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当前各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乍一看,学前教育和游戏这两个名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育,其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德、智、体、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
关键词:游戏设计 幼儿教具设计 教育
探讨游戏规则设计与其形态、功能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帮助游戏设计者及生产者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对游戏规则与形态、功能设计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人格、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时候游戏的形式、功能设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不管是儿童本身还是市场都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玩教具诞生。
1 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设计原则
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游戏规则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须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应以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主,规则简单易遵守,与游戏内容和情节一致。例如“小老鼠过河”游戏,幼儿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班是初步的游戏合作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大班可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游戏中,需要4名幼儿“搭架子”,游戏规则是幼儿必须看清谁是狼后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规定场所,而作为惩罚的,即被“狼”捉住的“小羊”,只能担任“搭架子”的角色,这类游戏的竞争性较强,适合大班的幼儿。另外,同一游戏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组合一起玩,可调整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班的幼儿可四处躲跑,中大班的幼儿可6人一组排成一排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时,教师要控制幼儿追逐跑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很多幼儿园拥有宽阔的场地,绿树成阴、草地成片,拥有柔软的塑胶场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追逐、游戏。我们能够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游戏环境以及材料。在一些平整的塑胶地、水泥地上画上极富情趣的、各种颜色的“方格房子”、“圆圈”等,孩子们还能够充分利用小树林,玩起“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在构建相对宽松的集体户外活动中,有效锻炼幼儿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切实体验到游戏当中的乐趣。
2 游戏设计:转陀螺游戏
游戏规则
(1)适合年龄段:3岁以上;(2)参与对象:儿童、老师或家长;(3)参与人数:3人或3人以上;(4)材料用具:圆盘三层盘子一个;红色竹筒、黄色竹筒、蓝色竹筒各一个;红色积分小颗粒、黄色积分小颗粒、蓝色积分小颗粒;记分牌一个;小球、陀螺各一个。
游戏方式
以两人参与游戏为例。
(1)开始游戏:盘中放三个小球,游戏一方旋转陀螺,让陀螺撞击小球,陀螺开始旋转之后,在陀螺停止转动前,玩者都不能再继续旋转陀螺,落入顶层与中间层盘面之间凹陷处的小球不能再次放回盘中心,等陀螺停止转动时才记分,以此时小球的位置作为记分依据,记分完毕轮到游戏另一方旋转陀螺。
(2)一记分方式:小球进入红色小筒则往自己的一记分牌上套入一颗红色记分粒,进入黄色小筒则套入两颗黄色记分粒,进入蓝色小筒则套入三颗蓝色小粒。
(3)判断胜负:最先将自己的记分牌堆满记分粒者为胜者。
游戏时间
每局10-15分钟。
游戏结构
(1)竹筒与盘面之间采用塑料键进行连接,方便拆装和自由组合该塑料键的长度能同时起到阻挡小球跑出盘面的作用。
(2)盘面共有三层,顶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落差为5mm,该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阻止没能被陀螺顺利撞击进入竹筒的小球不能回落到盘面中心,被陀螺再次撞击。
(3)盘面呈均匀凹陷状,这个结构能保证陀螺不会旋转到盘面边沿碰撞圆筒,同时,还能增加陀螺撞击小球的机会。
游戏功能
(1)游戏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及其玩伴游戏中得到紧张、激烈的,满足儿童及其玩伴的成就感。
(2)教育功能:①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力学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力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②锻炼儿童手脑眼协调并用的能力;③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幼教机构所重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度过童年,不仅仅因为众多研究者们告诉我们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喜欢游戏,游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基本的需求,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学前儿童的游戏资源,是开拓教学模式人性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4]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识―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
一、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某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难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下面我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为例,为大家展开介绍。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一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第一章 绪论 7-15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7-8
二、文献综述 8-11
(一) 幼儿园常规的研究 8-10
(二) 幼儿园音乐活动常规的研究 10-11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1-12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5
第二章 音乐活动中的普遍性常规 15-21
一、听音乐信号行动 15
二、具有良好的空间意识 15-19
(一) 坐时与相邻同伴不发生肢体碰撞 16-17
(二) 固定站位练习上下肢联合动作 17
(三) 散点时主动寻找适度的运动空间 17-18
(四) 回位时主动迅速找空位子坐下 18-19
三、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 19-21
(一) 认真倾听 19-20
(二) 仔细观察 20-21
第三章 音乐活动中的特定性常规 21-32
一、歌唱活动中的特定性常规 21-23
(一) 仔细倾听教师范唱 21-22
(二) 认真倾听同伴歌唱,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和谐 22-23
二、韵律活动中的特定性常规 23-26
(一) 前奏时安静等待,尾奏时造型不动 23
(二) 适度地与同伴合作 23-25
(三) 看清示范再做动作 25-26
三、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的特定性常规 26-32
(一) 乐器的使用常规 27
(二) 先徒手演奏,再拿乐器演奏 27-28
(三) 演奏时看图谱、看指挥 28-32
第四章 中班音乐活动常规的培养策略和教学建议 32-36
一、中班音乐活动常规的培养策略 32-33
二、中班常规建立的原则 33-36
(一) 讨论协商,共同制定规则 34
(二) 明确、坚决地执行规则 34
(三)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修正规则 34-36
结语 36-37
附录 37-39
参考文献 39-41
致谢 41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二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次 7-10
1 绪论 10-27
选题缘由 10-12
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
我国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突出,农村儿童同伴交往更加值得关注 10-11
农村学前班儿童同伴交往现状与特点缺少研究 11-12
研究目标 12
了解农村小学学前班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12
探索影响农村小学学前班儿童各交往特点的因素 12
提出改善农村小学学前班儿童同伴交往的建议 12
研究意义 12-13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12-13
文献综述 13-19
关于农村学前班的已有研究 13-14
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已有研究 14-16
关于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的研究 16-18
关于同伴交往研究方法的综述 18-19
核心概念界定 19
农村 19
小学学前班 19
同伴交往 19
研究方法 19-27
究对象的选择 20-22
研究过程 22-23
资料的收集 23-25
资料的整理 25-27
2 学前班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27-48
班级同伴关系情况 27-28
同伴交往对象特点 28-32
女生交往对象中男女数量相当,男生同性交往较多 28-29
交往对象数量特点:男生“一对多”,女生“一对一” 29-30
交往对象范围广 30-32
同伴交往频率特点 32-33
人均交往时间短 32
无交往时间多,无所事事表现突出 32-33
同伴交往主题特点 33-39
交往以游戏为主 33-34
交往中儿童游戏的特点 34-39
同伴交往方式特点 39-42
以语言和动作结合的交往方式为主 40
男孩与女孩喜欢的交往方式差异明显 40-42
交往中介特点 42-43
交往中介丰富 42
交往中介的'损耗性大 42-43
同伴交往行为性质特点 43-45
交往以积极行为为主 43
交往行为具有亲社会性 43-45
交往中的规则特点 45-47
小结 47-48
3 影响农村儿童同伴各个交往特点的因素 48-56
影响儿童交往范围特点的因素 48-49
. 小学粗放的管理 48
. 宽松充足的时间 48
. 农村人的社会关系 48-49
影响儿童交往频率特点的因素 49-51
. 学校环境 49-50
. 老师 50-51
影响儿童交往中的发展水平特点的因素 51-52
. 老师的专业水平 51
. 游戏材料 51-52
影响交往中介特点的因素 52
小学的管理 52
农村的环境 52
影响交往行为性质特点的因素 52-54
学校超市 52-53
社会课 53
小学生 53
交往明星 53-54
社会风气 54
影响儿童规则特点的因素 54-55
教师 55
家长 55
小结 55-56
4 分析与建议 56-61
分析 56-57
建议 57-61
加强环境创设 57-58
注重游戏活动的开展 58
增加耐玩游戏材料的投放 58-59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59-60
建立家校合作关系 60-61
5 反思 61-62
参考文献 62-65
致谢 65-66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当前各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乍一看,学前教育和游戏这两个名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育,其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德、智、体、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
关键词:游戏设计 幼儿教具设计 教育
探讨游戏规则设计与其形态、功能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帮助游戏设计者及生产者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对游戏规则与形态、功能设计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人格、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时候游戏的形式、功能设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不管是儿童本身还是市场都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玩教具诞生。
1 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设计原则
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游戏规则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须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应以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主,规则简单易遵守,与游戏内容和情节一致。例如“小老鼠过河”游戏,幼儿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班是初步的游戏合作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大班可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游戏中,需要4名幼儿“搭架子”,游戏规则是幼儿必须看清谁是狼后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规定场所,而作为惩罚的,即被“狼”捉住的“小羊”,只能担任“搭架子”的角色,这类游戏的竞争性较强,适合大班的幼儿。另外,同一游戏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组合一起玩,可调整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班的幼儿可四处躲跑,中大班的幼儿可6人一组排成一排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时,教师要控制幼儿追逐跑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很多幼儿园拥有宽阔的场地,绿树成阴、草地成片,拥有柔软的塑胶场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追逐、游戏。我们能够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游戏环境以及材料。在一些平整的塑胶地、水泥地上画上极富情趣的、各种颜色的“方格房子”、“圆圈”等,孩子们还能够充分利用小树林,玩起“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在构建相对宽松的集体户外活动中,有效锻炼幼儿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切实体验到游戏当中的乐趣。
2 游戏设计:转陀螺游戏
游戏规则
(1)适合年龄段:3岁以上;(2)参与对象:儿童、老师或家长;(3)参与人数:3人或3人以上;(4)材料用具:圆盘三层盘子一个;红色竹筒、黄色竹筒、蓝色竹筒各一个;红色积分小颗粒、黄色积分小颗粒、蓝色积分小颗粒;记分牌一个;小球、陀螺各一个。
游戏方式
以两人参与游戏为例。
(1)开始游戏:盘中放三个小球,游戏一方旋转陀螺,让陀螺撞击小球,陀螺开始旋转之后,在陀螺停止转动前,玩者都不能再继续旋转陀螺,落入顶层与中间层盘面之间凹陷处的小球不能再次放回盘中心,等陀螺停止转动时才记分,以此时小球的位置作为记分依据,记分完毕轮到游戏另一方旋转陀螺。
(2)一记分方式:小球进入红色小筒则往自己的一记分牌上套入一颗红色记分粒,进入黄色小筒则套入两颗黄色记分粒,进入蓝色小筒则套入三颗蓝色小粒。
(3)判断胜负:最先将自己的记分牌堆满记分粒者为胜者。
游戏时间
每局10-15分钟。
游戏结构
(1)竹筒与盘面之间采用塑料键进行连接,方便拆装和自由组合该塑料键的长度能同时起到阻挡小球跑出盘面的作用。
(2)盘面共有三层,顶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落差为5mm,该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阻止没能被陀螺顺利撞击进入竹筒的小球不能回落到盘面中心,被陀螺再次撞击。
(3)盘面呈均匀凹陷状,这个结构能保证陀螺不会旋转到盘面边沿碰撞圆筒,同时,还能增加陀螺撞击小球的机会。
游戏功能
(1)游戏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及其玩伴游戏中得到紧张、激烈的,满足儿童及其玩伴的成就感。
(2)教育功能:①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力学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力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②锻炼儿童手脑眼协调并用的能力;③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幼教机构所重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度过童年,不仅仅因为众多研究者们告诉我们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喜欢游戏,游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基本的需求,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学前儿童的游戏资源,是开拓教学模式人性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4]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识―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而不是仅仅通过过早的知识灌输,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活泼好动,对于游戏有着天生的喜爱。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大脑间的协调和思维、潜力激发,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针对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 关键词 】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应用;实践策略
早期传统应试教育给幼儿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幼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不输在起跑线上,众多家长和幼儿园过早的开展课本教学,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阻碍了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的未来发展。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科学合理的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能够以知识作为主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蒙性和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到愉悦,对事物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对一些简单的现象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思维能力。游戏教学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增强幼儿探索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大有裨益。游戏教学中,幼儿感受到创造的自由,想象的'快乐,和其他伙伴一起合作并体验到成功,能够直观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优点特长。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合理的使用游戏,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当前认知水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融入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在游戏中动手实践,提高启蒙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游戏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使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太难或者太简单的游戏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游戏选择上应当细心认真,既要照顾不同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差异,又要满足幼儿的整体认知水平需求。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深入了解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适当对游戏进行改编,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体验。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做游戏,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积木搭建游戏,锻炼幼儿对于不同图形的认识,并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幼儿缺乏耐心和兴趣时,应当改变教学策略,教这些幼儿使用积木做一些其他的小游戏,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游戏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学前教育游戏与其他游戏的基本区别,游戏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习,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提高幼儿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游戏也应当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设计,并且要注重教育性,不能够为了玩而玩。游戏做完之后,幼儿都应当有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游戏分为认知性和活动性游戏,认知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活动性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游戏设计中,需要制定一定的游戏矛盾,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游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游戏对幼儿产生影响,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和进步。比如,在爸爸妈妈找一找游戏中,让幼儿将父母和自己的照片、音视频搜集起来,在班上进行演讲和展览,讲一讲和父母的故事,比赛哪个幼儿讲得好。随后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在家长会上请幼儿来讲述,促进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效果。
3.游戏应当能够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中,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幼儿自主发挥创造能力,找到不一样的游戏玩法,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创新能力提升。幼儿园游戏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的记忆力,通过游戏能够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幼儿园游戏应当与生活接轨,这样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理解。另外,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游戏内容进行分解指导,加强幼儿对游戏本质的理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良好。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比如,在小蚂蚁造房子游戏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对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屋进行模拟建造,提高幼儿对于建筑物的感性认知能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4.游戏趣味性的设置
游戏的趣味性是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只有有趣的游戏,幼儿在玩耍之中才不会感到厌烦,才能够在游戏中主动吸收知识和经验。如果游戏不能引起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思考,那么游戏的教学价值将无从体现,更不要说幼儿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了。因此,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提高游戏趣味性。
(1)猜测。运用猜测的游戏特点,很容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愿意探索新鲜事物,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比如摸一摸、猜一猜游戏,等等。
(2)动手。动手实践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特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自由创造的乐趣,能够随心所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聪明才智。比如,建房子,搭积木游戏,等等。
(3)竞争。幼儿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和求胜心理,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竞赛类游戏,激发幼儿的竞争心理,使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挑战。游戏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好胜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习惯,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
5.游戏要注重科学和严谨
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本身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引导有幼儿,结合幼儿的智力发展和亲情感体验,真正的做到游戏的教育性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幼儿才愿意在游戏中去体验,去获得提升。游戏设计中最好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使幼儿在游戏中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游戏,将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和房屋进行图形描绘,使幼儿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游戏设计,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发展,脑力得到锻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的意义重大,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于幼儿形成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十分有利,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当然,教师应当注重游戏中的问题解决,关注幼儿的心理想法和游戏状态,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喜欢的游戏,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提升。另外,教师要做好游戏环境的建设,使幼儿有一个安全系数高的游戏环境,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身体安全,使幼儿能够放心的在游戏中玩耍,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时代教育,2017,(14):207.
[2]谢海梅.“3+3”模式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2017,(06):97.
[3]杨敏,彭小翠.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凤妍幼儿园为例[J].新课程,2017,(04):39+41.
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让这个年纪这么小的孩子,一定要杜绝游戏,因为游戏会对他们造成一种上瘾的,这么一种被动的局面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能够强化幼儿教育效果。本文分析了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展游戏活动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重要性一、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都在发育阶段,游戏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身体发育的必要条件,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活动促进幼儿肌肉和骨骼发育成熟,锻炼幼儿运动能力,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不断发育。另外,游戏活动可以活跃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可以放松幼儿紧张的情绪,从而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导致各种身体疾病,如呼吸不顺畅、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记忆、直觉和感觉都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通过不断认知过程实现认知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游戏本质上属于实践探索活动,游戏给予参与者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参与者可以直接感知身边的事物。比如,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按照游戏规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得到充足的锻炼和全面的提高,对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游戏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3.发展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在遵循生活逻辑的前提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模仿生活的基础上变革现实,反映生活现实,游戏中蕴藏了丰富的教育元素,是幼儿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将真实和虚构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参加创造性活动,发展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搭建建筑区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建筑区的物品,比如有的孩子画了几棵苹果树,在苹果树下有许多孩子在玩耍;有的孩子搭建了高楼大厦、超市商店,有卖衣服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吃的;有的学生画了彩虹,搭建了一座大桥,对建筑区进行装饰;在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下还有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幼儿园,并为其取名字。在我们眼中孩子们搭建的东西只是积木的叠加和围拢,可对于孩子们而言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是孩子们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孩子们的构思,幼儿的想象力在积木的搭建中逐渐丰富了。幼儿期是人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期,在使用各种物品的过程中发现其功能和特性,可以发展幼儿创造新作品的能力,而且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成就感,满足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开启新的思路,从而发展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的技巧1.充分挖掘游戏资源除了课程资源外,我们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幼儿认知能力综合考量,挖掘更多的游戏资源,在已知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发展幼儿认知能力,让他们可以从更多的实践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思维品质。例如,可以以“打针”为情境设计游戏活动,让儿童自由选择想扮演的人物角色,自己设计具体故事场景,将医生护士给病人打针的过程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游戏道具,比如听诊器、玩具针、吊瓶等,增加游戏活动的真实感和新鲜感,让儿童享受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游戏活动让幼儿设置环节,自由把握进度,教师不需要使用过渡性语言引导,只需关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比如情绪调节,语言对话,以及游戏道具的分配问题。如果孩子们在这些环节出现问题,教师就要及时调整,保证游戏活动的通畅性和整体质量,让游戏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在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扮演护士和医生等角色,这时教师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配合孩子扮演看病的儿童,让孩子们给老师打针,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游戏活动中,身心意识浸润到打针情境之中,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融洽的游戏氛围,一举两得。2.开展问题互动游戏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经验幼儿已经可以开展简单认知的活动。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思考问题,开展问题互动游戏,引导幼儿思考,活跃幼儿思维。例如,在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活动“蓝色雨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雨靴的颜色是什么样的?长什么样子?雨靴有什么用处?你们愿意穿着雨靴在雨天中散步吗?”鼓励孩子们认真思考,并站到讲台上给其他小朋友讲述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游戏氛围,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活跃幼儿思维,促使孩子们认真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表扬幼儿,无论幼儿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认真倾听,让孩子们把话说完。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我们要多选择语言类游戏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励儿童踊跃参与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儿童认真思考,实现幼儿教育目标。3.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每天都身处狭小教室里,我们要给儿童提供释放精力的途径和机会,组织孩子们开展体育类游戏活动,通过体育游戏进行体育锻炼,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可以开展“捕鱼游戏”的体育活动,锻炼儿童的跑步能力。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圈,一部分儿童扮演捕鱼手,另一部分儿童站在圆圈内扮演鱼儿,扮演捕鱼者的儿童要进入圆圈内捕捉扮演鱼儿的幼儿,扮演鱼儿的孩子们不能走出圆圈,只能通过奔跑躲避被捕,直到最后一条“鱼儿”被捉住游戏活动结束。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奔跑能力和灵敏性可以得到充分提高。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比如把孩子们的腿绑起来,让孩子们并肩前行,锻炼他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意识。最后,我们要培养儿童的跳跃能力。比如,可以开展“编花篮”游戏活动,将幼儿的胳膊和腿绑在一起,然后孩子们手拉手一边喊着“编花篮……”一边单腿跳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胳膊不能和腿分开,要坚持将儿歌唱完。4.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是游戏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游戏类型,通过肢体语言、神态、对话表现扮演人物的角色特征,表达角色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可以锻炼儿童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引导幼儿扮演各种职业者,让孩子们谈谈对各个职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扮演各类职业者让幼儿了解各个职业的特点。首先医生是儿童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类职业者,当我们生病时都会找医生看病,可以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扮演医生,再现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场景,想想医生是如何询问病人病情,如何嘱咐病人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用玩具代替就诊工具将病人和医生的对话过程展现出来。其次是超市商场的导购员。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一定会和父母逛商场和超市,有和导购员对话交流的经历,可以引导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和导购员展开对话,再现购物场景。另外,还可以模拟“家庭做客”的生活场景,老师扮演客人,幼儿扮演家庭的主人,让幼儿自由发挥,想想如何招待客人。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游戏可以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5.日常生活中渗透游戏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时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习惯,保证教学内容有规定性。游戏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行为方式,我们要密切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综合表现,正确协调游戏和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和动力,享受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发挥幼儿主体性权利。因此,要将日常生活和常态教学相结合,将幼儿主观能动性和游戏内容的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考量,关注幼儿成长发展。例如,学习交通常识相关知识时,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安排将课程内容机械式地灌输给幼儿,不但会降低儿童接受新知识的效率,还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甚至会引起儿童的抵触情绪,最终影响教学整体质量。因此,我们可以转变思路,从生活常见事物入手,幼儿对交通信号灯和斑马线非常熟悉,我们可以自制交通信号工具,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有的儿童扮演交警,有的儿童扮演行人,有的有的儿童扮演司机,教师可以设计场景让幼儿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幼儿设计场景自导自演。比如放学时间到了,很多小朋友要过马路回家,但是此时路上车来车往,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熟悉的场景瞬间就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发挥想象力,结合生活实际将自己想到的画面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态,及时指正表演中出现的偏差,对表演优秀的孩子给予表扬和赞赏。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方案、选择游戏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将发展幼儿智力,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作为开展游戏活动的初衷,通过引导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游戏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智力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的这个论文,我觉得那就是按照自己的一个去写,这样就可以了。
幼儿是需要做游戏的,因为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他们对于有趣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这个世界。
【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而不是仅仅通过过早的知识灌输,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活泼好动,对于游戏有着天生的喜爱。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大脑间的协调和思维、潜力激发,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针对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 关键词 】幼儿园;学前教育;游戏应用;实践策略
早期传统应试教育给幼儿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幼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不输在起跑线上,众多家长和幼儿园过早的开展课本教学,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阻碍了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幼儿的未来发展。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科学合理的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能够以知识作为主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具有一定的启蒙性和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到愉悦,对事物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对一些简单的现象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思维能力。游戏教学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增强幼儿探索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大有裨益。游戏教学中,幼儿感受到创造的自由,想象的'快乐,和其他伙伴一起合作并体验到成功,能够直观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优点特长。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合理的使用游戏,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当前认知水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融入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在游戏中动手实践,提高启蒙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游戏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使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太难或者太简单的游戏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游戏选择上应当细心认真,既要照顾不同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差异,又要满足幼儿的整体认知水平需求。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深入了解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适当对游戏进行改编,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体验。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做游戏,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积木搭建游戏,锻炼幼儿对于不同图形的认识,并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幼儿缺乏耐心和兴趣时,应当改变教学策略,教这些幼儿使用积木做一些其他的小游戏,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游戏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是学前教育游戏与其他游戏的基本区别,游戏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习,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提高幼儿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游戏也应当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设计,并且要注重教育性,不能够为了玩而玩。游戏做完之后,幼儿都应当有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游戏分为认知性和活动性游戏,认知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活动性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游戏设计中,需要制定一定的游戏矛盾,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游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游戏对幼儿产生影响,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和进步。比如,在爸爸妈妈找一找游戏中,让幼儿将父母和自己的照片、音视频搜集起来,在班上进行演讲和展览,讲一讲和父母的故事,比赛哪个幼儿讲得好。随后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在家长会上请幼儿来讲述,促进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提高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效果。
3.游戏应当能够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中,应当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幼儿自主发挥创造能力,找到不一样的游戏玩法,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创新能力提升。幼儿园游戏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的记忆力,通过游戏能够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幼儿园游戏应当与生活接轨,这样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理解。另外,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游戏内容进行分解指导,加强幼儿对游戏本质的理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良好。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比如,在小蚂蚁造房子游戏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对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屋进行模拟建造,提高幼儿对于建筑物的感性认知能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4.游戏趣味性的设置
游戏的趣味性是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只有有趣的游戏,幼儿在玩耍之中才不会感到厌烦,才能够在游戏中主动吸收知识和经验。如果游戏不能引起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思考,那么游戏的教学价值将无从体现,更不要说幼儿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了。因此,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提高游戏趣味性。
(1)猜测。运用猜测的游戏特点,很容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愿意探索新鲜事物,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比如摸一摸、猜一猜游戏,等等。
(2)动手。动手实践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特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自由创造的乐趣,能够随心所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聪明才智。比如,建房子,搭积木游戏,等等。
(3)竞争。幼儿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和求胜心理,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竞赛类游戏,激发幼儿的竞争心理,使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挑战。游戏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好胜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习惯,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
5.游戏要注重科学和严谨
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本身也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引导有幼儿,结合幼儿的智力发展和亲情感体验,真正的做到游戏的教育性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幼儿才愿意在游戏中去体验,去获得提升。游戏设计中最好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使幼儿在游戏中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游戏,将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和房屋进行图形描绘,使幼儿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游戏设计,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发展,脑力得到锻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的意义重大,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于幼儿形成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十分有利,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当然,教师应当注重游戏中的问题解决,关注幼儿的心理想法和游戏状态,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喜欢的游戏,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提升。另外,教师要做好游戏环境的建设,使幼儿有一个安全系数高的游戏环境,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身体安全,使幼儿能够放心的在游戏中玩耍,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时代教育,2017,(14):207.
[2]谢海梅.“3+3”模式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2017,(06):97.
[3]杨敏,彭小翠.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凤妍幼儿园为例[J].新课程,2017,(04):39+41.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当前各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乍一看,学前教育和游戏这两个名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育,其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德、智、体、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
关键词:游戏设计 幼儿教具设计 教育
探讨游戏规则设计与其形态、功能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帮助游戏设计者及生产者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对游戏规则与形态、功能设计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人格、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时候游戏的形式、功能设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不管是儿童本身还是市场都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玩教具诞生。
1 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设计原则
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游戏规则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须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应以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主,规则简单易遵守,与游戏内容和情节一致。例如“小老鼠过河”游戏,幼儿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班是初步的游戏合作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大班可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游戏中,需要4名幼儿“搭架子”,游戏规则是幼儿必须看清谁是狼后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规定场所,而作为惩罚的,即被“狼”捉住的“小羊”,只能担任“搭架子”的角色,这类游戏的竞争性较强,适合大班的幼儿。另外,同一游戏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组合一起玩,可调整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班的幼儿可四处躲跑,中大班的幼儿可6人一组排成一排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时,教师要控制幼儿追逐跑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很多幼儿园拥有宽阔的场地,绿树成阴、草地成片,拥有柔软的塑胶场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追逐、游戏。我们能够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游戏环境以及材料。在一些平整的塑胶地、水泥地上画上极富情趣的、各种颜色的“方格房子”、“圆圈”等,孩子们还能够充分利用小树林,玩起“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在构建相对宽松的集体户外活动中,有效锻炼幼儿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切实体验到游戏当中的乐趣。
2 游戏设计:转陀螺游戏
游戏规则
(1)适合年龄段:3岁以上;(2)参与对象:儿童、老师或家长;(3)参与人数:3人或3人以上;(4)材料用具:圆盘三层盘子一个;红色竹筒、黄色竹筒、蓝色竹筒各一个;红色积分小颗粒、黄色积分小颗粒、蓝色积分小颗粒;记分牌一个;小球、陀螺各一个。
游戏方式
以两人参与游戏为例。
(1)开始游戏:盘中放三个小球,游戏一方旋转陀螺,让陀螺撞击小球,陀螺开始旋转之后,在陀螺停止转动前,玩者都不能再继续旋转陀螺,落入顶层与中间层盘面之间凹陷处的小球不能再次放回盘中心,等陀螺停止转动时才记分,以此时小球的位置作为记分依据,记分完毕轮到游戏另一方旋转陀螺。
(2)一记分方式:小球进入红色小筒则往自己的一记分牌上套入一颗红色记分粒,进入黄色小筒则套入两颗黄色记分粒,进入蓝色小筒则套入三颗蓝色小粒。
(3)判断胜负:最先将自己的记分牌堆满记分粒者为胜者。
游戏时间
每局10-15分钟。
游戏结构
(1)竹筒与盘面之间采用塑料键进行连接,方便拆装和自由组合该塑料键的长度能同时起到阻挡小球跑出盘面的作用。
(2)盘面共有三层,顶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落差为5mm,该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阻止没能被陀螺顺利撞击进入竹筒的小球不能回落到盘面中心,被陀螺再次撞击。
(3)盘面呈均匀凹陷状,这个结构能保证陀螺不会旋转到盘面边沿碰撞圆筒,同时,还能增加陀螺撞击小球的机会。
游戏功能
(1)游戏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及其玩伴游戏中得到紧张、激烈的,满足儿童及其玩伴的成就感。
(2)教育功能:①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力学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力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②锻炼儿童手脑眼协调并用的能力;③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幼教机构所重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度过童年,不仅仅因为众多研究者们告诉我们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喜欢游戏,游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基本的需求,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学前儿童的游戏资源,是开拓教学模式人性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4]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识―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论文: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论文: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开展论文:自主游戏 让孩子快乐游戏论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浅谈幼小衔接论文:幼儿园美术活动难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论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园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论文]论文:农村特色材料在幼儿园的创新利用论文:浅谈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虽然是网上找的论文题目,但都是比较好写的题目,可以自己选一个合适的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当前各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乍一看,学前教育和游戏这两个名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育,其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德、智、体、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
关键词:游戏设计 幼儿教具设计 教育
探讨游戏规则设计与其形态、功能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帮助游戏设计者及生产者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对游戏规则与形态、功能设计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人格、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时候游戏的形式、功能设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不管是儿童本身还是市场都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玩教具诞生。
1 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设计原则
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游戏规则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须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应以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主,规则简单易遵守,与游戏内容和情节一致。例如“小老鼠过河”游戏,幼儿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班是初步的游戏合作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大班可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游戏中,需要4名幼儿“搭架子”,游戏规则是幼儿必须看清谁是狼后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规定场所,而作为惩罚的,即被“狼”捉住的“小羊”,只能担任“搭架子”的角色,这类游戏的竞争性较强,适合大班的幼儿。另外,同一游戏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组合一起玩,可调整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班的幼儿可四处躲跑,中大班的幼儿可6人一组排成一排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时,教师要控制幼儿追逐跑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很多幼儿园拥有宽阔的场地,绿树成阴、草地成片,拥有柔软的塑胶场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追逐、游戏。我们能够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游戏环境以及材料。在一些平整的塑胶地、水泥地上画上极富情趣的、各种颜色的“方格房子”、“圆圈”等,孩子们还能够充分利用小树林,玩起“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在构建相对宽松的集体户外活动中,有效锻炼幼儿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切实体验到游戏当中的乐趣。
2 游戏设计:转陀螺游戏
游戏规则
(1)适合年龄段:3岁以上;(2)参与对象:儿童、老师或家长;(3)参与人数:3人或3人以上;(4)材料用具:圆盘三层盘子一个;红色竹筒、黄色竹筒、蓝色竹筒各一个;红色积分小颗粒、黄色积分小颗粒、蓝色积分小颗粒;记分牌一个;小球、陀螺各一个。
游戏方式
以两人参与游戏为例。
(1)开始游戏:盘中放三个小球,游戏一方旋转陀螺,让陀螺撞击小球,陀螺开始旋转之后,在陀螺停止转动前,玩者都不能再继续旋转陀螺,落入顶层与中间层盘面之间凹陷处的小球不能再次放回盘中心,等陀螺停止转动时才记分,以此时小球的位置作为记分依据,记分完毕轮到游戏另一方旋转陀螺。
(2)一记分方式:小球进入红色小筒则往自己的一记分牌上套入一颗红色记分粒,进入黄色小筒则套入两颗黄色记分粒,进入蓝色小筒则套入三颗蓝色小粒。
(3)判断胜负:最先将自己的记分牌堆满记分粒者为胜者。
游戏时间
每局10-15分钟。
游戏结构
(1)竹筒与盘面之间采用塑料键进行连接,方便拆装和自由组合该塑料键的长度能同时起到阻挡小球跑出盘面的作用。
(2)盘面共有三层,顶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落差为5mm,该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阻止没能被陀螺顺利撞击进入竹筒的小球不能回落到盘面中心,被陀螺再次撞击。
(3)盘面呈均匀凹陷状,这个结构能保证陀螺不会旋转到盘面边沿碰撞圆筒,同时,还能增加陀螺撞击小球的机会。
游戏功能
(1)游戏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及其玩伴游戏中得到紧张、激烈的,满足儿童及其玩伴的成就感。
(2)教育功能:①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力学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力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②锻炼儿童手脑眼协调并用的能力;③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幼教机构所重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度过童年,不仅仅因为众多研究者们告诉我们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喜欢游戏,游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基本的需求,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学前儿童的游戏资源,是开拓教学模式人性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4]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识―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