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引言又称绪论,毕业论文前言或毕业论文导论,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这里为大家介绍写作方法!步骤/方法1写作总体要求:2(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3(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等)。4(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5(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写作禁忌6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72)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注意事项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问题一:怎样写论文的绪论,能为我提供一篇范文吗? 一般在学术著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及方法的部分叫做绪论。 一般来说,绪论的字数不多于五百字,一边优秀的论文中,对于绪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当今社会许多论文的格式有很大的偏离。什么绪论写感言、感谢语什么的,令人哭笑不得。 绪论之所以在文章中站主导位置,正因问论文绪论与网络检索一样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一篇好的绪论,可以充分的展现文章的观点与意见,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如何写绪论呢?可以有简单的两种方式。(个人总结的经验,非教科书原版) 1、发表为何写该论文的意图 2、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 3、发表自己对于这一论点的褒贬以及对对立论点的看法 4、阐述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提及的步骤 5、可能会进行的实验、行程的计划表 6、希望读者注意的事项 7、对论文大多概述 格式什么的其实不必要过于拘谨。论文在当今社会的格式性被适当的淡化了。可以自我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当论文写作上手后,所有的条理自然会一清二楚,不必他人知道如何格式,而是自成一派。 范文如下: 《相对论》序: 本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那些从一般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相对论有兴趣而又不熟悉理论物理的数学工具的读者对相对论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本书假定读者已经具备大学入学考试的知识水平,而且,尽管本书篇幅不长,读者仍需具有相当大的耐心与毅力。作者力求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来介绍相对论的主要概念,并大体上按照其实际创生的次序和联系来叙述。为了便于明了起见,我感到不能不经常有所重复,而不去考虑文体的优美与否。我严谨地遵照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的格言,即形式是否优美的问题应该留给裁缝和鞋匠去考虑。但是我不敢说这样已可为读者解除相对论中固有的难处。另一方面,我在论述相对论的经验物理基础时,又有意识地采用了“继母”式的做法,以便不熟悉物理的读者不致感到像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路人。但愿本书能为某些读者招致愉快的思考时间。 我想说明,空间钉间未必能看做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这样看来,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手打的好累。网上找不到原版 一篇很大家风范的绪论。并没有过多阐述论点,但对个人的论文有一定的概括作用。 如果觉得写的好请加分,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手打的。 问题二:论文绪论怎么写?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等。 (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重要? 别人做了什么工作? 自己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珐 文章的其他部分是怎样组织的?) 问题三:毕业论文绪论怎么写?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中预计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亮点及创新点,论文结构,工作及时间安排... 应该全了。。。z 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案例分析及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涉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飞速增长,涉及钢铁、金融、水泥、啤酒、零售、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但对于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专家学者援引各种例证,认为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并针对如何限制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提出了很多建议;而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依据经济学理论,认为并购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 对跨国并购的限制不但难以收到保护民族经济的效果,反而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跨国并购的具体案例,对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Bpa财经教学网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跨国并购案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跨国并购不但没有帮助该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反而使得该企业被外方完全收购,失去了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具体情况如下:Bpa财经教学网 1996年之后,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困境。因此同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进行接触。而考虑到当时世界第一大轴承公司――瑞典SKF公司已在我国设立了合资公司,铁道部寻求建立一新的合资企业,借以打破铁路轴承独家合资企业垄断局面,从而扫清了政策层面上的障碍。Bpa财经教学网 双方谈判所达成的初步协议对我方是相对公平的。协议规定,公司总资本2000万欧元,德方占51%,中方49%。德方最初投资仅到位3000万人民币(含100万欧元技术投资),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6000万元资产整体进入新公司,其中一半资产由合资公司购入,另一半作为投资进入新公司。新公司工人从原企业员工中挑选,双方协商。中方委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销售、采购、行政正职或副职等人员,产品全部国内销售,由中方负责利用原来的铁路轴承零配件加工生产线向该公司优先提供零配件,并收取劳务加工费用。商标前3年使用西北轴承的“NXZ”,待各项指标达到德方标准后使用“FAG”。Bpa财经教学网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德方资金迟迟不到位。西北轴承相关领导遂向自治区党委和 *** 请示,答复是“要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其后在选聘录用员工、旧职工安置、经营管理策略等方面,合资双方存在诸多分歧,且合资企业经营绩效并未根本好转。虽然西北轴承曾提出回购股份的建议,但考虑到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西北轴承将所拥有49%股权卖给德方,合资公司从此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Bpa财经教学网 这一案例是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典型案例。通观整个案例,可以发现,在整个谈判中,德方一直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的。西北轴承具有德方急需的无形资产(专有轴承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和规模经济的能力),但却缺少走出困境的资金。因此,德方为获取这些无形资产,一方面要求在合资公司中控股(决策权控制),另一方面采用种种手段试探中方底线。按照市场规律,我方必须尽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力争控制企业决策权才能达到即能走出困境,又能保持原有的企业结构和生产体系的目的。但在我方进行决策时,却没有能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行事,“ *** 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外方资金迟迟不到位时,我方决策者是自治区党委和 *** ,而非企业经营者。而由于 *** 和企业的职......>> 问题四:论文的绪论是什么 绪论,一般在学术著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及方法的部分。 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在规范的学位论文中,此部分不可或缺。在一般情况下,“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此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此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此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 问题五:硕士论文绪论写什么呢? 开始写论文了,其实以前也整理过一些资料,拿出来把研究背景琢磨了一下,但是论文要有绪论的,但是绪论写什么内容呢? 不置可否?! 上网查询? 绪论对于硕士学位论文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篇成功论文的一个关键点。一般而言, 绪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选题的意义 该部分要写的内容是本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危害或后果。也就是说作者发现了一个必须要研究解决的真问题。 写作的要求是: 1、问题要明确,不能太宽泛,没有边,比如一篇环境法的硕士论文不能上来就说环境问题如何严重等等。因为环境问题严重虽然是问题,但太大。 2、问题得是某种矛盾,而不是一个现象。现象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须得分析出现象背后的隐藏的矛盾。 3、问题得是法律问题,不能是其他学科或领域的问题。 4、如果可能, 论一下这是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二、研究的范围 也就是说本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前述问题, 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留待解决等。其中可能还得界定相应的概念。三、研究的方法 大多数硕士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运用规范分析法已属不易,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研究的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作者进行实证分析。但如果能够充分占有已有的资料,也能够写出很好的论文来。 比较研究则或多或少都会用到一些。其他方法根据作者的能力选用。四、研究的思路和进路或技术路线 本部分不是必须的, 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 综上,问题最重要,一篇论文的成败首先取决于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清楚。 问题六:论文的引言应该怎样写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 在审阅的学位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简略,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有的研究综述占了整个论文的一半内容,以综述代替自己观点的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了写作研究综述外,还要陈述自己的研究观点,自己在本论文中将要讨论什么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涉及论文观点的关键词作出界定,自己是在什么范围讨论这个问题,怎样使用这个观点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别人看得明白也避免了对讨论范围和关键词的歧义学位论文的分析方法。不同于学术期刊分析的是学术论文一般遵循两种程序,一是逻辑分析性程序:分析综合,二是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分析综合我认为最好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综合性程序的前一个综合是前言中,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体,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体描述分析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按照章节进行分观点的探讨,每一次分析的结果都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上后一个综合就是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概括自己的论文观点。 因此,一般中文期刊或者论文前言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还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论述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描述相当于论文的摘要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自己论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述内容也为下文进入第一章的论述做准备也许有同学会说,我已经在论文摘要中谈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必在前言中再谈论述内容两者是不同的,前言属于学位论文的正文,在正文中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综合描述读者可以不看你的摘要,但是要看你的正文如果你不在前言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总体描述,就错过了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总貌的一个机会,增加了读者了解你的论文观点的困。半天找不到你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看不明白,也许就不愿意或者不耐烦看了。 问题七:论文绪论怎么写 论文绪论又称引言,论文前言或论文导论。科技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一篇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问题八:硕士论文绪论怎么写? 绪论一般和摘要差不多,但是重点在写作的意图和缘由,有引出正文的功效。结构一般如下: 1、写作的意图、缘由 2、论文大致研究内容 3、主要的方法、措施 4、简单的研究结论 假如引言在论文内部的话,可以只写意图和缘由,另外再写一下目前该研究领域现状,为何再次研究等等,一段文字就够了,主要就是引出下面的内容,有点像一本书的“序”。 绪论对于硕士学位论文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篇成功论文的一个关键点。一般而言,绪论应该包括一下内容: 一、选题的意义 该部分要写的内容是本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危害或后果。也就是说作者发现了一个必得要研究解决的真问题。 写作的要求是: 1、问题要明确,不能太宽泛,没有边,比如一篇环境法的硕士论文不能上来就说环境问题如何严重等等。因为环境问题严重虽然是问题,但太大。 2、问题得是某种的矛盾,而不是一个现象。现象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须得分析出现象背后的隐藏的矛盾。 3、问题得是法律问题,不能是其他学科或领域的问题。 4、如果可能,论证一下这是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 也就是说本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前述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那些问题留待解决等。其中可能还得界定相应的概念。 三、研究的方法 大多数硕士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运用规范分析法已属不易,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研究的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作者进行实证分析。但如果能够充分占有已有的资料,也能够写出很好的论文来。比较研究则或多或少都会用到一些。其他方法根据作者的能力选用。 四、研究的思路和进路或技术路线 本部分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 综上,问题最重要,一篇论文的成败首先取决于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清楚 问题九:如何写好绪论?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绪论」 (一)关于学位论文之「绪论」,大致上有四个重点,必须先厘清,并好好掌握。 1.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目的及问题陈述 2.文献评论 3.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4.论文重点说明 (二)关于「绪论」之写作,吾人所必须掌握的前述四个重点,就是在进行研究计画书撰写时之四大重点。 1.问题提出: 吾人在进行研究计划书之撰写时,就必须对「问题提出」部份特别予以重视,并将它「说清楚,讲明白」,惟有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所欲研究的主题与相关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谈论其它问题。 2.文献评论: 针对自己所欲研究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在古今中外既存的研究文献上,先了解和搜集既有的研究成果为何?经过一定之处理步骤:概观(归类)、摘要、批判、建议,然后找出其优缺点,同时针对其所采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予以批判,进而提出作者个人针对自己探讨此一主题和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何种研究途径与方法较为妥适,以超越他人。 3.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此三者是具有密切相关的三种不同东西,必须分辨清楚,同时考量,此三者可视为学位论文的核心或心脏地带,因而一篇学位论文的成败,可以说是系于作者个人对此三者之功力与作法。若处理得宜,则学位论文约有70~80分;若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学位论文常被视为不入流,无法达到最低标准70分。由此可见,吾人在处理学位论文时,对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研究方法等三者,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4.论文重点说明: 在说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之后,作者宜根据自己所提出的研究架构作适当的布局,特别是在说明相关之理论与发展史后,必须再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其主体之重点,究竟可分成几部份,他们分别在研究架构上各处于何种区块,吾人可依序分章提出探讨。换言,论文的主要章节说明与架构密切相关,且是根据作者自己所提出之架构开展出来的。一个研究架构大致上可分为几个区块,一个章节对应一个区块,由此可见,主要章节说明与研究架构密不可分,唯有先绘制好妥善的研究架构图,始能简单扼要地做好论文重点说明。 (三)关于「问题提出」 1.要扣紧研究主题,然后提出相关问题是什么?有几个?分别为何? 2.要有问题意识,整篇论文之「问题提出」,就是要有「问题意识」,并针对作者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思考。 3.关于「问题提出」 (1)研究动机与问题界定――所谓问题之界定,指问题背景、问题内涵(欲解决何种问题)、研究范围等。 (2)研究目的、意义、重要性与价值。 (3)关于「研究限制」方面,可在此先提出,但更好的做法是最后在结论中才提出。 (4)关于「研究假设」是否有?若该论文有「研究假设」,如何陈述,必须先搞清楚研究假设之定义后,然后审慎处理之。 (5)论文写作的六个主轴(5WIH) (事象)何事 (时间)何时 (空间)何地 (人物)何人 (理由)为何 (经过、手段)如何 这六个主轴,最值得处理的为What、Why、How的问题,颇值吾人循此三主轴之一,好好思考。 (6)简言之,关于「问题提出」,就是要扣紧主题,且要有浓烈的「问题意识」,进而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掌握住重点,简 单扼要地「说清楚,讲明白」,以利自己和他人一开始就知道作者到底要探讨何问题,解决何问题。 (四)关于「文献评论」 1.文献评......>> 问题十:毕业论文绪论要写什么内容? 绪论对于硕士学位论文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篇成功论文的一个关键点。一般而言, 绪论应该包括一下内容: 一、选题的意义 该部分要写的内容是本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危害或后果。也就是说作者发现了一个必激要研究解决的真问题。 写作的要求是: 1、问题要明确,不能太宽泛,没有边,比如一篇环境法的硕士论文不能上来就说环境问题如何严重等等。因为环境问题严重虽然是问题,但太大。 2、问题得是某种的矛盾,而不是一个现象。现象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须得分析出现象背后的隐藏的矛盾。 3、问题得是法律问题,不能是其他学科或领域的问题。 4、如果可能, 论证一下这是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 也就是说本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前述问题, 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那些问题留待解决等。其中可能还得界定相应的概念。 三、研究的方法 大多数硕士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运用规范分析法已属不易,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因为研究的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作者进行实证分析。但如果能够充分占有已有的资料,也能够写出很好的论文来。 比较研究则或多或少都会用到一些。其他方法根据作者的能力选用。 四、研究的思路和进路或技术路线 本部分不是必须的, 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择。 综上,问题最重要,一篇论文的成败首先取决于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清楚。
绪论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提出本文所要探讨的的问题.绪论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出本论.值得注意和是,问题要提得明确而实在.与此同时,随着问题的提出,还要对某些有关文章主题的背景材料加以介绍,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指出在当前学术界本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还存在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该问题有哪些发展、探讨和补充等.绪论在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毕竟不是文章的核心,因此该部分文字不宜过长,切忌论文头重脚轻.同时,也要防止主观臆断,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贬低别人;更要防止用过多的篇幅谈个人感受,或说一此言不由衷的客套话.(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一、顺理成章,依理定形 一般来说,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决定着文章的内在结构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讨某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反映在结构上,必然有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或者由结果推断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断结果,缺一不可。又如,论述事物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或从个别到个别,反映在结构上,从个别到一般,总是要逐一分析个别事物的特征,然后归纳出一般事物的特性;从一般到个别,也必然一般结论在先,而后再触及个别事物的特征。如果违背了这一发展逻辑,其结构就会显得不合理。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出一个一般结论,只建立在一个事例的剖析上,如果没有充分理由证明这一事例本身具有普遍性,那么从中得出的一般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再如,在论述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总少不了正反、前后、表里、上下、质量等各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对比。忽略一个方面,就会产生片面性。不少毕业论文也往往犯这一错误,比如《国有公路运输企业单车承包之我见》一文,针对社会上和企业内部对单车承包的各种否定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虽然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论文基本上完全肯定了这种承包方法,实际上这种承包方法既有其正面作用,也不可否认有它的反面作用,这已为实践的发展所证实。片面地肯定某一方面,这种偏激的论述方式往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理的发展,不能不遵循人类的思维规律。违反了,理就不通,文就不顺。讲同样一个道理,比如,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社论、文学评论、经济论文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这个理论的内部结构上又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基本形式,并不排斥与其它推理形式的结合与交替使用。 二、毕业论文要以意为主,首尾员一 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脑,是统帅。要写好毕业论文,就要抓住中心。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能够一言以蔽之,可以达到以简治繁的目的。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比如,论文《关于提高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之我见》就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了: 1.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综述; 2.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下降的现状; 3.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下降的原因; 4.提高国有公路运输企业整体优势的途径。 可谓“以意为主,首尾贯一”,点滴不漏。 作为一篇论文,从思想的发展来说,要一层一层地讲,讲透了一层,再讲另一层意思。开头提出的问题,当中要有分析,结尾要有回答,做到前有呼,后有应。比如论文《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围绕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论述了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深化体制改革和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分析中探索了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从条件和基础的差距出发再探究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方向和过程,提出了建筑市场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发展全过程;最后,对近期建筑市场的发展提出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和对策。层层剖桥,前后呼应,成为一篇优秀论文。虽然,作为一篇优秀论文,还须做到每层之间瞻前顾后,后面讲的与前面不要有矛盾,留在后面说的,也不要在前面一气说光。中心思想能够贯通始终,才能真正做到“文以传意”,不流其词,文章自然增色。 三、毕业论文要求层第有序,条理清晰 文章要有层次,有条理,这和材料的安排处理关系极大。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不能错乱,错乱了,层次就不清楚,自然也不会有条理。 例如,平行关系。文章各部分材料之间,没有主从关系,在顺序上谁先谁后都可以,影响不大。例如介绍利润率,有成本利润率,工资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介绍价格,有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服务价格、土地价格、住宅价格等等,不论先介绍哪一个都可以。 递进关系,有些材料之间的次序不可随意颠倒,递进关系就是这样,这些材料之间是一种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颠倒了就会造成逻辑混乱。同样以上面的价格为例,如果要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来谈论它,那就应该先讲消费品价格,因为我们最早承认消费品是商品,其次应介绍生产资料价格,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抛弃了传统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接下去才介绍服务价格、土地价格、住宅价格,等等,这一类要素价格一直到1992年之后,我们才认识到必须主要由市场形成,以上这种表述,表明了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递进关系处理得好,就能造成步步深入,道理犹如剥茧抽丝,愈转愈隽。 接续关系。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层次虽分,道理末尽。前一层有未尽之意有待后面续接,不可中断。比如按行进过程顺序安排论据,阐述某些事实,就比较多的采取这一种方式。像在论述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时,作者就往往从起缘、发展、完善这样一个行进过程来层层展开,显得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对立关系。文章论述的事理是对立统一体。为正反、表里、前后、质量、胜负、成绩缺点等等。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论述的重点在于阐明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将它们孤立地对待。那么在论述时,就不能强调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由于毕业学员理论功底不很深厚;辩证思维的方式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往往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犯片面性错误,为强调某一事物的作用,就把其说得好得不得了,通篇都是正面材料,没有任何不足之处;而要否定某一事物,就把其说得差得不得了,通篇都是反面材料,没有任何长足之处,这种论文从结构的角度来说是层次失 衡,有悖常理。 总之,理清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 四、毕业论文要求接榫细密,转折自然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起、合是总起、总结问题。承、转是接榫、转折问题。要使文章上上下下浑然一体,没有断裂痕迹,使文气贯通下来,说理有节奏,接榫和转折是不能不注意的问题。 接榫是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接头的地方。就像木制家具的“榫头”。凹凸之处,不能大,不能小,要正好合适,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精美。如接不下、接不紧,就既难看,又不适合,写毕业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论文很好,但一个接榫出毛病,就会铸成错误。因为它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下联系的纽带,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意的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交代明白联系的媒介与中心环节,通常是通过过渡来实现的。在论文中有段落作过渡,比如,一篇论述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论文,在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开发农村股份合作制形式之后写道“上述这些形式,由于生产要素不同,入股合作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收益分配的比例也有差异。”用这段过渡,接下去就很自然地转到对这几种不同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收益分配的剖析上。也有以句子作过渡,比如有一学员对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指引着××市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行论述,先叙述了邓小平同志一系列“农业是根本”的思想,接着要论述××市农业生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不断发展的问题,中间就以“在邓小平同志‘农业是根本’的思想指引下,××市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作为过渡,显得很平稳、自然。还有更多的是用词语作过渡,像“所以”、“因此”、“显然”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使过渡得法、得体,必须弄清楚上下两段关系怎样,然后再决定用什么形式把它们联结起来。有些地方需要议论发挥,有的地方需要借曾穿插,有的地方要有比较复杂的判断与推理,不能抽掉它们。省略了,文章就会急转直下,使人感到突冗。 转折,指两层意思的转换。在论文中也同样有段落作转折,有句子作转折,也有词语作转折。比如有一学员对传统劳动用工制度进行剖析,先实事求是地论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固定工制度曾经起过作用,接着要论述这种固定工制度的实行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间就以“但是由于长期来片面地把人人就业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待,由此带来了两大问题”,这就是以句子作为转折,使上下文之间显得转折得体、自然。此外,我国传统的转折手法还有提法(明转)、驻法(暗转),有急转、缓转,有在前头富开一笔勾魂动魄的后转,也有篇末暗送秋波的前转。具体选取何种方法转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五、毕业论文要注意瞻前顾后,调整结构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形式,论文的结构应是顺畅有序,层次清晰,前呼后应,合乎逻辑。结构一旦确定下来,还须进行一番修改工作,以防止事后的返工。结构的修改主要从三方面检查入手:其一,看各层次是否明白清晰,有无重复或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无缺少或多余之处,意思上是否连贯通畅,是否达到了各分论点的证明要求;其二,看各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是否吻合,起承转合是否自然得体,各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其三,看序论、本论与结论是否协调一致,是否有前已呼而后不应,前面提出问题而后面没有做回答的情况。总之,结构上的修改,是要把混乱的层次划分清楚,把不合理的段落安排妥当,把上下不衔接的改得连贯,把前后不照应的改得呼应,把详略不得体的改得相宜。尽量做到天衣无缝,不留痕迹。
2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研究 3 论主持人的“个性” 4 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 5 综艺节目主持人话语角色分析 6 媒介的张扬,百姓的疯狂 7 我国广电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忠诚的实证研究 8 新中国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发展研究 资料来源
1. 谈话节目主持人礼貌原则制约下的会话艺术
2. 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真人秀电视节目研究
3. 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
4.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5. 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6. 论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艺术
7. 性别差异在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反映
8. 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9. 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10.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
11. “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的实践与思考
12. 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培养
13. 从某节目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14. 论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5. 浅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
16.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主持风格透视
17. 节目主持人快语应对能力的培养
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1 一、主体生存及其意义 11-20 (一) 主体与主体性概述 11-14 1. 关于主体 11-12 2. 关于主体性 12-14 (二)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生存境况 14-17 1.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主体性 14-15 2. 语言传播主体生存境况 15-17 (三) 主体生存与生态 17-20 1. “生态”概念的引入 17-18 2. 以主体生存视域研究播音主持生态的意义 18-20 二、播音主持生态的构成 20-30 (一) 播音主持系统作为一种生态 20-22 1. 播音主持系统自身是生态系统 21 2.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的子生态 21-22 (二)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的构成 22-30 1. 政策体制层面 23-25 2. 媒介业务层面 25-27 3. 人际环境层面 27-30 三、播音主持生态的现状 30-41 (一) 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30-33 1. 社会性 31 2. 人为性 31-32 3. 复合性 32 4. 地域性 32-33 (二) 以主体生存视域评估播音主持生态失衡现状 33-41 1. 社会误解与漠视 34-35 2. “商业化”现象严重 35-36 3. 恶性竞争趋势明显 36-38 4. 生命力持恒性较弱 38-39 5. 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39-40 6. 生态建设力度缺乏 40-41 四、播音主持生态建设 41-50 (一) 主体在播音主持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41-43 1. 主体在“生存交往”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 41-42 2. 主体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激发 42-43 (二) 主体生存视域中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措施 43-50 1. 更新理念,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43-44 2. 找准“生态位”,寻求主体的差异化竞争 44-45 3. 增强监管的力度,营造理想的生存环境 45-46 4. 追求绿色收视率,保护和改善受众的生态环境 46-47 5. 完善行业评价体系 47-49 6. 锻造播音主持生态批评 49-50 注释 50-52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绪论怎么写:
作为论文的开场白,毕业论文引言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
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但不必展开讨论。
引言有三要素:
1、必要的现状、理论背景,前人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
3、本研究用的研究途径、基本方法、设计思想等。
毕业论文引言作用:
毕业论文引言通常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的问题。引言的内容在一篇论文中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写引言时要注意:叙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评有述,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尽量引用国内外近5年内发表的科技论文,因为这些论文本身就代表着当前课题研究的主要方 向。不要与摘要中的内容雷同。不要出现图、表及公式。
毕业论文的绪论一般写以下几部分内容: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现状分析的结果是什么(即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4.本论文就上述分析的哪个问题进行研究;5.大致的研究思路是什么。把以上部分都说清楚了,毕业论文的绪论就写好了。加油!
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一、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观选择———进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乃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爱憎好恶、情感取向等,尽量隐藏于新闻之下,使自己制作的(写作的、播讲的)新闻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面貌。但是,人乃血肉之躯,是富有感情的灵性。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用自己的声音语言,乃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把新闻内容传达给受众。就是说,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理性传达———即尽量客观、公正、真实地传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感性的一面———即使用自己的器官、感官、表情、动作的一面———直接表露在受众面前。在新闻播音主持实践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恰当表露自己的情感,已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虽然仍有一些著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至今还在坚持客观冷静的风格,坚持自己的情感不为新闻内容所左右的做法,但是,更多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已在自己播音、主持新闻节目时,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倾向。而后者,反而比前者更加显得贴切自然,更能与新闻内容融为一体,也更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二、新闻播音中情感的分寸把握找到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依据———包括实践的依据和理论的依据,并不等于说,新闻播音(主持)可以滥用情感。实际上,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流露,只存在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像用摄影镜头远距离聚焦,如果想要保持摄影对象焦点清晰,焦点前后景深就只有一点点的距离,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摄影对象焦点模糊。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寸感”或“情感分寸”。曾经有人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热泪盈眶”,也有人在广播新闻播音(主持)中“泣不成声”,这些都严重超越“情感分寸”,后来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为了保持“焦点清晰”,或者说,保持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分寸,就得弄清楚所谓“焦点景深”或“情感分寸”的细微界线到底在哪里。应该说“,焦点景深”或“情感分寸”有一前一后两条界线。前面一条界线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任何新闻都必须严格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就要求:在以播音(主持)方式传递新闻内容时,必须时刻牢记“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播音(主持、播报)的本质立场,本来态度。后面一条界线是必须牢牢把握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和新闻内容之间的距离。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新闻内容和播音员(主持人)之间必然存在距离。新闻和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新闻播音(主持)的“感情分寸”。如果超越这种分寸,就会给人以“假”的感觉,“做作”的感觉,就会丧失新闻播音(主持)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证性原则。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应该来源于新闻稿件。这种情感表达绝大部分隐藏于对新闻内容的层次和节奏以及语言逻辑和重音的把握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为恰当表达情感,必须首先找出新闻稿件的主旨和立意在哪里,找到了新闻的主旨和立意,也就找到了新闻的要点和逻辑、层次和节奏。这样,在播音(主持)时才可以通过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倾向。情感是新闻的内核,它深深隐藏于新闻内容之中,因此也深深隐藏于新闻播音(主持)之中。只有很好地把握新闻的主旨和立意,把握新闻的逻辑和要点,才能把隐藏在新闻后面的情感内核发掘出来,表露出来。缺乏情感的播音(主持),就像是缺乏色香味的菜肴一样令人乏味。事实上,许多新闻稿件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稿件文字本身就渗透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因素。这个时候,新闻播音(主持)就必须格外小心地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表露,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恣意发挥。恰恰相反,当新闻稿件本身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时,新闻播音(主持)就必须更加冷静客观,严格把握分寸。比如,本台新闻综合频率2008年3月15日《738早新闻》节目中,有一条反映某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消息。这条文字稿件虽然没有强烈抨击商家的语言,主要还是以客观陈述为主,但记者的立场明显站在消费者一边,对某些商业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揭露和批评。但在我看来,商家尽管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不致于到达伤天害理的地步,没有对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我在播音情感处理中,十分注意把握分寸,尽量做到语速平稳,气息平和,与人为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稿件播出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三、新闻播音中的情感调节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不能掺入个人好恶。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富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情感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是,新闻播音(主持)工作,主要以文字稿件为依据,责任在于把文字稿件的内容播报给广大的受众。因此,除了恰当表露稿件文字所含情感元素之外,不应该掺入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自己的情感立场或情感倾向。日常生活中,有时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也会遇到某件不愉快的私事,导致心情恶劣,或者完全没有心情。这时候,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自己的私人感情影响播音(主持),更不能把个人的好恶带入对稿件的再创作中。依照我多年从事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经验,许多情况下,即使在一次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流露表达也往往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情感流露表达的运动变化,一般都取决于稿件本身所表露的情感变化。稿件本身的情感变化,又会引发播音(主持)的情感变化。这时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恰当地适应和调节这种变化,理智地掌握这种变化,合情合理地表达好这种变化。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学会遵循稿件内容来激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具有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时候,在某一次特定节目中的各篇稿件之间,会出现多次情感调整和变化,甚至一篇稿件中的某个段落与层次之间,也会出现情感上的差异和变化。这时候,往往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稿件本身所含有的情感倾向。四、新闻播音中的情感分配。新闻节目形态十分丰富,一挡新闻节目往往由多种形态稿件组成。比如,会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批评新闻、人物新闻、新闻通讯、新闻背景等。不同的新闻稿件需要进行不同的情感把握,决不能用一种方式,一个腔调,一播到底。这就需要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必要的情感分配。记得2006年底,我主播一期《738晚新闻》,由于对不同形态的新闻作了恰当的情感分配,使整档节目听起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不但层次分明,而且既感情饱满,又跌宕起伏。这档节目被评为省广电学会年度优秀播音作品二等奖。仔细分析这档晚新闻节目,实际上是整组稿件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献爱心、送温暖展开。当时正好时近年关,各地开展了各种送温暖活动。稿件中有政府领导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内容,也有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献爱心活动。还有一条重头稿件是讲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十六岁女孩,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成功实施骨髓移植手术的消息。当时这条消息的播出,牵动了整个古城市民的心。节目中,除了记者与在上海的小姑娘养父进行连线采访,以及对小姑娘的主治大夫进行采访属于录音以外,其他内容都要靠播音(主持)来播报传递。在这期节目中,我特别注重情感分配,用不同的情感色彩,向听众介绍手术情况,小姑娘术后恢复情况,社会各界对小姑娘无微不至关怀的情况,以及台湾慈济会为小姑娘进行骨髓配型和捐赠骨髓等一系列详细背景资料等。另外,我还在节目后半段《方月说事》小单元中,向听众详细讲述了这个患白血病的小姑娘和她的养父母,以及许多不知名的社会人士之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对这些稿件的处理中,我把主要情感分配到几条重点稿件中,着意加大情感投入的份量。由于稿件文字十分感人,作为播音员,我首先已被深深打动。但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我要把我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听众,感染给我的听众。而对于其他稿件,我作了相对平稳的处理。这样,使重点稿件显得更加突出,更有份量。我一向认为:播音不是简单的吐字发音,播音不是印刷机或铅字,它不但需要播音员用眼用口去播讲,更需要播音员用脑、用心、用感情去表达。它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用悦耳的声音吸引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振奋的精神感召人,我一直在努力。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素质的提高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完善就业机制: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结 语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伴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各个高校的文科学院兴起,并且近年来招生势头火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的发展 》
摘要: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 文化 等相关媒体环境集中程度逐渐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以及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实环境;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根据政治环境发展状况,对广播电视播报素材进行调整与整合,从而适应政治环境发展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在 社会实践 层面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媒体消费攀升促使媒介技术变革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使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结合起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完善。经济环境是现阶段推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广播电视播报与节目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准确把握,尽可能获取政治环境的理解以及经济环境的支持,从而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转换为学术价值,并进一步转换为商业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大环境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正面效应,广播电视编导应当把握住当前积极互动的局面,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四、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影响面较广,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 思维方式 与行为特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同国民交互活动规模扩大化,广播电视编导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不断迎合社会环境,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的发展趋势。
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当在把握社会环境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夯实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群众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进行持续性更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应当同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相协调,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喜好,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首先应当把握社会环境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发展的特征,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践工作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多种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主题的剖析。
五、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整体实践性较强,不仅需要相关人才掌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求相关编导人才能够策划编排出受众喜爱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2]因此,为了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培养出一系列的应用型编导人才,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加强校企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营造良性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环境之前,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媒体与学校可以开设编导培训课程,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出发,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的平台,实践性的广播电视编导从业 经验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编导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环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走向。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现实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通过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从而引导广播电视编导向合理方向发展。
作者:牛磊磊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白茹雪.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92.
[2]金灿.新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的培养[J].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上),2015(09):160.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 》
[摘要]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长期以来,大学 教育 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 方法 。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职业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 人际交往 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成为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中所包含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共同构成了所有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将成为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还没有重视起来,甚至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将职业能力培养划分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范畴。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依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依托现有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职业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实践课程改革建设,以学生为实践主体,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一、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如,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电视节目制作等,根据课程性质,有课内实验指导教师设置了课内实践课题。其为两种实践形式:一种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根据本次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模拟职业环境进行实践。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30分钟的模拟采访训练;《节目主持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进行课前10分钟即兴主持训练和各种类型节目主持训练,采取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效果分析与 总结 。另一种是阶段理论内容讲授完,利用一次或几次课时间进行课题型课内实践。由此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到现场指导。如,《影视编导》非独立实验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按个人兴趣进行分工,拟定一个拍摄情景,一组的学生共同创作,最终拍摄并剪辑完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场景。课内实践,由任课教师全程亲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切中问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这种实践形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使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增长,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完几门专业主干关联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锻炼活动。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之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每学期最后2~3周定为综合实训教学周。一个实训项目往往结合两个以上相关主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如,《影视创作》综合实训,综合了《影视编导》、《灯光与音响》、《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组成创作剧组。学生按照各自分工最终完成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后期剪辑影片包装,最终完成全片。综合实训教学,整合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地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强化。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头戏。而且,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大特色。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是前期阶段,主要是策划过程;实习是中期阶段,主要制作作品;后期阶段是将前期设计和中期实习进行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即总结撰写论文。这三个阶段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涵盖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和综合实训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组成创作剧组讨论选择创作主题。由负责编剧的同学创作剧本大纲,经过讨论与修改定稿;再由编剧创作剧本,由剧组成员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最后由负责导演的同学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并由剧组讨论定稿。
负责场记和剧务的同学进行联系拍摄场地,选拔演员,组织演员试镜,根据试镜情况,剧组同学共同确定演员人选;进行拍摄前的排练,导演讲戏、服装化妆确定演员每场戏的服装化妆方案,灯光和音响根据排练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实地情况拟定灯光音响设计方案,摄像根据分镜头稿本和导演在排练现场和实地进行机位的讨论和设置,后期编辑准备编辑设备熟悉分镜头;最后,进行集中拍摄,各工种协同创作实习,形成成片。各个工种分工协作,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
四、课外实践
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素质与实践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本系规定:学生必须积极参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并修满课外培养学分,为此特制定了详细的《课外培养计划》。其涵盖了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四大类。课外培养计划规定总学分为:10学分。学生按着《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课外实践锻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实践基地的5个工作室、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校以上的各类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奋斗的身影。通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项目的实施,既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到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借鉴。
有关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
2.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
3. 关于编导专业建设论文
4. 广播电视编导面试自我介绍
5. 播音主持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1 一、主体生存及其意义 11-20 (一) 主体与主体性概述 11-14 1. 关于主体 11-12 2. 关于主体性 12-14 (二)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生存境况 14-17 1.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主体性 14-15 2. 语言传播主体生存境况 15-17 (三) 主体生存与生态 17-20 1. “生态”概念的引入 17-18 2. 以主体生存视域研究播音主持生态的意义 18-20 二、播音主持生态的构成 20-30 (一) 播音主持系统作为一种生态 20-22 1. 播音主持系统自身是生态系统 21 2.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的子生态 21-22 (二)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的构成 22-30 1. 政策体制层面 23-25 2. 媒介业务层面 25-27 3. 人际环境层面 27-30 三、播音主持生态的现状 30-41 (一) 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30-33 1. 社会性 31 2. 人为性 31-32 3. 复合性 32 4. 地域性 32-33 (二) 以主体生存视域评估播音主持生态失衡现状 33-41 1. 社会误解与漠视 34-35 2. “商业化”现象严重 35-36 3. 恶性竞争趋势明显 36-38 4. 生命力持恒性较弱 38-39 5. 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39-40 6. 生态建设力度缺乏 40-41 四、播音主持生态建设 41-50 (一) 主体在播音主持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41-43 1. 主体在“生存交往”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 41-42 2. 主体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激发 42-43 (二) 主体生存视域中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措施 43-50 1. 更新理念,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43-44 2. 找准“生态位”,寻求主体的差异化竞争 44-45 3. 增强监管的力度,营造理想的生存环境 45-46 4. 追求绿色收视率,保护和改善受众的生态环境 46-47 5. 完善行业评价体系 47-49 6. 锻造播音主持生态批评 49-50 注释 50-52 参考文献
1. 谈话节目主持人礼貌原则制约下的会话艺术
2. 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真人秀电视节目研究
3. 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
4.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5. 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6. 论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艺术
7. 性别差异在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反映
8. 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9. 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10.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
11. “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的实践与思考
12. 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培养
13. 从某节目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14. 论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5. 浅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
16.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主持风格透视
17. 节目主持人快语应对能力的培养
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一、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观选择———进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乃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爱憎好恶、情感取向等,尽量隐藏于新闻之下,使自己制作的(写作的、播讲的)新闻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面貌。但是,人乃血肉之躯,是富有感情的灵性。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用自己的声音语言,乃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把新闻内容传达给受众。就是说,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理性传达———即尽量客观、公正、真实地传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感性的一面———即使用自己的器官、感官、表情、动作的一面———直接表露在受众面前。在新闻播音主持实践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恰当表露自己的情感,已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虽然仍有一些著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至今还在坚持客观冷静的风格,坚持自己的情感不为新闻内容所左右的做法,但是,更多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已在自己播音、主持新闻节目时,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倾向。而后者,反而比前者更加显得贴切自然,更能与新闻内容融为一体,也更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二、新闻播音中情感的分寸把握找到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依据———包括实践的依据和理论的依据,并不等于说,新闻播音(主持)可以滥用情感。实际上,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流露,只存在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像用摄影镜头远距离聚焦,如果想要保持摄影对象焦点清晰,焦点前后景深就只有一点点的距离,稍有差池就会造成摄影对象焦点模糊。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寸感”或“情感分寸”。曾经有人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热泪盈眶”,也有人在广播新闻播音(主持)中“泣不成声”,这些都严重超越“情感分寸”,后来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为了保持“焦点清晰”,或者说,保持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分寸,就得弄清楚所谓“焦点景深”或“情感分寸”的细微界线到底在哪里。应该说“,焦点景深”或“情感分寸”有一前一后两条界线。前面一条界线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任何新闻都必须严格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就要求:在以播音(主持)方式传递新闻内容时,必须时刻牢记“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播音(主持、播报)的本质立场,本来态度。后面一条界线是必须牢牢把握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和新闻内容之间的距离。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新闻内容和播音员(主持人)之间必然存在距离。新闻和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新闻播音(主持)的“感情分寸”。如果超越这种分寸,就会给人以“假”的感觉,“做作”的感觉,就会丧失新闻播音(主持)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证性原则。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应该来源于新闻稿件。这种情感表达绝大部分隐藏于对新闻内容的层次和节奏以及语言逻辑和重音的把握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为恰当表达情感,必须首先找出新闻稿件的主旨和立意在哪里,找到了新闻的主旨和立意,也就找到了新闻的要点和逻辑、层次和节奏。这样,在播音(主持)时才可以通过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倾向。情感是新闻的内核,它深深隐藏于新闻内容之中,因此也深深隐藏于新闻播音(主持)之中。只有很好地把握新闻的主旨和立意,把握新闻的逻辑和要点,才能把隐藏在新闻后面的情感内核发掘出来,表露出来。缺乏情感的播音(主持),就像是缺乏色香味的菜肴一样令人乏味。事实上,许多新闻稿件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稿件文字本身就渗透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因素。这个时候,新闻播音(主持)就必须格外小心地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表露,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恣意发挥。恰恰相反,当新闻稿件本身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时,新闻播音(主持)就必须更加冷静客观,严格把握分寸。比如,本台新闻综合频率2008年3月15日《738早新闻》节目中,有一条反映某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消息。这条文字稿件虽然没有强烈抨击商家的语言,主要还是以客观陈述为主,但记者的立场明显站在消费者一边,对某些商业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揭露和批评。但在我看来,商家尽管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不致于到达伤天害理的地步,没有对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我在播音情感处理中,十分注意把握分寸,尽量做到语速平稳,气息平和,与人为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稿件播出保持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三、新闻播音中的情感调节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不能掺入个人好恶。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富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情感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是,新闻播音(主持)工作,主要以文字稿件为依据,责任在于把文字稿件的内容播报给广大的受众。因此,除了恰当表露稿件文字所含情感元素之外,不应该掺入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自己的情感立场或情感倾向。日常生活中,有时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也会遇到某件不愉快的私事,导致心情恶劣,或者完全没有心情。这时候,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自己的私人感情影响播音(主持),更不能把个人的好恶带入对稿件的再创作中。依照我多年从事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经验,许多情况下,即使在一次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流露表达也往往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情感流露表达的运动变化,一般都取决于稿件本身所表露的情感变化。稿件本身的情感变化,又会引发播音(主持)的情感变化。这时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恰当地适应和调节这种变化,理智地掌握这种变化,合情合理地表达好这种变化。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学会遵循稿件内容来激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具有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时候,在某一次特定节目中的各篇稿件之间,会出现多次情感调整和变化,甚至一篇稿件中的某个段落与层次之间,也会出现情感上的差异和变化。这时候,往往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稿件本身所含有的情感倾向。四、新闻播音中的情感分配。新闻节目形态十分丰富,一挡新闻节目往往由多种形态稿件组成。比如,会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批评新闻、人物新闻、新闻通讯、新闻背景等。不同的新闻稿件需要进行不同的情感把握,决不能用一种方式,一个腔调,一播到底。这就需要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必要的情感分配。记得2006年底,我主播一期《738晚新闻》,由于对不同形态的新闻作了恰当的情感分配,使整档节目听起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不但层次分明,而且既感情饱满,又跌宕起伏。这档节目被评为省广电学会年度优秀播音作品二等奖。仔细分析这档晚新闻节目,实际上是整组稿件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献爱心、送温暖展开。当时正好时近年关,各地开展了各种送温暖活动。稿件中有政府领导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内容,也有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献爱心活动。还有一条重头稿件是讲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十六岁女孩,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成功实施骨髓移植手术的消息。当时这条消息的播出,牵动了整个古城市民的心。节目中,除了记者与在上海的小姑娘养父进行连线采访,以及对小姑娘的主治大夫进行采访属于录音以外,其他内容都要靠播音(主持)来播报传递。在这期节目中,我特别注重情感分配,用不同的情感色彩,向听众介绍手术情况,小姑娘术后恢复情况,社会各界对小姑娘无微不至关怀的情况,以及台湾慈济会为小姑娘进行骨髓配型和捐赠骨髓等一系列详细背景资料等。另外,我还在节目后半段《方月说事》小单元中,向听众详细讲述了这个患白血病的小姑娘和她的养父母,以及许多不知名的社会人士之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对这些稿件的处理中,我把主要情感分配到几条重点稿件中,着意加大情感投入的份量。由于稿件文字十分感人,作为播音员,我首先已被深深打动。但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我要把我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听众,感染给我的听众。而对于其他稿件,我作了相对平稳的处理。这样,使重点稿件显得更加突出,更有份量。我一向认为:播音不是简单的吐字发音,播音不是印刷机或铅字,它不但需要播音员用眼用口去播讲,更需要播音员用脑、用心、用感情去表达。它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用悦耳的声音吸引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振奋的精神感召人,我一直在努力。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素质的提高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完善就业机制: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结 语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1 一、主体生存及其意义 11-20 (一) 主体与主体性概述 11-14 1. 关于主体 11-12 2. 关于主体性 12-14 (二)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生存境况 14-17 1. 语言传播主体及其主体性 14-15 2. 语言传播主体生存境况 15-17 (三) 主体生存与生态 17-20 1. “生态”概念的引入 17-18 2. 以主体生存视域研究播音主持生态的意义 18-20 二、播音主持生态的构成 20-30 (一) 播音主持系统作为一种生态 20-22 1. 播音主持系统自身是生态系统 21 2.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的子生态 21-22 (二) 播音主持生态系统的构成 22-30 1. 政策体制层面 23-25 2. 媒介业务层面 25-27 3. 人际环境层面 27-30 三、播音主持生态的现状 30-41 (一) 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30-33 1. 社会性 31 2. 人为性 31-32 3. 复合性 32 4. 地域性 32-33 (二) 以主体生存视域评估播音主持生态失衡现状 33-41 1. 社会误解与漠视 34-35 2. “商业化”现象严重 35-36 3. 恶性竞争趋势明显 36-38 4. 生命力持恒性较弱 38-39 5. 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39-40 6. 生态建设力度缺乏 40-41 四、播音主持生态建设 41-50 (一) 主体在播音主持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41-43 1. 主体在“生存交往”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 41-42 2. 主体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激发 42-43 (二) 主体生存视域中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措施 43-50 1. 更新理念,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43-44 2. 找准“生态位”,寻求主体的差异化竞争 44-45 3. 增强监管的力度,营造理想的生存环境 45-46 4. 追求绿色收视率,保护和改善受众的生态环境 46-47 5. 完善行业评价体系 47-49 6. 锻造播音主持生态批评 49-50 注释 50-5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