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广西科学院学报

《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北流型铜鼓探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5月《后发展高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理论与实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铜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3月《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弘扬民族科技——促进西部开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10月 (1)天文学史上科学与宗教的斗争 《物理教师》(广西)1981年第1期(2)中国古代共鸣史话 《物理教师》(广西)1981年第1期(3)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对物理教学的作用──重温钱三强给《物理教学》的一封信 《物理教学》 (江苏)1985年第4期(4)波尔、原子科学、哥本哈根精神 《广西物理》1985年第4期(5)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6)试谈物理学前沿与基础物理教学 《物理通报》1985年第8期(7)关于推导输运系数的讨论《广西物理》1987年第3期(8)阿佛伽德罗的分子假说和阿佛伽德罗常数 《物理》1988年第7期(9)广西北流型古代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第二作者) 《科学通报》1988年第5期(10)俚人铸造铜鼓考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二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文 的英文稿在英国剑桥第6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上宣读)(11)广西冷水冲型铜鼓的矿料来源研究 《文物》1989年第1期(合作)(12)广西崇左归龙斜塔考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13)古代铜鼓调音问题初探(第二作者)《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9年第4期(14)译文:关于边远地区的物理研究──澳大利亚的早期物理学史,《物理学史》1989年第 2期(15)古代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素考证《物理》1990年第3期(16)麻江型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17)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研究──兼论铜鼓起源问题 《考古》1991年第1期(合作)(18)论灵山型铜鼓《考古》1991年第3期(合作)(19)如何编好民族地区科技史志之管见《云南科技志通讯》1992年第1期(20)婴啼频谱分析与初步研究(第三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21)现代物理技术在铜鼓研究中的应用《广西物理》1995年第3期(22)中国与西方金丹术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合作)(23)试论田东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24)论冷水冲型铜鼓的三个地方类型(第二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25)文理交叉的科研道路无限宽广──我的科研之路 《广西物理》1997年第4期(26)在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中脱贫致富──恭城瑶族自治县科技兴农纪实(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第四届国际会议上宣读)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4期(27)夜郎国铜釜的铅同位素考证《在第四次国际金属史会议(日本岛根上发表)》1998年5月(28)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与科技创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29)驳“超常哲学”和“超常科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3期(30)科协应大有作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31)龙胆村访古散记,《民族艺术》,2001年第3期(32)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铜鼓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及文化多样性 第九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香港)2001年10月(33)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34)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35)铜鼎与铜鼓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兼议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2002年8月(36)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37)铜鼎与铜鼓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兼议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2002年8月(38)铜鼓与铜鼓社会文化功能比较,《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39)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广西民族学院》(哲社版),2003年第6 期(40)第六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论文集序三,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41)铜鼓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42)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43)院士慧眼观天文——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44)科学史家柯俊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45)“钢铁大师”的冶金情缘——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46)科技应用:科技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走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47)科学史家李迪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48)走进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49)建立参与式实验室评估互动机制的基本原则,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50)在互动中评估 在评估中建设——高等学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研究与实践,南宁:《学术论坛》(51)独立设实验课带动实验教学改革(第二作者),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7期,(52)广西高校实验室评估工作特点和基本经验,南宁:《高教论坛》,2004年第2期(53)著名数学家家吴文俊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54)著名科技史学家朱清时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55)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必将复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56)中国科技史建制化与走向世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57)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58)科技史学家刘广定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59)铜鼓起源、发展、传播与文化多样性,《科学与艺术》,2005年第二期(60)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的时空追问,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1期(第2作者)(61)用技术预见整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第2作者)(62)越南铜鼓及相关器物金相分析,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3作者)(63)听从内心的呼唤,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4期,(第2作者)(64)“席泽宗星”永远照耀着我们,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2期(65)与科技史家对话,向学者睿智问津,《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32卷,第一期(总130期) (1)(万辅彬/问,席泽宗/答)院士慧眼观天文,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1期(2)(万辅彬/问,柯俊/答)“钢铁大师”的冶金史情缘,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2期(3)(万辅彬/问,李迪/答)走进少数民族科技史,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3期(4)(万辅彬/问,朱清时/答)中国科学文化必将复兴,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3期(5)(万辅彬问,刘钝答)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2期(6)(万辅彬/问,刘广定/答)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3期(7)(万辅彬/问,江晓原/答)听从内心的呼唤,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4期(8)(万辅彬问,张秉伦答)科技史研究应文献与实证并重,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1期(9)(万辅彬问,何丙郁答)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2期(10)(万辅彬/问,陈美东/答)观时顺变 应势有为,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4期(11)(万辅彬/问,华觉明/答)“铜心”未泯,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1期(12)(万辅彬问,李志超答)传承国学薪火,阐发天人古义,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2期(13)(万辅彬/问,黄一农/答) 从天文到人文,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4期(14)(万辅彬/问,陈久金/答)探索·创新·解码,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8年第1期(15)(万辅彬/问;吴国盛/答)走向西方科学史 走向科学通史,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2期(16)(万辅彬/问;王渝生/答)从科学史家到科普名家——中国科技馆研究员王渝生访谈录,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3期(17)(万辅彬/问;干福熹/答)让中国古玻璃研究走向世界——干福熹院士访谈录,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4期(18)(万辅彬/问;李家冶/答)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的心路历程,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1期(19)(万辅彬/问;赵匡华/答)文献钩沉炼金术 实验求证化学源,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2期(20)(万辅彬/问;席龙飞/答)席龙飞教授的古船情结,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4期(21)(万辅彬/问;廖育群/答)终尝之约——口述史会议中的“访谈”与“口述”,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第1期(22)(万辅彬/问;陆敬严/答)研究中国机械—广索博求 复原古代兵器—锲而不舍——科技史家陆敬严研,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第2期(23)(万辅彬/问;陆敬严/答)研究中国机械—广索博求 复原古代兵器—锲而不舍——科技史家陆敬严研,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第2期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果树(林木)种质资源与种质创新、无病苗木繁育、有机农业、科技发展与科技战略学术研究1、“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农业部重大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2、“四川省柑桔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3、“重庆市柑桔良种无病毒苗木繁育”(重庆市攻关项目)获1996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4、“柑桔几种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部重点项目)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5、“四川省柑桔主要病害防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果树LEAFY同源基因功能及其提早木本植物开花的研究(参加)。 已于2003年12月结题。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主要参加,排名第三)。获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8、“科技信息远程联机系统”(广西区攻关项目)获1996-1997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四名)。9、“广西科技信息网广西情报所节点建设”(广西区重点项目)获1998-1999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三名)。10、“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荣获2000年度广西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名)11、“柑桔碎叶病毒对八种不同来源枳砧锦橙的反应及脱毒研究”获1999年度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第一名)。12、“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发生与分布鉴定和无病毒良种库的建立”(农业部攻关项目)1999年通过农业部鉴定,99农科果(050)号(第五名)。13、“非营利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通过广西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桂科鉴字[2001]第011号,成果登记号:200155009(排名第五)1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恭城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试点示范(主要参加),于2004年12月通过验收鉴定。15、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长江流域优质柑桔新品种选育(主要参加),通过验收鉴定16、广西区基础研究项目:荔枝优变新株系特有性状分子标记及早期选择(主要参加,排名第三),通过验收结题。1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持),2006年2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8、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需求研究(第三),2006年1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9、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和撰写工作,该纲要已通过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桂政发[2006]21号)发布20、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2010)(副组长),已通过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1、广西大学基金:钼与杨梅植株生长和根瘤固氮关系的研究(主持),已于2007年4月结题验收。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梅根瘤高效固氮快生型菌株筛选及其固氮基因的分离(协助主持,排名第二),已结题验收。在研的国家及省部级主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梅根瘤及其弗兰克氏菌与重金属铅相互作用研究(主持)。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芒果I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优良单株早期鉴定研究(主持)。3、广西农科院重点项目:芒果ISSR分子标记及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主持,博士后项目)。4、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香榧的种质改良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协助主持,排名第二)。5、广西软科学项目:未来几年广西产业科技发展预测及对策研究(排名第二,副组长)6、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主要参加)。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发展有机农业对策研究(主要参加)。8、广西大学基金:广西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主持)。9、广西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芒果开花基因的克隆及其时空表达模式研究(主持)10、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利用定向进化的几丁质酶防治水稻重要真菌病的研究(排名第二)11、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日本温敏型核质雄性不育系番茄品种引进(主要参与)12、横向项目:梧州市砂糖桔苗木黄龙病快速检测(主持)论文论著1 张建业, 陈力耕,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VOL24NO3,052 张建业,陈力耕, 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林业科学,VOL38NO4,073 朱建华,彭宏祥,苏伟强,何新华,黄凤珠, “广西龙眼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亚热带植物科学 增刊,VOL31NO77,094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 陈成斌,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VOL19NO3,065 叶裕惠,廖培来,何新华,陈华,邹荣林,黄宗华,“ 绿色珠江建设方略--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036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杨梅属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研究进展”,果树学报;VOL19NO05,097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VOL28NO6,128 何新华 叶裕惠,“重视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桂海论丛;VOL17NO6,129 何新华著 《柑桔高产栽培技术》, 广西科技出版社,710 何新华,刘荣光,吴仁山,欧世金编著 荔枝龙眼芒果低产劣质改造技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1 邹荣林,何新华,杨木成编著 21世纪可持续农业展望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2 Xinhua He(何新华), Ligeng Chen, Xiqin Hu, Syed Asghar Natural Diversity of Nodular Microsymbionts of Myrica Plant and Soil, 262(1):229-239(SCI, 影响因子594) (MAY)13 Chen Ligeng , He Xinhua(何新华), Hu X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itrus Production in PRC Citrograph,2002, 87(2):8-1014 Hongxiang Peng and Xinhua He(何新华) Lychee ‘Qinzhouhongli’-A New Lychee Cultivar and its H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ychee,Longan, Rambutan and Other Sapindaceae Plants Chiang Mai, Thailand, 25-28,p6915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Evaluation of Tristeza Tolerance of 45 Citrus T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73-77,New Dehli,India, N 199216 Zhou Changyong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The Occurrence of Satsuma Dwarf Virus in C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95-97,New Dehli,India, N 199217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itrus Virus and Virus-like Diseases in the Mainland of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itrus Symposium,P546-552,Guangzhou,China ,1118 何新华,陈力耕,陈怡 非豆科木本植物与放线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研究进 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110-11419 何新华,陈力耕,何冰,胡西琴 铅对杨梅幼苗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4,21(1):29-3220 何新华,陈力耕,柴春燕,等 杨梅根瘤Frankia菌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09-61321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内生菌超微结构及其固氮酶结构基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3,20(3):206-21022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杨梅——我国生态重建的优良经济林果。福建热作科技,2002,27(4):42-4323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6):659-66324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杨梅根瘤共生固氮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A]。 雷建军主编 园艺学进展[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322-32825 何新华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天地,2001(5),-32-3326 何新华 彭宏祥 发展生物信息学 迎接生物经济时代。情报学报,2001增刊,(2001年8 月30日出版),11-1727 何新华等 把握科技信息脉搏 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现代情报,99(10),-15-1828 何新华等 发展庭院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天地,99(10),-36-3829 何新华等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发展广西创汇农业。广西农村经济,99(2),38-4030 何新华等 进一步推进广西创汇农业的发展。广西经济,99(1),-30-3231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 中国杨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32 郭长禄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组织培养及其利用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3,20(5):399-40333 .张建业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3):189-19134 彭宏祥 何新华 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5)289-29235 杨木成 何新华等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27-2936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7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8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等 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8):43-4439 李达球 何新华 彭宏祥,等 广西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20-2440 唐秀玲 何新华 彭宏祥, 等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4-15641 彭宏祥 何新华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71-7442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西经贸,2003,(4):12-1343 XH He, LG Chen, S Asghar and Y C Red Bayberry(Myrica rubra), a Promising Fruit and Forest Tree in C Journal of American Pomological Society,2004,58(3):163-168(SCI,影响因子418) (July)44 何新华,陈力耕, 郭长禄 硫和钴在杨梅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对生长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4,31(5):641—64345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郭长禄 中国杨梅资源及利用研究评述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46 何新华,唐志鹏, 孟定金,顾明华 恭城生态果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福建果树,2004,(4):38-4047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48 Syed Asghar, Ligeng Chen, Xinhua He and Yonghua Q In Vitro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and Organogenesis from Embryonic Axes of Myrica rubra S and Z,(Red Bayberry)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5,4(4): 345-349 ( April)49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 银杏幼胚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园艺学报, 2005,32(1): 105-107 (FEB)50 姜新兵,陈力耕, 何新华 香榧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5):654—65651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ori, 袁海英 银杏胚轴、子叶诱导胚状体发生及成苗的研究 林业科学,2005,41(2):178-18152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戴正,袁海英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 遗传,2005,27(2):241-53 He Xinhua, Guo Yongze, Li Yangrui, OU S Assessment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diversity of mango and its relatives by cpISS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6(2):137-14254 何新华,李峰,潘鸿,潘介春,黄桂香 广西野生杨梅种质资源初步调查与开发利用种子,2007,26(2):64-6655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OU Shijin, Li R Identification of closely related mango cultivars by ISSR 广西植物,2007,27(1):44-4756 张少华,皇甫伟国,何新华,杨挺,赵健,谢显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葱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 农药,2006,45(4):263-264,26857 何新华,陈力耕,潘介春,李峰  钼对杨梅结瘤固氮的影响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中国南方果树,2006(1):8-1058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59 袁海英,陈力耕,何新华,李素芳 磷脂酶D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园艺学报,2005,32(5):933-93860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皇甫伟国,杨挺,何新华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 中国农业科学,2005, 38(11):2254-226061 郭长禄,徐仲,戴正,何新华,陈力耕,解秋菊,李艳召 银杏组织培养生产黄酮、类酯研究 生物技术,2006,16(4):91-9362 何新华,潘鸿,佘金彩,郭永泽 杨梅研究进展福建果树,2006,(4):16-2363 何新华,梁侠 广西发展杨梅的思考与建议广西园艺,2006,17(6):8-964 何新华,潘介春,潘鸿,李峰,黄桂香 广西杨梅经济栽培区划研究中国果业信息,2006,23(10):12-13

不是的 核心期刊 你可以通过知网查询

广西科技学院学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高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科技厅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学校,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学校。  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0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10人,来自美国、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56人;有13个二级学院,59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1个。学校现有教职工862人,其中专任教师55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34人(正高职称46人),占专任教师39%;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12人(博士13人),占专任教师52%;博士生导师1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45%和31%。  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共7个,打造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等特色专业集群6个。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6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118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6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广西工学院学报

[1] 庞道满,胡军 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特征浅析[J]东南亚研究, 1998,(02) [2] 赖作卿 国外家族式企业与公众公司的比较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 1999,(01) [3] 许晓明 华夏传统文化与华人企业成长——兼析华人企业“法治化”途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4] 罗仲伟,罗美娟 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J]中国工业经济, 2001,(06) [5] 陈守明 小企业网络——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J]管理现代化, 2000,(01) [6] 叶祥松 海外华人和华人经济[J]当代亚太, 1997,(02) [7] 李文 东亚家族企业的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向[J]当代亚太, 2002,(01) [8] 孙早 家族制与中国私营企业的成长[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9,(05) [9] 刘小玄,韩朝华 中国的古典企业模式:企业家的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1999,(06) [10] 樊光鼎 论企业家才能——兼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1999,(07) [11] 胡军,朱文胜,庞道满 劳动契约、交易费用与关系治理——华人家族企业内部治理行为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2] 李新春,胡骥 企业成长的控制权约束——对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0,(03) [13] 王询 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 1994,(08) [14] 李新春 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 1998,(04) [15] 丘立本 从历史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网络[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03) [16] 王苍柏 东亚现代化视野中的华人经济网络——以泰国为例的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03) [17] 黄泰岩,牛飞亮 西方企业网络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 1999,(04) [18] 张米尔,武春友 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网络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02) [19] 郭梁 试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前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04) [20] 卢现祥 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 2000,(01) [1] 张艳霞 城市非自愿离岗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北京市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 2001,(01) [2] 王雷 社会资本积累与企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3] 高闯,刘冰 公司治理合约的制度基础、演进机理与治理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 2003,(01) [4] 刘汉民,郝英奇,易余胤,杨纯玲 基于复杂系统的公司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6,(02) [5] 禹康,宋江美,张跃新 员工持股对股份制医院治理促进作用分析[J]兵团医学, 2008,(01) [6] 白华英,杨亚妮 企业性质的理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7] 周刚 委托问题与我国公司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0,(01) [8] 滕春慧 公司治理刍议[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5,(S1) [9] 杜夕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水系意象——以《华夏集》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1) [10] 章新华 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探索[J]桂海论丛, 2002,(02) [1] 付文革,陆善勇 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研究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2] 刘磊,万迪昉 家族企业所有者间控制权配置选择与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 2006,(03) [3] 马丽波,付文京 产权契约与家族企业治理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 2006,(05) [4] 庞道满,胡军 东南亚及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特征浅析[J]东南亚研究, 1998,(02) [5] 唐仁承 入世后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J]党政论坛, 2003,(06) [6] 王连娟,姚中良 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演进路径[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7] 王思斌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3) [8] 刘清文 香港中资企业“九七”前瞻[J]国际经贸探索, 1995,(01) [9] 许敏兰 中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迁——从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过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06) [10] 罗磊 家族企业继承机制及其文化基础的国际比较[J]东南亚研究, 2002,(05)

中国知网上面有很多家族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年代都比较近

时间 作者 期刊名 论文名 2007 陈洲 王秉纲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复合材料铺面板解析分析》 2007 李平 张争奇 王秉纲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旋转薄膜烘箱试验对于改性沥青适用性探讨》 2007 仰建岗 王秉纲 陈拴发 《郑州大学学报》 《沥青混合料应变-寿命疲劳方程研究》 2007 李平 张争奇 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 《路用沥青混合料中矿粉亚甲蓝试验》 2006 郑木莲 陈拴发 王秉纲 《同济大学学报》 《基于正交试验的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006 杨斌 陈拴发 王秉纲 《广西大学学报》 《参数变化对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的影响分析》 2006 裴建中 窦明健 胡长顺 王秉纲 《冰川冻土》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研究》 2006 杨斌 陈拴发 王秉纲 《广西工学院学报》 《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2005 张争奇 李平 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 《纤维和矿粉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2002 罗立峰 黄培彦 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力学性能》 2002 胡霞光 王秉纲 《长安大学学报》 《两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1998 尤占平 王秉纲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t的修订建议值》 2000 韩瑞民 王秉纲 《西北公路》 《土工网格加筋沥青混凝土研究》 1997 王秉纲 周伟 《中国管理科学》 《公路建设项目的模糊排序和投资决策优化》 2000 王国清 王秉纲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论中国公路的产业属性及高速公路产业化》 2002 弥海晨 王秉纲 《中外公路》 《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研究》 2001 周伟 王秉纲 《中国公路学报》 《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的确定原理与方法研究》 2004 郑木莲 王秉纲 胡长顺 《中国公路学报》 《多孔混凝土疲劳性能的研究》

哪个啊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反正来宾校区还是一片黄土,没有建设完善,反正看起来一点都不好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科技厅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国家“1+x”证书试点院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318人,各类留学生241人;有12个二级学院,49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8个。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得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共8个,打造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等特色专业集群6个。学校获得自治区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4个,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承担广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3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326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8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打造形成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刊名为《科学论文集》,是文理综合版,文革前(1957~1964年)共计出刊24期,文革期间停刊。1955年12月22日,学校成立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王延青任主任委员。1957年2月27日,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决定出版《科学论文集》。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王延青任主编,陈伯康、贺祥麟任副主编。1959年4月22日,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成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教师1人,干部1人。1960年刊名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开始后被迫停刊。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楼下东头路南。文革后1972年12月复刊,刊名为《广西师院》,是文理综合版,1972年出版3期,1973年出版8期,1974~1977年4年共出版12×4=48期。1972年10月16日,在院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广西师院院刊编辑组,梁正任组长,聂启桐、伍行斌任副组长。1977年2月4日,将院刊编辑组和院写作小组合并,成立院刊编辑、写作小组,聂启桐兼任组长,宋子英任副组长。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大会议室对面(东第一间)。1978年刊名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1979~1982年4年共出版文科4×4=16期,理科4期(1979年出版2期,1981、1982年各出版1期)。1980年10月6日,第二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陈伟芳任主任委员,成员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干部(编辑)2人。1981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2年12月8日,将学报编辑室(即原来的院刊编辑、写作小组)改为学报编辑部,欧阳柏任主任,宋子英任副主任。1983年,学报自然科学版随学校改名,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4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季刊。1984年9月,副校长王炜炘分管学报工作,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子英任学报编辑部主任。1986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海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季刊。当时办公地点:1978~1983年上半年在历史系楼上;1983年下半年~1986年上半年在教育系楼下东半边;1986年下半年~1987年上半年在数学系楼下西头;1987年暑假~1990年上半年在分部研究生楼第一栋三楼东头。1991年11月11日,成立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王炜炘任主任委员,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副编审2人,讲师1人,干部(编辑)1人。学报编辑部有9人,其中副编审2人,编辑4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人,处级干部1人。1993年11月,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做了调整,张葆全任主任委员。1994年12月符浩任编辑部主任。1999年9月,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符浩、李启贤任副主编;梁宏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当时办公地点:1990年8月~1997年7月在分部第二栋办公楼东头一楼(现财务处报帐处);1997年8月~2000年3月在文科教学楼前两层办公楼一、二楼中间。2003年2月27日,第四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 梁宏任主任委员,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朱从兵、李启贤任副主编,刘慕仁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1人,副编审3人,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2007年1月4日第五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梁宏任主任委员,钟瑞添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朝元、李启贤任副主编,易忠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2人,副编审4人,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办公地点:2000年4月至今在田家炳大楼325~330办公室。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是两所完全不同的高校,位于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1、广西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2、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现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扩展资料:1、广西师范大学概况截至2018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355人,全日制本科生26831人,硕士生6386人,博士生171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0多人。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2、广西师范学院概况广西师范学院占地面积53亩,学校图书馆藏书4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37册,另有电子图书67万种,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4693人,硕士研究生1362人。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参考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官网-学校简介广西师范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主要是一本院校,广西师范学院是二本院校。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截至2017年9月,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总面积4100多亩;设有教学学院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150个、专业授权点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2个,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是广西具有博士授予权的6所高校之一,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有35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示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其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属普通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1月1日,原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校。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4年12月5月,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其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属普通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1月1日,原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 索引序列
  • 广西科学院学报
  • 广西科技学院学报
  • 广西工学院学报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