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铜版画的毕业论文

关于铜版画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铜版画的毕业论文

注意画板刮伤的情况,了解简单的制作方式,注意这方面的技巧,了解线条的遍布,做好特殊的技术,掌握好时间。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大师都热衷于铜版画创作。从德国的经销商、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纳、莫奈、西斯利、德加等到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所有大师都留下了非常精美的铜版画作品。使用的金属材料以铜板为主,因此得名。现在流行的锌版画、铅版画也是这样。15、16世纪,铜版画开始在欧洲流行,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意大利人郎世宁来到北京传教,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铜版画艺术仅在我国发展。

铜版画在乾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乾隆皇帝命令为有发动战争功劳的将军和著名的战斗制作铜版画。其中一些铜版画已成为国内外主要博物馆的收藏品。我国解放后,各美术学院的版画系大部分都设有铜板画专业。但是,铜板画的制作需要一个放方方式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具备这种工作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铜板画这种画种逐渐式微。上海也只有极少数画家坚守在铜版画的庭院里。其中一位是上海油雕院的卢致平。

制作方法主要有干刻法、腐蚀法、非阵法等,因此有“腐蚀版画”、“镂空版”、“雕刻铜板”等名称,目前统称为铜版画。其中腐蚀法比较普遍。首先在金属面上涂防腐剂,用刀或针刻,用酸性腐蚀液(如硝酸、硫酸等)进行部分腐蚀,就成为凹线(面),因此称为凹板。印刷时将墨水填充凹线,在版面上擦去多余的墨水,通过铜板机械滚轴,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相继成立版画系,开设了铜板画专业课程,培养了从事我国铜板创作和教育的专家,他们纷纷创作了大量精美作品,填补了我国豫园的空白。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铜版画一度处于低潮,80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近20年来,展览出版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铜版画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

需要注意制作方法,不要有太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会进行深层腐蚀的,要注意操作手法。

做什么用?给你点有针对性的。

关于版画毕业论文

你就找个你感兴趣的专业,去找家单位实习,然后深入感受一下,毕业论文不抄,但是你可以参考参考

谈一下对当今绘画的认识理解等 ,对版画市场分析,和绘画艺术以后发展什么的都可以,或都就业方面也可谈一下,社会认可度是什么想的,、还可以写你大学4年的不同时期的认识也行,每次老师开会上课的东西整理一下也可以,是自已东东就行,一定要有自已的认识和理解。祝你好运!!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铜板版画毕业论文

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好的,这种画在传入中国之后,融入了一些我们的文化,现在学习的人是比较多的。

起源于欧洲的铜版画在明末传入中国。铜版画是一种用金属板作为画纸的绘画方法。铜是所用金属板中最常见的材料,故得名“铜雕”。欧洲作为铜版画的发源地,在15世纪发明了这种绘画方法。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这种绘画方法逐渐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流行起来。多向发展时期的版画强调本体建构,但由于一些版画在制作上走到了极致,人们开始呼唤对现实的关注和版画的精神文化品格。

在近几届全国版画大展和全国美展上,确实出现了主题回归现实的趋势。而青年版画家和学生的创作以及一些学术展览,在现实生活中的叙述较少,而是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符号和抽象理性结构的重组以及对符号理性的追求。作为一种潮流,他们重塑了中国版画的学术品格和新气质,但真正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铜版画在欧洲流行后,逐渐传播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中国。

青铜版画在明朝晚期传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他来的时候还带来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铜版画。铜版画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传播,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但发展到清朝乾隆皇帝时,这种画法获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青铜版画起源于欧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大师都热衷于创作铜版画。

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马奈、莫奈、西斯莱、法国印象派的德加,到近代的毕加索、马蒂斯,所有的大师都留下了非常精美的铜版画。乾隆年间,作为对有功将士的奖励,乾隆皇帝专门制作了十几幅铜版画。有十六张铜版画,最初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安德义和法国画家王志成绘制,然后送往法国进行铜版画复制。这套展示中国军事、人物、地域等信息的铜版画的诞生,意味着这种绘画方法正式传入中国。但是在接下来的百年里,铜版画技术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所以中国市场上的铜版画作品非常少。

抓住刹那成为永恒 〈铜版画〉之赏析:〈铜版画〉仍选自《七里香》,显现了席慕蓉情诗的另一特色,想抓住时间,把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镂刻於脑海与心中的渴望。她曾说:「……如果年华能倒流,如果一切能再来一次,我一定把每件事都记得,而不要忘记……」、「我仍然记得十九岁那年,站在北投家中的院子里,背后是高大的大屯山,脚下是新长出来的小绿草,我心里疼惜得不得了,我几乎要叫出来:『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是在跟谁说话?我知道我是跟日后的『我』说话,我要日后的我不要忘记这一刹!」诗人渴望记住每一刹那之美的朴心与诗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真与情,而所谓的情不单指爱情,而是对所有存有万物,不管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待以真情。而这首〈铜版画〉便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创作出来,诗中的你未必实指其人,是诗人藉以代表所有曾发生过的美好经历,希望自己能把它们存於心中,永不褪色。以下就诗之内容分段赏析之:这首诗分为三段,首段一开始的「若夏日能重回山间/若上苍容许我们再一次的相见」,便连用了两个「若」字,以假设的情况来代表心中的渴望,而下面诗句便带出「让羊齿的叶子再绿」「让溪水奔流」「年华再玉」的愿望,这之间包含了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渴望。「夏日重回山间」、「羊齿的叶子再绿」、「溪水奔流」是大自然的永恒象徵,它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然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流年逝水,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这让诗人非常地感慨,因而她假想如果时间能倒流,回到「什 都还不曾发生」「都还没有徵兆」 ,回到你我初相遇,「你从灰蒙拥挤的人群出现/投我以羞怯的微笑」的时刻。到这里,诗人点出了她想要「年华再玉」的渴望,实因想回到两人初相遇的时候。「你从灰蒙拥挤的人群出现/投我以羞怯的微笑」不但运用了《诗经》的句式,还化用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下」的诗句。千万人之中,就只有他是我所关心、在乎的,因而在灰蒙蒙、黑压压的人群当中,我只看到他走了出来,因为我的目光全集中在他的身上。然而诗人所说的你,未必只局限於情人,也可能包含了存有的万物,所有能令她感动的时刻、事物。如文评家曾昭旭所说:「她只是借形相上的一点茫然,铸成境界上的千年好梦 使人在光彩寂灭处,犹见满山的月色,如酒的青春。」而「遥远的清晨是一张著墨不多的素描」更以视觉的效果造出了时光倒流,不曾发生、没有徵兆的迷蒙意境。末段点出了急於抓住美丽时刻的诗旨,「若我早知道就此无法把你忘记/我将不再大意 我要尽力镂刻/那个初识的古老夏日/深沉而缓慢 刻出一张/繁复精致的铜版/每一划刻痕我都将珍惜/若我早知就此终生都无法忘记」。「初识的古老夏日」,说明了首段何以诗人希望夏日重回山间,原来那是两人初相遇的季节。而铜版画是诗人作画的倾向风格,古典、柔挺,却根根清晰分明,她藉铜版化的风格特色,希望自己能够清晰分明地将那美好时刻镂刻在心中,因而整首诗呈现了诗人想抓住刹那以取得永恒的真切之心。

这种画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因为这种画作确实比较好,以后可能会卖个好价钱。

关于文山铜鼓的毕业论文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特殊炊具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为装备军队专门解决战时用餐问题的行军锅,因为当时的铜釜还属于十分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尚不可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这可以从发掘古墓所获铜鼓与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资料中得以证实;还可以从史籍有关滇、句町、夜郎和骆越的战争,以及东汉马援征南得骆越铜鼓的各种记载中找到答案。国之重器由于敲击铜釜发出的响声宏亮而且传得很远,可以用于报讯集众,于是逐渐演变成了铜鼓。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按本民族意识和习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铜鼓,便成了国之重器、礼器和乐器。铜鼓之所以称其为重器,是因为它象征着权力与财富,拥有它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价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获鼓胜获十万军。之所以称其为礼器,是因为壮族在祭祀、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要使用它。神器铜鼓还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属性,成为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故史籍载:夷僚……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民间传说它还具有驱邪除恶的本领,特别能镇鳄精(蛟龙);因此人们都认为,通过它可以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还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之王迄今为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厘米, 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铜鼓之王,它体态庞然,花纹精细,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各晕圈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的雷纹,鼓身晕圈密而窄,也全饰以云纹和雷纹。密布的云雷纹给人以玄妙莫测之感,更增加了这种权力重器的神秘色彩。铜鼓酒习俗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是云南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山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许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 丘北县八道哨乡那红村分上那红村、中那红村和下那红村,三个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还保持着祭铜鼓、喝铜鼓酒的习俗。 喝铜鼓酒,丘北壮语称“更劳尼”,“更劳”意为喝酒,“尼”意为铜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龙潭里取来清水将铜鼓洗净,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两个糯米粑、一碗生猪肝。生猪肝是一碗比较特别的菜,是把新鲜的生猪肝剁碎,然后配以葱、姜、花椒等佐料凉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抢清水”过后,村里每户人家的户主都带上生猪肉或鸡来祭献铜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头,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驱邪纳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毕,藏鼓人将铜鼓悬挂于堂屋或屋檐下,让寨老敲响开年铜鼓,祈求铜鼓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还在院心里置一个大酒坛,酒坛里插着数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谁想喝可随意喝。这坛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待饭菜做好时,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谈论着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

两千多年前开始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的国之重器铜鼓,至今仍在云南和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着使用的习俗,承载着有形和无形的铜鼓文化,成为令考古学家惊叹的文化活化石。铜鼓是与鼎一样代表我国青铜文明的器物之一。有关部门普查,从27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到100多年前的清代,我国流传下了2300多面铜鼓,其中800多面散落于民间。近年来,考古学家和民俗学者发现,在沿西南边境一线的云南文山、红河、西盟、沧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红水河流域等地区,古老的铜鼓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山彝族的跳宫节、麻栗坡的荞菜节、壮族三月三祭龙节、广西的蚂拐节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庆典仪式上,人们都要请出铜鼓,应和着鼓声,让全寨人载歌载舞,欢庆数日;寨中若遇上重要事情,族人决断时,须有铜鼓作证;铜鼓使用完毕,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保管,焚香擦拭,入土密藏;外借时还要系上魂索,并办理许多繁杂的手续。铜鼓记录着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进程和风云变迁。对于考古学来说,用民族学的内容和事实来解释碰到的难题,比如铜鼓的使用、保管、习俗、所有权等,是出土文物所无法解决的。研究铜鼓近三十年的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这样阐释活化石的意义。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戴氏家族保存着一面传了十二代人的铜鼓。平时用壮锦覆盖,收藏于阁楼上,每年正月初一要举行祭铜鼓仪式,人们先到河边祭水神,取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置于神桌上,烧香祭拜。正月初三、初五,戴氏家族还要将铜鼓抬到村中的老人厅前,跳传统的铜鼓舞。铜鼓见证着这个家族的数百年兴衰,几经战乱仍被视为珍物。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铜鼓,是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国家最具特质的青铜器。从宏观上看,这一区域民族共同使用着种类各异的铜鼓,从微观上看,铜鼓本身蕴涵了千变万化的传统知识,在民族文化及族缘研究上有着特殊意义。李昆声介绍,关于铜鼓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器物研究进入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铜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让学者们感兴趣的还有铜鼓和铜鼓舞中铭记的民间文学、舞蹈和音乐。彝族、壮族中流传着许多有关铜鼓的传说,彝族歌谣《铜鼓王》,共有20篇歌词,7900余行。铜鼓纹饰中最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是蛙纹,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青蛙节上,人们把铜鼓和蛙饰看作传神的工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铜鼓文化同样面临衰落之势。铜鼓铸造是一种口传心授的特殊技艺,可是到了近代,这一技艺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铜鼓于是显得弥足珍贵。但广西河池地区曾对辖区内87面铜鼓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损坏的占了70%以上,严重破损的大约有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铜鼓的依赖正在淡漠,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仪式逐渐被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维持那些活态的文化因素,让悠久的铜鼓文化传承下去。跳出金太阳,舞来银月亮,云雾缭绕的深处,那有我家乡。森林似飘带,南环绕山梁,花开四季遍山野,那是我家乡。铜鼓咚咚响,飞歌多嘹亮,苗家芦笙舞,越跳越欢畅。铜鼓声声响,飞歌传远方,幸福的日子,越过越久长。敲醒了大山,唱醉了草场,一条小径通云顶,那有我家乡。米酒沁芳香,甘泉似琼浆,梦里寻觅千百回,还是我家乡。铜鼓咚咚响,飞歌多嘹亮,苗家木鼓舞,跳过了海洋。铜鼓咚咚响,飞歌传远方,美满的生活,胜人间天堂。

苍翠的六诏山脉,久久回荡着来自中古悠然的风。与铜鼓有关,从鱼米之乡的阿基轻轻响起三七之乡的故事。一面满载群雄崛起战国的铜鼓,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不动声色地展示着砚山充满蛮荒古味而厚重闪光的风流千古。

崎曲的条条古道,斑驳零落的石板,串串马队的铃声,将六诏山脉与云贵高原、与古滇国连成滇桂走廊的一幅幅画卷。击鼓山林,古韵传音。深厚铿锵的铜鼓声与掠空而过的苍鹰,传递着久远的文明。

古代中原三千余年的文明史河中,铜鼓与百越族共生共荣。从百越族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乌蛮族”,成为后来彝族的重要一支。而云南省砚山县大各大村,正是中原彝族变迁发展史中重要的一个历史碎片。

与铜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原文明的诞生、发展与崛起。近现代的人看砚山,几乎都单一地停留在“南国神草——三七”上。被愚昧的水泥淹盖的郊址“将军第”门外的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依然与天地同在久久传递着远古气息的平远大山村崖画,连同1997年在砚山县大各大村出土的被确定为“万家坝型”的大各大铜鼓,拨开两千多年前华夏文明挣扎崛起的战国余韵。

今天静静躺在文山州博物馆里的大各大铜鼓,古朴、浑厚。把砚山人文历史推向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中期,也就是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0年左右。这些铜鼓与1980年在平远大山村岩画一同成为砚山古代文明的佐证,这些文明遗迹、实物的发现,这意味着砚山县的文明史在某些层面是与全国同步的。而在远古时期,砚山就有人类居住。

大各大铜鼓没两百年后的北流型铜鼓那样有着丰富华美的装饰、没有向外放射出光芒的光体,没有精细的制作工艺。它形状朴拙,造型简洁,却同样是令世人瞩目的大古董,十分真实而毫无虚妄。

大各大村所处六诏山脉。六诏山,是位于中国云贵高原的一座山脉,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六诏山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主要山脉。六诏山主峰为羊雄山,海拔为2502米,位于丘北县境内。六诏山区为喀斯特地貌,山多石多,土地瘠薄缺水,粮食作物多为包谷,也有小麦和少数水稻种植,经济作物最有名的是三七。丘北县与砚山县山水相连,绵延500余公里的六诏山中,砚山县阿基乡与丘北县树皮乡紧紧交接。在砚山县境内长达150公里的`六诏山段,古代植被履盖率较高,地下有丰富的原煤、锰矿、金矿、铅锌矿、膨润土、玛瑙等20种珍贵矿藏。

自古以来,砚山世居民族有彝族、壮族、苗族等,在两千多年的物物交换过程中,砚山县成为连接红河、昭通、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商业栈道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自古就是直通昆明的“特磨古道”和直通广西的“邕州古道”,也就成为“滇桂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滇东南六诏山出现“和蛮”部落。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其中的因远(元江)、思陀(红河)、溪处(元阳、金平)、落恐(绿春)、维摩(丘北、泸西、广南)、强现(文山、砚山、西畴)等7部均大部分为哈尼族。六诏山区各部哈尼族,以强现部(文山、砚山、西畴)最为强盛,其领主龙海基“素为诸夷所服”(见《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开化府》),统一了各部大小领主,宋皇佑时受宋王朝令世领六诏山区,世代为滇东南最高领主。

自有县志记载以来,阿基乡世居民族以汉族、彝族、壮族、苗族为主,史料记载的哈尼族,应该在较早时期向红河迁徙并融入到当地的哈尼族群中。这样的差异或者说是群体性的迁移,目前无据可查。乾隆《开化府志》记载,当时六诏山“土田多美,稼穑易丰”,这样看来,并非“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造成的。大各大铜鼓的出土,直接佐证了当时阿基地区及周边地区人烟趋于密集。

大各大铜鼓的功能,战时或召集部落会议时作为鼓来敲击,而平时也会用于盛物品,这应该是显示社会稳定无战事,部落头人与部落民众长期处于平和的农耕状态。大量的文献记载和一些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王贵族或酋长头人,在使用铜鼓时,首先是将其作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铜鼓之于南方贵族,犹如铜鼎之于中原贵族,在表明拥有者身份的意义是相同的。大各大铜鼓也应该证明当时大各大是一个人丁兴旺、家族庞大、农耕发达的地区。

大各大铜鼓初步展示了该地区甚至是整个砚山县和周边地区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历史风貌。从今天的地质考察显示,砚山境内有史以来是没有铜矿的记载的,而距离四百公里外的东川,则是春秋战国以至近现代整个中国铜矿的最大供应地。今天的砚山县江那镇郊址村民委有座“诸葛山”,相传是诸葛亮所部征战云南时当地百姓给山取的名字。有传说诸葛亮把铜鼓及期制造工艺带到了云南,云南出土的包括大各大铜鼓在内的6面铜鼓,以及广西博物馆263号铜鼓,在各种图案中出现的“孔明将君”的反书和横书,不少专家都证实了这一推测的合理性。然而,以东川铜文化为核心的西南古文明,太多的史料和文物证实:包括大各大铜鼓在内的云南古铜文明,与山西等中原铜文化并不传承关系,而是并列的。也就是说,滇铜文化自成一体。这些铜鼓的铜锡比例配比恰当,冶铸技术高超,在工艺水平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高度。

这些铜鼓的铜锡比例配比恰当,冶铸技术高超,在工艺水平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高度。

穿越悠悠千古,探寻大各大铜鼓之谜,是不能够与当时大各大居民与周边甚至更远地方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融的。历史的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各大经济并不繁荣、文化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铜鼓是能够反映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为数不多的文物。当时的大各大交通、水利水平不发达,完全处于一个落后于同期水平的农耕时代。而相传2600年前东川附近的洛尼山来了武老撮的孙子笃慕,包括武老撮在内的11个弟兄“过了河”后分家,各奔东西,只有武老撮留下来传为后来的彝族,之后又有云南昭通彝族“六主分支”的传说,这也可能形成了阿基土著哈尼族整体迁徙、大凉山、楚雄彝族进驻的状况。

红河的锡矿的采冶历史悠久、东川的铜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无论是诸葛亮南平,还是彝族“六主分支”,这些历史因素都为大各大拥有铜鼓文化奠定了历史的可能。

大各大铜鼓展示了砚山上古以来的丰富历史,向人们倾诉着“特磨古道”“邕州古道”和“滇桂走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迁中族群变迁、文化发展的悠悠过往。苍翠的六诏山脉,久久回荡着来自中古,悠然的风。一面满载群雄崛起战国古风的铜鼓,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不动声色的,展示着砚山充满蛮荒古味,而厚重闪光的风流千古。

与铜鼓有关。崎岖的条条古道,斑驳零落的石板,串串马队的铃声,将六诏山脉与云贵高原、与古滇国连成滇桂走廊的一幅幅画卷。击鼓山林,古韵传音。深厚铿锵的铜鼓声与掠空而过的苍鹰,传递着久远的文明。驼着“南国神草”的马帮,留下一串长长的影子,从这里走向大海、走向平原、走向世界。彝家人在倮居黑久远的劳作,壮族儿女隔山的对歌,苗家咪朵动情的芦笙,承载着来年希望和丰收的“草人舞”,凝固成空灵的素描和古老的歌谣。

来自远古时代的平远大山村崖画,静默坚守的歪头营盘“要塞砥柱”,维摩乡“奇缘洞”碑文、砚山“石课盐碑”、江那郊址“将军第”、诸葛山“李应珍墓”,在滇桂走廊的贸易和守卫家园的征战中,传递着铜鼓书写的文明。一缕战国时代的炊烟,飘落在联通世界、通向大海的高速公路之网中;婉转悠扬“三七花开等你来”在远古铜鼓的敲击声中从“三七之乡”飘向远方,渗进两千多年之后更加神奇的大地。

关于铜仁梵净山的毕业论文

国庆期间,我们一家人去铜仁梵净山玩,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秋日正好! 到了梵净山所在地的铜仁,已是夜晚。在铜仁住了一宿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了梵净山。 我们一家人坐着观光缆车进入山区,前面有几个字,深深地映入我的眼帘——“金丝猴”。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金丝猴,只见有几只猴子,在树冠上活泼地蹦来蹦去,动作可灵活了,来无影去无踪。 下了观光缆车,继续走沿着山路走,我看到了在悬崖峭壁的边上,有一座特别高的桥,这座桥宽50多厘米,长100多米,我刚一踩上去,吓得我腿都软了。我鼓起勇气,迈出一大步,我心想也不是那么可怕嘛,走了许久,才走完这座桥。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梵净山著名的.。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景点。蘑菇石,屹立在梵净山的最顶上。我对爸爸说:“爸爸,蘑菇石是如何形成这个样子的?”爸爸告诉我:“因为经过好多年的时间,这块石头被风化了,逐渐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模样。” 这次游览梵净山,让我体验到了梵净山的魅力,体验到了惊心动魄,收获了信心和勇气!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梵净山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志者事竟成。”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忐忑不安地爬上陡峭的金顶。金顶是范静风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这里。我们也带着钦佩来到这里。我站在山脚下,仰望着山峰。在冉冉升起的太阳下,它就像一根直直地伸向天空的柱子。她四周都是云雾缭绕,让你找不到她的本来面目。

探险开始了,我拉着铁索开始向上爬,直到到达一条几乎与天空垂直的路。继续走,你会到达金顶最危险的地方。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现在反悔已经太晚了。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接受挑战。我一只手把链子拉得紧紧的,一只手抓着石头,一只脚四处寻找落脚点,一只手使劲拉,得到了一点点。通往金顶的路上全是天然岩石。因为爬山的人太多了,岩石变得非常光滑,给我们的攀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骨子里有这样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于是我以世界上最美的狗爬式,用双手双脚开始了我的攀登之旅。越往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越不均匀,有时候差别很大。最陡的地方几乎是直上直下,落脚点全靠着悬崖边。这时,我双腿颤抖,眼睛不敢随意向右一瞥,因为右边是深渊。我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我双手抓着链子,却根本不敢放弃。最后两边的石头给了我无尽的安全感。我双手捧着石头,好亲切!透过天空的视线,两脚踩在金顶上人工铺好的石阶上,一步一步往上走,终于到达金顶。

此时的.金顶,在阳光下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从山顶往下看,我不禁感到“一旦爬到山顶,人们会看到,其他的山都在天空下显得矮小。”!整个身心似乎都沉浸在其中。生活中的困难就像我们面前的金顶冒险!看着觉得无敌,其实仅此而已!

听说贵州铜仁的范静山很美,所以我们家今年暑假特地去了范静山。

坐了一天的车,我们到了铜仁市,准备住一晚,第二天出发。第二天早起,催爸爸早点出发。从这里到范静山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一路上,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更不用说有多舒服了!景区尽头,山中有一些起伏。我们开车沿着起伏的山路行驶。溪水在我们身边流过,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的声音时不时地变换着音调。我想知道这条小溪的水是从哪里流下来的。到了景区才知道。哦!它来自范静山顶。

听导游说:范静山是雾灵山主峰,海拔2494米。这里没有人工景色的痕迹,主峰的“蘑菇石”是一处神奇的景观。我们花了20分钟才到达坐观光巴士缆车的地方。上山需要5个小时。随着缆车缓缓驶出,我非常激动。缆车被一根绳子慢慢拉了起来。渐渐地,这座山离我们越来越近。从远处看,它被群山环绕,在云层中闪烁。当我们到达山顶时,我们看不到山在哪里,但只有一层白雾笼罩着我们。当我们下了缆车,我们步行爬山。山顶已经布满了雨和雾。有人说:这里经常下雨,让人有雾、雨、风的感觉。山顶有一块大石头,是最著名的“红云金顶”,也叫“蘑菇石”。这块石头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落在了另一块大石头上。石头很陡,只能沿着石头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紧紧放开锁链,也不能往下看,仿佛往下看就会往下掉。我好不容易爬到了金顶,双腿颤抖。站在金色穹顶的顶端,俯瞰整个云海,凉风吹在顶上。刚才的汗水已经被凉风吹走了。真的是避暑胜地!金顶上有两座寺庙,一座供奉释迦牟尼,一座供奉弥勒菩萨。分开去礼拜后,我们走下陡峭的楼梯,雨才下大。

在半山腰,发现了两座神奇的山。一个叫“万卷书”,一个叫“一线天”;这里的山是由一座又一座的薄山堆积而成的。据说玉帝读过的书都留在这里了。这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音乐。

净山有2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称之为“三牾山”。后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谓“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因辰水(今锦江)而得名,是时佛教已传入。今铜仁地区境已建数座寺庙。后来因西麓源水名“思邛水”(今印江自治县境),故北宋《太平寰宇记》记作“思邛山”。明初,梵净山已成佛教名山,数名并称。一则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二则因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一片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亦称“大灵山”。三则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于是自清代开始即称“月镜山”;后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石镜山”。与此同时,还因新金顶超然卓立,也有“卓山”之称。综其数称,“梵净山”则为官方主流称谓,民间亦较为广泛。在民国时期,《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方统一以“梵净山”而名,民间仍间或流传“大佛山”等称谓。无论称谓如何,自唐代崇尚佛道,于此山佛修寺庙、道建殿堂,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先后建有“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逐渐成为国内著名的弥勒道场。千百年来,梵净山以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超凡入圣的佛教流传,均给世人以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由此形成独特的梵净山文化。扩展资料:梵净山作为贵州名山是因佛教而闻名的,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立省较晚,开发较迟,又因地势险要,境内山重水复,与中原诸省相比较,佛教传入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发展逊于川滇。早在晋代,中原西蜀的佛教便开始影响川滇,到唐代佛教的发展已遍及四川全境。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地区,与四川接壤,水陆交通方便,且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四川联系紧密,乃最早得到四川佛教风气影响,川黔僧人相互往来传播佛教。据贵州地方史志记载,唐代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是为佛教传入贵州之始,传布地区主要是在黔北和黔东梵净山周围。佛教的传播,必然导致寺庙的兴建、佛像的铸造和僧人的活动。

  • 索引序列
  • 关于铜版画的毕业论文
  • 关于版画毕业论文
  • 铜板版画毕业论文
  • 关于文山铜鼓的毕业论文
  • 关于铜仁梵净山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