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俞飞鸿毕业论文

俞飞鸿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俞飞鸿毕业论文

你好,首先纠正一下,是崔新琴。1975年开始参加电影拍摄,先后在《希望》、《铺路人》、《灯》中担任重要角色; 曾参加十余部电影拍摄,饰演女主角或主要角色。如《你、我、他》、《竹》、《夏日历险》、《播种幸福的人》、《百合花》、《到青山那边去》、《鸳鸯楼》…曾参加十余部电视剧拍摄,饰演女主角或主要演员。如《谢觉哉办案》、《红土》、《这一方热土》、《女工程师的探亲假》、《琉璃厂传奇》…… 曾参加电影电视剧的译制及对白录制。 曾导演电视剧《有这样一位厂长》、《亲人》。 曾为电视剧《小月》编剧之一。 导演话剧《北京人》,该剧1999年中央电视台“戏剧博览”播出。

俞飞鸿,1971年1月15日出生在杭州,祖籍浙江诸暨市璜山镇,中国内地导演、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本科1989级(1993年毕业留校)。

1998年,因电视剧《牵手》而成名,后接拍《浪子大钦差》、《小李飞刀》、《生死同行》等多部影视剧,2007年,其主演的《千年敬祈》荣获第55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贝壳奖。2009年自导自演了电影《爱有来生》。2010年,俞飞鸿因导演《爱有来生》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2015年,主演谍战剧《父亲的身份》并首次尝试反派角色。2016年,主演都市爱情剧《小丈夫》。

早年经历

俞飞鸿,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妈妈毕业于浙江化工学院,从小的家庭条件优越,她的爸爸在浙江的土地学会任高层,在杭州的地产业也是相当知名的。但家里没有一丁点文艺气息。可打儿时起,与此有关的任何机会,俞飞鸿都没有漏过。1977年,6岁的俞飞鸿被挑去学舞蹈,1979年(8岁)第一次出演电影《竹》。[1]

人物评价

俞飞鸿说话,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温和,有分寸。很多观众,至今记得她在《小李飞刀》中出演的角色“惊鸿仙子”——美丽,智慧,回眸一笑,真有惊鸿一瞥的感觉。生活中,俞飞鸿人称“飞哥”。[8](中国山东网)

她的性格很男人,坚定、果断,决定的事不需要跟人商量。喜欢幽默的人,自己也愿意调侃,朋友们都把她当男孩子看。她没拍过性感、 *** 的跨页照片,不介意对她演技的质疑,接受采访时不施脂粉、素面朝天。

她是个理性的人,不爱对生活抱幻想。在她看来,很多东西是注定的。她平时说话都很少,最喜欢的,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观察别人。她喜欢安静地独处,喜欢“宅”在家里,而为了拍成这部电影,她改变了自己。从美女演员华丽转身才女导演,俞飞鸿不是玩票,更像是“玩命”。所有精神都放在一部电影上,为了它成立公司、找投资、写剧本、托人情,直到成品出来。[9](人民网评)

俞飞鸿个人资料简历

俞飞鸿,女,导演/演员,地区:中国,身高:165,体重:50KG,生日:1971-01-15,星座:摩羯座,血型:A型

俞飞鸿简介

俞飞鸿简介:俞飞鸿,导演,演员。1971年1月15日出生在杭州,生于书香门第,祖籍浙江诸暨市璜山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本科1989级(1993年毕业留校)。1998年,因电视剧《牵手》而成名,后接拍多部影视剧,并自导自演了电影《爱有来生》,2008年,因在《千年敬祈》中的出色表演,荣获2007年西班牙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贝壳奖。2010年5月8日晚在北京举行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俞飞鸿导演《爱有来生》获得最佳处女作奖。

演过一个表演系的故事哦,是一个短的电视剧,和96班学生一起演的

赵鸿飞毕业论文

赵鸿飞,1978年7月9日出生于天津,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视制作系。1993年首次参演孙永田执导的电影《沧桑梨园情》。2002年主演电视剧《凤在江湖》1,因饰演的云潇潇一角而受到关注。此外,还分别在2003、2004、2005年参演秘史系列电视剧《孝庄秘史》2、《皇太子秘史》3、《太祖秘史》4。2008年出演谭友业指导电视剧《浣花洗剑录》5。2012年,出演电视剧《血誓》,并于2013年上星播出6。

▓档案资料▓ 身高:180厘米 体重:65公斤 生日:7月9日 籍贯:天津 现居:北京 血型:B型 签约机构: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制作中心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才艺特长:表演、唱歌、武术、戏曲 创作方向:成熟、实力 喜欢的电影:勇敢的心 喜欢的电视剧:荣誉 喜欢的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姜文、梁朝伟 喜欢的运动:健身、游泳、打乒乓球 喜欢的音乐:轻音乐、爵士、流行 (好听就可以,没有固定风格) 喜欢的格言:没有 喜欢的服饰:休闲、自然舒服就好。 喜欢的颜色:黑色、蓝色 喜欢的水果:西瓜、葡萄 喜欢的动物:狗(以前养过,但是后来丢了,特别伤心,就不再养了) 最难忘的拍戏经历:第一次出镜,准备了好久,仍被灯光机位搞晕,挨导演骂(沧桑梨园情) 最尴尬的事:独自用餐完毕,付帐时发现钱包被偷 最讨厌的事:不想讲话时硬要讲 ▓艺术经历▓ 天津艺术学校毕业(七年练就深厚扎实武功) 上海谢晋恒通艺术学校表演专业毕业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本科 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演员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制作中心演员 ▓影视作品▓ 电影:《沧桑梨园情》——饰演 俞幼春 (15岁出演的第一电影) 导演:孙永田 《十面埋伏》——饰演小捕快 导演:张艺谋 与刘德华、金城武合作 电视剧:《凤在江湖》 ——饰演男主角云潇潇 导演:尤小刚 与曹颖、戴娇倩合作 《孝庄秘史》——饰演多铎 导演:尤小刚 与宁静、马景涛、刘德凯、乌倩倩、胡静合作 《关西无极刀》——饰演男主角孩哥/楼兰王子 导演:陆涛 与吴婷、沈傲君、孙海英、一真、杜雨露合作 《皇太子秘史》——饰演雍正 导演:尤小刚 与胡静、马景涛、刘德凯、乌倩倩合作 《太组秘史》——饰演舒尔哈齐 导演:尤小刚 与陈德容、马景涛、金巧巧合作 《君子好逑》——饰演沙武/侯孝 导演:胡明凯、谭友业 与郑国霖、董璇、徐少强、申君谊合作 《神雕侠侣》——饰演耶律齐 导演:于敏 与黄晓明、陈紫函、孙俚华合作 《大祠堂》——饰演男主角谢致成 导演:阎建钢 与林心如、王雨、谢紫彬、赵亮、一真合作 《以爱情的名义》——饰演张扬 导演:王小康 与童瑶、隋俊波、汤镇宗合作 《追梦》——饰演男主角刘长春(中国奥运第一人) 导演:顾晶 与刘奕君、矢野浩二合作 《浣花洗剑录》——饰演木郎神君 导演:谭友业 与谢霆锋、伊能静合作 电视电影:《血溅三岔口》——饰演男主角任堂惠 导演:范冬雨 与一真、赵亮、吴越合作 他低调——轻声说不想做一个明星,只想好好演戏,做一个真正的演员 他聪慧——有好多的故事藏在他心里,期待着将来亲手把它们拍出来 他沉静——他形容自己,会是孤独老人那种,说的时候,一脸灿烂的笑 他平和——他说自己早就明白,一个人付出不一定得到 他真诚——他的眼眸中,时常闪动着孩子气的纯真 他自信——面对他人暗怀嫉妒的冷言,一笑置之,依然我行我素 他勤奋——在戏校的时候,所有的家长就知道,那个最刻苦的孩子叫鸿飞…… 少年幼春,梨园沧桑.君子好俅, 欺之以方!大祠堂里,有缘无份. 十面埋伏,捕快逞强.威武侯孝, 成人之美!谢家致成,一代名商! 潇潇江湖,凤兮求凰!放尔成双, 独走他乡!爱情名义,浪子张扬. 双生兄弟.王子孩哥,最怜沙武, 情绝黄梁!长春追梦,国威汤汤! 关西无极,英雄悲凉.沙场赴死, 慈母断肠!三岔口处,不见天光! 秘史三部,各有擅场:神雕侠侣, 师出重阳,堂惠夜战,血影刀光. 多铎少壮,四爷计长!耶律齐君, 终归丐帮!浣花未完,人未成双! 舒尔哈齐,箫声饶梁! 值此良辰,邀亲共赏:鸿飞一生,不弱于人! 戏里戏外,男儿自强

赵鸿飞(1978年7月9日),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出演过《神雕侠侣》、《太祖秘史》等多部知名影视剧。身高:180厘米 体重:65公斤 籍贯:安徽 现居:北京 才艺特长:表演、唱歌、武术、戏曲更多资料去百科看吧。

都说看一个人的长相要看的是穿着古装的,现在想想,古代的那些帅哥都是才华横溢。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焦恩俊,乔振宇,严屹宽,钟汉良,这些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而如今,有一个不逊色于他们的古代偶像。

说他是乔振宇的偶像,一点都不比他差,可是因为一篇小说,他的事业就彻底的崩塌了。这位就是赵鸿飞,也许大家对他还不熟悉,但你肯定见过他的电影,或者被他迷住了。他就是《凤在江湖》里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皇太子秘史》中,他擅长阴谋诡计;《太祖秘史》中的舒尔哈齐,是一个重感情重义的人;《神雕侠侣》中的英雄人物,英雄本色。

赵鸿飞毕竟是专业的,不管是身材还是眼神,演技都很不错。他相貌出众,气质不凡,剑眉薄唇,清逸俊朗,因为他喜欢演戏,他给我们的形象都是很好的。他在《凤在江湖》里饰演的云潇潇引起了观众们的注意,之后又参演了一部古装剧,而《皇太子秘史》里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雍正,他的演技实在是让人赞叹:“龙犀日角,皇帝之表。”

黄晓明在《神雕侠侣》中扮演的耶律奇,就像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郎,一个女孩子心中的女神。然而,就在他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场杀人不眨眼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应该是一炮而红的明星,现在已经被所有人鄙视了,被他的电影给放弃了。他的解释,没有一个人信,他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变成了一个过客。

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始作俑者是《知音》,一期名为《北漂女孩午夜梦魇,约会明星男友哪有前路》的报道。

这条新闻,将赵鸿飞形容为一个心狠手辣的人,那时候《知音》的知名度很高,这条假新闻一出,就被无数人转载,没有人去谴责幕后黑手,所有人都在攻击赵鸿飞,这让赵鸿飞身败名裂,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知音》的新闻不是真的,他们起诉,但是一直到了2012,《知音》公司才知道,他们输掉了比赛,还发了一份道歉书。

但是赵鸿飞却一蹶不振,每次提起赵鸿飞,都会觉得可惜。要不是这次事件,赵鸿飞现在肯定会很红,可是现在,他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对于一个不逊色于乔振宇的古装偶像,在他最火的时候,因为一句话,他的事业就彻底的崩塌了。

黄飞鸿的博士生毕业论文

全文都很值得让人深思,作者坚强的品格也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的确,无论怎样的境况,有的人还能承受,但人们的奚落和嘲笑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篇论文主要是讲述了一些非常感人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大家都非常喜欢,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的兴趣。

是他在毕业论文最后的致谢,感动了很多人,而这段致谢也讲述了他曾经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一步一步怎样走到现在的地位。

因为这篇论文讲述的内容非常的好,非常的精彩,非常的优秀,也非常的让人喜欢。

俞吾金毕业论文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这个词曾经被人以各种方式使用过,有的比较广泛,有的则比较狭隘。我是在一种很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现在就把这一点解释一下。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你也许会问,那末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分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的身分来回答。 历史学家所作的答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在本书内提出来。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这一点在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贯穿着许多世纪的交互作用就是本书的主题。 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末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与神学相区别的哲学,开始于纪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在它经过了古代的历程之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与罗马的灭亡,它就又浸没于神学之中。哲学的第二个伟大的时期自十一世纪起至十四世纪为止,除了象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1195—1250)那样极少数的伟大的叛逆者而外,是完全受天主教会支配着的。这一时期以种种混乱而告结束,宗教改革就是这些混乱的最后结果。第三个时期,自十七世纪至今天,比起前两个时期的任何一个来,更受着科学的支配;传统的宗教信仰仍占重要地位,但却感到有给自己作辩护的必要了;而每当科学似乎是使改造成为必要的时候,宗教信仰总是会被改造的。这一时期很少有哲学家在天主教立场上是正统派,而且在他们的思想里世俗的国家也要比教会重要得多。 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也象科学与宗教一样,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或不安的妥协状态。在希腊,社会团结是靠着对城邦的忠诚而得到保证的;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虽则在他那时候亚力山大止在使得城邦成为过时的陈迹),也看不出任何其他体制能有更多的优点。个人自由因个人对城邦的责任而被缩减的程度,是大有不同的。在斯巴达,个人所享有的自由要和在现在的德国或俄国一样地少;在雅典,则除了有时候有迫害而外,公民在最好的时代里曾享有过不受国家所限制的极大的自由。希腊思想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为止,一直为希腊人对城邦的宗教热诚与爱国热诚所支配;它的伦理体系是适应于·公·民·们的生活的,并且有着很大的政治成份在内。当希腊人最初臣服于马其顿人,而后又臣服于罗马人的时候,与他们独立的岁月相适应的那些概念就不能再适用了。这就一方面,由于与传统断绝而丧失了蓬勃的生气,而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种更为个人化的、更缺少社会性的伦理。斯多葛派认为有德的生活乃是一种灵魂对上帝的关系,而不是公民对国家的关系。这样他们便为基督教准备了道路,因为基督教和斯多葛主义一样,起初也是非政治性的,在它最初的三个世纪里,它的信徒们都是对政府毫无影响的。从亚力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社会团结既不是靠哲学,也不是靠古代的忠诚,而是靠强力,最初是靠军队的强力,尔后则是靠行政机构的强力,才获得保障的。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与罗马官吏首先创立了,随后又维系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什么是可以归功于罗马哲学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罗马哲学。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从自由的时代所继承下来的希腊观念经历了一番逐渐转化的过程。某些古老的观念,尤其是那些我们认为最富于宗教色彩的观念,获得了相对的重要性; 而另外那些更富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它们不再符合时代的精神,就被人们抛弃了。后来的异教徒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整理了希腊的传统,使它终于能够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里来。 基督教把一个早已为斯多葛派学说所包含了的、然而对古代的一般精神却是陌生的重要见解给普及化了。我指的就是认为一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要比他对国家的责任更为必要的那种见解。象苏格拉底和使徒们所说的“我们应该服从神更甚于服从人”的这种见解,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后一直维持了下来,因为早期基督徒的皇帝们都是阿利乌斯教派倾向于阿利乌斯主义。当皇帝变成了正统的教徒以后,这种见解就中断了。在拜占廷帝国它却仍然潜存着,正如后来它在俄罗斯帝国一样,俄罗斯帝国的基督教本是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①。但是在西方,天主教的皇帝们几乎是立即(除了高卢的某几部分而外)就被异教徒的蛮人征服者所取而代之,于是宗教忠贞应优越于政治忠贞的思想就保存了下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迄今依然保存着。 野蛮人的入侵中断了西欧文明达六个世纪之久。但它在爱尔兰却不绝如缕,直到九世纪时丹麦人才摧毁了它;在它灭亡之前它还在那里产生过一位出色的人物,即司各脱 ·厄里根纳。在东罗马帝国,希腊文明以一种枯朽的形式继续保存下去,好象在一所博物馆里面一样,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止。然而除了一种艺术上的传统以及查士丁尼的罗马法典而外,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出自君士坦丁堡的。 在黑暗时代,自五世纪末叶至十一世纪中叶,西罗马世界经历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变化。基督教所带来的对上帝的责任与对国家的责任两者之间的冲突,采取了教会与国王之间的冲突的形式。教皇的教权伸展到意大利、法国与西班牙、大不列颠与爱尔兰、德国、斯堪的那维亚与波兰。起初,除了在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以外,教皇对于主教们和修道院长们的控制力量本是很薄弱的;但自从格雷高里第七的时代(十一世纪末)以来,教皇对他们就有了实际而有效的控制力量。从那时候起,教士在整个西欧就形成一个受罗马指挥的单一组织,巧妙地而又无情地追逐着权势;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他们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的冲突的重演。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它的祷文是拉丁文,它的首脑人物主要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南部法国人。他们的教育(当教育恢复起来之后)也是古典的;他们的法律观念和政府观念在马尔库斯·奥勒留皇帝看来要比近代的君主们看来恐怕更容易理解。教会同时既代表着对过去的继续,又代表着当时最文明的东西。 反之,世俗权力则掌握在条顿血统的王侯们的手中,他们企图尽力保持他们从日耳曼森林里所带出来的种种制度。 绝对的权力与这些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这些生气勃勃的征服者们说来显得是既沉闷而又毫无生气的那些法律制度,情形也是如此。国王必须和封建贵族分享自己的权力,但是大家都希望不时地可以采取战争、谋杀、掠夺或者奸淫的形式以发泄激情。君主们也可以忏悔,因为他们衷心里是虔敬的,而且忏悔本身毕竟也是激情的一种形式。可是教会却永远也不能使他们有近代雇主所要求于,而且通常可以获得于他的雇工们的那种循规蹈矩的良好品行。当精神激动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喝酒、杀人、恋爱,那末征服全世界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们有勇敢的骑士队伍,为什么要听命于发誓独身而又没有兵权的书呆子呢?尽管教会不同意,他们仍然保存着决斗和比武的审判方法,而且他们还发展了马上比武和献殷勤的恋爱。有时候,他们甚至一阵狂暴发作还会杀死显赫的教士。 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 教会获得胜利,部分地是因为它几乎享有教育的独占权,部分地是因为国王们彼此经常互相作战;但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主要地却是因为统治者和人民都深深地相信教会掌握着升天堂的钥匙的权力。教会可以决定一个国王是否应该永恒地升天堂还是下地狱;教会可以解除臣民们效忠的责任,从而就可以鼓动反叛。此外,教会还代表着足以代替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因而就获得了新兴的商人阶级的支持。尤其在意大利,这最后的一点是有决定意义的。 条顿人至少要保持教会一部分的独立性的企图,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艺术、传奇、骑士道和战争上。但这一点却很少表现在知识界,因为教育差不多是完全限于教士阶级的。中古时代所公开表现出来的哲学并不就是一面精确的时代镜子,而仅是一党一派的思想镜子。然而,就在教士里面——尤其是弗兰西斯教团的修道士们——却有相当数目的人,为了各种原因,是和教皇有分歧的。此外,在意大利,文化传播到俗人方面来要比在阿尔卑斯以北早上好几个世纪。弗里德里希第二曾试图建立一种新宗教,这代表着反教廷文化的极端;而托马斯·阿奎那诞生于弗莱德利克第二具有无上权威的那不勒斯王国,却直到今天始终是教廷哲学的典型阐扬者。大约五十年之后,但丁成就了一套综合,并且给整个的中古观念世界做出了唯一的一套均衡的发挥。 但丁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以及理智上的种种原因,中古哲学的综合便破灭了。当中古哲学存在的时候,它具有一种整齐而又玲珑完整的性质,这个体系所论述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和它那极其有限的宇宙中的其他内容摆在一个非常精确的关系之上的。但是宗教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的教廷终于导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便摧毁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经院学者以教皇为中心的政府理论。在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知识,无论是关于古代的或是关于地球表面的,都使人厌倦于理论体系;人们感到理论体系是座心灵的监狱。哥白尼天文学赋给地球的地位与人类的地位,远比他们在托勒密的理论中所享有的地位要卑微得多。在知识分子中间,对新事物的乐趣代替了对于推理、分析、体系化的乐趣;虽然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仍然崇尚整齐有序,但是在思想方面它却喜欢大量而繁富的混乱无章。在这方面,蒙台涅是这一时代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理论方面,正象除了艺术而外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中世纪,虽然事实上是动荡不宁的,但在思想上却被一种要求合法性的热情、被一种非常严谨的政权理论所支配着。一切权力总归是出自上帝;上帝把神圣事物的权力交给了教皇,把俗世事情的权力交给了皇帝。 但在十五世纪,教皇和皇帝同样地都丧失了自己的重要性。教皇变成了仅仅是意大利诸侯的一员,他在意大利的强权政治里面从事于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而又无耻的勾当。在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新的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享有的权力,是无论教皇或者皇帝都无力加以干涉的。 民族国家,主要是由于有了火药的缘故,对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渐次地摧毁了罗马所遗留下来的对于文明统一性的信念。 这种政治上的混乱情形在马基雅弗利的《君王论》一书中得到了表现。政治已没有任何指导的原则,而变成为赤裸裸的争夺权力了;至于怎样才能把这种赌博玩得很成功,《君王论》一书也提出了很精明的意见。在希腊的伟大时代里出现过的事,再一次出现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人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得个人精力旺盛而富于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但是由于道德败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与阴谋诡诈,却使得意大利人在集体方面成为无能的了,于是他们也象希腊人一样,倒在了别的远不如他们文明、但不象他们那样缺乏社会团结力的民族的统治之下了。 然而结局并不象在希腊那么惨重,因为许多新的强而有力的民族表现出来他们自己也象意大利人已往那样地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只有西班牙是例外。 从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 宗教改革是一场复杂的多方面的运动,它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大体上,它是北方民族对于罗马东山再起的统治的一种反抗。宗教曾经是征服了欧洲北部的力量,但是宗教在意大利已经衰颓了:教廷作为一种体制还存在着,并且从德国和英国吸取大量的贡赋,但是这些仍然虔诚的民族却对于波尔嘉家族和梅狄奇家族不能怀有什么敬意,这些家族借口要从炼狱里拯救人类的灵魂,而收敛钱财大肆挥霍在奢侈和不道德上。民族的动机、经济的动机和道德的动机都结合在一起,就格外加强了对罗马的反叛。此外,君王们不久就看出来,如果他们自己领土上的教会完全变成为本民族的,他们便可以控制教会;这样,他们在本土上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有力。由于这一切的原因,所以路德的神学改革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既受统治者欢迎,也受人民欢迎。 天主教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①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罗马的成份,冲淡了希腊的成份,但是大大地加强了犹太的成份。它就这样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展开了合作。 这些民族主义的力量正在摧毁着最初由罗马帝国而后又被罗马教会所造成的那种社会团结的成果。在天主教的学说里,神圣的启示并不因为有圣书而结束,而是一代一代地通过教会的媒介继续传下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见之服从于教会,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反之,新教徒则否认教会是传达启示的媒介;真理只能求之于圣经,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圣经。 如果人们的解释有了分歧,那末也并没有任何一个由神明所指定的权威可以解决这种分歧。实际上国家已经要求着曾经是属于教会的权利了,但这乃是一种篡夺。在新教的理论里,灵魂与上帝之间是不该有任何尘世的居间人的。 这一变化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了,真理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一种趋势,在政治方面趋向于无政府主义,而在宗教方面则趋向于神秘主义。这和天主教的正统体系始终是难于适应的。这时出现的并不只是一种新教而是许多的教派; 不是一种与经院派相对立的哲学而是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不是象在十三世纪那样,有一个皇帝与教皇相对立,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异端的国王。结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学上,就都有着一种不断加深的主观主义;起初这是作为一种从精神奴役下要求全盘解放的活动,但它却朝着一种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个人孤立倾向而稳步前进了。 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儿,他基本上所肯定为可靠的就是他自己和他的思想的存在,外在世界是由此而推出来的。这只是那个通过贝克莱、康德直到费希特的总的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是不健康的;从此之后,哲学一直在企图从这种极端逃到日常生活的常识世界里去。 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携手并进。早在路德在世的时候,就有些不受欢迎又不被承认的弟子们已经发展了再洗礼的学说了,这种学说有一个时期统治了闵斯特城。再洗礼派摒弃一切的法律,因为他们认为好人是无时无刻不被圣灵所引导的,而圣灵又是不可能受任何公式的束缚的。从这个前提出发,他们就达到了共产主义与两性杂交的结论;因此,他们在经过一段英勇抗抵之后终于被人消灭了。但是他们的学说却采取了更柔和的形式而流传到荷兰、英国和美国;这就是历史上贵格会的起源。在十九世纪又产生了另一种形式更激烈的、已经和宗教不再有联系的无政府主义。在俄国、在西班牙、以及较小的程度上也在意大利,它都有过相当的成功;并且直到今天,它在美国移民当局的眼里还是个可怕的怪物。这种近代的形式虽然是反宗教的,但是仍然具有很多的早期新教的精神;它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把路德针对着教皇的那种仇恨转过来针对着世俗的政府。 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的界限之内。新教徒在道德上之强调个人的良心,本质上乃是无政府主义的。但习惯与风俗却是如此之有力,以致于除了象闵斯特那样暂时的爆发而外,个人主义的信徒们在伦理方面仍然是按照传统所认为的道德方式来行动,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十八世纪的“感性”崇拜开始破坏了这种平衡:一种行为之受到赞美并不是因为它有好结果或者因为它与一种道德教条相符合,而是因为它有那种把它激发起来的情操。从这种态度就发展了象卡莱尔和尼采所表现的那种英雄崇拜,以及拜伦式的对于任何激情的崇拜。 浪漫主义运动在艺术上、在文学上以及在政治上,都是和这种对人采取主观主义的判断方式相联系着的,亦即不把人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而是作为一种美感上的愉悦的观照对象。猛虎比绵羊更美丽,但是我们宁愿把它关在笼子里。典型的浪漫派却要把笼子打开来,欣赏猛虎消灭绵羊时那幕壮丽的纵身一跃。他鼓励着人们想象他们自己是猛虎,可是如果他成功的话,结果并不会是完全愉快的。 针对着近代主观主义的比较不健康的形式,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反应。首先是一种折衷妥协的哲学,即自由主义的学说,它企图给政府和个人指定其各自的领域。这种学说的近代形式是从洛克开始的,洛克对于“热情主义”——即再洗礼派的个人主义— —和对于绝对的权威以及对传统的盲目服从,是同样地反对的。另一种更彻底的反抗则导致了国家崇拜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天主教所给予教会,甚至于有时候是给予上帝的那种地位给了国家。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代表了这种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而他们的学说在实践上就体现为克伦威尔、拿破仑和近代的德国。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是和这些哲学距离得非常遥远的,但是在实践上也趋向于一种与国家崇拜的结果极其相似的社会形态。 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着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很显然,在这一争论中——就象所有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存留下来的争论一样——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团结是必要的,但人类迄今还不曾有过单凭说理的论辩就能加强团结的事。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 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地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就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 这时,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存着,而在起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是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无政府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暴政,同时产生出来一种受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须的束缚而外,不再以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这种企图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来才能够断定了。

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论文

一、理论视野开阔

《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的主题无疑是讨论大众文化,其所采用的方式是研究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者为什么选择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为研究的主题呢?在作者自己看来原因有二:其一,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于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现象有借鉴或应用价值;其二,费斯克又是当代文化研究转向途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研究他的文化理论必定会从纵横两方面牵涉到国外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其他人物的文化理论[1(]p392)。在这里作者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置于西方诸多文化思潮的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就显得视野更加开阔。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主义、文化民粹主义、以及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不时在文中被引述并作出评判解析,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些文化研究学派的思想,而且使读者更加明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与其他文化研究学派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说:“本书通过与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的纵向关系的比较,以展现费斯克理论的传承关系和变化特征;通过比较与同时代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之间的横向关系,以展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通过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文化工业理论或群众文化理论的比较,以凸显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与它们的差异;通过与巴赫金、巴尔特、福科、德赛都、布尔迪厄等英国文化研究以外思想家的比较,以发现费斯克与它们的理论源流关系”[2](p47-48)。正是在这种尽量与诸多理论的相互比较的宏大理论背景下,作者解析大众文化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式,也不是依从一个大众文化的研究学派的理路展开分析,而是在比较中,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充分解析不同大众文化理论的利弊得失,从而使大众文化的多维层面被揭示出来。如此立论,使《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就不仅仅作为解读费克斯大众文化理论的著作,而是一部反思整个西方文化理论的著作。正如俞吾金教授在此书序中说评价的那样,这部著作“围绕着英国学者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这一轴心,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绚丽画卷。这幅画卷内涵丰富、主题突出、色彩缤纷、运思巧妙,是近年来很少见到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作”[3](p1)。

二、文本解读深入

仅仅有宏阔的理论视野对于一篇好的作品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问题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背景中,必须要深入所面对的论题。陈立旭教授《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所面对的论题是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因此,全书的重点就在于深入解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者所采取的解读方式虽然仍然延续着国内通行的文本解读的方式,对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展开深入解读,但这种解读又超越了单向度的仅仅停留在文本上的理解,而将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置于整个西方文化研究转向的背景中,并时刻对比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伯明翰学派其他人物对相同问题的看法,同时加以比照、分析、评述。因此,这样的文本解读就不仅仅就文本来谈文本,而是就问题来谈文本,跳出文本谈文本。这样开放的文本解读,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而且在诸多相关理论的比照下,可以深化对费斯克理论文本的理解。作者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始终是开放式的,而且力趋在整体性上、总体性上把握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观点新颖、创见颇多,而且在文化研究领域对其观点持同情、赞扬、唱和、肯定者有之,对其观点持质疑、批判、非议、否定者亦有之。因此,要想客观公允地解读这样一位争议颇多的思想人物绝非易事。作者面对这样的困难,毅然将诸多争论化解在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总体性、整体性认识中,以问题为主导线索梳理和剖析费斯克的基本观点和思路。顺着这样的文本解读理路,作者从理解和界定大众和大众文化、财富的流通与意义和快感的流通、大众文本的特征、大众的辨别力和生产力、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等五个方面重新从总体性上勾勒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要点,从而使读者通过这部著作可以拨开诸多迷雾、全面深入地洞悉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精髓。总之,陈立旭教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在西方理论文本的解读方面可以说别开生面,既克服了单向度的就文本谈文本,又克服了不同争论对解读文本的干扰;正是作者坚持的开放式文本解读和总体性、整体性的思想把握使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更加全面鲜活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三、反思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

对于一个西方文化理论的研究者而言,能够透彻全面地解读思想文本似乎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一个长期面向中国现实的文化问题展开研究工作的学者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陈立旭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国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研究,其时时萦怀的学术兴趣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4](p391),因此,仅仅解读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决不是作者的最终旨趣。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坦言的那样,其展开费斯克研究的用心在于:把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之文化工业/群众文化理论与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之大众文化理论接合起来,将之导入中国特殊语境中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5](p393)。简要言之,以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成果,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明了这一点,我们再去阅读这部作品,不由得对作者产生更多的敬意。书中作者不停地解析和评述西方不同的文化研究流派,不断地探究不同思想流派的利弊得失,其最终努力反思的则是这些理论如何才能为面向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视角。那么,如何才能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呢?在作者看来,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其一为单一性引介西方文化研究某一流派,并以此片面的理论资源为圭皋解读中国文化现象;其二为无视中国语境,不经转换而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文化现象,以致牺牲中国地方性事实、造成批判语境的错位。第一种错误倾向在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界主要表现在对法兰克福学派过度依从,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经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面貌。然而这种单一的引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解析中国文化现象,不仅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现实语境,而且也不能为我们分析中国文化问题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视角。

在西方的文化研究界,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强烈的互补关系,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在引入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同时,显然还需要进一步引入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尤其是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理解。陈立旭教授正是从弥补这一理论缺陷出发,积极引入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以期矫正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理论界的单一影响,从而使中国的文化研究界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和叙事思路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必要的修正。至于第二种错误倾向即批判语境错位的问题,作者在整部书中不停地展开反思和追问。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的理论界就面临着引介西方理论的困境,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这些引自西方的理论或思想如何与中国语境、中国实情、中国的地方性实证经验相结合并贴切入微地分析中国现实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与否关系着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是否真正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这一问题,《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的作者陈立旭教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反思意识。他一方面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本土化的大众文化理论不可能在自外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脱离中国语境、照搬照抄、生吞活剥式地、不经转化地运用西方的某一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也必然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真正切实有效地展开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呢?作者的理论探索告诉我们,出路只能是:对诸多引介的西方理论展开全面深刻的反思,并立足中国现实进行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总之,《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不仅为我们反思如何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我们展开面向中国语境的大众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论文题目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 二、论文选题依据 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选题来源: 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恩格斯认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凝固僵化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显然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不是局限在思维方式这一个角度,马克思在“体系、超越、反思”等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并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以及前人以各种方式来解决脱离或背离现实的纯抽象、纯客观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指那种反对以寻求“原因”的基本原理为目标的传统形而上学。它并不必然意味着形上之思的终结,而只是说传统哲学意识第一性或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地位被取消,哲学已经转换了思维方式。让形而上学回归到服务现实世界正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些文本中,也是提到了空间问题。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但是完全可以从中读出社会空间的含义,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讲到了城乡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讲社会空间的断裂。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讲到资产阶级的形成史,即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等方式进行的全球扩张,实质是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生产上接受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文化、法律等方面接受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特别关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问题。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历时21个月的考察,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的面貌。在《论住宅问题》中,他不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恶劣的根源,而且也提出了空间正义的问题。 理论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过不少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或者是更多的停留在国外空间理论思想的引介上,或者是缺少结合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因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讨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从微观方面来讲,就是关于空间正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问题;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全球化的问题。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住房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不断提升而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占有、使用等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就可以给于我们以启发,而不至于走了老路、走了弯路。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全球资本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我们该如何走下去。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真正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资料收集情况(含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论文类: (17)、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9)、段进军、胡火金:《发展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与空间观的转型》,《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20)、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21)、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2)、王金福:《“空间、空间生产”五问——对张之沧教授几个观点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3)、张之沧:《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 《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4)、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 (25)、陈忠:《城市启蒙与城市辩证法:再论城市哲学的建构》,《河北学刊》,2012年5月 第32卷 第3期。 (26)、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27)、董慧:《身体、城市及全球化: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8)、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3月 第52卷 第2期。 (2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许多学者主持翻译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撰写了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缺乏整体的梳理和探讨。 首先,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界定。国内学界的阐释路径一是将时空作为物质运动之存在形式的逻辑贯彻到底,强调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二是将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观作为对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空间观的一种扬弃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空间观上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践使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并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这样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其次,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生产。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探讨的重要维度,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任平等从资本视角入手,指出空间生产方式一直是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空间视野中,资本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方式,资本全球化使历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学界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庄友刚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范畴内在地暗含着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意味着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张,也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生产。刘怀玉认为,空间化问题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空间化问题研究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 最后,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剥夺。城市空间生产是马克思探讨社会空间又一重要维度。高鉴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的探讨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后者促进了新型城市的迅速增长,同时占据垄断地位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化国家,利用国际间的城乡差别和对立,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发展中国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不仅彰显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体系中,而且渗透于当代空间研究的其他理论派别,涉及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空间哲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不但没有缺场,而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一,对马克思社会空间观的重新思考。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空间维度缺失的问题,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而生产关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生产。哈维也认为,马克思关注空间和地理的重要性,他敏锐的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理活动和策略交织在一起的。苏贾也认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渗透着清晰的地理学分析,比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涉及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地理扩张问题。 第二,在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研究方法。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历史”三元辩证法,这是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空间化的重要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将空间区分为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与实际的空间,并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空间化历史概括为六个阶段。哈维提出了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同时用“时空压缩”这一范畴阐发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新时空体验。苏贾区分了“空间”与“空间性”,认为后者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真正表达,他在梳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几种不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空间辩证法”,并为其设定了理论前提。 三、研究方案 1.论文提纲(主要研究内容)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 引言 空间与资本 (一)、关于空间 1、空间的概念 2、空间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二)、关于资本 1、资本的概念 2、资本的表现形式(物的形式及人格化的资本、一种关系、一种过程) 一、微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主义工业城市 (一)、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及现代资本的形成 1、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形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和衰败。简单协作。机器的使用。工厂制度。工业城市形成。) 2、现代资本的形成(共同体尽头交换的出现。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 (二)、工业城市: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 1、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空间(过剩人口的出现:失地农民、破产的家庭手工业者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港口等。生产资料:资金的充裕、机器的使用等。) 2、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与资本的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机器的不断改良。) 3、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点(城市空间的聚集效用。资本的空间集合能力。并存劳动。) (三)、空间正义:住宅问题 1、城市规划(工人住宅区的集中。商业街区的建立及原住民的拆迁。工人居住区域的不合理规划。疾病爆发、高死亡率等。) 2、居住环境(工人与资本家居住环境的对比:室内和室外、居住区周边的交通、卫生状况等。生活方面:购物、饮食、娱乐等。) (四)、城乡空间二元对立:资本发展的必然后果 1、城乡分离向城乡对立的转化(前资本主义时期城乡状况。现代资本的出现,工业城市的形成。乡村的附属地位确立。) 2、城乡对立的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手工业者破产。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对乡村资源的掠夺。乡村工厂:乡村城市化。) (五)、工业城市: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1、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区域的划分。不断涌入的农民。多地区、多民族的工人汇合。) 2、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机器改进使得大批工人失业。由对机器的仇恨转向资本家。意识到自身的状况。) 3、工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对生产资料的破坏。各种形式的罢工。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巴黎公社等。) 二、宏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的全球化 (一)、全球空间的形成 1、资本的发展:区域空间的形成(新航线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对新空间的占领。资源的掠夺。原始积累。) 2、资本的扩张:生产关系的空间再生产(殖民地理论。) 3、资本的必然趋势:全球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过度积累。国内市场的饱和。开辟新市场的紧迫性。) (二)、全球空间的断裂 1、不平衡地理发展(客观地理环境。三个从属: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工业国家为核心。农业国家为附属。农业服务于工业。) (三)、资本的全球空间再生产 1、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空间支配。资本再积累。转移过度积累。)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货币。交换。自由。平等。) (四)、资本全球化的意义 1、积极方面(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交往的普遍化。) 2、消极方面(生态的破坏。人的片面发展。) 3、资本主义的灭亡(多国胜利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对我国目前空间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对当下人类空间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2.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写作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空间理论的两个视角的描述如何将逻辑与历史进行统一。 写作难点:除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外,如何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哈维等)的空间理论与其进行更好的融合,以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写作创新点:本文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及扩张等置于空间视角,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转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解放。 3.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研究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将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为根本依据,并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阅读以便补充。 研究方法:在查找与本文相关的书籍、各类期刊、学术报告等二手资料的基础之上,回归文本,忠于原著。 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至20xx年5月:收集资料并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6月至20xx年10月: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3)、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反复研读修改初稿后,提交导师指导。 (4)、20xx年1月至20xx年2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定稿。 (5)、20xx年5月:进行论文答辩

俞敏洪北大毕业论文

俞敏洪《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后感1500字

当你们读完《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篇俞敏洪《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前几天读了俞敏洪写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一书,感觉不错,现将部分笔记整理如下。共勉!

一、关于青春。

一个人如果什么目标都没有,就会浑浑噩噩,感觉生命中缺少能量。能给我们能量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人生中总会有迷茫,但迷茫的时候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前行之中总会有转机,生命就是这样转动起来的。

生命只有幸福与不幸福两种状态,任何中间的浑浑噩噩都是没有生命的状态。

我的优点就是,从不嫉妒比我优秀的人,而总是努力模仿他们,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敢,所以没有去做。

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更加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住生活中本来不属于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会永远失去本来就属于他的机会。

一个人真正优秀的特质,来自内心那种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生命的追求、火热的激情。

当我们有勇气跨出第一步的时候,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因为这个世界上,往前走的脚步声只有自己能听见。

人是一种受思想指引的动物,你的思想走到哪里,你就会走到哪里;你的理念指向哪里,你就会走向哪里。

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为了只自己追求出来的,和别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和这个国家本身什么状况也没有关系。

一个人就像一株植物,如果内心没有渴望长大的种子,他就永远长不大。如果你内心只有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有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

不要用你的现在去判断你的未来,因为你的未来不可判断,你要去努力。

命运不是恒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不管你在什么起点,人生中总有好的东西在等你。

二、关于梦想。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放弃才会出现生命的奇迹。

不要抱怨现实,永远不要用现在去判断未来,生命的每一个季节都会开出鲜艳的花朵。

我们可以拥有平凡的心态,但是绝不能拥有一颗平凡的心,我们的心必须伟大,必须向往高远。

不要在乎选择哪条路,关键是要坚持走下去,只要走的比别人久,就能走出别人所不能达到的距离;只要走的比别人更远,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第一是雄鹰,靠一双翅膀轻而易举飞到金字塔顶端。第二是蜗牛,通过巨大努力,最终爬到金字塔顶端。

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的。

宁可生命中多点挫折,也不愿意生命中只是铺满了鲜花,因为在挫折中,你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你能更多的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一件名牌衣服能决定你的神态的时候,当一个包包就能决定你是自信还是不自信的时候,你就已经完蛋了。因为你生命的质量和你生命的光辉,是来自内心对自己的肯定,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某些东西。

历史待人就是这样“刻板”,如果你只是迎合现在,也许会没有未来。

人是有能量的,这种能量你看不见摸不着,有人会散发负面能量,有人会散发正面能量,一个散发正面能量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主要写了俞敏洪老师从三次考高失败,到意外考上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后从北大离职,接着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到后面在纽交所上市这样一位充满励志色彩的人生奋斗历程。这本书俞老师主要从六个章节,围绕人生的三大转折点来分享,读完下来受益良多,有一些点触动比较大,特做一些笔记和提炼,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同交流。同时也送给正在经历迷茫与挣扎的朋友,愿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不负青春。

青春

在这一章节中有句话感触比较深“年经人要学会读书、交友和独立独行”,我觉得读书可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当自己的理念变了,思想变了,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思想能创造现实,人就是靠思想来创造现实的。而现实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但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交友,交往能让自己成长的朋友,不管是事业、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一样,我们都需要靠谱的朋友共同成长。但最终很多事情的解决还是得靠自己,所以更加要学会独立独行。

梦想

这一章节里有句话比较触动我,“既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低估别人”这是人生不能做的两件事。举个例子:霍金只有一只手指可以活动,医生预测他活不过20岁,但他却活到了今天,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这就是不要低估自己。同样的更加不要低估别人,以及以貌取人,特别是在这复杂的社会里,没有公平可言。有时候你连你的对手是谁都不知道,更加不要说别人的能力怎么样。

成长

这一章节中“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这句话对我触动比较大,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当应出山,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要摆普一下,这样刘备才会重视他,未来才会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光知道摆谱和骂人,却没有什么治国的才略,最终死于刀下。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就像诺基亚为什么倒闭?诺基亚最致命的一击是雇佣了微软的人当CEO,错误地放弃了班赛系统,没有用安卓系统,而是用了微软系统,最后把诺基亚整死了,不是说他们没有正确的思维,而是他们这些企业老总和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负责最终的责任。

奋斗

“人生的起点不重要,人生的终点要靠自己”,这是这章节里触动自己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生命的起点不一样,这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但人生怎么过,人生的终点在哪儿?却要靠每个人自己去走。就像跑马拉松,开始领先或落后50米根本不重要,人生就是一场要跑一辈子的马拉松,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怎么样不重要,最要的是要努力坚持跑下去。人生这一辈子,你想变得伟大就一定变得伟大,你想变得窝囊也会变得窝囊,窝囊与伟大不来自外部的环境,也不来自你的父母,也不来自你的老师,窝囊和伟大来自内心一瞬间的转变。这辈子只要你想伟大,一定会有一个精彩辉煌的人生。

事业

这一章学习到了俞老师认为创业必备的三大素养和当老板的八大能力。三大要素:认清自己、积累经验和成为领袖。八大能力:目标、营销、专业、转化、社交、用人、把控、革新。自己也很认可,确实是只有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想要的和不想要的,然后不断地去奋斗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最终才有可能成为领袖,做为一个引路人,把一件事引向成功。

生活

“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要去等待”,时光匆匆而过,我们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生活也永远不会完美。但千万别像《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那样,到最后发现自己的生命只有一百天的时候,再来写《死亡日记》,那样有点晚了。陆幼青还算伟大的,因为他最后终于完成了《死亡日记》,为人类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但他毕竟失去了生命,所以很多东西我们是不能等待的。因为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是不能等待的,因为你不知道等待会有什么结果。我们的生活必须采取主动的态度,去争取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不能被动接受。

俞老师在每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在不断地学习,同时他也做到了不求回报地对别人好。在俞老师身上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真正优秀的特质,来自内心那种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生命的追求,对未来的期待和火热的激情。

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认真阅读了俞敏洪的书籍,给我了很多感受。

第一,一个人不管再怎么穷困潦倒再怎么忙碌奔波,每天一定要空出一点时间进行阅读,人总要留出点时间安静思考,不是说读书多么高尚,而是能够让自己更加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努力的方向。世界太大,不能总是固守着自己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人需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敬畏之心,最怕的就是妄自尊大以及妄自菲薄,还未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就已经与世长辞。现在中国最大的差距不是贫富差距过大,而是农村与城市教育不均衡的悬殊太大。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跟家庭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直接相关,父母如果眼光不够长远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本来就与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再加上一些父母对教育粗浅的认识,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全民阅读”的倡导性太重要了。

读书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以及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慢慢修炼,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每天不管发生什么事至少要看50页书,至少2个星期看完一本书,并且写读书感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整理思维。

第二点,不要嫉妒比我优秀的人,而是模仿他们,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嫉妒来源于比较,总拿自己跟别人比较会让自己活得很累,而且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从而走向极端,活得一点也不开心。我要记住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真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我需要做的就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学习模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谦逊的姿态和独立分辨能力,对自己有帮助的闪光点一定要马上借鉴。

其次一定要弄清楚比较对象,比较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每天都要思考我今天是否比昨天做的更好一点?我现在是不是比过去有进步?就算只有些许进步也要激励自己:只要我愿意改变,正在改变,我每天不断在进步就特别棒了,我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就不要太关注别人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时刻提醒自己:我只跟过去的自己比,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三点:“与其追寻全世界的骏马,不如种植丰美的草原,到时候骏马自然会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值钱比自己有钱更重要。年轻人不要太过急躁去得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因为能够赚钱就不顾自身成长去干。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学习和成长更重要。学习和成长相比较于金钱真的是微不足道,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

第四点:如何做人?做人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能理解人间疾苦的仁慈和慈悲,是能在自己不断精进的同时原谅周围的同事所犯的错误,并且还愿意伸手去帮助他,这就是做人。能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人一定是位智者!

据我了解,聚梦园每个人跟Mark聊天后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用一个字形容那就“爽”,越说越想说,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让别人主动信任的一种表现。渐渐地也会去思考他是怎么说话并让人愿意放开去说呢?第一,一个有情商的人会真正去理解别人的想法与困惑,会用一种同理心对待,而不是着急直接否定别人的想法立马摆明自己的观点。第二,不骄不躁,步步分析,设身处地,让人感觉特别真诚发自肺腑地提出可行性建议。第三,本着“我是真的为你好,真的希望让你变得更加优秀”的初心说话。第四,送出希望与祝福。

这种说话艺术值得我们去学习,一个有情商的人比一个有智商的人更能做出大的成就,更受人欢迎,活得也特别洒脱幸福。努力让自己的情商跟得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这是我2017年看的第一本书籍,书中提及青春,梦想,成长,奋斗,事业,生活方面的经历与感受,上述还只是这本书对我感触最大的四个点。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年轻人细细品读思考,渐渐觉得有经历的智者说出来的话就会给人无限的启发,让人马上就想采取行动去变得优秀,还是应了那句话,“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自己的经历”。外在的事物不会保留太久,但是内在的价值观却是无价之宝。2017伊始就能阅读到这本书让我想通了很多东西,这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这一年通过多思考多实践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一直在路上.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没读之前我就像俞老师讲的那种狂妄的人,就是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想取得大的回报,那的确是不可能的事。我只想着未来会赚多少钱,因为我认为古今“权”与“钱”从来都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开始变得目光短浅,每天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付出实际行动。没有规划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你是一头非洲的狮子却想吃南极的企鹅,最终落得痴心妄想的名号。

俞老师这本书的名字取的很好《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为什么要说青春不负梦想呢?其实人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现在的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凭着家庭的背景,随意挥霍家里的钱财,整天胡天黑地的上夜店,喝酒,抽烟,甚至吸毒,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没有意义的。生活不是简单的生下来然后活着,你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寻求生活本身的真谛,而不应该在八、九十岁以后回忆过去,才发现只是毫无价值,不精彩的人生。

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没有梦想的人一定是没有追求的人。大多数人会选择安逸的生活,比如当老师、医生这样的职业,当然这些人也有他们的追求,有教书育人的梦想,有医天下之人心愿。但仅仅是拿着固定的工资度过休闲的假期,一生都平平淡淡的,没有波澜何谈壮阔?(原创投稿 )

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伟大的期许,我比较看不起两种人一种是心胸狭窄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朋友闹的不可开交,因为一点利益破坏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犯了错误不敢承担责任,总是把过失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是大有人在。做人一定不能太小气,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吃的不一定是亏,也可以是成长是收获。另一种是自己不付出努力而通过不断索取父母的钱财来满足自己的贪欲的人。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新闻,一个小男孩太爱慕虚荣,看到城里的孩子都穿著名牌服饰用着高端的ipone手机而向家在农村生活并不富裕的父母索取。而他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每个月只拿1000块钱的工资,当他听到儿子想买5000多元的手机时便把他骂了一顿。小男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当然最担心他的还是他的父母。当这位父亲找到记者想寻求他们的帮助的时候,在镜头前他那满头白发莹莹发亮,那黝黑的双手长满了老茧,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皱纹爬上脸颊布满额头。他像孩子一般地哭着说:“只要我的儿子能够回来,我一定给他买手机”。难道你就真甘心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吗?

人是要不断进步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俞老师说的那样“当你把乱砖碎瓦在心中变成一座房子的时候,生活的质变就有了。”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应该十分乐意的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这、抱怨那,比如,有点人抱怨父母管自己太严,还要没收手机,认为自己的父母就是好胜心太强,看不惯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的确就是看不惯比别的孩子差,但更多的是他想让你过得更好,想让你多一份选择,不至于在高考结束后看着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分数,泪水倾下。你哭的时候父母才是最伤心的。每次我在学校一连上两个星期,晚上想着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已经打来了,这足以说明父母比你想他们更想你。

以前我是一个懒散的人,虽然考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但就是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变成了我自己痛恨的那一类人。每当我看到课堂上有不少沉睡的身影,我都对他们感到悲伤,更为他们的父母感到悲伤,父母花钱供你上学不是让你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玩手机。你不仅让父母、老师失望,更让你自己失望。只是心智不成熟的自己还未能体会罢了。

人生的起点不重要,终点才重要。我记得我上的培训班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是出自微软之父——比尔。盖茨的“没有人会在乎你的自尊,人们往往只会看到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正青春的年纪不付出努力终究会落得一败涂地。做点有意义的事,至少不要荒废青春,因为青春只有一次。那首九月天“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不正是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在青春年华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追求,毕竟青春正盛,何不奋斗?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

从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学;从校园里内向自卑的丑小鸭,到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从被北大扫地出门的穷酸教师,到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从大街小巷刷广告的个体户,到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这就是俞敏洪,一个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的“圆梦大师”,一个没有一点架子、任由员工“开涮”的亿万富豪,一个创业伙伴们骑到他头上却不得不服气的校长……但是故事的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别人有多羡慕,我就有多痛”......《中国合伙人》以俞敏洪为原型 -01- 高考三次失利,因病休学一年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1978年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已经名列前茅。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02- 出国潮兴起,俞敏洪备考198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自费留学的规定”,开放了自费留学的限制,许多没有海外亲属的人也挤进自费留学大军,86年,我国兴起了大规模的出国潮。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就读于北大英语专业的俞敏洪也踏入了准备出国留学的队伍。他从未接受过专业的英语教育,1988年开始准备出国考试,仅仅两个月,托福考试就拿到了673的高分。这和他庞大的单词量是分不开的。巅峰时期他的单词量达到了7万多。后来风靡全球的“红宝书”是俞敏洪的佳作。俞敏洪坦言,出版“红宝书”的意义在于单词量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但学习者总是踏不过去这个坎,因为韧性太差。当时美国给中国学生颁发的奖学金较少,加上在北大教书的工资不高,俞敏洪意识到如果想出国留学,不得不靠自己打工赚钱。-03- 人生中第一次出名:被处分1989年,在北大教书的俞敏洪开始参与一些培训机构的托福、GRE教学工作。而后在北大成立了自己的托福班。自己的学生帮忙贴广告宣传(形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开班联盟),于是就有了二三十个学生来班里上课。当时北大也在开托福班,是北大英语系老师业余收入的来源,俞敏洪的托福班不仅抢了北大托福班的生意,还没有任何证照,不久便遭到了学校的行政记过处分(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贴了整整一个月,高音喇叭也播了大概一个月。人生中第一次出名:这是被处分的老师)。-04- 逆袭:辞职创业这次经历带来的影响催生了俞敏洪心中的创业萌芽:原来靠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自己做生意的;由于被处分在北大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分房、出国进修都没有自己的份)。1990年,俞敏洪向北大提交了辞职报告。用三轮车拉上了宿舍的所有行当离开了北大。到外面租了一个农民的房子。离开了安逸的舒适区,闯进了风雨中。俞敏洪后来回忆,当时的凄凉和辛酸在现在的成功面前都不值得一提,阳光总在风雨后。1993年11月15日,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两年后,学员突破了万人。1995年底,俞敏洪飞到了北美讲自己的创业经历,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之后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1998年,新东方实用英语人才培训体系初具规模,实用英语学院酝酿而生。2000年起,新东方进入了向全国辐射的阶段,上海、广州、武汉、天津、西安、南京、昆明等城市的新东方相继成立。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如今,当年那个28岁的下海小伙已经变成了57岁的中年人。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从鲁莽走向了保守。新东方也从一个小小的教育机构成长为了一个美国上市的教育集团公司。过完年新东方就进入了第26个年头,回顾这20多年来的创业历程:有遗憾、有感慨、有喜悦、有悲伤,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从心里不绝如缕的流出。他说,现在的自己可以用老骥伏枥、壮志不已来形容。过去的新东方,他不把它看作是成就,他宁愿把它看作是新生命的起点。

在大学,你要学会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You are born different。

请记住,不是说你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差,而是你天生与众不同。你就是你,你是特别的,你必须靠你自己,为你自己,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

有多少同学已经下定决心要变成心中所想的那样的人?事实是,95%以上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这辈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我这辈子的终极在什么地方。从过去走到现在,我没有具体的、明确的目标。

可是,如果什么目标都没有,就会浑浑噩噩,感觉生命中缺少能量。什么能给你能量?对未来的期待。如果说我的生命中有一些期待的话,大概是两件事情带着我走到了今天。

第一件,我始终为了进步而努力。

我绝对不会看到今天的我还是昨天的我。这件事很重要,你一定要让自己长进、长进、再长进。想要变得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不要与别人比较——总有人比你好,也总有人比你差,这种比较没有意义,改变不了现状,却只会让沉溺在比较之中的你,变得心胸狭隘。你应该和自己比较——比较一下,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是不是比今天更有进步。

当你学会与自己比较的时候,你每天都在进步,你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学识,你的心胸更开阔,你的眼神和气质会变得完全不同。大学四年,与其追寻全世界的骏马,不如种植丰美的草原,到时骏马自然会来。

第二件,我始终有阶段性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给未来设定一个目标?为了提升现在。当我们迷茫徘徊,感觉全身无力的时候,是因为生命中没有给人能量的东西。什么东西能给你能量?是未来的期待。

回头再看,我的生命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一直在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并付出足够的努力。很多人生目标并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你付出努力到了那个地步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

大家都知道,我参加过三次高考,曾经拖后腿的就是英语成绩。第一次高考时我的英语只考了33分,复读时,我的目标就是学好英语。第二年,英语成绩55分,虽然有进步,但总分不高仍然落榜。在质疑声中,我坚持再读一次高三,这一次英语考了95分,被北大录取。

进入北大以后,我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体育运动、文艺活动也不行,感觉非常自卑。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村孩子,我当时想到的唯一途径是,把学习搞好。我的大学同学读书太多了,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大学四年读完800本书,等大学毕业时,我看过的书光自己买的就一千多本。

大三时我患上肺结核,在医院待了整整一年。最初的一两个月,我非常迷茫,也特别痛苦。但这场病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在迷茫与痛苦中想通了一些事情。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老天不经意加在你身上的苦难,以及面对这种苦难你所采取的态度。我不能永远待在痛苦中,我要选择一条道路、一个目标去努力。那时,我选的第一个目标是,必须把身体养好。

在医院里,我做了两件对我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读书。住院一年,我几乎一天一本书。所有文学、哲学、诗歌、散文、历史的名着,我都是在医院里读完的。第二件事情是背单词。为了打发时间,我每天平均背50个单词,到年底时,我的词汇量已经从原来的八千多个上升到两万多个。这件无意中做的事情,直接促成了后来新东方的诞生。我对教词汇非常有把握,在80年代末成为中国教GRE词汇的第一人。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人生中会有迷茫,但迷茫的时候也不能停下进步的脚步,前行之中总会有转机,生命就是这样转动起来的。

考虑毕业分配工作,我不想进入政府机关,也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我想着去当老师,一周只需要上八小时的课,每年还有三个月的假期。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用英文写论文,找了最严厉的老师辅导,这篇论文最终成为被老师认可的论文。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留在了北大教书。

后来,我想出国深造,联系美国的大学,对方只给了我两万美元奖学金,一共需要三万美元,而以我当时在北大每个月六十元人民币的工资,需要不吃不喝一百年才能攒够一万美元。所以我决定创办新东方,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攒钱出国。等到新东方开班之后第三年,我就有了到美国读书的钱,但那时我突然决定不去了,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新东方很可能是一个事业。当时中国想出国留学的学生非常多,他们都要通过几门考试,托福、GRE、GMAT,但相应的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于是,我把几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叫回北京一起创业。这样到20xx年,新东方市值就做到了几个亿。这时,我们又突然畅想,那新东方为什么不上市呢?于是改结构、重组,到纽约上市。

新东方上市时,只有8亿人民币,我们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十年后做到年收入100亿人民币。今年9月7日是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十周年,新东方年收入已经正式宣布突破100亿人民币。这个目标并不是我在最初设定的,但是最后它到来了,而当我将过去的一切连起来再看时发现,这一切并不是偶然,因为我设定的阶段性目标,连起来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远。

生命只有幸福与不幸福两种状态,任何中间的浑浑噩噩都是没有生命的状态。我希望若干年后,同学们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你的生命是与众不同的。在与众不同的生命中,你过得合算吗?所谓的合算不是指功利的标准,而是人生丰富的标准。只有一件事情不合算,就是在这件事情中,你消磨了斗志,忘记了梦想,这就是生命的不合算。

人生像爬山,如果你走在平地上,一辈子不用花力气,但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从出生的第一天到死亡,每一天过的日子都是一样。因为你没有付出努力,所以就没有意料中的收获。我们也许可以说GRE、GMAT获得了高分的学员有可能智商高,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的努力,他们具有专心致志不认输的精神,不断努力直到考到自己满意的分数。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智商很高,我就不至于考三年才考上北大,也不至于在每次考试前还要比其他同学多学很长时间。我在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我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家在长江边的'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江边上看江里的船来船往。当一个人有了向往远方的心的时候,他的脚一定会向远方迈去,于是就有了我这样的贫困孩子一年一年地考北大的故事。虽然在北大以全班倒数第五名的成绩毕业,但我努力地将新东方办成了全中国最大的英语培训学校。

我始终相信人的梦想和激情会带领你走向远方。我到美国大使馆一次一次被拒签的时候,也曾灰心丧气过,觉得世界上可能除了阿富汗再也不会有别的国家给我签证了。不过我现在的护照上有十多个国家,美国给我的是有效期十年的商务签证。生命中抱怨是没有用的,你一出生可能就跟别人有很多的差距,从一辈子的角度来说这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你是出生在农民的家庭还是部长的家庭都没有关系。从你出生开始,你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只要有一粒种子,就可以承受雨露阳光去成长。能不能成长一方面要看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什么样的种子。

在座的同学未来是否能够成功,不在于你现在的状态,而在于你有没有那种心态,把抱怨的心态转化为自己主动奋斗的心态。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成功与否、心情的快乐与否、收获与否都来自于你自己,来自于你心中的种子。永远不在于你碰上了什么样的老师、家长或者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人都能找出激励自己奋斗的经历和精神来。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一个伟大的人是自己创造出生存的天地,并且扩展它。而不是说你进入一个现成的生存天地以后去抱怨。

面对未来的发展,留学毫无疑问是一种很好的扩展方式。当然我们不能说不留学在中国就干不出事情来,否则我也没有资格站在这儿讲话。马云、史玉柱、柳传志和我都没有留过学,但做了很多成功的事情。这个世界总是有成功的人和伟大的人在不断地成长,不管什么样的土壤都可以长出美好的植物来。综合来说,如果我们的生命可以扩展的话,最需要扩展的是在年轻的时候认识世界。

家庭条件允许的话,高中阶段就可以留学读书了。为了省钱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留学,也就是本科的时候把GRE或者是GMAT考完。研究生不留学,工作以后依然要不断地寻找开阔自己眼光的机会。未来,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分量一定会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世界上最需要的人才是懂得中西方文化融合、语言、科技、传统的人才。大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做事方式已经十分了解,已经天然对中国的文化有反应。但是现在即使你的英语能力十分优秀,即使你GRE考了满分,对西方世界仍然存在隔阂。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最大的问题是,出国以后只搞研究和自己的专业但不融入美国社会。比如说不跟美国人打交道,甚至不跟美国的同学打交道,只是做实验和研究。最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太多,表面上拿到了美国的学位,从思维上依然是一个土鳖。从研究生阶段出去留学,不光是学课程,而且是利用这个时间真正地变成一个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以及其他的科技方面能全部兼容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未来才有舞台,不管是在西方的舞台上还是在中国的舞台上都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我现在碰到的人都有这样的说法,只要中国给我一块平台我就毫不犹豫地回到中国。中国现在的平台很大,中国的国力表明了中国未来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多。回国进行专心研究的科学家环境与待遇不会亚于美国,这样大量的科技人才会回国。

我为什么鼓励留学,这不仅仅是改变知识结构和生存状态,而是你们肩负着改变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责任,所以我认为留学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当有人站在这么一个舞台上,我们很多同学都会羡慕。也会想,也许我去讲,会比他讲的更好。但是不管站在台上的同学是面对失败还是最后的成功,他已经站在这个舞台上了。而你,还只是一个旁观者,这里面的核心元素,不是你能不能演讲,不是你有没有演讲才能,而是你敢不敢站在这个舞台上来。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敢所以没有去做的。

曾经有这么一个男孩,在大学整整四年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没有参加过一次学生会班级的干部竞选活动。这个男孩是谁呢?他就是我。

在大学的时候,难道我不想谈恋爱吗?那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我首先就把自己看扁了。我在想,如果我要去追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可能会说,你这头猪,居然敢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真出现这种情况,我除了上吊和挖个地洞跳进去,我还能干什么呢?所以这种害怕阻挡了我所有本来应该在大学发生的各种感情上的美好。

其实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喜欢猪的女生呢?就算你被女生拒绝了,那又怎么样呢?这个世界会因为这件事情就改变了吗?那种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我们说他狂妄,但是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还要更加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到他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属于他的机会。因为自卑,所以你就会害怕,你害怕失败,你害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元素贬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气,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门,都被关上了。

当我从北大辞职出来以后,作为一个北大的快要成为教授的一个老师,马上换成穿着破军大衣,拎着浆糊桶,专门到北大里面去贴小广告的人,我刚开始内心充满了恐惧,我想这可都是我的学生啊,果不其然学生就过来了。哎俞老师,你在这贴广告啊。我说,是,我从北大出去自己办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学生说,俞老师别着急,我来帮你贴,我突然发现,原来学生并没有用一种贬低的眼神在看我,学生只是说,俞老师我来帮你贴,而且说,我不光帮你贴,我还在这看着,不让别人给它盖上。逐渐我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也正是有了这样慢慢不断增加的勇气,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未来。

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最近这几天正在全世界非常火爆的我的朋友之一马云,他就比我伟大很多。马云跟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不是长相上相似,大家都知道,这个长相上还是有差距的,他长得比较有特色。

我们俩都高考考了三年,我考进了北大的本科,他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大家马上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我应该显得比他更加的优秀。但是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因为你考上了北大就优秀了,并不是因为你上了哈佛就优秀了,也并不会因为你长相更好看而优秀。一个人真正优秀的特质来自于内心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那种火热的激情。马云身上这两条全部存在。

如果说在我们那个时候,马云能成功,李彦宏能成功,马化腾能成功,俞敏洪能成功,我们这些人都是来自普通家庭,今天的你拥有的资源和信息比我们那个时候要更加丰富一百倍,你没有理由不成功。

当我们要有勇气跨出第一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往前走的脚步你自己能够听见。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地想一下:我内心现在拥有什么样的恐惧,我内心现在拥有什么样的害怕,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这些东西,我的生命质量是不是受到影响,因为这些东西,我不敢迈出我生命的第一步,以至于我生命之路再也走不远。如果是这样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对你们的恐惧和勇敢地对别人的眼神,说一声No!Because I am myself。

谢谢大家!

我们经常会在应该等待的时候匆忙地行动,或者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却在那儿等待,最后错失良机……

不管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

生活中有很多遗憾,为此,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争取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被动地等待的,等待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主动,等待最好的时机需要最好的耐心。所谓不能被动地等待,就是说任何的等待都是有目的的。我在《动物世界》中看到最惊心动魄的影片是关于南美洲的蟒蛇的。因为这种蟒蛇的身体实在太大了,所以它的行动速度不是很快。它为了捕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埋伏在丛林中间,等动物经过。通常是一天下来没有一个动物经过,两天下来没有一个动物经过,甚至一个礼拜下来都没有一个动物经过。但是它知道,只要在那儿等待,一定会有动物经过。最后终于有动物经过了。它就一跃而起,一口把动物咬祝因为它追不上动物,只有等动物走到它嘴边的时候,才能跃起来。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印象非常深刻。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机会,对自己的未来,都需要等待,而等待一定要有方法。但是等机会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十分敏捷地去捕捉。从表面上看,大蟒蛇在那儿一动不动,完全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很警觉,即使睡觉的时候都在用耳朵听着,用身体感受着周围有没有动物走过。蟒蛇比任何动物都更加清楚等待的重要性。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但是它一定要在草丛里,等羚羊靠近自己的时候才一跃而起,追上羚羊。因为猎豹尽管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00公里,但是它最多能跑10分钟,如果10分钟之内追不上羚羊,它就只能饿死了,所以它不得不埋伏在草丛中间等待最佳的机会。

很多时候,动物都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我们经常会在应该等待的时候匆忙地行动,或者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却在那儿等待,最后错失良机。而且因为过早地暴露,让别人知道你的弱点和缺点,别人不再愿意跟你打交道,结果是你终生的机会就会失去,因为人们通常只会给你一次机会。举例来说,如果我把你当成了真心朋友,后来发现你不够真诚,某些行为让人觉得小气和卑鄙,让我觉得你已经不再是我的真心朋友时,不管你怎么做,我都会对你产生戒备心理。理由很简单,英文中说,“once acheater,always acheater.”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同一个概念。你要获得机会,要永远地跟周围的朋友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实际上需要你有足够的智慧才行。

当然,最好的时机也需要你用最大的耐心去等待。如果你连自己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就希望别人承认你,那就选了最差的时机。当你把工作做到完美的境界,被周围所有的人承认的时候,你根本就不需要等待,你的等待本身已经变成了把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的过程。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包括你在新东方工作的机会。也许新东方的工作不是你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也许新东方的工作不是你最终的工作,但是你一旦认可了这个位置,一旦你接受了这个工作,接受了这个工资,你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个位置上创造出别人不能创造的快乐和别人不能创造的成就出来。

同时,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次失败和痛苦都可能是你遇到的最好的机会,能教给你真正的智慧。这要看你怎么看待失败和痛苦。有的人失败以后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失败以后变得更加伟大,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当你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是积极的。我的态度是,不管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珍贵的礼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等待时机和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一种生活状态时,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使我们的生命走向不同的方向,从此产生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到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去学习,但最后能够到北大、清华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是进北大还是进普通高校由不得你选择,也不一定是由你高中学习认不认真决定。人的智商和记忆力是有差别的,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还是只能进入普通高校。那是不是进入了普通高校就意味着未来的前途不如北大的毕业生好呢?一定不是!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上,也可以选择自暴自弃。有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通过自己大学四年的努力,一样可以考上北大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被定了终生,放弃努力,大学毕业后成为工作没有着落的流浪汉。我有一个朋友,只有中专毕业,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先是拿到了大专自学考试的文凭,后来又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考上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因此,你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选择努力还是选择放弃。

当我们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发现有些同学好像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其中有的同学是因为确实能力强找到了好工作,但有的同学似乎纯粹是因为运气好,你怎么想都想不通为什么命运对你如此不公,让你能够找到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之类的活计。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也可以选择认真对待工作或者不认真对待工作,你工作态度的不同,给你带来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如果你工作态度积极,把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做得极其认真而出色,最后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你选择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最后就可能变成失业人士。新东方有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刚来到新东方时只找到了一份帮助学生收发耳机的工作,但他选择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一边帮助学生收发耳机,一边认真听每一位老师上课,两年后他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由于他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所以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技巧。有一天他跑来对我说他要当老师,吓了我一跳;我想一个收发耳机的人怎么有能力当老师呢?但让他试讲之后才发现他的讲课能力已经很高。最后他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后来又成了新东方一家分校的校长。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成长,他的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如果你有一天的时间,你选择的不同也会使你生命的质量完全不同。在某一个星期天,你可以选择睡懒觉,也可以选择去爬山;你可以选择去购物,也可以选择去看书。这种小小的选择也反应了你内心的价值取向。最后有可能选择睡懒觉的变成了懒惰者,选择爬山的变成了登山队员,选择购物的变成了商人,选择看书的变成了教授。这些选择也能够反映出你的性格,是懒散的还是坚定的,是物质型的还是精神型的。即使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也可以选择使生命过得平淡,还是使生命过得惊喜。有一次,我和徐小平老师到福州演讲,演讲结束后我们坐车奔赴机场赶回北京。在机场换完登机牌后,离飞机起飞还有一个半小时。当时我们似乎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走进候机室等待飞机起飞。但我想起了一路过来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了大海,福州机场就坐落在海边。于是在我的倡议下,我们走出机场来到了海边,海边风景如画,海水拍打着岩石发出澎湃的声音,一抹沙滩几乎一望无际。我们俩异常兴奋,一看周围连个人影都没有,脱关衣服就跳到了海里,痛痛快快游向大海。后来我们坐在飞机上,一路聊的都是跳进大海的兴奋,这件事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常常提起,这一天也因此变成了我们生命中值得记忆的日子。

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选择,你的选择不仅和你的心情相关,也和你的命运相关。但凡你选择积极的、努力的、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但凡你选择消极的、被动的、懒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的命运就一定会越来越糟。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决定权在你,而你现在的选择则决定了你的未来。

新东方上市后,我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过去更多的工作是内部协调,现在更多的工作是处理外部关系,包括处理与投资者关系、国际市场的资本关系、政府的合作关系,还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关系。

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更倾向于一个人独处来思考一些问题,尽管其实很难有这样的时间。我觉得,越是繁忙,就越可能失去大方向;越是麻烦,就越可能做出错误的事情来。心境不宁,必然不能致远。我现在最需要的还是给自己空间和时间,能够独立地来思考新东方的问题,同时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格局,因为把握大格局比把握组织本身的走向要重要得多。

对于新东方,超越是一种渐进,而不是突变。新东方从一个小小培训班变成全国性、大规模的教育集团公司;从完全不知道股份为何物的小公司,变成股份集团公司,最后在美国上市,可以说,新东方的每一步都是超越昨天,走过来的。

未来新东方如何在各个方面超越自己,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新东方下一步的超越绝对不是一种财富上的积累;也不是说今年有100万学生,明年有150万学生这种意义上的超越,而是一种境界上的超越。实际上,现在新东方的战略目标是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孩子的教育结合起来。

因为,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半可以归结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未来3——5年时间里,新东方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家长教育机构。一开始,我们对家长的教育会采取社会公益的方式实现,但长远看,把家长教育和学生教育相结合,必然也会将这些学生变成新东方的客户。

如果中国家长和孩子的行为体系能够因为新东方的影响而改变,家长和孩子们既像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那样彬彬有礼,又懂得西方社会的格局,了解世界潮流走向,那么新东方就为中国又做了一点事情。但这个目标需要和新东方的商业运作结合起来,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思路和方案都有了,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也已经成立。接下来会出一系列的家长丛书,培养一批专门针对家长演讲的专家,派他们到全国各地演讲。而我现在已经成了这方面的半个专家,刚好我有实战经验——我的女儿上中学,儿子上小学,我是个典型的家长。

  • 索引序列
  • 俞飞鸿毕业论文
  • 赵鸿飞毕业论文
  • 黄飞鸿的博士生毕业论文
  • 俞吾金毕业论文
  • 俞敏洪北大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