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路遥的小说为什么那么受欢迎2、爱情悲剧探析,他笔下的爱情多是悲剧,从文本和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探讨3、分析人物形象,如高加林4、人物对比,如高加林和孙少平对比5、路遥的小说和别人的小说对比
就写他的成长之路或者英年早逝吧!估计现在的90后不知道什么是路遥
同学你好,其实很简单,你从知网,万方或[领硕学术网]检索就OK了,以下是结果:1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周燕芬名作欣赏2010-12-012论路遥《人生》创作中的对比手法王丽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53路遥小说中的故事研究邵向阳浙江师范大学2012-04-05只是部分检索,你可以参照我的方法,如有帮助还望采纳!祝你成功
你看看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就知道了!很有意义呀
孙少安,孙少平他们两兄弟有着相似的性格.少安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但他非常自信又自尊,他告诉父亲,他别无所求,只想进一次考场,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考不上中学.结果,在全县的几千名考生中,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了,这时他平静地回到农村,面对现实他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要让自己"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在以后平凡的生活中,他务实,能干,又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不仅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庄稼人,而且抓住机遇,办砖场,搞企业,成为一位让人佩服的庄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众"显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贫穷,失学,失恋这些命运使他更早地领略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更让他学会了平静地等待和默默地承受,城乡差别,习惯势力使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重重荆棘.但是面对打击,他不气馁,不忧伤,勤于思考,敢于进取,认定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终于这位祖宗八代都是农民的汉子树立起他在村子中的威信,使得那些村民刮目相看.孙少安又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和他的外地娶回的妻子同甘共苦,但当日子稍好一点时,他的妻子提出分家另过,社会上外部的各种压力不能让他屈服,但这件事也使他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里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路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为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买一点生活用品而来找他打工时,他尽力帮助他们.孙少安是一代农民的新代表.孙少平的一生更是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高中学习期间,他每日吃饭时总是属于"黑非洲"那几个人,但他学习刻苦,心怀远大的理想.在高中毕业时同田晓霞的一次临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什么"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是调侃之言,却的确说到了孙少平的心理深处,他惟恐他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的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当他揽工为别人当小工背石头时,刚刚走出学校的他虽然背上伤痕累累却没有叫喊一声.当那些同他一起下煤矿的矿工去领工资,却连当月的生活费都不足用时,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他又具有现代意识,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以人物的经历为经线,整个社会变迁,思想转型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线.小说中另一些人物也显得血肉饱满.田福堂这位曾是双水村的"一把手",革命时代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是面对新的形势,他明显地感到了新一代的年青人带给他的压力,他也为他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当他看到多年已未到过的大队部时,他为他那个时代骄傲,而对新时代则感到无能为力.可以说人物思想的变化正是整个时代意识变化的反映.当我看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真的不敢相信一本小说居然能写成这样,能够写得如此的气势磅礴和深刻细腻,我敢说这是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书中最让我痴迷的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热爱《平凡的世界》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孙少平的原型就是路遥的亲弟弟,他和孙少平一样,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到城里打过工,当然,路遥弟弟的后来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了.还有,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耗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一书后不久(大概是两年吧),路遥就因身体极度虚弱导致了生命的衰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试问,当今这样的文学创作者还有吗,现在很红的余秋雨先生(我对他没有成见)也无法和路遥相提并论.路遥当年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深入到农村、厂矿、学校等体验生活,那时的体验生活和现在某些较为流行的“体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一去就是几年;为了收集到比较完整的写作资料,他查阅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他的手指为了翻书,表面的皮几乎磨得透明了,可以很清晰地看见里面的血管,为了激发写作灵感,他抽了大量的劣质香烟,这也为他以后的早逝埋下了隐患.中国较为权威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这样的民意调查: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通过对全国各地不同阶层人士的调查,结果是: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鲁迅,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谣的《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许多时候,我真的会被路遥那种甘于寂寞、勇于思索的精神所感动,就是他,一个从大西北走出的农民,却为我们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润叶、孙玉厚、田福堂、田晓霞等等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这些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知道了在那么艰难的生活中也可以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知道了劳动原来也是可以如此的充实,知道了理想和奋斗真的可以让人脱离虚浮,这也许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读这本书时我正在读军校,虽然现在我也才26岁,可这本书却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萦绕,我真的希望中国的教育者能够推荐我们的中小学生读一读这本充满了人生哲理和人性关怀的书,我相信这本书对任何一个青年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也许有一种声音是现在的时代是多元化的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很多,现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也不尽相同,教育的难度加大了.这是事实,可我们总不能裹足不前吧,我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真的很好的塑造了青少年的灵魂吗,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搞创收,学校里的许多行为已经染上了社会恶毒的习气,我们的学生学什么呢,学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还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的中国公民?学习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塑造青少年的灵魂.我们现在先撇开这些不说,就说我们所受的教育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教育下成长,这些教育固然重要,可是我们的人性化教育在哪里呢,对个人生命和权益尊重的教育在哪里呢,对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的教育又在哪里呢?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如此的浮躁,如此的没有诚信,罪魁祸首就是教育.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教育人性化和实事求是的缺失,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哀,一个缺乏人性化关怀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社会只会培养出虚伪、奸诈,丧失伦理道德的人来,就是现在,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教育制度有多大的改革,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依然只是天方夜谭,想一想吧,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还要走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扭转当前的无奈呢!改革是艰难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每遇改革就会出现地震般的异响,而且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进入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的今天,在中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想,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许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可为什么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呢,难道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吗?这些问题对我来说真的是不得而知,但我想我们当前可以做的就是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向广大青少年推荐,上面说到的许多问题,我想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当然不是体制改革方面的答案,而是教育导向的问题).不知是否有人同意我的看法,谈谈你们的观点!感悟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坦白的说,我看过的书扳着手指来数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另外的计算方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些杂志,也读过两遍《红楼梦》,阅读了路遥的所有作品,这便是我的全部,相当贫乏.《红楼梦》没有读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只零星地记得几个人名,因而驻留在心中最长久的便是路遥倾心描绘的黄土高原,当然《平凡的世界》在其所有的作品中又是最令人难忘的.当初开始接触时,不知是因为情节还是为别的,心情交织着激动与感动,一百来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至今也令人感到吃惊.看《平凡的世界》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梦想,凌云的壮志的季节,也是一个有着家庭变故与生活挫折的夏天.伤感与失败,现实与自尊,在书中好像阅读到了自己.想像着主人公的艰难,还有他的高昂的头、他的坚定的步伐,也好象在他的世界里走过一遍.生活中梦想的失落,追求的果实,最容易令自己怀疑自己,有一段时间,发疯似地喜欢上了哲学,从萨特到弗洛伊德,从尼采到叔本华,留连忘返走在那些令我似懂非懂的哲学名词世界中.在我的意识里染上了无法抹去的悲观.然而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渐渐地走出了那种伤感的哲学气氛,慢慢地明白这世界有着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视和理解,而用不着悲伤.从作品中阅读农家的琐事与盼望,还有秀水青山与封建愚昧,更有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凛然傲气以及梦中甜美的渴求.在以后,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的农村与我偏僻贫穷的家乡进行比较,尽管一南一北.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说:“人,你可以去消灭他,但不能打败他.”关于这方面的名言佳句读过很多,但是当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着这至理名言时,我被感动了,被鼓舞了.当孙少平慢慢地捱到最后拿着两个黑馍时,我的瞳孔在升温,我的心跳在加速,虽然这样的情景是在几十年前.假如给我一份这样的现实,我能拿起这两个黑馍吗?在以后我想了许多,假如同样的窘境给了我,我会相信自己的,会走过自己的.依然不变的沉重的负荷压在孙少平的肩上,于是他走上了做苦工的道路,在沉重的劳累之后,躲在昏暗的屋子里坚持阅读,而同样年龄的我却在等待家中的汇款,在明亮的灯光下让最珍贵的光阴从身边溜走……我沉默了,我没了理由.在厚厚的作品中,感受一个平凡与崇高的灵魂,其实不要埋怨生活不能给予你所有的渴望,也不要后悔自己选择每一步前进的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撞击,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生活是很普通的,是需要创造,需要苦心经营的.在过去与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信念一直告诉我,去寻找美丽,寻找自我.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走出人物的悲喜离合,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始新的开拓与经营.走过每一个日子,尽管夹杂着困难与失败,失落与迷茫,可我对生活的梦想永不会沉落.读《平凡的世界》读一本好书,如得一位良友,时时给你勇气与力量,催你奋进.《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用自己的生命作上帝的祭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路遥来说,用自己的生命祭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正处壮年的路遥准备写一部好作品,在精心挑选阅读了100多部文学名著之后,路遥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方书桌,一撂稿纸,一管水笔,路遥开始了创作历程.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路遥一人能说的清.但后人多喜附会,于是便有人演绎了路遥写作完毕的情状: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叹一口气.他想起自己很久没有照镜子了,于就起身踱到镜子前.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镜子上的灰尘,路遥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头发凌乱,双眼深陷,胡茬满腮.鬓间,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没人能够否认路遥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而耗尽心血;没人能够否认凝结着路遥心血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杰作.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树立起一座丰碑.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这就是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启示.记得那是个苦涩的七月,我高考落榜,正值心情抑郁之时,一个朋友送给我这本书,说:“看看吧,也许会有帮助的.”我依然记得我是如何贪婪地读完了这本书,一整日书不离手,从白天读到黑夜,又从黑夜读到凌晨.掩上书卷,我竟不能自已,激动的痛哭起来.我的泪水不是流给懦弱,而是一种类似飞蛾破茧而出获得新生后的喜极而泣.泪眼婆婆中,路遥笔下的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金波……仿佛向我走来,告诉我要坚强,要善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我,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顷刻之间变得坚强了,善良了,有价值了.于是,在初次读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个清晨,当阳光冲破夜幕的包围发出万道光芒的时候,我站在窗前,对世界张开了双臂,耳边响起一个伟人坚毅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重温《平凡的世界》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平凡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有很多人给着它这样的评价:“中国五十年的乡土文学,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此话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这本书无论是关于乡土风情的描写、还是乡土人物的刻画等,在中国乡土文学长廊中都有着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乡土的描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累,而是应该有更多宽松的、真实的元素充实在里面,并且作者能够和阅读的人一起享受到这种乐趣!《平凡的世界》一书以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为着眼点,通过对孙、田、金三大家族的普通人物生活延展开来,由农村互动到城市,从文革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前期,作者难能可贵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从1975-1985年,历经十年的乡土画卷.书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透过表面描写去挖掘该书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通读全书,作者的文字描写极为朴实,没有一丝的华丽和矫揉造作,书中的描写来源于本本分分的生活,这是该书获得成功之处,书中,尤其是人物刻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热泪盈眶,无语噎咽!是的,他们从书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藏匿在书中主人公后面我们自己的影子!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又映现出平凡,书中不仅仅有着乡土人物的苦难成长历程,更表达着普通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在面对艰辛坎坷面前暴露出那种不屈的高昂斗志.这本书启蒙着无数即将或已经踏上社会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关于善良、关于追求、关于真诚、关于拼搏.作者通过普通人物命运的描写一味地强调着“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这样的伟大主题!同样,这本书也给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平台,怎样的乡土才是真正的乡土,乡土并不一定就是沉重、落后,乡土也有着自己繁华,乡土深处的善良、包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体会.作品的描写时缓时促,但是,我们每个读者却都能跟得上,作者通过淳朴的文字引领着读者在城乡之中来回穿梭进进出出,对于书中文字的描写,作者拿捏得很稳,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读者的感受,作者笑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笑,作者流泪的时候我们也会潸然泪下.作者知道我们读者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有着这样细微的洞察力和感染力.年少的我们为书中男女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恋情的有缘无份而泪眼婆娑;也会为傻子田二、二杆子王满银等等小人物生活中张扬的的举止而忍俊不止;我们也会对于那个在大跃进期间意气风发、牛气冲天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把荷马踩在脚下的老诗人的张扬而哭笑不得;更为书中主人公在命运中的不甘俯首而荡气回肠.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看看行不行?行的话,随便拷贝一下,或者从中提取资料或者观点。要是不够的话,联系我我再提供关于路遥个人资料等。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 事业 矛盾正文本论: 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① 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路遥自身也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也是认同这一点的,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2 对高加林作出的处理: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无情的让巧珍也嫁给了他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一点的偏见都没有的,从路遥的《人生》的结局方面,可以看出他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憎恨,所以才给他安排了如此可悲的下场,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以后很长时间以后在他对《人生》的评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他曾这样评论作品中的高加林:“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② 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还不是很理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上面还不是很成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做的到底是哪里不成熟呢?如果他当时要是选择了巧珍就是真的很成熟吗?在这点上作者没有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本身也很难来说得清楚,因为作者在很长时间以后和王愚的谈话中才说,我也正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有困扰的。二:路遥矛盾心理所产生的原因1作者自身的爱情经历(1)与林红相爱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2)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 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3)失意与失恋的痛苦 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大。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船破偏遇打头风。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这个少年得志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③ 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比如说:《姐姐》中的“高立民”,《痛苦》中的“我”等等《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这些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要不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要不就是像《痛苦》中的“我”后来者居上,比抛弃的他的人还要好。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 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 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2 自身的爱情观(1)传统道德的影响<1>以土地为象征的母性化爱情意识看路遥的《人生》,总是被一种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深深的为巧珍的痴情换来的不幸不平。但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受到了质疑,或许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传统爱情观进行着某种质疑,对传统女子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质疑。 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子,在她的身上笼罩着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整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④��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象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密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她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高加林最后被县里清退回村,巧珍闻讯后,竭力劝阻姐姐不让其乘机给加林制造难堪,同时,在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面对这样的爱情,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是没有勇气来背叛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崇敬的,甚至可以用向往来形容。因此,当有人想要背叛的时候,路遥应该是在第一时刻站出来反对的人,因为作为一个土地上长大的儿子,他更能体会到土地的伟大,更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土地,对母亲,不容他有丝毫的亵渎和不公。这也是路遥把高加林打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的旧道德文化的影响在《人生》中,路遥描写了许多体现出高尚道德的人和事。在读这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⑤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对道德的强调,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候玉英当众侮辱过他,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重滔滔洪水中救出来;他挽救感情上有负于他的郝红梅,丝毫没有犹豫;他挺身而出,拯救遭受包工头欺凌的小翠,把一百块血汗钱都给了她;他推开醉酒的煤炭工人,自己却受了重伤。孙少平,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了理想的“君子”人格了。在《人生》中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孙少安经济稍有起色,就大力帮助村中穷人;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毅然回到他身边,并承担起一个妻子的全部责任。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反》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而符合道德要求的孙少安一家,则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两部作品中,路遥笔下的主要人物,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无不具有高尚气节,真正可说是符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要求。许多次要人物,如孙玉厚,高玉德,德顺老汉等,他们胸怀如大地般宽广,身上也闪耀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在《人生》中,无论是写世俗人情、家庭亲情还是男女爱情,都处处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2)作者自身的浪漫情节<1> 风俗文化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的浪漫气质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这恐怕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至今,在陕北民众生活的语言中常常夹杂着他族语言的地名、词汇,就是这个历史原因,所以陕北劳动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在其最悲伤的时候,也不忘记快乐,就连表达苦难也是用最优美的旋律。所以,陕北很像是一个少数民族那样能歌善舞,并且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脊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来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受苦受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人的这种浪漫气质逐渐的形成了。一旦形成,又将会永不停息的发扬发展下去。路遥是作为作家,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作家创作不能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始终都是这么做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乡下创作的。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体验。再加上他本就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让他理解并且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这种陕北人所有的浪漫气质。<2>自身的爱情经历证明,刚才已经说过了路遥的爱情经历,它可以为了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的事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的路遥可能是有些年轻,才作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太多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为了爱情而让出了自己的事业,这可以说是他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见,在他的心理对于当时的这个做法是有一定个人可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么以判定他是一个非常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在当时我们只可以相信它可以为了林红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这也并不能使人们感到器官因为它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眼里,情感总是高于一切的,这也它能写出这莫多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原因吧.<3>作品中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在路遥的作品有太多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浪漫气质,没有美好的爱情憧憬的人,怎末能写出这般美好的爱情经历呢?在他的爱情描写中,太多的纯洁.太多的浪漫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浪漫气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经历的向往和憧憬..三 矛盾心理的本质——新旧爱情观念在社会转型期的一次较量(1)结果:两败俱伤 ——选择了亚萍却遭遇不幸在<人生>这部作品中,作者让高价林选择了观叶坪,但同时也给了高加林悲惨的结果 ,这到底是为了什莫呢.因该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作者的心理,无疑高加林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是无法原谅的,这在许多的读者对作品的评论中也能看得出来,同样,在作者的眼里高加林的做法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作者显然已经看到了高加林选择的必然性,和无奈性,可以说它是同情和理解高加林的做法的,但这还不够让作者去放过她,或者说是原谅他对可怜的巧珍的做法 在对高加林的处理上,可以说路遥是费了心思的,他也曾经为了这个任务而痛苦和思考过,是的,他是不是就应该得到那样的结局,这是不是就是它应该得到的,难道仅仅是把它的命运归结是命运嘛,那末,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地向高加林,有同样作法的人并没有得到向高加林这样的结局.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作者的意思,那末作者为什莫又要这样的莱戏弄这样的一个有志向由亮相的青年呢,(2)原因:作者本身无法完全突破旧式爱情思想的束缚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由此可以推断他的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描写了很多的爱情故事,孙少平与田晓霞,高加林与刘巧珍,还有孙少安,田润金波,田润生等人的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叶,,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安与田润叶,青海姑娘与金波,他们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这些爱情无一例外地,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孙氏兄弟则得到了更加超凡脱俗的爱情。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出身高干家庭,在她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田福军从地区专员到地委书记直至省城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她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凭借才华和优秀表现,被省报录用为记者。像田晓霞这样不同寻常的女孩,怎么说也得嫁个有头有脸的国家干部吧?可她竟然就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一个家境极为贫寒,穿着破烂,出苦力的揽工汉,就是现而今所说的农民工!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新闻。再看孙少安与田润叶,作者让田润叶爱上了地道的农民孙少安,而田润叶无论是其家庭,还是她自己的地位,都高出孙少安一大截。虽然孙少安由于其思想局限,不敢接受这段感情,但仅仅是爱上,本身就已经脱俗了。田润叶后来屈从压力,嫁给了司机李向前。李向前也出身干部的家庭,家境极好。田润叶却无论如何也不与李向前同居,后来寻找关系甚至调离了原西县,让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金波在青海当兵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牧马姑娘,因为爱情,被复员回家,后来一直想念那个姑娘,还去找过一次。这些人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可以看出,路遥在作品中极力赞美和强调女人的妻性,即女人应当屈从命运,要勇于牺牲,温柔贤淑,对顾秀莲、刘巧珍、兰花和润叶行为的肯定最明显,当以理想妻性标准来塑造田晓霞时,作者看到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怎么具有妻性,也很难把她和孙少平结合起来,所以不惜让她死去;孙少安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而找了一个山西姑娘顾秀莲来,很快结婚了。孙少安和顾秀莲,在结闪电般结合,在结婚以前,绝对是不存在什么爱情的,不过是为了娶一个媳妇和找一个丈夫结合了。这样草率的结合,如果不是碰巧顾秀莲非常贤惠的话(现实中往往不会有那么幸运),很可能是悲剧的开始,但作者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合理,相反,他们被写成一见如故,结婚以后恩恩爱爱,生活很幸福。至于田润叶,结婚以后一直不肯与李向前同居,因为她不爱李向前,作者对她抱着同情的态度,可是,当李向前残废以后,田润叶回到李向前身边,担当起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时,路遥满怀激情地写道:“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经历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⑥可见,其实路遥内心深处,对于田润叶之前不肯承担作妻子的责任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那是乌云,现在,田润叶终于和一个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了,乌云散了。果然,在后面的描写中,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仿佛真心相爱了。一个思想现代的人,在路遥大力歌唱这“甘甜”和“幸福”的时候,心里一定极不是滋味。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真美好,按理该有良好的结局,然而,路遥以一种不可挽回的方式,结束了它。显然,路遥认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的,结束是这段感情注定的结局,用晓霞死的方式,维护了田晓霞形象的完美。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两部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⑦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在这些爱情的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了男权社会的门第观念,润叶便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还有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也表现出了这一点。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结合出人意料,作者也给予了赞扬,但仔细研究田润生的心理,其实是田润生男权思想的结果。诗人贾冰先结婚后恋爱,作者几次写他们的幸福。而兰花,竟然死心塌地的爱着二流子王满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参考文献: ① 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② 路遥 《路遥全集〈人生评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③阳坡 《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 ④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⑤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⑥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⑦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
多少次幻想,若时光倒流,若重新来过,我一定好好学习,多读书,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阅读高三 议论文 作文 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1
知名作家路遥先生活着的时候,写过一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他继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所写的一部 随笔 ,它清晰地为我们记录了他自己读书生活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发展的脉络,写的非常到位,在我眼里它无疑是一部经典作品,远胜于他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书:《平凡的世界》。对于这本书我是在第一时间里阅读的,时间跨度相当大,涉及的面大且极其复杂,人物刻画的也还不错,一路读来,还真的让我身陷囹囫,不能自已。但它与《早晨从中午开始》相比,总是让我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这就象我读《红与黑》带来的那种感觉一样,就是让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但无论怎么去说,路遥先生是现代作家中最值得我欣赏、最值得我尊敬的作家之一。其他的不说,就单单一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就可以压到群芳,鹤立鸡群。读它,让我感动的不是他优美的文笔,也非细腻的情感,更不是他阅读的经历和创作时所付出的辛苦与热情,而是他表达的那种生活理念与处世为人的独立精神。读过这部随笔,还真的让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感动,正如他在集子里自己所说的那样,完全有资格和别的作家一样倚老卖老,过着轻松悠闲的日子。但于他却偏偏做不到,因为他是属于那种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汉子,所以,他挑战自己,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做赌注,其结果无疑是胜利了。仅凭着这一点责任或者血性,会让多少活着的人或者名存实亡的作家感到内疚和汗颜。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三十多年的读书生活我也是一样,只是没有象他那样功成名就而已。有人因此说我追随也好,仿效也罢,总之,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于他和岁月,更没有辜负属于我的读书生活。当然我清楚地知道,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仰仗于两方面的精神历练。一方面它来自于诸如路遥这样完全性格之人的激励,另一方面,是读书生活为自己塑造了一种坚毅的品格和生命意志。要知道,品格与意志永远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还真的别说,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还真不应该得过且过、稀里糊涂的活着,让岁月逐流水,让生命打水漂,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真正的生命应该象路遥那样,舍得为生命下赌注,做到虽死无憾。屈子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人为之所为,三十年来,我平淡而曲折的读书生活历练告诉于我,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主张生命应当实践,如果说我的读书经历算是一种实践的话,那么我的写作生涯更是建立在读书生活的历练之上,通过它才可以鉴定我三十年来的读书生活所带给我的成效与收获。理性而客观地说,我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我没有象俗世里的人那样堕落成泥,至少我生命的每一天都在读书生活中度过,至少通过日常的生活反映我看见了自己丰满的羽毛,这羽毛离飞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让我看见了希望。
但这希望于我还真的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因为希望的实现不是一个人的乌托邦,它是一种社会的秩序,道德、良知的综合认可。如果个人具备了升腾的喜悦,而社会却处在黑暗之中或者风尖浪口,个人的希望自然成为一种泡沫的多数。所以我非常理解先生当年说这句话时的无奈心情,如果将它结合于目前或者我身上来说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但无论情形怎样,我的读书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因为那是我生命的延续,品质的保证。
三十多年来,我的读书生活基本上让我与开头提到的路遥一样,早晨从中午开始,尤其是节假日,但还不是完全或者真正意义上让我做到与他一样,因为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读书生活的需要,我还必须尽到养家糊口的责任,但我渴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见这一天来临,这也算是给我一生读书生活的一种交代吧!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2
昨晚11:30,被窝里,手机屏幕显示:《盗墓笔记》第八部五十一章节您阅读的章节尚未更新……
就这样,随着这页文字暂停了我这一段昏天地暗的手机阅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期读书栏目中看到有位观众提到《盗墓笔记》,于是在手机上搜来看,谁知这一看却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晚上收拾麻利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打开手机看,曲折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常常是看得眼睛酸了,手指也提出抗议的时候才肯作罢。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半个多月,一直到昨晚看到了最后一页,却没了下文,也好,暂且休整,只怕一直这样看下去,眼睛要早早地毁掉。
其实,这不是我在手机上读的第一部小说,在此之前,我已读了几篇了。最早的是《山楂树之恋》,而后是《京华烟云》、《藏地密码》(这也是相当长的一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等等,我并不是喜欢用手机阅读,而是觉得手机阅读有它的便利性,但也不可避免它的不足和对眼睛的损伤。更多的时候,我更喜欢的更提倡的还是读真正的书。
说起读书,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早早地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也读了不少的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爸爸是个教师,家里到处摆的都是书,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送给我们的礼物也是书。环境的熏陶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印象中,爸爸从来没有要求我去读什么书,完全是一种宽松的阅读状态,我像一条快乐的小鱼,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小学四年级暑假读了《水浒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长篇小说,在看长篇的同时,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和弟弟曾一度非常迷恋郑渊洁的童话,但这种书爸爸没有给我们买,书店里倒是有,那个时候家境并不算好,一本童话书的价格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昂贵的,那个小书店的老板做生意也非常的灵活,他允许我们这些看书却不买书的小孩子在他的店里看,条件是看一本一角钱,当时我和弟弟就常常拿着辛苦积攒的零花钱去看书。零花钱怎么来呢?当时有一条途径,我和弟弟把爸爸喝过的空酒瓶积攒到一定的数量就自己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掉,这样就可以有了一定的收入,足够我们看书付费的了。除了看郑渊洁的童话,我们还经常到大街上去看连环画,那个时候,大街上有几处固定的摊点让人坐下来看连环画,老板用一个大大的木板撑在地上,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连环画,看一本好像是一分钱还是五分钱,总之价钱相当便宜,我和弟弟常常是一坐就一个上午,直到看到老板提醒我们该回家吃饭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相信跟我这样年龄的朋友应该都有这个印象,连环画给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现在的孩子很难看到连环画了,即便是还有卖的,但都是包装比较的精美,怎么看却都寻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了。
爸爸喜欢订很多的杂志,读初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看到是《十月》、《收获》和《人民文学》,尤其喜欢看里面的短篇和连载小说,每有一期新的杂志来到,我总是和爸爸抢着看,看到高兴处总是呵呵大笑,奶奶每次看到我傻笑的样子总是笑我是个傻姑娘,有时读的太精彩了,边看边吃,常常是一碗饭吃了大半天,招来妈妈一顿数落,可这样的情形似乎一直都未改变。看书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躺在床上,或歪在椅子上,虽然知道这样读书姿势不正确,对视力也不好,但我总觉得读书本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就应该用最舒服的姿势才能读的有滋有味,我甚至无法想象正襟危坐读书的样子,那样对我来说不是享受而是受罪,所以现在我还有这个坏毛病,所幸我的眼睛尽管经受如此摧残,却依旧保持着令人嫉妒的视力,一点近视的征兆都没有,看来我拥有的不是一般的眼睛,而是“火眼金睛”了!
现在的工作比较繁忙,但我依然离不开阅读。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在卓越网上买一些书,所以现在我的书也是我的一笔财富,换一个角度说,姐弟几个只有我继承爸爸的衣钵,就连买书这个 爱好 也一成不变地继承过来了。只要听到有人提到那本书好看,或者在看 文章 的过程中看到一本书的介绍,或者对某个作家特别感兴趣,都要买来看一看的,而且我还有一个喜好,如果看到了一个好电影或好电视剧是由某部小书改编的,我是一定要找来原著看一看的,我认为,电影电视剧改编的再好,演员演的再到位也不比看原著,因为原著中的很多细节和经典不是表演完全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灵与文字的碰撞也是任何形式都取代不了的。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虽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觉,但觉得阅读已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教学工作方面的需求,知识需不断更新;一方面是使生活更充实,找到自己的精神粮食,更快乐的生活!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3
中国 文化 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如浩瀚的星河光芒璀璨。生命投入其中,象进入桃花园,触目皆是芳草鲜美,绿肥红瘦,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往返。我喜爱那里的山山水水,画梁雕栋,亭台楼阁以及象征生命品格的梅兰竹菊,但我更喜爱那里的诸子百家,生命之花,因为有了他们,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人文景观才呈现出无穷无尽的魅力。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那里伫足了望,散步徘徊。
我遭遇了李白和杜甫,也遭遇了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还有我最喜爱的柳屯田,他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就连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为他亲自点评,说此句深得天籁之音,乃无我自境之典范。来到会嵇阴山脚下,那里虽然人去楼空,但古迹依旧,兰亭鹤立,曲水流畅,崇山峻岭,修竹茂林,小桥流水,给人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百里之外,就能听到琵琶女铿锵有力的音符,那音符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而琵琶女手抱琵琶半遮面,曲调未成先有情,听的连不远处的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切都浑然天成,让人禁不住遐思翩翩,更何况后面应接不暇,风景不断。生命遭遇这样的良辰美景,岂不是天上人间?
三十多年的读书生活,三十多年的读书阅历,真的让我心智大开,精神无边,一如蓝色天际,无边无垠。是的,我说过,读书如寒鸦戏水,冷暖自知。这么些年来,不管风雨如何变换,于我心却永远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诸葛孔明在给他儿子的信里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对于他的这句话,有很多人尤其是读书人曾一度将它捧为圭臬或者立身图志的座右铭,然而,事实却告诉我并非如此。换句话说,一旦这些人走上仕途,没有一个真正能做到象诸葛那样,一直保持书生本色!这就是我不愿放弃并且耿耿于怀在这里提起他的原因所在。我的意思是说,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容易,但出将入相后还不改当年的青云之志,那不仅仅是可圈可点可以了得,而且更应该值得每个喜爱读书生活的人铭记于心!这样做,才真正符合一个人读书的品德与标准,当然它也更符合读书生活的要求。老实说,我向来不反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倡导,但如果仅仅为仕途而读书,那是我所不屑的,甚至是鄙视的。说穿了,这种人本质上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两个字而来:名利!是的,为了名利有多少人成了孤魂冤鬼,有多少人卖国求荣,又有多少人晚节不保。袁世凯、周作人、李鸿章之流不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
读书明志,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要想让这志明亮通达那可不是轻而一举的一件事,因为这个世界欲望太多,诱惑太多,包括金钱、名利和美色。所以做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谨记诸葛孔明的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它念念不忘,才有助于生命灵魂的长进。三十多年来,我的读书生活一直行在其上,所以它不仅保证了我生命的质量,而且让我精神品质得到无限提升。可以这样说,我对物质生活一点没有要求,只要有饭吃,有衣更,有为我遮风避雨的屋子就行,而读书生活我从来不马虎,不懈怠,总是要求自己天天与书相亲,至于时间早已不是问题,随心所欲,游目聘怀,能让心释放,让灵舞蹈就好,总之,轻松愉悦,赏心悦目是我现在对自己读书生活的要求,我清楚地知道,从前我不靠功名,以后更不会去投入,因为它长期以来一直与我的性情向悖,凡是与我性灵向左的事我不会去做,更何况年今不惑。生命到了这个份上,应该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才有益身心健康。健康很重要,至少它能保证我以后的读书生活。有了读书生活的保证,我的生命才一路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我承认,三十多年来我的读书生活让生命跑的太远,古希腊、莱茵河、法兰西、日尔曼、俄罗斯都是文化重镇,那里有我留下的背影,与月色、星空交相辉映。但我更多的时间还是将它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因为这里才是我生命的根,因为这里才是我开花结果的故园,因为这里才是我灵魂得到抚慰和饱足的天堂。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传统以及中国特色是需要、也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咀嚼和捍卫的。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4
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烂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里面。”可见读书的作用之大,对他而言,读书就是一剂良药,这不正好验证了我们五年级上学期学的“日积月累”刘向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道理吗? 我支持他们的说法,但是对于我来说,读书,更是一种享受。
在你没事做的时候,可以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或是庭院里,一边享受阳光的沐浴和风的轻抚,一边读一些优美的 散文 ,你会觉得心情舒畅,一切都很美! 书是你逆境中的大夫,当你遭受挫折,意志消沉或心情烦闷时,何不去找一些励志作品读一读呢?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罗兰的《名人传》,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学学他们是如何面对挫折的,用自己思想与他们对话,激励自己的斗志,从而使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乐观的看待一切。
感到孤单的时候,为什么不去与书做朋友呢?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曾经有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人看电视的时间会和你的金钱成反比。节省时间就是创造金钱。你会在与朋友的宴会上谈论知识吗?你会在喧闹的街道上思考人生的价值吗?因此,孤独有时候的伟大的,在孤独时读书,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 教育 我们,不要用华丽的外表来装扮自己,而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们可以不富裕,但不能没有知识;我们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不充实。因为知识上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读书,是一种境界,只要你走进书的大门,就会发现有无穷的乐趣和价值。 “鸟鱼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正值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有着勇于拼搏的豪情。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善于读书,热爱读书。从中提高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5
我的读书生活就像我的人生一样,非常简单。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起,当我仰望那些有学问的叔叔阿姨们的时候,总是由衷地敬佩。记得在初中的课堂里,当老师传授给我奇妙的科学知识、当老师用文学的魅力将我带进优美的诗境时,“考上大学”就悄悄成为我心中的愿望。高中 毕业 后,我怀着上大学的美好理想去插队了。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玩命地劳动,整整四年的磨练我终于等来了读大学的机会,后来我有了自己所热爱的教师工作,它让我读书、读书再读书。那以后我就一直在高校中过着从教师到学生,再从学生到教师的读书生活。无论教师的地位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落或起,我始终为自己有一份能够不断读书的工作而欣慰和自豪。就这样,在高校工作中,我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读书过程。按人们的话说,我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了。其实,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所能读的书更是有限。
我跟大家一样读两类书,一类是为工作而读的专业书,另一类是工作以外的“闲书”。为研究而读书是不轻松的,在某种压力下读自己不是太钟情的书,是挺烦恼的,而为兴趣而读书时,那是享受生活,最快乐的好事是读书而有收获。当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总是希望一个人静静地去读这两类书,去分享别人的智慧,当读到精彩的时候,我会独自开怀大笑,当读到感动的时候,我会泪流满面。读书让我感受到生活之灿烂,生命之精彩,个人烦恼之微不足道,心灵会在读书中升华,生命的质量也因此得到提升,我乐此不疲,因为读书,我的心一直很年轻。
读书伴随着我生命的过程,应该说,博士生涯是我最难忘的读书阶段,因为我是在不适宜的条件下与不适宜的环境中去读我的博士学位,太多的艰辛与感受深刻着我的记忆。记得那时候我可爱的女儿才刚刚三岁,而我已到了将近不惑之年,而就在那时,我知道我还可以去读我所向往的博士,因此我抛家别子,北上求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重新做一个学生,与年轻人同住,一同到食堂排队吃饭,急剧的角色变换而形成的那种复杂的感受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当集体宿舍中,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深更半夜嘻笑而回,天未亮就霹雳啪啦上厕所时,对于从小就有睡眠上困难的我,倍感不适应和痛苦,就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误入了年轻人的天堂,加上对幼女的思念,心理的不适应使我信心全无,荒凉浸透了全身,记得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有了要屈服的念头,——读书的欲望使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是优异的成绩使我重新拾回了信心,在别人看不到的辛酸后面,它成了我最刻骨铭心的一段读书经历。然而,正是这一段的读书经历,把我带到了研究能力的新起点。
知识日新月异,可读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 渠道 也越来越多。当我通过书籍、通过电脑屏幕读全世界、读爱情、读友谊、读他(她)人形形色色的心情、读人间之千奇百态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茂盛。
我的专业是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的经济学,她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知识将这种规律描述得惟妙惟肖时,那简直就是一种艺术,我常常感叹于学者们的感悟力,喝彩于学者们的智慧,也因此增添了我读书的快乐与兴趣。
也许是一直在高校读书原故,我总爱把事情理想化,朋友们常戏言我社会化程度很低,对于这类善意的嘲笑我总是友好地接受,人类有必要那么复杂吗?
现在我烦恼于没有时间静下心在读书,总是有那么多的会议,那么多的事务,——。我相信有不少人跟我同感。因为读书,我们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责任,然而,正是这种更多的信任和责任使我们付出不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代价。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一种制度设计,减少完成责任的时间成本,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来读书呢?
读书让我们通晓历史,遐想未来,让我们短暂的一生更加丰富多彩,也许读书的真谛就在于,从读书中获得的知识会赋予我们更深刻的感受,而生命终将老去,感受却永远年轻!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的读书生活与我崇敬的老师是分来开的,在我的心底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最好的书,我所有的读书收获,都可归功于教导我读书的老师们智慧与人格的激励!
关于阅读高三议论文作文五篇相关文章:
★ 高三议论文的优秀作文5篇
★ 读书议论文
★ 高三议论文类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 2019高考经典满分议论文作文大全精选5篇
★ 关于持之以恒的高考议论文5篇作文
★ 高考议论文作文800字精选范文五篇
★ 高三典范议论文作文6篇范文
★ 关于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三篇
★ 高考议论文
★ 高三议论文作文精选5篇
你看看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就知道了!很有意义呀
你大几的?大一的话我有十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题目……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看看行不行?行的话,随便拷贝一下,或者从中提取资料或者观点。要是不够的话,联系我我再提供关于路遥个人资料等。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 事业 矛盾正文本论: 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① 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路遥自身也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也是认同这一点的,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2 对高加林作出的处理: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无情的让巧珍也嫁给了他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一点的偏见都没有的,从路遥的《人生》的结局方面,可以看出他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憎恨,所以才给他安排了如此可悲的下场,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以后很长时间以后在他对《人生》的评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他曾这样评论作品中的高加林:“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② 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还不是很理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上面还不是很成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做的到底是哪里不成熟呢?如果他当时要是选择了巧珍就是真的很成熟吗?在这点上作者没有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本身也很难来说得清楚,因为作者在很长时间以后和王愚的谈话中才说,我也正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有困扰的。二:路遥矛盾心理所产生的原因1作者自身的爱情经历(1)与林红相爱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2)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 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3)失意与失恋的痛苦 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大。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船破偏遇打头风。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这个少年得志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③ 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比如说:《姐姐》中的“高立民”,《痛苦》中的“我”等等《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这些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要不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要不就是像《痛苦》中的“我”后来者居上,比抛弃的他的人还要好。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 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 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2 自身的爱情观(1)传统道德的影响<1>以土地为象征的母性化爱情意识看路遥的《人生》,总是被一种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深深的为巧珍的痴情换来的不幸不平。但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受到了质疑,或许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传统爱情观进行着某种质疑,对传统女子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质疑。 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子,在她的身上笼罩着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整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④��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象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密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她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高加林最后被县里清退回村,巧珍闻讯后,竭力劝阻姐姐不让其乘机给加林制造难堪,同时,在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面对这样的爱情,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是没有勇气来背叛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崇敬的,甚至可以用向往来形容。因此,当有人想要背叛的时候,路遥应该是在第一时刻站出来反对的人,因为作为一个土地上长大的儿子,他更能体会到土地的伟大,更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土地,对母亲,不容他有丝毫的亵渎和不公。这也是路遥把高加林打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的旧道德文化的影响在《人生》中,路遥描写了许多体现出高尚道德的人和事。在读这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⑤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对道德的强调,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候玉英当众侮辱过他,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重滔滔洪水中救出来;他挽救感情上有负于他的郝红梅,丝毫没有犹豫;他挺身而出,拯救遭受包工头欺凌的小翠,把一百块血汗钱都给了她;他推开醉酒的煤炭工人,自己却受了重伤。孙少平,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了理想的“君子”人格了。在《人生》中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孙少安经济稍有起色,就大力帮助村中穷人;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毅然回到他身边,并承担起一个妻子的全部责任。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反》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而符合道德要求的孙少安一家,则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两部作品中,路遥笔下的主要人物,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无不具有高尚气节,真正可说是符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要求。许多次要人物,如孙玉厚,高玉德,德顺老汉等,他们胸怀如大地般宽广,身上也闪耀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在《人生》中,无论是写世俗人情、家庭亲情还是男女爱情,都处处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2)作者自身的浪漫情节<1> 风俗文化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的浪漫气质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这恐怕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至今,在陕北民众生活的语言中常常夹杂着他族语言的地名、词汇,就是这个历史原因,所以陕北劳动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在其最悲伤的时候,也不忘记快乐,就连表达苦难也是用最优美的旋律。所以,陕北很像是一个少数民族那样能歌善舞,并且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脊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来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受苦受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人的这种浪漫气质逐渐的形成了。一旦形成,又将会永不停息的发扬发展下去。路遥是作为作家,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作家创作不能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始终都是这么做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乡下创作的。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体验。再加上他本就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让他理解并且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这种陕北人所有的浪漫气质。<2>自身的爱情经历证明,刚才已经说过了路遥的爱情经历,它可以为了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的事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的路遥可能是有些年轻,才作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太多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为了爱情而让出了自己的事业,这可以说是他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见,在他的心理对于当时的这个做法是有一定个人可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么以判定他是一个非常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在当时我们只可以相信它可以为了林红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这也并不能使人们感到器官因为它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眼里,情感总是高于一切的,这也它能写出这莫多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原因吧.<3>作品中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在路遥的作品有太多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浪漫气质,没有美好的爱情憧憬的人,怎末能写出这般美好的爱情经历呢?在他的爱情描写中,太多的纯洁.太多的浪漫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浪漫气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经历的向往和憧憬..三 矛盾心理的本质——新旧爱情观念在社会转型期的一次较量(1)结果:两败俱伤 ——选择了亚萍却遭遇不幸在<人生>这部作品中,作者让高价林选择了观叶坪,但同时也给了高加林悲惨的结果 ,这到底是为了什莫呢.因该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作者的心理,无疑高加林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是无法原谅的,这在许多的读者对作品的评论中也能看得出来,同样,在作者的眼里高加林的做法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作者显然已经看到了高加林选择的必然性,和无奈性,可以说它是同情和理解高加林的做法的,但这还不够让作者去放过她,或者说是原谅他对可怜的巧珍的做法 在对高加林的处理上,可以说路遥是费了心思的,他也曾经为了这个任务而痛苦和思考过,是的,他是不是就应该得到那样的结局,这是不是就是它应该得到的,难道仅仅是把它的命运归结是命运嘛,那末,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地向高加林,有同样作法的人并没有得到向高加林这样的结局.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作者的意思,那末作者为什莫又要这样的莱戏弄这样的一个有志向由亮相的青年呢,(2)原因:作者本身无法完全突破旧式爱情思想的束缚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由此可以推断他的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描写了很多的爱情故事,孙少平与田晓霞,高加林与刘巧珍,还有孙少安,田润金波,田润生等人的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叶,,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安与田润叶,青海姑娘与金波,他们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这些爱情无一例外地,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孙氏兄弟则得到了更加超凡脱俗的爱情。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出身高干家庭,在她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田福军从地区专员到地委书记直至省城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她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凭借才华和优秀表现,被省报录用为记者。像田晓霞这样不同寻常的女孩,怎么说也得嫁个有头有脸的国家干部吧?可她竟然就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一个家境极为贫寒,穿着破烂,出苦力的揽工汉,就是现而今所说的农民工!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新闻。再看孙少安与田润叶,作者让田润叶爱上了地道的农民孙少安,而田润叶无论是其家庭,还是她自己的地位,都高出孙少安一大截。虽然孙少安由于其思想局限,不敢接受这段感情,但仅仅是爱上,本身就已经脱俗了。田润叶后来屈从压力,嫁给了司机李向前。李向前也出身干部的家庭,家境极好。田润叶却无论如何也不与李向前同居,后来寻找关系甚至调离了原西县,让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金波在青海当兵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牧马姑娘,因为爱情,被复员回家,后来一直想念那个姑娘,还去找过一次。这些人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可以看出,路遥在作品中极力赞美和强调女人的妻性,即女人应当屈从命运,要勇于牺牲,温柔贤淑,对顾秀莲、刘巧珍、兰花和润叶行为的肯定最明显,当以理想妻性标准来塑造田晓霞时,作者看到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怎么具有妻性,也很难把她和孙少平结合起来,所以不惜让她死去;孙少安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而找了一个山西姑娘顾秀莲来,很快结婚了。孙少安和顾秀莲,在结闪电般结合,在结婚以前,绝对是不存在什么爱情的,不过是为了娶一个媳妇和找一个丈夫结合了。这样草率的结合,如果不是碰巧顾秀莲非常贤惠的话(现实中往往不会有那么幸运),很可能是悲剧的开始,但作者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合理,相反,他们被写成一见如故,结婚以后恩恩爱爱,生活很幸福。至于田润叶,结婚以后一直不肯与李向前同居,因为她不爱李向前,作者对她抱着同情的态度,可是,当李向前残废以后,田润叶回到李向前身边,担当起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时,路遥满怀激情地写道:“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经历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⑥可见,其实路遥内心深处,对于田润叶之前不肯承担作妻子的责任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那是乌云,现在,田润叶终于和一个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了,乌云散了。果然,在后面的描写中,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仿佛真心相爱了。一个思想现代的人,在路遥大力歌唱这“甘甜”和“幸福”的时候,心里一定极不是滋味。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真美好,按理该有良好的结局,然而,路遥以一种不可挽回的方式,结束了它。显然,路遥认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的,结束是这段感情注定的结局,用晓霞死的方式,维护了田晓霞形象的完美。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两部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⑦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在这些爱情的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了男权社会的门第观念,润叶便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还有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也表现出了这一点。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结合出人意料,作者也给予了赞扬,但仔细研究田润生的心理,其实是田润生男权思想的结果。诗人贾冰先结婚后恋爱,作者几次写他们的幸福。而兰花,竟然死心塌地的爱着二流子王满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参考文献: ① 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② 路遥 《路遥全集〈人生评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③阳坡 《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 ④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⑤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⑥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⑦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
1、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路遥的小说为什么那么受欢迎2、爱情悲剧探析,他笔下的爱情多是悲剧,从文本和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探讨3、分析人物形象,如高加林4、人物对比,如高加林和孙少平对比5、路遥的小说和别人的小说对比
同学你好,其实很简单,你从知网,万方或[领硕学术网]检索就OK了,以下是结果:1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周燕芬名作欣赏2010-12-012论路遥《人生》创作中的对比手法王丽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53路遥小说中的故事研究邵向阳浙江师范大学2012-04-05只是部分检索,你可以参照我的方法,如有帮助还望采纳!祝你成功
孙少安,孙少平他们两兄弟有着相似的性格.少安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但他非常自信又自尊,他告诉父亲,他别无所求,只想进一次考场,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考不上中学.结果,在全县的几千名考生中,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了,这时他平静地回到农村,面对现实他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要让自己"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在以后平凡的生活中,他务实,能干,又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不仅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庄稼人,而且抓住机遇,办砖场,搞企业,成为一位让人佩服的庄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众"显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贫穷,失学,失恋这些命运使他更早地领略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更让他学会了平静地等待和默默地承受,城乡差别,习惯势力使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重重荆棘.但是面对打击,他不气馁,不忧伤,勤于思考,敢于进取,认定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终于这位祖宗八代都是农民的汉子树立起他在村子中的威信,使得那些村民刮目相看.孙少安又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和他的外地娶回的妻子同甘共苦,但当日子稍好一点时,他的妻子提出分家另过,社会上外部的各种压力不能让他屈服,但这件事也使他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里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路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为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买一点生活用品而来找他打工时,他尽力帮助他们.孙少安是一代农民的新代表.孙少平的一生更是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高中学习期间,他每日吃饭时总是属于"黑非洲"那几个人,但他学习刻苦,心怀远大的理想.在高中毕业时同田晓霞的一次临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什么"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是调侃之言,却的确说到了孙少平的心理深处,他惟恐他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的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当他揽工为别人当小工背石头时,刚刚走出学校的他虽然背上伤痕累累却没有叫喊一声.当那些同他一起下煤矿的矿工去领工资,却连当月的生活费都不足用时,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他又具有现代意识,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以人物的经历为经线,整个社会变迁,思想转型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线.小说中另一些人物也显得血肉饱满.田福堂这位曾是双水村的"一把手",革命时代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是面对新的形势,他明显地感到了新一代的年青人带给他的压力,他也为他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当他看到多年已未到过的大队部时,他为他那个时代骄傲,而对新时代则感到无能为力.可以说人物思想的变化正是整个时代意识变化的反映.当我看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真的不敢相信一本小说居然能写成这样,能够写得如此的气势磅礴和深刻细腻,我敢说这是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书中最让我痴迷的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热爱《平凡的世界》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孙少平的原型就是路遥的亲弟弟,他和孙少平一样,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到城里打过工,当然,路遥弟弟的后来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了.还有,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耗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一书后不久(大概是两年吧),路遥就因身体极度虚弱导致了生命的衰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试问,当今这样的文学创作者还有吗,现在很红的余秋雨先生(我对他没有成见)也无法和路遥相提并论.路遥当年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深入到农村、厂矿、学校等体验生活,那时的体验生活和现在某些较为流行的“体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一去就是几年;为了收集到比较完整的写作资料,他查阅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他的手指为了翻书,表面的皮几乎磨得透明了,可以很清晰地看见里面的血管,为了激发写作灵感,他抽了大量的劣质香烟,这也为他以后的早逝埋下了隐患.中国较为权威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这样的民意调查: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通过对全国各地不同阶层人士的调查,结果是: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鲁迅,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谣的《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许多时候,我真的会被路遥那种甘于寂寞、勇于思索的精神所感动,就是他,一个从大西北走出的农民,却为我们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润叶、孙玉厚、田福堂、田晓霞等等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这些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知道了在那么艰难的生活中也可以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知道了劳动原来也是可以如此的充实,知道了理想和奋斗真的可以让人脱离虚浮,这也许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读这本书时我正在读军校,虽然现在我也才26岁,可这本书却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萦绕,我真的希望中国的教育者能够推荐我们的中小学生读一读这本充满了人生哲理和人性关怀的书,我相信这本书对任何一个青年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也许有一种声音是现在的时代是多元化的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很多,现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也不尽相同,教育的难度加大了.这是事实,可我们总不能裹足不前吧,我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真的很好的塑造了青少年的灵魂吗,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搞创收,学校里的许多行为已经染上了社会恶毒的习气,我们的学生学什么呢,学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还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的中国公民?学习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塑造青少年的灵魂.我们现在先撇开这些不说,就说我们所受的教育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教育下成长,这些教育固然重要,可是我们的人性化教育在哪里呢,对个人生命和权益尊重的教育在哪里呢,对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的教育又在哪里呢?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如此的浮躁,如此的没有诚信,罪魁祸首就是教育.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教育人性化和实事求是的缺失,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哀,一个缺乏人性化关怀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社会只会培养出虚伪、奸诈,丧失伦理道德的人来,就是现在,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教育制度有多大的改革,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依然只是天方夜谭,想一想吧,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还要走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扭转当前的无奈呢!改革是艰难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每遇改革就会出现地震般的异响,而且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进入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的今天,在中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想,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许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可为什么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呢,难道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吗?这些问题对我来说真的是不得而知,但我想我们当前可以做的就是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向广大青少年推荐,上面说到的许多问题,我想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当然不是体制改革方面的答案,而是教育导向的问题).不知是否有人同意我的看法,谈谈你们的观点!感悟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坦白的说,我看过的书扳着手指来数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另外的计算方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些杂志,也读过两遍《红楼梦》,阅读了路遥的所有作品,这便是我的全部,相当贫乏.《红楼梦》没有读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只零星地记得几个人名,因而驻留在心中最长久的便是路遥倾心描绘的黄土高原,当然《平凡的世界》在其所有的作品中又是最令人难忘的.当初开始接触时,不知是因为情节还是为别的,心情交织着激动与感动,一百来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至今也令人感到吃惊.看《平凡的世界》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梦想,凌云的壮志的季节,也是一个有着家庭变故与生活挫折的夏天.伤感与失败,现实与自尊,在书中好像阅读到了自己.想像着主人公的艰难,还有他的高昂的头、他的坚定的步伐,也好象在他的世界里走过一遍.生活中梦想的失落,追求的果实,最容易令自己怀疑自己,有一段时间,发疯似地喜欢上了哲学,从萨特到弗洛伊德,从尼采到叔本华,留连忘返走在那些令我似懂非懂的哲学名词世界中.在我的意识里染上了无法抹去的悲观.然而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渐渐地走出了那种伤感的哲学气氛,慢慢地明白这世界有着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视和理解,而用不着悲伤.从作品中阅读农家的琐事与盼望,还有秀水青山与封建愚昧,更有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凛然傲气以及梦中甜美的渴求.在以后,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的农村与我偏僻贫穷的家乡进行比较,尽管一南一北.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说:“人,你可以去消灭他,但不能打败他.”关于这方面的名言佳句读过很多,但是当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着这至理名言时,我被感动了,被鼓舞了.当孙少平慢慢地捱到最后拿着两个黑馍时,我的瞳孔在升温,我的心跳在加速,虽然这样的情景是在几十年前.假如给我一份这样的现实,我能拿起这两个黑馍吗?在以后我想了许多,假如同样的窘境给了我,我会相信自己的,会走过自己的.依然不变的沉重的负荷压在孙少平的肩上,于是他走上了做苦工的道路,在沉重的劳累之后,躲在昏暗的屋子里坚持阅读,而同样年龄的我却在等待家中的汇款,在明亮的灯光下让最珍贵的光阴从身边溜走……我沉默了,我没了理由.在厚厚的作品中,感受一个平凡与崇高的灵魂,其实不要埋怨生活不能给予你所有的渴望,也不要后悔自己选择每一步前进的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撞击,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生活是很普通的,是需要创造,需要苦心经营的.在过去与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信念一直告诉我,去寻找美丽,寻找自我.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走出人物的悲喜离合,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始新的开拓与经营.走过每一个日子,尽管夹杂着困难与失败,失落与迷茫,可我对生活的梦想永不会沉落.读《平凡的世界》读一本好书,如得一位良友,时时给你勇气与力量,催你奋进.《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用自己的生命作上帝的祭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路遥来说,用自己的生命祭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正处壮年的路遥准备写一部好作品,在精心挑选阅读了100多部文学名著之后,路遥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方书桌,一撂稿纸,一管水笔,路遥开始了创作历程.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路遥一人能说的清.但后人多喜附会,于是便有人演绎了路遥写作完毕的情状: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叹一口气.他想起自己很久没有照镜子了,于就起身踱到镜子前.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镜子上的灰尘,路遥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头发凌乱,双眼深陷,胡茬满腮.鬓间,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没人能够否认路遥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而耗尽心血;没人能够否认凝结着路遥心血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杰作.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树立起一座丰碑.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这就是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启示.记得那是个苦涩的七月,我高考落榜,正值心情抑郁之时,一个朋友送给我这本书,说:“看看吧,也许会有帮助的.”我依然记得我是如何贪婪地读完了这本书,一整日书不离手,从白天读到黑夜,又从黑夜读到凌晨.掩上书卷,我竟不能自已,激动的痛哭起来.我的泪水不是流给懦弱,而是一种类似飞蛾破茧而出获得新生后的喜极而泣.泪眼婆婆中,路遥笔下的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金波……仿佛向我走来,告诉我要坚强,要善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我,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顷刻之间变得坚强了,善良了,有价值了.于是,在初次读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个清晨,当阳光冲破夜幕的包围发出万道光芒的时候,我站在窗前,对世界张开了双臂,耳边响起一个伟人坚毅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重温《平凡的世界》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平凡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有很多人给着它这样的评价:“中国五十年的乡土文学,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此话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这本书无论是关于乡土风情的描写、还是乡土人物的刻画等,在中国乡土文学长廊中都有着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乡土的描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累,而是应该有更多宽松的、真实的元素充实在里面,并且作者能够和阅读的人一起享受到这种乐趣!《平凡的世界》一书以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为着眼点,通过对孙、田、金三大家族的普通人物生活延展开来,由农村互动到城市,从文革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前期,作者难能可贵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从1975-1985年,历经十年的乡土画卷.书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透过表面描写去挖掘该书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通读全书,作者的文字描写极为朴实,没有一丝的华丽和矫揉造作,书中的描写来源于本本分分的生活,这是该书获得成功之处,书中,尤其是人物刻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热泪盈眶,无语噎咽!是的,他们从书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藏匿在书中主人公后面我们自己的影子!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又映现出平凡,书中不仅仅有着乡土人物的苦难成长历程,更表达着普通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在面对艰辛坎坷面前暴露出那种不屈的高昂斗志.这本书启蒙着无数即将或已经踏上社会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关于善良、关于追求、关于真诚、关于拼搏.作者通过普通人物命运的描写一味地强调着“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这样的伟大主题!同样,这本书也给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平台,怎样的乡土才是真正的乡土,乡土并不一定就是沉重、落后,乡土也有着自己繁华,乡土深处的善良、包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体会.作品的描写时缓时促,但是,我们每个读者却都能跟得上,作者通过淳朴的文字引领着读者在城乡之中来回穿梭进进出出,对于书中文字的描写,作者拿捏得很稳,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读者的感受,作者笑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笑,作者流泪的时候我们也会潸然泪下.作者知道我们读者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有着这样细微的洞察力和感染力.年少的我们为书中男女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恋情的有缘无份而泪眼婆娑;也会为傻子田二、二杆子王满银等等小人物生活中张扬的的举止而忍俊不止;我们也会对于那个在大跃进期间意气风发、牛气冲天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把荷马踩在脚下的老诗人的张扬而哭笑不得;更为书中主人公在命运中的不甘俯首而荡气回肠.
就写他的成长之路或者英年早逝吧!估计现在的90后不知道什么是路遥
同学你好,其实很简单,你从知网,万方或[领硕学术网]检索就OK了,以下是结果:1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周燕芬名作欣赏2010-12-012论路遥《人生》创作中的对比手法王丽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53路遥小说中的故事研究邵向阳浙江师范大学2012-04-05只是部分检索,你可以参照我的方法,如有帮助还望采纳!祝你成功
这是我的毕业论文,看看行不行?行的话,随便拷贝一下,或者从中提取资料或者观点。要是不够的话,联系我我再提供关于路遥个人资料等。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 事业 矛盾正文本论: 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① 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路遥自身也十分的清楚这一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也是认同这一点的,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贵之处。2 对高加林作出的处理: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里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重新让高加林返回了农村,而且无情的让巧珍也嫁给了他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杀死了这个可怜的青年,一个作家的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这个作家本身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所以说几乎是不可能一点的偏见都没有的,从路遥的《人生》的结局方面,可以看出他在对高加林的这种选择上是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憎恨,所以才给他安排了如此可悲的下场,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以后很长时间以后在他对《人生》的评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他曾这样评论作品中的高加林:“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② 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还不是很理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的选择上面还不是很成熟,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做的到底是哪里不成熟呢?如果他当时要是选择了巧珍就是真的很成熟吗?在这点上作者没有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本身也很难来说得清楚,因为作者在很长时间以后和王愚的谈话中才说,我也正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有困扰的。二:路遥矛盾心理所产生的原因1作者自身的爱情经历(1)与林红相爱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2)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 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3)失意与失恋的痛苦 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大。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船破偏遇打头风。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这个少年得志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③ 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比如说:《姐姐》中的“高立民”,《痛苦》中的“我”等等《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这些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要不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要不就是像《痛苦》中的“我”后来者居上,比抛弃的他的人还要好。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 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 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2 自身的爱情观(1)传统道德的影响<1>以土地为象征的母性化爱情意识看路遥的《人生》,总是被一种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深深的为巧珍的痴情换来的不幸不平。但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受到了质疑,或许作者在社会转型期对传统爱情观进行着某种质疑,对传统女子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着质疑。 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的女子,在她的身上笼罩着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整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④��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象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密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她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高加林最后被县里清退回村,巧珍闻讯后,竭力劝阻姐姐不让其乘机给加林制造难堪,同时,在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面对这样的爱情,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是没有勇气来背叛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崇敬的,甚至可以用向往来形容。因此,当有人想要背叛的时候,路遥应该是在第一时刻站出来反对的人,因为作为一个土地上长大的儿子,他更能体会到土地的伟大,更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土地,对母亲,不容他有丝毫的亵渎和不公。这也是路遥把高加林打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的旧道德文化的影响在《人生》中,路遥描写了许多体现出高尚道德的人和事。在读这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⑤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对道德的强调,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候玉英当众侮辱过他,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重滔滔洪水中救出来;他挽救感情上有负于他的郝红梅,丝毫没有犹豫;他挺身而出,拯救遭受包工头欺凌的小翠,把一百块血汗钱都给了她;他推开醉酒的煤炭工人,自己却受了重伤。孙少平,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了理想的“君子”人格了。在《人生》中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孙少安经济稍有起色,就大力帮助村中穷人;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毅然回到他身边,并承担起一个妻子的全部责任。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反》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而符合道德要求的孙少安一家,则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两部作品中,路遥笔下的主要人物,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无不具有高尚气节,真正可说是符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要求。许多次要人物,如孙玉厚,高玉德,德顺老汉等,他们胸怀如大地般宽广,身上也闪耀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在《人生》中,无论是写世俗人情、家庭亲情还是男女爱情,都处处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2)作者自身的浪漫情节<1> 风俗文化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的浪漫气质陕北曾属多民族游牧之地,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陕北人豪爽、强悍、喜欢自由、爱热闹红火,这恐怕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与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溶汇有关。至今,在陕北民众生活的语言中常常夹杂着他族语言的地名、词汇,就是这个历史原因,所以陕北劳动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差,但他们并不是就愁眉苦脸,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为改善生活条件作艰苦而长期的奋斗。穷困反而使他们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在其最悲伤的时候,也不忘记快乐,就连表达苦难也是用最优美的旋律。所以,陕北很像是一个少数民族那样能歌善舞,并且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脊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来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受苦受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人的这种浪漫气质逐渐的形成了。一旦形成,又将会永不停息的发扬发展下去。路遥是作为作家,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作家创作不能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始终都是这么做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乡下创作的。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体验。再加上他本就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让他理解并且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这种陕北人所有的浪漫气质。<2>自身的爱情经历证明,刚才已经说过了路遥的爱情经历,它可以为了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的事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的路遥可能是有些年轻,才作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太多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为了爱情而让出了自己的事业,这可以说是他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见,在他的心理对于当时的这个做法是有一定个人可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么以判定他是一个非常的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在当时我们只可以相信它可以为了林红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这也并不能使人们感到器官因为它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眼里,情感总是高于一切的,这也它能写出这莫多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原因吧.<3>作品中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在路遥的作品有太多美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浪漫气质,没有美好的爱情憧憬的人,怎末能写出这般美好的爱情经历呢?在他的爱情描写中,太多的纯洁.太多的浪漫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浪漫气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经历的向往和憧憬..三 矛盾心理的本质——新旧爱情观念在社会转型期的一次较量(1)结果:两败俱伤 ——选择了亚萍却遭遇不幸在<人生>这部作品中,作者让高价林选择了观叶坪,但同时也给了高加林悲惨的结果 ,这到底是为了什莫呢.因该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作者的心理,无疑高加林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是无法原谅的,这在许多的读者对作品的评论中也能看得出来,同样,在作者的眼里高加林的做法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作者显然已经看到了高加林选择的必然性,和无奈性,可以说它是同情和理解高加林的做法的,但这还不够让作者去放过她,或者说是原谅他对可怜的巧珍的做法 在对高加林的处理上,可以说路遥是费了心思的,他也曾经为了这个任务而痛苦和思考过,是的,他是不是就应该得到那样的结局,这是不是就是它应该得到的,难道仅仅是把它的命运归结是命运嘛,那末,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地向高加林,有同样作法的人并没有得到向高加林这样的结局.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作者的意思,那末作者为什莫又要这样的莱戏弄这样的一个有志向由亮相的青年呢,(2)原因:作者本身无法完全突破旧式爱情思想的束缚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由此可以推断他的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描写了很多的爱情故事,孙少平与田晓霞,高加林与刘巧珍,还有孙少安,田润金波,田润生等人的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叶,,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平与田晓霞,孙少安与田润叶,青海姑娘与金波,他们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这些爱情无一例外地,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路遥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孙氏兄弟则得到了更加超凡脱俗的爱情。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出身高干家庭,在她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田福军从地区专员到地委书记直至省城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她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凭借才华和优秀表现,被省报录用为记者。像田晓霞这样不同寻常的女孩,怎么说也得嫁个有头有脸的国家干部吧?可她竟然就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一个家境极为贫寒,穿着破烂,出苦力的揽工汉,就是现而今所说的农民工!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新闻。再看孙少安与田润叶,作者让田润叶爱上了地道的农民孙少安,而田润叶无论是其家庭,还是她自己的地位,都高出孙少安一大截。虽然孙少安由于其思想局限,不敢接受这段感情,但仅仅是爱上,本身就已经脱俗了。田润叶后来屈从压力,嫁给了司机李向前。李向前也出身干部的家庭,家境极好。田润叶却无论如何也不与李向前同居,后来寻找关系甚至调离了原西县,让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金波在青海当兵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牧马姑娘,因为爱情,被复员回家,后来一直想念那个姑娘,还去找过一次。这些人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可以看出,路遥在作品中极力赞美和强调女人的妻性,即女人应当屈从命运,要勇于牺牲,温柔贤淑,对顾秀莲、刘巧珍、兰花和润叶行为的肯定最明显,当以理想妻性标准来塑造田晓霞时,作者看到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怎么具有妻性,也很难把她和孙少平结合起来,所以不惜让她死去;孙少安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而找了一个山西姑娘顾秀莲来,很快结婚了。孙少安和顾秀莲,在结闪电般结合,在结婚以前,绝对是不存在什么爱情的,不过是为了娶一个媳妇和找一个丈夫结合了。这样草率的结合,如果不是碰巧顾秀莲非常贤惠的话(现实中往往不会有那么幸运),很可能是悲剧的开始,但作者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合理,相反,他们被写成一见如故,结婚以后恩恩爱爱,生活很幸福。至于田润叶,结婚以后一直不肯与李向前同居,因为她不爱李向前,作者对她抱着同情的态度,可是,当李向前残废以后,田润叶回到李向前身边,担当起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时,路遥满怀激情地写道:“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褪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我们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经历千辛万苦的人们,最后终于能获得幸福!” ⑥可见,其实路遥内心深处,对于田润叶之前不肯承担作妻子的责任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那是乌云,现在,田润叶终于和一个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了,乌云散了。果然,在后面的描写中,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仿佛真心相爱了。一个思想现代的人,在路遥大力歌唱这“甘甜”和“幸福”的时候,心里一定极不是滋味。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真美好,按理该有良好的结局,然而,路遥以一种不可挽回的方式,结束了它。显然,路遥认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的,结束是这段感情注定的结局,用晓霞死的方式,维护了田晓霞形象的完美。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两部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⑦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在这些爱情的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了男权社会的门第观念,润叶便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还有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也表现出了这一点。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结合出人意料,作者也给予了赞扬,但仔细研究田润生的心理,其实是田润生男权思想的结果。诗人贾冰先结婚后恋爱,作者几次写他们的幸福。而兰花,竟然死心塌地的爱着二流子王满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参考文献: ① 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② 路遥 《路遥全集〈人生评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③阳坡 《路遥在恋爱的日子里》 ④路遥 《人生》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⑤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⑥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⑦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
孙少安,孙少平他们两兄弟有着相似的性格.少安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但他非常自信又自尊,他告诉父亲,他别无所求,只想进一次考场,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考不上中学.结果,在全县的几千名考生中,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了,这时他平静地回到农村,面对现实他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要让自己"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在以后平凡的生活中,他务实,能干,又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不仅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庄稼人,而且抓住机遇,办砖场,搞企业,成为一位让人佩服的庄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众"显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贫穷,失学,失恋这些命运使他更早地领略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更让他学会了平静地等待和默默地承受,城乡差别,习惯势力使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重重荆棘.但是面对打击,他不气馁,不忧伤,勤于思考,敢于进取,认定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终于这位祖宗八代都是农民的汉子树立起他在村子中的威信,使得那些村民刮目相看.孙少安又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和他的外地娶回的妻子同甘共苦,但当日子稍好一点时,他的妻子提出分家另过,社会上外部的各种压力不能让他屈服,但这件事也使他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里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路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为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买一点生活用品而来找他打工时,他尽力帮助他们.孙少安是一代农民的新代表.孙少平的一生更是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高中学习期间,他每日吃饭时总是属于"黑非洲"那几个人,但他学习刻苦,心怀远大的理想.在高中毕业时同田晓霞的一次临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什么"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是调侃之言,却的确说到了孙少平的心理深处,他惟恐他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的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当他揽工为别人当小工背石头时,刚刚走出学校的他虽然背上伤痕累累却没有叫喊一声.当那些同他一起下煤矿的矿工去领工资,却连当月的生活费都不足用时,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他又具有现代意识,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以人物的经历为经线,整个社会变迁,思想转型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线.小说中另一些人物也显得血肉饱满.田福堂这位曾是双水村的"一把手",革命时代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是面对新的形势,他明显地感到了新一代的年青人带给他的压力,他也为他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当他看到多年已未到过的大队部时,他为他那个时代骄傲,而对新时代则感到无能为力.可以说人物思想的变化正是整个时代意识变化的反映.当我看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我真的不敢相信一本小说居然能写成这样,能够写得如此的气势磅礴和深刻细腻,我敢说这是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书中最让我痴迷的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热爱《平凡的世界》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孙少平的原型就是路遥的亲弟弟,他和孙少平一样,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到城里打过工,当然,路遥弟弟的后来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了.还有,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耗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一书后不久(大概是两年吧),路遥就因身体极度虚弱导致了生命的衰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试问,当今这样的文学创作者还有吗,现在很红的余秋雨先生(我对他没有成见)也无法和路遥相提并论.路遥当年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深入到农村、厂矿、学校等体验生活,那时的体验生活和现在某些较为流行的“体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一去就是几年;为了收集到比较完整的写作资料,他查阅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他的手指为了翻书,表面的皮几乎磨得透明了,可以很清晰地看见里面的血管,为了激发写作灵感,他抽了大量的劣质香烟,这也为他以后的早逝埋下了隐患.中国较为权威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这样的民意调查: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通过对全国各地不同阶层人士的调查,结果是: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鲁迅,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谣的《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许多时候,我真的会被路遥那种甘于寂寞、勇于思索的精神所感动,就是他,一个从大西北走出的农民,却为我们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润叶、孙玉厚、田福堂、田晓霞等等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这些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知道了在那么艰难的生活中也可以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知道了劳动原来也是可以如此的充实,知道了理想和奋斗真的可以让人脱离虚浮,这也许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读这本书时我正在读军校,虽然现在我也才26岁,可这本书却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萦绕,我真的希望中国的教育者能够推荐我们的中小学生读一读这本充满了人生哲理和人性关怀的书,我相信这本书对任何一个青年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也许有一种声音是现在的时代是多元化的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很多,现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也不尽相同,教育的难度加大了.这是事实,可我们总不能裹足不前吧,我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真的很好的塑造了青少年的灵魂吗,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搞创收,学校里的许多行为已经染上了社会恶毒的习气,我们的学生学什么呢,学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还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的中国公民?学习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塑造青少年的灵魂.我们现在先撇开这些不说,就说我们所受的教育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教育下成长,这些教育固然重要,可是我们的人性化教育在哪里呢,对个人生命和权益尊重的教育在哪里呢,对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的教育又在哪里呢?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如此的浮躁,如此的没有诚信,罪魁祸首就是教育.邓小平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教育人性化和实事求是的缺失,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民族的悲哀,一个缺乏人性化关怀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社会只会培养出虚伪、奸诈,丧失伦理道德的人来,就是现在,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教育制度有多大的改革,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依然只是天方夜谭,想一想吧,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还要走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扭转当前的无奈呢!改革是艰难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每遇改革就会出现地震般的异响,而且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进入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的今天,在中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想,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许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可为什么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呢,难道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吗?这些问题对我来说真的是不得而知,但我想我们当前可以做的就是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向广大青少年推荐,上面说到的许多问题,我想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当然不是体制改革方面的答案,而是教育导向的问题).不知是否有人同意我的看法,谈谈你们的观点!感悟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坦白的说,我看过的书扳着手指来数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另外的计算方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些杂志,也读过两遍《红楼梦》,阅读了路遥的所有作品,这便是我的全部,相当贫乏.《红楼梦》没有读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只零星地记得几个人名,因而驻留在心中最长久的便是路遥倾心描绘的黄土高原,当然《平凡的世界》在其所有的作品中又是最令人难忘的.当初开始接触时,不知是因为情节还是为别的,心情交织着激动与感动,一百来万字的作品一口气读完,至今也令人感到吃惊.看《平凡的世界》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梦想,凌云的壮志的季节,也是一个有着家庭变故与生活挫折的夏天.伤感与失败,现实与自尊,在书中好像阅读到了自己.想像着主人公的艰难,还有他的高昂的头、他的坚定的步伐,也好象在他的世界里走过一遍.生活中梦想的失落,追求的果实,最容易令自己怀疑自己,有一段时间,发疯似地喜欢上了哲学,从萨特到弗洛伊德,从尼采到叔本华,留连忘返走在那些令我似懂非懂的哲学名词世界中.在我的意识里染上了无法抹去的悲观.然而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渐渐地走出了那种伤感的哲学气氛,慢慢地明白这世界有着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视和理解,而用不着悲伤.从作品中阅读农家的琐事与盼望,还有秀水青山与封建愚昧,更有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凛然傲气以及梦中甜美的渴求.在以后,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作者笔下黄土高原的农村与我偏僻贫穷的家乡进行比较,尽管一南一北.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说:“人,你可以去消灭他,但不能打败他.”关于这方面的名言佳句读过很多,但是当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着这至理名言时,我被感动了,被鼓舞了.当孙少平慢慢地捱到最后拿着两个黑馍时,我的瞳孔在升温,我的心跳在加速,虽然这样的情景是在几十年前.假如给我一份这样的现实,我能拿起这两个黑馍吗?在以后我想了许多,假如同样的窘境给了我,我会相信自己的,会走过自己的.依然不变的沉重的负荷压在孙少平的肩上,于是他走上了做苦工的道路,在沉重的劳累之后,躲在昏暗的屋子里坚持阅读,而同样年龄的我却在等待家中的汇款,在明亮的灯光下让最珍贵的光阴从身边溜走……我沉默了,我没了理由.在厚厚的作品中,感受一个平凡与崇高的灵魂,其实不要埋怨生活不能给予你所有的渴望,也不要后悔自己选择每一步前进的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撞击,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生活是很普通的,是需要创造,需要苦心经营的.在过去与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信念一直告诉我,去寻找美丽,寻找自我.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走出人物的悲喜离合,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始新的开拓与经营.走过每一个日子,尽管夹杂着困难与失败,失落与迷茫,可我对生活的梦想永不会沉落.读《平凡的世界》读一本好书,如得一位良友,时时给你勇气与力量,催你奋进.《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用自己的生命作上帝的祭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路遥来说,用自己的生命祭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正处壮年的路遥准备写一部好作品,在精心挑选阅读了100多部文学名著之后,路遥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方书桌,一撂稿纸,一管水笔,路遥开始了创作历程.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路遥一人能说的清.但后人多喜附会,于是便有人演绎了路遥写作完毕的情状: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叹一口气.他想起自己很久没有照镜子了,于就起身踱到镜子前.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镜子上的灰尘,路遥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头发凌乱,双眼深陷,胡茬满腮.鬓间,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没人能够否认路遥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而耗尽心血;没人能够否认凝结着路遥心血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杰作.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树立起一座丰碑.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这就是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启示.记得那是个苦涩的七月,我高考落榜,正值心情抑郁之时,一个朋友送给我这本书,说:“看看吧,也许会有帮助的.”我依然记得我是如何贪婪地读完了这本书,一整日书不离手,从白天读到黑夜,又从黑夜读到凌晨.掩上书卷,我竟不能自已,激动的痛哭起来.我的泪水不是流给懦弱,而是一种类似飞蛾破茧而出获得新生后的喜极而泣.泪眼婆婆中,路遥笔下的人物孙少平、田晓霞、金波……仿佛向我走来,告诉我要坚强,要善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我,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顷刻之间变得坚强了,善良了,有价值了.于是,在初次读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个清晨,当阳光冲破夜幕的包围发出万道光芒的时候,我站在窗前,对世界张开了双臂,耳边响起一个伟人坚毅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重温《平凡的世界》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平凡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有很多人给着它这样的评价:“中国五十年的乡土文学,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此话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这本书无论是关于乡土风情的描写、还是乡土人物的刻画等,在中国乡土文学长廊中都有着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乡土的描写,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负累,而是应该有更多宽松的、真实的元素充实在里面,并且作者能够和阅读的人一起享受到这种乐趣!《平凡的世界》一书以黄土高原深处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为着眼点,通过对孙、田、金三大家族的普通人物生活延展开来,由农村互动到城市,从文革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前期,作者难能可贵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从1975-1985年,历经十年的乡土画卷.书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透过表面描写去挖掘该书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通读全书,作者的文字描写极为朴实,没有一丝的华丽和矫揉造作,书中的描写来源于本本分分的生活,这是该书获得成功之处,书中,尤其是人物刻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热泪盈眶,无语噎咽!是的,他们从书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藏匿在书中主人公后面我们自己的影子!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又映现出平凡,书中不仅仅有着乡土人物的苦难成长历程,更表达着普通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在面对艰辛坎坷面前暴露出那种不屈的高昂斗志.这本书启蒙着无数即将或已经踏上社会青少年前行的方向,关于善良、关于追求、关于真诚、关于拼搏.作者通过普通人物命运的描写一味地强调着“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这样的伟大主题!同样,这本书也给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平台,怎样的乡土才是真正的乡土,乡土并不一定就是沉重、落后,乡土也有着自己繁华,乡土深处的善良、包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体会.作品的描写时缓时促,但是,我们每个读者却都能跟得上,作者通过淳朴的文字引领着读者在城乡之中来回穿梭进进出出,对于书中文字的描写,作者拿捏得很稳,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读者的感受,作者笑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笑,作者流泪的时候我们也会潸然泪下.作者知道我们读者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有着这样细微的洞察力和感染力.年少的我们为书中男女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恋情的有缘无份而泪眼婆娑;也会为傻子田二、二杆子王满银等等小人物生活中张扬的的举止而忍俊不止;我们也会对于那个在大跃进期间意气风发、牛气冲天扬言要在三年之内把荷马踩在脚下的老诗人的张扬而哭笑不得;更为书中主人公在命运中的不甘俯首而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