里,一个完全无靠的孤弱少女,怎么能不胆战心惊。鸳鸯肯替她遮盖,能保全她的名声,又怎能不感激涕零,并视之为再生父母呢?这不能简单地看作软弱,或者是对坚贞爱情的后退,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忏悔。不是,当然不是。司棋要生存,要享有爱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保护自己,不作无谓的牺牲。她其时心中还怀着深重的期望,希望能与潘又安重新相聚,白头偕老。尽管这个象断了线的风筝一般的梦很难圆上,但却是司棋屈辱求生的力量来源。为了爱情司棋有过哭诉求告,也寻求过可能的庇护,而这一切都是虚幻的靠不住的。抄检大观园,司棋和潘又安的信件和信物被抄出,司棋被看管起来,过了两日司棋便被逐出大观园。周瑞家是这样传达命令的:太太们说了,司棋大了,连日他娘求了太太,太太已赏了他娘配人,今日叫他出去,另挑好的与姑娘使。她说着,便命司棋打点走路,没有丝毫缓和余地。迎春能有什么办法,虽然亦“含泪似有不舍之意”,“数年之情难舍,但事关风化,亦无可如何了”。“事关风化”四字,有万钧压力,同十恶不赦万劫不复的罪名是一样的。司棋本抱着幻想,如“实指望迎春能保赦下的,只是迎春言语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司棋希望迎春保赦是幻想,以为迎春不能作主也是误断。事实上不惟迎春无此能力,得宠如宝玉亦无此能力。事关“男女大防”,统治者不会仁慈的。至此,司棋始真正知道被斥逐是不可免的,她只能哭着说: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这却逼得迎春说出更令人寒心的话: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迎春不能替司棋讲情,除了懦弱苟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自己的名声。“事关风化”,“我还十分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都充分说明她所承受的压力之巨大。无论怎么说,司棋是她的丫头,而且是在她闺房附近抄捡出了那些爱情的“脏证”,她能辞其咎么?司棋虽对迎春不抱什么希望了,但是仍幻想迎春能在她离开大观园后庇护她,临别前又向迎春耳边说:“好歹打听我要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迎春答曰:“放心”。其实,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迎春,对司棋又何来什么庇护呢。司棋能放得下悬着的心么?贾府的宠儿贾宝玉虽于女儿们无限同情,但当恶势力向她们张开无情的黑网时,他也是莫可奈何。司棋的泣诉求告,是为了爱情的挣扎奋斗,面对整个礼教的压迫,她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下去,艰难地活下去,屈辱地活下去,爱情才有实现的可能。这里我们看到司棋的一个重要方面:韧。她忍辱负重,不屈不挠,执着地追求爱情,力求将难以圆的梦圆起来。她承受的压力太大了,但她却奋力承受了一般女子难以承受的重压,她的韧性是令人钦敬的。“大旨谈情”的《红楼梦》正是以宝黛爱情悲剧的描写而成为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在中国爱情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构想和结局处理,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红楼梦》有关爱情的内容占据着很大篇幅,除宝黛钗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外,尚有柳湘莲与尤三姐、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彩云与贾环,以及围绕着贾宝玉展开的各种爱情纠葛,诸如与晴雯、与妙玉、与湘云、与袭人等等,历来为评家所注目。然而,对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不仅注目者少,而且未尝没有贬抑或忽略者。这应当说是很不公道的。事实上,在那样的时代,司棋、潘又安的爱情具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巨大意义。司棋同潘又安的爱情是纯真而深挚的。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爱是感情的契合、并未受到外部诸种条件的侵蚀和制约,也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真纯的无污染的爱情。《红楼梦》写宝黛爱情虽然力图摆脱郎才女貌的旧套子,把爱情的基础放在共同思想志趣上,作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还不能说已彻底涤荡了旧的加在婚恋问题上的种种污泥浊水。才子佳人的雾霭仍然笼罩着宝黛爱情,而柳湘莲和尤三姐的爱情更深陷在此类泥淖之中。司棋和潘又安却彻底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择婚条件。他们的爱情散发出来的是醇厚质朴的自然芳香。没有条件,没有造作,完全是心灵间的撞击和回应。小说第七十二回写道:原来那司棋因小儿和他姑表兄弟在一处顽笑起住时,小儿戏言便都订下将来不娶不嫁。近年大了,彼此又出落的品貌风流,常时司棋回家时,二人眉来眼去,旧情不忘,只不能入手。这虽系小说家的交待笔墨,倒也将司棋与潘又安二人爱情缘起和发展说得很透彻。从小儿私订终身,长大来旧情不忘。他们的爱彼此没有提出什么条件;亦不从属或附属于什么。独立,自主,真纯,是他们爱情的主旋律。司棋他们的爱是以情为基础的,两情所钟,自订终身,久而弥笃,所谓“旧情不忘”,实为新情况下情感迸发炽烈之意。然而,他们的爱却受到礼法的强烈的阻遏,无法畅其意,不能自由表达,而他们却于心底里加意培植,使原来萌发的并不强烈的爱情发展成为难以割舍的情爱。在家里短暂的相逢,爱情的河流渲泄不畅,“又彼此生怕父母不从,二人便设法彼此里外买嘱老婆子们留门看道,今日趁乱方初次入港。虽未成双,却也山盟海誓,私情表记,已有无限风情了。”在荣府和大观园里,象司棋这样私约幽会表现深挚爱情,应该是尚属首例。宝黛之间那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欲言又止,说此指彼的缠绵爱情,固然引起人们无限的同情,而司棋、潘又安这样赤裸的炽热的爱恋,所表现对爱情的自主意识和果敢行为,似乎更应引起人们的同情。作为一对奴隶,这样热烈的追求爱情是尤为值得称赞的。他们的幽会偷情同公子小姐们是不同的,不仅风险大,而且无人庇护。抄检大观园的策划者之一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王善保家的,她是一个极可憎的女奴头儿。她当然想不到,被她的谋划打击最重的(就抄检本身来说)竟是她的外孙女,掌嘴打脸都洗不掉奇耻大辱,她更想不到极度重压下的司棋却那样的刚强。司棋与王善保家的,颇有点类似于探春和赵姨娘,一个极美,一个极丑。所以,对司棋的评断决不应受王善保家的干扰。从司棋的箱子中查出一双男子绵袜、一双缎鞋,一个小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一个字帖。那帖儿上写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察觉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两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见。我们仿佛看到两颗热恋着的心,他们需要彼此的抚慰和交流。这是天然合理的要求,却没有一个能让他们倾吐的机会和场合。他们只好自己去寻找,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都是封建礼都禁绝爱情逼出来的。司棋在为鸳鸯惊散后,并未采取转移措施反而珍藏着潘又安送给她的东西,看出她爱情的坚贞,被抄出后,凤姐眼里的司棋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倒觉可异。本来是正当的,有什么可畏惧惭愧的,凤姐反觉可异;如果畏惧惭愧了,反而是不正常的,凤姐倒会认为不可异。这就是那个社会荒唐的逻辑。我们已说过女子在婚恋问题上承受的压力远比男子为重,从司棋爱情遭际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潘又安的出走,给她的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她把全部情爱都给了潘又安,对他寄于极大的希望,但是“你兄弟竟逃走了,三四天没归家。如今打发人四处找他呢。”充满希望的司棋听了“气个倒仰”,心里展开了巨大的波澜: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无情意的。这是司棋第一次说到死情,她之所以不惧不惭同这种决绝态度是一致的。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对情忠贞专一。她因为惊吓,又添了这一层气,就患了一场大病。接踵而来的便是被逐出大观园,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但对爱情的忠贞却矢志不渝,没有丝毫的动摇。“自从司棋出去,终日啼哭。”这信息说明,司棋一直在等潘又安,“终日啼哭”既是二人情深,又含有对潘又安的怨恨,一语未留,便夭夭外逃,司棋的心里痛苦难诉,只能以哭发泄。而她自己情有所专,委屈、怨愤,也只有诉之于哭。这段日子用这样四字概括是简略了,未能将其悲苦充分揭示出来,令人遗憾。当她得知潘又安回来时,郁积胸中的爱情之火猛烈地喷发出来了:谁知司棋听见了,急忙出来老着脸和他母亲道:“我是为他出来的,我也恨他没良心。如今他来了,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他母亲骂他:“不害臊的东西,你心里要怎么样?”司棋说道:“一个女人配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失身别人的。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的。今儿他来了,好问他怎么样。若是他不改心,我在妈前磕个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也是愿意的。”这是一段极平实的话,没有士大夫掉书袋的斯文,也没有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的诗意,然而却是铮铮作响的爱的纲领,是一个奴隶敢爱敢恨的宣言。司棋一连讲了三个“死”字,表明她在长期屈辱之后,决心以死殉情的。这种表白爱情的方式,以士大夫眼光审视,一定会感到浅露不含蓄,甚至会以为缺乏爱情的韵味,不能列入到真正的爱情行列中去。那当然是一种偏见,是对奴隶们爱情的贬抑。司棋这种火辣辣的热烈深挚的爱情,灼烧着自己的心灵,同时也激发着将爱情深埋心底的少女少男们追求的勇气。司棋敢爱,爱得专一,爱得真纯,爱得永恒。她的爱,不为权势所屈,不为金钱奴役,她爱潘又安,这便是一切。愚钝的妈妈不能理解女儿这颗高远的心,寻常看待女儿的愿望,“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这就成了司棋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那知道那司棋这东西糊涂,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一个刚烈的女奴走到了爱情的尽头,用自己生命唱出了一曲嘹亮的爱情之歌。她看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她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她不想依附随顺谁,不想让他人任意摆布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比她的主子贾府二小姐迎春要高得多,活得也更有价值,她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救过她的鸳鸯,终究不敢表达她的爱,虽在众人前很有脸面,却摆脱不了殉主的悲剧,她缺少的是司棋的人格主体意识。被人们特别高看的晴雯,自我主体意识是强烈的,但是却让人感到她身上那种对男主人宝玉的依附性,以及过多的娇小姐之类的脾性,太类似林黛玉而属于才子佳人型了,反不如司棋质朴刚烈无有脂粉气。那位尤三姐亦够刚烈的,她的爱情选择虽有自主的一面,究竟还未脱才子佳人的樊篱,冷郎君的对她的回报亦不过遁入空门而已,远不能和潘又安相比并。潘又安亦是一位淳厚多情的真男子,当司棋触墙而死,其母要他偿命时,他却说出一番令人震惊的话:你们不用着急。我在外头原发了财,因想着她才回来的,心也算是真了。你们若不信,只管瞧。说着,打怀里掏出一匣子金珠首饰来。同司棋一样,他是为人而来,为情而来。司棋是有眼力的,她情系于这个钟情男子是值得的。他在回答“你既有心,为什么总不言语”时,说道: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若说有钱,他便是贪图银钱了。如今他只为人,就是难得的。我把金珠给你们,我去买棺盛殓她。潘又安重的是情,为的是人;司棋也只为人为情,他们都是难得的。他们的爱情才称得上是纯真无邪,美好高尚,没有丝毫的伪饰矫情。从这一点看,可以让大观园里所有的爱情都黯然失色,而这恰恰是被人们忽视贬抑的奴隶们之间的爱情。潘又安对司棋的忠贞也是出人意料的。为盛殓司棋他叫抬了两口棺材来。司棋母亲诧异,问他“怎么棺材要两口?”他只笑道:“一口装不下,得两口才好。”司棋母亲看他“又不哭,只当他是心疼的傻了。岂知他忙着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司棋的母亲懊悔起来,倒哭得了不得。”司棋死后,潘又安就决心以死相报,他不动声色地安排好一切,特别是盛殓了司棋,了无牵挂,便殉情而死。司棋死而有知,当额手相庆,有潘又安这样一位值得为其死的男子而死是死得其所的了。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在大观园内外孕育成长,成为一枝独秀当其应当怒放结果的时候却无可挽回地凋逝了。不错,他们的爱情是世俗的,惟其为世俗才具有真纯的圣洁。然而,在世俗眼里却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连聪明绝顶的王熙凤也诧异地说:那有这样傻丫头,偏偏的就碰见这个傻小子!怪不得那一天翻出那些东西来,他心里没事人似的,敢只是这么个烈性孩子。如果不怀偏见,把奴隶也当作人来看,司棋与潘又安爱情的价值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司棋的爱情,作为宝黛爱情陪衬之陪衬,也并没有给予应当有的位置,更不必说大力张扬了。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如此大胆、真纯、圣洁、炽烈、醇厚的奴隶间的爱情有过么,据我看即使有也不多,更无有他们光焰如长虹接天触地之伟大气势。但是从全书看只不过是陪衬而已,就后四十回言也是归结故事交待人物结局而已。然而,却居然产生了深刻的艺术魅力,使人过目难忘。必须提到一点,贬后四十回者总是说其语言文字比不上前八十回,人物性格也常常走了样,读过归结司棋这段文字的都会得出否定的结论。虽然仅是一个婆子转述故事,但是人物的性格情态神韵,无不立体的雕塑一样的耸立在人们面前,司棋、潘又安重情重人以死殉情的真纯圣洁使人可以感觉触摸,司棋妈的势利、心中无人、眼里有钱的卑微虚假可悲可怜也让人有灵魂出窍的感受。这种一击两响、一声两歌的妙笔,创造出的艺术境界,给予读者的审美享受是丰富的多样的。
首先,该论文选取内容及范围适当,难易程度适中,比较适合本科学生进行研究。其次,对外国文学研究成果较多,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图书馆及网络可利用的资源和资料也比较多,通过参阅大量的有关资料,确定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列举、归纳、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最后,通过查阅图书馆和论文网的资料以及文献,确定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并通过分类、归纳、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摘要】:《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半封建社会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语言风趣幽默, 妙趣横生,人物形象丰富、生动。采用独特的象征, 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欣赏《围城》讽刺艺术的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了现实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围城,也引起了我们对围城的深思。【关键词】:围城 讽刺 辩证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作者钱钟书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 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活感受, 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关于毕业论文之俄狄浦斯的悲剧
绪 论
纵观自古至今的文学批评,几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评家、美学家和哲学家都就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1个持久的话题,而且成为整个世界思想史中1个永远的神话,毕业论文-俄狄浦斯的悲剧 - 语言文学论文。对于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的理解也是观点众多说法不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索福克勒斯的这部作品被视作悲剧的.典范,并前后1共被提到7次,在他看来,俄狄浦斯是1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他“不10分善良,也不10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①亚里士多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剧定在俄狄浦斯本人身上,也由于此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批评家长久的争论。除此之外,更多的人把俄狄浦斯的悲剧称为命运悲剧。我国的学者,如许纾在她的《悲剧命运形式新探——重读经典<俄狄浦斯王>》中就以俄狄浦斯的命运为线索,从形式的视角说明悲剧是1个具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运幻象,并剖析悲剧精神用命运形式来表达的原因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到1900年弗洛伊德又提出新的观点,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他发现在他的许多病人中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而他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它潜藏在无意识中不易被发现,它来自于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在性蕾期这1个阶段的小孩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感兴趣,而排斥同性父母,形成3角关系,即男孩子喜欢母亲,而女孩子喜欢父亲,反抗母亲,呈现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果在以后的“心1性”发展过程中,再遭受挫折,停滞下来,那么“俄狄浦斯”情结就将长久的固留,使之呈现许多反常的表现。
②弗洛伊德认为,弑杀的目的是为了同父亲争夺母亲,想把父亲当作竞争对手除掉,因此恋母情结就成为了悲剧的原因。弗洛伊德的这1观点在原文中也由此得到论证。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观点提出来之后,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的探讨的观点就越来越多了。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王昌树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兼谈艺术价值生成》中把“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原型,不仅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去理解悲剧原因,并能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得到艺术美的启示。孟德群则在《俄狄浦斯的错误及其人生启示意义》指出俄狄浦斯悲剧原因还是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操控,另外他更为大胆地提出是由俄狄浦斯的性格让他出现选择性错误造成的。更有甚者,如李紫红就在《俄狄浦斯王悲剧新探》中从后现代的语言学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是语言的神奇力量造成了他的悲剧等等。
论文保存失败,这位女生的内心应该是极度郁闷与气愤的。
相信写过论文的小伙伴都体会过被论文支配的恐惧,写论文的时候就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不能太多,否则重复率太高过不了,到了论文答辩的那天更是要做好各种准备,生怕老师的提问自己回答不上,然而这些恐惧都没有马上要交论文了自己辛苦写好的论文却飞了的恐惧可怕。
贵州的小美是一名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她每天都在宿舍电脑前拼命赶论文,甚至为了赶论文连熬了一个晚上的夜,然而就在小美论文写好要保存的时候,她却一个误操作将论文档案关闭了。
小美辛苦写下的论文就这样没有了,她当即被打击的坐在寝室放声大哭,即使是宿舍小伙伴不停安慰也无法让她停止悲伤,小美之所以会如此表现是因为论文真的太重要了。
对于像小美这样的大四毕业生来说,论文能否过关直接影响了她毕业,如果她在论文截稿前交不出合格的论文那将不能准时毕业。
想到可能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小美难受到痛哭流涕是可以理解的。
小美为了自己的论文,查了许多的资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眼看论文就要完稿了却因为自己的低级错误没有保存好论文,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小美的内心是极度自责与伤心的。
如果是其他人导致自己论文保存失败,小美还可以怪别人,然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生气又无处发泄的愤懑更让人难受。
小美的经历也再次提醒大家在用电脑处理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经常保存,避免努力白费。
如果你还有其他想补充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探讨。
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打击,毕竟写毕业论文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同时也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毕业。
骆驼祥子 特色及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4年,老舍赴英国相田任汉语教师,一直工作到1929年。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重头戏《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人物经历总体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作品主题 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内容提要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祥子每天放胆地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考虑,兵荒马乱的时候,他照样出去拉车。有一天,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冒险把车拉到清华,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去。这些日子,他随着兵们跑。每天得扛着或推着兵们的东西,还得去挑水烧火喂牲口,汗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乱兵。他自食其力的理想第一次破灭了。 一天夜里,远处响起了炮声,军营一遍混乱,祥子趁势混出了军营,并且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天亮时,他来到一个村子,仅以35元大洋就把3匹骆驼卖给了一个老头儿。一次,祥子突然病倒了,在一家小店里躺了3天,在说梦话或胡话时道出了他与3匹骆驼的关系,从此,他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祥子病好以后,刻不容缓地想去打扮打扮。他剃了头,换了衣服鞋子,吃了一顿饱饭,便进城向原来租车的人和车厂走去。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是快70岁的人了。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库兵,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前清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民国以后,开了这个车厂子。他这儿的车的租金比别人贵,但拉他车的光棍可以住在这儿。 刘四爷只有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女儿叫虎妞。她长得虎头虎脑,虽然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爱这个傻大个儿的憨厚可靠。祥子回到人和车厂以后,受到了虎妞的热情款待。祥子把30元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希望攒满后再买车。 祥子没有轻易忘记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一想起这事,他心中就觉得发怵。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上一辆新车。为此,他更加拼命地挣钱,甚至不惜去抢别人的生意。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受了气,只待了四天就离开了杨家。 心事忡忡的祥子回到车厂已经是晚上11点多。刘四爷离开家走亲戚去了。涂脂抹粉,带着几分媚态的虎妞看见祥子,忙招呼他到自己的屋里去。桌上摆着酒菜。虎妞热情地劝祥子喝酒。三盅酒下肚,迷迷糊糊的祥子突然觉得这时的虎妞真漂亮,不知咋地,便和她睡在一起了。醒后的祥子感到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得有点危险。他决定离开人和车厂,跟刘四爷一刀两断。 在西安门,祥子碰到了老主顾曹先生,曹先生正需要一个车夫,祥子便高兴地来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和曹太太待人非常和气,祥子在这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温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去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儿一点儿往里放,准备将来第二次买车。 一天晚上,虎妞突然出现在祥子面前,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我有啦!”祥子听后惊呆了,脑子里乱哄哄的。虎妞临走时,把祥子存在刘四爷那里的30元钱还给他,要他腊月二十七——她父亲生日那天去给刘四爷拜寿,讨老头子喜欢,再设法让刘四爷招他为女婿。这天晚上,祥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觉得像掉进了陷阱,手脚全被夹子夹住,没法儿跑。 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电影。在茶馆里碰见了饿晕倒在地的老马和他的孙儿小马。老马是一个有自己车的车夫,他的悲惨遭遇给祥子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他隐约地感到即使自己买上车仍然没有好日子过。 祭灶那天晚上,铺户与人家开始祭灶,看光炮影之中夹杂着密密的小雪,热闹中带出点阴森的气象,街上的人都急于回家去祭神。大约9点,祥子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一个侦探骑自行车尾随他们。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好朋友左先生家,又叫祥子坐汽车回家把太太少爷送出来。祥子刚到曹宅要按门铃时,便被那侦探抓住。原来这侦探姓孙,是当初抓祥子的乱兵排长,他奉命跟踪得罪了教育当局的曹先生。孙侦探告诉祥子说,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硬逼着祥子拿出闷葫芦罐,把他所有的钱都拿走了。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了幻景,他带着哭音说:“我招谁惹谁了?!” 不久,曹先生一家离开了北平。第二天祥子只得回到人和车厂。虎妞看见祥子回来,非常高兴。刘四爷的生日很热闹,但他想到自己没有儿子,心里不痛快。加上收的寿礼不多,他指桑骂槐,把不满倾泻在祥子和虎妞身上。他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产业。要祥子滚蛋。虎妞并不买父亲的账,撕破了脸公开了自己和祥子的关系,并说决心跟祥子走。 和父亲大闹了一场后的虎妞,和祥子在毛家湾一个大杂院里租房子成了亲。婚后,祥子才明白,虎妞并没有真怀孕。祥子感到受了骗,十分讨厌虎妞。虎妞打算把自己的400多元体已钱用完以后,再向父亲屈服,承受老头子的产业。祥子认为这样做不体面,说什么也不干,坚决要出去拉车。虎妞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正月十七那天,祥子又开始拉车,凭的是拉“整天儿”。拉过几个较长的买卖,他觉出点以前未曾有过的毛病,腿肚子直发紧,胯骨轴儿发酸,汗拍嗒拍嗒的从鼻尖上、脸上一个劲儿往下滴嗒,接钱的时候,手都哆嗦得要拿不住东西似的。他本想收车不拉了,可是简直没有回家的勇气。他感到家里的不是个老婆,而是个吸人血的妖精。 如今的“人和车厂”已变为“仁和车厂”。刘四爷把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倒给了西城有名的一家车主,自己带着钱享福去了。虎妞听到这消息后,非常失望,她看清了自己的将来只能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大哭一场后,给祥子100元钱,买下了同院二强子的一辆车。 不久,虎妞真的怀孕了。祥子拼命拉车、干活儿。祥子病倒了。这场大病不仅使他的体力消耗过大,而且虎妞手中的钱也用完了。为了生活,祥子硬撑着去拉车。虎妞的产期到了,由于她年岁大、不爱活动、爱吃零食,胎儿过大,难产死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逼迫卖掉了车,这样,他到城里来几年的努力全部落了空。 祥子要搬出大院了。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来看他,表示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祥子从内心喜欢这个为了养活弟弟而被迫卖淫的女人,但又苦于无力养活她们全家。看着眼已哭肿的小福子,祥子狠心地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一定来娶你。”祥子又在雍和宫附近的夏家拉上了包月。年轻的夏太太引诱祥子,使祥子染上了淋病。 病过之后,祥子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他不再要强了。刮风下雨他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染上了抽烟、喝酒、打架的陋习。对车座儿,他绝不客气,讲到哪里拉到哪里,一步也不多走。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 冬天的一个黄昏,祥子在鼓楼前街拉着一位客人向京城跑。后来才发现这人原来是刘四爷。他把刘四爷赶下了车,感到出了一口恶气。 祥子没有办法,又找到曹先生家里,把自己的一切告诉了曹先生,要曹先生给他拿主意。曹先生要祥子回他这儿拉包月,答应让小福子来曹家帮忙,还同意让出一间房子给他们住,祥子心里充满了一线希望和光明。祥子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可福子两月前因不堪娼妓的非人生活上吊死了。 回到车厂,祥子昏睡了两天。他没有回到曹先生那里去。他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将就着活下去就是一切,他什么也无需再想了。 主要人物 祥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这能怨谁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终变的和其它的车夫一样,不再要强,养成了烟酒等他过去从来不肯沾染的东西,也就让人觉得可以原谅了,所有的恶习似乎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了。可是祥子过去是一个怎样要强的人啊!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强座,没命的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愿喝——虽然像他这样的高等车夫喝点好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拼命攒钱……事情却常常不如人愿,所有的意外都与愿望悖道相驰。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了另外一个人——与过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养自己,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就这样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农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虎妞那样搭进了一条命还得不到个好名声,人死了也没人同情,看来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好。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虎妞。在当时,这样的女子少有。她的形象最鲜活。她是“母夜叉”,谁得罪了她,她就会骂街。她横冲直撞的语气,撇撇嘴的样子,和祥子说话时半笑半傲的口气,在书里是那么生动。要不是说她的年龄,我准以为是十八、九岁不懂事儿的女孩儿。但回想她想出的骗局,演出的戏,她和老爷子顶嘴的词儿,又觉得老练。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 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 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相信当祥子将他赶下车,一个人久久的立在那儿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独,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女儿的坟也不能看上一眼。亲情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 经典语句 1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 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了;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3 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4 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 5 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6 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7 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 8 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9 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 影响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相关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骆驼祥子》最初发表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195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八十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好词好句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他们自己可是不会跑,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 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 夜深了,多日的疲乏,与逃走的惊惧,使他身心全不舒服. 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祥子像被一口风哽住,往下连咽了好几口气.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注:一边儿,即同样的。)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悲哀中的礼貌是虚伪。 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走吧,就是一时卖不出骆驼去,似乎也没大关系了;先到城里再说,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可是那到底是他的家,全个的城都是他的家,一到那里他就有办法。 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 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 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 难堪渐渐变为羞恼,他的火也上来了;他们瞪他,他也瞪他们。 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打了个招呼。
女生疲惫的同时也在自责,会对论文的付出而感到疲惫,也会对论文没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而感到自责
骆驼祥子 特色及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悲剧的崇高美――浅析《科利奥兰纳斯》的崇高美 周翔云 摘要: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关键词:悲剧;崇高;美学;科利奥兰纳斯文艺是美的集中体现 ,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 也就必然成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对象。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悲剧艺术是表现崇高的最有力量的一种 ,而且自古以来悲剧就是一种崇高的艺术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看悲剧崇高美的提出和发展。西方近代美学的开山人物康德 ,他的美学理论 ,特别是关于崇高的分析 ,对于悲剧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将崇高与痛感联系起来 ,认为崇高感是间接的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并且他还认识到了痛感与崇高的正比对应关系 ,从而为悲剧艺术具有崇高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稍后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继承康德的观点并且将之用于悲剧艺术中 ,他认为虽然悲剧表现痛苦与恐怖 ,但它使观众产生痛感的同时产生审美快感 ———即艺术鉴赏产生的美感 ,而这种美感又会使艺术家溶入作品中的崇高感与观众的道德观念沟通起来。即席勒将悲剧艺术的崇高感与痛感、美感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美的价值认识。黑格尔这位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惟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他以深刻的辩证法第一次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及普遍性 ,并且他将悲剧冲突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将悲剧冲突的性质升华为永恒正义与非正义、普遍伦理与非伦理的矛盾 ,且最终以永恒正义及普遍伦理的胜利为结果 ,从而达到净化、振奋人心灵的目的。他的美学观点对于后世研究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具有深刻的启示 ,而且他所运用的辩证法对后人的理论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最为直接将崇高与悲剧联系起来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明确提出悲剧是崇高艺术 ,并且他的观点较前人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他指出悲剧艺术表现人类崇高的思想情感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天性 ”———即崇高性 ,而悲剧艺术则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以艺术美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从而揭示了悲剧艺术与崇高的必然联系。之后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肯定了自然和社会崇高的客观性 ,而作为再现生活的悲剧艺术也自然将崇高蕴涵其中。他还认为崇高是悲剧的本质属性 ,悲剧性也就是崇高性 ,他说“在一种事物身上 ,它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崇高 ,又体现了人的崇高 ,这样的结合就叫做崇高性。” 明确地肯定了悲剧性的崇高内涵 ,深刻道出了悲剧的本质 ,且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更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然而真正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 ,对悲剧艺术的崇高给予科学概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更加科学严密的揭示了悲剧的崇高美 ,即悲剧乃是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新生与腐朽、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及其在冲突中由于后者的暂时肆虐强大而使前者所体现的合理理想、正义原则一时不能实现从而导致前者的实践主体被毁灭扼杀。然而正是在这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 却预示了光明与希望 ,显示了正义真理的最终胜利 ,因而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崇高感。而且真善美的实践主体 ,即悲剧主人公无论他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与假恶丑进行的不屈的、艰苦卓绝的抗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光明、正义和真理的伟大精神 ,显示着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崇高美。崇高美这一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不仅为经典理论家们所揭示 ,而且被古今中外无数光辉的艺术作品所体现。下面我们来针对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分析其悲剧中隐含的崇高美。(一 )悲剧艺术的悲剧冲突体现着崇高美第一对矛盾的冲突来自罗马和伏尔斯的城邦战,这是关系到两种高价值层面的矛盾,第一是他们所代表的各自的义务二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道德。这两者的冲突也是来自与城邦之间的冲突和他们各自不认输的性格。让整个话剧成为悲剧的不是对手的残忍或者双方的卑劣品质。这对矛盾的展开都是在崇高的载体上面的。第二对矛盾是马歇斯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民众对马歇斯是反对的,他们肯定马歇斯立下的功劳,可是又认为他的骄傲把他的功劳诋毁了。对于马歇斯来说他和民众是缺乏交流的,他和民众是有着本质的义务区别的:他身处层次极为丰富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关系中。而民众却是处于最低层。他们没有办法了解马歇斯的义务和道德。民众认为他们只须履行个人的义务便是良民,对于政治他们既不关心也不参与,更不能理解,于是在最后很轻易的就受到蛊惑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于马歇斯的骄傲的身上。所以马歇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个体,这种悲剧又是因为一种崇高美而产生的。他既得到了贵族法老和对手的钦佩又要遭受民众的驱逐。从上面两队矛盾上来看,正是这些矛盾的冲突和发展才导致了马歇斯的最后死亡。但是我们有不能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与一个人或其中一方,因为他们每个人或者矛盾的每一方背后都是有着自己所代表的价值的,所以在戏剧的幕布拉下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造成悲剧应该责怪谁应该由谁来承担。从而让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给人对人物的悲剧产生崇高的美感期待和体验。 (二 )悲剧艺术的中心 ———悲剧人物体现着崇高美从杰出的悲剧艺术品的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和情操来看 ,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 ,他们在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中 , 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矢志不渝的无比的坚定性和抗争困厄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刚强性 ,使人们体验到他们人格的壮烈美与崇高美。科利奥兰纳斯在剧中实际上有两次背叛,一次是在遭到罗马的驱逐之后背叛罗马投靠沃而西人。第二次相反,在帮助沃而西人进攻罗马的重要关头又背叛沃而西人放弃攻打罗马。这两次的背叛让他既遭到罗马人的怨恨也不被沃而西人所容。家园对于他来说是乌托邦。但是在战争中的双方到处都是充满了狡诈和勾心斗角的,这对于勇猛正直的科利奥兰纳斯来说都不是自己所要去的地方。科利奥兰纳斯说:“我痛恨沃自己生长的地方。”他需要一个在英雄的世界里战斗,他想证明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但是他又希望自己是道德上独立的,但是在现实上他又是依赖于城邦的,城邦却又不是道德的的化身,而是充满善恶冲突的复合体,主要是依靠城邦得到的荣耀都是有瑕疵的,都是科利奥兰纳斯追求却又不希望得到的。正是他的真善美反衬出民众的无知和当权者的狡诈。科利奥兰纳斯的背叛带给他的不应该是道德上的污点,而是进一步说明了科利奥兰纳斯是超越世俗之上的。正如密尼捏斯在所说:“他的天性太高贵了,不适宜于这个世界。”我们正是通过对悲剧主人公 ,在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 ,表现出的临危不乱 ,临难不苟 ,至情至性的坚定性和顽强性 ,征服邪恶至死不渝的刚强性 ,以及他们伟大的人格追求、卓越的情感操守、力求超越平庸的人生境界的感染,进而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 ,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目的追求 ,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最有充分意义的大写的人的形象 ,于是使审美主体生发出振奋精神、赴难进取、超越自己、升华自己、趋向崇高的心理欲望。总之 ,悲剧艺术虽以悲为其特征 ,有令人哀苦、惊惧的一面 ,但它真正的美学意义在于通过“悲 ”表现出对美的肯定 ,对美好事物永生的赞颂 ,且给人以真理的启示 ,使人们熔泪水为勇气 ,凝鲜血为火炬 ,化悲痛为动力。即悲剧艺术真正充溢昂扬的是一种悲而壮烈 ,悲而英勇 ,悲而畅快 ,令人奋发励志、积极上进的崇高美 ,也正是这一美学特征 ,使悲剧艺术散发出迷人的永久的魅力。参考书目: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1980.王志远《世界名著鉴赏》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