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技术创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技术创新

浅谈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演化 06-23 浅谈企业知识共享的复杂性分析 06-23 推动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06-23 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发展 06-23 网络时代的企业组织形态构建 推荐论文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能在中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该专业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医药行业的行业特性,是工商管理与医药学的交叉学科。本文针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特点和要求、具体的选题原则以及结构布局,期望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除医药行业的选题特点外,本文也适用于其他要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生的需要。)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特点与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术性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对学术性的要求不如研究生那么高, 但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论文,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论文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对作者的发明、发现进行科学的表述。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毕业论文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量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比如,针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试论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国药事管理体制的研究》、《现代医药企业经营思想浅析》等内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论点及论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医药行业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否则,这篇论文便毫无学术性可言,也就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更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 比如, 对于《OTC 市场的营销策略》、《医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广告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的管理》等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于指导实践。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最好体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而丰富的。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创新性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毕业论文才会显得有个性。创新性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一篇具有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是最有价值的,一定要避免简单的重复。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大小适宜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难免失之宽泛。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论文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所以,毕业论文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学术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因此,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量力而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论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握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于收集的题目;量体裁衣就是选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现实性强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实践性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实工作。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在学术上、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理论素质和专业积累程度,选做学术性较强的论题,多为综合前人旧说。而结合实际选题,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有关当前医药企业改革、国家医药行业政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题目,具体比如:医药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内部资源的整合、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医药连锁零售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很好的选题。针对这些选题,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则会使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构布局篇章结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从结构方面讲,应该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体。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如何,它的布局谋篇总离不开这样的逻辑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比较易于学习和模仿。为了说明中心论点的需要,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所谓“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分。但不论哪种结构形式,从论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外乎绪论——本论——结论几部分,因此,绪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格式的基本型。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绪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方向的认识,提出具体研究问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本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主体,是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论文层次、段落;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结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尾,主要可写三部分内容: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当然,文无定式,如果把论文篇章结构的构成原则、论文的基本型当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只要我们在写作时牢牢把握住论文主题,一切论述都为论文主旨服务,依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以方便读者理解的标准安排论文布局结构,就一定能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资料来源:

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一)企业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企业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来看,由于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最终实现只能由企业家通过市场实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代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是知识应用的最主要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主体。(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1.中小企业的特殊作用显现,地位不断上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与生产和资本的分散化趋势并存的现象,在“巨无霸”企业——国际产业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引起人们惊叹的同时,大量中小企业的迅速、健康发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国际性战略联盟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制造业这种长期以来由大企业独占鳌头的生产领域中,随着行业与企业间分工与协作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新的分工协作体系成员,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在这类领域中的地位及生存能力。2.竞争与合作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自身的特点,独立作战的中小企业一般选择生产提供大企业不涉及的领域、或通过生产提供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生存,随着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等全球性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的形成以及区域性的竞争、分工与协作生产体系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要么成为大企业的合作伙伴,要么彼此联结形成“准大企业”,介于紧密的企业组织与松散的市场交换关系之间的“联盟式企业”成为大量中小企业壮大的背景。3.全球化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存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使中小企业通过网络化的生产可以实现像大企业一样面对全球市场,从而使规模、集聚和垄断等传统集中控制转变为更均匀分布的无数个新的增长中心,技术创新成为竞争取胜的核心因素。在适合于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业中,传统的内部垂直一体化正在由垂直分离取代: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发展水平和方向,中小企业则通过市场或外包形式为大企业提供一些零部件及服务产品,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围绕在其周围的“中心卫星式”结构。4.对中小企业大量出现的另一个解释是交易成本理论 肯定了规模对大企业有利,即在一个较大的范围里,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收益递增,而交易成本理论则指出企业的边界在于完成一个交易的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之间的边际,显然中小企业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占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使中小企业出现规模经济性的可能大大增加。目前在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其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在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创造了工业新增产值中的 76.7%。从所有制构成来看,国有中小企业只占全部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出口总量中仅有7%是由500人以上的大公司创造的,而全球500强大公司仅占美国经济总量的9%,美国的小企业雇员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60%,在欧盟则为66%。(三)中小企业依靠竞争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依靠竞争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竞争关系时,它们将一项发明或创新看作是进入市场的机会,而已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则将小企业的创新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大企业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或者改进它的过时的或接近过时的技术,或者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小企业的存在及其技术创新活力使得大企业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经济因此而保持了竞争的活力。创新过程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创新源,例如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活动都有可能创新,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频繁反馈。创新往往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创新所需要的知识除编码化知识以外,还有隐含类知识(意会知识),隐含类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而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的编码化知识,如果借助于交流则更容易传播,从而有利于创新。因此,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创新乃至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常见的中小企业集聚的现象对于交流、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大企业垂直分离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地方生产系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在地方生产系统中,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本地有机地集聚在一起,本地的劳动分工深化,产一学一研机构之间以及产一供一销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通过协作不断创新而赢得优势。作为全球生产系统组成部分的地方生产系统,其技术创新的源泉及产品市场需求由全球生产系统提供,而其内部则由于长期稳定的合作除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之外,更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生产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用户、研究及金融机构之间的集体学习与面对面的交流、隐含经验类知识在实践中的传播等方式大大推进技术创新,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二、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之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关系。(一)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少规模效益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因而更热衷于从市场上购买专利技术成果。中小企业的集聚特征更营造了技术创新的需求市场,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者。然而,真正的技术创新成果往往被所有者垄断,不轻易转让。中小企业发展又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因而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新产品创新、二次创新,以增强竞争优势。(二)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满足其发展中对技术的需求的,迫切需求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从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上寻;找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将解除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因而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技术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日益专业化,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必须依赖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三)技术服务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服务有别于一般劳务服务,一般由技术人员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要求开展服务,其收益往往从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中提取。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对做好技术服务至关重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及信誉是技术服务机构收益的根本保障。(四)以市场为主和政府积极干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初期更多是政府建立并充当主要角色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市场化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已初步建立了技术服务组织,有些技术服务机构已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赢得了企业的认同,获得了一定收益,显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在研究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时,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在具有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寻求突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的产业结构。但是政府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区域的创新能力既取决于知识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知识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流动和被采用的速率,而后者又依赖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为了促进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知识产生能力,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使相关政策协调一致。因而需要: (一)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当有关的合同、认识、雇佣等制度。此外,创新的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关的合同、人事、雇佣等制度。创新的制度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甘冒风险的意愿、把握机遇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政策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交通和通讯等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并非直接以促进创新活动为目标,但是对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政府应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降低那些防碍有效的合作研究活动和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引导并促使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依靠双方的利益驱动,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创新网络和整体化系统。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广泛吸纳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壮大企业规模。(三) 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创新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促使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牵头,以共同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支持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业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些政策和措施不应该仅仅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而且也要针对有较低的技术能力、在传统和成熟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中经营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应该集中于提高个别企业的能力,而且也应该扩大网络的能力和企业群以及产业部门的创新实绩。(四) 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的建设。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提高知识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要用政策、财税等优惠措施,大力促进创新支撑机构的建设,使中介组织、生产力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交流机构、经纪人队伍、评估咨询机构的行为更加规范,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培育高新技术和成果、促进企业间技术联盟等作用,起到促进知识网络联系的作用。(五) 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六)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迫切需要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支持和服务,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细,对专业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发展若全靠自身是难以为继的,迫切需要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城市光有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对企业产生引力,吸引企业集聚,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小城市加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只有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完善中介和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发展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降低技术创业的“门槛”,鼓励、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到本地创新、创业,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有助于提高地区集聚的吸引力。企业应该是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可以是内生的,来自区内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可以是外生的,来自引进和吸收。在激烈的国际或区际竞争中,如果要领先和取胜,就要创新,如果要追赶先进,就要学习,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使其地方化的过程。当一个地区内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其所在的产业具有升级能力时,该地区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当一个地区依赖于外部技术时,则需要有一种内部的能力去消化和吸收外部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发现、选择、运用、学习、改进新技术的能力,既是某一个企业也是它所在地区经济能够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三、培育中介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亟待加强。当前应重视以下几点。(一)健全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的投入强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能够依据企业需求,开展技术中介、技术孵化、技术集成、技术培训、企业技术诊断等服务工作。要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二)发展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和产权评估、技术经纪、风险担保等服务。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立信息咨询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可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四、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鼓励兴办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人才培养与中介服务的机构,发现和培养既具有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又在特定领域内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创业人才与专业投资人员。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技术服务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以市场为主和政府积极干预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整合。技术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离开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技术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将是十分困难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范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问题及对策 1前言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被企业视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几年以每年增长16%~25%的速度发展,他们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他们大多数还是以仓储经营模式为主的传统型企业,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率已经下降到2%~3%,尽管第三方物流前景乐观,但是在我国,这些企业在现行经营制度下的前景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2)经营意识、模式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3)企业管理水平较低;(4)企业规模较小、综合化程度较低;(5)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众多的物流公司开始了对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的探讨和实践,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延伸,如提供采购、销售、电子商务、金融等衍生服务,可以说物流衍生服务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金融服务就是物流衍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与资金流结合的产物。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1991年开始研究物流金融这一新型业务模式,那时银行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没有完全进入到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中,因此没有对这一新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1999年中储无锡仓库开始了物流金融业务的第一单,当时一年质押贷款额也就是3000万元,到现在中储的质押贷款额已经超过了100亿,并且以每年200%~300%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物流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也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文献综述 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顾建强、王锐兰认为现行的金融运作模式有:(一)质押模式,仓单质押贷款,是制造企业把商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中,物流企业向银行开具仓单,银行根据仓单向制造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物流企业代为监管商品;(二)担保模式,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三)直接融资模式,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流程中,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运一批货物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代提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当提货人取货时则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货款。 目录: 1 前言 2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内涵 3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问题 4 物流企业运作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1]艾东,2005:《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经济研究参考》第68期。 [2]曹静,2005:《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上海金融》第6期。 [3]崔丽萍、郑宁,2007:《物流银行:助力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第22期。 [4]丁伟东、刘伊生,2007:《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中国国情国力》第9期。 [5]范军,2004:《对物流企业全面开展“金融物流”信贷业务的可行性研究》,《农业纵横》,第4期。 [6]顾建强、王锐兰,2006:《金融物流——现代物流服务的新领域》,《产业经济》第1期。 [7]黄湘明、陈雪松,2008:《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实践》,《权威》第1期。 [8]何燕,2007:《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第26期。 [9]林慧丹,2005:《第三方物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梁虹龙、欧俊松,2004:《物流金融初探》,《物流技术》第9期。

创新管理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能在中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该专业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医药行业的行业特性,是工商管理与医药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针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特点和要求、具体的选题原则以及结构布局,期望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除医药行业的选题特点外,本文也适用于其他要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生的需要。) 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特点与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术性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对学术性的要求不如研究生那么高, 但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论文,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论文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对作者的发明、发现进行科学的表述。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毕业论文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量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比如,针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试论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国药事管理体制的研究》、《现代医药企业经营思想浅析》等内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论点及论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医药行业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否则,这篇论文便毫无学术性可言,也就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实践性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更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 比如, 对于《OTC 市场的营销策略》、《医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广告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的管理》等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于指导实践。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最好体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而丰富的。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创新性 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毕业论文才会显得有个性。创新性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一篇具有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是最有价值的,一定要避免简单的重复。 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大小适宜 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难免失之宽泛。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论文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所以,毕业论文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学术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 因此,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量力而行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 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论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握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于收集的题目;量体裁衣就是选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现实性强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实践性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实工作。 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在学术上、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理论素质和专业积累程度,选做学术性较强的论题,多为综合前人旧说。而结合实际选题,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有关当前医药企业改革、国家医药行业政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题目,具体比如:医药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内部资源的整合、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医药连锁零售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很好的选题。针对这些选题,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则会使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构布局 篇章结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从结构方面讲,应该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体。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如何,它的布局谋篇总离不开这样的逻辑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比较易于学习和模仿。 为了说明中心论点的需要,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所谓“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分。但不论哪种结构形式,从论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外乎绪论——本论——结论几部分,因此,绪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格式的基本型。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绪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方向的认识,提出具体研究问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本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主体,是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论文层次、段落;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结论 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尾,主要可写三部分内容: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当然,文无定式,如果把论文篇章结构的构成原则、论文的基本型当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只要我们在写作时牢牢把握住论文主题,一切论述都为论文主旨服务,依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以方便读者理解的标准安排论文布局结构,就一定能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能在中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该专业既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医药行业的行业特性,是工商管理与医药学的交叉学科。本文针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特点和要求、具体的选题原则以及结构布局,期望对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除医药行业的选题特点外,本文也适用于其他要撰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生的需要。)1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特点与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学术性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对学术性的要求不如研究生那么高, 但也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的论文,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论文努力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对作者的发明、发现进行科学的表述。学生应在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之上,使毕业论文的立论和论证能够尽量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尽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比如,针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试论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中国药事管理体制的研究》、《现代医药企业经营思想浅析》等内容,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论点及论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医药行业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否则,这篇论文便毫无学术性可言,也就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更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 比如, 对于《OTC 市场的营销策略》、《医药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广告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的管理》等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于指导实践。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最好体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而丰富的。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创新性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你”的论文。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平时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的一种检验,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你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毕业论文才会显得有个性。创新性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一篇具有原创性的毕业论文是最有价值的,一定要避免简单的重复。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大小适宜理论性或现实性太强的大题目,可能会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一般来说,不适于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只能说初步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题目过大,不易分析得深入透彻,难免失之宽泛。同时,因为题目涉及面广,搜集材料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容易使论文显得零乱,不得要领。此外,选题过大,容易大而空,不能切实提出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而只能泛泛而论。所以,毕业论文选题力戒太宽泛,太空廓。反之,若论题选得过小,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三言两语,应付了事,就会欠缺学术性,对自己的学习也不会有帮助。因此,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就是应该选择一个适中的,既是自己可能写好的,而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写好的的内容。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量力而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要防止盲目性。克服盲目性,要考虑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所谓必要性就是你确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而所谓可能性,就是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好题目未必每个人都能写出好论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独立研究能力、对所选题目的熟悉程度等等,是主观条件。而资料来源、图书设备、所选论题的研究现状等等,是客观条件。在写毕业论文时,这两方面的因素要认真分析一下,量力而行,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就是选择大小适宜,自己把握得了,材料比较丰富且易于收集的题目;量体裁衣就是选择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现实性强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实践性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如果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就容易出新,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服务于现实工作。对于本科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在学术上、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理论素质和专业积累程度,选做学术性较强的论题,多为综合前人旧说。而结合实际选题,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选择有关当前医药企业改革、国家医药行业政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题目,具体比如:医药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内部资源的整合、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医药连锁零售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等,这些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很好的选题。针对这些选题,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运用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则会使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构布局篇章结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从结构方面讲,应该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体。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不论具体写法如何,它的布局谋篇总离不开这样的逻辑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比较易于学习和模仿。为了说明中心论点的需要,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所谓“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之分。但不论哪种结构形式,从论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外乎绪论——本论——结论几部分,因此,绪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格式的基本型。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绪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方向的认识,提出具体研究问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本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主体,是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论文层次、段落;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结论它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结尾,主要可写三部分内容: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当然,文无定式,如果把论文篇章结构的构成原则、论文的基本型当成刻板的公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只要我们在写作时牢牢把握住论文主题,一切论述都为论文主旨服务,依据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递进揭示问题的本质,以方便读者理解的标准安排论文布局结构,就一定能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资料来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也向更深层次迈进,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监管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肩负起了重要责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本科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一:企业培训工商管理论文

一、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受传统工商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中,由于 企业管理 者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层习惯性忽略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层领导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不重视,常常导致工行管理培训工作很难顺利的开展。加之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师资相对落后、工商管理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考核方式滞后等问题。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就不能向企业及员工传授先进性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向企业提供可靠的参考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确保工商管理培训取得实效。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企业就很难扭转工商管理培训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潜在的威胁。其次,工商管理培训考核的方式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研究如何开展有效的 措施 解决问题,在简单的考核标准下,很难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整体水平,对企业的发展也不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相对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手段,并促使企业可以切实的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虽拥有丰富的工作 经验 ,却缺少一定的专业化理论与技能,再不提高其自身管理理论技能的基础上,难以确保企业可以持续、健康得发展下去。在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都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1.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

不断的 社会实践 工作表明,传统的工商管理培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与标准。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成为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当前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工商管理培训课程中,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工商管理配培训中,应积极的应用信息化进行实践探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专业设备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此外,为了改善传统工商管理课程的单调与乏味,可以创新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或者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培训,激发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可以更好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课程。最后,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中,还应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内容的培训与指导,强化工商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使参与者都能够重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于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否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是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必须让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端正其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态度。强化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细节工作中。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之前,企业应针对管理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态度进行实际调查,使管理层人员能够在明确了解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对企业长期发展会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再进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使工商管理培训中有效的措施,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也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接受态度,加强在企业内部的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识,促进企业员工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保证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师审核制度,考察教师在工商管理培训中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授课经验方面是否符合工商管理培训的要求。在录用审核通过的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的组织培训活动,并鼓励其继续进行专业深造,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企业管理方面的全新动态与发展成果,为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帮助企业引进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促使企业可以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效果的一种切实保障。因此,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是企业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策略。

4.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

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模式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培训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人才聆听的模式,单调、乏味的培训模式,可能会使企业人员失去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积极性,被动的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课程,造成工商管理培训效率低的严重问题。调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考核力度,还应尝试采用笔试的形式,适当加入专业技术的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参与者接受培训后的成绩,通过考核成绩合理的将参与者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划分的考核层次,制定不同的工商管理培训方案。其次,企业还应定期对职工进行主题为“如何看待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问卷调查,时刻掌握职工的最新思想动态,结合员工提出的具体问题,对工商管理培训方案与课程进行完善,力求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符合企业职业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从而激发企业职业积极的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促使职工综合工作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5.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企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职工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中,企业领导应积极的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的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相关活动,并在 企业 文化 建设中加入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使职工可以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切实感受到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进行的重视程度。其次,在定期进行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后,领导还应积极的组织每个参与者进行培训 总结 ,形成一定规模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大家积极针对工商管理培训活动的优点、缺点进行发言,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效率。因此,业领导以身作则,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会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空间,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关键事项之一。企业定期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会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并逐渐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发展目标。因此,结合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究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空间而必须思考的问题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对经济发展

工商管理部门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盈利的企业,而是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市场上的企业的监督管理,从而规范市场的经济次序,为社会和市场创造更好的环境,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并且吸引更多的合作和投资机会。工商管理不只是简单的监督和监管,还包括对市场和企业的公共服务的功能。在这方面,是新时期工商管理顺应市场和为了经济的发展而自身强化的新功能。工商管理不仅坚持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的一贯职责,还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性的扶持,调解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有和国家经济联系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各个方面的经济个体的职责,与市场紧密结合制定各种合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法制法规,对市场进行合理调控的功能。工商管理固有的本质职能和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而强化的一些职能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分析新时期工商管理对经济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作用

经济的稳定最重要的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工商管理就是在这两者之中,协调好企业和执法部门之前的矛盾,通过自身执法和服务行为 方法 的改善,来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和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执法行为手段方面,工商管理一直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目标的,对监督执法的行为也是以市场为主体来进行的,摒弃一切以执法为由的部门私自盈利的行为,在打击内部腐败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力争最终呈现出高效、正当执法的目的。对于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例如个体商业户、人民群众、消费者等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者,工商管理部门对其利益及权益进行合理的保护,使得人民对市场、对国民经济有信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更加良性化,有活力。

工商管理对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出现大型的商业性企业,他们往往是一个大的,超出地方束缚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会强强联合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原本的条状分布进行溶解,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这些企业自由地进行经济交流,并且自成一个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管理部门对于这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又不能够进行彻底的监督和审查,只能通过扶持和辅助性的干预,企业也会因此更加地独立,增加自身的效率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流通性。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引导企业进行改革升级改革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时引导企业进行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的及时调控及时扶持时企业进行改革升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工商管理部门的法律条规是企业转型的一个依据和参照。大多数的企业转型主要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照成很多的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不能使企业良性地发展下去。为了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要监督企业的改革升级。很多中小企业转型艰难,工商管理部门在人员和经济上的扶持,引导他们往比较传统的产业发展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转型,对于大中型企业,在对他们进行政策性的扶持之外还要使他们的转型方向顺应时代的发展,像服务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工商管理还会对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发展点、拓展面,使企业的利润来源多样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总结

总得来说,不论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初衷还是工商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完善的角度,都体现出工商管理是为着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也不是自身就能够良好发展的,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支持和监督。国家和个体的经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而工商管理正是使这些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进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工商管理不断创新的管理形式更是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有所依靠也有所制约。因此,新时期下工商管理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电大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3. 电大工商毕业论文范文

4. 电大本科论文范文

5. 电大工商管理实践报告范文3篇

范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问题及对策 1前言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加入WTO以来,被企业视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几年以每年增长16%~25%的速度发展,他们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他们大多数还是以仓储经营模式为主的传统型企业,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率已经下降到2%~3%,尽管第三方物流前景乐观,但是在我国,这些企业在现行经营制度下的前景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2)经营意识、模式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3)企业管理水平较低;(4)企业规模较小、综合化程度较低;(5)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众多的物流公司开始了对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的探讨和实践,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延伸,如提供采购、销售、电子商务、金融等衍生服务,可以说物流衍生服务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金融服务就是物流衍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与资金流结合的产物。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1991年开始研究物流金融这一新型业务模式,那时银行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没有完全进入到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中,因此没有对这一新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1999年中储无锡仓库开始了物流金融业务的第一单,当时一年质押贷款额也就是3000万元,到现在中储的质押贷款额已经超过了100亿,并且以每年200%~300%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物流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也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文献综述 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顾建强、王锐兰认为现行的金融运作模式有:(一)质押模式,仓单质押贷款,是制造企业把商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中,物流企业向银行开具仓单,银行根据仓单向制造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物流企业代为监管商品;(二)担保模式,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三)直接融资模式,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流程中,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发货人承运一批货物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代提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当提货人取货时则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部货款。 目录: 1 前言 2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内涵 3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问题 4 物流企业运作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1]艾东,2005:《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经济研究参考》第68期。 [2]曹静,2005:《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上海金融》第6期。 [3]崔丽萍、郑宁,2007:《物流银行:助力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第22期。 [4]丁伟东、刘伊生,2007:《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中国国情国力》第9期。 [5]范军,2004:《对物流企业全面开展“金融物流”信贷业务的可行性研究》,《农业纵横》,第4期。 [6]顾建强、王锐兰,2006:《金融物流——现代物流服务的新领域》,《产业经济》第1期。 [7]黄湘明、陈雪松,2008:《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实践》,《权威》第1期。 [8]何燕,2007:《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第26期。 [9]林慧丹,2005:《第三方物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梁虹龙、欧俊松,2004:《物流金融初探》,《物流技术》第9期。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创新

工商企业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该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学术堂整理了20条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2、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3、基础设施产业反垄断问题研究4、我国网游产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5、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6、企业信息化与营销创新7、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8、WTO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影响9、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10、企业电子化与商务整合策略研究11、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化企业中的应用12、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构建13、物流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实施14、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15、企业购并扩张研究16、浅议商业银行管理创新17、浅析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18、探讨深化国企改革与建立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19、论企业的激励机制20、论中国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某某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2、某某地区大娘水饺管理模式研究3、某某地区地区百货商场应对网络购物冲击的策略研究4、某某地区地区超市物价水平的调查和比较研究5、某某地区地区商品房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6、某某地区科教城大学生择业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7、某某地区科教城物业公司绩效管理评价和对策研究8、某某地区南大街商圈的消费者偏好的调查研究9、某某地区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10、某某地区市工业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11、某某地区市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龙湖物业某某地区分公司为例12、城市大型数码商城营销策略研究——以某某地区银河湾电脑数码城为例13、城市主题公园的营销战略研究——以春秋淹城为例14、工作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以某某地区为例15、国内垂直电子商务互联网营销探讨——以丽芙家居为例16、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研究17、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8、基于产业集群的某某地区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9、某某地区常宝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与对策研究20、某某地区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管理原理1.对XX企业创新管理的探讨2.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以XX企业为例3.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以XX企业为例企业培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分析5.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组织创新--以XX企业为例企业决策机制研究7.浅论领导艺术--以XX企业为例8.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以XX企业为例9.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探讨--以XX企业为例企业团队管理研究11.论管理沟通在XX企业中的作用12.员工激励方式的探讨--以XX企业为例13.论XX企业的激励机制14.目标管理在XX公司的应用15.企业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16.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研究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19.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研究20.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XX企业中的运用21.企业危机管理经验借鉴--以XX企业为例(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施工技术管理毕业论文

一个成功的工程,必须要有过硬的施工技术。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施工技术论文 范文 ,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隧道施工技术

摘要: 在交通建设中,隧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隧道施工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程,掌握好隧道施工技术,就能够很好的把握住隧道施工的质量,这对于交通工程的安全及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Abstract: In traffic construction, tunnel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is a very complex project, master well the quality of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an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隧道施工;问题;施工;技术; 方法

Key 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problems;construction;technology;method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4)14-0098-02

0 引言

随着公路隧道建筑规模的逐渐扩大,两车隧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行车需要,三车隧道在实践中得到大规模的运用。但是隧道规模越大技术也相应复杂,因此,与过去一般的公路隧道相比,在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方面均有质的不同,这就给公路隧道建设者带来挑战。本文就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结合自身工作 经验 进行了探析。

1 我国隧道工程常用施工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深海底抗压建设技术;深层钻爆施工技术;超浅埋、浅埋暗造技术;辅助工程建造技术;盾构法建造技术;开敞式新型挖掘技术;保护环境施工技术;深管道埋藏技术等许多 其它 新技术。

在施工修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就目前隧道工程发展而言,其主要问题有:①对土质结构了解不深,致使确定施工方案存有不合理之处,造成出现豆腐渣工程现状;②高原冷冻铁路的质量难以保证,耐用性能较弱;③海底隧道抗压效果达不到实际要求,常出现变形问题;④新技术开发速度较慢,满足不了社会建设的需求,亟待提高;⑤环保隧道技术做的不够到位,造成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⑥隧道工程建设系统缺乏统一的施工标准要求,常出现施工不科学问题。

2 施工准备期的技术准备

施工环境的勘测 ①我们根据地质钻探资料的审查对围岩进行分类,不难看出在对地质工程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对岩层走向、褶曲、断层以及地下水和特殊土等分析有误,对施工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②有针对性的对施工现场进行核查,核查的方面主要就是包括:地质、供水、气象、排水、原材料、动力供应、运输条件、弃渣、场地等。对于风化堆积较为严重的洞口及浅埋段等,我们要有健全的方案进行治理或补偿。

施工材料设备和方案的准备 ①要想工地实验室期限达到质监站临时资质审批要求,就需要我们有健全的试验设备、技术人员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承包商与业主签订合同后,监理工程师就可以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要求承包商按照合同承诺进行各项筹备工作了。②开工前监理工程对两端反外控制点近反复检查。③承包商及时按合同规定的日期上报总体性计划和具体实施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与承包商进行讨论、澄清、修改。

3 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法、台阶法、台阶分部法、上(下)导坑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等六种。

目前,我国隧道施工主要是以新奥法为主的,新奥法施工的精髓就是将围岩作为支护的一部分,共同承受上覆荷载的压力。利用新奥法进行隧道施工,无论在进度上还是质量上以及工程费用上都会存在明显的优越性。然而,随着设计的支护形式和施工工艺存在的差异,在施工过程中要想根据围岩性质及地质变化适时对施工工艺以及支护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在进行大跨度隧道施工的时候,主要选择的方法就是:上半断面台阶法,中隔壁法和双侧臂导坑法(眼镜法)等。

4 隧道施工的主要技术分析

软弱破碎围岩段施工技术 针对软弱的围岩可能发生的大变形,采用增大预留变形量和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可缩性的U型钢拱架复合式衬砌手段,采用分部开挖的方法,初期支护及时封闭,喷射混凝土可以分2~3次施工,然后加强监控量测,利用反馈的信息进行施工指导。通过软弱破碎带段富水段时,先治水,采用排堵结合等治理 措施 。开挖过程中配备有经验的地质工程师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监控地质变化情况,指导现场施工。

加强监控量测,当初期支护变形异常且无收敛趋势的时候,就是需要我们调整支护参数,必要时可以实施二次衬砌。因此,二次衬砌就是为了增设钢筋和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措施。

隧道防渗漏、防坍塌技术 ①防渗漏技术。隧道的二次衬砌主要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也是避免膨胀的一道工序,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复合防水板局部因为破裂等原因造成的渗水。因此,我们要根据水量的增加情况,对盲沟布设进行设计,以更佳有利于排水。在进行防水板施工的时候,我们除了要严格检查焊缝焊接情况,还要确保施工缝、变形缝等不渗不漏。②防坍塌技术措施。采用减震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成型后及时施作喷砼等初期支护,使围岩尽早达到稳定状态。对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地段,采用超前支护或超前加固前方围岩,坚持先护顶后开挖的原则组织施工。当初期支护变形出现异常现象且无收敛趋势时,采取初期支护加强措施,并提前施做二次衬砌。在二次衬砌中,采取增设钢筋和提高混凝土强度等措施。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岩层与隧道轴线夹角较小,为此,采取减小循环进尺,加强超前支护,加固围岩的措施进行预防。在围岩含水地段先治水:当有渗水流时设置橡胶带盲沟引排:渗水面积较大时橡胶带盲沟可并排设置。当有集中股水流时设置弹簧盲沟引排,将水压力对初期支护的影响降至最小。为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开挖过程中配备有经验的地质工程师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监控地质变化情况,指导现场施工。软弱不稳定围岩地段,主要领导轮流值班,强管理,严要求,及时处理紧急问题。

防排水施工技术 ①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施工缝主要是隧道衬砌混凝土在施工时候所产生的冷接造成的,也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是整个隧道中最容易发生渗漏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对隧道进行衬砌施工处理的时候,要避免因为处理不好而造成隧道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严重的还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为了防止衬砌不均匀引起的裂损,我们就需要对沉降缝进行设置,避免因为温度的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收缩引起衬砌开裂。②防水混凝土。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既是外力的承载结构,也是最后一道防水线。而防水混凝土大多数都是通过规定的级进行配比,并掺入少量外加剂,通过调整配合比配置成具有一定抗渗能力的防水混凝土。我国的铁路隧道工程技术指南要求的二次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8。

隧道二衬施工技术 ①钢筋加工及安装。钢筋采用加工专用设备进行加工,主要采用的就是单面焊接形式对钢筋接头进行焊接,焊接的长度一般不得低于10d。钢筋焊接主要就是保证焊缝饱满度,并凿除焊渣。采用自制台车进行安装,安装时应根据设计尺寸及保护层进行施工。②灌注砼。台车就位后,可以采用松木板将端头封牢。砼输送泵管道通过台车上部的天窗接入模内,同时砼输送车将砼倒入输送泵内,由输送泵将砼通过管道压入模内。

5 结束语

在进行隧道施工时,要在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指导思想下,努力控制隧道施工质量达到最优化。不断的更新隧道的施工技术,针对各个控制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合适的施工技术,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雄主编.隧道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6.

[2]王浩楠,隧道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概述[J].公路施工与管理,2012.

[3]冯旭.雪峰山特长隧道施工管理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施工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保修等阶段,文章仅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角度,结合一些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的看法。【论文关键词】建筑质量;投资成本;施工组织;提高效益;团队合作0前言建设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南于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l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1.1成本控制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4)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譬如有偷工减料或者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1.2进度控制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次工程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1.3质量控制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1.3.1人的控制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将这些充满不同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同一个工作,其管理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就像罗卜和大棒一样,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大棒的威力相比萝卜是很大的,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但绩效评估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评估的也是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他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1.3.2材料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1.3.3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期。制定保养计划时,应根据每部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并规定专人负责。2施工项目的验收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3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4结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产业技术创新毕业论文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内容提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关键字]核心竞争力 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1995-2000年的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和。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和,比上年均有明显增长。由于营业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入500强的门槛提高,2000年度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额为亿美元,而2001年度则提高到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6亿美元。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万美元、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万美元、万美元。中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2.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3.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5.市场应变能力。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来说,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20世纪70年代,Nec公司就意识到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是未来通讯业的发展方向。据此指定C&C(计算机与通讯)战略,调整战略结构。企业决策层专门成立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c在该领域抢得先机。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1)增强企业再研发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动力。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前提下展开。(2)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并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细分市场,找出本企业产品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将该生长点培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的软件就是培育和强化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台湾电子巨头宏基公司,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立了一套人性本善的人性管理,平实务本,顾客为首、贡献智慧。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企业战略定位包括产业战略定位、市场战略定位、经营战略定位、联盟战略定位、规模战略定位等。而笔者认为这些战略定位都建立在发展战略定位基础上。所谓发展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创立时对其发展前景的期望度。如微软公司创立时比尔·盖次的发展战略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每个人的电脑都用微软的操作系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微软的统治地位。而国内企业大都希望借这国内市场不规范捞一笔。根本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只能依靠他们唯一的优势价格进行竞争,由此造成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出面规范市场行为。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为企业建立一个战略发展的方向。[参考文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夏论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周善乔,江苏行政学院副教授。《战略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下面给您提供两篇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资料,供您参考之用!浅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 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 比例(%) 1 缺乏技术人才 2 缺乏资金 3 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 4 设备落后 5 政府政策限制 5 6 其他 5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浅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2)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它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以及研究与开发活动,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还有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研究与开发现状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craft innovating;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urrent situ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公开原则 分类指导的原则 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规范 组织管理 政策指导 财税经融支持 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和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参考文献:刘东 杜占元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冯 勤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研究,《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3月希望上述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一)企业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企业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来看,由于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最终实现只能由企业家通过市场实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代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是知识应用的最主要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主体。(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1.中小企业的特殊作用显现,地位不断上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与生产和资本的分散化趋势并存的现象,在“巨无霸”企业——国际产业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引起人们惊叹的同时,大量中小企业的迅速、健康发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国际性战略联盟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制造业这种长期以来由大企业独占鳌头的生产领域中,随着行业与企业间分工与协作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新的分工协作体系成员,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在这类领域中的地位及生存能力。2.竞争与合作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自身的特点,独立作战的中小企业一般选择生产提供大企业不涉及的领域、或通过生产提供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生存,随着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等全球性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的形成以及区域性的竞争、分工与协作生产体系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要么成为大企业的合作伙伴,要么彼此联结形成“准大企业”,介于紧密的企业组织与松散的市场交换关系之间的“联盟式企业”成为大量中小企业壮大的背景。3.全球化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存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使中小企业通过网络化的生产可以实现像大企业一样面对全球市场,从而使规模、集聚和垄断等传统集中控制转变为更均匀分布的无数个新的增长中心,技术创新成为竞争取胜的核心因素。在适合于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业中,传统的内部垂直一体化正在由垂直分离取代: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发展水平和方向,中小企业则通过市场或外包形式为大企业提供一些零部件及服务产品,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围绕在其周围的“中心卫星式”结构。4.对中小企业大量出现的另一个解释是交易成本理论 肯定了规模对大企业有利,即在一个较大的范围里,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收益递增,而交易成本理论则指出企业的边界在于完成一个交易的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之间的边际,显然中小企业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占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使中小企业出现规模经济性的可能大大增加。目前在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其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在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创造了工业新增产值中的 76.7%。从所有制构成来看,国有中小企业只占全部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出口总量中仅有7%是由500人以上的大公司创造的,而全球500强大公司仅占美国经济总量的9%,美国的小企业雇员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60%,在欧盟则为66%。(三)中小企业依靠竞争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依靠竞争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竞争关系时,它们将一项发明或创新看作是进入市场的机会,而已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则将小企业的创新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大企业为了维持其市场份额,或者改进它的过时的或接近过时的技术,或者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小企业的存在及其技术创新活力使得大企业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经济因此而保持了竞争的活力。创新过程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创新源,例如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活动都有可能创新,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频繁反馈。创新往往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创新所需要的知识除编码化知识以外,还有隐含类知识(意会知识),隐含类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而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的编码化知识,如果借助于交流则更容易传播,从而有利于创新。因此,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创新乃至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常见的中小企业集聚的现象对于交流、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大企业垂直分离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地方生产系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在地方生产系统中,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本地有机地集聚在一起,本地的劳动分工深化,产一学一研机构之间以及产一供一销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通过协作不断创新而赢得优势。作为全球生产系统组成部分的地方生产系统,其技术创新的源泉及产品市场需求由全球生产系统提供,而其内部则由于长期稳定的合作除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之外,更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生产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用户、研究及金融机构之间的集体学习与面对面的交流、隐含经验类知识在实践中的传播等方式大大推进技术创新,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二、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之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关系。(一)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少规模效益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因而更热衷于从市场上购买专利技术成果。中小企业的集聚特征更营造了技术创新的需求市场,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者。然而,真正的技术创新成果往往被所有者垄断,不轻易转让。中小企业发展又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因而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新产品创新、二次创新,以增强竞争优势。(二)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满足其发展中对技术的需求的,迫切需求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从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上寻;找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将解除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因而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技术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日益专业化,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必须依赖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三)技术服务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服务有别于一般劳务服务,一般由技术人员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要求开展服务,其收益往往从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中提取。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对做好技术服务至关重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及信誉是技术服务机构收益的根本保障。(四)以市场为主和政府积极干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初期更多是政府建立并充当主要角色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市场化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已初步建立了技术服务组织,有些技术服务机构已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赢得了企业的认同,获得了一定收益,显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在研究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规划和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时,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在具有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寻求突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的产业结构。但是政府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区域的创新能力既取决于知识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知识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流动和被采用的速率,而后者又依赖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为了促进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知识产生能力,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使相关政策协调一致。因而需要: (一)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当有关的合同、认识、雇佣等制度。此外,创新的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关的合同、人事、雇佣等制度。创新的制度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甘冒风险的意愿、把握机遇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政策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交通和通讯等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并非直接以促进创新活动为目标,但是对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政府应通过政策、项目等手段,降低那些防碍有效的合作研究活动和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引导并促使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依靠双方的利益驱动,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创新网络和整体化系统。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广泛吸纳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壮大企业规模。(三) 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创新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促使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牵头,以共同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支持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业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些政策和措施不应该仅仅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而且也要针对有较低的技术能力、在传统和成熟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中经营的中小企业,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应该集中于提高个别企业的能力,而且也应该扩大网络的能力和企业群以及产业部门的创新实绩。(四) 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的建设。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提高知识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要用政策、财税等优惠措施,大力促进创新支撑机构的建设,使中介组织、生产力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交流机构、经纪人队伍、评估咨询机构的行为更加规范,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培育高新技术和成果、促进企业间技术联盟等作用,起到促进知识网络联系的作用。(五) 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六)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迫切需要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支持和服务,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细,对专业化的要求也越高,企业发展若全靠自身是难以为继的,迫切需要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城市光有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对企业产生引力,吸引企业集聚,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小城市加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只有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完善中介和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发展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降低技术创业的“门槛”,鼓励、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到本地创新、创业,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有助于提高地区集聚的吸引力。企业应该是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可以是内生的,来自区内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可以是外生的,来自引进和吸收。在激烈的国际或区际竞争中,如果要领先和取胜,就要创新,如果要追赶先进,就要学习,竞争优势的取得和保持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使其地方化的过程。当一个地区内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其所在的产业具有升级能力时,该地区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当一个地区依赖于外部技术时,则需要有一种内部的能力去消化和吸收外部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发现、选择、运用、学习、改进新技术的能力,既是某一个企业也是它所在地区经济能够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三、培育中介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亟待加强。当前应重视以下几点。(一)健全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的投入强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能够依据企业需求,开展技术中介、技术孵化、技术集成、技术培训、企业技术诊断等服务工作。要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二)发展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和产权评估、技术经纪、风险担保等服务。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立信息咨询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可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四、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鼓励兴办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人才培养与中介服务的机构,发现和培养既具有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又在特定领域内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创业人才与专业投资人员。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技术服务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以市场为主和政府积极干预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整合。技术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离开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技术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将是十分困难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一:《浅谈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就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应用 工业 1 引言 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常用于焊接,喷漆,上、下料和搬运。工业机器人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与数控加工中心、自动搬运小车以及自动检测系统可组成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 2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运用 (1)恶劣工作环境及危险工作军事领域及核工业领域有些作业是有害于人体健康并危及生命,或不安全因素很大而不宜由人去做的作业,用工业机器人去做最合适。例如核工厂设备的检验和维修机器人,核工业上沸腾水式反应堆燃料自动交换机。 (2)特殊作业场合和极限作业火山探险、深海探密和空间探索等领域对于人类来说是力所不能及的,只有机器人才能进行作业。如航天飞机上用来回收卫星的操作臂;用于海底采矿和打捞的遥控海洋作业机器人。 (3)自动化生产领域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上主要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喷漆。用得最多的制造工业包括电机制造、汽车制造、塑料成形、通用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工业。随着柔性自动化的出现,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下面主要针对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焊接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首先应用于汽车的点焊作业,点焊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车体薄板件。装焊一台汽车车体一般大约需要完成3000~4000个焊点,其中60%是由点焊机器人来完成的。在有些大批量汽车生产线上,服役的点焊机器人数量甚至高达150多台。 点焊机器人主要性能要求:安装面积小,工件空间大;快速完成小节距的多点定位;定位精度高(土0 .25 mm ),以确保焊接质量;持重大(490~980N ) ,以便携带内装变压器的焊钳;示教简单,节省工时。 弧焊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应用于焊接金属连续结合的焊缝工艺,绝大多数可以完成自动送丝、熔化电极和气体保护下进行焊接工作。弧焊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除汽车行业外,在通用机械、金属结构等许多行业中都有应用。弧焊机器人应是包括各种焊接附属装置在内的焊接系统,而不只是一台以规划的速度和姿态携带焊枪移动的单机。如图1所示为弧焊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适合机器人应用的弧焊 方法 主要有惰性握体保护焊、混合所体保护焊、埋弧焊和等离子弧焊接。 1-机器人控制柜2-焊接电源3-气瓶4-气体流量计5-气路6-焊丝轮7-柔性导管8-弧焊机器人9-送丝机器人10-焊枪11-工件电缆12-焊接电缆13-控制电缆 图1 弧焊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弧焊机器人的主要性能要求:在弧焊作业中,要求焊枪跟踪工件的焊道运动,并不断填充金属形成焊道。因此,运动过程中速度的稳定性和轨迹是两项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焊接速度约取5~50 mm/s ,轨迹精度约为.2 ~ ) mm;由于焊枪的姿态对焊缝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希望在跟踪焊道的同时,焊枪姿态的可调范围尽量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性能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设定焊接条件(电流、电压、速度等)、抖动功能、坡口填充功能、焊接异常检测功能(断弧、工件熔化)及焊接传感器(起始焊点检测,焊道跟踪)的接口功能。 喷漆机器人 喷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车体、家电产品和各种塑料制品的喷漆作业。喷漆机器人在使用环境和动作要求上有如下特点: (1)工作环境空气中含有易爆的喷漆剂蒸气; (2)沿轨迹高速运动,途经各点均为作业点; (3)多数被喷漆部件都搭载在传送带上,边移动边喷漆。如图2所示为关节式喷漆机器人。 搬运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物流技术、自动仓储技术的发展,搬运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可用于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物料、工辅量具的装卸和储运,可用来将零件从一个输送装置送到另一个输送装置,或从一台机床上将加工完的零件取下再安装到另一台机床上去。 装配机器人 装配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50%~60%,在有些场合,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电子器件厂的芯片装配、电路板的生产中,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70 %~80%。因此,用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装配作业是十分重要的。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 机器人正式进入装配作业领域是在“机器人普及元年”的1980年前后,引人装配作业的机器人在早期主要用来代替装配线上手工作业的工序,随后很快出现了以机器人为主体的装配线。装配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装配生产自动化的进展。装配机器人建立的柔性自动装配系统能自动装配中小型、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如电机、水泵齿轮箱等,特别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装配,可实现自动装卸、传送、检测、装配、监控、判断、决策等机能。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通常以机器人为中心,并有诸多周边设备,如零件供给装置、工件输送装置、夹具、涂抹器等与之配合,此外还常备有可换手等。但是如果零件的种类过多,整个系统将过于庞大,效率降低,这是不可取的。在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中,机器人的数量可根据产量选定,而零件供给装置等周边设备则视零件和作业的种类而定。因此,和装配线比较,产量越少,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投资越大。 3 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是以机械、电子、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为基础,融合而成的一种系统技术;也可说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化的高新技术。随着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也一定会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二:《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机器人是一种制造业与自动化设备中的典型代表,这将会是人造机器的“终极”版。它的应用已经涉及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传感器与知识化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这是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成果的最佳集成,因此,它的发展是与许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技术操作中,他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微型化、智能化,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智能化 应用领域 安全性 随着社会复杂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在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代替工人危险、复杂、单调的长时间的作业,例如在机械加工、压力铸造、塑料制品成形及金属制品业等各种工序上,同时还应用于原子能工业等高危险的部门,这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其他的领域应用也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工业,尤其在医疗业中应用比较好。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机器人,一般指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可编程机器人及遥控操作机。可编程机器人可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程序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作业。遥控操作机制每一步动作都要靠操作人员发出。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第二代机器人―感知机器人的问世。这代机器人,带有外部传感器,可进行离线编程。能在传感系统支持下,具有不同程度感知环境并自行修正程序的功能。第三代机器人为自治机器人,正在各国研制和发展。它不但具有感知功能,还具有一定决策和规划能力。能根据人的命令或按照所处环境自行做出决策规划动作即按任务编程。 我国机器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从“七五”开始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我国工业机器人经过“七五”攻关计划、“九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已经成熟,应用上已经遍及各行各业。 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人造机器的“终极”形式。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器、通讯与网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多种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集成,因此它的发展与众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有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三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 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渐小巧,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四是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视觉、力觉、声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五是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 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总体趋势是,从狭义的机器人概念向广义的机器人技术概念转移,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向解决方案业务的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 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际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结构越来越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其智能也越来越高,并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我国工业底子薄,工业机器人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但是技术力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细分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我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俊.面向熔射快速制模的机器人辅助曲面自动抛光系统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钟新华,蔡自兴,邹小兵.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张中英.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李磊,叶涛,谭民,陈细军.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机器人,2002年05期. [5]杜玉红,李修仁.生产线组装单元气动搬运机械手的设计.液压与气动,2006年05期. [6]徐晓峰.基于串行通信技术的机器人实时控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三:《试论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的劳动,对于高辐射、高噪声污染、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工作场合来说,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较低,只能通过预设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动作,无法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其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动作单元,从而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工作,这种机器人虽然智能化程度较低,但已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可以通过强大的传感原件收集信息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类似于人脑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独立作业,但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应用。 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是通过一台中央计算机对负责现场测控的多台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指挥,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流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层级可分为两级、三级或更多级,通过中央计算机完成对现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管理和操作控制等,同时,随着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分布式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等功能,成为一种集测、控、管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低故障率、便于维护和可扩展等优点,因此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就是使工业机器人或数控机床模拟人脑的智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推理判断、 逻辑思维 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可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对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可预见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以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使机器人或数控机床完全具备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智力特点,但在工业生产中,使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具备部分人类的职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达到的。 网络化。 网络技术 的发展给机电一体化设备远程监视和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将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起来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车间内来回走动,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掌握,并对机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通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与控制终端之间建立通信协议,并通过光纤等介质实现信息数据的传递,即可实现远程监视和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量,并且各种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理论上来说都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 环保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近几十年里,虽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今天,发展任何技术都应当以对环境友好作为前提,否则就是没有前途的,故环保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电一体化应用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制造过程中做到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即便报废后也可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这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保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制造商较多,为降低系统升级改造的成本,并为维修提供便利,模块化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改造,可在需要增加或改变功能时直接将对应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或更换,即便出现故障,只需将损害的模块进行更换即可,工作效率极高,通用性的增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自带能源化。 机电一体化对电力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就会影响生产效率,甚至由于停电造成数据的丢失等,因此通过设备自带动力能源系统可始终保持充足的电力供应,使系统运行更流畅。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精度大幅提高,在当前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为工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1. 初三机器人科学论文2000字 2. 工业智能技术论文 3. 传感器技术论文范文 4. 机器人科技论文3000字 5. 初三智能机器人科技论文2000字 6.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相关论文

  • 索引序列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技术创新
  • 创新管理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创新
  • 施工技术管理毕业论文
  • 产业技术创新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