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李清照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李清照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李清照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李清照以《漱玉词》在中国男权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学中大放异彩,其咏花词以梅、菊等为多,蕴涵鲜明女性意识。主要表现:情景交融凸显浓烈自我意识;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女性创作主体突出女性意识。 李清照;咏花词;女性意识;彰显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坛著名女性作家,其词号为“易安体”。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约六十余首。清照词描绘了一个温婉娇媚,清秀多情的女性世界。生活闲适的前期,词作热情明朗天真;国破家亡、流浪生活后期,词风缠绵凄苦伤感。 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她少妇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本文试以李清照的咏花词为线索,追寻“花”意象背后蕴涵的女性意识。 不知道可不可以帮上你,真的不好弄呀,看看这个吧

楼主你好!拙见```请过目文章摘要:李清照词的婉转蕴藉,为历代评家所公认。仔细分析她的词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带有明显的女性特征。首先体现在审美对象和情趣上;其二是抒写情感表达思想揭示了女性当时特有的心理状态;其三是通俗口语化的风格携带着女性喜好聊天的特征。关键词:婉转蕴藉---别是一家---女性特征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的词可谓“别是一家”。除了她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她的直接影响、以及她本人高深的艺术修养造诣等诸多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是一位女词人。一、选择题材表现题材时--摄取女性特有审美对象二、抒写情感表达思想时——揭示女性特有的心理三、风格上,语言上——体现女性情愫四、本质上,社会学角度--解释“表现”女性现象产生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来源:[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同。

毕业论文写女性意识

第三遍读《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简爱的形象 算是第三遍读《简爱》,这个故事,任何稍微读过点书的女生都对这个故事熟悉并且津津乐道。我曾经极度认真的把其中的那句:“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你就以为我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郑重其事的抄在一个本子的首页,我今天看到这段话还会想起当初的认真态度,简单执挠的认为自己的重要。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简爱》,她有《简爱》的不同三个译本,她说,女人就应该活得想简爱那样,并且想着要找一个像罗切斯特那样的男人。我当初对于简爱的喜爱就跟这个同学的推荐不无关系。之所以认为她是一部好的小说,并且也认为:我们就应该像简爱那样生活。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钱的姑娘肯定不是多数,漂亮美丽的也只是那么多姑娘中的一部分,有财有貌又有才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都是简爱那样平凡的姑娘,所以我们都应该像简爱。当时,我像模像样的买了《简爱》的书,把它包的整整齐齐的来看。隔了多年来看,我想,《简爱》,也就是一本简单的小说和一个不现实的童话式的爱情故事。它过于完满和过于天真。其中,她教会女生怎么学会幻想,却难得自省,虽然,它多么的在强调着作为一个女性,她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和尊严。 《简爱》是这样一个故事,穷苦人家父母双亡的女孩子,被送给舅妈家养大,然而得不到一点爱,然后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长大,然后到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爱上古堡的男主人,并且爱情的到成全,有了完满的结果。 在十九世纪,女性写作开始展露头角。而在之前,女性的写作基本上是缺席的。在世界文坛上,只有少数的女性有简单的诗歌或者是一些书信体的作品流世。十九世纪,勃朗特三姐妹,简.奥斯丁等等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用小说体写作。女性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然而这个时候,女性的写作仍然处于一个极低的不被承认的地位,《简爱》最初也是用一个男性化名发表的。这个时候,女性主义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这个潮流中,为女性的地位寻求得到同男性一样的地位。而《简爱》也从不同的角度被人用女性主义来解读。今天,我也从女性主义的一个方面来看《简爱》。 与女性主义:这本产生于女性主义前期的小说被认为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的特征,女作者,女主角,其中女性形象不再是有男性创作出来符合男性要求的理想的欲望体,而是女性自己创造的在争取着自由独立精神的女性。这部作品中的女主角,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人,特别是爱的平等。她反映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谋求自身的幸福,把自己当成自己的主体,不再是附属于男权的一个形象。但是当我们用女性主义来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这些发现:从简的性格表现来说,她有许多令人不舒服的地方,简爱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仍然是按照男性对于女性的需求形象来塑造的。而这个故事的结局,更是大大的削减了其中为止争取的平等。这部作品,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还是从小说的精神境界来说,是一部难得使女性自省的作品,它并没有着眼于社会对女性的现实的不平等和女性自身的现实来描写。她写的,不过是一个处处需要维护自身尊严和小心翼翼的女性。拥有严重的自卑和自恋情节。女性情节明显,即是把女性塑造得完美纯洁,符合社会对完美女性的要求,并且,给小说中的女性一个完整而完美的结局。其中的女性她有着诸多的美德和才华,有爱,有情,是你不得不爱的形象。 女性主义对女性自身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是要正视女性自身的现实情况和要求社会给女性同男性一样的地位,并且女性的形象应该成为自己的欲望主体,而不再是男性的欲望客体。是按女性自身的需求来塑造人物,而不是按照男性的要求来塑造人物。但是书中的简爱,显然符合任何一个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虽然她书中一直强调的是,她不美平凡矮小,但这些都被掩盖在她完美的性格之下,她从小在不光明的环境中长大,舅妈家的冷漠和无情,寄宿学校的严苛环境,使她长成一个坚韧的小妇人形象,自尊,坚强,气度不凡,她懂得别人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和退出。她符合的是一个男人对于小家碧玉的要求,无所求和懂得适时适当的爱。不单是男主角,我想,任何男性都会喜欢和爱上这样一个形象,并且这个形象是遭女性嫉妒和爱慕的。大多数女性平凡和贫乏,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结局,得到完美的爱情,得到尊重,得到财富。而最削减这部作品的女性价值或者直接就是文学价值的部分就是她完美的结局,我不否认我对于悲剧的迷恋,但是我同时非常我喜欢的一个角色能够得到一个好的下场,一个令人微笑安心的结局。我更希望我希望的主角得到一个合理的和有助于欣赏一部作品的结局。而书中,简爱最后得到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拥有了能够和她相亲相爱的亲人。她不再是一无所有,而男主角却变得一无所有了。而作者到这个时候才来给爱情收尾。诚然,这样来说一个好的地方是,女主角爱上男主角,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地位财富声望,她爱的是他的这个人。然而这样,开始时候就大篇幅铺垫的女主角要追求的在不平等的地位下平等的爱情感的荡然无存,女主角的自卑终于可以释放,她和他是平等的,不仅是爱情上的平等,而且财富地位上,她们是一样平等的。而且这个时候,男主角失去了一切,财富,健康,年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这部作品被当作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作者艾略特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多次当过家庭教师的经历。并且一直寻求着自身地位的改变。她要写的是一部“受欢迎的,比你们(她的妹妹们)任何的作品都受欢迎的作品”。所以这部作品的主角更是像是一个讨好读者的形象。 作者的自卑情结:毫无疑问,简爱是自卑的,自卑的人才要出处维护尊严,处处体现尊严。她是顾忌的,也是客气的。她在小时候的环境中敢于同姨妈针锋相对,敢于反抗表兄的欺负,敢于对学校里不人道不公正的做法反抗。而长大后的简爱,却把这种反抗变成了自知,她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懂得怎么样取悦他人的人。在菲尔德庄园,他要取悦管家,她的小小的学生,她的主人,而且这些她做的一点不差。并且懂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好自己的尊严。 同时,这又是自恋的。自恋的女性作品中的女性,能够得到所有男人的爱,同时也得到女人的爱。女性不再是被损害的对象,而变成了承载女性和男性幻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是美丽的,智慧的,通常还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对男主角的必杀技是温柔体贴加上适当的小性感。男人对她们都是见光死,义无反顾的成为她们的裙下臣。《简爱》毫无疑问有这种自恋倾向,她自卑,同时自恋。她知道自己美,美在那里,并且适当的利用这种美丽。得到大家的好感,而她对别人的眼光其实是恶毒的,舅妈家一家人固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暴躁凶横的表哥,白痴无脑的表妹。,无爱心的舅妈。她的学生阿黛勒是一个不慎聪明的会讨人欢心的小玩意,头脑简单的女管家,可笑的约翰表哥,还有那个为人刻薄的英格拉姆小姐一家。在书中,简爱适当的利用了自己的才华和光彩,来对比其他人的苍白,她及变成一个有灵魂的小妇人。自恋,所以得到完满,作品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只有她,劣势也变成优势,压倒一切也得到一切。 当我试图用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来分析的时候,简爱是这样一部作品。她和女性主义的一些源头有关,但她远远达不到女性主义作品的要求,同时,她也不是一部好小说。好小说的意境,特别是哥特式小说所需要的诡谲气氛和神秘变幻的氛围也荡然无存。这部作品,艺术成就上被《呼啸山庄》远远抛下,成为一部通俗小说。真的很像通俗小说,拥有无树的读者,只要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读过,并且得到追捧。塑造了千万女性幻想成为的女性形象,并且也塑造了男性喜欢的女性形象,这就是这部小说在今天我来看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地位,被抬的太高,使看小说的人都无法回避,事实上,有更多的好的小说,纯粹的小说值得我们去读。而且这个形象,也成为许多女性对自身状况无法正视的一个阻碍。以为只要保有自尊自爱就能得到一切。其实不是,女性主义兴起一百多年到今天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女性不需要的是幻想而是自省,而这,恰恰是这部作品所达不到的。 ================================================================== 我对楼主说的话: 关于简爱的论文 百度知道上就能搜出许多 相信你也能看到 学术研究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 你得自己查啊!! 到学校学术期刊数据库去搜索啊! 在网上查的资料都是非常有限的! 刚帮你搜了一下,万方数据库就有,可是校外网看不到呀 开题报告你得写清楚,学术界做这个研究,目前有多少篇论文,多少本学术专著,主要从哪些方面切入。你相较于学术界的研究,有那些创新点。 姑娘,这样做毕业论文可不行吖!快打起精神来好好读书好好看资料~!加油!参考资料:

在某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将女性意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比如《飘》,张爱玲的小说等;或者从不同方面写女性主义,政治生态方面,婚姻家庭方面等都可以作为出发点。

题目摘要关键词一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二 女性意识的现状三 女性意识的不足四 社会层面应当重视女性意识的充实五 创新和不足

以内在为主的女性美丽逆境中力争上游

李清照词中的意境毕业论文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内 容 提 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词坛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她的词,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 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李清照婉约柔媚为主的诗词,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也同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李清照的思想、文笔岁月的磨砺中在不断趋向成熟,走向自我。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充分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和父母的宠爱,接受着良好的文化熏陶,所以,她早期词作中的女主人公很多都是天真无邪、淘气可爱的清纯少女形象。如她在早期所做的《点绛唇》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真切无比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顽皮淘气的可爱模样,我们读起来,面前似乎真能出现一位身着罗裳、天真活泼的大家闺秀形象。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两情相悦、情深意笃,但又苦于不能日日厮守,所以,这时期她的作品中,少了少女的娇羞与无忧无虑。开始大胆地描写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抒发妻子思念丈夫的绵绵愁绪,展现此时李清照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对生活充满向往,深情朴实、优美清丽的少妇形象。如新婚不久所做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就为我们真实地塑造出了一个婚后沉浸在甜美爱情中的美丽少妇形象,让人羡慕不已。再如小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为离家远行的丈夫而做的词,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相思之苦,深沉热烈,从中也能看出女词人的坦率与大胆,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没有 几家妇女能够做得到的,我在这里权且把这点理解为是她的个性宣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夫妇两地分离,两人饱尝了离别之苦,此后不久,至亲至爱的丈夫不久也病故身亡,离她而去,这成为了李清照词风前后期的分界线。连续的沉重打击以及忧国忧家的现实状况,让她尝遍了生活的凄苦,因而她的词风也没有了从前的清丽、明快,而是充满了悲凉、痛楚,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也从清纯少女、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凄楚悲伤孤独的老妇人。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正是写在国家危难、家庭破灭的时候,深深地表现了词人对故国家园无限怀念和孤寂哀愁的感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活脱脱刻画出了这位老词人面临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独守残年的种种大苦大悲的凄惨形象。 李清照用她自身的经历和思想来写词,充分利用“词”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旧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形象,从各个侧面展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女性特殊而完整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历程,并真切地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为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大贡献。 二、李清照的词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 李清照的词,不是优美词藻的刻意堆砌,也不是语言的精雕细琢,看似在不经意间信手拈来的诗词,脍炙人口,情真意切,更加显现出了她不凡的才气。她常常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在艺术上又不失高雅与精美。她独特于其他词人的地方,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她常常选取日常的生活琐事、选取最普通最平常的景物和事情,更重要的是倾注女主人公饱满的情感,来塑造形象和抒发感情,使她的词在艺术上既高雅又通俗。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首小令中,词人好像只是简简单单地写一场暴风雨过后的场景,只有短短三十三个字,却传神地将词人惜春、叹春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透出了作者以花自喻,慨叹自己青春易逝的烦恼。这样一幅极其普通和熟悉的生活场景用李清照的传神之笔,描画得充满活力,曲折委婉,而又不露痕迹,充分显示了她的超凡表现力和艺术才华。 再比如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情意深切, 构思新颖, 作者运用“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一系列色彩浓重的景物事物, 通过描述 重阳佳节女词人独自一人把酒赏菊的情景, 利用巧妙的比喻, 将“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沉重而高雅, 亲切而感人,深深地烘托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强有力地表达了思念丈夫的无限寂寞与苦闷心情。 李清照的白描,除了真实逼真以外,还具有深沉、含蓄、婉曲的特点,所以读来没有丝毫的平凡乏味。如《行香子》“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然只是用日常口语描述天气,却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人世间的风云变幻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很平常的天气变化,在李清照的笔下,充满了叫人想象和思考的东西。 三、语言方面,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明白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李清照的词非常富有表现力,语言上既新奇浅显,又善用口语、俗语,读起来明白易懂,又不失和谐流畅。 造句的精巧方面,最经典的应该属李清照晚年所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与它独特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开始的三句,连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情感和意境上,一层比一层深刻,一层比一 层凝重,增强了吟唱的音韵效果,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诉,将词人晚年的孤独凄凉处境抒写得淋漓尽致,造成了浓重的氛围;“守着窗儿”以下,完全口语化,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感情;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更是直截了当地呐喊,刻骨铭心,仿佛是灵魂的呼喊,震颤人心。整首词中,用的都是我们熟悉的字和词,甚至口语,没有一个难字,但却显得格外朴素、真切。 李清照词的语言,很多时候如行云流水,充溢着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这些语言通俗晓畅, 脱口而出,让人觉得清新而不失亲切,看不出作者刻意钻研揣摩的痕迹,给人留下的是“巧夺天工”的震撼,处处体现出词人独特的语言技巧。 李清照的词读来通俗易懂,自然率真,就是文学水平最一般的人,也能读懂、听懂她的词,但是又不是我们的白话,远远高出于日常口语。这是因为李清照是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却十分耐人寻味和咀嚼。她大胆地将日常口语写进词中,然后经过艺术的加工,化俗为雅,意义翻新。她用极寻常的词语刻画典型的形象,表现复杂的意义和深刻的内心情感,叫人一读就懂,而又百读不厌。她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词,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词语,例如《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 否”一词,来自于日常的对话用语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做为整首词的结尾,却与作者新创的“绿肥红瘦”一结合,就体现出了不俗的清新奇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惜春伤春的烦恼。 “绿肥红瘦”一词,更是神来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瘦”二字,本来极为普通,简直平常得不得了,没有什么文学色彩,但一经李清照雕琢,就大不一样了。她把“肥”、“瘦”两个形容词巧妙地与“绿”、“红”搭配,并把“绿”、“红”两个形容词当成名词使用,不但形象地写出了风雨过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闺中少妇怜春、惜春的细腻感情,做到了贴切又深刻,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显得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再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似乎是絮絮道来,但仔细体味,却包含着丰厚的意义,作者心中的凄苦无奈,尽在不言中。“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牵牛织,莫是离中,甚霎而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宠柳骄花”(《念奴娇》),“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几乎全是口语,随口说出,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但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意在里面,做到了生动又浅近,天然又淡雅。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仿佛一气呵成,语言流畅, 笔调轻松,用日暮、溪亭、花、鸥鹭等词语,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又用“回”、“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渲染出欢快轻松的氛围,把景、物、人、情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愉快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整首词表现得清新隽永、自然天成。李清照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其词中比比皆是,她善于从平常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其高深的艺术造诣,浅近中显现杰出的文采。她词中的语言看起来很平常,读起来似乎朴素,但却是化俗为雅后的精致巧妙。清新与朴素,自然与淡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李清照词作语言方面的可贵之处和魅力所在。 因为李清照自幼精通音律,所以做起词来,她就能在随意之间铸造出精湛的声音韵律来。她凭借很高的音律造诣,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节奏来表达深厚的情感,诗词简易明了,但却朗朗上口,像一首首充满节奏的歌曲。所以,读李清照的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愉快、轻松的享受。另外,她的词中很喜欢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争渡,争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霎儿雨,霎儿风”等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复,或者在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只改换一两个字,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 能把词人或愉快或凄苦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之美,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接近生活,更能充满真情实意。李清照还喜欢在词作中使用对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都是对偶句,浅白易懂,抑扬顿挫、圆润流畅,因而声韵和谐。她用这样的句子来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词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受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爱好文学的人的喜爱。 李清照因为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个性特点,成为我国古代词坛上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女词人,也成为无数人的崇拜对象和学习榜样。她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词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流传千古。她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和精美的词篇,灌以真情实感,塑造了一个连贯的从清纯少女到清丽少妇,再到悲凄孤独老妇人的封建社会女知识分子特殊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领域的人物画廊,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气,艺术流向等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她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赋予词以全新的内容,集雅俗于一体,做到了雅俗共赏;她又以女性特有的柔婉和丰富的音律知识,形成了自己自然流畅、精巧贴切、和谐新奇的语言风格,成功铸造了“易安体”的艺术特色。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鉴于我个人对李清照其人及其词理解的浅显,文章只能止步于此,但是我坚信,对李清照及其词作的研究,是一门永远没有止尽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3]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

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可以从她人生的三段经历入手,分析她的诗词风格转变。

1 说“雁”——李清照二词中“雁”之意象 张颖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7 2 邓恩诗歌意象研究——兼与李清照诗词意象比较 李正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4 3 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 李素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4 “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解读 李平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S1 5 博雅玄远 自成玉璧——关于李清照词作花姿意象的卓异别趣 张炜 唐山学院学报 2005/03 6 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 田恩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7 论李清照词中“愁”的个性化表达——“梦”的意象 耿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 一种别样心情的意象化——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孙海新 河北自学考试 2004/08 9 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赏析 周忠元 语文学刊 2003/05 10 论李清照词花意象 张彩霞 惠州学院学报 2002/04 11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岳毅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9/02 12 李清照词意象浅见 王跃飞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13 谁种芭蕉愁煞人——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芭蕉意象浅谈 韩春雷 阅读与写作 1994/02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生存始终被女性放在第一位,在现实的生存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张爱玲无奈地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的生存困境。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个个都被打造成“女结婚员”。第一类是《花凋》里的郑川嫦,第二类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第三类是《封锁》里的吴翠远。       张爱玲对女性困境诠释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她对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压迫现实的描述,同时她进一步将女性对男性形成的惯性依赖和女性之间的杀戮的现实描述出来。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性,她们自觉地成为男权社会的维护者,所获得的“报酬”就是拥有了至上的权势。      然而,这样一些女性形象,唤起读者的情感并非全是憎恶,而是非常复杂的情绪,这就在于张爱玲给予这些人物以细致、深入的心理分析,使她们的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      张爱玲一方面对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严格的批评,但另一方面她也把所有的赞美给了女人。那些女人,如“地母”一般,也如蹦蹦戏里蛮荒世界的女人,因为生存环境的艰难,造就了她们顽强的生命力。张爱玲通过写作,摆脱了“女人在提笔写作时,那些男性价值如何早已进驻其中”的宿命,逃离了男权社会中男性中心观的影响,从而解构了男性的中心地位,这使她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女性意识。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所谓女性意识,即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即女性的思维方式。    张爱玲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自小又经历家族没落的荒凉加之一生感情的无奈纠葛。使其具有且运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又尖锐的笔调,以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又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港沪家庭,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港沪社会不同阶层悲凉的家庭故事。      与普通的言情小说所不同,张爱玲并非如五四女作家般讴歌爱情的力量,刻画爱情的纯洁与至高无上,而所透露出来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男权社会下女性自我心理毫不留情的揭露。用深刻而独到的眼眸为我们揭示了这袭华美袍子下的生生不息的蚤子。      她细腻展开写上海人家的日常生活,写她们找男朋友,嫁女儿,妯娌姐妹间的明争暗斗,夫妻关系的微妙,大家族的家长里短。在她的笔下,女性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生存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现实的生活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个个都被打造成“女结婚员”。解构了爱情神话,让她们无可奈何地跨入庸俗不堪的妇女生活。     在男权社会中,嫁个好人家似乎就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成了女性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就为女性成为男性附庸奠定了思想基础。张爱玲在其散文《谈女人》中说道“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寄居在娘家,自己的钱被哥嫂所花光了之后便想赶流苏回其前夫家替其守寡,流苏在其妹宝络的相亲会上结实范柳原,决定用自己的前途来下注,使出手段来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在这一点上,笔下的女性是具有了反抗意识,但是这反抗又是如此的无力。“嫁个人是真的”始终统治着女性的思想,被奉为至理名言。流苏并不爱范柳原,她所需要的不过是一纸婚书,一个保障。处于生与死的边缘,最终竟是一座城市的倾覆所成全了她,这又体现了人性的自私。看似浪漫无比,实则满腹辛酸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又是奋不顾身如飞蛾扑火,纵然遍体鳞伤甚至牺牲生命。《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渴望与佟振宝光明正大在一起,愿抛弃所拥有的安乐生活,可以全然不顾不顾世俗眼光,秘密写信给其丈夫摊牌。《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威龙,在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中后,为了与天生就是做“驸马”的乔琪乔结婚,最终也放弃了学业忘记了理想,踏上卖身使手段挣钱的道路。一生就等于卖给了乔琪乔和梁太太,不是在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我爱你,干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一句便将女性无所畏惧的爱情观展露无遗。     张爱玲小说中的老年女性还常常成为了男权中心的维护者,甘心成为男性的奴隶。《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让儿子远离闺房之乐,扼杀女儿的恋爱。佟振宝母亲那双“眼泪汪汪”的眼睛到处跟着振宝,使振宝最终离开了王娇蕊。《倾城之恋》中当白流苏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回答“回去是正经。”让白流苏孤立无援。而这一类女性往往又是在年轻时未得到爱情,从而有一种报复心里。她们是女性命运轮回的象征,她们被压迫,也压迫人,也互相倾轧。她们爱聒噪,也爱慕虚荣。《花凋》中郑川嫦母亲对丈夫妾室所生的孩子的刻薄对待,葛威龙所不愿离开的其实是上层阶级奢靡腐烂纸醉金迷的生活。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张爱玲小说以尖锐的笔触对女性的阴暗心理不留情地批评,对于其长久积深的男权下女性无可选择的奴性与境遇又给予深深的同情。从平实叙述中冷峻揭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意识。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在《诗经》的闺怨诗中,略为分析,大致分出以下几类女性形象的类型:第一种:急切欲嫁类。性与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情感,爱情亦是每个人所追求之物。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思春欲嫁之情是每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的常态。《诗经》中描写少男少女的爱情的诗歌多的是,其中也有表达女子急切欲嫁、思春怀情的闺怨诗,其感情浓烈大胆,既传递着渴望爱情的青涩和勇敢,又表达了时光白驹过隙,青春韶华易逝的淡淡哀怨之情。《诗经》中的《召南·摽有梅》开头便用了恰当贴切的比兴衬托手法来表达情感。该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在田间时,望到树头仍有七分梅子未落,希望想追求她的男子不要再犹豫。又看到梅子纷纷落地,梅树上只剩三分梅子了,就急切希望有心追求的男子抓紧时间来追求她,体现了她急切找到心仪配偶而嫁的心理。最后这位女子看到梅子全都纷纷落下来了,联想到青春韶华、自身美貌易逝,经不起等待,便急切欲嫁,只要男子开口,她便答应。诗中这位女子急切欲嫁,带有淡淡哀怨的形象通过比兴衬托的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出来,而诗中“摽有梅”借助比兴手法反复出现,从此成了女性急切欲嫁心理的象征词。第二种:哀怨弃妇类。古代社会中男性占据主要地位,女性几乎没有地位,重男轻女思想盛行,女性待字闺中时在家从父从兄,出嫁后从夫,可以说一生都是依赖着男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加之一夫多妻制的依恃,古代常常有男性“二三其德”即三心两意,做出抛妻弃子的事情。《诗经》的闺怨诗中不乏此类弃妇表达哀怨之情的诗歌,而此类弃妇又可细分为三类:一是觉悟自强型;二是怨恨控诉型;三是痴情等待型。无论是哪种类型,通过女性真诚的情感表达,她们鲜活的女性形象都充分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且强烈感染了读者。觉悟自强型。《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氓》就是典型例子。起初诗中的女子与男子处于热恋期中,女子的情感起伏在诗中也能充分看出,“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正是热恋中女子不够理智,导致其无法看到这段爱情起初的矛盾:“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代的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段爱情本无良媒,男子暴躁易怒,还需女子将就“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本以为婚后会恩恩爱爱,白头到老,不料“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男子三心两意,暴露暴躁易怒又不着家的性格,让女主人公自嫁给他便在家操劳至今。最后,女主人公觉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若是男主人公仍是这样三心二意而不反思,那就算了吧!女主人公维护爱情的尊严的同时也反映出她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女主人公虽是被丈夫遗弃的弃妇形象,但其觉悟的女性意识又使她的形象更饱满丰富起来,更为独立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怨恨控诉型。《诗经·北风·谷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诗中的女主人公依然是惨遭丈夫的侮辱和抛弃,她的丈夫新婚燕尔,忘却与女主人公往日的恩爱,对女主人公只有满心嫌弃和当其为“毒虫”。女主人公不愿放弃,痴情诉求“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同时又不断充满怨气地控诉丈夫的无情和残忍。与《氓》不同的是,《谷风》的女主人公只有无力的挽留及痛苦的控诉,其思想上没有跳脱出对丈夫的依附,女主人公痛苦又无力的弃妇形象活脱脱地显现出来。痴情等待型。这种类型可见《诗经·召南·江有汜》。一位被遗弃的少妇痛苦地哭诉:“不我以”、“不我与”和“不我过”,并幻想丈夫能够回心转意,以长江尚有支流为由原谅另丈夫的“二三其德”,形成了这样一个痴情怨妇的形象。第三种:心牵浪子类。恋爱和婚姻有所不同的就是婚姻有了羁绊和牵挂,不会轻易地各自分飞。尤其是古代女性对丈夫的依附感情非常深厚,对于丈夫的远行或者遗弃不会那么容易地放下牵挂。如《诗经·卫风·伯兮》,诗中的女子深深地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思念刻骨铭心,以致“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女主人公只能待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这种哀怨的心情岂是旁人能理解的?这样一个苦苦等待、默默付出的少妇形象便出来了。又如《诗经·小雅·白华》中的女主人公对其爱人有着哀怨、怀疑、埋怨、怨恨和思念。爱人远行,抛下女主人公在原地苦苦等待,期间的思念与等待是多么地难熬。女主人公纵然对爱人有怀疑、埋怨和怨恨,却也无法控制自己对他的思念。

妇型人格”多发生在已婚女性群体中,其表现特征是“频繁抱怨这指责那,咄咄逼人,平息了一件事,还会挑出另一件事再进行一番抱怨指责,且这些事大多是鸡毛蒜皮小事,夫妻每天过的是六月天那般的日子,脸说变就变。”“怨妇型人格”是一种没有具体需求的频繁抱怨指责性人格。由于古代除几个大一统王朝时代外,基本上都是政治格局分散,故青壮年多被充军,或苟延残喘,或青云直上,或战死沙场,导致男性数量远不及女子,且刚成年成家就被拉去充军者不胜其数,故导致女人多守活寡或直接变成寡妇,故而思妇,怨妇增多;且当时三妻四妾,新人风头多盖过旧人,打入冷宫者大有人在

1、感伤离别:词的开头就提到了多情自古伤离别,表达了女性对于分别和离别的感伤和惆怅。2、自我反省:词中提到了不信妾底音书断,表达了女性对于自身魅力和吸引力的怀疑和自我反省。3、对于权利的渴望:词中提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女性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男性的期待和依赖。4、独立自主:词中提到了寄身世上无多物,何用西楼夜唤人,表达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的态度,不愿意依附于男性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词句注释⑴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⑵鴥(yù):鸟疾飞的样子。⑶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⑷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⑸如何:奈何,怎么办。⑹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⑺隰(xí):低洼湿地。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⑻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⑼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í):山梨。看这首诗时先别着急,轻轻嘬起嘴吹一下手中快要凉却的茶。投过袅袅茶气这个老套却又真实的故事马上就要上演了。其实以我的性格,是最讨厌这类哭哭啼啼只把心思寄托在男人身上的女人的。我更倾向于你若无情我便休,然后不折自身天命风流的。可是当把自身放空到那个年代,却又不得不佩服主人公对爱的执着,对主人公产生深深怜悯。首先此诗标题为秦风,晨风。大家都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风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所以我们今天的秦风就是从秦地采集过来的当地民歌,类似于小调花儿之类的。那么它既是当地民歌,说明它所掺杂的政治因素一定很少,我们大可以用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情去看待它。没有政治间的尔虞我诈相互讥讽,只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风花雪月。开头依旧是起兴,就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我们了解最早的诗经起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简洁说就是晨风这种鸟从眼前快速飞过,落在了茂密的小树林里。北林,就像“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样就为了押韵好听。不能一定得说它就是落到北边的小树林了。后面由这只疾飞的鸟儿引出的就是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大家都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中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看鸟儿飞累了都会回家,而我却至今都看没看到你归来的身影,以致每天都忧心忡忡。这是一个女子的口吻,以鸟儿回家反向就说到了自己许久未归家的丈夫。下面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就是来自于思妇最真实的感叹,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你大概早就忘了我了。再下两段就跟第一段差不多,都是一个思妇一咏三叹抒发自己对夫君的思念之情。山有苞栎,隰有六驳。这两句起兴我们是很熟悉的,因为我们还学过另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都是在写山上种着什么下面洼地里种着什么。说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从和第一句的起兴比起来我们将发现,到这里这个思妇所描写的眼前景物更开阔了。第一次是鸟和树而这次就拓展到了高山与低洼,其实也说明了时间是有一点变化的。后面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只是替换了一个词由忡忡到靡乐。忧心是担忧伤悲,而靡乐则到了忧心如焚的地步,说明这个妇女等待之久和一日日伤悲之重。苞栎和六驳都表示茂密的树木,它们都显示着强劲的生命力而衬托出的就更是思妇一个人的孤单和永远也盼不到头的归期,恰是乐景衬哀情。最后一段依旧如此。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前面起兴处换成了棠棣和山梨也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茂盛。而未见君子后的特征则换成了忧心如醉。如醉,像喝醉酒一样表达了思念程度之深。最后还是感叹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我的夫君你大概是忘了我吧。全诗下来就是一个女子在思念她远方未归的丈夫,从而发出了感叹。以周围茂密的景物反衬女子薄凉的心境,更从景物的转变写出了女子等待之久和思念一步步加重,从担忧到如醉的情形。

  • 索引序列
  • 李清照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写女性意识
  • 李清照词中的意境毕业论文
  • 张爱玲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