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写陶行知可行吗

毕业论文写陶行知可行吗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写陶行知可行吗

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我 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了校训的意义的。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刊》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为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做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但是教学做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做合一之题,张伯苓行政管理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费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敢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的教学法,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格守纪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用。陶行知,男,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的研究会课题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的知识非常广阔,是有用的。研究会是发起人为特定目的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可以起到学术、产学研、决策咨询、智囊、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作用。

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摘 要: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教育 陶行知 创造教育理论 创造力 六大解放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实。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娃娃、椅子、小凳、杯子、山洞、城堡;几块积木,可以变成他们的手枪、篮子、公园和机器人……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其巨大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小花的对话“小花口渴了,我给她浇浇水”,还可以提出诸如“天空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呢?”等千奇百怪的问题。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水钟,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那么,即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如此,爱迪生也如此。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解放孩子的嘴和头脑——让幼儿插上腾飞的翅膀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允许多说话;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孩子们也就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解放孩子的眼睛——拓宽幼儿视野

鲜活的图片,动态的视频,胜过一切表述性的语言。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触角应伸向主体和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而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让幼儿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生活。教师要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交通信号,观察街道上各种各样建筑物、交通工具,探索秋天田野的神秘,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点燃幼儿的创造火花。例如,我在一次带领大班小朋友们参观秋天的果园活动后,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的果园”。结果,他们的画面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果树,还有鲜艳的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甚至还画出了大人们忙碌采摘果子的身影,孩子们笑开花的小脸蛋和来回开往的大卡车,地上还放着一只只装满了的果筐。

(三)解放孩子的双手——创造力的开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四个“尽可能”,即尽可能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尽可能为幼儿准备较多的操作材料,尽可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尽可能把幼儿的兴趣延伸到生活中,做好学与用的结合,发展幼儿创造能力。如我在开展“小小投篮手”活动时,只对学生讲了“球”制作的要求。至于如何做和选用什么材料,我全没有讲,然后就鼓励幼儿自己找材料,亲手制作球。结果各种奇思妙想的球出现了:用布做成的布球、用废旧报纸做成的纸球、用存钱铁罐做成的球、用软泡沫做成的球等。后来,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实验,孩子们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还可以反复利用。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动手制作中获得了乐趣,懂得了知识,更是创造能力的展现。

(四)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拓展幼儿的天地

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多指导、多鼓励;要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常规管理,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因“淘气”、“顽皮”、“不听话”而造成的混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荒诞的、离奇的问题。

陶行知大学毕业论文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还有一种解释为”学深为师,品正为范。“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早年经历: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摘 要: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教育 陶行知 创造教育理论 创造力 六大解放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实。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娃娃、椅子、小凳、杯子、山洞、城堡;几块积木,可以变成他们的手枪、篮子、公园和机器人……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其巨大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小花的对话“小花口渴了,我给她浇浇水”,还可以提出诸如“天空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呢?”等千奇百怪的问题。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水钟,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那么,即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如此,爱迪生也如此。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解放孩子的嘴和头脑——让幼儿插上腾飞的翅膀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但中国人一般习惯是不允许多说话;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孩子们也就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解放孩子的眼睛——拓宽幼儿视野

鲜活的图片,动态的视频,胜过一切表述性的语言。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触角应伸向主体和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而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让幼儿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生活。教师要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交通信号,观察街道上各种各样建筑物、交通工具,探索秋天田野的神秘,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点燃幼儿的创造火花。例如,我在一次带领大班小朋友们参观秋天的果园活动后,让他们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的果园”。结果,他们的画面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果树,还有鲜艳的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甚至还画出了大人们忙碌采摘果子的身影,孩子们笑开花的小脸蛋和来回开往的大卡车,地上还放着一只只装满了的果筐。

(三)解放孩子的双手——创造力的开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四个“尽可能”,即尽可能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尽可能为幼儿准备较多的操作材料,尽可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尽可能把幼儿的兴趣延伸到生活中,做好学与用的结合,发展幼儿创造能力。如我在开展“小小投篮手”活动时,只对学生讲了“球”制作的要求。至于如何做和选用什么材料,我全没有讲,然后就鼓励幼儿自己找材料,亲手制作球。结果各种奇思妙想的球出现了:用布做成的布球、用废旧报纸做成的纸球、用存钱铁罐做成的球、用软泡沫做成的球等。后来,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实验,孩子们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还可以反复利用。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动手制作中获得了乐趣,懂得了知识,更是创造能力的展现。

(四)解放孩子的空间、时间——拓展幼儿的天地

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多指导、多鼓励;要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常规管理,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因“淘气”、“顽皮”、“不听话”而造成的混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荒诞的、离奇的问题。

且看此文,另外您若觉得长了,可自行将文章分为2个部分,或者2章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②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演出千百之伪状”,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追求虚名,而要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③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陶行知认为在学问上忠于真理,则在政治上必忠于革命。他说:“学问与革命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便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学问作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作汉奸之可能,……一个人在学问上能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④陶行知要求真人需是“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他说有人误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 他认为这种立志为老百姓造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做人中人”最根本的道理到40年代,陶行知的的人才教育观,又进一步发展为“亲民”的思想)他在办社会大学时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所谓“亲民”就是“要亲近老百姓”.“要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亲近,变成老百姓的亲人,并且要做到老百姓承认我们的确是他们的亲人,”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所要培养的人才已经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人才观相一致。不仅区别于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也不同于资产阶级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奋斗的人。 陶行知还认为,要引导新一代“学做真人”就要实行全面培养这其中包含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要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⑦这三个要素,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上,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而且要有灵活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本领,他强调为学的方法不在读死书,而“全要研究”,无论准备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会手脑并用,“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⑧才可以有独立的职业,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 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智仁勇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育与训育合一的人才培养观,陶行知说:“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③陶行知主张实行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认为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仍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的指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智仁勇兼修,他说:“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⑩对于智仁勇三者的涵义,他也作了新的解释,即“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陶行知在培养人才上,注重整体教育,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把训与育分割的倾向,批评说:“在现代中国学校里教与训分家是普遍的现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养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指所谓课外活动。”这是“横的割裂”的教育,是将本来就是“整个的教育”硬分裂成几块,这是一种与生活教育相冲突的传统思想。“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对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得分割的,”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 (三) 在德育的方法上,陶行知主张从小事做起,实行严格要求的人才教育方法。 陶行知本人就是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也将教育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放在育人的首位。但他认为任何美好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从近处着手”的,塑造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坚持严格要求,教育青少年从小就要学会迎接和克服困难,他曾给一个叫吴立邦的小孩子写信。题目就是《预备钢头碰铁钉》,告诉孩子“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就要预备碰钉子”,“假使钉子是铁做的,我们的头皮就要硬到钢一样,叫铁钉一碰到钢做的头皮上就弯了起来”。 陶行知对学生的训练包括各个方面,他曾为育才学校拟定办学旨趣“十字诀”,即:“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 (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其中要求学生会动脑动手;要进行德性的修养;知识积累;要学有方法,善于思考;要有唐僧克服八 十一难的精神,为使学生进德修业日日长进,他提出“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为了便于学生身体力行,他制定了很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仅以育才学校就有《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学生教育二 十九事》、《怎样培养十六常能》、《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二十三常能》、《育才十二要》等,这些行为规范的训练,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思想毕业论文

《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

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学前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六大解放”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历经艰辛无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创造并形成了独具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他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有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同时也反映着生活。教使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健康科学,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谐;生活让教育的内容才越来越丰富,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方法得以创新。“社会即学校”就好比把动物园里的动物放到自然中去,让它们摆脱高墙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把所有的一切都伸展到自然中去,让大家看到更真实的东西。社会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使学校与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办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诟病。“教学做合一”的实质体现的就是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做的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要根据学来进行,学要根据做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和中心就是“做”。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完善了良好的素质,是陶行知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2.关于“六大解放”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为此,他提出了关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儿童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们要注意开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双手,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潜能。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要求,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3.和谐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要达成一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是想法,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宽结合,不过于放之任之,也不过于苛刻,拿捏得当才好。父母要密切与幼儿园的联系,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努力。

二、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背离了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教育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活的重要性,一味的以书本为主,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就只依据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忽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有一次,一位老师在组织科技活动――电的用途,并没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就在教室里通过简单的开灯和关灯来向幼儿说明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显然,她这样的做法太过简单,涉及的方面太少。电的用途很多,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没有电小朋友们就不能看喜爱的少儿节目,不能上网,不能在儿童城堡里玩耍,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电就做不成。幼儿教师这样的做法对幼儿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而且还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懂得热爱生活,也不懂得怎样生活。

2.教育者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象力丰富,这些都说明儿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的发明创造潜能,然而许多成人没有意识到这点。事实上,许多成人都很害怕孩子动手,孩子们的“破坏”行为让他们觉得孩子就是个小捣蛋鬼,每天尽搞些破坏,让他们很头疼。每当孩子要有所行动时许多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成人不曾想他们这样的做法会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事实上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感知觉,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研究的精神。

3.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生怕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过于极端。许多时候父母教育态度不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成一致,这让孩子的很困扰,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些家长甚至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不管什么都由幼儿园负责,出了事就找幼儿园。家长这的这些想法很幼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家园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三、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总体而言,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析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显得格外重要。

1.实施生活化的教育,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

教育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然而,现代的幼儿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实习的时候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组织数学活动,学习数字4的组成,教师只准备了1到3的数字卡片,没有准备其他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用数字卡片进行教学,孩子也用数字卡片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单一而且抽象,并没有把幼儿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小班幼儿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思维也比较具体形象,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体验,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才能够把获得的经验逐渐的内化,并且进行自我建构,以此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准备丰富多彩且色彩较艳丽的教具,这样小班的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用这些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组织教学时习惯将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按事先策划好的方案去直接控制幼儿的学习,人为地割裂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为此,要做到生活化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积累经验,教室和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也应该将生活融入其中;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常见的生活物品,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教师还应该创编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游戏或儿歌,让他们在游戏和儿歌中感受生活。另外,教师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总之,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关心和感受周围的生活,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并且在教学上努力践行

幼教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幼儿教师的发展和进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很高的幼儿教师队伍对幼儿园和幼教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应该把教师的培训纳入到基本的工作当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当前的幼儿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幼儿园可以让教师自主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并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帮助他们相互学习与进步,并且把学习结果渗透到平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3.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环境的创设,努力为幼儿创造和提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班级的环境布置过于简单,材料种类和数量不足。例如“娃娃家”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角色游戏,因此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可以把它布置成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家”。这样的环境创设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支配,通过动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儿童。总之,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而且还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成人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4.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解放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培养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培养创造性的教学中,老师让全班的幼儿坐成半圆形,孩子的手脚都被要求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准动。然后老师就说:“请小朋友好好想想,我们的手和脚都能做些什么?”几乎全部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手脚抬起来看了看。就在这个时候,老师还让他们把小手放好,小脚并拢,规规矩矩的坐好不许动,并且让他们再想想,然后请小朋友回答。在老师让他们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在自言自语,有的小朋友在小声讨论,还有的小朋友在继续摆弄自己的手脚,场面几乎出现了小小的混乱。很明显,幼儿正在结合自己的身体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可是教师却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还对幼儿提出坐好、不准动的要求。显然,教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解放幼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笔者记得在实习时,曾经看到过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劳动、生活、学习有包办代替的行为,这种做法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些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或是家里的一些东西拆开来看看究竟,这时很多的家长和教师就会制止他们的行为,有时甚至还会打他们一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探索和操作的机会,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能取得进步,更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在反复操作和尝试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以便获得成功。我们不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破坏”行为,也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操作,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创造力发展。

5.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应该注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然小,懂得的东西不多,但他们也是有思想的,对事物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家庭的和谐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应注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要在思想上达成高度的一致,不要让孩子觉得教育有误差。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陶行知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教育与人的解放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4、教学中的师生交往5、教师的教学语言6、论教学的主体性7、创造教育的历史8、启发式教学的历史考察9、孔子的教育思想10、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启示11、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12、校本课程研究1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14、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研究15、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题目)

陶行知先生的名句

且看此文,另外您若觉得长了,可自行将文章分为2个部分,或者2章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②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演出千百之伪状”,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追求虚名,而要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③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陶行知认为在学问上忠于真理,则在政治上必忠于革命。他说:“学问与革命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便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学问作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作汉奸之可能,……一个人在学问上能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④陶行知要求真人需是“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他说有人误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 他认为这种立志为老百姓造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做人中人”最根本的道理到40年代,陶行知的的人才教育观,又进一步发展为“亲民”的思想)他在办社会大学时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所谓“亲民”就是“要亲近老百姓”.“要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亲近,变成老百姓的亲人,并且要做到老百姓承认我们的确是他们的亲人,”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所要培养的人才已经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人才观相一致。不仅区别于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也不同于资产阶级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奋斗的人。 陶行知还认为,要引导新一代“学做真人”就要实行全面培养这其中包含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要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⑦这三个要素,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上,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而且要有灵活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本领,他强调为学的方法不在读死书,而“全要研究”,无论准备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会手脑并用,“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⑧才可以有独立的职业,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 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智仁勇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育与训育合一的人才培养观,陶行知说:“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③陶行知主张实行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认为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仍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的指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智仁勇兼修,他说:“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⑩对于智仁勇三者的涵义,他也作了新的解释,即“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陶行知在培养人才上,注重整体教育,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把训与育分割的倾向,批评说:“在现代中国学校里教与训分家是普遍的现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养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指所谓课外活动。”这是“横的割裂”的教育,是将本来就是“整个的教育”硬分裂成几块,这是一种与生活教育相冲突的传统思想。“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对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得分割的,”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 (三) 在德育的方法上,陶行知主张从小事做起,实行严格要求的人才教育方法。 陶行知本人就是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也将教育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放在育人的首位。但他认为任何美好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从近处着手”的,塑造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坚持严格要求,教育青少年从小就要学会迎接和克服困难,他曾给一个叫吴立邦的小孩子写信。题目就是《预备钢头碰铁钉》,告诉孩子“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就要预备碰钉子”,“假使钉子是铁做的,我们的头皮就要硬到钢一样,叫铁钉一碰到钢做的头皮上就弯了起来”。 陶行知对学生的训练包括各个方面,他曾为育才学校拟定办学旨趣“十字诀”,即:“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 (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其中要求学生会动脑动手;要进行德性的修养;知识积累;要学有方法,善于思考;要有唐僧克服八 十一难的精神,为使学生进德修业日日长进,他提出“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为了便于学生身体力行,他制定了很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仅以育才学校就有《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学生教育二 十九事》、《怎样培养十六常能》、《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二十三常能》、《育才十二要》等,这些行为规范的训练,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地成长。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还有一种解释为”学深为师,品正为范。“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毕业论文选题缘由

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我 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了校训的意义的。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刊》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为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做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但是教学做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做合一之题,张伯苓行政管理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费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敢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的教学法,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格守纪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写陶行知可行吗
  • 陶行知大学毕业论文
  • 陶行知思想毕业论文
  • 陶行知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 陶行知毕业论文选题缘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