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博士生毕业论文如何写好

博士生毕业论文如何写好

发布时间:

博士生毕业论文如何写好

一篇博士论文,要严格控制论文的字数。最少要有15 万字,一般不宜超过20 万字。

如若论文太长,老师批阅的难度也大大增加。最好是将博士论文精炼到15 万至20 万字,如果还有许多话要说,可在学位论文通过之后,再适当增加内容,或可成为一部专著出版。当然博士论文的字数也不能太少,好比只是开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可见作者没有用心去深入钻研。

博士论文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

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创新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怎么写

博士论文不很简单,不就那样吗?规避抄袭即可,比如下面某人的回答!

(1)找自己有兴趣的研究问题,或者领域内最新关键词;

(2)读有关此研究问题的书目,以及最新发表的期刊文章;

(3)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出可以且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并在不断阅读中缩小研究方向;

(4)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写开题报告了,列出大概的提纲;

(5)用资料、数据、合适的数理模型来运算出自己的结果,对问题的回答;

(6)写出论文!

这种理解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但压根没把创新写作中的问题说清楚,那又有何所谓的写作建议和干活可言咧?本人以自己指导博伦的经验来废话两句,博士论文写作说来轻巧,写的时候就难以下手。比较典型的问题如下这些:

(1)题目一味整最新的,不顾及有没有模板可套。成品模样都不清楚,套路都不晓得,脚下的路肯定是摸爬滚打,耗时耗力,别骂被鄙视!奉劝你,要新也要落地,要有预知的新,有套路的新!大牛提新理论,小牛细枝末节修理论,菜鸟用理论!博士论文你要毕业,最起码你要达到小牛水平。不然,一堆大牛鄙视你这种不懂套路不入门的人!

(2)分析方法不清楚,分析结论不预知。典型的顺向思维,说的再难听点,连最起码的假设检验这种大一都会的都给忘记了。劝你还是反正来,从拟定分析结论出发,知晓用要得出什么应用问题,或者检验模型的效果是好是坏,然后再去凑逻辑。至于凑逻辑过程中,真有意愿的出入,你可以思索下;没有的,直接编个理由,或者缩小研究范围,给数据清晰掉!

(3)章法混乱,不着重点。比较典型的就是,目录上看不出问题导向,方法导向,对策导向;而一堆罗里吧嗦的前戏一大堆,分析部分一笔带过!针对这种,还是建议,老大老实得找几个好校牛导的,章法布局,每章字数分配。还有,特别重点说的是,博士论文偏向于理论型文章,套路一般偏向先建模然后再个案分析,别理论和个案混着揉!硕士的倾向于,第三章就开始切入个案的问题然后用人家的模型去分析问题然后给对策。至于本科的,硕士的头两章都不要玩了,直接几百字引言,然后个案分析!

(4)分析简单,分析部分,干巴巴,没得数据,没得理论,口水话连篇!这种情况,还是多考虑如何用一个数学算法,把理论中的影响因素给揉进去,建个模型,再拿去个案分析吧!也或者,找个具备这种特征的前人模型拿去个案分析。当然,有些模型很low没数学含量,比如什么SWOT,4P这些玩意,这种还是不要拿去做核心分析部分的方法!

(5)跑偏,文字报废率太高。至于这种,就是典型的前期老师放任自由,没严把论文刚要和分析方法,后期一堆挑剔。遇到这种,只能忍着吧,除非不想毕业!(6)字凑不够,憋不出来了。这种情况,你多搞文献综述找其他人写的废话,多把你那些干巴巴的概要性的话,多用数据说话列举多方观点。还有,博士的,最好是连贯到文献综述后先建模后应用这种套路,不然几分钟完事,活该嫌弃!凑合着看吧,至于创新、怎么规避抄袭的,找前几期慢慢看!

原创手码,禁止商用转载!

如何你觉得好,思绪混乱下不了笔?需要服务指导,答疑解惑,做问题诊断,创新规划,抄袭防弊,可以找我们。另外,可接统计分析,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等部分,有需求可贾维新,editorking ,you can try it.  "one day day , wait you o !"

1、论文中首次出现的缩写需给出全称

论文摘要及文章中首次出现的缩写已修改为全称,摘要中的“SEM”修改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T-IR”修改为“红外光谱(FTIR)”。论文题目中的缩写CA为醋酸纤维素的简写,经查阅相关的文献及硕博士论文题目,作者认为“CA”放在题目中合适。

2、文章中的温度符号不正确

论文中所有的温度符号已全部修改为英文状态下的符号“C”

3、P57结论串行

已进行修改,详见Ps7也结论部分。

4、参考文献中的格式不统一

第[50]-[80]篇中的参考文献作者的名称简写已进行修改,且参考文献格式已统一。

5、论文口语化严重

这种情况下的话,可以先运用51单片机,打一丢丢代码。

如何写好法学博士毕业论文

博士论文创新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怎么写

博士论文不很简单,不就那样吗?规避抄袭即可,比如下面某人的回答!

(1)找自己有兴趣的研究问题,或者领域内最新关键词;

(2)读有关此研究问题的书目,以及最新发表的期刊文章;

(3)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出可以且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并在不断阅读中缩小研究方向;

(4)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写开题报告了,列出大概的提纲;

(5)用资料、数据、合适的数理模型来运算出自己的结果,对问题的回答;

(6)写出论文!

这种理解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但压根没把创新写作中的问题说清楚,那又有何所谓的写作建议和干活可言咧?本人以自己指导博伦的经验来废话两句,博士论文写作说来轻巧,写的时候就难以下手。比较典型的问题如下这些:

(1)题目一味整最新的,不顾及有没有模板可套。成品模样都不清楚,套路都不晓得,脚下的路肯定是摸爬滚打,耗时耗力,别骂被鄙视!奉劝你,要新也要落地,要有预知的新,有套路的新!大牛提新理论,小牛细枝末节修理论,菜鸟用理论!博士论文你要毕业,最起码你要达到小牛水平。不然,一堆大牛鄙视你这种不懂套路不入门的人!

(2)分析方法不清楚,分析结论不预知。典型的顺向思维,说的再难听点,连最起码的假设检验这种大一都会的都给忘记了。劝你还是反正来,从拟定分析结论出发,知晓用要得出什么应用问题,或者检验模型的效果是好是坏,然后再去凑逻辑。至于凑逻辑过程中,真有意愿的出入,你可以思索下;没有的,直接编个理由,或者缩小研究范围,给数据清晰掉!

(3)章法混乱,不着重点。比较典型的就是,目录上看不出问题导向,方法导向,对策导向;而一堆罗里吧嗦的前戏一大堆,分析部分一笔带过!针对这种,还是建议,老大老实得找几个好校牛导的,章法布局,每章字数分配。还有,特别重点说的是,博士论文偏向于理论型文章,套路一般偏向先建模然后再个案分析,别理论和个案混着揉!硕士的倾向于,第三章就开始切入个案的问题然后用人家的模型去分析问题然后给对策。至于本科的,硕士的头两章都不要玩了,直接几百字引言,然后个案分析!

(4)分析简单,分析部分,干巴巴,没得数据,没得理论,口水话连篇!这种情况,还是多考虑如何用一个数学算法,把理论中的影响因素给揉进去,建个模型,再拿去个案分析吧!也或者,找个具备这种特征的前人模型拿去个案分析。当然,有些模型很low没数学含量,比如什么SWOT,4P这些玩意,这种还是不要拿去做核心分析部分的方法!

(5)跑偏,文字报废率太高。至于这种,就是典型的前期老师放任自由,没严把论文刚要和分析方法,后期一堆挑剔。遇到这种,只能忍着吧,除非不想毕业!(6)字凑不够,憋不出来了。这种情况,你多搞文献综述找其他人写的废话,多把你那些干巴巴的概要性的话,多用数据说话列举多方观点。还有,博士的,最好是连贯到文献综述后先建模后应用这种套路,不然几分钟完事,活该嫌弃!凑合着看吧,至于创新、怎么规避抄袭的,找前几期慢慢看!

原创手码,禁止商用转载!

如何你觉得好,思绪混乱下不了笔?需要服务指导,答疑解惑,做问题诊断,创新规划,抄袭防弊,可以找我们。另外,可接统计分析,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等部分,有需求可贾维新,editorking ,you can try it.  "one day day , wait you o !"

也就是你在一分钟之内要跑50圈左右。是要达到专业人士,看了之后都惊叹的标准。是因为博士的毕业论文最终是要发布到网上去。

以下是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建议,希望有所帮助.1.刘南平博士说:简单地讲,它(命题)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2.在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拟一个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也可以使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3.问题是否成熟不完全在于这个主题下已经有多少篇论文了,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4.如果你仅仅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你只能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说话,而且往往还无甚新意.5.如果你要梳理一个制度的来龙去脉、一个概念的生发演变,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可能正好是你要找的,那些变化的细节也许正是值得你关注的.6.可以这么说,一手资料是金,二手资料是铜,三手资料是垃圾.7.一个初入门者,可能会借助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 或者出版 的时间 版次 、被引用乃至下载次数等外在因素去判断,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一个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假定比一个三流刊物上同主题的文章要靠谱;一篇被频繁引用或者大量下载的文章,总比一篇没人引用的同主题文章要好一些;一本几次再版或者多次印刷的教科书,大体上是品质的保证;你所了解的一位名声在外而素来严谨的学者写的东西,永远值得重视;8.在我看来,文献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思想的原创性或者出处的原生性;二是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三是影响力;思想的原创性,指一个学术概念或者观点最早是谁、在哪里提出的,或者一个事件最早是谁报道的,通常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理清思想的脉络以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9.以美国为例,主流的 Law Review 差不多每个法学院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律杂志」「哥伦比亚法律评论」.10.互联网上的信息,必须查到它原始的出处;没有找到原始出处,都属于道听途说.11.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了各种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数据链接,.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也.13.查找文献有两种方法:一是确定范围、全面排查,即确定检索范围、检索方式和检索词,进行地毯式的检索;二是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即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检索;这两种方法应当交替并用,只用一种还不行.14.四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即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15.描述状况的具体方法有好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例说明、统计数据和类比说明三种方法.16.要注意的是,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精确合理.17.属性分析在教科书中是相当常见的,每讲到一个重要概念,教科书都会给出一个定义,指出它的属性.18.如果大家都是从自己定义的概念或者自己奉行的教条出发,以不具有共识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要真正解决前面所说的行政合同一类的问题,恐怕需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情景中重新探讨它的属性.19.理想类型则是在对纷繁芜杂的现象进行整理、提炼所得的典型;它不完全对应于经验事实,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绘,但又基于经验事实,抓住了现实的一些基本特征.20.法律条文作为论据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它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法条含义的明确性;二是法条自身的有效性;三是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21.体系解释,指根据相关条款在法律文本章、节、款、项中的位置来解释该条款的含义;这是文意解释的延伸,但仍然是在法律文本.22.运用学说作为论证根据,要注意分析其内在理路,避免简单地"耍大牌"或者"数人头":你搬出梁慧星,我抬出王泽鉴;支持你观点的只有两位学者,支持我观点的有五位学者······这都不是理性讨论的态度.23.标题的功能有两种:一是表明论题,二是表明命题.梁慧星教授曾提出,标题"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24."考",多用于事实问题的考证;"批判",则火药味较浓,宜慎用;"论纲",多指问题很大,现在只能说个纲要.25.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应当是: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的学术文献.26.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叙述;要叙述,而不是罗列.27.对相关文献的叙述应当有详有略:相对研究主题来说至关重要的文献,宜于在正文中直陈其作者、文献名乃至出处,简短概括其观点或者方法;一般重要的文献,可以总而言之,作者、文献名和出处放在脚注中即可;不太重要的文献,不必一一提及;28.一般来说,文献综述需要交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还有什么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你的研究是针对那些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文献综述也应当指向这些问题.29.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就暗示了你所做研究的意义所在,这是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0.文章中的"注"有两种:一种是标注文献出处的,即"注引";另一种是解释相关概念、观点的,即"注释".31.概而言之,引注有三个基本问题,这里先简单作答如下:(1)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2)引用谁的文献?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如何引用?保证提供引证文献的必要信息,力求文字简省、意思连贯;这三点也可以说是引注的三条基本原则.32.论证中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涉及的重要观点和关键概念,应当援引相关文献并标明出处.33.对中国读者来说,通常不必详细标明哪年哪月哪日由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几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几号发布、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等信息,更不必标明载于哪个出版社的哪本书上;否则,就太"老外"了.34.实践中,存在一些不恰当引用的现象:一是就便引用,即对相关文献不做系统检索,就便引用自己手头的一两本着作;二是"名家引用",即专门引用名家的着作,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有名(包括尚未成名)的年轻学者、学生的文献;三是不当自引或者"友情引用",即专门引用自己的着作或者学术亲朋的着作.35.有的学生喜欢引用人家着作中提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或者貌似精妙的话语,却不注意该着作的核心观点,这样的学生大概还没有学会引用.36.援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37.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着作,或者同时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着作;"普遍认为""主流观点",原则上应当援引至少三种权威文献.38.目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出版物转载或者摘登已经在法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这些工作为读者了解学术动态、查阅论文提供了一些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学术评价的作用;但它们都是二手文献,不宜直接引用.39.作为一条原则,作者有义务查检文献是否发表;已经发表的,就应当标注发表的信息.40.同一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再收入文集的,一般只引注学术期刊信息,不引文集,这也是对学术期刊首发权的尊重.41.法学论文采取篇末尾注很少见,采用页下脚注才是"国际惯例".42.引注符号用阿拉伯数字,有的还加圆圈或方括号;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引注整句话的,可以在引注符号之后空一个字符,以使版面疏朗美观些.43.比较通行的有这样几种:一是「中外法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家刊物所使用的体例,其中略有不同,姑且称为"法刊体";二是高校文科学报上统一使用的体例,姑且称为"学报体";此外,还有「北大法律评论」开创的搬用「哈佛法律评论」的体例,姑且称为"哈佛体";这种体例有些 "食洋不化",现在很少人用了,连「北大法律评论」自己也改了.44.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一般要求加引领词"参见",但也可以不加,因为从引文上是能够看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例如"不同的观点,参见······".45.我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GB7714-1987 ,作为国家标准施行;目前施行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 GB/T7714-2005 .46.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他要努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听众出于礼貌得把讲演一直听完,而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阅读,而一旦他放弃阅读,作者毫无办法让他回头.47.人说话要好听,必须去掉那些废话;满口"然后""然后",听起来就不舒服;学术论文要好读,必须去掉废词,太多的介词、连词和助词,读起来也不舒服.48.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两个"的",最好能够去掉一个;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三个"的",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掉一个.49.又如,一些作者习惯"但是······却······"连用,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个语法错误.我倒不觉得绝对不可用,一些时候可以舒缓舒缓语气;但两者连用,毕竟不那么利落,还是慎用.50.类似的连接词非常多,这里只举几个常见例子:(1)表示并列的,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2)表示比较的,如"同样"、"类似的"、"相反";(3)表示转折的,如"但是""尽管如此";(4)表示让步的,如"当然""诚然""固然";(5)表示实情的,如"其实""事实上";(6)表示因果的,如"由于""正因如此""之所以";(7)表示推论的,如"可见""据此";(8)表示总结的,如"总之""综上所述".51.太多的"但是""由于""总之",也会让文章变得滞涩.52.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字.53.小标题的序号,有两种标法:(1)一种是,用"一、二、三""(一)、(二)、(三)""1、2、3"依次标明序号;论文篇幅特别长的,有的还分章节,章节之下再"一、(一)、1",目前常见的是这一种.(2)还有一种是,用"1、2、3""、、" "、、"依次标明序号,这一种在法学论文中尚不多见.54.在前述第一种标法下,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往往用顿号连接.55.文章标题用宋体或者标宋,小二字号,加粗,居中,有人把标题用大号字加粗、居左,也可以;各章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各章分页 用分页符隔开 ;各节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各节之间空一行;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 或者黑体 四号字,加粗,与正文对齐 缩进两个小四字符 ;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节以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二级标题上面,也可空一行;节以下的三级标题 如果需要 ,即"1、2、3······",使用宋体或者楷体 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56.脚注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字.57.思来想去,在学术文章以及正式学术会议上,称"×××教授"之类的学术头衔还是一个比较得体的称呼.58.(1)不要贬低他人的智商;(2)不要否定他人的人格;(3)不要轻率推翻他人观点;(4)不要光抓人家小辫子.59.「社科学术规范」对学术引文提出两项明确的要求:(1)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2)学术论着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赞同1|评论

如何找博士生毕业论文

那里面一般都要钱的

直接输入关键字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1.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知网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 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 300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 硕 、理工 ( 士学位论文约 28000 篇。 收录范围包括理工 A(数理化天地生) 理工 B(化学化工能源与 (数理化天地生) 、 材料) 、理工 (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 、农业 材料) 理工 C(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 、 、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学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2.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 文摘)3.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主要收录了 1984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 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并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万余篇。每季更新。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每年增加论文 6 万余篇。每季更新。4.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库(免费 文摘) . 高校学位论文库( 文摘) 目前有大约 25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已有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 约 80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有 70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5.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集团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免费 文摘,未订购) . 文摘,未订购)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也 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因他的数据来源是国务院学位办规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收藏的数量有 40 多万篇。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 多万篇。6.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免费 文摘 目录)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 目录) 学位论文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 多年来,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20 多年来,国家图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 书馆收藏博士论文近 12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博士学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7.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主要收藏自 1981 年以来各届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万多种,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共约 2 万多种,并以每年数千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8.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部分全文,请先选学校,输入繁体字 .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 部分全文 请先选学校 输入繁体字) 部分全文, 学校,本系统收集全球利用 OAI 介面所提供的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截至 2008-09 -17 为止共有 206,060 篇论文。 篇论文。

知网一般是要收费的,但是如果你所在大学买了知网数据库,你可以从你学校图书馆网站的入口登录,免费。一般是IP自动识别。我们这是这样。

如何读好化工博士毕业论文

化学博士毕业论文要写多久?看个人的研究水平和资质,有的人很快就写完了,有的人需要好几年。

本来想早点写些有关发表论文的心得体会的,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今天周末,把思绪整理了一下,写出来,供大家交流,如有不适之处,敬请谅解。博士论文的开始从阅读文献开始,然后按照文献上相接近的研究方向做实验。实验量很大,但是实验结果感觉新意不足,只能发一些低水平的中文期刊,发不了高水平的文章。在经历了蛮干之后,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一些不同于常规的现象,于是针对这些点重新进行了实验研究,争取做系统了,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常说的所谓机理、机制性东西),终于可以开始写论文了。下面是我发表论文的一些心得:3,绪论很重要,要多参考别人的论文写法,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否定前人的工作,或者说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报道之类的话,除非你是大牛,否则就是幼稚。5,语言问题是中国人写作论文时遇到的很头疼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两个步骤,先是自己修改,修改到二十遍的时候语言问题应该很少了(某一大牛在开始学习写论文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然后请高手修改,自己再学习一下。最后要注意的是,学位论文和要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到写学位论文需要的内容,以尽量避免补做实验,浪费时间。最后祝大家早日发表论文,脱离苦海,哈哈!!!

也就是你在一分钟之内要跑50圈左右。是要达到专业人士,看了之后都惊叹的标准。是因为博士的毕业论文最终是要发布到网上去。

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博士毕业论文如何撰写

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论文指导老师选择不要专注于老师的头衔来选择导师。

在大概率的情况下,越有声望的老师,他就越可能没有时间来指导你,例如,当你选择院长的话时,但他可能太忙了,根本无法给本科生提供指导论文。当然,要做的是让其他老师或他的博士生带头。

最后,论文就要成型了,再看一遍。只要签上你的名字。(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由教师扔给博士生)。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博士论文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学术作品之一,其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经验和规则,下面就为您详细介绍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 索引序列
  • 博士生毕业论文如何写好
  • 如何写好法学博士毕业论文
  • 如何找博士生毕业论文
  • 如何读好化工博士毕业论文
  • 博士毕业论文如何撰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