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他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 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有许多可以发挥的地方,撰写时宜懂得藏拙,写知的部份,跳过不知的部份。 四、 一本书的内容可能有五万字,一篇读书心得可能只有一千多字,当然无法面面兼顾,宜做重点发挥。 五、 真正的写作,与考试写作有所不同,真正的写作通常是不限时地可以慢慢经营,不断构思、寻找资料、点滴累积。 六、 用纸或笔记本随时记下灵感与想法,逐次整理於电脑,用电脑写作。 参● 主要写作方法 一、 化整为零:将一篇大文章拆成多个段落,变成在写多篇小文章。 例:高级中等学校图书馆运用全球资讯网的实务报告与心得感思 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二、 同类排比:不同书籍文章中的相关资料之排比运用。 三、 化大为小:写读书心得不一定要对整本书的内容面面兼顾,可以选择熟悉的议题加以发挥。 《苦涩的成长》。朱炎著。尔雅。民国七十三年19版。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爱、青春、火凤凰、挫折、孤独、怨尤、蛊惑、孝道、生活的艺术、人类的母亲,写读书心得的时候,可以先简略地进行整体概述,然后切入特定主题加以发挥,最后再拉回整体面加以结论。 肆● 读书心得写作的类型 读书报告的类型:(高中生的读书报告一般以1、2两型为主) 一、感发型: 此为常见的读后感。以个人的直觉,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或随兴抒发,或借题发挥。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观察深刻,文字灵活。 二、论述型: 贯穿全书,提纲挈领,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以及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三、撷摘型: 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藉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四、比较型: 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五、源流型: 评介该书所涉级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该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诸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伍● 读书心得写作的重点内容 一、 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二、 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三、 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四、 个人感思:谈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畏,对前人的褒贬等。 五、 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陆● 写作程序 一、 选定项目 二、 研拟初步大纲 三、 搜集资料 四、 整理资料 五、 拟定详细大纲 六、 撰写读书心得 柒● 其他注意事项 一、 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二、 读书心得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三、 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四、 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捌● 跨校网路读书会读书心得写作比赛参赛文章内容格式规则 一、 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二、 内容摘录:请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三、 我的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四、 讨论议题:请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玖● 结论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简单概括一下为:引、议、联、结,详细知道请看下文。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我的读书心得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审“苦”。这种审苦,像一位评论家形容波德莱尔的写作状态: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给自己解剖。不同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镜、右手持刀;最后发现刀是钝的、身躯是虚空的。“我” 在石板上铭肌镂骨地“观”着。镜子呢?镜子还是镜子。我从小人书开始“读书”生涯。村里的大小孩,从初中学校借回小人书。有些大小孩还爬到老师家或供销社里去偷小人书。借回来的第二天就要还,于是一本小人书在村里轮流读到天明,轮不着的干瞪眼。读小学的我放学回家,主要任务是放牛,读小人书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当时用得最多的一个短语,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风”。在这“春风”中,我感觉到了父辈们一生的“悲惨”。这种“悲惨”感越来越强烈,最后成了未成年的我关注农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读高中时,我拼命地思考农民的命运。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涯、思考的无穷,而人在其中的命运也越切近,越飘渺。我不知不觉走上抽象之路。当年的“农村之思”远了,“人的命运”这个维度却刻骨铭心了。为何读书?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读书已经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读书之所及,无不是“人的命运”,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在世界中的命运,在人类中的命运。我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注就这样地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了。我信奉叔本华的理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认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艰深,不是因为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复杂。我的阅读也是如此。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改革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称之为差异阅读法。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我的读书心得 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审“苦”。这种审苦,像一位评论家形容波德莱尔的写作状态: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给自己解剖。不同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镜、右手持刀;最后发现刀是钝的、身躯是虚空的。 “我” 在石板上铭肌镂骨地“观”着。镜子呢?镜子还是镜子。我从小人书开始“读书”生涯。村里的大小孩,从初中学校借回小人书。有些大小孩还爬到老师家或供销社里去偷小人书。借回来的第二天就要还,于是一本小人书在村里轮流读到天明,轮不着的干瞪眼。读小学的我放学回家,主要任务是放牛,读小人书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当时用得最多的一个短语,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风”。在这“春风”中,我感觉到了父辈们一生的“悲惨”。这种“悲惨”感越来越强烈,最后成了未成年的我关注农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读高中时,我拼命地思考农民的命运。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涯、思考的无穷,而人在其中的命运也越切近,越飘渺。我不知不觉走上抽象之路。当年的“农村之思”远了,“人的命运”这个维度却刻骨铭心了。为何读书?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读书已经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读书之所及,无不是“人的命运”,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在世界中的命运,在人类中的命运。我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注就这样地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了。 我信奉叔本华的理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认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艰深,不是因为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复杂。我的阅读也是如此。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改革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称之为差异阅读法。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 2.种类:如小说、传记、学习辅导、专著等 3.作者:姓名、国籍、出生年月 4.背景:时间、地点 5.主要人物:姓名 6.内容:主要情节、论述要点 7.简评: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 做好笔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删繁就简写成一篇连贯性的短文。类型摘要式读书报告 所谓摘要式读书报告(summary-tape book report)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节或论述要点简要复述一遍,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能随心所欲的发挥,但是必须自己审题、构思、布局,按原文顺序,运用自己的话语将原著简述出来。简评式读书报告 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comment book 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也就是说,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书评式读书报告 书评(book review)是一种专门体裁,常见于各类期刊、杂志。它篇幅较长,是针对最近出版的文艺作品、学术专著、科学著作、词典、全书等而写的。书评式读书报告也分为四个部分: (1)书名、作者、出版社; (2)全书概要,写明一本书分为几个章节,各章节标题或主题; (3)对每一章节内容从正反两方面作出评价; (4)对书的印刷质量作一评论。
这个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写一下你读了哪一本书,受到了哪些的教育。然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让别人也了解这本书。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
为了撰写毕业论文,我从***开始就着手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包括*****等资料。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方法等),获得了***,这对我的毕业论文****。(帮助、作用)论文资料的汇总、理解(自己的话总结,与论文内容相关)论文的资料收集和撰写过程*****,知道了***得出了***结论。(最终总结,收获。)
一、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他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 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有许多可以发挥的地方,撰写时宜懂得藏拙,写知的部份,跳过不知的部份。 四、 一本书的内容可能有五万字,一篇读书心得可能只有一千多字,当然无法面面兼顾,宜做重点发挥。 五、 真正的写作,与考试写作有所不同,真正的写作通常是不限时地可以慢慢经营,不断构思、寻找资料、点滴累积。 六、 用纸或笔记本随时记下灵感与想法,逐次整理於电脑,用电脑写作。 参● 主要写作方法 一、 化整为零:将一篇大文章拆成多个段落,变成在写多篇小文章。 例:高级中等学校图书馆运用全球资讯网的实务报告与心得感思 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二、 同类排比:不同书籍文章中的相关资料之排比运用。 三、 化大为小:写读书心得不一定要对整本书的内容面面兼顾,可以选择熟悉的议题加以发挥。 《苦涩的成长》。朱炎著。尔雅。民国七十三年19版。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爱、青春、火凤凰、挫折、孤独、怨尤、蛊惑、孝道、生活的艺术、人类的母亲,写读书心得的时候,可以先简略地进行整体概述,然后切入特定主题加以发挥,最后再拉回整体面加以结论。 肆● 读书心得写作的类型 读书报告的类型:(高中生的读书报告一般以1、2两型为主) 一、感发型: 此为常见的读后感。以个人的直觉,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或随兴抒发,或借题发挥。不必面面俱到,但应观察深刻,文字灵活。 二、论述型: 贯穿全书,提纲挈领,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以及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三、撷摘型: 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藉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四、比较型: 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五、源流型: 评介该书所涉级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该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诸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伍● 读书心得写作的重点内容 一、 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二、 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三、 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四、 个人感思:谈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畏,对前人的褒贬等。 五、 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陆● 写作程序 一、 选定项目 二、 研拟初步大纲 三、 搜集资料 四、 整理资料 五、 拟定详细大纲 六、 撰写读书心得 柒● 其他注意事项 一、 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二、 读书心得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三、 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四、 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捌● 跨校网路读书会读书心得写作比赛参赛文章内容格式规则 一、 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二、 内容摘录:请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三、 我的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四、 讨论议题:请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玖● 结论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简单概括一下为:引、议、联、结,详细知道请看下文。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一下读后感,和主要内容
赞扬与批评
仅仅是英文的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想当年我们每个月写一份。首先肯定是对故事以及作者有个交待,然后是文章的经典之处,流传原因以及意义,最后适当有自己的感想。结尾是参考文献。
需要。参考文献一般放在正文后面,不可脚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部分,必须使用上标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