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1.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2.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1.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2.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3.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4.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1.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摘要]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1.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2.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1.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2.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3.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4.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1.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2.发挥师生的整体力量。指导教师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指导工作难免考虑不周,往往存在某些局限性。每次学生的开题报告,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都应参加,将开题报告的辩论过程变成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鼓励所有参加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征求本教研室老师们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对毕业论文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认识。 3.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感悟力。我们安排本专业学生利用做论文的1/3的时间到中学参加教学实践,边教边学,了解中学情况,感悟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学会寻找研究课题,做到教学、学习、科研和就业同步进行。例如,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常规要求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学教师利用非认知因素转化后进生的根据等,触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最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了数学教育的前列,找到了科研的感觉,逐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要领,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教育初步科研能力,从而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把握数学教育论文的评价 1.再创性标准。不同对象在不同情景中可能得到不同的创新水平:原创水平、再创新水平、部分再创性水平、少许新意水平。由于师范本科生的水平所限,还没有发现原创水平和再创新水平的论文,只有很少的学生达到部分再创新水平的标准(即对再创新成果进行移植、修改、补充、推广和评价),部分学生能达到少许新意水平的标准(即论文的内容、构思等局部方面有少许新见解、新体会、新加工)。多数学生的论文创新性水平不高,只在模仿的基础上,略有思考。对于创新要求应该适度,如果要求文章的整体内容立意新颖,或者要求文章的全部或主体部分是创新的成果,这个标准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以为把部分再创新水平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少许新意水平应作为学士生论文的一般要求,能够模仿别人、理解理论和有所感悟的水平应该作为学士生论文的最低要求。鼓励学生的论文尽量涉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2.整体性标准。首先,论文要紧扣主题展开,各个部分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结构,一些学生离开主题发表议论,论文不能达到学士学位的要求。其次,从整体上把握论文各部分的地位,主次分明,重点部分和关键部分必须予以较深阐述,次要部分就不必唆。最后,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应该相互配合得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部分间对立或矛盾,就犯了“自打嘴巴”的毛病。 3.规范性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论文后,将论文成果表示成学术形态。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语言要简洁、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所展示的各类图表及数据要清晰、翔实、规范,能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说明某些结论。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毕业论文在创新水平和独立工作的程度上,在说明理论依据和阐述问题的深度上,有一定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从数学教育专家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数学教育研究除了具有精深的数学基础,要有扎实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更需要丰富的数学教育实践形态知识,经过各种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于研究课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强的本领域的科研本领③。本科生既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又缺乏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需要从方法上考虑学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相应地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促进。 (摘抄)
数学拥有非凡的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课堂之美论文,欢迎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在活动中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记载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摘 要: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枯燥,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部分高中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它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的课堂情景,摆脱数学教师一味单调枯燥的讲解,在情景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的后续篇:自从发生《狐假虎威》后,老虎因受到狐狸的愚弄而耿耿于怀,对狐狸是恨之入骨,在森林里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除非你躲着不出来,总有一天我会吃了你,咱们走着瞧.” 有一天,老虎外出觅食,在草地上巧遇狐狸,老虎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老虎继而一下子目露凶光,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逃命要紧!最近的是草地对面的小岛,岛上有树有洞,可以躲藏.此时画面定格显示:水上有3艘船通向小岛,岸上有4辆车子也通向小岛. 教师提问:狐狸若乘坐画面上的交通工具上岛,一共有多少种上岛方法?此时学生还处在趣味情景中,保护弱者的心态使他们急于帮狐狸想办法,计算着逃跑的方法,他们首先搞清狐狸的逃跑路线属分类原理,而不是分步原理,最后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7种方法. 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们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在饶有兴趣地猜想狐狸能不能再躲过一劫了.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情景中的数学常识,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巧记数学基础知识
纵观数学课本上面的概念、定律、规则,都是非常精练深奥的,有的甚至抽象难懂,高中数学知识点又多,概念容易混淆,要想充分理解和牢记它们,课堂上除了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幽默、形象的语言讲解中,理解数学知识并长久地记忆它们.
例如,为记忆初等函数的几个定积分式子,笔者设计了一个语言童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是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玩耍,今天它们结伴逛街,没想到微分算子也在街上,它可是常函数的克星,常函数最怕遇见它了,常函数远远看到微分算子,慌忙拉着指数函数离开,指数函数不解地问:“怎么回去啦?你身体不舒服吗?”“你没看到微分算子吗?”,常函数反问道,“看到啦,他怎么啦?”指数函数更奇怪了,常函数怯怯地说:“我若遇到它,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想了想说:“倒也是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可不怕它,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我还是陪你回去吧,谁叫我俩是好朋友呢.”说完二人匆匆地回家了.学生被这形象有趣的语言童话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教师讲故事,在听讲中,理解了常函数、指数函数和微分算子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教师幽默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想不到能把这么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趣化了课堂,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数学的语言之美,还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 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 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索起来,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把问题一一完美解答,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征服困难后的快乐.
有趣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艰难、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提高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坚信自己会登上数学之顶,领略数学的风采的.
■营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
高中阶段,多、难、枯燥的数学题影响着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有课本上有,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概率”知识后,笔者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寄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的事情,现在老师手中有n封信想请你们帮我投入m个邮箱,试问同学们你们有多少种投法?对于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确回答,笔者启发他们活用“概率”知识,虽然他们在和之间有过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在举实例复算求证确定,但运用概率思维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简单又清晰,只要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封信有m种投法,第二封信也有m种投法,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n种. 有一位学生在分析完解法之后,还总结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邮箱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邮箱,谁是信”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们快乐地交流着,分享着别人的成功经验.
学生通过活用数学知识解答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眼中的数学不再呆板乏味,原本平淡的数学题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了.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已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而是再现更多的既简约而灵动的真实课堂。其实,简简单单的数学课堂同样精彩,它能把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要努力寻找一条崭新理念的教研之路,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是简约、扎实、灵动。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是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情境创设,精“简”有趣。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情境不必追求表面的繁华,忽视内在的思考性、高效性。因此,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简单、高效。比如,在教学《动手做(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智慧老人带领他们畅游智慧王宫这一情境,课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渴望在王宫里探密,寻求数学知识。此时再呈现国王的三幅简笔画,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为新授的动手拼图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趣。
2、教学方法,灵“活”有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中,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搭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功效。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衣服,通过动手配一配,议一议,写一写,找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悟要使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需要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再通过路线的搭配,发现用字母表示搭配路线的方法具有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游艺项目价格的搭配和数字的组合方法,让学生自主试一试,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体会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使学生在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二、扎实而不零乱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注重实效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要扎实,而不是摸不清头绪,零乱无序。
1、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思维能力提高了。
2、练习有度,拓展思维。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应用提升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联想到的是不同的分数。最后通过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3、巧设质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质疑是创新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圆的画法时,有学生突然指出:如果所需要的圆比较大,而圆规又太小,应怎么画这个圆呢?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在体育比赛中,为什么常出现3:0,4:0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然后在教师适当点拔中解疑、释疑。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合作释疑,还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灵动而不生硬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种注入式的数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1、用好教材,合理取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比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以调配绿色这一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使学生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动手操作,直观形象。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并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时间的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什么是数学美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有这样一些描述:“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数学美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数学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数学美的本质在于序”……等等。 数学美的客观性:即指客观存在于数学领域中的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主体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为转移的,尽管因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或特定的数学美都能为审美主体所感知,但这并不能改变这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美的社会性:数学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数学美是对人而言的。数学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数学理论创造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或者说“自然人化”了。所谓的“人化”就是人格化,即自然物具有人的本质的印记,实质上就是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正是数学美的内容,它是数学美产生的本原。 数学美的物质性:数学美的内容――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呈现出来,必需要有附体,数学美的这种形式或附体,即数学美的物质属性。 数学美的宜人性:即数学美形式应该使审美主体感到愉悦。审美主体的愉悦性,一方面自然是由审美主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对象本身是具有足以引起主体愉悦的属性和条件。简言之,数学美的形式必须与人的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的本质上相吻合。 首先要提到的当推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由数决定的,他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形成了点子数(即形数)理论;并以所谓亲和数与完全数来反映体现宇宙和谐的“亲和”与“完全”。 作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数学的美是一种纯抽象的美,尽管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抽象的世界,但他却第一次提出了理念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的见解。 17世纪,笛卡儿所创立的解析几何是数学史上极其杰出的成果,它使几何与代数得到完美的统一,充分揭示了数学的协调美和统一美。 18世纪,该世纪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数学美思想在其《无穷小分析引论》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数学专著。 19世纪,有人称19世纪的数学是“革命的数学”,数学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极为活跃,拉普拉斯、高斯、哈密尔顿、黎曼等人在这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20世纪,数学家们开始自觉地运用数学美学方法,总结数学审美标准,探讨数学发明中的审定心理,其突出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庞加莱及被誉为“超人的天才”的冯·诺伊曼,还有研究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的法国著名数学家雅克·阿达玛。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 简单性 是数学美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反映现实世界量及其关系规律的数学来说,那种最简洁的数学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简单性又是数学发现与创造中的美学因素之一。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代数运算中之乘法与幂的运算的引进是源于避免重复的加法运算和重复的乘法运算: 统一性 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和谐、协调、一致。 数学美中的统一性在数学中有很多体现。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矛盾性体现了和谐;表现在一定意义上的不变性,反映了不同对象的协调一致。例如,数的概念的一次次扩张和数系的统一,运算法则的不变性;几何中的圆幂定理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统一形式。 对称性 是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数学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此外,象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在代数中轮换对称式表明了代数式中字母可以互换的对称关系。在数学解题方面,对称方法和反射方法往往使问题解决的过程简捷明快。 秩序性,就其愿意而言,秩序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也可作为层次等等的理解。数学中的“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意大利数学家G·卡雷里认为,“数学是而且将总是一门被看作关系系统的序的科学。当涉及形式时,它从不会与它们的实质有关,而仅仅与这些形式之间可陈述的联系有关。单一元素只能在使之有序化的系统联系之中才得到决定并因而获得意义。” 奇异性,奇异性是指数学中原有的习惯法则和统一格局被新的事物(思想、方法、理论)所突破,或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结果所带来的新颖和奇特。 数学美学方法的特点 1、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数学直觉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数学美学方法主要还是一种受审美直觉所驱动,而作出美学考虑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数学美学方法的成功运用与主体的直觉能力就有很大关系。这一特点也说明,运用它所得到的结论,最终还要通过逻辑方法的检验才能成立。 2、情感性 数学美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数学美感之上的,和任何美感一样,人们对于数学的美感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愉悦、平和、明快、困惑、兴趣盎然、心满意足乃至于激动与惊异……数学美学方法总是是伴随着这种种感情体验,这与逻辑方法所具有纯粹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选择性 数学美学方法是自觉地依据美学的考虑来作出选择的方法,它是“非常自足的、美学的、不受(近乎不受)经验的影响。”这种选择性使美学方法并不成为解决数学问题或获得数学发现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确定方向、原则的策略方法。这种选择性是导致数学发现发明的指路灯,因此,它又使数学美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4、评价性 数学美学方法常常表现为对已获数学成果的一种鉴赏与评价,一般来讲,逻辑方法的运用以问题的解决为方法的终结,而美学方法不仅关注问题是否解决,更主要是考虑问题的解决优美?前者着意于数学问题的“真”,后者着意于“真、善、美的统一”。庞加莱指出:“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数学发展的历史已表明,美学方法的评价性对于“数学理论的富有成果性”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美学方法运用的基本途径 1、增强审美自我意识,善于发现数学美因 在数学活动中,活动者的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活动者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一般意义上也称为美感。它包括审美兴趣、审美倾向、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美感尽管表现为主观的,但它最终是来源于数学活动实践,数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简称为美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只有在美因促使主体美感产生的条件下,主体才能作出美学的考虑。因此,善于发现数学美因,“识得庐山真面目”,是运用数学美学方法的前提。 2、在数学审美活动中,注意逻辑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结合。 美感的产生一般而言是直觉的,但这并不意味理性思维与审美无关,美学研究表明,理性思维在审美中是有重大作用的(数学审美更是如此)。在数学活动中,发获得真正的审美要,必须把逻辑思维方法与直觉方法结合起来。逻辑思维在数学审美中可以起到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作用,前者渗透溶化于后者之中,才使审美感受不是一种初级的感性知觉,或一堆空幻的主观想象,而是对数学对象本质的某种能动的反映。 3、在数学认识、评价及创造过程中,自觉地以数学审美标准作指导。 审美教育的特征 1、和谐性:“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中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和谐性教育的好题材,和谐性也有助于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 3、情感性:美育通过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受教育者将有一定情绪体验,得到一定的情绪陶冶和心理满足,若能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那无异于为学习添加了催化剂。 4、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5、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1.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2.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1.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2.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3.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4.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1.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摘要]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本科生数学教育论文的标准应是再创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数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意识 [作者简介]李静(1966-),男,河北张北人,廊坊师范学院数信学院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4-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数学系本科生适应就业需要,选择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较多。毕业论文指导要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动机,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模仿—反思—初步创新”模式为科研训练过程,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 一、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目的 1.间接性目的。随着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育理论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无论是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面试,还是在职的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的掌握越来越重要。论文指导教师发挥就业需要这一外在的、间接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2.直接性目的。因为在校本科生缺乏中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了解记忆,很难进入思考阶段,以这样的知识储备状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水平不会太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熟悉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对照自己中学受教育的经历,思考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哪怕是微小的触动,教师帮助其分析理论依据,诱导其深入思考教学实践,激发其对数学教育的真正兴趣,促进其较高水平地完成论文。 选择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内外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学数学实践的感悟,有针对性地对某个课题整理、总结,探讨解决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对研究心得总结、反思、加工和表达。 二、培养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是指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感知和参与研究的自觉要求。良好的科研意识是研究型人才不断成长的基本要求,鼓励本科生不能只满足于将来当教书匠,应成为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培养本科生的数学教育科研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数学教育理论重要性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教育的观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自觉要求;督促学生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炼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形成自觉的心理倾向;在论文准备期间,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后,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些感悟经验,努力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①。 本科生要学习和容纳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虚心向数学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请教,调查、分析数学教学实践问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的发展,绝不是靠一时一事可以实现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作为毕业论文的应急之需,可以在毕业论文开始时以任务书形式提出课题要求;也可以在论文准备过程中,专题性地介绍相关领域进展,评价相关专家的研究特点;指导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觉地形成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也可以通过论文评述、中期筛选等机制促进本科生的相互学习。 三、选定毕业论文课题 1.打好学科基础,开阔选题视野。师范院校数学系全日制的本科生有关数学教育的课程有数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基础。在选题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数学教育自身专业课程并且适当地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他们发现课题开拓宽阔空间,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未来的中学教师更好地全面实施新课程。 2.参加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获得选题灵感。实践是产生科研课题的土壤。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学数学教育第一线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发现有关问题,取得选题灵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修养达到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要求,但将理论形态知识转化成实践形态知识还需在教师的导引下逐渐地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感悟、理解和把握。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都想体验当真正老师的感受。要想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践形态的数学教育知识,指导教师无论在见习、试讲或实习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理论讲解中分析问题,在感悟思考中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保护、引导这种闪光的火花很重要,它是优秀课题的雏形。这种数学教育的科研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3.提出选题原则,掌握选题分寸。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原则主要是: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标尺应该适度。对待数学教育论文选题,教师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数学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知识后,发现或提出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要求学生所选的课题尽量来自中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面试和工作。现在本科生的数学教育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题空泛求全,论述不够全面深入;堆砌空洞的理论,没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观点落后,有悖于当代教育新理念;主题不明确,缺乏论证材料;难以调动评价者的兴趣等。为了提高本科生的论文选题质量,从历届学生的选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包括教师平时的选题,作为学习选题的鲜活材料,通过点评,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原则。 4.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题。为了选好课题,学生需从模仿别人文章选题,逐步地过渡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切磋,纵横向交流。当学生征求教师有关选题的意见时,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个人是否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对于该问题你估计能有多大把握,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促使其不断反思其选题的意义等。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思考各种不同选题的利弊,在选题方面,教师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思考他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请有代表性的上届毕业生为每一届的本科生介绍自己的选题体会,对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所有本专业的本科生认真地召开开题报告会,指导教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四、提升论文写作中的科研能力 1.对论文的不同类型的认识。数学教育论文的种类是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指导教师找出不同类型的范文,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按照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创新性论文和移植性论文;按成果产生的方式,可分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论文;按照撰写论文的思维方式,可分为思辨性论文和实证性论文;按照对已有成果的整理方式,可分为综合性论文和评论性论文②。但是各类论文之间,有时没有严格的界限,学会移植别人成果,移植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再创新;实验研究性论文往往又与调查研究性论文相结合;思辨性的论文有时又带有实证;方法的多样性、相容性正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类型范文的写作要领时,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2.发挥师生的整体力量。指导教师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指导工作难免考虑不周,往往存在某些局限性。每次学生的开题报告,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都应参加,将开题报告的辩论过程变成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鼓励所有参加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征求本教研室老师们的意见,这样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对毕业论文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认识。 3.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感悟力。我们安排本专业学生利用做论文的1/3的时间到中学参加教学实践,边教边学,了解中学情况,感悟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学会寻找研究课题,做到教学、学习、科研和就业同步进行。例如,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常规要求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学教师利用非认知因素转化后进生的根据等,触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最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了数学教育的前列,找到了科研的感觉,逐步掌握了科研的基本要领,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教育初步科研能力,从而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把握数学教育论文的评价 1.再创性标准。不同对象在不同情景中可能得到不同的创新水平:原创水平、再创新水平、部分再创性水平、少许新意水平。由于师范本科生的水平所限,还没有发现原创水平和再创新水平的论文,只有很少的学生达到部分再创新水平的标准(即对再创新成果进行移植、修改、补充、推广和评价),部分学生能达到少许新意水平的标准(即论文的内容、构思等局部方面有少许新见解、新体会、新加工)。多数学生的论文创新性水平不高,只在模仿的基础上,略有思考。对于创新要求应该适度,如果要求文章的整体内容立意新颖,或者要求文章的全部或主体部分是创新的成果,这个标准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以为把部分再创新水平作为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少许新意水平应作为学士生论文的一般要求,能够模仿别人、理解理论和有所感悟的水平应该作为学士生论文的最低要求。鼓励学生的论文尽量涉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2.整体性标准。首先,论文要紧扣主题展开,各个部分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结构,一些学生离开主题发表议论,论文不能达到学士学位的要求。其次,从整体上把握论文各部分的地位,主次分明,重点部分和关键部分必须予以较深阐述,次要部分就不必唆。最后,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应该相互配合得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部分间对立或矛盾,就犯了“自打嘴巴”的毛病。 3.规范性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论文后,将论文成果表示成学术形态。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语言要简洁、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所展示的各类图表及数据要清晰、翔实、规范,能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说明某些结论。 本科生的数学教育毕业论文在创新水平和独立工作的程度上,在说明理论依据和阐述问题的深度上,有一定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从数学教育专家知识结构可以看出,数学教育研究除了具有精深的数学基础,要有扎实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更需要丰富的数学教育实践形态知识,经过各种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于研究课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强的本领域的科研本领③。本科生既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形态知识,又缺乏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需要从方法上考虑学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相应地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促进。 (摘抄)
数学拥有非凡的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课堂之美论文,欢迎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在活动中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记载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摘 要: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枯燥,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部分高中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它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的课堂情景,摆脱数学教师一味单调枯燥的讲解,在情景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的后续篇:自从发生《狐假虎威》后,老虎因受到狐狸的愚弄而耿耿于怀,对狐狸是恨之入骨,在森林里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除非你躲着不出来,总有一天我会吃了你,咱们走着瞧.” 有一天,老虎外出觅食,在草地上巧遇狐狸,老虎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老虎继而一下子目露凶光,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逃命要紧!最近的是草地对面的小岛,岛上有树有洞,可以躲藏.此时画面定格显示:水上有3艘船通向小岛,岸上有4辆车子也通向小岛. 教师提问:狐狸若乘坐画面上的交通工具上岛,一共有多少种上岛方法?此时学生还处在趣味情景中,保护弱者的心态使他们急于帮狐狸想办法,计算着逃跑的方法,他们首先搞清狐狸的逃跑路线属分类原理,而不是分步原理,最后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7种方法. 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们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在饶有兴趣地猜想狐狸能不能再躲过一劫了.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情景中的数学常识,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巧记数学基础知识
纵观数学课本上面的概念、定律、规则,都是非常精练深奥的,有的甚至抽象难懂,高中数学知识点又多,概念容易混淆,要想充分理解和牢记它们,课堂上除了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幽默、形象的语言讲解中,理解数学知识并长久地记忆它们.
例如,为记忆初等函数的几个定积分式子,笔者设计了一个语言童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是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玩耍,今天它们结伴逛街,没想到微分算子也在街上,它可是常函数的克星,常函数最怕遇见它了,常函数远远看到微分算子,慌忙拉着指数函数离开,指数函数不解地问:“怎么回去啦?你身体不舒服吗?”“你没看到微分算子吗?”,常函数反问道,“看到啦,他怎么啦?”指数函数更奇怪了,常函数怯怯地说:“我若遇到它,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想了想说:“倒也是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可不怕它,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我还是陪你回去吧,谁叫我俩是好朋友呢.”说完二人匆匆地回家了.学生被这形象有趣的语言童话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教师讲故事,在听讲中,理解了常函数、指数函数和微分算子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教师幽默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想不到能把这么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趣化了课堂,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数学的语言之美,还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 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 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索起来,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把问题一一完美解答,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征服困难后的快乐.
有趣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艰难、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提高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坚信自己会登上数学之顶,领略数学的风采的.
■营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
高中阶段,多、难、枯燥的数学题影响着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有课本上有,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概率”知识后,笔者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寄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的事情,现在老师手中有n封信想请你们帮我投入m个邮箱,试问同学们你们有多少种投法?对于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确回答,笔者启发他们活用“概率”知识,虽然他们在和之间有过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在举实例复算求证确定,但运用概率思维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简单又清晰,只要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封信有m种投法,第二封信也有m种投法,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n种. 有一位学生在分析完解法之后,还总结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邮箱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邮箱,谁是信”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们快乐地交流着,分享着别人的成功经验.
学生通过活用数学知识解答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眼中的数学不再呆板乏味,原本平淡的数学题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了.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已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而是再现更多的既简约而灵动的真实课堂。其实,简简单单的数学课堂同样精彩,它能把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要努力寻找一条崭新理念的教研之路,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是简约、扎实、灵动。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是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情境创设,精“简”有趣。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情境不必追求表面的繁华,忽视内在的思考性、高效性。因此,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简单、高效。比如,在教学《动手做(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智慧老人带领他们畅游智慧王宫这一情境,课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渴望在王宫里探密,寻求数学知识。此时再呈现国王的三幅简笔画,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为新授的动手拼图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趣。
2、教学方法,灵“活”有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中,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搭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功效。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衣服,通过动手配一配,议一议,写一写,找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悟要使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需要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再通过路线的搭配,发现用字母表示搭配路线的方法具有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游艺项目价格的搭配和数字的组合方法,让学生自主试一试,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体会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使学生在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二、扎实而不零乱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注重实效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要扎实,而不是摸不清头绪,零乱无序。
1、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思维能力提高了。
2、练习有度,拓展思维。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应用提升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联想到的是不同的分数。最后通过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3、巧设质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质疑是创新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圆的画法时,有学生突然指出:如果所需要的圆比较大,而圆规又太小,应怎么画这个圆呢?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在体育比赛中,为什么常出现3:0,4:0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然后在教师适当点拔中解疑、释疑。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合作释疑,还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灵动而不生硬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种注入式的数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1、用好教材,合理取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比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以调配绿色这一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使学生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动手操作,直观形象。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并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时间的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设计美学论文总结是对整篇论文的概括和回顾,它需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问题和目的:简要介绍研究问题和目的,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 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方法和结论。这部分内容可以引用一些重要的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数据来源、样本选择、分析方法等。这部分内容需要清晰明确地描述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过程。4. 结果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同时,需要与文献综述进行对比和讨论,说明自己的研究有何创新之处。5. 结论和建议: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这部分内容需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在写设计美学论文总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突出重点:总结部分需要突出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2. 避免重复:在总结中不要重复论文中已经提到的内容,而是要提炼出最重要的信息。3. 简明扼要:总结部分需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的叙述和无关紧要的信息。4. 逻辑清晰:总结部分需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 、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 ,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 ,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通常由学校或院系制定,并根据不同的学位和专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本科论文字数要求在6万字左右,研究生硕士论文在2-3万字左右,博士论文则要求更多,通常在8-10万字以上。但具体还需要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科等条件而定,论文各个部分字数。第一题目,中文论文题目字数在20字以内。确切概括论文中心内容,让读者可以通过题目了解这个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精华,大概100~200字左右。第三前言,论文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字数一般掌握在200~250字为宜。前言的篇幅不要太长,会导致读者感到乏味,也不宜过短,太短可能就交代不清楚内容。不容易交代清楚内容。第四正文,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第五致谢,一般论文致谢大概写400字左右,要在有限的字数之内对所帮助过你的老师、朋友、家人等表达最诚恳的感谢。第六参考文献,一般写10条最为合适。
对于毕业论文一般多少字每,个学历阶段都有不同的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对于一般情况下,大专毕业生论文字数要求是最低的,一般要求在8000左右,本科毕业生论文字数要求较严格,一般要求在8000带15000之间,硕士生毕业生论文要求在20000到50000之间,博士生毕业论文由于高度的专业性,论文字数要求是最严格的,一般在50000字左右。高校毕业生在对毕业论文进行撰写时,还是要根据高校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为准,大多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的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存在偏差,毕业论文要通过论文查重,单单满足毕业论文字数要求是不够,论文格式也是要正确的。
1000到3000左右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依据以下步骤;在论坛上摘抄一些.如果要自己写的,就先看一下别人写的,看看大致思路,在翻看一些有关内容!1.选题依据:2.研究目的及意义:3.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4.研究方法:5.研究内容与拟解决问题的关键:6.本研究的思路:7.主要参考文献
体育之美学摘要:本文就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美及美学原理;利用美学促进体育的发展和提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借鉴。关键词 体育发展;美学;相互作用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体现。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紧密相连,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美的基本形态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本文就体育与美学原理以及上述美的三种基本形态关系;对体育美学作些粗浅的探讨。1 体育中的美学原理 什么是美及美学原理古汉语的“美”字,本意为头戴羊角或羽毛载歌载舞的大人。这告诉我们,美是人的形象,美的本体之根源深深扎在人的话动之中,美的问题的解决,前提是人的问题解决。美学家独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是关系,关系越复杂,事物就越美。换句话说:美以关系为转移,随关系而产生、增长、发展而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能引起人类的精神愉悦,这样精神愉悦就是美感,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对象,就是美。美学原理是以事物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均衡、秩序和适当比例的方式存在着,并可用严格的数量表达出来。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美的形态和层次结构 美的形态和美感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在各基本形态之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形态,例如;自然美有山水美、生态美、人体美、等等;社会美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生活美等,艺术美有文学艺术美,电影艺术美,戏剧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绘画艺术美、建筑艺术美、肢体艺术美等。自然美一般是由各试各样的自然物和人的物化劳动组成;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他们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体现;艺术美则主要是由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必需的物质材料组成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美的形态。这样,审美者能获得的美感也就具有多种多样和丰富性。2 美和人的本质谈到美,就必然要谈到人。美和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用说,社会美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因系,艺术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就是自然美也是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美的联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恩格斯有一段话,恰当地说明了人和美的关系过程: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从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恩格斯的这般话告诉我们:“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即体育、劳动创造人体美。3 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 人体美的先行者人的自然美很早就进入人的审美视野。西方在古稀腊时代,人体美的欣赏蔚然成风。希腊人抱着“肉体有肉体的庄严”的信条,以一种天真无邪、纯洁坦荡的态度,对待人的裸体形象。他们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潋滟的大海边,在公开的竞技场上,常常素身裸体毫不感到羞涩和可耻。他们普遍推行促进人体美的教育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进行健美训练,必须练出人的体魄和风度。对于没有经过健身场锻炼的人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者。对具有虎背熊腰的躯干。丰满宽阔的胸部,结实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是获得美男子称号的重要条件。有时,还把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塑成裸身雕像,安置在庄严的神殿里,当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 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它是一种形式美,人体美包括容貌、体型、姿势的美,人的容貌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人的体型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人体美是健与美的结合,健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美离不开健,很难想象瘦弱不堪和臃肿虚胖的体型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吗? 体育与人体美健美的人体不仅具有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发肤和健康的气色,具有匀称的形体和优美的身体轮廓线条。健美的体形集中地体现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特征。古稀腊人以健美的人体为模特儿的人体塑像如《掷铁饼者》、《米洛岛的维纳斯》等,以现代从事健美运动、竞技体操等体育运动者的体型。他们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赞叹,是由于具备丁上述人体美和各种形式因素,他们之所以具有健美的体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科学地进行最有利于增进人体美的体育运动,即使是长期进行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打球、跑步、游泳等)他们的体型能达到健美的。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长期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对人的肌肉骨骼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能够增进人体美。 体育与姿势美体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的有效方法,这包括人的体格和机能。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爬等。体能的增强必然会对人的姿势美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说体育运动会使人的动作姿势(坐、立、行等姿势)更加正确、矫健和优美。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体美的有效方法、体育与人体美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4 体育与社会美 体育与社会美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美,也称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体育与人的内在美的关系上。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首先,整个社会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通过有关教材,体育竞赛中的道德要求、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及群众言论反映等,教育和培养人们逐渐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同时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这可以培养人刻苦、顽强、坚毅、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和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由于体育运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培养着人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而且体育竞赛有着激烈对抗的特点,一方面培养了人们拼搏和争胜的精神,另一方面从道德规范和赛场纪律则制约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人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的优良道德作风。通过国际性的体育竞赛还能激论体育之美学字数:2319 字号:大 中 小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都说明体育能够培养和充实人的内在美。 人体美与社会美前面已说过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但由于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体美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性。人民体质的强健、体型和姿势的健美不仅反映民族健康水准,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面貌和气概,是社会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体美也具有社会美的意义。 体育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体体育与社会美关系密切且涉及范围很广,它们还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文明方面。体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是构成社会精神的内容之一。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民体质逐步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进步,这都是社会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具体表现。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尚文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从旁观赏体育活动,都能使人们精神得到调节,身心得到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参加和欣赏体育活动也是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综上所述,体育对增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组成部分。5 体育与艺术美 体育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反映,是最高级的美。体育不仅有健身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竞技术体操、技巧、武术、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及球类运动等,运动之所以具有艺术类的性质是因为有着表演艺术,比较类似于舞蹈和杂技艺术形式美的具体特征。 体育中的人体艺术美体育运动是人的身体练习活动,人体是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材料。因此体育的艺术美体现在人体美上,主要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首先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其次运动员的姿势: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他们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和谐编排与组合不仅展示了他们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动作上和谐配合的优雅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体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育的艺术美,也表现在运动员的服饰制作上。精美的运动服装鞋帽的色彩线条。块面与样式结构的和谐组合,不仅本身是实用工艺品能给人的美感,而且有利于运动项目的特性美。某些体育项目,器械优美的造型,如武术器械、田径器械同样可以为运动的艺术美增色彩。体育建筑也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内容之一。体育建筑是进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是一种带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宽敞明亮的体育建筑给人的崇高的美感。而它们的线条、块面、体积、色彩以及物质材料的谐调结合则具有多种形式美的特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听觉艺术。音乐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广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技巧的伴奏,那优美明快的节奏,抒情的旋律,配合着运动员的健美动作,把人们带进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正因为体育具有艺术美,特别是观赏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精神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观赏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体育的艺术美、形式美。6 美学对体育的指导作用体育与美学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美学对体育具有指导作用。美学可以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体育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从而指导体育的审美意义,为体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产生深远的影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美学对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体型,即人体美。如健美运动人们可以按照人体美的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动作和器械进行锻炼,以弥补自己体型不足之处。第二,美学对增强体育运动的形式美也具有指导意义,如从事体操技巧、武术等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用美学理论,按照该项运动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设计编排和训练,并选用优美适宜的服装器械和乐曲,这对增强体育运动形式美,提高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争取在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是有益的。第三,美学对服务于体育事业的音乐、服饰、建筑也有积极意义的,如在美学理论指导下音乐家可以创作或选用更适合、更优美的乐曲为体育运动伴奏,服装鞋帽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美观大方的体育服饰,建筑师可以设计出更为美观的体育建筑。这些可以为体育运动增添美的气氛。第四,美学对体育指导的另一方面是能够培养和增进人的内在美,由于美、善、真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学和伦理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对人们进行高尚的体育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培养,塑造人的内在美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美学理论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体育的审美、创造能力,也能够提人们对体育的审美、鉴赏能力。总而言之,美育同体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美学的指导,体育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在了体育与美学垒面关系之后,要加强美学理论学习和探讨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以指导体育实践促使人类向着美的方向有序发展。
呃,我也中南的,
我也是中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