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性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希望能采纳!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扩展资料:《新青年》创办过程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6、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新青年的创办有什么历史意义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硅谷创业快讯高粉答主2019-04-19醉心答题,欢迎关注关注成为第4051位粉丝《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青年的创办有什么历史意义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硅谷创业快讯高粉答主2019-04-19醉心答题,欢迎关注关注成为第4051位粉丝《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崇尚科学,提倡创新意识是《新青年》编辑群体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注: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贤“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圣人“所支配”。要发扬《新青年》倡导的民族创新精神,提倡的学术开放意识,“一勿尊圣,二勿尊古,三勿尊国”。广采博纳,吸取其精华,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时代氛围。《新青年》推进了思想解放和人们观念现代转型的进程。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中那种安于现状,因循依赖,空想虚玄,寻求世外解脱的种种观念,愈来愈与社会的进步不相容,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的创新竟智,崇尚科学,重视现实,讲求实效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观念。陈独秀则认为,民主、科学是现代社会前进的两大机轴,应摈弃旧的落后的官本位文化观念,树立振兴实业的现代意识。《新青年》倡导的现代化意识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以民主、科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由封建思想统治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现代思想的重大飞跃。《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倡导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赶超精神,促进和加速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陈独秀呼吁“当急起直追”(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李大钊则指出,“正如人家已达壮年,我们尚在幼稚;人家已走远了几千万里,我们尚在初步。在这种形势之下,要想存立,适应这种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管的组织,不能有成。”(注: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李大钊、李达等主张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缩短中国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抱歉,我本意是想提问的。因为太急了,把问题输入到了别人问题的回答栏里!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宣传西方民主的社会制度的科学的思想文化,提倡简单的白话文,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行一次洗礼,所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第一次空前的思想文化大改革,对“五四”运动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青年的创办有什么历史意义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硅谷创业快讯高粉答主2019-04-19醉心答题,欢迎关注关注成为第4051位粉丝《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性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希望能采纳!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抱歉,我本意是想提问的。因为太急了,把问题输入到了别人问题的回答栏里!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新青年》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崇尚科学,提倡创新意识是《新青年》编辑群体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注: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贤“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圣人“所支配”。要发扬《新青年》倡导的民族创新精神,提倡的学术开放意识,“一勿尊圣,二勿尊古,三勿尊国”。广采博纳,吸取其精华,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时代氛围。《新青年》推进了思想解放和人们观念现代转型的进程。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中那种安于现状,因循依赖,空想虚玄,寻求世外解脱的种种观念,愈来愈与社会的进步不相容,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的创新竟智,崇尚科学,重视现实,讲求实效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观念。陈独秀则认为,民主、科学是现代社会前进的两大机轴,应摈弃旧的落后的官本位文化观念,树立振兴实业的现代意识。《新青年》倡导的现代化意识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以民主、科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由封建思想统治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现代思想的重大飞跃。《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倡导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赶超精神,促进和加速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陈独秀呼吁“当急起直追”(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李大钊则指出,“正如人家已达壮年,我们尚在幼稚;人家已走远了几千万里,我们尚在初步。在这种形势之下,要想存立,适应这种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管的组织,不能有成。”(注: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李大钊、李达等主张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缩短中国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扩展资料:《新青年》创办过程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6、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