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士们善于运用各种逻辑、修辞、心理等论辩技巧,或夸饰铺陈、引经据典、步步紧逼;或巧设寓言、取譬设喻、针锋相对;或倾诉肺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自己的说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毋庸置疑的说服力。《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行文辩丽恣肆,文采雄隽华赋,铺排渲染、气势逼人,其语言令人在感受其中魅力的同时不由为之震撼。开口是枪、闭口成剑,那每一言,每一语都关乎国家存亡,每一词,每一句都暗藏机锋。战国策士们雄辩韬略、满腹经纶,驰骋乱世、指点诸侯,他们用明快恣肆、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笑傲王侯,调教诸侯如小儿般的论辩艺术。在这里,论辩之术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了一种艺术,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技能。《战国策》已装入博物馆很多年,然而《战国策》及其论辩艺术却永远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对后世的个人交际、国家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论辩艺术是个人交际的桥梁 在西方国家,现在有:“口才与金钱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资本”的说法;而在中国,有学者提出“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的新理论。辩论艺术即便在几千年之后仍历久不衰,是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要说话,每一天都要与人交往,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应变得体,每一次都能化尴尬为笑话。而论辩艺术却能够使我们能够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交往问题,在社会站稳脚跟;有助于个人在社交、事业中游刃有余的处理好认识问题;有助于使个人能够很好的推销自己,避免怀才不遇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出现;有助于个人抱负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所以论辩艺术可以说是个人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 论辩艺术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1、论辩艺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战国策》的行文秉承先秦诸子的特色,发扬了《左转》、《尚书》、《国语》的论说传统,对后世的散文和政治论文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辩艺术作为其中的主要特色,更显得夺目异常。《战国策》善于运用游说之辞,或取譬设喻、夸饰恢奇,或敷张杨厉,或铺采擒文、体物写志,或倾诉肺腑、动之以情,或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其言辞纵横恣肆、大开大合,凸显了论辩艺术的极致魅力,令人看罢不免生出酣畅淋漓之感。 论辩之辞往往气势奔放,如江河蓄水,鼓鼓荡荡,一泻千里,语言极具诱惑力与说服力,往往起到运危为安,扭转乾坤之势,纵横捭阖而又震撼人心。这种语言特点与赋相近,继承并发展了赋体文章的论说特色,开创出了一种纵横恣肆,大开大合的论说文体,把论说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议论说为主的文章,在《战国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与它用世目的,游说的内容相适应的。凡纵横说辞、策士论辩、设置问答、上书自述等皆属此类。如苏、张之说纵横,司马错论伐蜀,范睢说秦王远交近攻,蔡泽说范睢功成身退,鲁仲连义不帝秦与昭王论伐赵等等都是其中历代传诵的名篇。其文大率分析形势,指陈利害,辩驳论敌,阐明政见,无不持论锋锐,鞭辟入里,雄爽健卓,痛快淋漓”【5】p62。这类文章已是后世政论文的雏形,开创后世“策”“论”“说”“序”“书”等论说文体的先河,影响着后世的论说文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席位。 2、论辩艺术在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论辩艺术是每一个外交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它在关键时刻起到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重要作用。外交人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外国人士交往,每一言每一行都必须特别小心,还要不时的应付各种刁难以及突发事件,这就凸显了论辩之术的重要性。《纵横舌辩101策》里记载,曾经有一位台湾同胞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来询问我国驻外工作人员,当时那个工作人员就说了佛家的“一杯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才能够不会干掉的故事,“运用‘含蓄讽喻’法,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讲得形象,生动,使人听了顿开茅塞。”这样就既完美的诠释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又维护了国家的形象。该书中还有一段记载着陈毅在游说化学家齐仰之为国效力时如何“抓住齐仰之最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及‘学者以不知为最大耻辱’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逗得齐仰之心痒难搔,自行打破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规定,使得访谈得以顺利的进行下去。接着陈毅指出齐仰之不懂得共产党人的化学,即不懂得改造社会,以科学为社会服务,并使齐仰之欣然接受筹建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的任务”【6】,这些都体现了论辩艺术在国家内政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世界格局,与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有所类似,尽管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形势都有所改变,但在大的方面看,道理是一样的。国与国间,人与人间,古今中外,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论辩之术可以为战国君主所用,也可以为现今国家所用,成为我们国家内政外交的利器。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点和策士指点江山、笑傲王侯的风采,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论辩艺术的极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所反映出来的论辩技巧为我国的论辩艺术、论说文体、逻辑文化和逻辑精神事业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文学家提供了一个灵感的源泉。时光流逝,但是《战国策》却永远不会过时,即便在今天,其中的论辩艺术和经典论说文章也仍可以为我们学习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这个太多没人答的,而且没悬赏,有悬赏也不知道你给不给
必读理由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 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些思想性与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论点明确,方法周密,逻辑性强。例如《庄辛论幸臣》(《楚策四》)一文中,开始叙述襄王沉迷声色,拒绝庄辛的劝诫,终招亡国之祸。这是用事实表明全书的中心论点: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导致后患。接着就展开正面的论证,证实这一论点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论证过程中,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体形象作为论据说服襄王。从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到更大的黄鹘。平时这些虫鸟们自由飞翔,悠游自乐,自以为与人无争,不会有什么灾祸。殊不知,就在它们自鸣得意的时候,身旁却隐伏着杀机,最后终于不免死亡的厄运。无知的生物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凌驾万乘的一国之主呢!接着又举出人事中的蔡灵侯之事,从而联系到襄王。从生物到人类,由小到大,一层深似一层,一步紧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为之变色,浑身发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严密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使论据显得分外结实有力,说服力强。像这样典范性的策论文,在《战国策》中很多,如《楼缓虞卿论割地略秦》(《赵策三》)、《苏秦以合纵说赵》(《赵策二》)、《张仪以连横说秦》(《秦策一》)、《司马错论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势,了如指掌;权衡得失,则尺寸较计。 (二)形象地描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打开一部《战国策》,497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聂政刺韩傀》(《韩策二》)的故事,先写韩臣严遂与宰相韩傀的仇隙,严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报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着写严遂在齐国“阴交聂政”,但因母亲尚在,聂政不敢以身许人,拒绝了严遂的请求。故事至此为之跌宕。作者又写了聂母去世,聂政感念旧遇,只身仗剑,刺杀了韩傀。故事似要结束,却又由聂政死时“皮面抉眼”的情节引出另一个人物——聂■。韩国统治者不惜悬赏千金以征求认领尸体的人的情节、聂■不惜声明自杀于尸下的情节,与上面“皮面抉眼”的情节,既连贯自然,又呼应合拍。结尾一段,是东方各国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及作者的评论,也是对两个英雄人物的赞扬。故事有始有终,有起有伏,事件脉络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整体。其他像《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吕不韦相秦》(《秦策五》)、《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齐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不死之药》(《楚策四》)等,或赞扬美善,或暴露丑恶,或写智巧解患,或写妙语解颐,无不风趣横生,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三)刻画出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苏秦和张仪都是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了追逐“富贵卿相”,诈变反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然而苏秦的刻苦、自信与张仪的阴毒、无赖,毕竟不同。前者多少让人同情,后者只让人憎恶。荆轲与聂政,同是重义轻生的勇士,但荆轲的沉着机智、倔强又带点冷漠的个性,与聂政的孝顺、忠诚、爽直而又勇于决断的性格,显然又有所区别。其他如头脑冷静敏锐、善于观察分析的邹忌、蔚然排忧解难而无所求的鲁仲连、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的冯谖、机智老练又风趣活泼的触龙等,以及秦宣太后、吕不韦、楚怀王等形象,在《战国策》中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关键知识点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惟一史料来源。 妙语背诵 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哭泣,则伤主心矣。……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日而不偿也。
《上下五千年》
《战国策》为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最初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共四百九十七章,以其“游士所辅用之国,为之策谋”,始取名为《战国策》。(资料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马积高黄钧主编)
太多了。我给你个网址
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东周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该书共26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相同。《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现已编入人教版九上语文书,《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已编入人教版九下语文书。
用心去写。主要是原创的才有创意
关于核心技术方面的论文 %3A+%C2%DB%CE%C4&ch=uf&num=10&w=site%3A+%C2%DB%CE%C4点一下就可以进去了,里面可能也有你需要的。站内有数十万篇论文,希望对您写作有所帮助,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
大致方向有要求吗?
都在发愁不知道怎么选题的,应该没有查阅过多的资料。 查了很多资料 题目自然就会选题。找下方的联XI 回大纲两个字,可以得大纲思路参考呢。我就是他那里定的题目 帮助我通过的。
必读理由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 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些思想性与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论点明确,方法周密,逻辑性强。例如《庄辛论幸臣》(《楚策四》)一文中,开始叙述襄王沉迷声色,拒绝庄辛的劝诫,终招亡国之祸。这是用事实表明全书的中心论点: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导致后患。接着就展开正面的论证,证实这一论点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论证过程中,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体形象作为论据说服襄王。从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到更大的黄鹘。平时这些虫鸟们自由飞翔,悠游自乐,自以为与人无争,不会有什么灾祸。殊不知,就在它们自鸣得意的时候,身旁却隐伏着杀机,最后终于不免死亡的厄运。无知的生物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凌驾万乘的一国之主呢!接着又举出人事中的蔡灵侯之事,从而联系到襄王。从生物到人类,由小到大,一层深似一层,一步紧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为之变色,浑身发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严密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使论据显得分外结实有力,说服力强。像这样典范性的策论文,在《战国策》中很多,如《楼缓虞卿论割地略秦》(《赵策三》)、《苏秦以合纵说赵》(《赵策二》)、《张仪以连横说秦》(《秦策一》)、《司马错论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势,了如指掌;权衡得失,则尺寸较计。 (二)形象地描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打开一部《战国策》,497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聂政刺韩傀》(《韩策二》)的故事,先写韩臣严遂与宰相韩傀的仇隙,严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报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着写严遂在齐国“阴交聂政”,但因母亲尚在,聂政不敢以身许人,拒绝了严遂的请求。故事至此为之跌宕。作者又写了聂母去世,聂政感念旧遇,只身仗剑,刺杀了韩傀。故事似要结束,却又由聂政死时“皮面抉眼”的情节引出另一个人物——聂■。韩国统治者不惜悬赏千金以征求认领尸体的人的情节、聂■不惜声明自杀于尸下的情节,与上面“皮面抉眼”的情节,既连贯自然,又呼应合拍。结尾一段,是东方各国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及作者的评论,也是对两个英雄人物的赞扬。故事有始有终,有起有伏,事件脉络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整体。其他像《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吕不韦相秦》(《秦策五》)、《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齐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不死之药》(《楚策四》)等,或赞扬美善,或暴露丑恶,或写智巧解患,或写妙语解颐,无不风趣横生,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三)刻画出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苏秦和张仪都是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了追逐“富贵卿相”,诈变反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然而苏秦的刻苦、自信与张仪的阴毒、无赖,毕竟不同。前者多少让人同情,后者只让人憎恶。荆轲与聂政,同是重义轻生的勇士,但荆轲的沉着机智、倔强又带点冷漠的个性,与聂政的孝顺、忠诚、爽直而又勇于决断的性格,显然又有所区别。其他如头脑冷静敏锐、善于观察分析的邹忌、蔚然排忧解难而无所求的鲁仲连、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的冯谖、机智老练又风趣活泼的触龙等,以及秦宣太后、吕不韦、楚怀王等形象,在《战国策》中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关键知识点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惟一史料来源。 妙语背诵 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哭泣,则伤主心矣。……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日而不偿也。
汉语言文学分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当代文学那些的,这个得看你熟悉那些方面的,我的建议是你要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向最好,这样话才能得心应手呀。古代文学:1、《诗三百》诗歌观念与孔子论诗 2、《楚辞》的楚文化精神 3、《楚辞》与《诗经》赋比兴艺术的发展 4、《左传》梦象的文学意蕴 5、《战国策》的写人意识及写人艺术 6、论汉代的诙谐小赋 7、从两汉乐府民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叙事艺术 8、从意象构成比较建安与盛唐风骨的异同 9、论《史记》语言的文学特色 10、论玄学与魏晋诗歌的关系 11、汉魏六朝诗歌中对女性美描写的变化发展 12、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 13、陶渊明田园诗中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14、南朝山水诗发展的轨迹 15、谢朓山水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当现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故事新编》 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戴望舒诗歌研究卞之琳诗歌研究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张爱玲小说研究孙犁小说研究汪曾祺小说研究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