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3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①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②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③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这里看看吧,张炜是我们老乡,多多支持一下,哈哈
参考:《无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的作者是张洁,《无字》中贯穿着三代女人的命运、三代女人与男人之间的战争。这部小说因此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解读方向:这是性别政治,这是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有女士看了《无字》,在电话里对我说:“瞧瞧你们这些男人!”好像她拿到了雄辩的起诉材料。我只好代表男人进行反击:“瞧那些女人,谁受得了她们!”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她(他)对世界、对人境遇的看法不会停留在性别或阶级或其他任何简明的认识立场上,张洁尤其不会。《无字》开始时,主人公吴为平静地疯了,小说写道:“疯子是什么?疯子是不再能构成意义。”这话颇似福柯口吻,它透露了这部小说的根本焦虑:“意义”何在?——这似乎不成问题,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很有意义地活着。但是,“意义”这件事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就会显出两块空虚的区域,它既经不起从大处看,也经不起从小处看。大处比如历史,在宏大的历史中个人有意义吗?无意义。小处比如洗餐叉时一定要擦净叉齿中间的缝隙,这也无意义。所以,生命经不起认真追究,如果一个人像吴为那样对此不肯苟且、不肯糊涂,她就会疯掉,疯掉的结果就是张洁写出了《无字》。张洁作为小说家的偏执尽展无遗,她锐利、毒辣,凡事较真,不饶人,不饶男人也不饶女人,在她的笔下充当一个角色相当辛苦,几乎每个人物都穷于招架,每时每刻都会遭到她从刁钻的角度发出的凌厉追问。看完这部小说,我觉得除了像吴为的母亲那样采取坚忍的绝对守势之外,可怜的人们大都被她搞垮了。这种偏执正是张洁的力量所在,它使人无法在各种各样的“伪意义”中安居,它揭露了我们的境遇中精心掩饰的空虚,它是无情的自我怀疑、自我论辩,它把人逼到墙角,逼着你无可闪避地面对你矛盾重重、极为可疑的生活。八十多万字、跨越20世纪的《无字》,根本的结构原则就是对“意义”的论辩。也许,这部书比较令人舒服的写法是依时间和事件的顺序平推下去,但是,张洁拒绝这样做,她排除了纵向原则,而在平面上展开一个又一个相互连通的场所。我借用“场所”这个词是指小说似乎在进行漫长的“庭审”,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不为时间所囿,随着一种求真意志被传唤到场,众声嘈杂、旁证纷陈。当然,我并未说清《无字》的结构,那需要更多篇幅,但我断定我知道张洁在设计结构时拒绝了什么:她反抗贯穿于时间结构中的历史逻辑,她要瓦解在按部就班的叙事中形成的人物和“自我”的那种自圆其说的统一性,她认为那就是“伪意义”。在《无字》中,“历史”、“爱情”、“文学”等等意义中心最后都是虚假的、靠不住的,那么怎么办呢?张洁做出了三种选择:她将最年轻的女人送出海外以逃离历史,她用对母系血缘的肯定替代男女之爱,而文学,则归于疯狂的沉默。——这终究是个浮士德式的故事,女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魔鬼。张洁是在审视过去,同时与现在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她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矛盾和不彻底,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生活就是矛盾的、不彻底的,而没有内在矛盾的小说不是好小说,一个“彻底”的人不该也不能写小说。锐利而决绝的张洁终究是怀着大爱的,她爱这难以索解、无着无落的生命和生活。或者可参考:
【TWG Tea Club读书会】共读的书目是张洁《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 张洁,美丽优雅,才华横溢。 本次是第一次读到张洁的作品,就将从网上搜罗的资料以及本书摘录一并汇总,且作简单的读书札记。 1.张洁简介 张洁,1937年4月27日出生,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 籍贯辽宁抚顺,1937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祖母绿》等。 唯一两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张洁家世 张洁母亲 张珊枝 自由丧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结婚后大概是被丈夫遗弃,带着张洁艰苦度日。 1937年出生的张洁,出身贫寒,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青少年时代在陕西宝鸡及辽宁抚顺度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计划统计学,毕业后分配到机械工业部成为机关干部。 张洁的青少年正是中国妇女处于翻身、解放的时代,受益于时代风气,她上了大学,拥有了一个有保障的公职。虽然收入微薄、生计艰辛,但对于张洁这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以及她那个三代女性的家庭而言,无疑拥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尊严,且享有比较优越的社会地位。 据张辛欣的描述,在20世纪70年代末,她见到在机关办公室上班的张洁“在那些抱着杯子喝茶、聊天、看报、遛遛达达走来走去的人中间,守着自己那张办公桌,拉开半个抽屉,聚精会神地在悄悄看什么。关上抽屉之前,她给我看了一下,《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一个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文学“女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张洁小遭父亲抛弃,历经两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有个女儿唐棣,和母亲共同拉扯唐棣长大。张洁后来与女儿居住在美国,直至离世。 张洁其中一任丈夫是机械部副部长孙友余,是个老革命,解放后为某部副部长,致力于经济改革并“中箭落马”。孙比她大二十多岁,已婚,高官。他们的爱情曲折程度不次于她的小说。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可是如此周折才成就的爱情已经耗费了彼此太多的心力,走入婚姻后不可遏止地从顶点滑落,结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婚姻最终仍然破裂了。张洁孙友余与相识——相恋——结婚——离婚,历时二十七年。 张洁与母亲常年相依为命,因为爱情和婚姻的坎坷,两个人都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投入到对方身上,尤其是张洁对于母亲的爱超乎寻常,被解释成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提出的对于母亲的“ 共生固恋 ”。因而在母亲去世后,张洁曾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常常半夜在卧室痛哭。 此后,张洁与母亲留下的一只小猫相依为命,把小猫看作母亲的化身,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感情。张洁曾写了多篇散文记录自己与小猫的相依相通,小猫死后一个月,张洁更是长歌当哭,写了一篇《哭我的老儿子》,感情深挚,催人泪下。 3.张洁的文学创作 1979年11月,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北京文艺》。作为“文革”之后第一篇触及婚外情题材的作品,在当年引发了热烈讨论,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爱的话语”,并带动了一种以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化写作潮流。 小说里母亲在与女儿的谈话中说,“人说知足者常乐,我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时间,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成为一个响亮的称号,在一代人间不胫而走。 张洁曾以《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书写改革之难,工业现代化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后又凭借《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讲述女作家吴为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以及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1992年张洁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1985年,张洁反映工业经济改革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005年,她又凭借历时12年创作、80余万字的《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 张洁多部小说名作之外,张洁还著有散文、随笔、传记等作品,其中,长篇散文《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中,张洁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令一代代读者感同身受,她文字中的温柔、动情、脆弱、心碎,让我们看到了亲人离去时的自己。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斯琴高娃、黄素影主演,获得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优秀华语故事片奖、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张洁的作品还被译为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多种文字出版,并获意大利骑士勋章及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多国文学奖。 2006年,古稀之龄的张洁开始学习绘画。 2014年10月,她第一次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张洁油画作品展”,文学界齐聚一堂。在画展开幕式上出乎意料地做了一番“告别致辞”。张洁宣布了自己的遗嘱:死后不发讣告,不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也拜托朋友们“不发表纪念文章”。 本书是一部文集,有著名短篇小说《祖母绿》,更多是随笔散文。以下书中摘录汇总。 《祖母绿》 祖母绿,无穷思爱。 一株歪脖子老树,枝丫低低地垂向地面,像一个慈祥的老祖父,拥抱着环绕在膝下的儿孙。就在这瘠薄的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生命和希望,在生生灭灭地繁衍。 原以为往事如风一般吹过,如云一般流散,而记忆也如荒草覆盖的小径,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然而到了这里,才知道那些东西并没有死。就像马王堆里,和那女尸一同在暗无天日的地底,深藏了两千多年的种子,据说还能发芽。 她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荡、无穷眷恋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过如许年华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献出自己所有的、那颗无愧的心。 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它不一定是生活中最伟大、最永恒的感情。 而我终于弄清楚了,在我心中恢复的,不过是爱的感觉罢了。爱海湾、爱礁石、爱不相干的旅伴、爱记忆、爱逝去的年华、爱我年轻时爱左葳的那颗心、爱微型电子计算机、爱微码编制组,爱一切……却偏偏不是爱左葳 她的爱情已经得到过呼应,这种可以呼应的爱情,哪怕只有一天,已经足够。因为还有那么多人,过完了没有被呼应的人生。 你已经超脱了,因为你不再爱了。一个人只要不再爱,就胜利了。 《一生太长了》 都说我们狼残暴而凶险,可是人呢? 在我一生中,有过多少次处在生与死的转折点上,死而复生的奇迹也不止一次发生,这也许是我一直处于头狼地位的原因之一 《捡麦穗》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假如它能够说话……》 我也曾和我至今仍在爱着,但已弃我而去的恋人,在这条路上往复。多少年来,我像收藏宝石和珍珠那样,珍藏着他对我说过的那些可爱的假话。而且,我知道,我还会继续珍藏下去,无论如何,那些假话也曾给我欢乐。 我一面走,一面仰望天空。这是一个晴朗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只有满天的寒星。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星在天上,但天空在摇,星星也在摇,我无从分辨,哪一颗属于他,哪一颗又属于我。但想必它们相距得十分遥远,是永远不可能相遇的。 人常叹息花朵不能久留,而在记忆中它永不凋落。对于既往的一切,我愿只记着好的,忘记不好的。当我离开人世时,我曾爱过的一切,将一如未曾离开我时,一样的新鲜。 《一扇又一扇关闭的门》 人一旦处在落魄的境地,是没有多少朋友的,不论在新社会还是在旧社会,社会就是社会,在很多方面是没有新旧之分的。 我摩挲着那些栏杆,就像往日拉着母亲的手,带她出去看病或是镶牙。好像人一到了老年,就剩下看病这件事了。 她越来越频繁地这样呼喊我了。从她越来越频繁的呼喊我的声音里,我渐渐感到我已成人。尽管我也几十岁了,但凡有母亲在,就永远是她的孩子。 我扒着窗子往厨房里看了看,不是为了看它如今变成了什么样,而是再看一眼,母亲偶尔在里面做饭时用过的炉子;踩过的地面;拧过的水龙头,以及她的眼睛掠过的每一方墙面,每一扇玻璃窗…… 《母亲的厨房》 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让我依然能在那上面嗅出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 心里明白,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炸酱面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和炸酱面,就忍不住想起母亲,和母亲的烙饼、炸酱面。 《Give Away》 一个人的命运是没法改变的,你就是教会他做这件事,下一件事他还是不会做。谁也不能事事、时时守在你身边,替你过完这一世。 《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 在只有一次机会的人生里,回去的路是没有的。有人寄托于来生,然而我不相信生命的轮回,我只知这是人生的必然,只有冷静地接受这个现实,虽然不免残忍。 也许后来我们会以为,引起那一次眼泪的理由微不足道,然而当时,对痛苦和磨难毫无准备的、稚嫩的心来说,却疼痛难当。等到我们慢慢习惯磨难以后,眼泪就会越来越少。 《我的四季》 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为什么失败;做错过什么;是否还欠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 《这时候,你才算长大》 你转而思念情人,盼望此时此刻他能将你搂在怀里,让他的温存和爱抚,将你的病痛消解。他曾如此地爱你,当你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需要的时候。指天画地、海誓山盟、柔情蜜意、难舍难分,要星星不给你摘月亮,可你真是病到再也无法为他制造欢爱的时候,不要说是摘星星或是摘月亮,即便设法为你换换口味也不曾。 最后你明白了,你其实没人可以指望。你一旦明白这一点,反倒不再流泪,而是豁达一笑。于是你不再空想母亲的热汤面,也不再期待情人的怀抱,并且死心塌地地关闭了电话。 《如果你娶个作家》 和艺术家恋爱,可能比与常人恋爱,享有更多的浪漫情怀,因为艺术家往往把恋爱也当作一种创作。 对创作,他们是整个身心全力以赴,当这一创作完成,进入平实的日子,他们还要从事别的创作,不会一辈子留在这个故事里。他们的创作生命乃至他们的自然生命,不只属于你,也属于社会。如果他做得好,他还属于人类。 《我为什么失去了你》 十八岁的时候渴望爱情,愿意爱人也愿意被人爱。现在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如果能够重活一遍,是不是会做周末情人不好说(如果合适的情人那么好找,也就不只“世上只有妈妈好”),但肯定会买个精子做单身妈妈; 十八岁的时候相信的事情很多,但现在相信的事情已经屈指可数。 《多少人无缘再见》 面对一百四十多只火眼金睛,如何开场?让我颇费思量,只得先发制人,说:“我是个诚实的人,也是一定要回国的,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提问那些我回答之后,让我回不了国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个切断某些“新闻”后路的声明,却赢得了靠新闻吃饭的记者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场上气氛也立时转换。 《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 我回答说:“对不起,我从没有感觉。”他说:“你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在我们的一生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错过许多。 固然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比爱情更不可靠,所谓两情相悦最终不过是一场演出,可你总不能一开始就对人家说,我只能陪你演出两个小时。 《就此道别》——张洁画展开幕致词 2014年,张洁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过一次个人的绘画展览,那实际上是她与故土、与中国文坛的一个告别仪式。 我常常会坐在一棵树下的长椅子上,那个角落里的来风,没有定向,我觉得那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把有关伤害、侮辱、造谣、污蔑等等不好的回忆,渐渐地吹走了,只留下了有关朋友的爱、温暖、关切、帮助等等的回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在一家很好的律师事务所留下了一份遗嘱,我死了以后,第一,不发讣告。第二,不遗体告别。第三,不开追悼会。也拜托朋友们,不要写纪念我的文章。只要心里记得,曾经有过张洁这么一个朋友也就够了。至于从来就没停止过诅咒我的人,就请继续骂吧,如果我能在排遣你的某种心理方面发挥点作用,也是我的一份贡献。 《你不可改变她》 这个操蛋的生活,充满多少陷阱和诱惑!它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即便英雄豪杰也难逃它的捉弄。眼见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最后面目全非,和眼看着一个人渐渐地死亡、腐烂有什么区别?她却让这个操蛋的生活,遭遇了“你不可改变我”! 大学时代喜欢过一个文字游戏——马克思和女儿的对话。诸如你喜欢什么颜色、你最喜欢 的歌曲等等,我大都忘记,只记住了一句:你最喜欢的格言?马克思回答说:怀疑一切。 爱,是不能记记的。 愿每个人的爱,都是美好的,自由的!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序言第一章从“爱的不能忘记”到“爱到无字”第一节对爱的理想式追寻——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第二节爱情“乌托邦”的破灭——以《方舟》为例第三节又一次尝试:无穷思爱——以《祖母绿》为例第四节爱到尽头成虚无第二章《无字》的主题分析——对女性苦难的揭示第一节女性的苦难命运——女性视角的特别书写第二节女性苦难的溯源第三章《无字》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一节吴为形象的典型意义第二节由吴为引发的女性身份观照——女性知识分子第三节吴为形象的对照体——男权中心的“合谋者”第四章《无字》的叙事特征第一节逃离不掉的爱情叙事第二节无法超越的经验叙事第三节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设置结语可以去看看: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洁的小说《无字》三部曲中的性别意识。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非常突出的。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四代女性和其他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探讨张洁的女性意识的变化。《无字》三部曲同时表现了作家对两性意识的探寻。作家张洁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男性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客观原因,更用一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对两性关系做了补充,既没有附会男性话语,也摆脱了十足女子气的不足,从而上升到两性和谐作为写作主旨的高度。另外本文从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的血缘关系出发,通过对母女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分析了母女共生固恋的母性意识的根源。也可以看看这个:还有这个: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由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从形势分析来看,这幅画作真实地描绘了北宋京城东京(今北京)的市场、街市、码头的繁荣景象,以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内容描述方面,画面自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郊外开始,逐步深入市中心,展示了各类建筑、人物、车辆、舟船、桥梁等细节,栩栩如生。画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皇帝、官员、文人雅士、商贾小贩到挑夫、轿夫、歌姬等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所描绘。画家意图方面,张择端以描绘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为目标,通过绘画来表现北宋时期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成就。他通过精细的描绘手法和精彩的构图,将北宋时期的人文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代中国绘画的高度艺术水平。作品评价方面,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非常高。画面布局合理、构图精彩,用笔精细且色彩丰富,使得画面上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此外,清明上河图也成为了研究北宋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为后人了解北宋时期的风貌提供了形象的史料。综上所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形势分析、内容描述、画家意图和作品评价四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美术鉴赏论: 之《清明上河图》鉴赏关键字:城乡生活 思想 感情 审美时尚 摘要:张择端用严谨精细的笔法表现出了清明时节北宋都称汴河沿岸的风光,并且运用通俗的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描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正文: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身为艺术设计系的我,在学过美术之后,又经过了这一学期的美术鉴赏学习,我对美术更加的了解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行鉴赏分析。宋代的画坛一个很重要的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峙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反映了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显示出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成就。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称汴河沿岸的风光。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位市区街景,接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作者运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有很多人都看过,欣赏过,甚至仿造过,现在的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数《清明上河图》基本上都是仿造品,因为作为一幅名画,真迹已经不好寻找啦,而对于那些特别喜欢收藏的画家和收藏画来说,还是会有好多人去买那些高级仿造品的。而且现在的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那么这样又会有许多人们去购买啦,与此同时更增加了人们的欣赏水平。《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绘画杰作之一,由于复制品和复制方式较多,多数普通的人家也有收藏。有人将它的复制品作为墙上装饰,十分醒目,十分雅致;国内生产的一些大型瓷瓶,也往往绘上《清明上河图》,以便利销售。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厘米、宽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现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择端因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娴熟的创作技巧,加上他将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创作出了非常逼真生动的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我们看见他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虽是实景,但也并非一日之景,而是长期观察之后的印象合成,即将真实的诸多细节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 首先展开的是画面的右端,即汴河的右岸。京城远郊的旷野、树林、道路、小桥、小船、流水、农舍、园圃、驮物的驴队、上河的轿子、随从的人马、离京的外族商队等等缓缓进入我们的视线。从远郊画起,表明“上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画卷末尾的城门内侧,则有商人赶着驼队将货物运走,驴车、驴队正在装货,还有几位商人已将货物包装完毕,账房先生在给客户结账等等场景,这与画卷开端的运货进城遥相呼应。画卷两端的主要对应还在于:开端以自然景观居多,终端以人文景观居多,共同构成了对“上河”主题的完整表达。 画的中部是汴河两岸的船只、建筑和人群。这一部分开始以右岸为主,到虹桥附近开始以左岸为主。在汴河跨过虹桥之后开始右折往上,直到画外,令人不禁想起李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阔景象。在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图中之船几乎都是上行的。画家之所以着力描绘逆水上行的船只,应该是因为上行的船只更能显示出行走的艰难,表现出船工的紧张、奋力。虽然作者主要是实景描绘,但也可因此看出并不是纯粹的写实。 再往左端展开就完全以左岸为主了。在街上也有小桥流水,但并非汴河之岸。接近外城门的高楼,有一个水湾,这里已经看不见船只了,仅仅是供游人凭栏眺赏的平静水面。等到了外城门,全都成为街人熙熙攘攘街市。 张择端将两端人物的行动方向朝虹桥集中,无论是右岸的驴队、行人,还是河上的商船,还有左岸出城的骆驼队,前行的方向都是虹桥,加上河水向下流动与商船逆水上行,使得画面充满艺术张力。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南宋初,画有变,风俗画,题广泛; 有大师,张择端,上河图,成长卷。 北宋朝,汁梁城,百工业,最繁荣; 人物众,前后拥,车马船,尽集中。 有酒铺,有茶棚,有铁匠,有木工; 卖花女,算命翁,桥上下,俱畅通。 建筑群,起楼层,熙攘间,笔画清; 杂不乱,步步精,古都市,入眼中。 人物画发展到北宋未、南宋初,起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风俗画和历史画有了新的发展。风俗画的题村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市街,城郭、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耕织以及村学、村牧、运粮、航船等等。 张择端,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擅长于画车马、市街、桥梁、城廓等等。他除了画《清明上河图》,还画过《西湖争标图》,两图都是描写世俗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的发展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店铺外,还有香铺、弓店,处于十字路口小茶铺或酒铺,还有门前挂着“解”字招牌的当铺,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有卖花的、算命的以及各种摊贩等牟均可一一辨认,街道上活动着各种人群,官员骑马,侍者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有的妇女们则坐了小轿。在如此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车子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河上有人使船,有人游逛,有的在门口凭栏眺窒。这热闹的光景,画家安排得有条有理,杂而不乱,引人入胜,古都风貌,再现眼中。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驰;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从进城到第二条街,画卷终止。《清明上河图》在南宋有许多临摹,一两黄金一卷,可见南来人怀念故都的繁华的感情,其意义是很大的.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绢本、淡设色,纵厘米,横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序言第一章从“爱的不能忘记”到“爱到无字”第一节对爱的理想式追寻——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第二节爱情“乌托邦”的破灭——以《方舟》为例第三节又一次尝试:无穷思爱——以《祖母绿》为例第四节爱到尽头成虚无第二章《无字》的主题分析——对女性苦难的揭示第一节女性的苦难命运——女性视角的特别书写第二节女性苦难的溯源第三章《无字》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一节吴为形象的典型意义第二节由吴为引发的女性身份观照——女性知识分子第三节吴为形象的对照体——男权中心的“合谋者”第四章《无字》的叙事特征第一节逃离不掉的爱情叙事第二节无法超越的经验叙事第三节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设置结语可以去看看: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洁的小说《无字》三部曲中的性别意识。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非常突出的。本文试图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四代女性和其他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探讨张洁的女性意识的变化。《无字》三部曲同时表现了作家对两性意识的探寻。作家张洁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男性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客观原因,更用一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对两性关系做了补充,既没有附会男性话语,也摆脱了十足女子气的不足,从而上升到两性和谐作为写作主旨的高度。另外本文从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的血缘关系出发,通过对母女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分析了母女共生固恋的母性意识的根源。也可以看看这个:还有这个:
已发表的有以下论文,参考下吧:1.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2.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3.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4.试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5.女性建构与认同焦虑——论张洁小说《方舟》的叙事伦理6.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 7.何处是方舟——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8.结合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 谈谈中国女性解放发展的道路问题 9.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女性——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吴为10.抗争与守望: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整体观照
参考:《无字》(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的作者是张洁,《无字》中贯穿着三代女人的命运、三代女人与男人之间的战争。这部小说因此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解读方向:这是性别政治,这是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有女士看了《无字》,在电话里对我说:“瞧瞧你们这些男人!”好像她拿到了雄辩的起诉材料。我只好代表男人进行反击:“瞧那些女人,谁受得了她们!”一个真正的小说家,她(他)对世界、对人境遇的看法不会停留在性别或阶级或其他任何简明的认识立场上,张洁尤其不会。《无字》开始时,主人公吴为平静地疯了,小说写道:“疯子是什么?疯子是不再能构成意义。”这话颇似福柯口吻,它透露了这部小说的根本焦虑:“意义”何在?——这似乎不成问题,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很有意义地活着。但是,“意义”这件事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就会显出两块空虚的区域,它既经不起从大处看,也经不起从小处看。大处比如历史,在宏大的历史中个人有意义吗?无意义。小处比如洗餐叉时一定要擦净叉齿中间的缝隙,这也无意义。所以,生命经不起认真追究,如果一个人像吴为那样对此不肯苟且、不肯糊涂,她就会疯掉,疯掉的结果就是张洁写出了《无字》。张洁作为小说家的偏执尽展无遗,她锐利、毒辣,凡事较真,不饶人,不饶男人也不饶女人,在她的笔下充当一个角色相当辛苦,几乎每个人物都穷于招架,每时每刻都会遭到她从刁钻的角度发出的凌厉追问。看完这部小说,我觉得除了像吴为的母亲那样采取坚忍的绝对守势之外,可怜的人们大都被她搞垮了。这种偏执正是张洁的力量所在,它使人无法在各种各样的“伪意义”中安居,它揭露了我们的境遇中精心掩饰的空虚,它是无情的自我怀疑、自我论辩,它把人逼到墙角,逼着你无可闪避地面对你矛盾重重、极为可疑的生活。八十多万字、跨越20世纪的《无字》,根本的结构原则就是对“意义”的论辩。也许,这部书比较令人舒服的写法是依时间和事件的顺序平推下去,但是,张洁拒绝这样做,她排除了纵向原则,而在平面上展开一个又一个相互连通的场所。我借用“场所”这个词是指小说似乎在进行漫长的“庭审”,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不为时间所囿,随着一种求真意志被传唤到场,众声嘈杂、旁证纷陈。当然,我并未说清《无字》的结构,那需要更多篇幅,但我断定我知道张洁在设计结构时拒绝了什么:她反抗贯穿于时间结构中的历史逻辑,她要瓦解在按部就班的叙事中形成的人物和“自我”的那种自圆其说的统一性,她认为那就是“伪意义”。在《无字》中,“历史”、“爱情”、“文学”等等意义中心最后都是虚假的、靠不住的,那么怎么办呢?张洁做出了三种选择:她将最年轻的女人送出海外以逃离历史,她用对母系血缘的肯定替代男女之爱,而文学,则归于疯狂的沉默。——这终究是个浮士德式的故事,女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魔鬼。张洁是在审视过去,同时与现在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她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矛盾和不彻底,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生活就是矛盾的、不彻底的,而没有内在矛盾的小说不是好小说,一个“彻底”的人不该也不能写小说。锐利而决绝的张洁终究是怀着大爱的,她爱这难以索解、无着无落的生命和生活。或者可参考:
你收到火蘑菇的电子版了吗?可以共享吗?我正好也需要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张洁简介,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当代女作家。 *** 党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 *** 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育特殊贡献作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其代表作<沉重的翅膀>等.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张洁简介,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长篇散文《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 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005年,长篇小说《无字》获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中文名张洁国 籍中国出生地云南职 业CCTV节目主持人
1 百科名片张洁,人物姓名,多用于女性且非常常见,知名人物遍及文学、新闻媒体、政治、教育、艺术、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著名女作家张洁,其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拾麦穗》等。2 个人简介(1937~ )当代女作家,中共党员。女作家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3 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四只等着喂食的狗》,《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游记文学集《在那绿草地上》、《域外游记》,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张洁集》、《上火》,散文集《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阑珊集》,中短篇散文诗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随笔集《何必当初》、《无字我心》,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长篇散文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张洁文集》(4卷)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俄国等外文版本。4 获奖情况《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张洁(左)与冰心(右)[2]《我的四季》 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的困境。《无字》获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无字》获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无论音乐、绘画、文学,所有的艺术家一生的目标就是如何使感觉和表达实现零距离,但穷其一生也是达不到的。这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但我刚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还高兴了两天,但过两天看又不满足了。——张洁《无字》内容提要: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无字这部小说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沉重的翅膀》之后,第二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知在》内容提要:小说紧紧围绕古画展开。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间的颠沛流离;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考,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秘、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内容提要:小说是在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是一名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音乐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学生为完成老师的遗愿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读来感人泪下。5 目前状况张洁依然还在写作,尽管她即将进入古稀之年。张洁[3]虽然曾两捧茅盾文学奖,但她依然坚持每一部新作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她说自己总喜欢“试一试”。《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说,一个披着“悬疑”外套的小说。但在这部小说中张洁试图表达的却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掌控,一种隔绝,以及她自己对历史的怀疑。张洁说她不介意别人是否喜欢她的作品,不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边,但“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hello 新年嗨皮~这些能帮得上你的忙吗?能的话望采纳~^_^
张洁的作品如下:
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四只等着喂食的狗》,《张洁小说剧本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游记文学集《在那绿草地上》、《域外游记》。
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张洁集》、《上火》。
散文集《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阑珊集》。
中短篇散文诗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散文随笔集《何必当初》、《无字我心》。
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
长篇散文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张洁文集》(4卷)等,游记摄影随笔《流浪的老狗》。
张洁作品的创作特点: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一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近期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