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发布时间: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1撰稿要求1总体要求文稿力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稿一般以4 000~6 000字为宜,论著、综述类不得超过8000字。2名词术语医学名词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及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基本名词》系列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前后统一,新名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名词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采用批准的药名;创新性新药,请参照我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新译名词应附外文原文。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常用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WBC、RBC、Hb、DNA、HBsAg、IgG、IgA、IgM、CO2、NO等。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3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黑、花诸体,并注意上、下角标使用准确。如kg不能写成Kg,ml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PH或Ph。4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时间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如1999年不宜写成99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近期”等。时间天用“d”表示,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2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至5×10应为3×10~5×10,或(3~5)×10,不能写成3~5×10;60 %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60 mg至70 mg应为60~70 mg不能写成60 mg~70 mg;5±5摄氏温度应写(5±5)℃。3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表示方法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写成40×20×30 mm,也不能写成40×20×30 mm。5计量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和符号。6统计学符号应以国家标准GB/ T 1-93《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为准,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符号一律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如:(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表示(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10)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2稿件格式1题名题名应恰当简洁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2作者署名和单位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需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集体署名的文章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论文首页脚注第一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位、职称、是否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整理者姓名列于文末。如果需要确定一名对文稿及其研究内容负责的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及全部作者与单位的英译。中文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均大写,名的每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双名之间加连字符“-”。3摘要摘要字数要求在20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采用结构式,内容应包括目的(阐明研究的背景和设想、目的)、方法(必须包括材料或对象,应描述课题的基本设计,双盲、单盲还是开放性,使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分组和对照)、结果(应列出主要结果,包括主要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结论(全文总结,准确无误的观点及价值)。英文摘要可略详于中文摘要,但文意要一致。4关键词各类文稿均须标引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关键词的选择要规范、准确,可以参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系列名词选词,也可以使用主题词标引,具体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关键词应置于摘要之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注中英文关键词。5正文体例论著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5部分。各级标题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分级编号示例:“1”“1”“1”“1”。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引言和参考文献不标序号。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以15字为限,同一层次的标题所用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应一致。文内接排的序号一律用圆括号数码,如:(1)、(2)……;若再分级用圈码,如:①、②……表示。6图表图表要精选,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插图和表格应具有足够的自明性信息,使读者不查阅正文即可理解其内容,并注意勿与正文内容重复。插图和表格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1图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放置方向及作者姓名。图可集中附于文后,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外加方框标明所在位置。照片图要求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示,不要写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表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不用竖线)。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可在表内依次用*、#、△、□、☆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并以简练的文字写标注在表格的左下方。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显著性标注统一用*、#、△、□、☆表示P<05;* *、##、△△、□□、☆☆表示P<01。7致谢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应征得被致谢本人同意,对被感谢者可直书其名。文字力求简练,评价恰当,用语准确。8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主,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尽量不引用文摘、综述等第二、三次文献。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期刊[J]、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标准[S]、报告[R]、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未定义类型者[Z];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采用[A]。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期刊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止页图书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以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报纸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N]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会议论文集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A]//文集的编者文集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学位论文文献格式:[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专利文献格式:[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文献来源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起页-止页3投稿须知1投稿方法电子版来稿请进入相应杂志的主页注册、登陆后投稿,点击“修改全文”上传投稿原文;纸质版投稿采用邮寄方式,邮寄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114信箱“学报”编辑部收(邮政编码201203)。请勿寄个人,以免影响稿件处理。不采用稿件一般不寄还,请自留底稿。2补充材料来稿应列出通讯作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如系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项目文稿,请在文稿首页页脚位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复印件。3稿件处理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作者在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向本刊编辑部查询。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一稿多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之内拒绝采用该文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4修改事宜来稿经同行专家审查后,认为内容需要修改、补充或删节时,本刊编辑部将把稿件及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作者必须于1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编辑部,否则将作自动退稿处理。5版权声明本刊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和保密等法规,投稿前第一作者应请所在单位加盖公章,以免侵权和泄密,并同意将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对来稿一律要求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有权对拟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性修改、删减等加工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如不同意删改者请事先声明。另外,本刊已独家加入《中国期刊网》,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时请在来稿时说明。6稿酬支付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即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者寄付稿酬(已含各类文摘、光盘版、网络版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行政责任概念的比较分析》(第二作者),《行政与法》2004年第9期;《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第二作者),《行政与法》2005年第10期;《公共利益与公共行政责任》,《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公共治理行动体系的责任结构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2005年“第三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政治学科分论坛主题发言,政治学科分论坛行政管理学科组优秀论文一等奖;《行政责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深层反思》,《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理论原则》,《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编:《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论制度惩罚与责任个人化原则》,《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治理范式的信息结构、交易费用和学习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公共管理标准的理论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7年第10期目录索引;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2004年“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管理科学”分论坛上主题发言论文;《行政责任:概念、性质及其视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公民问责制:理论意义与制度设计》,《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统计数字的多维解读与理论诠释》,《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0期;《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中央纪委监察部廉政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监察学会《研究参考》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权力的恣意与权利的贫困:建构和谐社会的二维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基于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方案的类型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政府责任场域中的悖论空间》,《长白学刊》2008年第2期;《公共政策方案的结构与逻辑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后“风暴”语境下的政府问责和问责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行政责任的制度困境分析》,《理论导刊》2008年第4期;《行政责任工具的类型学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价值、功能与意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三题》(第二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建构途径》(第二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建构》(第二作者),《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4期;《公共治理中的责任结构分析》(第二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书评《构建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第二作者),《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政府解辩性责任的理论探讨》,《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政府解辩性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途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政治学分析》,《探索》2009年第2期;《公民问责的行动模式及其要素分析》,《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监督权的制度逻辑、内在贫困和建构维度》,《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闹大现象的生产逻辑、社会效应和制度情境》,《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1期;《公民问责的概念建构、机制缺失和治理途径》,《探索》201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合作治理的空间建构——评<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学海》2010年第2期;《行动的选择与制度的逻辑——对“闹大”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街头官僚的空间诠释——基于工作界面的比较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行动者的策略及其影响要素——基于公民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事件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街头官僚及其行动的空间辩证法——对街头官僚概念与理论命题的重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行动者的缺席与制度的虚置——基于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问题的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对行政问责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反思》,《探索》2011年第4期;《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第二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能力短缺条件下的双边动员博弈——政府维稳与公民闹大及其关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言说的短路与表达的困境——公共行政的话语危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2期;《从科学与艺术到社会设计——公共行政隐喻的后现代转向》,《行政论坛》201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治理体系碎片化背景下的“闹大”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年第1期;《公民抗争行动与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与解释》,《人文杂志》2012年第3期;《社会诚信体系的制度建构》,《光明日报》2012年7月28日第11版;《以公民行动建构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3日第338期;《从“独白”走向“对话”——网络时代行政话语模式的转向》,《东南学术》2012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劳工权利的多元博弈及其困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社会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公共行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8日第415期;《象征性行动与制度实施——以公民申请财政信息公开事件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技术理性与行政之恶——读<揭开行政之恶>》,《理论探索》2013年第1期;《实践、制度与理念之间的互动及其张力——基于中国行政问责十年历程的理论思考》,《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制度论”与“道德论”——两种行政责任机制的比较分析》,《行政论坛》2013年第2期;《行政之恶的现实经验及治理途径》,《学习论坛》201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光明日报》2013年4月18日07版;《政府责任理念的扩散及再生产——基于行政问责话语演变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5期;《街头行政:概念建构、理论维度与现实指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制度扩散与责任理念的再生产——行政问责制十年历程的反思》,载于《行政的价值》,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他们是有的。(我投过)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他们是有的。(我投过)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8156万册,外文图书956万册,过刊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审稿期

(一)发表的主要论文《关于做好艺术教育的思考》发表于《甘肃教育》1998年第7-8期;《论音乐的审美特征》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试论素质教育中的高师音乐教育》发表于《兰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对农村中小学音乐现状的思考》发表于《甘肃教育》2002年第12期;《少儿音乐创作应当走民族化的道路》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创造性思维训练在音乐教学创新中的作用》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3期;《透视少数民族音乐热》发表于《小演奏家》2003年第7期;《对目前少数民族歌曲流行状况的担忧与思考》发表于《小演奏家》2006年第7期;《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发表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裕固族婚礼歌曲的艺术特色》发表于《小演奏家》2007年第7期;《河西宝卷—我国曲艺艺术瑰宝》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解析裕固族民歌的实用性》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解放后裕固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发表于《丝绸之路》2010年第4期;《谈音乐教学思维创新与应用》发表于《大舞台》2011年第3期。(二)主持科研项目主持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河西历史与文化”子项目《裕固族民歌赏析与评述》(2005年);主持河西学院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民族音乐、舞蹈课复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5年);主持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裕固族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2006年);主持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裕固族民歌合理开发的现实意义与实施方案》(2009年)。(三)出版教材、专著专辑《张爱民作品专辑—河西走廊,我亲爱的家乡》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发行(版号:ISPC-CN-A05-02-300-O/AJ6)(2002年8月);专著《裕固族民歌赏析与评述》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版号:ISBN978-7-226-03619-8)(2008年3月)专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版号:ISBN978-7-226-03922-9)(2010年3月)。(四)发表歌曲作品《我最亲爱的祖国》发表于《张掖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河西走廊,我亲爱的家乡》、《归来噢,香港》发表于《张掖报》(1997年);《赞红柳》发表于《祁连歌声》(1997年第5期);《等待在帐房外》、《裕固草原歌声嘹亮》发表于《甘泉》(1999年第4期);《母亲》发表于《甘泉》(2001年第4期);《太阳照高原》、《赤子之心》发表于《甘泉》(2002年第4期);《天使之歌》发表于《甘泉》(2003年第4期);《在这永远年轻的地方》发表于《甘泉》(2004年第4期);《体会》、《那年冬季》发表于《张掖广播电视报》(2006年);《格桑梅朵》发表于《张掖日报》》(2006年);《舞蹈生命》发表于《甘泉》(2006年第4期);VCD《枣乡临泽》收录歌曲《枣乡临泽》、《梦回枣园》、《枣树赞》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版号:ISPC-CN-H07-06-0007-O/VJ6(2006年7月);《河西走廊的人们》发表于《张掖广播电视报》(2007年);《等待在帐房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山河的旋律》(2006年);

1.《用责任取代权利——公共行政的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独著 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2.《论权责统一:公共行政的理论逻辑》,《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独著3.《论公共行政责任的实现》,《理论月刊》,2003年第4期,独著4.《务实:公共行政基本的行为取向》,《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独著5.《民谣:公共行政作风的社会评价》,《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6.《行政价值观乃公共行政之“魂”》,《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独著。7.《“德才兼备”与当前干部素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0期,独著。8.《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独著 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9.《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独著10.《论影响政府效率的行政文化形态》,《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11.《“服务型政府”价值实现的制度支持》,《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独著12.《行政作风建设由伦理走向法治》,《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独著13.《论群众对公共行政活动的评价》,《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独著14.《作风与素质:外显与内化的逻辑》,《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独著15.《制度化:行政作风建设的现实选择》,《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7期,独著16.《历史与逻辑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17.《“高效”行政源于行政体制与机制创新》,《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独著18.《论行政权力的双重规定性:权利与义务》,《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独著19.《廉洁:一道公共行政的道德底线》,《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独著20.《从我国行政改革看提高行政效率的逻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2作者 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21.《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22.《“责任政府”及其实现途径》,《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独著注:文章观点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论点摘编”栏目收录23.《论控制公共权力的四条途径》,《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独著24.《论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的三大问题》,《长白学刊》,2005年第2期,独著25.《论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第1作者26.《行政价值观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独著27.《剖析社会治理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28.《政府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论“服务型政府”的根据、内涵与宗旨》,《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独著《政府与学府:权威博弈、伙伴关系与责任指向》,《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独著《和谐社会与政府德性-----以政府与社会伦理关系为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2期,独著。《第三部门的缘起、现状及其发展:东西方比较的视角》,《美中公共管理》2005年第11期,(第2作者)《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之反思》,《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独著《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两种话语链接》,《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独著 注:本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学术卡片”栏摘发3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双重博弈与伙伴相依》,《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独著 注: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范式转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政治文明与服务型政府的“范式”链接》,《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独著38.《节约型政府:境遇、用度与路径的剖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3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种“话语”解读》,《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40.《论“十大行政伦理关系”》,《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41.《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与道德博弈》,《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独著42.《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独著《新世纪政府能力研究:反思与超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44.《“委托代理”视角下的行政成本分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2作者)45.《政治领域的道德风险辨析—“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2作者)46.《区域行政与长三角一体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2作者)47.《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学海》2007年第1期;独著48.《论政府的价值与政府人的角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作者)《论公共行政客观责任的类型与作用》,《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2作者)《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刘祖云,曲福田《有限政府:研究综述与反思》,《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刘祖云、武照娇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52、《任务型组织:提出、传播及其价值》,《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刘祖云、李燕、高振杨《提高政府效率:理论、困境与出路》,《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独著。《高等农业院校“文化素质选读课”结构探析》,《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独著《透明政府:一种政府研究模式的反思》,《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作者)《透明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初探》,《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作者) 《行政权力:双重特性与两个倾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独著注: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政府与公民关系:契约与责任之张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独著《公共政府:综述、比较与反思》,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非政府组织:兴起背景与功能解读》,《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独著《政府与官员的关系:道德冲突与伦理救治》,《学海》2008年第1期,独著《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独著《责任政府:行政问责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学术界》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 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收录《生态型政府:形式与内容的三重统合》,《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独著《政府官员上下级关系:“位差”调适与化解》,《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著《法治政府:“德性”内涵的三重解析》,《江苏社会科学》2008第4期,独著《有限政府:质、量、度的三重解析》,《学习论坛》2008年第7期,第一作者《生态型政府:现实性、学术性与价值性》,《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政府的“三种能力”:情境认知、组织调适与社会治理》,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 技能、制度与道德:政府学习的三重境界》,《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行政文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范畴》,《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服务型政府:“主体间”互动的分析视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独著《公共政府:“二源”基础、异化及其回归》,《学海》2009年第1期,独著《透明政府:一个政府模式变革的历史与逻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有限政府:实现行政权控制的三个理路》,《学习论坛》,2009年第5期,独著

  • 索引序列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审稿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