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恨谁

毕业论文恨谁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恨谁

就是因为翟天临的一些错误行为,所以现在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审核的非常严格。造成了很多毕业生的痛苦。

也是因为翟天临才导致很多的学生都被查论文,导致他们也会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从今以后大家都要严查论文了,很难去毕业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大学毕业前,如果不打算再继续深造的话,那么毕业论文则是大学最后一份作业了。

虽然如此,但是毕业论文是最重要的,而每年的毕业季也是让毕业生特别头疼的时候,这还要从2019年翟天临说起。

相信准备毕业的大学生都听过这一句话吧,甚至也已经加入了恨翟天临的行列中,而这一切都要从翟天临的一次直播说起。

1987年出生的翟天临一直走的是学霸人设,他也出演过许多作品,比如《白鹿原》、《原生之罪》、《卧底归来》等,而翟天临的演技也很不错,确实是演技实力派,同时他确实是北大的博士和博士后。

但是在2019年的时候他开启了一场直播,在直播中他问了一句知网是什么,从而引发了他学霸人设的翻车。

哪怕事情已经距离三年之久,但是在今年的时候仍然有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去翟天临评论下留言,言语中无不在表达着对翟天临的痛恨之意。

但是他这样的发言依旧没能得到谅解。

因为翟天临的博士学术论文造假了,翟天临做出了如此不诚信的行为,所以很多毕业生都讨厌在翟天临。

我恨毕业论文

(原作作于2015年3月,本科毕业答辩前几个月)        这个问题是在看公开课《公正》的时候想到的。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到底要不要提我这个研究的创新点,但后来还是没有提。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尽管鼓励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是凭空瞎扯,真正如何做研究还都没做到,如何谈创新呢?尽管初生牛犊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但是还是需要基础。        在跟同学讨论我的毕设题目的时候,有同学也质疑,问我的研究与之前的相比进步在哪里?文献综述我是做了,然而我的感觉是,看了这么多的文章,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弄懂,研究对象本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其实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因此我要做的,就是自己把它弄懂,然后写出来,让看到的人也能更明白。当然,我的理解到底对不对,那又是一回事,但总之,最起码在我理解的水平上,我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有理有据地解释它。         我想,作为一个研究者,没有什么好高端的,我的水平,也就是个传达者,把人家说的艰涩的语言传达给真正能用的着这个理论的人。其实这是我本来的目的,然而为了答辩这事情,我的确把它搞复杂了。尽管我没有硬要找什么创新点,但总之我还是功利主义地一定要去想,它到底有什么效用。当然功利主义用在某些层面上就不合适了,比如我这样想其实是束缚了自己,不尊重自己,同时也抬高了自己。其实,做研究是该定一个目标和预期结果,但是在彻底搞懂它之前做这些事情未免早了些。我的错误在于,没有透彻地去了解我的研究对象,就匆匆定了一个目标,就匆匆去迎合自己以为大家想看到的那种东西。         可能有时候的确是这样,有些评判者也养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但无论如何,不应当为了这些再一次出卖自己,这毕竟是反观三年我最深的教训。我写毕业论文,为什么不愿意面对那些文献,因为离我预定的目标太远,我觉得达不到,达不到就是没结果,没结果的事情当然都不想去做。这个结果本来就是虚无的,我还是注重了那个虚无的东西,还是没有着眼于现在,此刻的存在。所以,一开始就不应当有目标作为束缚,目标就好像是一个栅栏,把自己限定在了那个圈子里,再加上自己的懒惰和逃避,最终达到的还不到那个圈子,所以永远也突破不了自己。突破不了自己所想。但没有目标,不意味着没有方向,我认为做事情是要有方向,但不要有目标。有了目标会限制,会将自己逼到墙角,最终在原地打转。        方向是什么呢?方向是由理想延伸而来的,那是路。譬如,我通过教育这条路来探索这个世界,来思考人生中的诸多问题,教育是我通往未知的一扇窗。我选择了诸多路径中的一条,因为我觉得我将会更喜欢这条路上的风景,我后来又选择了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它更接近我的兴趣,它就好像是一条绳,让我有动力顺着往上攀登。再细下去,这个毕设就是这个方向上的一小步,我需要探索其中的一个理论,一条更小的路,我需要明白这条路上有什么风景,然后我需要做些什么来让它更迷人。我只是一个在路上的人,我现在还什么都没有,我只是在走,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因为这条路已经有人走了三十多年,还没有走到头,我可能做这个毕业设计只走两个月,然后就要退回去了,或者走另一个岔路口了。目标是什么呢?我不确定我能走到哪里啊,因为不去走我看不到路的全貌,我无法预知什么才是我能做和该做的。        问什么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就是走了,走了啊!但偏偏还要写我走这条路对其他人有什么好处,其实这样看来,还真不一定能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我走了,最大的好处在我这里,但我却浑然不知,我却要迎合别人,还要因此反向评判自己的价值。这就好像之前大家说学习不是为别人学的,是为自己学的。其他的地方呢,大家以为自己可以给别人带来很多效用,但是连自己都不了解,都不够尊重,到哪里去谈别人?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吗?都是人吧,别人难道真的就比你重要吗?冠冕堂皇扯一通,让别人高兴觉得你牛逼,有意思吗?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弄这毕设,为什么觉得他妈怎么这么烦,我还要看文献,因为觉得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呗,即便有关,也不过是,做好了毕设我可以保研了,我可以评优秀毕业生了,我可以拿着这东西去跟下一个导师说我很有能力之类。但这些都是外在的评判标准,都是别人怎么看你,但实际上谁都明白,别人怎么看你跟你自己怎么看你分明是两码事。别人多看你两眼你今天就会过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这样活在束缚里,我们明明有选择快乐、选择有意义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我们亲手放弃了这自由。        永远记得,做一件事情,学一样东西,首先是为了自己,只有自己充实了,明白了,才能懂得自己之于他人的意义。然而我们的一些教育把这个逻辑弄反了,自己都搞不清楚,还要先去帮别人,结果自己糊里糊涂给别人当了垫脚石自己还傻乐。成全别人,傻乐自己。所以,这毕设,是从我自身延伸出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做与不做,跟别人半毛钱关系没有,只跟我自己有关。所以就不会觉得做这无聊的毕设是他妈浪费我宝贵的出去玩的时间了,毕竟这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的生命之景。

一、时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 终于可以从考研、找工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下解脱出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时, 我忽然间才意识到,原来四年已经过去,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一念至此,竟有 些恍惚,所谓白驹过隙、百代过客云云,想来便是这般惆怅了。 可是怅然之后, 总要说些什么。 大学四年, 生活其实很简单, 只是一些读书、 写字和考试的周而复始。如果把这种单调的生活看作一场场循环的演出,提供那 么我只是一个安静的演员。这篇毕业论文也称不上什么精彩的台词,只不过是这 种循环演出即将告一段落时的谢幕词。但是无论多么蹩脚的演员,无论台下有多 少观众,即使是只说给自己听,在他谢幕时也总要感激一些人,是这些人帮助他 走上舞台,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地“演出” 。 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张杰/刘淑芹老师。这 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她的心血,尚不知以 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值得我感激和尊敬。 感谢和我共度四年美好大学生活的 2004 级工商管理与法学双学位班的全体 同学。感谢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你们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所有关 心、鼓励、支持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二、 (2)非常感谢 xxx 老师、xxx 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 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 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 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 挚的谢意。 同时, 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 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 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 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三、 (3)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 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我的导师 xxx 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从选题到开 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 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 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 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 XX 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 XX 的优 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四、光阴似箭, 日月如棱。 五年的时间,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 但是, 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 是最纯真的岁月, 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 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 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 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 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 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 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 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 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 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本内容由top期刊论文网整理提供五、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 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 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 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 名人为我所崇拜, 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 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 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 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 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 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 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 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 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 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 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 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 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六、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 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 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 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 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 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 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 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 XXX 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 X 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 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 个方面都离不开 X 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 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 老 X 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七、近三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仅使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上了一个新台 阶,更重要的是,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 X 老师的 深切教诲与热情鼓励。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尊敬的导师 X 老 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同时感谢 XXX 教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 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 XXX、XXX。XXX 灵活考虑问题的方式,严谨的解决 问题的态度;XXX 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认真的科研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感谢和我一个实验室的 XXX、XXX、XXX、XXX、XXX。没有他们无私的 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论文工作的。 感谢我们教研室的 XXX、XXX、XXX,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是难 以忘记的。 感谢我的挚友 xxx,xxx,xxx 等等。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开心的 日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最后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 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 20 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 关爱和谆谆教诲,10 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 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 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 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八、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 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 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 青年, 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 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 但也实属不容易。 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 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 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 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 相当困难的。 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 朋友、 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 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 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 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 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 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 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 温馨和惬意, 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 跟你们在一起学习、 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 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 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 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 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 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 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 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 缺。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九、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 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交通 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 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 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 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育我成人。 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 我谨向所有关心、 爱护、 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 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 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 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 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 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 要感谢王保民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 谢管理学院能源课题组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和建议,还要感谢同门的师兄师妹 们, 在科研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 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 虽有不易, 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法学的精髓和意义, 因此倍感珍惜。十、我在 XXX 大学的四年的学习生活既将结 束。 回首既往, 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 能在众多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 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 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 XXXX 是理论界一直探讨的热门话 题,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 动力源泉。 在此, 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 xxx 老师。 从论文的选题、 文献的采集、 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 都费尽心血。没有 xxx 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经济 XXXX 系的各位同学, 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 最后要感谢我 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 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 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 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 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十一、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博士学位论文是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而 致谢又是对三年经历的一个总结,今将其发于此,以飨众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论文即将梓刻之际,回想三年博 士生涯,给我提供帮助的人颇多。最应感谢我的导师孔昭君研究员。首先,感谢 他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于他的接纳,才使我完成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 的探索者的蜕变。其次,感谢他在我入学之际尽力帮我申请到公费名额。正因为 这个公费名额,让我减轻了许多经济上的压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间有心 情坐下来真正做点学问。最后感谢他在我找工作之际,为帮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费神费力。师恩如海,衔草难报。孔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严 肃的科学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幽默机智的谈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渊 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了关键启发和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各位专家和学者! 特别感谢所有支持过我、 帮助过我、 批评过我、 鼓励过我和理解过我的人们! 最后,感谢岁月与困难对我的磨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以此作为结 尾,与所有要感谢的人共勉,相信自己,追逐最初的梦想,永不放弃!致谢首先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这4年来对我的培养,然后感谢**集团为我提供这次实习的机会。本次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公司同事和领导的热情帮助,在此对公司的同事和领导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在校的老师和同学在我做论文时给予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我。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感谢培养我四年的母校---------*****。这次的毕业设计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设计到论文的撰写以至最终定稿,期间遇到很多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李老师全力细心的指导。在此,向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机电学院热能系的所有老师和领导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帮助,使本人在本科学习中不仅学到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到了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谢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培养,热心帮助和鼓励。感谢李老师所带毕业设计小组的所有同学,正是大家衷心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才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本次设计。同时,感谢热能专业的所有同学,给我创造了一个团结进取,充满温暖,充满爱的大集体,使我快乐而且充实地渡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云老师。张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张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张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对我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在软件的使用方面,正因为如此我才能顺利的完成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内蒙古农业大学,是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另外,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给我授过课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教会我专业知识。在此,我再说一次谢谢!谢谢大家!!!

写论文写到崩溃,是因为遇到了比较难缠较真的老师。很多导师不是说是老学究,而是因为他们对于毕业的学生要求太高,选题一定要选之前没有写过的,甚至知网上没有任何资料的,比如我接触过的一个学生吗,需要研究《红楼梦》当中林黛玉的哭泣,单说这个题目其实也很简单,但是导师必须要说清楚林黛玉哭了几次,都是什么时候哭的,都是因为什么而哭,每一次哭有什么不一样,天,这学生都快疯了,天天翻书找林黛玉的哭,修改了大半年,好歹过了。还有一个学生的,貌似的财会专业的,他那个是导师必须要求分析1000家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这学生直接哭了,请导师吃了好几顿饭,也不知道最终过没过。

写论文写到崩溃,归根结底在于和学生的毕业的工作去向或者以后的工作经验联系并不大。如果论文题目的设置能够结合学生的工作,能够将学生的工作经验和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行很好的结合,那么,我们相信论文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找工作毕业写论文都集中在半年的时间,学生真的无心去做好这件事情,更多的都是一种糊弄的状态。而且现在毕业论文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学业的唯一的标准,这个和高考指挥棒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毕业一年后再提交毕业论文,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也许论文的写作可能会比较顺利了,学生也不至于在那半年忙得焦头烂额。

爱恨情仇的毕业论文

宽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一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只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如此傲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宽容让蒋琬真正做到了肚里能撑船,也让他流芳后世。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有义务?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领会并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人?!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便是那皑皑冬日里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了宽容之心,即使在酷热的六月也会让人心寒透。学会宽容要从小处做起,即使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伤害了你,请你不要急于还击,体谅并宽容别人的过失,你将拥有美丽的心情!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狗咬了你一口,难道你也要咬它一口?”与其丢失你的美德和形象,毁掉美丽的心情,还不如选择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泰山不辞?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宽容是鲍叔牙每次多分给管仲的“黄金”,鲍叔牙宽容管仲自私自利的毛病,帮助他脱离困境、走上仕途,并与他成为了生死之交,并传为一段佳话,鲍叔牙的美德也永留千古!

与朋友交往,宽容便是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原谅对方的不足和自身缺陷,才能使友情历久弥新。

宽容也是你踩在脚下的紫罗兰,你一脚踩扁了它,可香气却留在了你的脚上。宽容是相互的,你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体谅并宽容你,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朋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会宽容,拥有一颗海一样的心。

宽容是一种坦荡,爱则是一种无拘无束而无畏的奉献。

宽容是一种豁达,爱则是比海洋天空更博大的胸襟。

宽容有度,而爱无价。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人用诠释宽容,也有人用宽容去诠释爱。是啊,爱的宽容,宽容的爱……

生气,是拿别的错误惩罚自己,去宽容别人,难道不是对自己的爱,对别人的爱吗?

宽容是一种爱,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会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水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寸土,方成其高;江河不择其流,方成其火。宽容是壁立千向的泰山,爱是容纳百川的大海。

爱更是一种宽容。爱,有的时侯不需要山盟海誓的,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碟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和理解,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那香味留在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但这更是一种爱,无言的爱。

女人有了外遇想和丈夫离婚,丈夫不愿看到妻子整天的哭泣,只好默默签下自己的名字,临走时丈夫说:“我不愿你离去,但又不愿看到你伤心,放手也是爱,过得不好就回来看看。毕竟这是你曾经的家啊,彼此珍重吧!”是啊,人生纷坛复杂,坎坷曲折,更是一种艰难跋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于我们芸芸众生,凡夫俗子,是宽容让我们获得真话·真知·真情,丈夫对妻子的宽容难道不是的爱?

学会宽容,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和自己;

学会宽容,就学会了走好自己的人生。

因为宽容你能够坦然咽下生活有味;因为宽容,你的胸怀博大如海,任恩怨沉浮;因为宽容,你的品质伟岸如山,让爱恨情仇纵横。而因为爱,我们学会了宽容;也正因为宽容,又使我们懂得了爱。

岁月可以抹去仇恨的印记,时光却冲不淡感激的心情,在宽容与被宽容的默契中,有块最晴朗的天空等着你。

爱的宽容。

宽容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拓展。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就连小孩子也会舍不得你,听你话的。在指责别人错误之前,首先就要寻找出一点甚至多个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得不够或不对的地方。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着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从以上例子说明,不宽容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

宽容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宽容。人需要善待自己。人需要对自己的原谅。不要给自己被太重的包袱。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让自己快乐。

宽容固然是好的,可是遇事老是退步宽容,会显得没有原则。

在争论时过于宽容会使原本持有正确的立场你处于不利位置,叫人们对你的观点不够重视,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时常宽容对人,会使别人甚至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我在小说中看见这么一句活“忍一时气死自己,退一步便宜别人”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偏激,但是哲学上说,凡事都有个度,原本是真理的东西,超越了这个度也就变成谬误了。过度的宽容也就变成了纵容。

原创昨天下午,刚和母亲分别,来到学校,就接到父亲的电话,说给我配的眼镜,他已经挑好镜架,只是我应该亲自去试一试合适不合适。刚好我来得早,还有些时间,就赶紧坐车去了县城。 在父亲说好的地点下车,一抬头便看到“晶明眼镜行”五个大字。再低头,便看到父亲正坐在眼镜行的玻璃门后四处张望着。虽然我与父亲的空间距离不过二三十分钟的车程,可是自从我结婚以后,为自己的小家而忙碌,五六年来,一年难得见几次父母。今天,也是年后两个多月来第一次见到父亲。我笑着冲父亲奔去。父亲显然也发现了我,立刻笑了起来,可是,他的笑容很快就有些僵硬,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疑惑与忧虑。我的心猛地一颤,可我依然努力的在父亲面前露出最甜美的笑容。父亲没有问什么,只是让我自己挑镜架,然后拿出自己选的镜架让我看,父亲自然是最了解女儿的人,为我挑的镜架很适合我,我很喜欢。然后那个和父亲很熟的小伙子开始给我打磨镜片。 我不想父亲问我什么,于是我就找轻松愉快的话题和父亲说。我告诉父亲我回家看母亲了,家里的大狗生了三只小狗,只有五寸长的小狗颜色各不相同,很可爱。父亲很高兴,问什么时间生的。我说十多天了,就是整天爬在窝里,它们太小,腿上没劲,站不稳,颤颤巍巍的。父亲立刻说,要给母狗吃好点,要不然奶水没营养,小狗当然就长不好。我说放心吧,妈妈给大狗喝的是牛奶和营养麦片。父亲笑了,我也笑了。 很快眼镜弄好了,我要付钱,那个小伙说你爸爸已经把钱付了,我说多少钱我还给父亲。我给了父亲两百块钱,可是父亲不要,我怎么给都不要。我只好低着头装回兜里。 要回去了。父亲送我去搭车,在等车的时间,父亲看着我,满眼的关切。父亲说,你每天多吃点饭啊,灶上饭不好就自己做饭,要么去饭馆弄点菜吃。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顿时,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拼命的睁大眼睛,然后努力的绽出笑容说,我挺能吃的,我是我的同事中吃的最多的一个。可就是我吃了不长肉而已。我就喜欢瘦。父亲不再说什么,只是平静的望着我,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一下了就能看穿我所有的谎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微笑。幸好就在这时车来了,我赶紧上车,与父亲挥手告别。车子启动了,我的眼泪也终于不争气的掉了下来。我坐在最后一排,而车上也没几个人,所以,我任凭泪雨滂沱。 父亲含辛茹苦养我们姐弟长大,可是我们两个不争气,一直让父亲放不下心,让父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为我们而在外面奔波。尤其是我,已经31岁了,从来没有为父亲做过什么,却什么事都要父亲为我操心。这么多年,一直是父亲在方方面面的照顾我,如今,就连配个眼镜也要父亲帮我付钱…… 回到学校,天已经快黑了。忙完该忙的事情,已经晚上10点了,躺着床上,父亲关切的眼神一次次在脑海中闪现,让我长夜无眠。 我最亲最爱最敬的父亲,女儿今生该怎样回报你的爱呢?我会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生活,让你下次看到我的时候,我一定会比这次胖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当我们从母体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时候,明亮的眼神里,闪烁的是一束束奇异的光芒,如同九寨沟山涧里的一汪清清碧水,是那样的清纯,那样的晶莹,那样的透明。仿佛可以让旁观者透过晶莹剔透的溪流,一眼就能看到我们心底的彩色鹅卵石。一切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眼神,在旁观者的视线中是一览无余的,是没有什么秘密需要藏匿的。 少年时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我们。一起爬树,一起下河,一起放风筝,一起看彩虹,一起玩滑板。一起争论“奥特曼”。眼神,我们这方心灵之窗,是纤尘不染,洁净明亮的,所有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尽写在我们清纯无邪的坦荡眼神里。“小儿嘴里吐真言”“童言无忌”“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这些词典里的生动词汇所描述的内容,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天不怕,地不怕”小小少年的那种独具特色,充满童真的自然天性。这时我们的眼神。在旁观者的视线中,依然是一览无余的,依然是没有什么秘密需要藏匿的。 解下红领巾,穿上中学校服的我们。一起在球场上狂奔,一起在马路上飙车(自行车),一起看言情剧,一起崇拜青春偶像,一起为记不住单词而苦恼,一起因试卷上的分数而大喜大悲。眼神,我们这方心灵之窗,虽然看上去还是纤尘不染,洁净明亮的,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将自己的一部分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悄悄藏匿起来的生活本领。这时我们还尚清纯的眼神里,在旁观者的视线中,已经略略有些模糊,已经不能看的那么一览无余了。 置身高等学府,胸前别着令人艳羡校徽的我们。一起在阶梯教室里聆听讲座,一起在图书馆啃“大部头”,一起在为毕业论文而搜肠刮肚,一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自愿者,一起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一起讨论着彼此以后的去向。眼神,我们这方心灵之窗,已经不是那么纤尘不染,洁净明亮,她的上面已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我们已经学会了将自己更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搁置在彼此心底。最起码是受到了只能向私密的知己才能泄露的范围限制。这时我们的眼神,在旁观者视线中,已经开始变得模模糊糊,隐隐约约了。 拍完毕业照,脱下博士帽的我们。一起商海弄潮,一起拼搏创业,一起研究办公室的政治,一起琢磨上级领导的意图,一起外出考察,一起基层调研,一起学习驾照,一起按揭买房。眼神,我们这方心灵之窗,已经是属于一片茫然了,变得愈加游移不定,扑溯迷离。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种种现实际遇,已经让我们变得心扉紧闭,噤若寒蝉。即使是在有过命之交的“铁哥,铁姐”们面前,也只能是有选择有取舍地略一吐吐心声,在正规严肃的大庭广众,大家则都不约而同地变得愈来愈沉默寡言起来。这时我们的眼神。在旁观者的视线中,已经根本就看不到什么了。 开完荣退告别会,放下办公室钥匙的我们。将基业交给孩子们,交给未来的我们。一起早上舞太极剑。一起晚上练大合唱,一起与街上的老者谈城市的未来,一起与心爱的小孙子看动画片。一起看鱼缸里的金鱼戏水。一起戴着老花镜为老伴读报。眼神,我们这方心灵之窗,不知从何时起,又开始变得纤尘不染,洁净明亮起来。原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缘故,我们昔日孜孜不倦,苦苦追寻的所谓功名利禄。争得面红耳赤,与一决高下的所谓是是非非,在今天看来已经变得那么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已经变得如同过眼云烟,随风飘散。人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生牵手共事也好,今世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好,是一种缘分,短短数十年,善待好处都来不及,争来争取何必呢?这时我们的眼神,在旁观者的视线中,不仅看得一览无余,而且仿佛还多了一种东西,啊——原来是一种历尽风雨后“炉火纯青”般的睿智、豁达、大度与成熟。 眼神的奇妙变迁,生动的演绎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心灵变化曲线。它是沿着一个由无比清澈,到开始模糊,到完全迷茫,再到回归清澈的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轮回过程,来发展演变的。圣贤除外。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均偏离不了这个人生内在世界的变化轨迹,如此而已。 ..................几年前,他经历了件奇怪的事情。 路过一处天桥,这里的人群略显臃肿。离着很远处便能听到臃肿人群中发出的“嘶嘶”响声。凑上去一看,原来是个年轻的乞丐。赤裸着上身,清晰可见肌肤上斑斑伤鳞,干裂,撕裂的伤口让人恐怖。下身套一件不算是裤子的遮盖物,小腿同大腿紧紧地重叠,被僵硬的黑色胶皮包裹,胶皮上还捆束着几条麻绳。想必是残疾了。顿生怜悯之心的他拨开人群,凑近乞丐。四十岁上下,同自己年龄相仿,可这个人竟遭受了常人无法想像的不幸。他想探问乞丐的不幸,乞丐嗓子发出“嗷嗷——”的动静,脑袋拼命地摇晃,那是折磨的痛苦。乞丐是哑人,眼中流落出哀求与绝望的神情。他不由分说,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钱,三张百元的,几张二十元的……统统塞给乞丐。 路人吃惊地审视着他,窃窃私语。眼神射在他的身上,比落在乞丐身上要怪异。 ——神经病院跑出来的吧;拍戏呢?不能啊!没有摄像机;搞阴谋呢,不像;哦,他们是同伙,别说话,看他还干什么—— 路人将内心的猜测暴露在嘴边。他不理解,更是气氛。难道有爱心,给一个可怜的乞丐些钱就是不可理喻啦。自己没有同情心也就摆了,还要讥笑别人的爱心不成。怎能这么麻木呢!他有些震撼,他要争辩一番,甚至说是骂。可是戏剧性的一幕让他冷却:原地空空,乞丐失踪了。不远处,乞丐得意地诡笑,口中喊着,有钱啦,有钱啦。边跑边扭头窥视着他,那脚力要比自己敏捷好几倍,那速度可以和专业运动员媲美。 他极度地恼怒,被骗了钱,无所谓;可爱心被欺骗了,人的同情心还会重生吗。 路人的神态,顿时熄灭了他的恼怒。没有人注意乞丐,既无指责,亦无谩骂。倒是他,吸引着路人的注意力。彼此相顾,相互猜测着。 ——怎么回事,看明白了吗?没有;他给乞丐钱,乞丐又跑掉了,挺奇怪啊;他们认识吗?不像啊;真是怪事啊;别说话,继续看——路人依旧嘀嘀咕咕。 他恼怒,更是羞愧。在人们指指点点中走开,感到脊梁骨被狠狠地戳了一下。他觉得自己是被人取笑的木偶,是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资,是异样眼光被淹没的焦点。 今天他在一家超市购物。熙攘的人群中一独特的身影向他走来。焦急的额头脸颊上渗出几珠汗水,她支支吾吾地比划着手。他很警觉地后退几步,让出一段空隙。这空隙不是空间,是距离、是隔阂。在他能接受的距离内她站住了,忙乱地比划着双手。她是聋哑人,大概是有急事,否则不会这样忙乱。他说不懂她的意思,他讨厌聋哑人,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他有意拒绝,他摇头,伸出双手,莫名其妙,不看她的手势。她显得无奈,着急,眼中流落出恳求的神色。他讨厌这个神色,是个虚假的做作,他镇定地站着,不慌不忙地看着行人,不再理会她。 她迅速地跑开,楼上楼下跑遍了整个超市,气喘嘘唏地逢人便比划手势,没有人看懂她的手势。他知道她的意思,因为他曾经是聋哑学校的教师,她在找她走失了的女儿。 他久久站立,不知过了多久,他看见了她,她手里拎着一个可爱的女孩。 人潮涌动,他内心不平静。有人在戳他的脊梁骨,他又一次羞愧。在无声的指指点点中悄悄地溜走了。 途经那个天桥,不一样的乞丐,频频地向行人叩头。他不假思索地掏出一张百元,塞到乞丐手里。他不知道身后是否有人在谈论他这个精神病,给了钱,就快步地离开了。 爱心决不会因为欺骗而就此陨殁;丧失自尊的人也不会因为爱心的施予而重拾尊严;讥讽别人受骗的人,也不会因为别人再次受骗而清醒。 只因爱心存在,只因真实存在。所以善良终将延续。 ..........加分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性的善与恶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结论各异。有儒家的性善论,法家的性恶论,还有当今哲学家周国平提出的“内核”说。三者结论虽各自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致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生具来、生而有之的。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性的变化和自己多年来对人性地感悟,隐隐觉得,人性的善恶多为环境所左右,是后天生活养成的习性。也许,人刚出生时就象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关键是看后天如何去涂抹。生活在和谐、友善、温情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性则善;生活在罪恶、争斗、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性则恶。

记得儿时,无论是老师、家长的教导,还是舆论宣传的引导,都要求我们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而现在,无论是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的护身防卫讲座或是其它媒体报道,都一再提醒我们,无论出门在外,还是闲居在家,都要倍加小心,少管“闲事”:要路不拾遗,别盲目助人、见义勇为做好事。三十年前后的要求,迥然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三十年前,我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会受到社会的褒奖和肯定;而今日为之,则可能遭遇各种诈骗或陷阱。你助了人:帮自称不识字的老人从提款机里取了钱,如这银行卡是偷来的,你或许因被录象将被疑为小偷、陷入官司;你勇了为:遇到车祸救助受伤者,你或许被赖为肇事者、做了好事还赔钱。诸如此类,各种媒体报道的案例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

三十年前后,社会生存环境对人的要求迥异,各种媒体对人的教育引导迥异,其根本原因,是三十年来人性的迥异。可见,人性的善恶,关键是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与人之初的本性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不由想起狼孩的故事。一个孩子自幼与狼为伍,长大后即具有狼的习性而没了人性。同理,如将一个孩子自幼与世隔绝,与猪狗虎豹同居为伍,也许将来也就有了猪狗虎豹的习性。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的家人、朋友、情人出现困难时,你可能是出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千方百计地为其出谋划策、出手援助、承担责任,坚持不懈、力所能及地帮其走出困境、成才立业,为其成功而喜,为其挫折而忧。可当其一旦自以为功成名就、或觉得你对其用处不大时,则不仅不念昔日情谊,刻意遮掩过去,对你的帮助拒不认帐,甚至到处抵毁你、中伤你,或到处自鸣得意、胡说八道。让你在甚觉可憎、厌恶、痛心之余,不禁怀疑自己当初的善心、责任感,是否用错了地方,是否帮错了人、做错了事?有此经历,如再遇到此类人等,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尽力帮助他么?可见,环境的无情、人性的败坏,是挫杀善良心性的天敌。一个人接触恶劣的环境多了,接触忘恩负义的人多了,人性也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改变。此举与狼孩的成因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汉奸汪精卫的一生,是前后及其矛盾的一生。想当初,为推翻满清统治,他毅然投奔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倡导革命;为谋刺摄政王,他视死如归,那“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令当时的国人无不为之动容!可谁曾料想,死里逃生、壮志未酬的汪精卫,三十年后,竟成为全国的头号大汉奸、大卖国贼,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今日想来,当初汪精卫谋刺摄政王、推翻满清统治,是清政府已病入膏肓、日薄西山之时;而三十年后的投敌卖国,是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当时的日本不可战胜、抗日无望,继而卖国求荣。否则,也许将会成为一名抗日志士。可见,人性的善恶,仅在一念之差,更不会因人之初本性的善恶而始终如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历史和经历告诉我们,人性起初的善恶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认识人性,识别善人和恶人,继而惩恶扬善。虽然我们周围的善人还占绝大多数,但仍应提高警惕,别给恶人以机会。当你全心全意为别人着想的时候,是否想到,你热心帮助的人可能正心怀鬼胎,甚至在暗中算计你、利用你?当别人为求得你的帮助而信誓旦旦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他的承诺可能根本就没准备履行甚至就是算计你的陷阱?当形势扑朔迷离、难以判断的时候,你能否坚持做人的原则,始终保持一颗负责任、爱国爱家爱善人的良心?

我们都应认真地检讨自己,校正自己。长此以往,或许,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有些裨益的。

关于书中所记载,那些所谓的善与恶。但何为善,何为恶?衡量善恶的标准又是是什么呢?人们总说,人性本善,那又为何而作恶?善恶一线间,这一线又是如何界定的。难道这一切都只能由神来裁决吗……

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在善恶的世界中,没有好坏,没有悲欢,更没有美与丑。有的只是二字:善与恶!人一生中做过的善恶,都将在生命的天平上衡量。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不能估量的。善恶通常就在一瞬间,而这一瞬间,便是人心中为此划分的界线。善会带来幸福,恶所能带给你的,只有内心的毁灭。没人知道人性本质的区别在何处?那就是善和恶!而书中所记载的,只是对人性片面的认识,局限在了善与恶的区别之中。如果一个人,本性为善,成恶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人性本为恶,放下心中的芥蒂,也会在善的海洋里寻找到属于你的天地!

天使是善的象征,而恶魔是恶的象征。传说,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天使和恶魔会在他的身边打牌,而这个人所做过的膳食,便是天使手中的牌。反之,做的恶事便是恶魔的手牌。天使赢了,此人便会飞升天堂,获得上帝所说的永恒生命!而恶魔赢了,便会堕下地狱,受着无尽的煎熬。也许,这才是善恶之间的永恒结界!

一念之间,成佛成魔。一念之间,便是生与死的距离。一念之间,善恶的本质在人的心中埋下种子……

多做善事,利人利己!多做恶事,损人损己!怀揣着善的信念,我们一路远行,背上恶的包袱,让我们演绎一场善与恶的爱恨情仇!在善的天空中,恶无处不在;恶的土地中,洋溢着善的的浓烈气息!在恶的路口,善自由飞翔。善恶相互依存,恶蒙住了爱的双眼,用善将恶轻柔的化解,让爱的双眼识破恨的阴谋,悄悄地陪伴我们走完人生的道路。

到那时,垂死的你,或许还能看到,天使和恶魔在你的身旁打牌,看着自己做过的恶被善一点点的抵消,便会满足的笑着,在他们的身旁轻轻呢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孟子道“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道“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先不说人性本是什么样,且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人性是善良的,无时无刻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就好比古代忠贤之臣申包胥,遇难之时到秦国寻求帮助,被秦国收留后,一直任劳任怨的工作,当楚王复国后,要封赏他,可是被拒绝了。无奈之下,他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更好比现代,杭州一家养老院搬进了一批90后。他们带着任务而来,就是照顾老年人。这些年轻人以陪伴赶走了老年人的孤独,那些老年人以宠爱赶走了年轻人的失落。爱是互相给予,相互融合的。这就是善良的人性,更好比昆山反杀案,2018年8月末,于海明即使防卫过当,杀死人而不负刑事责任,每一次司法公正都温暖人心。不管如何,犯法有无是根据宪法和法官为主,而法官是人。有着善良的人性,善良的人性使世界充满。真是因为那份爱与美好。是那些人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他们的美貌是永存的。

又比如在《雷雨》中,周朴园在外人看来冷酷,伪善。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周朴园对他的初恋情人录视频的怀念,是伪善却又真实的。一个人30年来保持屋里的摆设,一个人30年来每年的生日保持吃素的习惯。一个人要做到这两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无不恰好的说明了他内心保留着真情。这就说明了周朴园表面上盗墓黯然,冷酷自私。但是他也有微情的那一面。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现实社会。如果这种怀念对他那时的地位,名誉,身份造成威胁的话。他就会排斥于掩盖那种伪善而又真实的怀念。从阶级层面来看,她是很虚伪的。但从人性方面来看。那种怀念却又显得过分的真实。善恶总是在不断变化。总的来说,恶是要多一点的。但是周朴园的行为却不影响国家的利益,更令人气愤的是那种出卖国家人,如蒲志高,出卖了江姐,不知道是一个知识分子不同于农民,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出卖了江姐。但是正是这种行为。让国家利益被损害,于我而言。我从不惊异于人们的邪恶,但却忍受不了那种无耻的背叛。善良的人永远察觉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蒲志高一开始也算老实人。但正验证了那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鱼片中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人性是善良的,它使这个世界充满幸福,爱。人性是邪恶的,它让我们带上面具,成为一个伪善而冷酷的人,这也许就是曹操的那句名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总言之,人性有善有恶,人类处于神和禽兽之间,有的人倾向一类。有的'人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

人性,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恶,这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问题,至少,迄今为止,我没有想明白过,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捉摸不透,人性,才变得神秘,亦真似幻,亦正亦邪。

好人,坏人,世人的区别方式,太单纯了,也太苍白了。世上从没有绝对的好人,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也许每一个坏人都曾天真烂漫过,只是如今,被生活,被世界的棱角磨出了血罢了,更也许,每一个好人都有阴暗面,都曾在午夜夜半梦醒时,被自己内心突然滋生的黑暗念头惊出一身冷汗。所以我说啊,仅凭一个单纯的好人,坏人去判断,去定位一个人,太可笑了,不是吗?

因为喜欢出去走走,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中,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性格,就如同一万个哈姆雷特,没有一个人会和另外一个人完全相似。我也曾闲暇时读过几本书,书中的人物,或悲或喜,贪嗔痴念,各不相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生,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人,真的让人捉摸不透啊!

《悟空传》里有一句话,佛,虚无,世人皆愿成佛,却忘记了,无欲无求,才是真正的消失,所以石猴他只愿成魔,是的,石猴,我固执的不愿叫他,我一直觉得,其实,《西游记》是个特别悲伤的故事,因为,石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孙悟空,悟空悟空,空,多可悲,我喜欢的一直是那个放肆,张扬,狂妄却又单纯善良的石猴。可是后来啊,五指山下的五百年,终究是“杀"了他,他认命了,他最后被磨灭了所有的棱角,他成佛了,而那个叫嚣着齐天大圣的石猴,死了。唐僧是金蝉子的转世,据记载,是因与佛祖对峙下了凡,可一碗孟婆汤下肚,金蝉子早已死在了轮回,后来成佛的,不过是唐僧罢了。

人性中有贪欲,贪嗔痴念,也正是这份欲,使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鲜活了起来。世间繁华万千,沧海桑田,岁月如烟,有人迷了本心,却也有人保持一份初心,这形形色色,善善恶恶,谁又能说得清呢,可也正是这份说不清,构成了一份真实,真实的世界。

这世间若遍地是佛,那又何尝不是,遍地入魔,还能忆起石猴那句话——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所以我的石猴啊,真的有些心疼他,悟空,傀儡罢了。

人有七情六欲,或笑,或怒,或哭等等等等,这人生百味,全品过才不算白来这世上走一遭,我从未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换而言之,太过完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虚伪。所以我宁愿,一壶浊酒,满纸荒唐。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已是现代社会的困境之一。这看似轻描淡写,毫不重要,却能酿成一桩桩惨案。

在重庆的一辆公交车监控里,出现了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公交车在桥上行驶时,一位女乘客因坐过站而要求司机停车。要知道,司机在没有到站时,是不能够停车的,重庆如此,全中国也如此。因此,司机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女乘客火冒三丈,如猛兽一般冲到司机身旁,对司机破口大骂,骂完后又开始对司机殴打。

车上的其他乘客在干什么呢?只是冷眼观看,只是抱着热闹的心态围观,或者只是欣赏窗外的美景,的确,窗外的景色多美呀!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没有一个人上前阻止。司机不忍受打,便开始还手,但不小心转动方向盘,车子被死神围绕,冲出车道,撞断护栏,掉入长江。车上的十几个乘客及司机,无一幸免!十几个家庭,一瞬间,像精美的瓷器,从高空坠向冰冷的水泥地。

其实,大家都在同一辆车上,一个人不安全,所有的人都不安全。可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的。这些乘客,实际上死于自己的冷漠。

在武汉,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可武汉乘客与重庆乘客有着不同的反应。同样的,一辆公交车行驶在桥面上,一位女乘客因坐过站而要求司机停车。很多乘客马上告诉她,桥面上是不能停车的,司机也没理睬她。谁知,女乘客跑上前来,冲到司机身旁,疯狂地抢着方向盘。司机十分紧张,但第一时间快速地踩下刹车。

女乘客赶紧去抢手刹,当她刚摸到手刹时,两位男乘客冲上来,分别抓住女乘客的手,阻止女乘客。女乘客拼命挣扎,不甘心地挣扎着,又想抓住方向盘,最后被几名男乘客拖回座位上。其他乘客一边安慰女司机,一边打电话报警,这让女司机十分感动。当警察来到现场,了解情况后,便把这位女乘客带到公安局。

同样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结果呢?如果没有那两位女乘客的无理要求,也不会出现这种危险场面。但为何,一个是无一幸免,一个是平安解决呢?这两件事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乘客的反应,一个是冷眼相看,一个是竭力劝阻;一个是置身事外,一个是置身事内。

惩恶扬善,从来不是神仙大侠才能做的,可能只需要你的举手之劳。重庆发生的事件,其实就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不论是上层互殴,还是低层相斗,最终就算拖向深渊,看热闹的人都一样不为所动,该吃瓜的吃瓜,该打酱油的打酱油,如同鲁迅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辆沉入江底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有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人都不安全。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遇到危险的不是你我。只有所有人都主动站出来,把集体的危险当成自己的危险,并挑起自己的责任,一切不幸的事,都会在一颗团结的人心面前望而却步!

善是好人都喜欢的,恶是好人都讨厌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如果恶人知道悔改,重新做人,那么他是善人吗?善与恶何也?

善良的人,人人都喜欢,但也于善良却会被人欺骗。可恶的人,人人都要讨厌,但他用可恶来对付真正可恶的人,却是大英雄。善与恶不可片面看待。所谓:“善与恶何也?

刘邦未当皇帝前善待士兵,后恶除功臣。吕雉未当皇后前善待于人,后恶杀无数。武则天未当君主前怜惜善人,后杀亲子。行恶易容,变善难。当人嗜杀人命,一天不杀就浑身不舒服。就算想变善人也难,善与恶何也?一爱一厌。

善与恶互补。善良的人不能太善良,因为那样别人会认为你是好欺负的,没完没了得压榨你。太恶的人多学习学习善良的人,以便改邪归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不再成为人们所厌恶的人,而是名流后世,受人敬仰的人。善与恶何也?互补也,此之谓“天下太平”。

善与恶皆好。善良的人与善良的人相处不会有争议、吵闹等一系列事情。盛显国泰民安的景象。恶人与恶人在一起会使天下陷于战争之中。如果将恶人与恶人组织成军队,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为国效力,永保天下太平。这不是很好吗?善有善的好,恶有恶的好,好好利用是国家的一项利好。

善与恶何也?好啊!善良的人努力耕织,恶人保维国家减少弱者的死亡。善行天下,恶臭远名。

善良的人,人人都说他好,使他流传千古。恶人人人都讨厌他,使他恶臭远名。但谁不喜欢自己名声流传千古呢?恐怕只有少数吧!每一个人都想做好自己本份事,可谁会知道要哪个地方会出错呢?错误是避不可免的。但恶臭远名已经传出去了,也就收不回来了。

善与恶,商也。现在善良的商人少得可怜,更多的也就是可恶的商人,善良的商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可恶的商人呢?却尽量伤害人。食物加工厂的老板为了节省过滤费,将大量污水排向城市中的市民。可恶至及,我们要向善良的商人致谢。要向善良的商人好好学习。

善与恶何也?互补,皆好也。要长短互补,要做人上人。要知其善恶而为之。

长恨歌毕业论文3000字

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已、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 由于“美”与“恶”的结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塑造的贵妃形象是一个足可与荷马史诗中的海伦相媲美的美妇形象。征城掠地、政治兴亡与这种女性美的力量对比,甚至都有些黯然失色了。与西方的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的更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销,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的描写仍是文学的最重要主题。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的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的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亵、过露。这个语言运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的适当控制。《长恨歌》用直观的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的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构成适当的张力。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的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的歌赞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道德)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但即使在礼防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轨仪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已面临着道德的压力。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恋爱经历。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名为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的关系是属于两情相悦的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的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的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活的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正是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末了”的动人场景,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演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根”的豆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 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在此之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异的《长生殿》等据此而创作的作品,不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成就与白诗相比,已然失去了太多的东西。 注释: ①白居易《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元九、李二十》。 ⑦见陈鸿《长恨歌传》。 ③白居易《与元九书》,见《白氏长庆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长恨歌》的叙事艺术,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赓续,又有拓展与突破。《长恨歌》对叙事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表现出与现代审美观念惊人的契合,其叙事策略与叙事话语,穿越千年岁月,具有某种现代品质和价值的美感特征。其美感特征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艺之间彰显着“不同之同”、“同而不同”,具有一种“坚奥的美”([英]鲍桑葵)。这是《长恨歌》研究尚未触及的阐释空间。因此,在现代审美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将在重读中收获新的审美感悟和文化信息,作品也会在重读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和价值。换个角度说,文本在形成中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会重现在后世的审视中。这种解读所发掘的内涵和价值,对创作和批评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印证西方文论、现代文论的有效阈限。 叙事意识的多元性 《长恨歌》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其引人入胜,令人激赏,不只是故事和人物,还有其叙事态度和叙事方式。而决定其叙事态度和方式的是叙事意识。正是叙事意识的多元性,使得《长恨歌》的创作在审美范畴突破了传统的樊篱。 l、疏远“载道”、“言志”、“明理”的诗学传统,在古代文人最有心理障碍的题材中,挑落了君臣纲纪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在《长恨歌》大胆纵情的书写中,耽入爱河的帝妃与世俗红尘男女没有本质区别。男女主人公情的痴绝乃至性的沉湎,在毁灭中的无可奈何,在心灵创伤中难以自拔,在幻灭无助时憧憬超自然的力量,“生命情调”的体验尽显于诗人笔下。把“生命情调”表现得如此大胆、坦率、执著、真实,这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载道”、“言志”、“明理”的诗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代的文学“工具论”。国人直到20世纪末才算是挣脱了“工具论”的枷锁。白居易竟然在千年之前冲破了“工具论”的桎梏,不能不让人敬佩其文学上的胆气和识见。诗人对历史中的玄宗和杨妃并非没有腹诽和讽喻,我们只要检索《长恨歌》以外的白诗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在以民间传说为素材来塑造新的文学人物时,诗人不但疏远了传统诗道,也否定了惯于讽喻的自我。正是这种疏远和否定,催生了新的文学典型。这里,对美的理想形态的憧憬、想象与追求,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创作定式。 2、背离“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圣人之规,在中国封建时代视为文学正统的诗歌领域,将笔触伸入到神灵世界,不仅写了“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怪异,又写了碧落仙界的神奇。这在诗中不是作为典故偶而涉及,而是建构了人天生死形魂离合的叙事框架。其构思立意从总体上背离了孔子之说。在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化中,这种叙事意识并不被认可。唐朝孟棨《本事诗�6�1嘲戏》载:“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也?’”可见,从正统中出走需要怎样的胆识和才力。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使《长恨歌》中的李杨故事具备了完整性和传奇性,其“有一定的长度”的完整性正暗合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史诗标准,而故事的传奇性则回应了唐朝新兴的传奇文学的审美诉求,具备舞台表演可能的潜质。 3、走出“红颜祸水论”,颠覆历史本事,使女主人公在人性和情感的坐标中获得正值的定位。《新唐书�6�1玄宗本纪赞》代表了典型的传统看法:“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这里既把安史之乱归罪于杨妃,又对玄宗没有汲取所谓的历史教训充满惋惜。而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则与“红颜祸水论”彻底划清了界限。纵观白居易诗作中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女性才德的激赏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我们就不难理解白居易为什么摈弃了祸水论,不难理解诗作为什么对玄宗夺媳秽行、杨妃因忌悍出宫以及与安禄山关系暧昧之类的闱壶之玷一律芟刈,不难理解杨妃为什么在诗中获得全新的人格定位和情感定位。诗中的杨妃已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而是获得新生的文学形象。白居易以崇高的诗美祭奠杨妃,是因为这位风华绝伦才艺超群的女性,在个人生死存亡家国兴衰续绝的关头,以身殉国,以死殉情,以女性的牺牲换取男性生命的拯救,在神化成仙后又以女性的宽宥实现了对男性心灵的拯救,充满了自我牺牲的圣洁感情和人生选择智慧的痛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根据审美理想和人物性格逻辑的叙事,表现了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义的真实。 4、接近乃至认同世井传说的价值判断,使得《长恨歌》的叙事具有某种平民化书写的风格。关于李杨故事在民间传说中的原貌,我们只能从零星材料和《长恨歌》、《长恨歌传》的追溯中略知大概。在世人的传唱中,历史远去留下的深刻背影,不是五千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时过境迁五千年,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留下了男女主角的风情和憾恨,并藉此拨响诗人感伤的琴弦。当李杨情史在民间传说、坊间传唱中经过宽宥的洗涤,乃至蜕变之后,白居易则顺应延续这个轨迹,使之脱胎换骨,经过圣洁化、理想化的艺术处理,在中国诗歌史中推出先前不曾出现过、后来也不再出现的文学形象。这种叙事,不仅仅是题材处理的方法问题,而是审美价值在叙事中的一种转向。联系到白居易生平与人民的接近,诗风的平易近人,对民间文学的关注与借鉴等等情况,《长恨歌》叙事的民间立场、民间意识,就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创作的自觉。 5、对文学张力的营构意识。被称之为“诗的共同特点”的文学张力,源于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伦�6�1退特1937年《论诗的张力》一文,随后被用之于包括角色、结构、情节、语言等等在内的文学各个层面的研究。诗的张力被认为具有多义性、情感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内在的动感等特征。千年之前的白居易不可能对文学张力作出概念的界定,但是他的创作主张却有相似的论述,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白居易在述及感伤诗的创作时说:“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这近似一篇创作过程论,又逼肖诗歌文学张力理论的古代版:在创作过程中,外在的事物与内心的情理及其之间多种对立的文学元素,在感遇(感触、感觉、感悟、体验)中牵、动、随、形(牵连、冲撞、抗衡、比较、映衬、交合、生发),使受众的思维不断在多极之间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影响下产生立体感受(张力)。《长恨歌》作为感伤诗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文学张力的营构。《长恨歌》的题旨具有多维向度:它既是民间传唱的意蕴升华,又是历史本事的颠覆文本;既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纪事载体,又是对历史、人生、情感去向的诗意追问。诗人对笔下人物一往情深,提供了命运转化的支点,却又不得不残酷地让他们走向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与阅读期待形成巨大的反差,却又反常合道。诗中的玄宗以天下之主却不能庇一妇人,陷入无从消解的悔恨;杨妃太真侧身仙界却心系红尘,坚守誓盟却无力回天,只得溺于绵绵不绝的长恨。诗中互文、叠映、闪回、逆收,使叙事充满了张弛开阖起伏跌宕的动势。这些作为有机整体的文本中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文学张力,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验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应当说,《长恨歌》叙事中的这种“不动之动”的文学张力的生成,只能来自诗人的有意识经营,而其识见才情又足以副之。 叙事意识的复杂多元,镕铸了《长恨歌》叙事艺术众美兼具的品格,既体现出传统诗艺的濡染,又有与现代美感的契合。其审美判断有极大的接受面,由此引发题旨判识的见仁见智,引发审美冲动的多彩多姿,诗作因此成为一部把美和情与广大受众永久分享的文学经典。《长恨歌》中的故事不再是历史的影像,而是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式。这种叙事个性,带来了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叙事形态的复杂性。 叙事结构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与“封闭”相对,指与外界有联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则为开放系统。叙事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其开放性的界定,应指文本形成过程与外界有联系、与环境有信息交流,具有某种有意设置的不确定性和缺失性。《长恨歌》的叙事,与民间传说、历史本事、时代氛围、作者情感历程紧密联系,并产生互动。在叙事中,历史本事不断离散并受到颠覆,民间传说作为基本素材受到过滤和扬弃,时代情绪和呼唤影响叙事的调式并得到体现,诗人的情感历程隐含于叙事之中并烙上鲜明的印记。千百年来,《长恨歌》的叙事艺术给受众带来震撼、愉悦和陶醉,而叙事中的空白处、简略处、存疑处和缺失处则带来了困顿、疑窦、期待的失落和求索的欲望,受众以史书纪事与逸闻、民间传说、诗人情殇之史与相关诗作、同题材创作的作品(如《长恨歌传》《长生殿》)去论证、注释、解读文本,与诗中的男女主角形成对视和交流。文本在形成和阐释中的信息交流互动,使《长恨歌》的叙事结构成为开放系统。其开放性,表现在叙事的诸多节点中,其中又以高潮结局部分为最。 l、恩宠部分的空白处 杨玉环的入宫,诗中以“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一笔带过,而夺媳的复杂过程则成了空白。杨入宫后受到专宠,诗作对惊艳、赐浴、恩幸作了种种渲染,而宫闱中争宠的勾心斗角和因忌悍和不检点而出宫的秽行丑闻则消解得无影无踪,杨氏一族恃宠而骄败坏国政的种种劣迹则置之空缺。渔阳鼙鼓作为叙事的转折出现在背景中,而没有和玄宗沉湎女色构成因果关系。这些空白、间断所遮蔽的历史本事、宫廷秘闻在民间传说甚至在《长恨歌传》中均有生动的陈述,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猜测和征索。叙事在历史本事的间隙和边缘机巧穿行,行文和本事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似乎要指向讽喻,似乎在导向讴歌。其飘忽的叙事形态把要表达的张扬到极致,要规避的轻轻撇过。这些间断和空白是一种有意识的叙事犹豫和游移,富于诱惑,易成误导,所形成的开放性,提出一种无言的邀请,致使千百年来为其主旨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2、马嵬事变的简略处 马嵬事变是人物命运和情感去向的大关节。天日无辉、风云骤变的场景,急转直下、存亡取决于呼吸之间的情势,生死抉择中百转千回的心态,种种激化的行为冲突、心理冲突,本应形诸文字,何况白居易又是擅长繁复的高手,但在诗中仅简缩为四句:写玄宗的屈服——掩面救不得的无可奈何,写杨妃的屈死——婉转蛾眉马前死。就是这四句,也是为后文张本。玄宗因屈服而受到苦思无期、天人睽别的命运惩罚,杨妃因为屈死而得到神化成仙的命运补偿。叙事把极易出彩、出戏的场面、行动、心理、情感以简笔出之,把偌大的再创作空间留给他人施展身手,也把一个个问题留给读者思索、拷问:承诺和情感为什么如此脆弱易折?君威和智术为什么这样不堪一击?难道是别有隐衷,只得秘而不宣?还是出于叙事策略的考虑,“伤心朝恨暮恨,回首千山万山” (唐窦弘馀《广谪仙怨》),真正的幽深本不宜诉诸繁复的文字? 3、“不见玉颜空死处”的千古之谜 明明“婉转蛾眉马前死”,何以改葬时“不见玉颜空死处”?全诗这一真正难解之处,并非疏忽,乃是故意留下的疑窦。首开怀疑杨妃死于马嵬先声的,是俞平伯先生(《小说月报》20卷2期《<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俞氏在详加剖析后认为:当年死于马嵬的蛾眉并非杨妃,而是她的替身,她逃走后当了女道士。“不见玉颜空死处”,实指玄宗回朝改葬,却发现杨妃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临邛道士升天入地,其实是“明皇密遣使者访问太真”。“只是唐之女道士迹近倡家,非佳话也”,“而太真以贵妃之尊仍不免风尘之劫,贻闱壶之玷,可恨孰甚焉……明皇知太真在人间而不能收复水,史乘之势甚明”,终于铸成千古长恨。另一种破解来自后世学者对刘禹锡《马嵬行》的剖析。白居易的诗友刘禹锡提出杨妃服用金屑酒致死而不是缢死的新说法,其本意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为“平日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张本,因为服用了急救用的杏丹杨妃死而复生,故马嵬坡留下的只是空死处。还有一种破解是杨妃逃脱大劫流亡日本,并以在日本留下种种遗迹和传说为证。而为了破解这一疑案,走得更远的,是直指李白诗集中《寄远十二首》为李杨两地书,杨妃不仅活着,还与玄宗青鸟往返,再续前缘,《寄远十二首》就是他们的秘密通信。“尸解”则是洪异的《长生殿》对“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解说和演绎,谓杨妃原系蓬莱仙子,因过暂谪人间应劫,尸解后复藉仙班。也许还有更多的破解有待从历史的深处打捞,不知能否找到开启这段尘封往事的钥匙。看来“不见玉颜空死处”不是叙事行文的疏忽和破绽,而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文学“黑洞”,以吸纳、包容种种秘闻、传说,给解读的千思万绪留下了巨大的腾挪空间。 4、没有结局的结局 天子使者对蓬莱仙山的拜访是全诗的高潮。玉妃托物致词之后,按叙事的逻辑和惯性承接而下的应是天人相见的盛会。同以民间传说为素材作于《长恨歌》之后的《长恨歌传》就是这样处理的:“复坠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初”。根据《长恨歌》、《长恨歌传》创作的《长生殿》最后一出,则铺排了李杨同登天界,再证前缘,永为夫妇的盛大场面。这种结局亦多为后世戏曲编撰所采用。白居易却在读者延颈眺望之际,让叙事戛然而止,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绝响,陷翘首以待大团圆结局的读者于惊愕震撼和困惑费解之中。这就在读者心中刻满了问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命运和情感去向?为什么要生生扭断情节,在不该结束的地方截止叙事?为什么置读者乐见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心理于不顾呢?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也是意味深长的结局。面对叙事收束与传统期待的反差,读者也许会根据“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一渺茫的期愿和无望的慰藉编织一条光明的尾巴,读者也许会根据“昭阳殿里恩爱绝”的提示感悟玫瑰色的结局缺乏情理依据。逆收叙事的非逻辑指向带来的丛丛疑问、种种可能,凸现的正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 《长恨歌》叙事结构的开放性扩大了叙事空间,多元的叙事意识获得相应的承载,丰富的叙事资源获得足够的容纳;解放了叙事策略,叙次章法和表现手法因变革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叙事语汇的多义性和陌生化得以生成;优化了叙事形态,使之具有腾挪转合的动势和空明洒脱的意境;强化了叙事效果,诗中的空白处、简略处、谜障处、反常处无一不是无言的邀请,召唤并吸纳解析和演绎。 叙事形态的复杂性 叙事的常规以逻辑关系为据,以时空转移为序,但是多元化的叙事意识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带来叙事逻辑的变异和叙事手法的变化,使《长恨歌》搜奇记逸的文本呈现出非常而复杂的形态,叙事学中的一些通常法则已不足以描述其叙事形态和特征。这表现在: 1、互文、叠映使意象、叙事单元互相生发 《长恨歌》的意象营构和叙事单元组合在表层上是顺时顺承的,但互文、叠映使得彼此之间互相生发,叙事形态因之具有勾连错综、指涉多向的特点,非设伏、照应、补叙、插叙之说所能涵盖。“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是“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赓续和印证。正是李杨爱情的过于奢华,才有了聚九州之铁铸此长恨。相思部分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诸多景观,无一不辐射、叠映着昔日承欢待宴的场景,明叙今日之凄楚,暗寓往昔之欢情。高潮部分的“雪肤花貌参差是”,“九华帐里梦魂惊”,“犹似霓裳羽衣舞”,“梨花一枝春带雨”,与恩宠部分的“温泉水滑洗凝脂”,“芙蓉帐暖度春宵”,“缓歌慢舞凝丝竹”,“回眸一笑百媚生”前后绾挽、彼此映发,使当年的繁华隐含沧桑的阴影,使后来的沧桑具有繁华的衬映。女主人公遥寄钗钿重诉密誓,则是昔日欢场的闪回,像一束追光,照亮了逝去的红尘富贵和玄宗的思念追悔,使之具有感情和思想的内涵;又像谜底的浮现,使杨妃的殉难获得理性和情感的支撑。这种互文性构成了叙事形态的多维向度,意象是复合的意象,情感是复合的情感,尽显欢情、离情、悲情的彼此倚伏和互相生发。对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把握,不仅存在创作的整体过程中,也存在叙事单元之间。随着物象转移和意识的流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不断在悲欢两极之间往返、游移,产生复杂多向的立体感受。 2、情节陡转带来叙事聚焦人物的转换 马嵬事变是情节的第一次陡转。在情感的摧折和爱情的灾难中,首当其冲牺牲的却是女性。其后的诗情和文字亦为之一变,浸透了伤心月色的苍白和梨花泪雨的晶莹。曲折的叙事和凄美的情思交织在一起,带来情节的两分和叙事聚焦人物的转换。相思部分明写玄宗实则处处写杨妃。终日泪垂,长夜漫漫,秋夜梧桐寒雨点点滴滴彻夜连宵敲打玄宗悔恨煎熬的灵台,玄宗的深悔正是杨妃深情的反衬。苦思无梦方士寻觅是情节的再次陡转,叙事之舟由生之此岸驶向灵之彼岸,使故事绝处逢生,玉妃太真成为叙事的聚焦人物,玄宗则成为叙事中的影子人物。这种转换表现了情爱本体超越时空的力量和情爱主体执著追求的精神,展现了另一种境界另一种风流。 3、纵笔入幻,以幻写真 作为世俗世界的人物,李杨故事当终结于玄宗无望的相思,像白朴的《梧桐雨》那样结撰故事。既然生离死别尚不足以一申长恨,那末绮情传奇便突破时空,演绎到碧落仙界。突破时空界限,改变叙事逻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虽早已有之,但白居易的创造性在于:①设置灵界作为一种精神彼岸的象征和存在,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生命、情感去向的追问和关怀。②虚构中类象的精确描写实现了审美超越。如果揭去神话的外衣,玉妃哀婉的形象、情深的致词、凄美情愫,很难使人相信这一切发生在奇幻的神仙世界而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过去我们认为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显例,现在看来,诗人是以奇幻玄想解构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又借精确的虚拟创造了另一种真实性。天子使者的到来,玉妃再次面临抉择。马嵬之变,杨妃选择殉难拯救了玄宗的生命,表现了女性的牺牲精神。如果说第一次抉择是出于被动的话,再次抉择则处于居高临下的主动。既然“昭阳殿里恩爱绝”,玉妃就有充分的理由选择规避和拒绝。玉妃却以中国女性的宽容大度,原宥了玄宗的动摇和失误,以情盟的坚守拯救了玄宗的灵魂。为情而牺牲,又为情而永生,玉妃也因此成为唐诗中的爱情女神,成为歌德所说的“引导我们走”的“永恒之女性”(郭沫若译《浮士德》)。韩愈以文为诗,而白居易以传奇为诗,虽被时人讥之为传奇体,却自有其文体创新价值。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陈寅恪先生的判识:李杨故事由世俗延伸到灵界,始自白居易、陈鸿,人天生死形魂离合的构思,说明白、陈“洵为天才之文士。” 4、逆向收局生成的悲剧价值 《长恨歌》无视阅读期待,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卒章显志应对题中明旨,形成惊心动魄的审美冲击力。诗人悲天悯人,为欲望和追求构建了诸多人性的支点,但善意的初衷却无可奈何地走向感伤归宿。神灵无所不能的法力,文学虚拟无所不达的笔力,都没有给男女主人公带来情缘再续的团圆,而是永无绝期的长恨。人力和天力都无法挽回的悲剧结局,充满了玄关因果的神秘,让读者百思难得其解作出是耶非耶的明确判识,使我们联想到希腊悲剧的宿命主题——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是各种哲学的基础,人天分裂对立也是人类悲剧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悲哀也就成了所有文化的底色。长恨的哲学内涵正是人天分裂对立的不可改变,成为诗作现代美感特征的基本核心,感伤正是对人类悲剧地位的敏锐感受和表达,形成笼罩全篇叙事的情感基调。玉妃在天堂对爱的无望坚守比死亡更残酷,但这种坚守表达的正是对命运的抗争,表现的正是悲剧精神。古典的“中和”之美,被绵绵不绝的感伤所冲击、所改变、所遮掩,诗作便逾越了“哀而不伤”的诗教,弥满感伤、凄美的悲剧氛围。《长恨歌》演绎的爱情悲剧、命运悲剧、时代悲剧、美的悲剧蕴含的审美价值,不仅指向个体而且指向普遍,不仅指向历史而且指向未来。 5、叙事形态的对象自我化 《长恨歌》的叙事形态,带有诗人情感历程和体验的鲜明印记。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恋爱,青梅竹马、赠物寄情而红线难牵。诗人为了寻找流落河北的恋人,远涉北上终因难觅芳踪,留下《冀城北原作》。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而饮恨终身,不时形诸忆念并散发为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咏。从青年时代的诗作《潜别离》、《寄湘灵》,到40岁作的《夜雨》、46岁作的《感情》、50岁作的《紫袖红弦月明中》,吐露的正是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情殇长恨,比肩连理的青春誓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如果将这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读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以及情深不永的结局是何其相似相通。《长恨歌》的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萌的悸动,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玄宗的思念追悔就是诗人的思念追悔,对杨妃精魂的寻觅就是诗人对失落的青春感情的寻觅。诗人与笔下的人物泪眼相对,椎心沥血,渐行渐近,融为一体。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就是诗人青春感情之旅的豪华版。“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通过对李杨情殇之史的吟唱,诗人完成了对自我的寻找、对自我的审视、与自我的对话。同时,诗中的虚拟因生命情感的真切体验而获得真实的品质。 《长恨歌》的叙事形态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但并没有失去内在逻辑和节奏控制,意象营构、单元组织、情节安排的顺逆、奇正、张弛、起伏、虚实、繁简、疏密、抑扬、开阖,“收纵得宜,调度合拍”(《养一斋诗话》卷一)而不落痕迹。叙事通过风华掩映、异彩纷呈的复杂性实现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结 束 语 《长恨歌》的横空出世,使中国古代诗歌缺少叙事巨构杰作的说法成为偏颇。叙事经典的缺席,对于唐代诗歌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长恨歌》使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获得全面成就而雄视百代。作为经典,其文学性是穿越文化性的,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虽然这一切并不一定那么有意识和自觉,然而历史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个体的非自觉活动来展现。文化史也不例外”。作为叙事诗的经典之作,《长恨歌》的诗艺精灵像不倦的舞者,穿越广袤的空间,历经千年岁月,仍活跃在审美舞台,其“坚奥的美”从古典出发却情动现代,产生于一个时代却拥有所有的世纪,属于一位诗人所创造却认同于整个人类。作为经典文本检验时,中国与西方文论、古典与现代文论都可以对其进行有效阐释,又都不能完成终极阐释,继续阐释也就成了必要。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王安忆《长恨歌》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查询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1840年)近代文学(1840~1919年)现代文学(1919~1949年)当代文学(1949年~)应该是

查询中图分类号的专用网站你这应该属于文学评论范畴吧 I06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内容提要: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赢得了海内外读者和文化界的广泛认可。《长恨歌》是大作家王安忆继承从《小城之恋》和《我爱比尔》中形成的一贯风格,将欲望化写作和小资情调推向极致的一部大作。本文欲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获得如此高赞誉的原因。 关键词:《长恨歌》 期待视野 公共期待视野 个人期待视野 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消费 ,它的价值体现依靠接受主体的认同。而所谓“认同”是指“在文艺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倾向于选择和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审美需求模式相一致或相类似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爱同憎异’的接受‘期待视界’”。小说《长恨歌》在人们美好的期待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虽然对它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但是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期待视野,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有人评价说,《长恨歌》“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上海的历史,人的历史。”更有李欧梵等一大批海外学者,大捧王安忆的海派文化和殖民地文化,并称要推荐王安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各种强劲的QQQ声中,我们感受到了《长恨歌》的巨大影响力和震撼力。 可是,《长恨歌》到底是一部怎样的长篇小说?我们又该如何准确的定位呢?我想,如果我们站在期待视野的角度,就不难理解这部长篇小说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而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准确的界限,这种界限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他还把期待视野分成个人期待视野和公共期待视野,并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因为,公共期待视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共同期待视野,它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个人期待视野的构成并决定着文学接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深度和广度。不管是从公共期待视野的角度,还是从个人期待视野角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只要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相类似或者想接近,就更容易为接受主体所认同。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即期待视野。①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②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就是接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而且,这种文艺接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自然的、不自觉就流露出来的意识指向,是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的心理趋向。受QQQ形式主义“陌生化”和文学演变论影响深重的姚斯也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③的确,如果一部作品不以读者为对象,那它又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对于巨作《长恨歌》来说,这种“期待视野”的理论自然就体现在文本艺术的接受过程当中。从审美的个体看,读者需要依赖和借鉴先前看过的文本,以及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审美的群体来看,读者的审美趣味往往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主流地位,引导着时代的审美取向。如在社会上风靡一时的“池莉热”“韩寒热”等。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审美大众的焦虑和困顿,寄托了重建精神家园,消解商业社会里人的“物化”感的渴望。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深受着审美群体和审美个体的影响。 如此看来,作为王安忆骄傲的《长恨歌》,在某种程度上,是迎合了公共和个人的期待视野的。以下,笔者就作简要的分析: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 故事 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长恨歌 读后感 1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后来,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长恨歌读后感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长恨歌读后感3

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夜与硝烟永远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为了明皇与那位绝代佳人的陪衬......

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雄伟的金殿,大国端庄的气韵,却也抵不住她那轻盈的舞姿,与那回眸的一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跟着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品。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长恨歌读后感4

我十分的孤陋寡闻。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一阵郁闷。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悲剧原本注定。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小姐。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 方法 ?哈哈……

吃饭去。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

长恨歌读后感5

有感于小说研究课堂上老师对王安忆《长恨歌》的讲解,用了将近一周的琐碎时间,在图文有间断却安静地读完了这一本。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一直在想,王琦瑶是怎样的一个令他人也令自己迷恋的女孩儿,其一生又是如何在被他人迷恋、自我迷恋中走向终点。

其实,最初的王琦瑶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样,她扎着辫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和其他女孩一样,她哼着收音机里的小调,挑个周末的日子去电影院看费雯丽的《乱世佳人》;和其他女孩一样,待字闺中、爱去照相馆拍照并对着橱窗里曳地的婚纱发呆梦想着。但和其他女孩不一样的是,上天给了她一个让全上海人都认识她的机会,一张登在杂志《上海生活》封面的王琦瑶的照片,让她成了人人知晓的“沪上淑媛”,可住了男男女女的心,更可住了她自己的心,之后的“上海三小姐”的称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让上海的老老少少迷恋上了这位不算艳、不算风情却足够吸引人的王琦瑶。而这,恰恰是王走上迷途的标志性一刻。

之后,很快地,李主任,当时在上海算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将王琦瑶接进了爱丽丝公寓,让她成为供自己怜惜疼爱的金丝雀。王琦瑶知道,李主任是代她好的,李主任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绝好归宿,李主任能带给她安稳美好的梦。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走上了一条自我迷恋的不归路,这个梦再美再好也只是个梦终有醒来破灭的一天。

爱丽丝,一个美人,一段情,终究躲不过乱世。李主任在一场飞机坠毁事故中罹难了。那王琦瑶呢?她来到了可供避乱的外婆的娘家邬桥,是的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却永远也回不去过去的生活。就像外婆能够穿透四十年以后的目光告诉我们的那样,王琦瑶的这一生开错了头,怕是拗不回去了。

长恨歌读后感6

《长恨歌》是王安忆于199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整部作品分为三部,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中的历程,展现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历史,具有别样的上海风格和王安忆自身的个人特征。

长恨歌写的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故事,这首先与王安忆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她出生南京,辗转多地,一生记忆大多都在上海,童年时期老上海的生活对其影响巨大,《长恨歌》中的许多生活场景有着最典型的老上海的风范,均有深刻的上海烙印,这自然是与其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她所记录的上海,正是从繁华至极到衰落凋敝,王安忆将之具现化在一个女人一生的兴衰上,女主角王琦瑶生活在上海,她也就是上海。

看《长恨歌》,首先要懂什么是“长恨歌”,王安忆女士并没有很明确地提过《长恨歌》命名的由来。但是人人知王安忆的《长恨歌》,也知道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是王安忆取了白居易之意用了这个题名。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杨贵妃的故事,从现在的目光来看,就是一个草根偶像的一生。而“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句就与王安忆专写一章“闺阁”相像了。往下再看,若上海是大唐王朝的缩影,那么王琦瑶的前半生也会是杨贵妃的前半生,在第一部中她与李主任的爱情放大来看,也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同样是草根民女的极限爱情,同样的缱绻无绝,同样的悲剧收场。探寻其中缘由,就逃不过时代的因素了,同样是繁华到崩坏的时代背景,两部作品是有内在的精神联系的。这个“恨”,是无穷尽的,是带有时代性的,是每一段历史的“杨贵妃”们的,也是每一段历史的“王琦瑶”们的。唯一的不同,只能是在这前半段人生中,杨贵妃美人殒命,王琦瑶辗转他乡,她的恨和她的爱也随她的脚步,走进了繁华的更深处。

本作的女主角王琦瑶是谈论《长恨歌》无法绕过的标志,她是最上海的女人了,她就是上海本身,她是最繁华的上海的精华。她不是出身名门的富家小姐,也不是落魄逃难的家中幼女,她是折中的选择,她是这大上海千千万万个弄堂的产物。她是隐秘的,是遮掩的,她没有太多的脸面走出弄堂的保护。但是她又是弄堂的结晶,她足够美,她的美能支持她走出弄堂,走出原先的生活。火热的心与羞愧的脸在她的身上结合。就连“上海小姐”的名次也是第三名。她的一辈子都在中上游游走,这是非常上海人的做法。上海人的精明和谨慎,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长恨歌读后感6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关于《长恨歌》读后感6篇

★ 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 关于《长恨歌》读后感5篇

★ 长恨歌读后感500字

★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作文

★ 世界名著读后感6篇600字

★ 长恨歌读后感800字

★ 对长恨歌的读后感3篇

★ 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作文

★ 关于《呐喊》读后感600字6篇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恨谁
  • 我恨毕业论文
  • 爱恨情仇的毕业论文
  • 长恨歌毕业论文3000字
  • 王安忆《长恨歌》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