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题目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题目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惨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首先,鲁迅的作品《祝福》,本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也进行了挣扎与抗争:早年她就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当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时,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对此她也挣扎过也抗争过;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也进行了反抗。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而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她是一个麻木、顺从,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女性。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专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迷信、庸医夺走了宝儿的生命,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年轻寡妇,哪里有能力救活儿子和保护自己?面对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只好一味地顺从、屈服,没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完全麻木的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到来,但在明天到来时,单四嫂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仅有的财物。明天,本来应给人希望,使人重获新生,但单四嫂子的每一个明天,带来的是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在单四嫂子的身上,我们找不到力量,看不到希望。鲁迅先生正是在把吃人的封建社会暴露得体无完肤的同时,对如何解放广大劳动妇女这一社会问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相对祥林嫂、单四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爱姑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 “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然而,就是这个善良、柔顺的农村青年妇女,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大胆、泼辣、不屈不挠并进行了强烈而持久的抗争。在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原是司空见惯了的。大多数妇女对此忍气吞声,被迫接受事实。而爱姑在丈夫“姘上了小寡妇”后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而慰老爷只让施家赔八十元,劝她“走散好”。爱姑却不依,认为慰老爷“不通”,定要和他把理讲到底,“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这是何等的坚决、有气概!这在以往的旧中国妇女中是从未有过的。施家最后无法,又请出了与县太爷换过帖的七大人。爱姑还是毫不畏惧地去见七大人评理。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了欺凌和冤屈,大骂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男尊女卑”、“出嫁从夫”的所谓封建道德,在她眼中受到了极大的藐视。爱姑替广大受压迫妇女出了一口气。虽然最后还是在地主老爷的威逼下,以施家出九十元大洋、双方“走散”结案。以上所述都是爱姑的离婚“战绩”,爱姑的反抗,已不同于祥林嫂式的反抗,它正从完全被动向有一定的主动性转变。从爱姑身上,我们看到了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敢想、敢说、敢干。《离婚》中爱姑仍然处于被损害的地位,同样受封建礼教毒害,仍属于悲剧的角色。况且,爱姑又是一个没有知识、没见过世面,缺乏社会斗争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对七大人这样的头面人物抱有幻想,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她还想把官司打倒县里、府里。可爱姑不知道,七大人正是压迫她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她丈夫之所以敢遗弃她,就因为有七大人等地主老爷和封建礼教在背后撑腰。七大人根本不理睬爱姑的冤苦,而是以他装腔作势的威风,压迫她屈服,以“走散”结案。爱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爱姑不同以往的强烈的反抗斗争,有了摆脱悲惨命运的希望。这标志着鲁迅先生在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单元四嫂、祥林嫂、爱姑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鲁迅,分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子君,与祥林嫂不同的是,她接受过教育,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悲剧。 子君的悲剧是必然的,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这处,在于其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和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鲁迅“自觉地与先驱者取同一步”,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限引起疗救。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特别是子君,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女人,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当你那天走在大街上,发现这个世界如果少了女人,该是多么的无生机,又是多么的无趣啊!女人,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呵护怜爱,大了受男人宠,被男人爱,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上天给予女人身体,男人给予女人爱情。 女人,如果你漂亮,那么别人就会称呼你为美女,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如果你不漂亮也没关系,因为你可以有气质,那叫一个落落大方。古有李清照,一个婉约派的女词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当一个才女,一样会有众多的男人会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没才气也不打紧,装淑女总还是可以的吧,赞叹声一样会络绎不绝。赞美女人的词语太多太多,瘦了叫苗条,胖了叫丰满,脾气好叫温柔,脾气不好吧,叫个性十足……因为这些都是女人的资本。就连长的不象女人的女人都能当“超女”,火爆异常,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实在感叹,女人翻身做了主人,男人的地位一直在被撼动。女人,完完全全的天生尤物。用男人的眼光看女人,品女人,其实发现,美丽的女人一定是聪明的,她懂得怎样让人尊重、让人爱怜,怎样活得充实有自我,怎样让生活浪漫有情调。如何成为美丽女人其实无处不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珍爱自己的女人一定是美丽的。任何时候,女人都不要把自己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不要为了工作、生活和家庭,忽略、怠慢、委屈了自己。腾出一个空间、留一份关怀和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给自己。打扮漂亮为自己增加自信,尽心工作为自己赢得尊重,结交朋友为自己带来快乐,享受生活为自己的健康加油。 独立自信的女人无疑也是美丽的。女人都希望自己魅力恒久,让另一半永远把自己当作手心里的宝。于是,有人百依百顺失去了自我,有人成为家庭主妇,忘记了改变自我,最终反而失去了魅力。女人不是藤,不必在经济上、精神上依赖男人。女人要独立,有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经常上网、看书、交友。每天出门前,先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别人面前,没有人会拒绝你迎面带来的春天般的感觉。这样的女人,想没有魅力都难。 热爱生活的女人更是美丽的。生活中有了女人就有了千般滋味,女人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品。爱生活的女人,喜欢把家布置的温馨浪漫,收拾得一尘不染,让人总想回家;爱生活的女人,喜欢学几道拿手好菜,做几样别样的小吃,让家人垂涎欲滴;爱生活的女人,喜欢在特别的日子营造浪漫的氛围,让人怦然心动;爱生活的女人,喜欢把生活当作这辈子最大的营生去用心经营,善于及时修补生活中的裂痕,协调生活中的不和谐;爱生活的女人,工作起来都热情四溢,充满活力,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充满爱心的女人更是魅力无限。女人的心是柔软的、善良的,最容易被感动。一部影视剧、一本书、一段真挚的感情、一个故事、一句温暖的话都会让女人感动,甚至流泪。看到弱者,忍不住想伸手相助;接受帮助,永远怀有感恩的心;感受真情,情不自禁与人同喜悲。有爱心的女人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愿意接近,视若人生知己。 女人如水,纯净透明,清新舒爽。女人如茶,清淡可口,余香不绝。女人,因为你的美丽,所以,你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生尤物。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女性所体现出的魅力!

一篇女性魅力为题的毕业论文 需要请联 系 Q 9212 984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黛玉冰雪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这是宝黛初见时留给众人的印象,足见黛玉的七窍玲珑心。黛玉的判词中也写道:“堪怜咏絮才”[],将黛玉的才情和谢道韫作比较。《红楼梦》中人物的判词是对人物命运的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判词展开的。总的来说,《红楼梦》中黛玉的“智”集中体现在她的才情上,才情是林黛玉的重要组成部分。黛玉饱读诗书,文笔上佳,她将自己的忧伤、哀愁全部寄托在文字上,是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全书有关林黛玉写的完整诗词共二十二首,酒令三首,及一些联句,占《红楼梦》诗词总数约十分之一[]。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黛玉饱读诗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就将黛玉的房间误认为某位哥儿的房间。黛玉不仅爱诗,而且会做诗,在香菱学诗时就可以看出,黛玉做诗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大观园的诗社活动、元春省亲、凹晶馆联句等等,都表现了她杰出的诗情。

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剖析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细致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道德摧残女性的痛或多或少地读过她的作品。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会不约斥与愤恨以及对这些女性遭遇的叹息和同情。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 20世纪曹七巧,无疑是张爱玲作品中塑造的最典型的一个女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性人物。她,原本一个健康、活泼开朗的姑娘,只因哥嫂的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贪财,姜公馆传宗接代的需要,在交易中就被无情地当做女性意识别具一格,独放异彩。一件物品嫁给了一个全身瘫痪,只有一息尚存的陌生男人,做起了生育的机器。从此,封建的道德使她失去了自一、作品背景由,家庭的纲常使她尝尽了他人的眼色,内心的真情得不张爱玲 1921年出生在上海,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传到释放,时间久了,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人性开始变得扭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20世纪三曲,导致后来竟残忍疯狂地把封建伦理道德对她的毒害加四十年代的上海,虽然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倍地转嫁到自己的一双儿女身上,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恨展,西方的文化与观念冲击了人民的生活,新文化运动也与不满。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让人痛恨的,这个女人也是让使很多女性认识到女性解放的深刻社会命题,但封建的伦人厌恶的。可在愤恨的同时我们又不自主地对她充满了理道德体系依然存在,仍然在某些范围内维持、发挥着它深深的同情。就如张爱玲在作品中描写七巧遭到姜季泽强大的威力。精神上,女性没有彻底地解放思想,没有完拒绝后的表现 : “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全走出男权社会的意识 ;而经济上,女性也没有取得独立小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 ———玻璃匣子里蝴蝶的的地位,离开男人,很多女人根本没有生存的能力。封建标本,鲜艳而凄怆。”曹七巧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被套上了观念与习俗牢牢地禁锢着女性的思想,使她们在生活尤其一把 “金色的枷锁 ”,锁在了封建宗法制度铸造的笼子里,是婚恋问题上深深地受制于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男人永远喘不过气来。张爱玲痛恨封建的宗法制,可她并不是的摆布,严重的 “奴性心理 ”在她们的心里不断滋长,最终直接地痛斥,而是借七巧的口流露出对封建遗老遗少的蔑根深蒂固,扭曲了她们的人格和灵魂。视和憎恨以及对受迫害女性的同情。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二、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张爱玲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而她,一个女人,都寄托在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灵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自己。她天真地以为这暗,深刻地体察到了女性在封建道德和意识的毒害下身心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就是有了独立的地遭受的摧残和苦难。对此,张爱玲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生动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保,这个自私、无情、虚地刻画了许多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地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甘做他们的附庸,而是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勇敢地追求真正的幸福。张爱玲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远不止她们两个,但大多也都和她们相似,命运都渗透着不幸和悲哀,不论是戴着金枷锁的曹七巧、拥有温暖家庭的娇蕊、为爱情的葛薇龙,还是知识女性白流苏。记得张爱玲曾说过 : “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其实,她自己及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本身就是一件件华美的袍子,但不幸的是封建的纲常伦理、宗法制度却把这些美丽的东西撕坏了、弄脏了。张爱玲看清了这些,但她不堪忍受这样的残忍,所以她勇敢大胆地执起笔写出对封建伦理的控诉,流露出对不幸女性的丝丝同情,更重要的是她把笔伸向了女性生存空间的层次,启迪女性解放思想,挣脱男人的牢笼,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地位,为女性命运的探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三、作品人物的女性意识 1.女性意识的觉醒谈到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我们不能不从她的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谈起。《不幸的她》是作者第一篇反映女性意识的雏形代表作。说她是呈现女性意识雏形的开端,是因为这部小说仅有 1 400多字,写法还很幼稚,刊登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1932年第 12期上。在这部微型小说中,张爱玲运用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向读者清晰地展现了当代女性生命的历程,而这个历程恰恰反映了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正如小说描写的那样, “她”在童年时代拥有着快乐和幸福,而当她长大以后,便开始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她被母亲许聘给了纨绔子弟。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表示抗争,“她”最后离开了自己的母亲。而她的离开,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奢华的生活 ”,意味着漂泊的开始。在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是多么希望女性独立,尽管这种希望还是建立在女性反抗 “腐败的积习 ”基础上的,还仅仅表现在女性对婚姻自由追求层面上,还没有触及到女性生存世界的根本,但它还是流露出作者在其小说中首次表达的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此,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张爱玲作品中的曹七巧和郑川嫦的命运是一样的,她们来到这个社会,却一天福也没有享受过,就连女性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得到过,活的是那么不体面,所有的生存意识都被以男权主义统治为主宰的腐朽社会吞噬了。在张爱玲的笔下就是要借两位女主人公的死为代价,来唤醒成千上万的中国女性觉醒,激起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她号召中国女性要为自己争取平等自由,要有尊严地活着。 2.女性意识的成熟张爱玲和曹七巧、郑川嫦虽然同处在一个时代里,但张爱玲是一个勇于批判,敢于宣泄,并能够以文学为武器,向那些束缚着女性的陈规陋习挑战的人。通过塑造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激发起那些被压抑的女性群体的反抗,号召她们向 “男权主义 ”进行抗衡,争取在社会地位上的自我解放。张爱玲笔下的娇蕊身上充满着孩子气,她以挑战男人为荣耀,表达了张爱玲想借助娇蕊探索女性价值的欲望。娇蕊本以为只有在男性社会才能体现女性的价值,以为凭借自己动人的身材就能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这些早期女性意识的反映在娇蕊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她对佟振保彻底失望后,娇蕊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成熟,当她在爱情失败后还能够继续勇敢地去追求爱情的真谛,对爱的欲望还是那么强烈时,她的世界里开始不再只有男性,她能从依附男人中解脱出来,变得开始在男性世界里闯荡,她对爱的执著追求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女性所拥有的价值和幸福,自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丈夫对她的爱让她有了尊重感,并且爱得很光明正大。张爱玲所塑造的娇蕊是女性意识成熟的典型代表。她所描写的曹七巧、小艾、郑川嫦等,都是下层女性的代表,她为她们的不幸深表同情,通过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描写唤起更多女性的觉醒,让女性群体能够得到她们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在张爱玲以后的作品中,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等关系,再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转向。它意味着张爱玲小说女性主体意识在逐渐膨胀,这种膨胀显然与张爱玲追求女性绝对独立的意识相关,它以张爱玲追求摆脱女性的男性附庸地位为起点,先是转向追求男女平等,进而转向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参考文献 :[1]朱爱莲.个体与组合的冲突———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主题矛盾探析[J].作家,2012,( 2).[2]欧芳.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J].作家,2009,( 4).[3]毛正天,冉小平.独特深刻的女性问题思考———张爱玲“女性书写 ”的人性观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4]吴著斌.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关怀[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苏丽.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在电影改编中的流变[D].苏州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谢理开.论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 2).〔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选题

已发表的有以下论文,参考下吧:1.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2.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3.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4.试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5.女性建构与认同焦虑——论张洁小说《方舟》的叙事伦理6.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 7.何处是方舟——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8.结合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 谈谈中国女性解放发展的道路问题 9.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女性——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吴为10.抗争与守望: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整体观照

曹禺作品系列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点: (1)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 (2)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 (3)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的特点.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点.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她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死与存留,同时主宰着故事发展的倾向。她们与男性虽然同处于“闭锁世界”里一员,但她们总是能勇敢的去抗争,不肯屈服于神秘的天道的捉弄。而男子却是自我麻醉:或如周萍一再的辗转于失衡的爱情,想凭借女性强悍的力量逃出“黑暗的深井”;或如仇虎在复仇与反复仇的梦魇里挣扎,逃不出象征心狱的“黑树林”;或如曾文清在一次次的自欺与欺人里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而亲手去击碎自己那“生命的空壳”。女性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不约而同的坚忍,赋予女性人物一种力的美感。和男性雷同,她们也被围困在任天道捉弄、揶揄、毁灭的境地中,但她们奋勇的抗争行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还兼济他人。这使女性人物更增添不少人格与人性之美。相较之下,男人却变得不堪一击。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从年龄上分属三代。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然而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而是在她貌似柔顺、迟缓的面目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悉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这里事实上曹禺已经赋予了侍萍一种决定其他人物命运走向的能力。假设情节顺此发展,可以构想的结局是:萍与四凤的结合;侍萍再次隐姓他乡,在余生里孤自面对内心道德感与伦理观的责问;周公馆里的男女主人继续着他们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的生活。这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发展逻辑在当时,也许将会陷作者于巨大的社会道德批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从此线索中,嗅到一种诡异然而令人兴奋的气味,但这与伦理道德相悖的设想,显然毫无存活的希望)。破坏这一线索的不是貌似主宰者的周朴园,而是同为周公馆里被压迫者的繁漪。繁漪是剧中一切平衡的破坏者,她追求自己的继子的行为将所有剧中人逼入绝境。她的“追”的动作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注意到在《雷雨》的文本中,曹禺曾将周萍比喻成“一茎弱草”,“草”的意象与西方谚语中的“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谋而合,暗示了作家将周萍视为女性争夺的一个道具,亦将女性置于剧作的中心与重心的地位。作家同时也赋予繁漪和侍萍以同等的决定故事走向的能力,作品末端情节的展开似乎就是这两位同样具有魔力的女性的角逐。在逃亡与死亡中曹禺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上,他的基点仍是在道德的冒险与伦理常规的服从中做出的。在作品的最后,周朴园以对宗教的皈依作为心灵的依托,而两位女主角却又再次同处于疯癫的状态之中,分居于小楼的两层。这种“疯癫”使她们无须面对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追问,又能够暗藏起生命里潜存的巨大的破坏力;简言之,她们仍未因死亡、自身的病弱和老迈而丧失力量。我们可从尾声繁漪“发狂”的动作里体会到这一点。 《原野》里的两个女性焦母与花金子延续了《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设定模式。《原野》讲述的是一个复仇与逃亡的故事。看似紧紧围绕着男主人公仇虎的系列动作展开,实则由女性角色把握着故事衍生的轴线。作品始发于仇虎的归来复仇,中间铺陈着一连串复仇的预备与实际操作的动作,其终结是复仇后逃亡的失败。然而,剧中无论是懦弱良善的焦大星、还是好勇斗狠的仇虎,都还是缺乏决定自身命运的力量。焦大星在剧中是婆媳二人角力的棋子,是仇虎欲向焦阎王夫妇复仇的工具,这一角色不但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决定剧情的发展。而仇虎则是常常被误读的一个人物,他的火焰似的复仇形象与焦母寒冰般的反复仇形象,赋予剧作一种奇异的平衡色调。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是他与焦母各占上风的生死角逐,事实上,他也从来不是自我生存状态的主宰者。他的复仇是缘于被焦阎王迫害的家破人亡而不得不承担的家族使命,他在行动中处处感受到焦母招招置他于死地的毒辣阴狠而不得不见招拆招,他在复仇后终因走不出自己的心狱而选择了死亡,他其实纯属无情的“天道”又一个体面的牺牲品,而焦母则隐隐然是那个持屠刀献祭的人。剧中对仇虎形象的魁伟、雄健的刻画与对焦母形象的老迈、目盲恰成对比:洋溢着生命力的强悍个体的消亡反衬出女性形象内蕴中更汹涌澎湃的生机。同时,仇虎复仇动作的犹豫、慌乱与焦母反复仇动作的果断、从容在剧作中也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中蕴涵的主导地位。作品最后,复仇者仇虎死了,而他所有复仇动作的知情者、支持者、甚至参与者花金子,却胜利逃向“金子铺地”的地方。这是由于女性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坚忍使她成功,还是作家本身另有深意? 曹禺剧作里女性形象的强悍、生机勃勃与男性形象的虚弱、苍白无力;我们在另外两部作品《日出》与《北京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在这一先验的设定模式里,他总是赋予女性澎湃的生命激情,迸发出作品最打动人心和最具感召力的生命诗意。可是与此同时,又是以削弱男性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为代价的。我们很难在曹禺作品中体验双峰对峙的快感,最多只是女性一骑绝尘的落寞和空洞。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力量的缺乏是这些女性形象流于脸谱化的根本原因。曹禺作品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显然不是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激情或欲望。我们很少看见曹禺描写她们内心的矛盾冲突,比方角色在进退维谷时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许这有助于帮助角色向深度开掘;再如角色在行动前的矛盾心理等等。然而她们总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凭着某种冲动与直觉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程。此外,在曹禺偏狭的男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应中国现代男性自恋、自救的心理需求而诞生于文本中,却未曾负载多少女性真实的人生经验,未曾获得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过程中自我拯救的道具,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阴影下一群没有生命力的傀儡人物。”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牺牲自我的。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使”形象,以四凤、侍萍、愫方、瑞珏、鸣凤等为代表。“这类男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男性文学传统中"佳人"与"母亲"相分离的两类理想女性整合为一体,剔除了"佳人"身上的风尘味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美与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在族系上更接近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子。”这一类女性的牺牲行为仿佛出自于本能。作品既没有描写她们在牺牲动作之前的犹豫,也没有行动之中的徘徊,更没有在行动之后的悔恨。我们同样无法从男性角色身上找到值得她们牺牲的价值意义所在。例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对曾文清的爱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她明知道曾文清只是一具“生命的空壳”,懒惰、软弱、逃避生命本应承担的责任,却仍然甘心留在犹如死牢一般的曾家,甚至说出这样深情的表白:“他走了,他的父母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看完这一段,相信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质问:“值得吗?”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爱情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可是愫方对曾文清的爱由于男性形象的委琐与苍白而显得那么不可信任,犹如无源之水一般。对这种爱情的虚假性的质疑同时也唤醒我们对愫方这一形象的真实性的质疑,由此再导致我们对《北京人》整个剧情架构稳定性的质疑。如同空中楼阁,这一架构于虚幻爱情之上的故事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曹禺戏剧中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的追求自我的形象。如果说前一类形象来源于传统文学,则后一类便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这类女性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但是,在她们形象的塑造中,理性的缺乏同样造成人物的致命伤痕,使她们最终流于平面化而不够丰满。以繁漪为例,作家为她设置的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因此期待着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但是遗憾的是,理性的缺乏终究无法让角色进行灵魂的自省与自审,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她如何轻松地,跨越各个本如鸿沟般的内心障碍:与继子陷入乱伦之恋、抛夫、弃子……这里也可以去看看!!

写《任长霞》啊 多有意义啊作为优秀党员的代表人物,任长霞在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期间,严抓警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更是连根铲掉了当地盘踞一时的恶势力集团,还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任长霞凡事必身先士卒,作为局长的她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第一线,当她不幸牺牲之后,登封市市民更是自发组织近14万人送别,场面感人至深。"英雄心性由来热,殆尽苍生一辈功 说的就是英雄任长霞。她忠于职守、克已奉公,把生命最壮丽的一刻留在了嵩岳大地,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了一方平安,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树起了百姓心中的丰碑。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切实做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人民警察的颂歌。"还有的网友说道:"人民怀念着任长霞,也呼唤着千千万万个任长霞。感悟英雄最重要的实际行动是要立足自身。我们要学习任长霞的什么精神?就是要学习她真心实意、堂堂正正做人,学习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事,学习她心身作则。不仅仅是在工作中,我们要把这些品质,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 电视剧《任长霞》不但以生动的英雄形象感召群众,让大家能从英雄楷模的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剧中任长霞和黑帮房聪集团的斗争更是充满着智慧的玄机、生死的危局,究竟任长霞如何铲除这个危害一方的恶势力团伙

毕业论文写女性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惨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首先,鲁迅的作品《祝福》,本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也进行了挣扎与抗争:早年她就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当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时,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对此她也挣扎过也抗争过;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也进行了反抗。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而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她是一个麻木、顺从,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女性。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专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迷信、庸医夺走了宝儿的生命,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年轻寡妇,哪里有能力救活儿子和保护自己?面对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只好一味地顺从、屈服,没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完全麻木的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到来,但在明天到来时,单四嫂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仅有的财物。明天,本来应给人希望,使人重获新生,但单四嫂子的每一个明天,带来的是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在单四嫂子的身上,我们找不到力量,看不到希望。鲁迅先生正是在把吃人的封建社会暴露得体无完肤的同时,对如何解放广大劳动妇女这一社会问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相对祥林嫂、单四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爱姑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 “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然而,就是这个善良、柔顺的农村青年妇女,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大胆、泼辣、不屈不挠并进行了强烈而持久的抗争。在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原是司空见惯了的。大多数妇女对此忍气吞声,被迫接受事实。而爱姑在丈夫“姘上了小寡妇”后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而慰老爷只让施家赔八十元,劝她“走散好”。爱姑却不依,认为慰老爷“不通”,定要和他把理讲到底,“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这是何等的坚决、有气概!这在以往的旧中国妇女中是从未有过的。施家最后无法,又请出了与县太爷换过帖的七大人。爱姑还是毫不畏惧地去见七大人评理。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了欺凌和冤屈,大骂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男尊女卑”、“出嫁从夫”的所谓封建道德,在她眼中受到了极大的藐视。爱姑替广大受压迫妇女出了一口气。虽然最后还是在地主老爷的威逼下,以施家出九十元大洋、双方“走散”结案。以上所述都是爱姑的离婚“战绩”,爱姑的反抗,已不同于祥林嫂式的反抗,它正从完全被动向有一定的主动性转变。从爱姑身上,我们看到了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敢想、敢说、敢干。《离婚》中爱姑仍然处于被损害的地位,同样受封建礼教毒害,仍属于悲剧的角色。况且,爱姑又是一个没有知识、没见过世面,缺乏社会斗争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对七大人这样的头面人物抱有幻想,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她还想把官司打倒县里、府里。可爱姑不知道,七大人正是压迫她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她丈夫之所以敢遗弃她,就因为有七大人等地主老爷和封建礼教在背后撑腰。七大人根本不理睬爱姑的冤苦,而是以他装腔作势的威风,压迫她屈服,以“走散”结案。爱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爱姑不同以往的强烈的反抗斗争,有了摆脱悲惨命运的希望。这标志着鲁迅先生在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单元四嫂、祥林嫂、爱姑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鲁迅,分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子君,与祥林嫂不同的是,她接受过教育,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悲剧。 子君的悲剧是必然的,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这处,在于其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和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鲁迅“自觉地与先驱者取同一步”,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限引起疗救。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特别是子君,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开题报告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比如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些女性,比如武则天,从她的历史和性格多方面来阐述今天的女性拥有她这样特质的女人,或者吕后,慈禧太后,宋美玲,不一定是小说,那样历史的话会更生动,包括杨贵妃威胁李白这段,还有貂蝉美人计诱导吕布!希望能给你点思路!

您是杀人还是提问?没有五千字的,我尽量写,鲁迅在揭示土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要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单四嫂、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用权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性,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 单元四嫂、祥林嫂、爱姑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特点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女性艺术形象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作“仕女画”。

早期的绘画,题材分科没有细目化,女性形象揉杂于人物画的创作中。

随着画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以女性为题材的画家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在人物画科内建立起一个专门表现女性生活的分目。

尽管,画面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

仕女画的画家们则更是在其作品中寄托了对于“美”的向往。

他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而“美”的标准又因时而异,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因此,了解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时代特点,有助于仕女画的研究与鉴定。

关键词:古代艺术;女性绘画;时代特点

中国古代悠久的绘画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其中,不乏有各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出现。

魏晋以前的卷轴仕女画今已无存,我们所能见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画”是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

在这幅帛画中,出现了以为战国时期的女贵族。

她虽然身材窈窕、衣着华丽,面部表情却显得十分肃穆。

再参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纪稍大,体态肥硕,虽然在外形上与《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贵冷峻的样子。

为何这两幅帛画中的女人都显得如此庄重严肃?因为魏晋以前,中国绘画尚未进入自觉状态,这类帛画的创作多是带有明显巫术礼仪性质的。

它们被应用在丧葬仪式过程中,起着某种神秘的作用,比如是引魂升天,或是作为死者的符号代码等。

这样庄重严肃的用途决定了这类帛画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肃穆。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世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

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亚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女伎与唐代的仕女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修长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画仙女,也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

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如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她们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

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

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图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

元代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目前状况和民族冲突,令画家们避居山野,倾心于抒发隐居情怀的山水画创作,由此而导致元代仕女画呈衰退之势。

画家们在题材的选取上,没有继承宋代积极地表现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下诸多女子的传统,而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寻找表现题材,人物造型上则继承了盛唐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遗风,如周朗所绘《杜秋图》中的杜秋,她与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圆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

躯体丰腴肥胖并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线美。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

在题材上,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

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他们怡情于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强她们体姿的修长与典雅的`风致。

明代作为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这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现技法上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吴伟的《武陵春图》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画的最高水平。

武陵春以细匀的淡墨线绘成,画面清雅、秀润,更贴切地表现出女主人的纤弱文静之气。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代表了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

人物以朱砂粉白为主调的浅彩设色,表现出女神温柔娟秀的美感。

仇英的仕女画有“周昉复起,亦未能过”之评。

其《贵妃晓妆图》,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笔重彩仕女画的深厚功底。

图中所塑造的杨贵妃及宫女虽然是唐代宫苑仕女,但实际上她们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

她们修颈、削肩、柳腰与周昉笔下曲眉丰颊、短颈宽胸的宫女有着全然不同的审美意趣。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暗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

因为,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

这种程式化“病态美人”状,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画家们热衷于女性形象的创作并不表明对她们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过是被用来展示的艺术观赏品而已。

因此,女性题材画在清代画坛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来的却是女性社会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

观照她们能使我们窥见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

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不断出新的话题。

我相信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的深入、不断扩展的研究,我们对这一领域还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的仕女,终将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讲述有关她的更多故事。

参考文献:

[1]廖雯.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5.

[2]史琦.浅析中国绘画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文艺生活:中旬刊.. 174-174.

[3]王巾.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跨世纪..

【摘要】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她是家贾家荣府的实际统治者,威重令行,机敏善变,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在贾家这个大家庭里应付自如。协办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初显个人才能。她口才出众,八面玲珑,博得男女老少卑尊的喜悦。她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诗画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权利争取之外,并无精神生活可言。她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女人的气息、秉性与情怀,没有爱情,没有真正的朋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制造了别人的悲剧,最后制造了自己的悲剧。 【关键词】 人情练达 精明强干 红颜悲怜 【目录】: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一、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二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三、 人物形象之三:红颜悲怜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红楼梦》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悲剧,家族衰落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悲剧,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文章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更是丰满鲜活的,尤其是对“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更是让人觉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不论是怎样人物的出场都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中说:曹雪芹是讨厌凤姐这一形象的。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满是批判,其实对于凤姐有让人鄙弃的一面也有令人佩服的一面。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除了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贾母的靠山,还有她对人情世故的巧妙周旋,她的聪明和才智。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语: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随机应变,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其实王熙凤的心机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王熙凤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本事超出任何一个人。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例如邢夫人要讨鸳鸯。邢夫人先来找王熙凤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作妾,就是把这件事先跟王熙凤说,王熙凤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王熙凤,说我还没有去你倒派我不是。王熙凤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邢夫人气性大发,王熙凤知道刚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贾赦邢夫人的儿子,贾琏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王熙凤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说王熙凤的这种机心,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有关描写凤姐的练达之处时时出现,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贾母正为贾赦讨鸳鸯的事发怒,她却说“是老太太的不是,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怪不得人要”。……她把个“老祖宗”捧得团团转,疼她爱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凤姐的这一性格,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实际上正是这样,她才成了贾府的权倾一时的掌权者。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 索引序列
  •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题目
  •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写女性人物形象
  • 女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