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并购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并购

发布时间: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并购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会计核算部分1 也谈现金折扣2 浅议坏账损失核算3 浅议应收账款的管理4 无形资产核算的探讨5 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探讨6 破产财产偿债顺序研究7 浅议资产减值会计8 浅谈借款费用的核算9 浅议往来账的管理与核算10 “存货”核算浅析11 融资租赁研究12 现金流量表研究13 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14 浅议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15 试论公允价值16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17 物价变动会计探索18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关系探讨19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比较20 企业清算会计探讨21 企业破产会计研究22 合并会计理论研究23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24 论成本核算25 试论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26 企业并购问题研究27 实物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研究28 试论对投资的认识29 浅谈收入的错位与会计规范30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研究31 债权转股权问题探讨32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问题研究33 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34 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35 试谈规范短期投资的会计核算36 债务重组若干问题的探讨37 论报表分析的电算化38 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防范39 浅谈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40 浅析利润表41 试论资产负债表42 浅议企业所得税的核算43 试析税务会计44 试析企业债券核算45 试析债券投资46 试析股权投资47 试析专利权的核算48 存货计价方法比较49 现金折扣核算研究50 企业“开办费”研究51 企业向银行举债研究52 试析集团公司关联交易53 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比较54 租赁会计研究55 回租会计研究56 企业期货核算研究57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研究58 浅谈外币会计的“两笔业务观”59 浅谈“未确认”现象60 摊销方法研究61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62 固定资产折旧研究63 固定资产维修费用核算研究64 票据贴现研究65 企业税收核算研究66 存货成本研究67 股权投资中投资准备研究68 企业吸收资本核算研究69 资本公积研究70 企业资产虚化研究71 企业非经营损失研究72 或有负债研究73 或有资产研究74 利润表中成本项目研究75 短期投资核算研究76 物价变动会计计价模式研究77 浅谈资本保全78 金融期权合同会计研究79 金融互换合同会计研究

企业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2004-11-0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刘阳 2001-11-19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热潮。重大的并购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热之势。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较,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第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等。 第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除了并购能给企业上述绩效以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竞争已全面地从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为主转向了经济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正是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作出反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越来越追求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而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合并和兼并是它们最偏爱的国外生产途径。事实上,1994年和1995年所增加国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并购引起的。” 二、企业并购的新特点 企业并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但是在业主企业或家族企业时代,企业并购并不普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并购才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在1899-1903年。此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在同行业内部把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合并为少数几家具有行业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占。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行业性支配企业,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办法并购大量中小企业。此次并购另一重要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被并购企业已不限于中小企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大垄断公司并购大垄断公司,从而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间,1988-199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弱者打败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比上年增加了35%,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欧洲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对美国阿莫科石油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 第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第四,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第五,并购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乃至支持。早在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顶点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历这一转变过程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9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三、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的实质 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如何形成?传统的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代表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和波特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不再过多地纠缠于企业的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正是试图通过并购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思科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世界领先的网问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TM网络方面占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互联网上80%以上的骨干路由器均来自思科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思科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与它的并购战略密切相关。思科公司在实施其并购战略时,往往将并购的目标瞄准新兴的IT企业。这些企业有极具创意的新技术和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顶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四年多的并购过程中,思科公司成功地并购了20多家企业,他们全都有效地融入到思科公司的庞大体系之中,并且都在为思科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着动力。思科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并购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要使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搜寻具有某种能力或作为某种能力基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这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即将本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要素与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近几年来,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热潮。但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根本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你好!这里的太多了!建议你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哦!

《公司法》对公司的合并进行里明确的界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及其他合法的方式。 不久前刚刚通过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作出了最新的界定,指出上市公司收购就是投资者通过股份转让活动或股份控制关系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投资者进行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和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允许依法可转让证券和其他合法支付手段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对价,解决上市公司收购中可能出现的现金不足问题。 编辑本段对并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首先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并购?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管理团队能不能很好地配合? 第三,就是在并购过程当中要关注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也应该学习跨国公司循序渐进的方式: 不控制、主导这个企业,而是先做一个“内部观察者”。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企业并购

200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财务管理很祥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写毕业论文首先应该从概念和理论入手,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到中国知网上查阅类似内容,积累素材。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第三就是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请教,取得老师的支持。否则连研究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论文将无从下手。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你可以围绕企业并购的三种形式,选择掌握资料最丰富的一种或者两种展开研究,用实习时取得的有关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材料,进行写作。(别说你没有参加实习,或者实习时没有取得数据。)希望能够帮到你。

企业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2004-11-0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刘阳 2001-11-19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热潮。重大的并购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热之势。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较,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第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等。 第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除了并购能给企业上述绩效以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竞争已全面地从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为主转向了经济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正是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作出反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越来越追求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而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合并和兼并是它们最偏爱的国外生产途径。事实上,1994年和1995年所增加国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并购引起的。” 二、企业并购的新特点 企业并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但是在业主企业或家族企业时代,企业并购并不普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并购才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在1899-1903年。此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在同行业内部把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合并为少数几家具有行业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占。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行业性支配企业,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办法并购大量中小企业。此次并购另一重要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被并购企业已不限于中小企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大垄断公司并购大垄断公司,从而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间,1988-199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弱者打败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比上年增加了35%,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欧洲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对美国阿莫科石油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 第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第四,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第五,并购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乃至支持。早在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顶点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历这一转变过程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9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三、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的实质 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如何形成?传统的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代表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和波特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不再过多地纠缠于企业的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正是试图通过并购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思科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世界领先的网问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TM网络方面占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互联网上80%以上的骨干路由器均来自思科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思科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与它的并购战略密切相关。思科公司在实施其并购战略时,往往将并购的目标瞄准新兴的IT企业。这些企业有极具创意的新技术和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顶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四年多的并购过程中,思科公司成功地并购了20多家企业,他们全都有效地融入到思科公司的庞大体系之中,并且都在为思科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着动力。思科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并购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要使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搜寻具有某种能力或作为某种能力基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这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即将本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要素与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近几年来,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热潮。但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根本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本科财会类毕业论文并购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写毕业论文首先应该从概念和理论入手,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到中国知网上查阅类似内容,积累素材。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第三就是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请教,取得老师的支持。否则连研究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论文将无从下手。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你可以围绕企业并购的三种形式,选择掌握资料最丰富的一种或者两种展开研究,用实习时取得的有关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材料,进行写作。(别说你没有参加实习,或者实习时没有取得数据。)希望能够帮到你。

建议你先自己审视下以前学习期间都做了些什么研究,根据自己的研究知识结构来定题目,不然你随便定一个从来没有搞过的方向,毕业设计弄起来就很麻烦,最好是问问你的指导老师,一般老师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毕竟指导过这么多学生,如果不知道怎么写毕业论文,可以搜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写作技巧类视频教程和学习资料,值得抽时间学习下

硕士论文吧,一般可以这样,到网上下载一些本专业的论文多看看,然后看着哪个比较熟悉,能够自己发挥一些,或者几篇论文有联系的弄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了。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自己编一篇是在是太费劲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论文在选题时,可供参考的相关热点搜索词众多,学术堂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好写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汽车经销商集团财务共享中心问题研究2、水利项目财务风险治理研究3、影院公司内部控制研究4、新三板教育行业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5、财务视角下的风电基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6、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7、混合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研究8、ZY 油田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9、SH 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10、S 高校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模式研究11、Z 油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与运行研究12、作业基础预算在 MA 钻井公司生产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3、X 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14、陕八建 A 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15、K 医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16、PG 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17、GS 合成钛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18、财务共享模式下费用报销管理的研究19、我国县级公立医院预算目标制定、行为影响及后果20、基于全生命周期的 Y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研究

并购会计学毕业论文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写毕业论文首先应该从概念和理论入手,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到中国知网上查阅类似内容,积累素材。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第三就是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请教,取得老师的支持。否则连研究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论文将无从下手。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你可以围绕企业并购的三种形式,选择掌握资料最丰富的一种或者两种展开研究,用实习时取得的有关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材料,进行写作。(别说你没有参加实习,或者实习时没有取得数据。)希望能够帮到你。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到“ 大学生部落 毕业论文栏目里”找找参考的范文看看 ,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希望能够解决好你的问题。

我国会计协调实务研究内容提要:会计协调,作为国际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消除和减少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性,我国会计界也在不断推进着会计协调的进程。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我国会计协调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关键词:会计协调会计准则接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的发展,各国经济运行方式日渐趋同,迫切要求消除和减少各国会计之间的现实差异,会计协调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我国会计界也正在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我国会计协调实务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诚望批评指正。一、我国会计协调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经济已逐渐溶入世界经济大潮中。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我国许多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我国会计要同国际会计接轨,会计协调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国开展会计协调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吸引国际投资的需要。从现代意义上讲,良好的投资环境已不仅仅限于交通、通讯、资金、市场、资源等硬环境,而且还包括会计、审计、税收等在内的软环境。因此,我国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必须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开展会计协调活动,使我国制定和遵循的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无疑将会对更多的外资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2.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发展国际贸易,也需要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双方的会计准则能够协调一致,以便于相互沟通与合作。对我国来说,要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必须开展会计协调活动,以减少和消除我国会计同国际会计间的差异,提高其国际可比性。3.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外的投资从无到有,逐步壮大,1991年已达2000家,投资额50亿美元,一些大型企业已逐步由国内经营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比如:首钢公司、中化公司、中信公司、华润公司、中国五金矿产公司、中纺公司、赛格集团等,它们已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涉及进出口会计,还要涉及海外直接投资会计、外币折算会计和合并报表会计等。这必然要求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以便于跨国公司节省编报告并报表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便于公司内部的整体评价。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作为“经济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共同维护世界商品、资本、货币的流通秩序,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长期稳定增长。它的宗旨是主张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自由贸易。它的基本作用是把各国的商品贸易联合起来,在国际市场和缔约国市场之间充当桥梁。为此,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缔约国必须用共同的经济语言向其通报本国经济的发展进程、目标及其它情况,它有义务检查监督各缔约国与其活动目标是否一致。它既致力于消除关税贸易壁垒,又采取反倾销措施,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通过它的作用促进了全球在贸易、金融和生产方面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迫切要求各国会计准则协调一致,以通用的商业语言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因此,我国开展会计协调活动,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我国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我国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处理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之间的矛盾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会计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之间其实并无根本性矛盾,而且二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对“会计的中国特色”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统一对概念的认识。杨纪琬教授认为:“所谓中国特色是指中国会计与国外会计的根本区别,而不仅仅是某些具体的技术方法差别,确切地说,这种区别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更深层上的区别。”据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共性,这也正是会共性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人为地贴上了阶级标签,采取了批评甚至仇视的态度,追求所谓的“新生事物”,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差甚远,就在国内也不统一,人为地制造了一些障。过去我国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多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追求所谓的中国会计特色,碍。这绝不是什么中国特色。在经济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会计协调时再追求这种特色显然是不合但由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目前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所有实行市场经济国家中情况最特殊的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或者说不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我国这一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反映在会计上,必然体现着与各国不同的中国特色。而这种会计特色,是会计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上,在会计协调时应该予以保持;至于会计准则规范的方法和程序上的差别,是会计技术属性的问题,具有超越国界的共性。因此这种差别应该予以减少和消除,而适的,也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持我国会计特色应重点放在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上,而会计协调主要放在规范方法和程序上。所以笔者认为会计协调与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不仅不矛盾,而且它们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都是为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三、我国会计协调存在的问题与需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会计协调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和克服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而且还要注意考虑许多的影响因素。(一)问题和矛盾在会计协调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我国环境与其他国家环境差异所造成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差异。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讲,即从会计计协调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会计协调主要就协调会计准则而言,而会计准则的构成,一般由规范内容与规范方法和程序两部分组成。一方面,会计规范内容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各国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也不相同,必然导致各国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国作为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具有自己的会计特色。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在会计协调时保持中国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规范会计核算内容的各种方法和程序虽也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核算目标的制约,但总体来说,存在着较多的思想来说,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相比,存在着以下几种矛盾:1.统一性与自主性的矛盾。我国的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和发布实施,企业只是对会计准则的贯彻与执行。在这种统一性的会计规范方式下,会计方法的规定,比较严格,企业几乎不存在选择的余地;而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职业会计组织制定和公布,对企业会计所作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涉及到具体方法的、具体帐户的设置,可以由企业从允许备选的方法中自主决定。2.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矛盾。我国对企业经济行为与会计行为的监督,采用的方式是行政监督。即:国家将企业会计置于行政控制之下,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人员的管理,都是由国家通过行政方式进行,以期达到控制整个社会行为的目的;然而依照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确定和会计人员的管理,都应由企业自行处理,国家只是间接地(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及其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控企业的行为。3.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实务与会计制度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国家利益保护倾向,企业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附属与补充;而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导致企业利益占绝对主导地位,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也明显地体现了企业利益保护的倾向。这三种会计思想的矛盾,体现到会计政策上,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对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等会计方法,我国会计准则都给予了比较大的限制,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不相容的。在会计协调过程中,必须要减少和消除这些差异和矛盾。(二)需要考虑的因素会计协调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对我国会计协调工作来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信息反映方式的重要手段,不能不受到法规的限制。对会计准则影响较大的法规主要有税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以及财政、财务法规等。2.产权结构。产权结构通常是指企业投入资本与长期负债的结构以及这两类资本内部的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3. 市场化程度。会计准则,既产生于市场经济,又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化程度对会计准则有着十分明显的决定作用。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经济生活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达到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社会和政治之目的。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其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5.会计传统。会计传统是一国会计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会计原则、方法和手段。这些传统将会在会计协调过程中以其永久的生命力而保存下来。6.经济管理水平。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形式、内容都要考虑管理水平。7.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很大,建立在高素质基础上的会计职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贯彻和全面实施。四、我国会计协调的进程与措施我国的会计协调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渐进性是其主要特征。对于这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全部进程的不同特点,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协调活动。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又基本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协调的进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一)了解借鉴阶段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协调,是指各个国家间的协调,但具体到我国,则增加了一层学习与借鉴的含义。借鉴的前提是了解,借鉴必须建立在切实吃透、弄懂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国外会计的丰富内涵,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合理内核。由于会计协调在这个阶段大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自发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学习借鉴国外会计中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我国已有的会计实践,证明了了解借鉴能够使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规划会计协调和会计改革,对于正在抓紧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来说,其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借鉴决非盲目引进,更非完全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时,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视需要和优劣选择借鉴对象。比如,企业会计美英日等国比较先进,政府会计加拿大水平高,而社会责任会计法国和北欧更成熟,通货膨胀会计南美较为完整。因此在我国会计与国际协调时,必须视国际上的主流和趋势而协调,切不可只面对某一个国家。在了解借鉴阶段,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1)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2)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和紧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3)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重要会计国家的经验和内容,使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走回头路”、“朝令夕改”的现象。(4)加强会计协调理论的超前性与务实性研究。超前性要求会计研究具有预见性,研究国内已经存在但不普遍,甚至还未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研究国际上已经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探讨其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务实性要求会计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5)深化改革会计教育,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国际性教育,如开设西方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经贸外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会计业务的水平。(二)协调阶段由于会计特有的对经济利益的分割和体现作用,世界各国都利用会计去维护本国的利益,又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不同,使得各国会计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只有在相互了解借鉴的基础上,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通过引导,协商才能得以消除或减少,达到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性的目的。因此引导性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协商、调整与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异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商业语言作用去沟通、发现、寻求与各国会计的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内容,以使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基本一致,为第三个阶段的规范统一打下基础。在调阶段,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1)加强国际性的会计双向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通过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国际讲坛向国外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又便于我国对外投资。(2)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中不一致的内容,与主要会计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共同协商解决,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3)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间会计协调组织机构,具体领导和负责我国会计协调活动,以它们的强制性或权威性来引导会计协调活动走向新的阶段,取得更大的成果。(4)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进程,保证我国财务报告鉴证的广泛适用性。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七个具体准则和一个实务公告,基本形成了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二是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三是体现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四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可以说,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对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进程也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三)规范统一阶段在协调阶段的基础上,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已日益减少或消除,这就为全球会计的规范和统一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各国会计都在自觉地缩小差异,趋于统一,因此自觉性是其主要特征,规范和统一各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对于我国会计来说,在规范统一阶段,也将最终与国际会计融为一体,实现会计信息在全球间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会计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当然,这个目标是十分遥远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范统一阶段,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1)以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作为本国会计实务处理的标准和依据,遵循国际统一的会计概念基本框架。(2)协调与各国会计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各国会计之间的合作,以共同遵守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使各国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可比性。(3)站在发展提高的高度,不断对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加以修订与完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各国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加以修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会计准则也只有在不断地修订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与完善。当然,在对会计准则修订与完善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会计准则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求得发展与完善。

我这里有这个题目,以下题目我可以帮你的:1.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2.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会计软件选购策略研究3.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联分析研究4.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雅戈尔为例5.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研究6.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7.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8.商业银行风险管理9.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0.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11.我国存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1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与建议13.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及影响14.固定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探讨15.中外企业税务筹划比较研究16.中小企业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7.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8.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基于东风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19.《作业成本计算法及其应用研究》20.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研究2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结构研究22.房地产业成本控制研究23.构建信息化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模式2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问题研究25.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26.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27.大连CBW公司生产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8.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研究29.基于新增值税条件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研究30.价值链分析31.论企业全面预算与信息化管理32.论小企业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与防范33.企业的内部控制34.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35.浅谈财务杠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36.全面预算管理37.审计的重要性水平研究38.审计重要性及其判断研究39.天津建华管桩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研究40.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研究41.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研究42.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研究43.新所得税法下资产的税务处理44.制造业企业纳税筹划研究45.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46.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47.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问题研究48.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49.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50.基于现金流量表的企业财务状况分析51.基于新增值税条件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研究52.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5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控研究54.审计期望差距及控制研究55.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联动机制研究56.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研究57.新会计准则下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研究58.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研究59.新所得税法下资产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60.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写并购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写毕业论文首先应该从概念和理论入手,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到中国知网上查阅类似内容,积累素材。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第三就是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请教,取得老师的支持。否则连研究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论文将无从下手。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你可以围绕企业并购的三种形式,选择掌握资料最丰富的一种或者两种展开研究,用实习时取得的有关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材料,进行写作。(别说你没有参加实习,或者实习时没有取得数据。)希望能够帮到你。

200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财务管理很祥细。

比如,1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生的支付的选择方式、融资的渠道、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税务问题的处理、并购重组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信息是否是真实可靠的;2并购重组之后企业的文化、制度、人员、财务报表的处理;3并购重组后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布局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4我国是否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家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5与国际上的差异等等。

《公司法》对公司的合并进行里明确的界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及其他合法的方式。 不久前刚刚通过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作出了最新的界定,指出上市公司收购就是投资者通过股份转让活动或股份控制关系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投资者进行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和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允许依法可转让证券和其他合法支付手段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对价,解决上市公司收购中可能出现的现金不足问题。 编辑本段对并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首先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并购?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管理团队能不能很好地配合? 第三,就是在并购过程当中要关注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也应该学习跨国公司循序渐进的方式: 不控制、主导这个企业,而是先做一个“内部观察者”。

  • 索引序列
  •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并购
  •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企业并购
  • 本科财会类毕业论文并购
  • 并购会计学毕业论文
  • 会计毕业论文写并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