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气道实验台的毕业论文

气道实验台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气道实验台的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结束语:本论文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同时我在网上也搜集了不少资料,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学院工程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得上楼主!

1. 程控直流电压源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5253,页数:40) 2. 电梯程序的FPGA控制 简介:(论文字数:12537,页数:22) 3. 高频窄脉冲电源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9432,页数:29) 4. 小功率调频发射机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2159,页数:28) 5. 腐蚀速率测试仪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7827,页数:43) 6. 声、光同时控制的路灯照明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1760,页数:24) 7. 基于CPLD的多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5431,页数:55) 8. 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5208,页数:49) 9. 逆变控制电路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6579,页数:42) 10. 生产线成品计数器 简介:(论文字数:14472,页数:30) 11. 电动机智能软起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单片机) 简介:(论文字数:14793,页数:31) 12. 单片机液体点滴速度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25834,页数:56) 13. 单片机数控系统控制装置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2193,页数:63) 14. 单片机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22427,页数:53) 15. 单片机流体计量控制仪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8709,页数:85) 16. 单片机家居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3467,页数:58) 17. 单片机多路温湿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2620,页数:79) 18. 基于单片机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28848,页数:68) 19. 多媒体数字化输入系统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8928,页数:31) 20. 汉字LED显示装置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9632,页数:51) 21. 柴油发动机智能综合试验台 简介:(论文字数:26470,页数:71) 22. 基于公共电话网的数据传输系统 简介:(论文字数:22251,页数:55) 23. CT二次侧数据采集与传送装置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20353,页数:52) 24.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4617,页数:37) 25. 大功率可调直流电源的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679,页数:33) 26. 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062,页数:32) 27. 短波调频接收机 简介:(论文字数:7888,页数:33 )

代完成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逐步转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已经涉及到机械、电气和控制等众多领域。单领域、分散建模的设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产品综合设计的要求。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虚拟原型技术的深入研究并且将虚拟原型技术引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得到基于虚拟原型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以满足机电产品多领域交互设计的需求。本文基于SolidWorks和LabVIEW软件研究了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以LabVIEW集成的相关模块为纽带将SolidWorks和LabVIEW紧密联系,构建基于SolidWorks-LabVIEW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综合设计环境。其次,以直线一级倒立摆为例研究了机电一体化虚拟原型的数学建模、机械建模、电气建模、控制建模以及基于LabVIEW的控制算法的设计与仿真。最后,研究了基于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的仿真设计方法,包括机械、电气和控制等领域的仿真设计以及在基础上的综合仿真设计。将原来以LabVIEW集成的NISoftMotionforSolidWorks模块为桥梁的SolidWorks-LabVIEW联合设计方法进一步改进,使虚拟原型能够完成复杂系统的控制设计并且显著提高实时性和可视性。实例仿真实验表明,基于虚拟原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设计方法遇到复杂控制算法、实时性以及可视性等瓶颈问题,缩短研制周期,节约开发成本,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1]刘凯.一级倒立摆系统设计与LQR最优控制仿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2(03)[2]韩亚军.基于线性二次最优LQR的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研究分析[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2(03)[3]陈海霞,刘霞.虚拟样机技术在数控机床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03)[4]叶立永,卢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5]易杰,俞斌.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设计[J].电子测试.2008(08)[6]张浩,冯长建.基于Solidworks软件的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J].煤矿机械.2004(09)[7]姜士湖,闫相桢.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J].机械.2003(02)[8]李瑞涛,方湄,张文明.虚拟样机技术的概念及应用[J].机电一体化.2000(05)

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毕业论文

仪器就不用说了,11种。你从1号到11号对应写好。然后再试验过程中画上仪器的摆放位置示意图。 结论就写一下仪器摆放的注意事项,大门朝北开。仪器放在东西小路的南侧。高仪器在北面,低仪器在南面。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皆因水气蒸腾,或挥发为云为雾,或凝聚为雨,为露,或遇冷结霜、雪、冰雹。

百度百科上有

雨的形成及人类的生活

液压支架实验台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有很多,不知道你想要具体那个方面的,题目选择很关键,选好了题目,到期后写论文也就很好做了。具体你告诉我下,我给你提供题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D%A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D%A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D%A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D%A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D%A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D%A 三、内容提要 %D%A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D%A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D%A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D%A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D%A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D%A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D%A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D%A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D%A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D%A 四、关键词 %D%A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D%A 五、目录 %D%A 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D%A 六、正文 %D%A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 %D%A 七、结论 %D%A 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D%A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2.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3.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D%A 八、致谢 %D%A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里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D%A 九、参考文献 %D%A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1.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2.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3.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D%A 十、附录 %D%A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D%A VfQ/

网上不是有很多的范文和资料能搜到的资料,最起码不会不清楚大概的情况啊,但是网上的大都不全面,一般都找不到开题报告跟论文一套的了,有个内容就不错了,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弄了个差不多的,结果老师一句话就否决了。弄的我也没心思再弄了,最后在铭文网,直接让老师辅导我写作,也辅导了论文答辩的问题,哎,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啊

液压传动实验台毕业论文

液压原理定义:在一定的机械、电子系统内,依靠液体介质的静压力,完成能量的积压、传递、放大,实现机械功能的轻巧化、科学化、最大化。一、分类:液压元件从机能上可以大致分为:1、 把机械能变换为液体(主要是油)能量(主要是压力能)的液压泵;2 、调节、控制压力能的液压控制阀;3、 把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液压执行器(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摆动马达);4 、传递压力能和液体本身调整所必需的液压辅件。二、液压技术的特点:液压回路的基本机能在于以液体压力能的形式进行容易控制的能量传递。a.从能量传递方面看,液压技术大致处于机械式能量传递和电气式能量传递之中间位置。b.另一方面,就传动特性而言,机械传动和液力传动装置可以说有固定的特性,与此相反,液压传动装置和电气传动装置相同,具有无级变速装置的特性,除了恒功率外,还容易实现恒速和恒转矩等特性。液压技术的这种特点,一般可以归纳如下:(1)容易进行无级变速,变速范围广,即能在很宽的范围内很容易地调节力与转矩;(2)控制性能好,即力、速度、位置等能以很高的响应速度正确地进行控制。另外,对于电气,机械等其它的控制方式具有很好地适应性,特别是和电气信号处理相结合,可得到优良的响应特性;(3)动作可靠,操作性能好;(4)结构和特性上具有适度的柔性;(5)可以用标准元件构成实现任意复杂机能的回路。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在于用容积式元件作能力转换器即液压泵和液压执行器,用富有润滑性的油(液压油)作为工作介质。但是液压技术的一般缺点也与液压油有关。这些缺点归纳如下:(1)漏油;(2)要求特别精密控制的场合,液压油的污染对元件、装置的特性有不良影响。即是说,液压油的管理对可靠性和元件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三、用途:液压技术的特性适合各种机械和设备的自动化、高性能、大容量、体积小、重量轻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虽然它是一门比较新的技术分支,但是在主动 力的传递机构、辅机的操作机构或作业自动化控制机构等方面广泛应用。液压的优缺点 优点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液压传动具有以下优点:1、液压传动的各种元件,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来布置。2、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惯性小、反应速度快。3、操纵控制方便,可实现大范围的无级调速(调速范围达2000:1)。4、可自动实现过载保护。5、一般采用矿物油作为工作介质,相对运动面可自行润滑,使用寿命长。6、很容易实现直线运动。7、很容易实现机器的自动化,当采用电液联合控制后,不仅可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控制过程,而且可以实现遥控。缺点当然,液压传动也存在着一些缺点:1、由于流体流动的阻力和泄露较大,所以效率较低。如果处理不当,泄露不仅污染场地,而且还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2、由于工作性能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不宜在很高或很低的温度条件下工作。3、液压元件的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因而价格较贵。4、由于液体介质的泄露及可压缩性影响,不能得到严格的传动比。5、液压传动出故障时不易找出原因;使用和维修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我有几篇。。。。可以给你参考

液压与气动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需求永远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降低能耗,提高效率,适应环保需求,机电一体化,高可靠性等是液压气动技术继续努力的永恒目标,也是液压气动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是否取胜的关键。 ----由于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了高技术成果,如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磨擦磨损技术、可靠性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使传统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也使液压系统和元件的质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尽管如此,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液压技术不可能有惊人的技术突破,应当主要靠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扩展,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未来的要求。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能耗,充分利用能量 ----液压技术在将机械能转换成压力能及反转换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一直存在能量损耗,主要反映在系统的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上。如果全部压力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将使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为减少压力能的损失,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①减少元件和系统的内部压力损失,以减少功率损失。主要表现在改进元件内部流道的压力损失,采用集成化回路和铸造流道,可减少管道损失,同时还可减少漏油损失。 ②减少或消除系统的节流损失,尽量减少非安全需要的溢流量,避免采用节流系统来调节流量和压力。 ③采用静压技术,新型密封材料,减少磨擦损失。 ④发展小型化、轻量化、复合化、广泛发展3通径、4通径电磁阀以及低功率电磁阀。 ⑤改善液压系统性能,采用负荷传感系统,二次调节系统和采用蓄能器回路。 ⑥为及时维护液压系统,防止污染对系统寿命和可靠性造成影响,必须发展新的污染检测方法,对污染进行在线测量,要及时调整,不允许滞后,以免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损失。 2.主动维护 ----液压系统维护已从过去简单的故障拆修,发展到故障预测,即发现故障苗头时,预先进行维修,清除故障隐患,避免设备恶性事故的发展。 ----要实现主动维护技术必须要加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当前,凭有经验的维修技术人员的感宫和经验,通过看、听、触、测等判断找故障已不适于现代工业向大型化、连续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使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现代化,加强专家系统的研究,要总结专家的知识,建立完整的、具有学习功能的专家知识库,并利用计算机根据输入的现象和知识库中知识,用推理机中存在的推理方法,推算出引出故障的原因,提高维修方案和预防措施。要进一步引发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用工具软件,对于不同的液压系统只需修改和增减少量的规则。 ----另外,还应开发液压系统自补偿系统,包括自调整、自润滑、自校正,在故障发生之前,进市补偿,这是液压行业努力的方向。 3.机电一体化 ----电子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液压传协与控制技术增加了活力,扩大了应用领域。实现机电一体化可以提高工作可靠性,实现液压系统柔性化、智能化,改变液压系统效率低,漏油、维修性差等缺点,充分发挥液压传动出力大、贯性小、响应快等优点,其主要发展动向如下: (1)电液伺服比例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液压系统将由过去的电气液压on-oE系统和开环比例控制系统转向闭环比例伺服系统,为适应上述发展,压力、流量、位置、温度、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应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接口也应实现统一和兼容。 (2)发展和计算机直接接口的功耗为5mA以下电磁阀,以及用于脉宽调制系统的高频电磁阀(小于3mS)等。 (3)液压系统的流量、压力、温度、油的污染等数值将实现自动测量和诊断,由于计算机的价格降低,监控系统,包括集中监控和自动调节系统将得到发展。 (4)计算机仿真标准化,特别对高精度、“高级”系统更有此要求。 (5)由电子直接控制元件将得到广泛采用,如电子直接控制液压泵,采用通用化控制机构也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液压产品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液压行业: ----液压元件将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成套方向发展;向低能耗、低噪声、振动、无泄漏以及污染控制、应用水基介质等适应环保要求方向发展;开发高集成化高功率密度、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以及轻小型微型液压元件;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电子、传感等高新技术。 ----液力偶合器向高速大功率和集成化的液力传动装置发展,开发水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向汽车应用领域发展,开发液力减速器,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液力变矩器要开发大功率的产品,提高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可靠性,推广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发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换档变速箱配套使用技术;液粘调速离合器应提高产品质量,形成批量,向大功率和高转速方向发展。 气动行业: ----产品向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组合集成化方向发展,执行元件向种类多、结构紧凑、定位精度高方向发展;气动元件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元件性能向高速、高频、高响应、高寿命、耐高温、耐高压方向发展,普遍采用无油润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1)采用的液压元件高压化,连续工作压力达到40Mpa,瞬间最高压力达到48Mpa; (2)调节和控制方式多样化; (3)进一步改善调节性能,提高动力传动系统的效率; (4)发展与机械、液力、电力传动组合的复合式调节传动装置; (5)发展具有节能、储能功能的高效系统; (6)进一步降低噪声; (7)应用液压螺纹插装阀技术,紧凑结构、减少漏油。采纳哦

这个怎么样?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28页14982字+CAD图纸+任务书+外文翻译+调研报告 全套) 摘要:随着科技步伐的加快,液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液压系统已成为主机设备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需要与主机的总体设计同时进行。设计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传动形式,充分发挥液压传动的优点,力求设计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效率高、作简单、维修方便的液压传动系统。 关键词:液压传动、数据计算、装量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二章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与设计要求.……………..2 设计步骤 ……………………………………………….…………2 明确设计要求...................................................................................2 第三章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2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工作原理……………………………...…3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的特点…………………………….…..…6 第四章 制定基本方案和绘制液压系统图…………………………….. 7 基本方案.............................................................................. ……….7 液压系统图……………………………………………………... …9 第五章 型万能外圆磨床各液压元件的选择…………………………..11 液压泵的选择...................................................................................11 阀的选择……………………………………………………..…….12 器的选择……………………………………………………..…….13 尺寸的确定................................................................... ……...........13 量的确定………………………………………………………..…..14 第六章 磨床中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进行设计计算…………………..…16 分析……………………………………………………………..….16 缸主要参数的确定……………………………………………..….16 液压系统图…………………………………………………..…….17 元件的选择…………………………………………………….…..18 系统的性能验算……………………………………………….…..20 第七章 型外圆磨床的故障分析及维修…………………………….… 22 型外圆磨床的故障分析……………………………………………. 22 型外圆磨床的维修………………………………………………...…25 第八章 总结………………………………………………………………28 第九章 毕业设计小结…………………………………………… …….29 第十章 致谢………………………………….…………………… ……30 参考文献………………………………………………………………….31 第一章 引言 液压技术自18世纪末英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算起,已有300年的历史了,但其真正的发展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余年的时间内,战后液压技术迅速向民用工业,在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等行业中逐步推广。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液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渗透到各个工业领域中。当前液压技术正向高压,高速,大功率,高效,低噪音,经久耐用,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步伐的加快,液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液压系统已成为主机设备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但是,由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了解系统工作原理,懂得一些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是保证液压系统能正常运行并极大发挥液压技术优势的先决条件。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需要与主机的总体设计同时进行。设计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传动形式,充分发挥液压传动的优点,力求设计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效率高、作简单、维修方便的液压传动系统。 第二章 万能外圆磨床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与设计要求 液压传动系统是液压机械的一个组成部分,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要同主机的总体设计同时进行。着手设计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传动形式,充分发挥液压传动的优点,力求设计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效率高、作简单、维修方便的液压传动系统。 设计步骤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并无严格的顺序,各步骤间往往要相互穿插进行。一般来说,在明确设计要求之后,大致按如下步骤进行。 1)确定液压执行元件的形式; 2)进行工况分析,确定系统的主要参数; 3)制定基本方案,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4)选择液压元件; 5)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 明确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是进行每项工程设计的依据。在制定基本方案并进一步着手液压系统各部分设计之前,必须把设计要求以及与该设计内容有关的其他方面了解清楚。 1)主机的概况:用途、性能、工艺流程、作业环境、总体布局等; 2)液压系统要完成哪些动作,动作顺序及彼此联锁关系如何; 3)液压驱动机构的运动形式,运动速度; 4)各动作机构的载荷大小及其性质; 5)对调速范围、运动平稳性、转换精度等性能方面的要求; 6)自动化程序、作控制方式的要求; 7)对防尘、防爆、防寒、噪声、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8)对效率、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加油!!祝愿你可以成功!

毕业论文做实验的实验名称

重庆交通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班级:2010检测一班作者1:米翔作者2:于海毓作者3:李然明 指导老师:韩向宇实验名称:良导体热导率的动态法测量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学会一种测量热导率的方法。2.解动态法的特点和优越性。3.认识热波,加强对拨动理论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实验采用热波法测量铜、铝等良导体的热导率。简化问题,令热量沿一维传播,周边隔热,如图1所示。根据热传导定律,单位时间内流过某垂直于传播方向上面积A的热量,即热流为 (1) 其中K为待测材料的热导率,A为截面积,文中 是温度对坐标x的梯度,负号表示热量流动方向与温度变化方向相反.dt时间内通过面积A流入的热量 图1 棒 元 若没有其他热量来源或损耗,据能量守恒定律,dt时间内流入面积A的热量等于温度升高需要的热量 ,其中C,ρ分别为材料的比热容与密度。所以任一时刻棒元热平衡方程为(2)由此可得热流方程 (3)其中 ,称为热扩散系数.式(3)的解将把各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出来,具体形式取决于边界条件,若令热端的温度按简谐变化,即 (4)其中Tm是热端最高温度,为热端温度变化的角频率。另一端用冷水冷却,保持恒定低温 ,则式(3)的解也就是棒中各点的温度为 (5)其中T0是直流成分, 是线性成分的斜率,从式(5)中可以看出:1) 热端(x=0)处温度按简谐方式变化时,这种变化将以衰减波的形式在棒内向冷端传播,称为热波. 2) 热波波速: (6)3) 热波波长: (7)因此在热端温度变化的角频率已知的情况下,只要测出波速或波长就可以计算出 D.然后再由 计算出材料的热导率K.本实验采用.式(6)可得 则 (8)其中,f、T分别为热端温度按简谐变化的频率和周期.实现上述测量的关键是:1) 热量在样品中一维传播.2) 热端温度按简谐变化.三.实验仪器1. 仪器结构实验仪器结构框图见图2(a),该仪器包括样品单元,控制单元和记录单元三大部分.实际仪器由两种工作方式:手动和程控.他们都含样品单元和控制单元,不同的只是记录单元.前者用高精度x-y记录仪,后者用微机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数据的采集、记录和绘图,学生自行数据处理. 图2(a) 热导率动态测量以结构框图仪器主机由用绝热材料紧裹侧表面的园棒状样品(实验取铜和铝两种样品)、热电偶列阵(传感器)、实现边界条件的脉动热源及冷却装置组成,见示意图2(b).样品中热量将只沿轴向传播,在任意一个垂直于棒轴的截面上各点的温度是相同的,于是,只要测量轴线上各点温度分布,就可确定整个棒体上的温度分布.温度的测量采用热电偶列阵.将热电偶偶端均匀插在棒内轴线处,两个相邻偶间距离均为2cm,为保持棒尾的温度 恒定,以防止整个棒温起伏,用冷却水冷却. 图2(b) 主机结构示意图2. 脉动热源及冷却装置为实现热温度随时间做简谐变化,在样品棒的一端放上电热器,使电热器始终处于T/2开、T/2关的交替加热的状态,于是电热器便成了频率为 T的脉动热源(图3(a))。由于存在热滞后,并不是加热器一停止加热,棒端温度就立刻冷却下来。为增加曲线变化幅度,由电脑控制“进水电磁阀门”使得在加热半周期时,热端停止供水;停止加热半周期时,热端供水冷却。为了保证冷却处于一个稳定的温度T0,冷断要一直保持供水。当脉动热源加热到一定时间后,棒的热端就会出现稳定的幅度较大的温度脉动变化(图3(b)).当热量向冷端传播时,根据傅里叶分解,则棒端温度为脉动形式: (9)式(9)说明T是由 倍频的多次谐波组成,当这些谐波同时沿棒向冷端传播时,高次谐波迅速衰减,见图3(c),约至6~7厘米后就只剩基波,其波形为(a) (b) (c) 图3 简谐热端温度的形成 (10)若取此处x=0,它就是边界条件式(4)温差电偶列阵中各点均为由热端传来的与式(10)一样的热波.实验中还需提供一个周期与基波相同的方波做计算位相差的参考方波,用它参考求出波速V,已知周期T,可用式(8)计算K值.3. 控制单元及作用 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单元和相关几个单元,作用是:1) 对来自热电耦的待测温度信号进行调理。2) 提供“手动”和“程控”两种工作方式。仿真软件采用程控模式,操作软件控制实验的进行。3) 提供周期为60,120,180,240秒的参考方波。4) 控制加热器半周期开,半周期关的周期性供电。5) 控制进水电磁阀门半周期热端停水,停止加热的半周期进水。4. 数据记录 “程控”方式下数据自动发送到电脑进行记录和处理,处理过程参见“实验指导”中的“操作软件使用”。四. 实验内容测量铜棒和铝棒的导热率。1. 打开水源,从出水口观察流量,要求水流稳定1) 热端水流量较小时,待测材料内温度较高,水流较大时,温度波动较大。因此热端水流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流速,大约200ml/分。仿真软件对应实验场景中表示流速的箭头 保持一个合适的大小(大小如“ ”即可)。2) 冷端水流量要求不高,只要保持固定的室温即可。一般取200ml/分,仿真软件对应实验场景中表示流速的箭头 保持对应的大小。3) 调节水流的方法是保持电脑操作软件的数据显示曲线幅度和形状较好为好。4) 两端冷却水管在两个样品中是串连的,水流先走铝后走铜。一般先测铜样品,后测铝样品,以免冷却水变热。5) 实际上不用冷端冷却水也能实验,只是需要很长时间样品温度才能动态平衡。而且环境温度变化会影响测量。 水流调节在仿真软件中是通过在实验场景中鼠标点击对应水龙头完成的。2. 打开电源开关,主机进入工作状态在实验场景中通过鼠标右键弹出菜单,选择仪器电源开关。3.“程控”工作方式1) 完成前述实验步骤,调节好合适的水流量。因进水电磁阀初始为关闭状态,需要在测量开始后加热器停止加热的半周期内才调整和观察热端流速。2) 打开操作软件。 操作软件使用方法参见“实验指导”中“操作软件使用”部分说明。3) 接通电源。在实验场景中鼠标右键弹出菜单,选择“打开电源”接通测量仪器电源。4)在控制软件中设置热源周期T(T一般为180s)。选择铜样品或铝样品进行测量。测量顺序最好先铜后铝。6) 设置x,y轴单位坐标。x方向为时间,单位是秒,y方向是信号强度,单位为毫伏(与温度对应)。7) 在“选择测量点”栏中选择一个或某几个测量点。8) 按下“操作”栏中“测量”按钮,仪器开始测量工作,在电脑屏幕上画出T~t曲线簇,如下图所示。上述步骤进行40分钟后,系统进入动态平衡,样品内温度动态稳定。此时按下“暂停”,可选择打印出曲线,或在界面顶部“文件”菜单中选择对应的保存功能,将对应的数据存储下来,供数据测量所用。“平滑”功能尽量不要按,防止信号失真。9) 实验结束后,按顺序先关闭测量仪器,然后关闭自来水,最后关闭电脑。这样可以防止因加热时无水冷却导致仪器损坏。铜的热导率测量: 铝的热导率测量: 4. 数据处理测量数据额T~t曲线簇计算机将该数据保存好后进行数据处理。从得到的T~t曲线簇中选取数条曲线进行处理,一般铜取6条,铝取5条。对取出的曲线测出其峰值。上图中一共取了7条曲线,对应的测量点位置分别为l1=0cm, l2=2cm, l3=4cm,…l7=12cm,每条曲线对应峰值的时间分别为t1,t2,… t7。相邻曲线峰值对应的时间差和距离差分别为t和l。曲线1和6对应的时间差为t6-t1=5t,距离差为l6 – l1= 5l。则热波波速: 。根据式(8) 即可得到样品的热导率,单位是w/(m*K)。 1. 计算铜的热导率: 2. 计算铝的热导率: 五.注意事项1. 仿真软件操作提示:在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或选择“实验帮助”,选择弹出菜单的“实验内容”、“实验指导”指导实验进行。鼠标在界面移动时,相应物体位置会出现提示信息。2. 为防止因加热时无水冷却导致仪器损坏,实验前要首先打开冷热端进水龙头,实验结束时要先关闭测量仪器,然后关闭自来水,最后关闭电脑。3. 实验中尽量保持热端水流稳定,以免水流波动导致系统无法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影响测量结果。4. 测量过程中,无法更改样品类型和热源周期,暂停时候可以更改加热周期。实验前选好热源加热周期,周期一般取180s。实验中尽量不要变动热源周期,以免破坏系统的动态平衡。5. 实验中一次测量中超过最大时间长度9000s后,系统将自动停止测量。如果需要继续测量,请先保存当前数据后在“新建”新的数据文件进行测量。6. 选择工具栏“刷新”功能,将按照当前操作软件设置刷新数据显示。7. 按下“暂停”按钮后,加热器暂停加热,热端开始进水。暂停期间系统暂停测量数据。按下“测量”恢复运行时,当前时刻与暂停前时刻之间数据显示的一条直线表示暂停期间没有数据测量。8. 按下“平滑”按钮平滑数据时,将覆盖当前数据。如果要保留当前数据,请在平滑前进行保存。9. 为了避免残余高次谐波对测量的影响,在数据处理前最好先对数据曲线进行滤波处理。按下“滤波”按钮将对当前数据显示区内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中只保留当前显示区内的数据。如果需要保留其他数据,请在滤波处理前保存。10.“滤波”处理时,要保证数据显示区内至少有2个完整周期的以上数据,否则将造成处理结果不理想。11.按下“计算”按钮进入“ 数据处理”窗口系统认为本次测量结束,将自动停止测量。如果需要继续测量时,请关闭“数据处理”窗口后,重新建立一个数据文件,然后在开始测量。12.按下“计算”按钮进入“ 数据处理”窗口时,系统把当前数据显示区的加热周期作为数据处理的加热周期。为了避免计算错误,数据来源的显示区内加热周期不要有变化。六.思考题1. 如果想知道某一时刻t时材料棒上的热波,即T~t曲线,将如何做?答: 观察测量状态显示中的运行时间,到待测时间时,摁下操作栏中的暂停键即可得到某时刻材料棒上的热波。2. 为什么较后面测量点的T~t曲线振幅越来越小?答:高次谐波随距离快速衰减,所以较后面测量点的T~t曲线振幅越来越小。

你好!从你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你最初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contrast experiment),但是导师认为这个名称不太准确,而真正的对比试验应该做独立样本t检验。关于独立样本t检验,它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比较两个独立样本之间的差异。具体来说,它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1. 设定假设: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之前,需要先设定一个原假设和一个备择假设,用来描述两个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 确定显著性水平:根据研究目的,需要确定一个显著性水平,通常是或,来决定是否拒绝原假设。

3. 样本数据收集:收集两个独立样本的数据,然后计算它们的均值和标准差。

4. 计算t值:通过计算两组样本的均值差异和标准误差,可以得出t值。

5. 判断显著性:最后,将计算得到的t值与t分布表中对应的临界值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拒绝原假设。

关于你所使用的教学设计实验是否属于对比实验,这需要考虑你所研究的内容具体情况而定。我建议你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对比对照一下你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普遍被认可的对比实验方法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确定实验方法名称。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该答案来源于“知否AI问答”,一款全方位“智能问答”、“知识获取”和“内容生成”系统。

大学?硕士?

记忆、注意怎么用问卷做啊,只能实验吧。你见过用问卷来作这方面研究的吗?你可以做幸福感什么的,比如说学习成绩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等等。

  • 索引序列
  • 气道实验台的毕业论文
  • 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毕业论文
  • 液压支架实验台毕业论文
  • 液压传动实验台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做实验的实验名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