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芭蕾舞女孩油画毕业论文

芭蕾舞女孩油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芭蕾舞女孩油画毕业论文

亲爱滴同学们,我们为您精心整理了《描写芭蕾的作文》的内容,希望为您在这方面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参考,描写芭蕾的作文主要选8篇优质原创文章,每片结尾还带专家点评。

美丽的“天鹅”在湖面上翩翩起舞,那么纯洁、优雅;可爱的“四小天鹅”手拉手肩并肩从舞台一角跳跃着来到我们面前,那么俏皮、活泼;善良的王子在林间“飞奔”,用他那长腿腾空跳跃,舞姿那么有力、精湛;妖艳的“黑天鹅”在紧骤的乐曲中那著名的“挥鞭转”一直转啊转,都有二十几转呢!

这是我2012新年里看的第一场演出——乌克兰基辅芭蕾团演出的《天鹅湖》中的情景。

虽然再过几天就要考试了,虽然有好多的试卷还没做完,虽然天气如此寒冷,可是,当妈妈问我要看吗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好想看”。当看完演出我和妈妈“冲出”剧场(因为还要回家做试卷)时 ,妈妈又问我,值吗?我依然说:“一部1931年首演的经典芭蕾舞剧,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如果还有机会看,我依然会热爱看的。”

专家点评:

这篇散文以“足下生辉的芭蕾舞”为线索,以不断重复出现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一一细数。文字细腻,如“手拉手肩并肩从舞台一角跳跃着来到我们面前,那么俏皮活泼”,将种种感受表达得很诗意。

最近,我读了《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马小跳是怎样和芭蕾公主相遇的。主要的事情是这样的

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马小跳爷爷还是毫无音讯,马小跳心急如焚,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英勇献身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的发现,这位名叫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爷爷奶奶有消息了,可是“小非洲”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父母,在此之后,马小跳把小英雄带到了家中,在给他看病疗伤的同时,认识了一位小女孩,那个女孩因为脚受伤了,她认为就是这样才段了自己跳舞的生涯,而夏林果告诉女孩是她的没有自信。最后女孩得到了“芭蕾公主”的称号。最后马小跳和“小非洲”还有“芭蕾公主”成为了最最要好的同学。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觉得,书中的马天宝很勇敢,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还救了自己的同班同学,但是却失去了父母。如果换成是我,我早就躲在一旁大声哭泣。而小英雄却忍受着这种失去的痛苦,还和马小跳一起度过难关,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将自己的痛苦抛到脑后去。还和芭蕾公主一起爬山,他这种乐于助人、勇敢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有没有动心呢?这一系列的书,都体现出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可以让你重温自己童年时的感觉。

专家点评:

语言平淡,中心不突出

百合花静静地躺在木质的地板上,散落在玻璃碎渣和水的中央,水向四周扩散,与旁边滴答落下的眼泪汇成一体。

女孩坐在舞蹈室的地板上,前面的头发垂下来,遮住了悄然落泪的眼睛,瘦弱的身体断断续续地颤抖,凌乱的舞裙贴在地板上,而脚上的舞鞋却不知被扔到了哪里。

女孩十五岁了,她十岁的时候被父母送来学芭蕾,小小年纪的她对芭蕾充满了向往,她喜欢在舞台上飞扬的感觉,更想穿上那洁白的裙子与舞鞋,伴随着青春一起飞扬。

十三岁时,她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那裙子与舞鞋,但刚走两步,就感到脚尖钻心的疼痛。舞鞋不同于一般的鞋子,在鞋子的前端有一块长方体的木块。她试着像电视上的芭蕾舞演员一样,用脚尖站立起来,可脚趾的剧烈疼痛,让她一次又一次跌坐在地。

她每天每天地站在舞蹈室的大镜子前,一遍又一遍地试着跳出老师所教的动作,但一穿上这鞋子,脚就不听使唤,根本用不上力气。每次她强忍着疼痛用脚尖站起来走路时,眼眶中的泪水都在打转。

她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不止一次地怨恨这舞鞋,它让她的脚上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泡,它让她的腿无力支撑自己瘦小的身体,它让她优美的舞姿无法展现,它简直就是她通往芭蕾舞台的绊脚石。

这已经不知是她第多少次扔掉舞鞋了。不过,每当她冷静下来,她就会想起已在天国的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孩子,想要看到五彩的朝霞,就必须经过黎明前的黑暗;想要跳出绝美的芭蕾,就必须与舞鞋合为一体。”

妈妈的话萦绕在耳边,女孩止住哭泣,慢慢地走向舞鞋,轻轻地将它穿上,继续在木质的地板上盘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每天与舞鞋的磨合中,女孩终于能够穿着舞鞋自由地在地板上划出美丽的弧线了。

十八岁,女孩第一次公开演出,她美丽的舞姿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女孩抱着一大束洁白的百合,来到妈妈墓前,她抚摸着妈妈的照片,告诉“远方”的妈妈:“妈妈,我看到了朝霞。”这一刻,女孩的微笑和着百合的香味,顷刻间弥漫在充满阳光的天空下。

专家点评:

情感缺乏真实,选材不恰当

10月1日,爸爸和妈妈带我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它是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演出的。我可高兴了!

到了剧院后,我们买了一本《天鹅湖》的简介,随后对号入座。芭蕾舞剧还没有开始,我就看起了简介。简介中大致介绍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和部分演员。芭蕾舞剧开始了,爸爸轻轻地告诉我:“看芭蕾舞剧一定要安静!”我认真地点点头。

芭蕾舞剧共有四幕。红色的帷幕慢慢地拉开了,台上出现了宫廷的背景,亮堂堂的宫廷里有一位搞笑的宫廷小丑,有一位高贵的王后,还有一位威武的王子。有许多王子的朋友在一起翩翩起舞。

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幕。因为,它里面出现了洁白无瑕的天鹅公主。这一幕里有四小天鹅表演的四人舞,她们跳得可整齐了!还有由天鹅公主和王子表演的双人舞,他们的动作都是高难度动作,这真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幕的配乐非常优美,再加上演员的舞姿也非常优雅,这让我大饱眼福。它具体讲述的是:王子到森林里去打猎。他碰见了一群天鹅,那些天鹅慢慢地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公主。公主告诉王子,是邪恶的巫师把她们变成了天鹅。只有一位王子真心诚意地爱上她们,她们才能变回原样。王子对天发誓会永远爱她。

第三幕讲的是王子选公主的过程。当所有的公主都跳完舞时,王子有些不知所措。这时,一位美丽的公主和一位神气的骑士出现了。他们就是黑天鹅和巫师。王子觉得黑天鹅很像白天鹅,所以他竟然决定选黑天鹅作为他的妻子。那时,白天鹅出现了,王子才恍然大悟,那根本就不是在湖边遇见的白天鹅。他非常苦恼,悄悄地逃出了宫廷。

第四幕里,王子和巫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王子赢了,公主们重新获得了自由。

看好后,我实在太兴奋了,竟学起了演员的动作。妈妈说我学得很像。我听到了,手舞足蹈。

专家点评:

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

我最爱看马小跳系列了。

4月9日杨红樱阿姨来到我们江苏淮安实验小学来做客,其实也就是签笔售书会,主要是校长教育我们用心良苦,每两年请一次,太棒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报纸里面的小英雄就是在乡村的“小非洲”马天宝,在四川黄龙沟上学,救了两名同学,后来还天天被媒体追,还有“废墟里的百灵鸟”得了忧郁症,不再接受媒体……

我很喜欢这本书,也喜欢杨红樱阿姨,希望阿姨能出新书,我很想看啊!

专家点评:

结构不完整,中心不突出,文题不符,表达不准确,逻辑漏洞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好几本书,但在这些书里我最喜欢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

地动山摇,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还查无音信,马小跳心急如焚。一天,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勇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的发现,这个名家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就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在看望“小非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夏林果教她跳舞还把“芭蕾公主”的称号送个了她。马小跳的爷爷奶奶终于用消息了,“小非洲”却失去了爸爸妈妈,马小跳要把受伤的“小非洲”接到家里来住,还要求秦老师安排他俩同桌。还有那个被锯掉了一条腿的喜欢跳芭蕾舞的小女孩,被夏林果的爸爸妈妈接回了家,也在马小跳的班级上课。有许多媒体知道了马天宝和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在马小跳的学校里,就有许多媒体在马小跳的学校外“守株待兔”马小跳跟他们斗智斗勇。在六一儿童晚会上,芭蕾舞的小女孩和芭蕾王子宋亚昆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小非洲”和马小跳他们唱起了《真心英雄》。

我要向他们学习乐于助人,坚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专家点评:

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

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爱跳舞的女孩子,她的名字叫绵柔葵。她最喜欢跳芭蕾舞了。她每天不停地跳呀跳呀,终于练就了一身最高超的技艺。她跳起舞来,轻盈得像一片叶子,优雅得像天上的仙女。谁看了都会心醉神迷的。

有一天,在她的国家里的大雪山发生了雪崩,诞生了一个魔王。魔王的名字叫潘多拉。他出生以后干尽了坏事。许多人去攻打他,可都被他打败,被他用法术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刀叉、野兔、山羊……

可是潘多拉很怕孤单。有一天他来到了绵柔葵住的村子,发现绵柔葵很会跳舞,便把她带进了自己的王宫,让她天天跳舞给自己看。

在一个烈日当空的白天,邻国王子斯克顿来到绵柔葵住的那个村子,听说了这件事。然后又知道魔王潘多拉最怕烟,只是谁也接近不了他。斯克顿对大家说:“别担心,我有办法治他。”原来他还是个魔术师呢。

斯克顿去求见魔王,他对魔王说他是一个魔术师来表演的。魔王一听很高兴,立刻让他表演。

斯克顿马上变出一团团烟,魔王见了烟,脸色都变了,拼命闪躲。趁着这时候斯克顿冲进后宫,找到绵柔葵的房间,把她救了出来。而魔王则被烟熏得无路可逃,最后被熏死了。

被法术禁锢的人都恢复了原样,大家高兴极了,绵柔葵更是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斯克顿王子看呆了,他立刻爱上了她。

后来斯克顿和绵柔葵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专家点评:

语言平淡

如果你有机会,船上芭蕾服,在冬天跳上一次芭蕾吧,这会让你明白人生的道理。

渐渐长大的我爱上了养植物。最后,不管我的窗边已是多么拥挤,我还是养了一盆仙人球。

仙人球整个都是绿色,它的叶子变成了一根根刺,至于花,更是不容易开。学习任务的愈加繁重是我无心再伏在窗边痴想,也无心再照料一下那一盆盆在窗边陪伴着我的“伙伴”。偶尔,我又想起他们,但只是想想,仅此而已......虽然市场会瞥见他们一眼,但是始终无心照料,终于,放假了,我不经意间又看见了丝毫未动的一盆盆花,当然还有那盆仙人球。这次,我惊呆了:那一盆盆平日里看上去生龙活虎的花,不知道什么时候枯萎了,花更是早已垂下了头。而那盆仙人球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我又浇了一些水,滋润那已口渴不堪的仙人球。过了一些时候,他竟开了花----那是一朵黄色的小花,开在仙人掌的顶部,好像是一个新生的婴孩。我激动不已,惊讶于仙人球生命力的顽强,同时也令我有所思。

仙人球的开放,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而且,它的水分并不是十分充足。它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也不会影响它的开放。只要它还没死,给它一点水分,它就会继续生长,顽强地活下去,开出美丽的花朵。是啊,仙人球不放弃生的希望,坚信着“我会开花”,于是就开除了美丽的花朵。人不是也一样吗,再恶劣的环境,一样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就像在寒冷的冬天,跳一曲最美的芭蕾,有所成就,取得生命的辉煌。

在冬天跳一场芭蕾吧,在刺骨的寒风中一样可以跳出优美的舞姿,正如仙人球一样,终究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专家点评:

语言平淡,不会描写

一天,大鸭子花花约了几个小伙伴在河里跳水上芭蕾。

不一会儿,小伙伴们都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鸭子们议论开了,到底谁当裁判呢?有的说:“让白鸭子当吧。”也有的说:“让黄鸭子当。”……最后,“还是让大鸭子花花当吧。”大家说。花花高兴地跳了起来。啊,小鸭子们都准备好了。“开始。”花花大声地说。小鸭子们都把自己最佳的水平发挥了出来。花花可羡慕它们啦!真想自己跳下去也来玩玩看啊。没过多久,小鸭子们都嬉闹起来了,有的在打滚,有的在玩水,还有的要跳起来了呢!可可爱的花花却在河岸上非常生气,它想: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鸭子们真不乖啊!我一定要去告诉它们的家长,让家长们好好的骂一顿。想完,花花一看,哎呀,怎么办啊,它们的身上都湿了。

小朋友们,你们可不要学他们啊!

专家点评:

语言平淡,文题不符,表达不准确

这几天,老天爷不知是怎么了,一刻不停地发脾气,天地间仿佛装了一个大冰箱,一下子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冰窟。尤其我们学校的池塘,更是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许多同学可耐不住池塘的诱惑,便开始蠢蠢欲动了,有的把冰块当成一面镜子,在那儿摆酷;有的用木棒这儿敲敲,那儿点点,猛地敲下一块冰来,放在嘴上当冰棒咬,即使嘴唇冻得发麻,也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可这些人毕竟胆量有限,不敢去冰上玩,怕变成落汤鸡,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实际行动,只能望冰兴叹了。只有钱程这个不怕死的,早就对那个滑冰场馋涎欲滴,恨不得在上面大显身手,一展雄风。

这天,他在抬饭桶的途中,发现机会在向他频频招手,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劲一跳,跃到了冰上,想给大家表演一段“冰上芭蕾”,让大家一睹他的风采,可是,他毕竟没有天鹅般的优美身材,也没有舞蹈演员的天赋和基础,“表演”自然只能是一塌糊涂。

钱大侠一个站立不稳,“啪”地摔在了冰上,来了一个标准的狗啃泥姿势。他努力地爬了起来,腿还没来得及站稳,又倒上在了冰上,于是,只能欲哭无泪了,双手撑着冰面,两条腿胡乱地蹦达着,想站起来,最终只能是空想,像只蛤蟆一般趴在那儿。

这时,传达室的老大爷终于发现了这只漏网之鱼,他怒气冲冲地走地过来,揪着他的耳朵就把他像小鸡似的拎到了“地狱”——老师办公室,于是这位可怜的勇士,连谢幕都来不及,就被迫离开了他日思夜想的舞台。

在经过了一番努力之后,我们这位旷世英雄钱宝宝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被关进了禁闭室,只能望冰兴叹,再也成不了花样滑冰冠军了。

他的“小天鹅”之梦,也宣告破灭。

专家点评:

用词不准确,语言平淡,详略不当

您好,我这里正好有一份做好了的,您可以参考下,如果觉得合适,请给分,谢谢了。

《舞台上的舞女》(英文名:Ballet)是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于1877年创作的一幅粉彩画,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埃德加·德加

画家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一正在舞台上伸展双臂跳芭蕾的舞女,舞台边上候演的舞女和一男子正在欣赏她的表演。作品着意表现轻盈舒展的运动感和造型美,构图新颖独特,色彩明丽奔放,是德加一大批描绘舞女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画作。

这幅油画中的舞女,和真正的明星八竿子打不着,但她好歹是个正式演员。强烈的舞台灯反射在她雪白的皮肤上,线条流畅的颈部系这黑色缎带,一袭白裙点缀着红花。这是从高处俯视的画面,似乎是一个坐在包厢的人的视角。前景大部留白,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这一个舞者。这幅看似充满梦幻氛围的画,暗含了一个“伏笔”,那就是在幕布中若隐若现的西装男。这个人是歌剧院“会员”,或者就是这个芭蕾舞女的金主。德加的舞女画中经常出现一两个这样的头戴礼帽身穿晚宴服的绅士,这些绅士有时和舞女交谈,有时则是站在一边对舞女上下打量。

《舞台上的舞女》

他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和领军人物(虽然他自己对此颇有微词,且听下文分解)。大家都把他叫舞女控,因为他尤其痴迷于画芭蕾舞女。

舞蹈芭蕾毕业论文

特色: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芭蕾大国的俄罗斯如今是否能继续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各大舞团是否还能维持日常的创作活动,发扬光大俄罗斯舞派的光荣传统?笔者于去年12月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下面是一些初步印象。新团林立,良莠不齐基洛夫舞团和雅科勃松基金会联合筹建了一个新的舞团——基洛夫剧院小芭蕾舞团,最近它到莫斯科进行了巡回演出。据该团艺术指导维诺格拉多夫和伊莉娜·雅科勃松的介绍,这个舞团的宗旨是“恢复雅科勃松的舞蹈杰作,向观众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这次他们给莫斯科观众献演了雅科勃松的名作《罗丹雕塑》、《三联画》(据莫扎特音乐)和《婚礼行列》,但显然排练不够,表演水平不如雅科勃松生前的那个时期。该团还上演了彼季帕编导的《小丑节》(德里戈作曲),同样因普希金剧院的尺寸较小的剧场和演员的水平的限制,使这个名作没有闪烁出应有的光辉。另一个小舞团“七人舞团”由维朗尼卡·斯米尔诺娃领衔,他们演出的五场舞剧《道路的开端》,显得枯燥乏味。由陆楚康(译音)担任艺术指导的“公民舞团”邀请米哈伊尔·拉甫罗夫斯基排演了新舞剧《启示录》。这是一部圣经题材的舞剧,由瓦列利·基克塔作曲。剧中魔鬼撤旦一角特邀舞星基里洛夫饰演,形象鲜明,受到青睐。而整个作品,评论者认为,拉甫罗夫斯基在这里有些大材小用,无法施展他的创作潜力。小型舞团的兴起,是当前俄罗斯舞坛的典型现象,这是国家歌剧舞剧院经费短缺,人心思动,寻求财源的结果。除上述几个以外,莫斯科还有十几个,它们的成员和艺术指导经常变化,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负盈亏,编制较小,因而不能上演大型舞剧,一般以演独幕舞剧和古典芭蕾选段为主。这些小型舞团一方面活跃了舞坛的创作气氛,引进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原来的“国家模范剧院”的“大锅饭”体制,另一方面却又在物质条件上增加了创作人员的负担,现在他们要用不少的时间去拉赞助、租剧场、推销戏票……等等。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演出的艺术质量,不少舞团排练时间很少,特别是群舞失掉了从前的和谐与美感。小型舞团也为一些著名舞蹈家提供了实践和试验的基地,打破了从前某一编导的创作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戈尔杰耶夫、斯米尔诺夫-戈洛瓦诺夫、拉德琴科等昔日大剧院舞星都组织了自己的舞团,有的以演古典名作为主,有的以现代芭蕾为主线,也有的,如“节日芭蕾舞团”则以出国巡回演出挣外汇为主要宗旨。大剧院的芭蕾舞团,本身也分裂为三大块:由格里戈罗维奇任艺术指导的大剧院青年芭蕾舞团共约120人,由彼得罗夫任艺术指导的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剧场芭蕾舞团(瓦西里耶夫和马克西莫娃也在此效力,担任特邀编导和客座明星)以及仍旧留在大剧院舞台上的中、老年演员(实力较弱,只能上演一些象《天鹅湖》、《吉赛尔》之类的传统剧目)。另外两家大型舞团——莫斯科音乐剧院舞团和莫斯科芭蕾舞剧院,也因主要演员大批外流,进入了创作萧条阶段,新作很少,传统剧目表演质量下降。传统剧目仍受欢迎目前整个芭蕾艺术面临危机,失掉不少观众,然而传统芭蕾名作仍受热爱。《天鹅湖》、《吉赛尔》、《海盗》、《唐吉诃德》……等等,古典芭蕾舞剧仍在各个剧院的上演场次统计表上占据领先地位。为纪念普罗科菲耶夫诞生100周年而上演的新排舞剧《灰姑娘》(编导:瓦西里耶夫、克里姆林宫舞团演出)大为走红,观众对光彩夺目的服装和新颖的舞蹈编排赞叹不己。为纪念尼金斯基百年诞辰(1989)而演出的《牧神午后》、《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也颇受青睐。不久前莫斯科舞蹈剧院(院长乌斯曼诺夫),编演了《月光下的德国舞蹈》(采用D大调小夜曲音乐),艾夫曼为彼得堡当代舞剧院编排的《安魂曲》,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彼得堡音乐学院附属芭蕾舞团(艺术指导:多尔古申)恢复上演了费多尔·洛普霍夫的交响芭蕾开山之作《伟哉苍穹》以及《阿芙乐拉婚礼》(据佳吉列夫舞团版本重排),也引来了大批观众。从靠国家吃大锅饭向争取杜会赞助过渡今年是俄罗斯皮亚特尼茨基民间合唱团成立80周年,该团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举办的庆祝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该团第一代演员的代表、常任艺术指导塔季亚娜·乌斯季诺娃为这个著名舞团创作了几十个精彩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有:《沃罗尼什轮舞》、《萨拉托夫竞演舞》和《勃梁斯克嬉游舞》。这些舞蹈活泼生动,技巧高超,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在这些演出中,观众看到了“永远进取、乐观向上”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同样,他们相信,整个说来俄罗斯的舞蹈文化包括俄罗斯芭蕾学派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复兴。为此目的,一些企业慷慨解囊资助舞蹈团体,让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今年为庆祝佳吉列夫诞生120周年举办的“佳吉列夫艺术节”(其活动延续三年之久),得到了他故乡彼尔姆市的文化基金会的大力协助。不少城市的大企业和合资公司也纷纷与著名舞团建立合作关系,资助演出活动,而舞团则参与广告宣传为企业增加知名度。与商品经济相适应,不少舞蹈院校决定取消过去的免费教育制度,改为招收自费生,同时发放奖学金。目前一个外国舞蹈留学生每年要交纳1000~3000美元不等的学费,但由于仰慕俄罗斯学派心情迫切,报名者颇为踊跃。在东京,莫斯科舞蹈学院还创办了分院——“俄罗斯芭蕾学院”,定期成批派遣教师主持教学工作。莫斯科室内舞蹈比赛期间举办十天的现代舞蹈讲习班,一反惯例实行收费招生,每学时收费25卢布。这些收入将用来改善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收入,举办有关舞蹈活动。今年九月将在莫斯科举行的四年一度的国际芭蕾比赛,由于经济拮据,这次大赛险些不能如期举行。经多方奔走磋商,现已决定改由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主办,几家大企业和国际组织资助必需的经费,从而摆脱了危机。本次比赛将决赛参赛节目限制在彼季帕的遗产(柴可夫斯基三大舞剧、《雷蒙达》、《唐吉诃德》、《舞姬》、《小丑节》等等),以此纪念这位芭蕾大师的诞辰130周年。为了确保公证,本届比赛组委会决定增设新闻界评委会和“新闻界奖”,邀请各国著名理论和评论家担任评委。几点看法借此机会,我逐一走访了曾在我国工作过的三位专家。伊莉娜专家10月份刚从北京回来,印象犹新,她非常感谢中国有关领导和自己的学生们的热心接待。她回国后担任了一家游艺艺术学校的芭蕾教师,发挥余热。鲁米扬采娃(古雪夫夫人)仍在舞蹈学校(现已改名为“彼得堡芭蕾学院”)执教,指导外国进修生。谢列勃连尼科夫年逾七旬,身体衰弱,但也还在坚持教学活动,每周教两次双人舞课。三位专家十分关心中国芭蕾教学和创作,他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来俄罗斯芭蕾学派也许会由中国同行来继承发扬了,希望你们利用现有的良好条件好好创新,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一致对目前俄罗斯芭蕾所处的危机表示忧心忡忡,但告诉笔者说,各大舞蹈学校的教学活动尚属正常,很少舞蹈教师外流国外。综上所述,俄罗斯芭蕾在苏联解体之后元气大伤,经费匮乏,人才外流,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佳作上演,可谓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然而,他们究竟是有上百年传统的芭蕾大国,仍旧保留着相当可观的教师、演员和编导队伍,一旦政策对头,解决了经费难题,东山再起的“柳暗花明”前景是并不遥远的。而在目前阶段,利用这一机会(不少俄罗斯芭蕾大师英雄无用武之地,十分希望来华短期工作),对于发展我国芭蕾艺术实在是极其有利的。可以多多组织人才交流和演出,也可以派遣我们的教师编导前往彼得堡和莫斯科有关院校进修深造,同时可以联合办学,利用双方有利条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种方式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分别予以实现。代表人物:只认识个费奥多尔·福格尔曼还有弗拉基米尔.安德罗波夫指挥俄罗斯人民演员生于乌克兰霍梅尔尼茨基市。1968年毕业于利沃夫国立雷森科音乐学院乐队系。1968年至1971年,在白俄罗斯国立鲁纳恰尔斯基音乐学院任教。1974年至1976年,任白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进修指挥和音乐学院歌剧创作室指挥。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白俄罗斯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曾在明斯克国立(现为国家)模范大剧院出色地指挥了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约兰塔》演出。1976年至1978年,任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音乐编辑。1978年被录用为大剧院指挥和舞台乐队艺术总监。他以高超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创建了管乐队并排演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古典和现代各作曲家,各时代和各种风格的作品。近年来,该乐队多次在大剧院,以及俄罗斯国内外成功地多场专场音乐会。2000年至2002年,弗拉基米尔.安德罗波夫任大剧院歌剧团艺术总监 。曾指挥许多歌剧和芭蕾作品,包括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禁卫兵》、《叶甫根尼.奥涅金》、《约兰塔》,达尔戈梅尔斯基的《美人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莫扎特和萨列里》、《沙皇的未婚妻》,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东诺夫》,帕伊谢洛的《漂亮的女磨坊主》,威尔第的《纳布科》、《命运的力量》,普契尼的《托斯卡》,普罗科菲耶夫的《对三个橙子的爱》;指挥过的芭蕾作品有:谢德林的《小驼背马驹》,哈恰图良的《奇波利诺》。在大剧院曾经排演了歌剧《漂亮的女磨坊主》和多部芭蕾舞作品,如茹科夫的《失眠》,柴可夫斯基作曲的《黑桃皇后》和维贝尔恩作曲的《帕萨卡利亚》。1988年录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福明的歌剧“美国人”唱片(剧本创作:克雷洛夫)从2003年起任阿斯特拉罕国立音乐剧院艺术总监。2001年曾被授予友谊勋章。

舞蹈类:

对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再思考

论柔韧性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论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浅谈综合类高校舞蹈学专业就业现状与思考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及特点

试论Demi plie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作用

吉首群众歌舞表演基础调查

“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试论“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审美价值

舞剧的叙事性及叙事特征探析

湘西巫傩舞蹈的视觉特征探析

旅游背景下当代舞蹈晚会的特征探析

浅析古典舞水袖的运用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双人舞在舞剧中的作用

对舞蹈基训教学方法的再思考

论“建立土家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论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论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试论“旅游舞蹈”的生存空间与生态空间

试论城市大众健身舞蹈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试论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其乐舞创作的影响

论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影响

(以某地或某民族舞蹈为例)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某地)广场健身舞蹈发展状况及前景的调查研究

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初探

论环境的自然要素对民间舞蹈形成的影响

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现代元素的融入

“论书法”在舞蹈中的运用

论节奏感的建立

现代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俄国芭蕾吸收了意大利、法兰西和丹麦三大学派的精华,在本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民主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结 合俄罗斯演员的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立阶段,约翰松和切凯第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约翰松( 1)人物简介原籍瑞典,1841年起担任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舞蹈洒脱、动作风格优美而著称。:1869年起专 门从事教学工作。在俄国进行表演活动达20多年之久,长期观察分析过俄罗斯演员和学生,所以能准确地抓住 俄国学生的特点,加上他是布农维尔的高足,熟悉丹麦学派,具备为俄罗斯学派奠定基础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主要成就培养出盖尔特、尼•列加特、克舍辛斯卡娅、普列奥勃拉仁斯卡娅、巴甫洛娃等著名舞蹈家。彼季帕也常常 到他的班上进修,并从他的练习组合中汲取养料,用于自己的编舞实践中。( 3)主要思想反对意大利学派片面追求高难动作的纯技术观点,但仔细借鉴吸收他们的舞蹈技巧,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内容。既反对把示范变成强制学生仿效的模式,而又强调教师必须亲自示范。( 4)教学法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极其严格;在发挥学生的天生优异条件的同时更加注意克服他的缺陷,培养他摆脱舞台上的任何困境的能力;把技术当作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性地对待教学。为了保持学生的鲜明的个人特色,往往不惜放弃古典学院派的严格规范。课程类型多样,不重复。切凯第(1) 人物简介幼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舞蹈学院学习,老师是勃拉齐斯的学生列普利。1870年进入“拉•斯卡拉”剧院。 以后又到过丹麦、荷兰、挪威、德国、奥地利等国。1892年被聘为马利亚剧院的排练者,后又兼任教师。他还 曾与彼季帕和伊凡诺夫合作,编导《》第一、三幕的舞蹈。( 2)主要成就1911-1921年他担任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教师兼排练者,对西欧芭蕾的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好几代俄罗斯芭蕾演员,其中包括巴甫洛娃、卡尔萨文娜、瓦冈诺娃、里法尔、莫尔德金等都出自切凯第 的门下。( 3)“切凯弟体系”切凯第结合实际情况专门为俄国学生制定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学法,后来由英国舞蹈理论家西里尔•波蒙 特和伊济科夫斯基合作整理,1922年在伦敦刊印出版,书名是:《按照切凯第方法讲授古典戏剧舞蹈的理论与实 践的教材》,这就是通常称之为“切凯弟体系”的标准教科书。该体系的特色是对芭蕾主要动作进行分类、系统地整理,对每一个动作的性格和规格要点作出了比较细致 的讲解。直到现在,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切凯第体系对英国乃至世界古典芭蕾有着巨大的影响。

芭蕾舞蹈生的毕业论文

别人写的东西,你可以学习学习哈~我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是指由非职业舞者创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一般来说,这类舞蹈作品大多以群舞的体裁出现;而舞蹈的形象,又直接观照着群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劳动生活。与职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的动作技术难度不高而动态特色比较鲜明,它的构图层次比较单薄而动机展开复沓有序,它的叙述拒绝抽象理念而采纳生动细节……事实上,群众舞蹈创作的某些共同特征已暗示出其基本法则的存在,我们在此摭论二三。 一、从生活中提炼一个“走起来”的动态 看比较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首先扑入眼帘而又过后经久难忘的,就是作品从其反映的生活中所提炼出的典型动态。比如《担鲜藕》中“担筐迈步”加“上步掖腿”的动态,比如《簸谷》中“边簸边行”加“回身轻扬”的动态,比如《踩咸菜》中“浅跳微蹲”加“扭摆踩挤”的动态……还有《上梁》、《老锅靓汤》等也都有特征鲜明、韵味浓郁的生活状态。提炼一个特征鲜明、韵味浓郁的生活动态作为作品的“主题动机”,是群众舞蹈创作的起始之点。这一生活动态除造型的美化、节奏的韵化、形象的特化、情思的物化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要“走起来”;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让舞者在走动中加以表现的生活动态,这是群众舞蹈以队列移动和队形变换见长的构图特征所决定的。 二、以“三步加”为基本的动态展开原则 我们注意到,以典型生活动态见长的群众舞蹈作品,其动态展开的方式比较单纯,这使得其作品的构成形态也比较单纯。在我看来,构成形态的单纯比较符合群众舞蹈创作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正是这种单纯的构成状态或日展开方式,使得作为作品“主题动机”的生活动态更加鲜明起来。通过对群众舞蹈作品中动态展开方式的分析,我们能看到这一动态展开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主题动机”在双腿行进中重复三次,然后加上一个略加变化的动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步加”。仍以上述作品为例,比如《担鲜藕》就是在3次“担筐迈步”后加1次“上步掖腿”;又比如《簸谷》就是在3次“边簸边行”后加1次“回身轻扬”……实际上,这种“三步加”的动态展开方式普遍存在于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发挥的民俗舞蹈活动中,维吾尔族“刀朗”的三步一抬、藏族“弦子”的三步一撩、土家族“摆手”的三步一甩身等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作为群众舞蹈作品动态展开基本原则的“三步加”,其实,也是群众生活中游艺民俗在其创作活动中的自然流露和传承。当然,除了“三步加”之外,群众舞蹈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动态还有“裂变式”和“模进式”。“裂变式”主要表现为“主题动机”的节奏变化,并且主要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的几何级数的变化;也即在同等的时值中,有完成一个“主题动机”到完成若干个“主题动机”,单个“主题动作”的速率成倍增长。“模进式”其实是“主题动机”在不同条件下的重复再现,条件的变化促成了“主题动机”的发展。因此,“模进式”的展开主要体现为“主题动机”的空间变化(方位或区位)、体量变化(增量或减量)以及“织体”变化。 三、寓“主题叙述”于“线性流动”之中群众舞蹈作品构成形态的单纯性,一方面在于其动态展开方式的单纯性,另一方面还在于其主题叙述方式的单纯性。按照通常的说法,群众舞蹈作品主要是“情绪舞”而并非“情节舞”。与“情节舞”依情节的起承转合来推进不同,“情绪舞”所表现的“情绪”饱和度的变化,决定着作品“主题叙述”的样态;而“主题叙述”样态的体现,正是舞队的“线性流动”。或者可以说,作品的“主题叙述”是寓于“线性流动”之中的。认识到“线性流动”是群众舞蹈的主要构图方式,就要认真思考“线性流动”所可能产生的视觉效应:比如横线的宽阔、竖线的深远、波状线的流动;又比如弧线的柔和、折线的刚健、长线条的舒展和细碎线段的活泼;还比如“龙摆舞”给人以川流不息之感,而“满天星”则让人感到花树缤纷……也就是说,“线性流动”作为群众舞蹈的“主题叙述”方式,对其“线性”的运用,要考虑其视觉效应与作品情绪变化的一致性。这是“线性流动”的内在逻辑。 四、要精心设计生动细节和灵动意向指出群众舞蹈作品在动态展开方式和主题叙述方式上的单纯性,并非说这类作品只能凸显经过“三步加”原则展开的某种典型生活动态。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主题叙述比较单纯的“情绪舞”中,典型的生活动态也必须置身于典型的生活场景和显现于典型的生活细节之中,群众舞蹈的优秀工作,除成功地提炼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典型动态外,往往还由于对生活细节和灵动意向的精心设计。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担鲜藕》与《山野小曲》。《担鲜藕》以细节的生动见长,突出表现为舞者肩担的两只藕筐中,拟人化的莲藕渴水而焦灼的情态,在舞者以水滋润莲藕的同时,其在炎夏之生活场景中赶路送“鲜”的主题叙述得到了充分呈现。与之有别,《山野小曲》以意向的灵动见长,它突出表现为山野“村姑”与山野“清溪”在意象呈现中的“两重性”,也可以说是“双重意象”通过“比兴”手法实现了意象的转换从而也实现了意蕴的再生;当舞者柔曼的臂膀模拟“清溪”的流淌之时,比溪流更清纯的“村姑”也呼之欲出了。一般说来,生动的细节是描龙绘凤的点“睛”之笔,灵动的意向则是呼风唤雨的“神”来之笔。在对二者加以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哑剧性”的细节和“风马牛”的意象,它们会干扰群众舞蹈作品的艺术呈现。 五、“舞群织体”与“等重平衡”在实践中的应用 “织体”是舞蹈创作从作曲技法中借用的概念,原指“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关系”。我校(深圳大学)兼职教授于平先生来院授课时讲到,作为编舞技法一个重要概念的“织体”,应当是指“舞群与舞群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舞群”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舞蹈设计中相对独立的视觉单位”。以“线性流动”来体现“主题叙述”的群众舞蹈创作,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点与线、线段与线段、短线与长线乃至线与形的时空关系,这里就有个“舞群与舞群之间的关系”,也即我们所说的作为编舞技法的“织体”问题。面对“舞群织体”我们关注的是“复调舞群织体”,其关系主要有矛盾关系、消长关系、模进关系和共鸣关系等,这在于平先生的专著《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一书中有进一步的阐述。与“舞群织体”相关,“等重平衡”也是在群众舞蹈创作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既往谈舞台构图的平衡,多延续“对称平衡”与“自然平衡”的说法。“自然平衡”作为“非对称”的平衡,在理论表述和实践操作中难免语焉不详和词不达意。于平先生为此提出了“等重”的概念。所谓“等重平衡”是将舞台中线(特别是两个对角线的交点)假设为天平的支点,通过影响接受者视知觉、平衡觉、运动觉的种种舞台要素的调节来实现“平衡”。由于这种调节是对接受者感官“轻重”感知觉的调节并实现“等重”,所以称为“等重平衡”。正如于平先生所指出的,舞者的空间方位、区位及其运动幅度、方式对于接受者而言都有“轻重”之分:如空间方位的面向观众重于背向观众,空间区位的前区重于后区,远离“支点”重于近靠“支点”;又如运动幅度大重于运动幅度小,舞姿旋律性运动重于节律复性运动,舞者的位移运动重于定点运动;此外,舞台照明的亮度、舞台事件的聚焦、舞台布景的设置都会对“等重”要素产生影响。我们在实践中如能自觉地思考“舞群织体”的关系和应用“等重平衡”的理念,我们的群众舞蹈创作就会有更大的进展。 回答者:jellygu - 助理 二级 1-14 11:04--------------------------------------------------------------------------------群众舞蹈,顾名思议,就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在群众中进行的、并以群众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自己掌握和应用舞蹈的手段,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群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根据目前我国社会舞蹈活动的现状,群众舞蹈大致可分为民间舞蹈、社交舞蹈、校园舞蹈、儿童舞蹈等主要门类。 我们知道,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的祖先,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以自我娱乐。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舞蹈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形式上多姿多彩、多方面地反映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 大凡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之帮,群众舞蹈呈兴旺发达之势,这是历史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民以食为天”,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注意力就逐步转移到文化需求方面。因此,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的浪潮,给群众舞蹈的原有传统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步进开放,由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在于参与,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因此,人们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常常会自觉地步入自我娱乐的天地,在舞场中、在家庭里翩翩起舞,并从舞蹈活动中得到愉悦、知识、友谊、爱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通人和局面的出现,自娱性群众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并相应地得到提高。 ⑴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写下了自己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舞,到今天的集体舞、儿童舞、交谊舞、迪斯科以及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国际标准交谊舞等,无不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拿集体舞和交谊舞来说,在解放初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们所钟爱。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前几年,由于开放,迪斯科、霹雳舞传入我国,顿时,从大都市到小县城、从舞厅到家庭、从街头到巷尾、从老人到玩童,都在合着强劲的节拍,忘情地学着,跳着迪斯科,他们把它视作既能得到自我娱乐,又可锻炼身体的极好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舞蹈的内涵。 ⑵民间舞蹈作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大多载歌载舞,它具有歌舞结合、善用道具的特点”。(见《文化小百科、民间舞蹈条目》)例如:江苏的浒浦花鼓、渔篮花鼓、涟湘,山东的海洋秧歌、胶州秧歌,以及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鼓灯等等就是自娱性极强的群众舞蹈。它来自生活,具有直接反映生活,表现劳动者的理想、情感和爱情。热情奔放,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情感流露方式等舞蹈的个性特征。象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真正是人民的艺术。人民创造、人民欣赏、人民保存、人民发展,它永远生根在人民中间,充分反映出民间舞蹈的特征和它的群众性。 ⑶校园舞蹈在沉寂了十几年以后,于八十年代中期在高等院校复苏了,集体舞和交谊舞相继在学校的校园里,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普及开来。有些大学相继成立了舞蹈团、文工队等,创作和排练学生们自己喜爱的舞蹈。在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到团委或学生会举办的舞会里放松一下自己。青年学生在自娱性的舞蹈过程中,得到多种精神需要,如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在悠扬的舞曲中舒展舞姿,满足审美的需要。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使自己光彩照人,增强吸引力,得到社会的认同,使感情得到满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一种需要,人人都爱美,渴望美的享受,自娱舞的场合,就是人们最好的去处了。 二、当前开展群众舞蹈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群众舞蹈活动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现综述如下: 1.衡量群众舞蹈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出作品、出人才”的问题。群众舞蹈中的表演性舞蹈是以自娱为主要目的,它与专业舞蹈在性质上是大相径庭的。一九八六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以来,《元宵夜》、《担鲜藕》、《安塞腰鼓》、《欢腾的鼓乡》等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开创了群众舞蹈创作的新局面。近几年来,我市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如《绣》、《碧水红菱》、《情系沙家浜》、《耕绿》、《织》等等。但这些好作品仅出自牛小艾一人之手。因此,培养一些年轻的创作骨干是当务之急。深入基层抓创作,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创作讲习班、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舞蹈会演、调演。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和繁荣群众舞蹈创作。 2.作为专业的群众舞蹈干部,除了搞好现有的辅导任务和组织任务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地吸取新鲜营养,多学习、多实践。各种风格、各种种类的舞蹈力求多掌握,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各级领导要为他们的业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3.专职舞蹈干部的配备与否,是衡量对群众舞蹈重视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专职干部,便不能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工作,我市的群众舞蹈事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挫折,请有关领导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4.广大农村是开展群众舞蹈活动的广阔天地。长期以来,农村群众对舞蹈艺术缺乏多方面的知识,甚至是舞音。现在,改革开放了,物质生活提高了,青年们想跳就跳,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跳得好、跳得美。苦于得不到老师的辅导和指导。目前,农村都建立了文化中心、文化站,但我们这些文化站干部本身不一定会跳,更不用说对其他人的辅导了。所以我认为要使群众舞蹈活动均衡地发展,首先要对广大的文化站干部进行舞蹈艺术的培训工作,对他们先进行群众舞蹈的普及工作,把他们作为种子,撒到农村去开花结果。但目前的困难是很多的,诸如师资、经费、场地的不足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应该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来加以改变。 三、群众舞蹈活动的发展趋势。 舞蹈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走向表现更深刻的内涵,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正如有的评论家说:“它将是现在和未来社会中极有前途的艺术门类。”群众舞蹈又以群众为主体,更具有广泛性。它的基本群众是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随着人们的不断需求,又把中老年人扩大了进来,少年儿童也不例外。群众舞蹈这个艺术门类同时容纳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这样的吸引力是其他门类可望不可及的。因为他们似乎寻找到一种艺术形式来寄托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他们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观赏者,而且是群众舞蹈的积极参与者、表演者和创造者,事实已经证明,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既然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广大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给予大力扶植,积极组织、热情服务、善于引导。要广开门路,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讲习班、培训班、组织调演、文艺晚会等外,还要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以至举办家庭的自娱性舞蹈比赛,多渠道地开展舞蹈活动。为了群众舞蹈的明天,必须重视普及舞蹈文化的教育,向群众讲授舞蹈基础知识,启发群众自觉的舞蹈意识,提高艺术修养、舞蹈素质及审美能力等等。为了群众舞蹈的明天,更不能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舞蹈文化教育。目前我市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起色,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但还不够重视,建议教育部门从现在起,在有条件的学校着手配备师资、增加设施,象重视体育那样,尽快在中小学增设舞蹈课,让学生接受形体训练来提高舞蹈基础。学习舞蹈艺术作为美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增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五:继承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 芭蕾舞 的鉴赏论文,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要学会欣赏芭蕾艺术,同样也要多少了解一些芭蕾基本知识,多看几场演出,或多听一些录音,多看一些录像,那样你也可能会成为芭蕾舞迷。那么芭蕾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稳、美八个字,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每个芭蕾演员的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技巧,也是我们欣赏芭蕾外在和内涵美时必须明白和了解的要领。

开。是指腿的外开性,也就是要把腿从大腿根处向外转开到最大限度。这既是芭蕾的基本美学特征,也是人们从人体构造出发逐步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人的腿向外转开后可以大大增加它的空间活动范围,能做出在正常情况下根本做不出来的许多动作。比如,在上身保持与地面垂直的情况下把腿向旁抬到

而在正常情况下腿只能抬到90°,芭蕾中有五个脚的基本位置,它们都是以上开为前提的

因此许多芭蕾演员“染上”了一种职业病,走路有点像卓别林,脚向外撇,呈大八字。

绷。是指要绷脚,最好使脚面能凸出来,以增加脚形的美和脚的表现力。同时绷脚的练习能增加脚腕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比如在跳跃动作中两只脚在离开地面时都要绷得非常直,非常尖,使整条腿的线条显得非常漂亮,非常流畅。这与体操和跳水运动员的脚的要求是一样的。

直。是指主立的腿(支撑腿)和伸出的腿(动力腿)的膝盖要伸直。换句话说是把两条腿的肌肉拉长到最大的限度。以芭蕾最常见的舞姿——第一阿拉贝斯克为例 右腿支撑腿)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左腿抬到后面90°,也要尽量向外转开,膝盖伸直,伸直膝盖主要是为了使芭蕾中的许多舞姿达到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视觉造型。这里所说的伸直,还可参阅第二、三、四阿拉贝斯克舞姿的插图,

立。是指身体要直立、挺拔,并把身体重心准确地放在两条腿或一条腿的重心上。要求演员收腹、展胸,绝对不能撅臀部或驼背。演员身体形态或身体重心的不正确都会影响各种舞蹈动 作和技巧的准确完成。

轻。是指跳舞要轻盈、自如。比如在做跳跃动作时,推地和落地最好不要听到什么声音。同时舞起来要轻松自如,即使演员很用力、很累,也尽量不要让观众看到和感觉到。

准。是指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和舞姿的规格要求。比如芭蕾中手臂的移动是有严格规定的路线的。即使在做高难度的技巧时也要求演员的手臂严格按规定的路线走动,绝不能乱了方寸,乱动胡挥。又如芭蕾男演员经常做的空中转两圈 的技巧,它要求演员从准确的五位起跳,完成空中720°转体后又要准确地落到五位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动作要干净、准确。

稳。是指动作要做得稳健扎卖。比如芭蕾中有许多旋转动作要求演员在旋转时保持好稳定性,结束旋转时也要稳稳地停在一个舞姿上。如果演员转动时东倒西歪,停的时候也没有停稳,那这个旋转动作不但不是美的,而且是失败的。又如女演员需要经常在单腿脚夹舞姿上停一会儿,那么如果她还没有停稳就掉下来,也会破坏观众美好的印象。

美。是指跳舞要美,一举一动,每个舞姿造型,每个动作的过程都要美。芭蕾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它既像时间艺术——音乐那样受时间的制约,又像空间艺术——雕塑那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它又是一种视觉艺术,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芭蕾是一门对美要求最高的艺术,也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美的艺术。要在最美的艺术中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芭蕾也是一门非常残酷的艺术。人们一般都认为跳舞很开心,蹦蹦跳跳,轻松快活,实际却不然。由于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选材非常严格。我国的芭蕾专门学校一般招收

9~11岁的孩子入学,要求他们身体匀称、细长、头小、颈长,软度好,外开性好,脚面高,四肢长,腿形漂亮,臀部小,外貌可爱,漂亮等等。甚至要了解他们的父母身材高矮、胖瘦来作为预测学生今后成长的参考。即使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也很难找到20个理想的苗子。

芭蕾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的技术、技巧,然而芭蕾的技术、技巧被世人公认为难度最高,也是最难练的。比如芭蕾女主角经常要完成的原地

32个挥鞭转。她在单腿脚尖上要连续转32圈,另一条腿要连续做32次挥鞭似的动作。在转的过程中脚尖着地面积只比5分的硬币稍大一点,而且一点也不能移动地方,还要做得很规格,很美。这个技巧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

芭蕾的技术、技巧包括旋转技术、跳跃技术、脚尖技术、控制技术、双人舞托举技术等。一个出色的芭蕾舞蹈家要全面掌握这些技术,同时还须具备很高的艺术素质,如音乐感、舞蹈感、表演感,不能只顾技术而忘了艺术,也不能强调艺术而没有技术,在完成高难度技巧时还不能留有紧张的痕迹,这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在欣赏芭蕾舞时也可以注意到演员完成技术、技巧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并依此来评价他们技术和艺术素质的高低。很显然,如果演员做动作失误多,那么他的技术水平不过硬,或者演员动作完成得很好,但跳得很木,又不会表演,那么他的艺术素质就比较差,缺乏艺术细胞。这些问题一般观众在欣赏中是比较容易发现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芭蕾是一门多媒体和综合性的艺术

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它。许多芭蕾舞剧是根据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传说改编的,而这些文学名著或故事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因此观众较容易看懂这些舞剧的戏剧情节。即使是自己不甚熟悉的舞剧,演出之前在剧场一般都可以买到节目单或说明书,我们只需花三五分钟看看说明书也就可以大致了解舞剧的内容。

另外,舞剧的布景和灯光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剧情发生的环境和时间。比如,剧情是发生在茂密的森林中还是在美丽的花轩里,是在舒适的家中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在清晨还是在深夜,是现代还是古代等等。演员的服装和 化妆 也能提示我们人物形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王子还是农民,是黛玉还是鸣凤等等。而舞剧音乐中各种人物的主题旋律和情绪变化,更是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绪起伏变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天鹅湖》中的王子有他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白天鹅奥杰塔也有她自己的音乐主题旋律。当我们听到这些旋律时就会知道他们即将出场。而这些主题旋律时而温柔抒情,时而焦急不安,时而高亢悲壮。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就能捕捉住主人翁内心情绪的变化,把握住戏剧情节的脉络。又如《天鹅湖》第四幕中有一场叫《风暴》。作曲家通过急速起伏的音乐创造出风暴的氛围,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更增添了这种危急的气氛,有如我们置身于天鹅湖畔的暴风雨之中与王子和奥杰塔一起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各种感受,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一悲剧性的场面。

正因为芭蕾是一门多媒体的、综合性的艺术,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与音乐、美术相比就更容易理解和欣赏。因此,我们的青年朋友大可不必把芭蕾视为一种高深莫测、神秘飘渺的艺术望而却步。

芭蕾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

任何事物,包括艺术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芭蕾(包括其他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比如我们无法用舞蹈直接说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一极简单的思想,而只能通过舞蹈把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情间接地表达出来。这也许是人们在欣赏它时会感到有些吃力的原因。我们每个人在欣赏芭蕾时就如同听音乐、看戏剧、读文学作品那样,也都可以来参与它的创作过程。一个芭蕾作品首先要由 编导 进行创作,即经过一度创作。舞蹈演员要通过排练和演出在实现 编导 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而当编导和演员把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便进入三度创作阶段,即在接受从舞台上传递的信息的同时借助于自己的生活 经验 感受和想像力尽情地自由发挥。重要的在于参与,重要的在于你得到了一次艺术享受、美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用不着强求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芭蕾舞迷,不过我们也相信只要你能多看几次芭蕾舞就一定会迷上它,因为芭蕾是最美、最崇高、最富有魅力、最能让你心旷神怡的艺术!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舞蹈芭蕾毕业论文题目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下面是学术堂最新整理的关于舞蹈的论文题目: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舞蹈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的政策。

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举例: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究。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你与舞蹈的故事,舞蹈改变了你的***、***是我的**(舞蹈)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芭蕾舞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特色: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芭蕾大国的俄罗斯如今是否能继续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各大舞团是否还能维持日常的创作活动,发扬光大俄罗斯舞派的光荣传统?笔者于去年12月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下面是一些初步印象。新团林立,良莠不齐基洛夫舞团和雅科勃松基金会联合筹建了一个新的舞团——基洛夫剧院小芭蕾舞团,最近它到莫斯科进行了巡回演出。据该团艺术指导维诺格拉多夫和伊莉娜·雅科勃松的介绍,这个舞团的宗旨是“恢复雅科勃松的舞蹈杰作,向观众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这次他们给莫斯科观众献演了雅科勃松的名作《罗丹雕塑》、《三联画》(据莫扎特音乐)和《婚礼行列》,但显然排练不够,表演水平不如雅科勃松生前的那个时期。该团还上演了彼季帕编导的《小丑节》(德里戈作曲),同样因普希金剧院的尺寸较小的剧场和演员的水平的限制,使这个名作没有闪烁出应有的光辉。另一个小舞团“七人舞团”由维朗尼卡·斯米尔诺娃领衔,他们演出的五场舞剧《道路的开端》,显得枯燥乏味。由陆楚康(译音)担任艺术指导的“公民舞团”邀请米哈伊尔·拉甫罗夫斯基排演了新舞剧《启示录》。这是一部圣经题材的舞剧,由瓦列利·基克塔作曲。剧中魔鬼撤旦一角特邀舞星基里洛夫饰演,形象鲜明,受到青睐。而整个作品,评论者认为,拉甫罗夫斯基在这里有些大材小用,无法施展他的创作潜力。小型舞团的兴起,是当前俄罗斯舞坛的典型现象,这是国家歌剧舞剧院经费短缺,人心思动,寻求财源的结果。除上述几个以外,莫斯科还有十几个,它们的成员和艺术指导经常变化,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负盈亏,编制较小,因而不能上演大型舞剧,一般以演独幕舞剧和古典芭蕾选段为主。这些小型舞团一方面活跃了舞坛的创作气氛,引进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原来的“国家模范剧院”的“大锅饭”体制,另一方面却又在物质条件上增加了创作人员的负担,现在他们要用不少的时间去拉赞助、租剧场、推销戏票……等等。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演出的艺术质量,不少舞团排练时间很少,特别是群舞失掉了从前的和谐与美感。小型舞团也为一些著名舞蹈家提供了实践和试验的基地,打破了从前某一编导的创作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戈尔杰耶夫、斯米尔诺夫-戈洛瓦诺夫、拉德琴科等昔日大剧院舞星都组织了自己的舞团,有的以演古典名作为主,有的以现代芭蕾为主线,也有的,如“节日芭蕾舞团”则以出国巡回演出挣外汇为主要宗旨。大剧院的芭蕾舞团,本身也分裂为三大块:由格里戈罗维奇任艺术指导的大剧院青年芭蕾舞团共约120人,由彼得罗夫任艺术指导的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剧场芭蕾舞团(瓦西里耶夫和马克西莫娃也在此效力,担任特邀编导和客座明星)以及仍旧留在大剧院舞台上的中、老年演员(实力较弱,只能上演一些象《天鹅湖》、《吉赛尔》之类的传统剧目)。另外两家大型舞团——莫斯科音乐剧院舞团和莫斯科芭蕾舞剧院,也因主要演员大批外流,进入了创作萧条阶段,新作很少,传统剧目表演质量下降。传统剧目仍受欢迎目前整个芭蕾艺术面临危机,失掉不少观众,然而传统芭蕾名作仍受热爱。《天鹅湖》、《吉赛尔》、《海盗》、《唐吉诃德》……等等,古典芭蕾舞剧仍在各个剧院的上演场次统计表上占据领先地位。为纪念普罗科菲耶夫诞生100周年而上演的新排舞剧《灰姑娘》(编导:瓦西里耶夫、克里姆林宫舞团演出)大为走红,观众对光彩夺目的服装和新颖的舞蹈编排赞叹不己。为纪念尼金斯基百年诞辰(1989)而演出的《牧神午后》、《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也颇受青睐。不久前莫斯科舞蹈剧院(院长乌斯曼诺夫),编演了《月光下的德国舞蹈》(采用D大调小夜曲音乐),艾夫曼为彼得堡当代舞剧院编排的《安魂曲》,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彼得堡音乐学院附属芭蕾舞团(艺术指导:多尔古申)恢复上演了费多尔·洛普霍夫的交响芭蕾开山之作《伟哉苍穹》以及《阿芙乐拉婚礼》(据佳吉列夫舞团版本重排),也引来了大批观众。从靠国家吃大锅饭向争取杜会赞助过渡今年是俄罗斯皮亚特尼茨基民间合唱团成立80周年,该团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举办的庆祝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该团第一代演员的代表、常任艺术指导塔季亚娜·乌斯季诺娃为这个著名舞团创作了几十个精彩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有:《沃罗尼什轮舞》、《萨拉托夫竞演舞》和《勃梁斯克嬉游舞》。这些舞蹈活泼生动,技巧高超,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在这些演出中,观众看到了“永远进取、乐观向上”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同样,他们相信,整个说来俄罗斯的舞蹈文化包括俄罗斯芭蕾学派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复兴。为此目的,一些企业慷慨解囊资助舞蹈团体,让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今年为庆祝佳吉列夫诞生120周年举办的“佳吉列夫艺术节”(其活动延续三年之久),得到了他故乡彼尔姆市的文化基金会的大力协助。不少城市的大企业和合资公司也纷纷与著名舞团建立合作关系,资助演出活动,而舞团则参与广告宣传为企业增加知名度。与商品经济相适应,不少舞蹈院校决定取消过去的免费教育制度,改为招收自费生,同时发放奖学金。目前一个外国舞蹈留学生每年要交纳1000~3000美元不等的学费,但由于仰慕俄罗斯学派心情迫切,报名者颇为踊跃。在东京,莫斯科舞蹈学院还创办了分院——“俄罗斯芭蕾学院”,定期成批派遣教师主持教学工作。莫斯科室内舞蹈比赛期间举办十天的现代舞蹈讲习班,一反惯例实行收费招生,每学时收费25卢布。这些收入将用来改善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收入,举办有关舞蹈活动。今年九月将在莫斯科举行的四年一度的国际芭蕾比赛,由于经济拮据,这次大赛险些不能如期举行。经多方奔走磋商,现已决定改由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主办,几家大企业和国际组织资助必需的经费,从而摆脱了危机。本次比赛将决赛参赛节目限制在彼季帕的遗产(柴可夫斯基三大舞剧、《雷蒙达》、《唐吉诃德》、《舞姬》、《小丑节》等等),以此纪念这位芭蕾大师的诞辰130周年。为了确保公证,本届比赛组委会决定增设新闻界评委会和“新闻界奖”,邀请各国著名理论和评论家担任评委。几点看法借此机会,我逐一走访了曾在我国工作过的三位专家。伊莉娜专家10月份刚从北京回来,印象犹新,她非常感谢中国有关领导和自己的学生们的热心接待。她回国后担任了一家游艺艺术学校的芭蕾教师,发挥余热。鲁米扬采娃(古雪夫夫人)仍在舞蹈学校(现已改名为“彼得堡芭蕾学院”)执教,指导外国进修生。谢列勃连尼科夫年逾七旬,身体衰弱,但也还在坚持教学活动,每周教两次双人舞课。三位专家十分关心中国芭蕾教学和创作,他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来俄罗斯芭蕾学派也许会由中国同行来继承发扬了,希望你们利用现有的良好条件好好创新,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一致对目前俄罗斯芭蕾所处的危机表示忧心忡忡,但告诉笔者说,各大舞蹈学校的教学活动尚属正常,很少舞蹈教师外流国外。综上所述,俄罗斯芭蕾在苏联解体之后元气大伤,经费匮乏,人才外流,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佳作上演,可谓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然而,他们究竟是有上百年传统的芭蕾大国,仍旧保留着相当可观的教师、演员和编导队伍,一旦政策对头,解决了经费难题,东山再起的“柳暗花明”前景是并不遥远的。而在目前阶段,利用这一机会(不少俄罗斯芭蕾大师英雄无用武之地,十分希望来华短期工作),对于发展我国芭蕾艺术实在是极其有利的。可以多多组织人才交流和演出,也可以派遣我们的教师编导前往彼得堡和莫斯科有关院校进修深造,同时可以联合办学,利用双方有利条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种方式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分别予以实现。代表人物:只认识个费奥多尔·福格尔曼还有弗拉基米尔.安德罗波夫指挥俄罗斯人民演员生于乌克兰霍梅尔尼茨基市。1968年毕业于利沃夫国立雷森科音乐学院乐队系。1968年至1971年,在白俄罗斯国立鲁纳恰尔斯基音乐学院任教。1974年至1976年,任白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进修指挥和音乐学院歌剧创作室指挥。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白俄罗斯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曾在明斯克国立(现为国家)模范大剧院出色地指挥了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约兰塔》演出。1976年至1978年,任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音乐编辑。1978年被录用为大剧院指挥和舞台乐队艺术总监。他以高超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创建了管乐队并排演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古典和现代各作曲家,各时代和各种风格的作品。近年来,该乐队多次在大剧院,以及俄罗斯国内外成功地多场专场音乐会。2000年至2002年,弗拉基米尔.安德罗波夫任大剧院歌剧团艺术总监 。曾指挥许多歌剧和芭蕾作品,包括柴可夫斯基的歌剧《禁卫兵》、《叶甫根尼.奥涅金》、《约兰塔》,达尔戈梅尔斯基的《美人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莫扎特和萨列里》、《沙皇的未婚妻》,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东诺夫》,帕伊谢洛的《漂亮的女磨坊主》,威尔第的《纳布科》、《命运的力量》,普契尼的《托斯卡》,普罗科菲耶夫的《对三个橙子的爱》;指挥过的芭蕾作品有:谢德林的《小驼背马驹》,哈恰图良的《奇波利诺》。在大剧院曾经排演了歌剧《漂亮的女磨坊主》和多部芭蕾舞作品,如茹科夫的《失眠》,柴可夫斯基作曲的《黑桃皇后》和维贝尔恩作曲的《帕萨卡利亚》。1988年录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福明的歌剧“美国人”唱片(剧本创作:克雷洛夫)从2003年起任阿斯特拉罕国立音乐剧院艺术总监。2001年曾被授予友谊勋章。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您好,我这里正好有一份做好了的,您可以参考下,如果觉得合适,请给分,谢谢了。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谈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首先我们怎样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艺术源于自然。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艺术及它的审美都是有一定的分类的。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共同点和统一性。我将细化和着重探讨一小部分艺术分类出来的项目去结合它的统一性。也有宏观的发展潜力。 (前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都对其解析和论证多不胜数。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也是和当今好多问题的探讨那样使人难明和深奥。它就同文言文那般,使普通的世人对其比较难分析。通过《现代汉语》和《语言概论》一书中,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字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文言文也随着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行了白话文的解析和分类,但学者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存在才能把原本的意义给保留。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也像文言文研究大致类同。艺术的存在也不是我们所认识才有的。例如静止的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 近几年来随着我对武术的深认知和问学及从各方的学者的指导,一直在探讨从武术到艺术的问题上。一般在学术上要求高的学者都是多能的,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武术运动员,也从事过理工专业的学习,略懂音律和美术,我一直认为真理是不需要华丽的装潢,才会使人相信的。艺术源于生活和实践。 其次我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得知在《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隐含读者一词。“隐含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随着隐含读者一词被挖掘和认识出来,同时也诞生出许多隐含问题。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论文多如牛毛,接着网络的推动和高速发展不管是什么研究的项目,我们都会找出一批相同的字眼及理论成果。例如某某大学教授有抄袭嫌疑等等的隐含问题。在这个年代我们常常都提出要创新和自主,为了减少这些没有意义和比较相同的结果,我希望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将所知道的,所悟到的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析及论证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问题上。也许这是一个太冒险的行为,但这也是符合我的个性。 一、对艺术的认知 1)、艺术通过时间的到来和生活实践,我们得知有时候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血统,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历史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及民族传统所导致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的不同,有时候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甚至表达错误。例如外国人打武术,中国人跳国标舞,唱意大利歌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环节上欠缺的东西。 2)、谈艺术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基础从何谈艺术和审美? 3)、时间和地点,人物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推动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是什么人,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观点。你不至于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播放音乐剧吧,你也不至于在抢救生命的时候站在护士和医生面前搞行为艺术吧。 4)、很多艺术的表达基础是人类的肢体语言,也就是说人体的内外各部位,而人类通过思想指挥肢体,而思想就是人类的对事物的认知,加深文化底蕴。在对此情此境,境随心变或心随境变下产生艺术作品。例如我写的诗。 《明月在》 《拳醉》 明月照当头, 先秋之风花落地, 山河烟城在。 旁见意境心略动。 举杯邀月时, 酒醉过半拳更厉, 人却几春秋。 一朝醒来新鲜事。 以上的两首诗是我在中秋节和秋天某个特定情感和灵感下写的,也就对艺术基础的认知所得出的作品。 5)、学艺术之首(为人师表)。 在没开始谈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的问题上。我先说说我通过近十几年的学问,学武术的道路上所听所闻的种种社会现象,这也就是最关键的,我是获过国际太极拳冠军的民间武术运动员,有好多人游走在自以为是的半懂半唔知的阶段,去误导世人。对学术走向艺术道路上几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同一个病为什么大家都是医生就只有少数的能治好。那就是说你还没到家。 我常常在与我交流的人群中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领悟,又回到那中心点又重新来过的循环,在实践中再实践的过程,从而得到圆满和自然的学术乃至艺术美。二、举例说明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 (1)、走向艺术的基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我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举例方式去解析及论证。 例子1:我的一篇文章《问功夫》。 上个世纪至今随着一部部功夫片的诞生和一代代功夫巨星或一些人将所谓的功夫在电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演得出神入化,尤其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将(功夫)这一名词带进世界词典中,功夫就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少的话题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电影和在江湖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谓的功夫是都是半知半解的,我可能也是,《叶问》上演的前前后后都有很多人问我关于功夫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特异功能和一些神话的问题,功夫是怎样练成的,有没有天下无敌的功夫等等。那我就在以下一一的把我所知道的所理解的解答一下。 1. 特异功能和神话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到(因世界成立了特异功能基金会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拿到)很多人所用的手法有魔术,生物,物理,化学等等的手法。 2. 所谓功夫这一名词的解释和含义有很多种,可以说你雕刻的功夫不错喔,你的做菜做饭的功夫不错喔,你修理的功夫不错喔等等。人们往往把功夫误解为是武术的代言,解释等等,一代功夫巨星成龙是这样解释功夫的——你随便把一些东西丢出去就把人打死的你的功夫很不错。含义很深吧,我在《家》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功夫是很广的就像宇宙那样,解释功夫和表演有很多种的,尤其有一种大家也就是想知道这个,就是武术。 3. 武术在古代就有了,人们通过武力得到了和平,武术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武字在笔画解释中是止和戈组成的,就是以武制(止)讨(伐)的意思。术字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一般有通过表演的手法,人们所听所闻的等等术数而组成术。武术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有各门各派的武术,武术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内家,外家,套路,散打等。 4. 拳术一般是用肢体演练的拳术。 5. 器械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搭配器械而演练。 6. 内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慢的武术,一般有太极拳,软气功硬气功,八卦拳等。 7. 外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一般有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泰拳等。 8. 套路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和比较慢的一组武术动作等。 9. 散打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格斗动作等。 10. 天下无敌的功夫是有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以和为贵,例如我们的外交部,通过外交关系得到和平。 11. 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很简单就一句话(功多艺熟)就会演练得出神入化,我在《家》的文章中的“家”就是这样成为家的。 通过以上我所理解和知道的去解释功夫这一名词,大家大概也知道一些功夫的含义。我们已知道这样的学术问题,不难已点,线,面的方法去探讨艺术。 例子2:通过对太极拳之美的了解升华到艺术美 在我《问功夫》的文章中提及到的内家拳中有一种是太极拳,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时好多人都问我有关于太极拳的问题,怎样练好太极拳也就是成为近百年来人们所提及的话题之一,怎样练好太极拳呢?那我就把我所以为知道的、我最熟悉的太极拳竞赛套路来讲讲,也就是很多人想知的所谓秘密所谓神功。 在我国有一部名经那就是《易经》,在易经中所提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变化的一种说法。记得在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提到华山派有剑气和剑式之争,最后还是剑式是最厉害的。从以上的两个例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点道理。其实在万事万物中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管你是从那里学起,只要是正确的都能走上一层、走向统一。我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以下及我要提出的问题之处和很多我见过的例子去解释。 1、我们先不要讲练太极拳,从武术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练太极拳前首先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开始,练长拳、南拳、刀、枪、剑、棍、棒等外家拳学起。也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剑式到剑气的道理,从原始学起。 2、我通常提及到不管你练什么拳都要练得大气大架子,方为正确。我见过社会上有好多人打拳或所谓的教练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打错的,那不是一般的错(我说的是竞赛套路)什么弯腰,驼背,手势不正确等的。 3、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可以说是长拳慢打,这样讲那就并不是那么难懂了,教好和学好拳术,首先是教的人必须要学好,教太极拳一开始就讲一些深奥的东西就是走进了误区,我通常教的就是先教二十四式太极拳,先讲武术的基本知识后开始教与练,这才会使人明白,我常常会已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去教人,这就是与武术中的一招制敌一样简单明了。 4、我认为无论是什么学术体系文章不一定要长,别人明白就行了,不要像一本天书那么厚,写的天上有地下无,写的人做不到,学的人更做不到。 5、我认为武术可以从武术转变为艺术,但前题是你要学好,所以学正确,学好太极拳,方能看到太极拳之美从而升华有艺术之美,固此以太极拳为例各种拳术也一样美,从艺术到美是一种难明的哲学,也是科学的统一,这就要看你啦。 6、在近几年的大型武术剧目及表演来看从例子里面了解太极拳之美升华到艺术美我们不难明白如何探讨审美特性的问题。(2)、举例说明已统一的观点去探讨艺术审美特征。 1、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论坛有很多,这个我们已经知道。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而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多已分类方法去探讨的。我们通过艺术审美特性的分类不难看到它们有时候都存在着统一性的问题。我们知道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美的统一,美包含了艺术。而在佛学当中,一小部分上他包含了真、善、美,而美也只是他的一个分类。 《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 2、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除了形象的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的。3、不同的观点看艺术审美得出统一的结果。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在一段时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在一些案例里面得知,例如我们的教授黄汉平是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他在和我们上课时提出从文学角度去翻译名著,并不是像翻译家那样直译时从中又看到和提出的不同的,有历史价值和观点甚至找出他们问题所在。其次我们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从舞蹈中探讨出自由搏击的步伐,而导入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中。而这些经验常常与我的审视经历大致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艺术也是统一的.。 4、举例部分项目艺术审美特性的统一问题。 在我同与我交流的一些运动武术系的学生们时,我问过他们对不懂武术套路的东西用审美经验只是看看他相对的是否有美感,去评论。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审美套路和统一的问题。 自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武术发展的转变和趋势。通过走向艺术基础的举例谈论,我们的国家通过了好多学者的探讨和实践,对武术套路项目有了重大的改革,我们发现它的审美特性与舞蹈,艺术体操等有了大致相同艺术审美特性。例如音乐,衣服等等讲究。 例子:我通过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对比,他们都有共同的审美特性。 武术套路与舞蹈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 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近几十年来,过几代舞蹈家武术家的辛勤探索和创造, 从继承舞蹈和武术套路身法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样式入手, 根据武术和舞蹈艺术自身规律的特点, 以及时代精神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传统的进行开发式整理, 并对其作了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与探讨,创立了一套教学的基本方法,取名为“身韵”教学法。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摆脱了对古典的依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种类,因此, 对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也就成为发展必然要求, 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 才能真正体现武术套路与舞蹈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 身心并用, 内外统一”这是武术套路与舞蹈不可缺少的标志, 是武术套路与舞蹈的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武术套路与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 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 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当然, 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为武术套路与舞蹈而言, 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 1 、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 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 “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一样, “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 作为“身韵”教材, 究竟在“形”上应包涵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 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姿态的剖析, 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武术套路与舞蹈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这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 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那就是“身韵”在“形”的训练中, 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 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 各种提、沉、冲、靠、含腆等身法的运用形式, 动作势态上的舒扬、闪凝、蓄发。 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 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武术套路与舞蹈中人体的运动方面, 神韵是可以认识的, 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 “形”才有生命力。 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 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 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 以形传神”, 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譬如获得05 年CCTV 舞蹈大赛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 其男演员可以说是用气在泼墨, 用心在书法, 气“心一想, 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 把中国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神韵通过古典舞身韵的一招一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说, 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 也就失去了武术套路与舞蹈最重要的光彩。 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 或“点中之线” (即“静中之动”) ,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达, 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 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 有如行云流水。武术套路与舞蹈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左, 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 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特有的, 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 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 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以上武术套路与舞蹈审美特性的对比,再次讲明了艺术具有统一性。也得出其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特性,在这个例子里面统一性的概念,看出了艺术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里面包含了好多不同艺术的特性混合体。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们通过以上的浅谈,可以知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 索引序列
  • 芭蕾舞女孩油画毕业论文
  • 舞蹈芭蕾毕业论文
  • 芭蕾舞蹈生的毕业论文
  • 舞蹈芭蕾毕业论文题目
  • 芭蕾舞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